- 新教材2024版高中生物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课后提能集训试题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2024版高中生物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后提能集训试题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2024版高中生物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课后提能集训试题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2024版高中生物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后提能集训试题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2024版高中生物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达标检测卷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生物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达标测试
展开1.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B.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C.物质循环只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进行
D.不同的生态系统都能独立地完成各自的物质循环
【答案】A 【解析】无机环境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产者,生产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进入大气中,所以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2.(2022·广东清远校考)“稻+N”复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是在种植水稻的同时,通过降低种植密度,营造生存环境,让鸭、鱼、泥鳅、小龙虾、蛙等生物在稻田中生长,形成一个生态互补、高效、优质的种养模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稻+N”的群落丰富度可能高于普通稻田群落的
B.该生态农业模式可以大幅提高群落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碳元素在该“稻+N”农业生态系统内可以进行循环
D.“稻+N”系统中,鱼捕食农业害虫,可使农药的使用减少
【答案】B 【解析】“稻+N”复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是在种植水稻的同时,通过降低种植密度,营造生存环境,让鸭、鱼、泥鳅、小龙虾、蛙等生物在稻田中生长,所以“稻+N”的群落丰富度可能高于普通稻田群落的,A正确;该生态农业模式可以大幅提高群落中资源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B错误;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发生在生物圈之中,碳元素在该“稻+N”农业生态系统内可以进行循环,C正确;“稻+N”系统中,鱼捕食农业害虫,可使农药的使用减少,D正确。
3.我国的“桑基鱼塘”是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桑基鱼塘”提高了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
B.“桑基鱼塘”存在的食物链是“桑→蚕→鱼”
C.“桑基鱼塘”稳定性的维持需要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
D.“桑基鱼塘”的建立符合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答案】B 【解析】由题意可知,“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物质和能量利用率,A正确;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桑基鱼塘”存在的食物链是“桑→蚕”,B错误;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离不开人类的干预,需要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C正确;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桑基鱼塘”的建立符合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D正确。
4.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组成生物群落。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①②过程中,碳元素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的
B.③增多是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C.乙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D.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因此①②过程中,碳元素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的,A 正确;③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而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B 错误;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碳循环,C 正确;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D 正确。
题组二 生物富集
5.(2022·广东珠海校考)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地区,动物体内也发现了明显高于环境含量的DDT,这种现象说明了( )
A.DDT是挥发性物质
B.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C.人类活动将DDT带到了南极地区
D.南极地区的动物也偶尔到施用农药的地区寻食
【答案】B 【解析】DDT是一种不易分解并能长期残存的农药,A错误;物质循环具有全球化的特点,B正确;随着大气环流作用和海水运动,DDT被运到全球各个角落,并非人类活动将DDT带到了南极地区,C错误;DDT已加入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故南极地区的动物体内也会含有DDT,但并非是到施用农药的地区寻食,D错误。
6.某生态系统中,镉在沿着食物链转移的过程中产生生物富集作用。该生态系统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各营养级所积累的镉的相对含量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四个营养级可以构成食物网
B.四个营养级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是丙
C.镉不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D.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表示为丁>甲+乙+丙
【答案】C 【解析】图示不同的营养级的生物可以构成食物网,A正确;某些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因此图中含有镉的量越多,营养级越高,则丙所处的营养级最高,B正确;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镉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C错误;根据图示柱形图可知,丁的镉含量最低,说明其所处的营养级最低,则其固定的能量最多,由于能量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因此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表示为丁>甲+乙+丙,D正确。
题组三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7.(2022·广东梅州校考)下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
B.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C.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⑥过程
D.①⑦⑧过程碳循环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答案】D 【解析】图中由生产者、Ⅱ、Ⅲ构成的食物链,而Ⅳ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A错误;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B错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有机碳来自植物(生产者),不是⑥过程,C错误;①⑦⑧过程表示碳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表示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D正确。
题组四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8.(2022·福建三明校考)下表为“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处理。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注:“+”表示处理,“-”表示不处理。
A.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落叶腐烂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
B.该实验的对照组是第1组,实验组是第2组
C.落叶数量、大小和填埋深度应尽可能一致
D.预期结果是第1组的落叶腐烂程度小于第2组的落叶
【答案】B 【解析】本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目的是探究落叶腐烂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A正确;本实验自变量为土壤中是否含有微生物(是否灭菌处理),实验组应去除土壤中微生物,即对实验组进行灭菌处理,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对照组不进行灭菌处理,故对照组是第2组,实验组是第1组,B错误;该实验的无关变量包括土壤的同一区域、落叶数量、大小和填埋深度等,应保持相同且适宜,C正确;实验组土壤做灭菌处理,无土壤微生物,落叶分解速率小,对照组土壤微生物加快落叶分解,故预期结果是第1组的落叶腐烂程度小于第2组的落叶,D正确。
[能力提升]
9.(2022·广东珠海统考)土壤是生物圈的巨大碳库,枯落物是连接植被碳和土壤碳的中间纽带。植树造林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全球的碳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下图表示某区域不同种类植被的土壤储碳量(有机碳)。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
B.枯落物中的碳可转化为土壤碳,也可转化进入绿色植物体内
C.植树造林“抵消”碳排放主要依靠其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杉木人工林是“抵消”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的最佳选择
【答案】D 【解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A正确;枯落物中的碳为有机碳,可经分解者转化为无机物,形成土壤碳,也可转化进入绿色植物体内,B正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故植树造林可以“抵消”碳排放,C正确;杉木人工林中的有机碳最少,说明排放的碳要多,故杉木人工林不是“抵消”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的最佳选择,D错误。
10.对一个受到轻度农药污染的湖泊进行调査,测量得该湖泊内具有食物链关系的甲、乙、丙、丁4个种群所同化的总能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在这四个种群中,甲和丁属于种间竞争关系
B.除乙种群外,其他3个种群的同化作用类型都属于异养型
C.按照生物富集原理,丙种群体内的农药残留量是最多的
D.从4个种种群的营养关系上看,它们之间只能形成一条食物链
【答案】D 【解析】表中是该湖泊内具有食物链关系的甲、乙、丙、丁4个生物种群所同化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乙的营养级最低,其次是甲和丁,丙的营养级最高,由于甲和丁处于同一个营养级,所以它们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A正确;乙是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其他3个种群的同化作用类型都属于异养型,B正确;按照生物富集原理,营养级越高,农药残留量就越多,有毒物质的富集量越多,因此丙的农药残留量最多,C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和丁处于同一营养级,因此4种生物之间能形成2条食物链,即乙→甲→丙、乙→丁→丙,D错误。
11.(2022·广东揭阳校考)研究人员在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研究后,绘制了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甲)和碳循环示意图(图乙),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水蚤与河蚌的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
B.图乙中碳以CO2形式进行的过程有①②③④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D.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与乙图相比较,甲图中没有的生物成分是A
【答案】D 【解析】河蚌可捕食水蚤,同时河蚌和水蚤都以小球藻为食,两者之间也存在种间竞争关系,A正确;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即图中的①②③④,B正确;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其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C正确;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甲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故与乙图相比较,甲图中没有的生物成分是D(分解者),D错误。
12.(2022·广东惠州校考)图1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2代表的是图1所涉及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金字塔”结构图。
(1)图1中能够将大气中的CO2固定下来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填字母),自然界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有________(填序号)。
(2)图1中C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
(3)图2建构的“能量金字塔”中处于Ⅰ的生物属于________(填成分),处于Ⅱ中的生物为第________营养级。
(4)从图2 “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 ②③ (2)消费者 CO2 (3)生产者 二 (4)逐级递减
【解析】(1)图1中的B为生产者,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固定大气中的CO2;自然界生物群落中的碳,可以通过图1中的②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以及③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到大气中。(2)图1中的C能够捕食B生产者,说明C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3)在图2建构的“能量金字塔”中,Ⅰ表示第一营养级,因此处于Ⅰ中的生物为生产者;处于Ⅱ中的生物为第二营养级。(4)图2“能量金字塔”呈现出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反映出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13.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下表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数据表(不考虑暂未利用的能量);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部分生物,①②③为生理过程。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②过程中碳元素存在形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图中D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B和D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__,若某种原因造成了B灭绝,从能量流动关系的角度分析,短期内D的数量变化是________。
(3)据表分析,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答案】(1)生物群落 非生物环境(两空顺序可颠倒) CO2→含碳有机物 (2)三、四 种间竞争和捕食 增加 (3)11.3
【解析】(1)碳可以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二氧化碳会通过②光合作用转变为含碳有机物。(2)图中D在2条食物链中分别处于第三、第四营养级,其中B、D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种间竞争关系,若某种原因造成了B灭绝,则D的营养级会降低,短期内D的数量会增加。(3)据表分析,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41.0 kJ,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5.9 kJ,故二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9÷141.0×100%≈11.3%。项目
第1组
第2组
60 ℃恒温箱处理土壤1 h
+
-
将落叶埋入土壤
+
+
生物种群
甲
乙
丙
丁
能量/kJ
1.3×108
2.8×109
2.9×107
9.1×107
营养级
一
二
三
四
从上一营养级
同化的能量/kJ
141.0
15.9
0.9
呼吸消耗的能量/kJ
501.2
79.1
10.2
0.5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练习,共8页。
高中人教版 (2019)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巩固练习,共7页。
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巩固练习,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