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教材新课标】3.4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

    【新教材新课标】3.4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第1页
    【新教材新课标】3.4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第2页
    【新教材新课标】3.4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第3页
    【新教材新课标】3.4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第4页
    【新教材新课标】3.4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第5页
    【新教材新课标】3.4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第6页
    【新教材新课标】3.4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第7页
    【新教材新课标】3.4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第8页
    还剩3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优秀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优秀ppt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学习目标,新课导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随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运用情境材料和统计资料,了解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的关系。运用图文资料,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运用图文资料,理解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
    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009年10月17日,时任马尔代夫总统及内阁成员头戴水下呼吸器,身穿黑色潜水服,在6米深的海底召开了世界上首次水下内阁会议。会议 采用手势和书写板表决的方式,一致通过并签署 了《来自前线的紧急呼救》的文件,呼吁世界各国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并积极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为什么马尔代夫要在海底召开这次呼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的会议?全球气候变化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哪些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20世纪以来,全球正经历以变暖为突出特征的气候变化。全球气温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增温尤其明。
    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趋势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密切相关。
    思考:全球气温变化与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相同点:随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全球气温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不同点:二氧化碳浓度呈现出持续升高的特征,而全球气温变化则呈现出波动上升的特点。
    大气的温室效应是决定地球平均气温的关键过程之一。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可以强烈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球接收的太阳能不会马上散失掉,形成温室效应,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加之人类活动方式的变化,岩石圈和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碳和无机碳被活化,重新参与到碳循环过程中,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升高,大气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
    碳排放是对各种温室气体排放的总称。温室气体是大气保温气体的俗称,指大气中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入,而阻止地面和低层大气长波辐射逸出的气体。主要温室气体:水汽(H20)、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0) 、氟利昂、甲烷(CH4) 、氢氟碳化物(HFCs) 、全氟碳化物(PFCs) 等30多种气体。这类气体在大气中增多,会促使地球气候增暖。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所构成的循环。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受自然界中碳循环过程调控。
    例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过呼吸和分解过程重新返回大气。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相对稳定。
    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全球变暖可通过多种自然过程对人类造成不利影响,危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甚至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转。
    导致热浪、干旱、洪涝、台风、暴雪等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改变了水热时空分布,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
    引起冰川积雪加速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沿海低洼地带的安全。
    影响到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的安全,一些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面临灭绝的危险。
    对国民经济造成影响,比如导致农作物减产,影响到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旅游业。
    通过多种途径威胁到公众的身体健康。
    全球气候变暖,使热带、亚热带地区极端炎热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从而加快或者扰乱人体的新陈代谢;还会改变某些疾病传染媒介的活动范围,改变病原菌的滋生环境,威胁人类健康。
    全球气候变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生存空间的丧失是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最为严重的影响。
    案例:因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马尔代夫、图瓦卢等大洋中的一些小岛国面临被海水淹没的风险。
    ◆加剧资源危机或自然灾害影响国家安全。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水、耕地等战略资源的数量减少和稳定性降低。当某种资源的供给不能满足维持社会正常运转最低需求时,就会在国家内部出现资源危机;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威胁所付出的代价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可能引发经济或政治危机。这两种情况都会威胁国家安全。
    ◆激化国家间的资源争端而影响国家安全
    当一个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资源危机时,可能引起国家间的资源争夺,进而引发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领域的矛盾,甚至导致武装冲突。
    ◆受其他国家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安全
    气候变化对某些国家造成的生存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等不利影响,通过环境难民、国际资源市场价格波动等途径传递到其他国家,间接威胁这些国家的国家安全。
    全球变暖将改变气候资源的空间配置;增加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不稳定的风险;对淡水资源、粮食生产、人类健康和城市设施等多个方面造成严重威胁,从而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性影响。
    以全球变暖为突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国际社会已达成的共识是:要将气温从工业革命以来升高的幅度控制在2℃以内;全球变暖必须通过国际合作才能实现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的应对策略。
    减少碳排放(减排),如降低能耗、使用清洁能源、改善产业结构、征收碳税、倡导节约消费等;增加碳汇(增汇,即吸收碳排放),如减少森林破坏、植树造林、将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或海洋等。
    提高适应能力,如采取预防措施、建设抗御水旱灾害的水利工程、开展灾害保险业务、改种高热量资源需求的作物类型或品种
    主要包括减少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温室气体吸收两个方面,目的是通过有效控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减缓全球变暖速度,避免全球气温超过危险水平。
    以趋利避害为目标,根据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通过改变人类社会自身,降低全球变暖导致的不利影响或利用全球变暖带来的发展机遇。
    例如:农业生产可通过改变作物种植结构、发展节水灌溉等措施,适应气候变化。
    应对全球变暖,需要世界各国开展有效和公平的国际合作。
    资金和技术是实现减缓和适应的重要保障。减缓、适应、资金和技术四个方面被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是国际合作关注的重点。
    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受害者,但缺少应对全球变暖的资金和技术,需要通过国际合作获得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减排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保证,其他国家也应在自愿的基础上提供援助。
    各国需要通过在科学、经济和外交等多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减少对全球变化科学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协商解决各国对减排、适应与经济发展诉求的分歧,建立国际共同应对的机制。
    2015年12月,《公约》缔约方达成《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
    辨析人为累积碳排放与全球变暖幅度的关系
    1.说明全球升温幅度随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变化的总体趋势。2.如果未来温度比1870年升高29C,与之对应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是多少?3.有哪些措施可以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累积的数量?
    左图显示1870年以来人类累积碳排放与全球升温幅度的关系,可作为制订未来减缓气候变化行为的依据。
    3、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累积的数量可以从两个角度去分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利用技术;开发利用新型能源; 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等。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保护森林,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将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或海洋等。
    1、全球升温幅度与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增加的快慢程度一致,呈正相关,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升高,升温幅度也变大。
    2、如果未来温度比1870年升高2℃,低排放策略下,累积排放量为50000亿吨,而高排放模式下,累积排放量为25000亿吨左右。说明低排放策略可以大大减缓全球升温速度。
    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大力开发风能资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直接影响图中的环节是( )A.① B.② C.③ D.④2.为维持⑤环节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作用,人类迫切需要( )A.开垦沼泽  B.开发水能C.保护雨林  D.退耕还湖
    南极地区气温升高,会导致南极地区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1)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与“不正常的温暖”之间的关系。(2)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的人为原因。(3)南极地区出现“不正常的温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多,通过大气逆辐射返还给地面的热量增多,保温作用增强,使大气的温度增加,是形成“不正常的温暖”的原因之一。
    ①工业革命以来,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②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人类对森林、草原等的大规模破坏,使得植物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和贮存减少;③地表水域逐渐减少,二氧化碳的吸收、溶解条件受到干扰。
    2020年2月9日,巴西科学家在南极西摩岛上测得20.75 ℃的新高温纪录,这是有记录以来南极高温首次超过20 ℃。 这意味着,本应该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之一的南极,此时的气温甚至高过了中国很多的北方城市。除了南极,亚欧大陆北部的其他地方也遭到了“不正常的温暖”袭击。从挪威、瑞典、芬兰到俄罗斯,这些地区的平均气温均高于平均水平约6 ℃。 结合材料探究: (1)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与“不正常的温暖”之间的关系。 (2)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的人为原因。 (3)南极地区出现“不正常的温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除此之外,全球气候变暖还有哪些影响?
    材料:根据目前的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到2050年,全球夏季将更干燥,冬季更潮湿多雨,极端天气现象更多。随着全球气候继续变暖,预计德国到2100年的气温将比目前升高2 ℃~4 ℃。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2)据图分析全球变暖将给大洋洲带来的严重后果及其形成原因。(3)简要分析全球变暖对全球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1)自然原因:太阳的异常活动等。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②人类过度砍伐森林,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2)后果:大洋洲的珊瑚岛将不复存在。 原因:全球变暖(海水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2)据图分析全球变暖将给大洋洲带来的严重后果及其形成原因。(3)简要分析全球变暖对全球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3)有利影响:使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有可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如高纬度地区。不利影响:使蒸发增加而加重干旱缺水程度,使农业减产,如低纬度地区。

    相关课件

    高中地理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试讲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试讲课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课标要求,学习目标,新课导入,实施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随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二节 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精品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二节 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精品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课标要求,学习目标,新课导入,废弃物跨国转移,跨国污染问题的应对,随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优秀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学习目标,新课导入,环境安全问题,环境安全的概念,环境安全问题临界值,环境安全的类型,1突发性环境问题,2累计性环境问题,探究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