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物理期末试卷
展开A.2.3mB.23mC.230mD.2.3km
2.在一段平直的大道上,有甲、乙、丙三辆小汽车依次向梵净山方向行驶,已知甲车最快,乙和丙快慢相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甲为参照物,乙车向梵净山方向行驶
B.以丙为参照物,乙车是运动的
C.三车向梵净山行驶,是以梵净山作为参照物
D.以丙作为参照物,甲、乙两车向梵净山行驶
3.小宇跟小丽进行百米赛跑,每次小宇都比小丽提前10m到达终点。若小宇退后10m再同小丽比赛(两人同时起跑,并且两人的平均速度和原来一样),结果是( )
A.小丽先到达终点B.一起到达终点
C.小宇先到达终点D.无法确定
4.在体育测试过程中,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跳远测试时,必须选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B.小华在50m测试中看到旁边的看台向后运动,选取的参照物是跑道
C.小华50m测试的成绩是7s,则他的平均速度为7.14km/h
D.800m测试小华的平均速度为4m/s、小亮的成绩是220s,小华更快
5.贵州省盘州市水塘镇丹霞山上的护国寺,始建于万历年间,是贵州省佛教界重要的佛事活动中心。周末,同学们结伴前去游玩。在敲响寺内一口大铁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铁钟撞击后,大铁钟“余音未止”,其根本原因是( )
A.钟声的回声仍在回荡
B.钟还在振动
C.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了“延长”
6.对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停止抽气后打开气阀,铃声逐渐变小
B.乙图: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伸出长度变短,音调变高
C.丙图:所用音叉音调越高,乒乓球被弹开越远
D.丁图:玻璃瓶中水面越高,敲击后音调越高
7.下列仪器或设备工作时,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B.利用声呐系统探知海洋的深度
C.利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
D.利用超声波清洗机清洗物体上的污垢
8.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免受环境噪声的干扰,下列措施有效且合理的是( )
A.老师讲话的声音大一些,超过噪声的响度
B.每个学生都带一个防噪声的耳罩
C.在教室周围植树
D.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9.体温计是一种常用的医疗仪器,给体温计消毒时应该( )
A.用医用酒精棉球擦拭B.在沸水中煮20分钟左右
C.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下D.上述做法都可以
10.《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对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的‘泪’是液化形成的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以孤帆为参 照物,青山是静止的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响度
D.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惊鱼的声音只通过空气传播到鱼的听觉系统
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18℃的液体也能发生汽化现象
B.气温低于水银凝固点的地方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
C.烧水时常看到的“白气”,其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是先汽化后液化
D.寒冷的冬夜,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由于窗外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12.优美的词句可以勾画出大自然水资源的美妙与和谐,下列词语中描绘凝华现象的是( )
A.滴水成冰B.玉霜满地C.烟雾缭绕D.露似珍珠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孔成像实验中像的形状跟小孔的形状无关
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km/h
C.夜晚我们看到的波光粼粼的水面是光源
D.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14.雨后晴朗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人们根据生活经验判断,下列四种说法正确的是( )
A.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的是水
B.背着月光走,地上发亮的是水
C.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的是土
D.背着月光走,地上较暗的是土
15.如图所示的是小明从竖直放置的平面镜里看到的对面竖直墙面上所挂电子钟的情景,则这时的实际时间应为( )
A.10:21B.21:10C.10:51D.12:01
16.学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装一只射灯。经过连续几天观察,晓霞同学发现: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池内水面升至a位置时,她在池旁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水面升至b位置时,她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
A.P点、Q点都在S点的下方
B.P点、Q点都在S点的上方
C.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D.Q点在S点的下方,P点在S点的上方
1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医院和食品店常用紫外线消毒
B.夜视仪是利用红外线来工作的
C.只要有紫外线照射对人体就有害
D.红外线是人眼看不见的光
18.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凸透镜是( )
A.aB.b、dC.cD.a、b、c、d
19.小明在平静的湖边看到“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看到水中的云——实像
B.看到水中的鱼——虚像
C.看到水中的云——成因:光的折射
D.看到水中的鱼——成因:光的反射
20.如图所示,在透镜的主光轴上,放一根木棒,A端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B端在二倍焦距之外,则下列判定正确的是( )
A.B端变大,A端变小B.B端变小,A端变大
C.两端都变大D.两端都变小
21.老年人年纪大了,肌肉会松弛,眼睛的睫状体容易老化,容易得远视眼,下列关于远视眼及其矫正的原理图正确的是( )
A.甲和乙B.丙和丁C.甲和丁D.丙和乙
22.关于托盘天平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调节平衡螺母时,若指针偏向分度盘左侧,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B.必须使用镊子加减砝码,但可用手直接移动游码
C.若砝码被磨损后质量减小,测得物体的质量会偏大
D.正常测量时,物体可以放在天平的任意一个托盘中
23.甲、乙两种物质的V﹣m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 )
A.ρ甲:ρ乙=1:4B.ρ甲:ρ乙=4:1
C.若m甲=m乙,则V甲<V乙D.若V甲=V乙,则m甲>m乙
24.测定石块的密度需要进行如下的实验操作:
①将石块用细线系好后放入量筒,慢慢没入水中并记下总的体积;
②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
③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④将石块放在天平左盘中,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
⑤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并记下水的体积。为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正确的操作顺序应是( )
A.①②③④⑤B.③②④⑤①C.⑤①③②④D.③②⑤①④
25.秋天气候干燥,容易发生火灾。如若被困火灾现场,建筑物内受困人员应捂鼻、弯腰迅速撤离火场,这是因为燃烧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与空气相比( )
A.温度较低,大量聚集在房间下方
B.密度较大,大量聚集在房间下方
C.温度较低,大量聚集在房间上方
D.密度较小,大量聚集在房间上方
二.填空题(共6小题)
26.如图甲所示铅笔的长度为 cm,图乙秒表的读数为 s。
27.吼猴是世界上叫声最响的动物之一,它能以雷鸣般的吼声警告其他动物不要侵犯它的领地。吼声是由吼猴的声带 产生的,吼声起到警告作用说明声音能传递 (填“能量”、“信息”),如图所示是吼猴在相同时间内截取的两列声波图,其中甲图显示声音的 较大(填“音调”、“响度”、“音色”)。
28.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烧瓶底部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瓶中水量减少,这是由于水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造成的,这一过程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而金属板下表面出现水滴,是水蒸气通过 的方式液化形成的。
29.一个人身高1.8m的人站在平面镜前2m处,如果人后退0.5m,则人和像的距离增加 m,镜中的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0.如图所示,是小伟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像。由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当物距为18cm时的成像特点可应用于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31.寒冷的冬天,充满水的水管,容易被冻裂,这是因为水结冰后 不变, 变小 变大造成的,体积为90cm3的水结冰后体积增大了 cm3。(ρ冰=0.9×103kg/m3)
三.作图题(共3小题)
32.用一平面镜使图中的光线竖直射入井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保留作图痕迹。
33.物体AB放在平面镜前面(如图),请画出能看到AB像的范围。
34.如图所示,S为蜡烛,S为蜡烛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请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画图确定并标出凸透镜光心O点的位置及两侧焦点F的位置。
四.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
35.在测量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所用实验器材有:长木板、支撑木块、小车、刻度尺。
(1)实验原理是 ;
(2)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3)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 ,某次实验如图所示,要减小斜面的坡度,应该把支撑木块向 (填左/右)适当移动;
(4)小车长度为10cm,小车从图中位置由静止下滑,到达底端(虚线处)所用时间为5s,则小车运动的距离为 m,小车沿斜面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m/s。
(5)某次实验时,小车越过底端(虚线处)后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测量的平均速度 (“偏大”或“偏小”)
36.小凡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他的操作如图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 。
(2)纠正错误后,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为 ℃,说明此时气压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
(3)小凡同学为了方便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将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来进行观察读数,则会导致所测温度偏 (选填“低”或“高”)。
(4)分析如图所示图像,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 。
(5)本实验中,要缩短加热时间让水尽快沸腾,请写出一种可行的方法: 。
37.某物理兴趣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凸透镜固定在50cm处,光屏和蜡烛分别在凸透镜两侧。
(1)在光具座上依次安装蜡烛、凸透镜、光屏,然后点燃蜡烛并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 ;如图当蜡烛移到20cm处时,移动光屏到80cm处时,在光屏上成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凸透镜位置不变,又将蜡烛从20cm处移到10cm处时,要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的像,光屏应从80cm处向 (填“左”或“右”)移动,这时所成的像是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实像,在生活中的应用是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3)如果用不透明纸板将凸透镜上半部分遮住,结果是 。
A.没有影响
B.不能成像
C.成一半的像
D.仍能成完整的像,但亮度变暗
38.专家指出,75%的酒精对新型冠状病毒具有良好的消毒效果。小明对75%酒精的密度产生了兴趣,于是选择器材进行测量。
(1)小明把天平放在 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 处,这时天平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天平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
(2)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30.8g,将适量的酒精倒入烧杯中,把装有酒精的烧杯放在调好的天平左盘,往右盘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此时右盘中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烧杯和酒精的总质量为 g。
(3)将烧杯中的酒精全部倒入量筒中,如图丙所示,小明读数时的视线如图中的视线进行读数,读出的结果 (选填“偏大”或“偏小”);正确读数视线应与酒精的 (选填“凹面”或“最高面”)齐平,正确读数测出酒精的体积是 cm3。
(4)实验中测得酒精的密度为 g/cm3。
(5)实验中由于烧杯中的酒精有部分残留在烧杯壁,测得的酒精的密度与真实值相比 (选填“偏大”或“偏小”)。
五.计算题(共2小题)
39.甲、乙两地900km,一列火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卸货停靠了1h,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90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1200m的一座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1min。
求:(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
(2)火车的长度。
(3)若火车以40m/s的速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相邻的轨道上迎面驶来一列长300米的货车,速度为72km/h,坐在火车窗口的乘客看到货车从他面前经过的时间是多少秒?
40.如图甲所示,底面积为50cm2、高为10cm的平底圆柱形容器和一个体积为100cm3的小球置于水平桌面上(容器厚度不计),容器内盛某种液体时,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与液体的体积关系如图乙所示,求:
(1)液体的密度是多少?
(2)容器内盛满这种液体后,液体的质量是多少?
(3)容器内盛满这种液体后,再将小球轻轻地放入容器中,小球沉入容器底,待液体溢尽,擦干容器壁,测得总质量为716g,则小球的密度为多少?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2021年7月25日,泉州申遗成功。如图所示安平桥是世界上中古时代最长的梁式石桥,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初二学生小华慕名前来游玩,徒步走完安平桥大约走了4千步。安平桥全长约( )
A.2.3mB.23mC.230mD.2.3km
【解答】解:初二学生小华慕名前来游玩,徒步走完安平桥大约走了4千步。每步的距离约0.6m,则安平桥全长约0.6m×4000=2400m=2.4km,与2.3km接近。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在一段平直的大道上,有甲、乙、丙三辆小汽车依次向梵净山方向行驶,已知甲车最快,乙和丙快慢相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甲为参照物,乙车向梵净山方向行驶
B.以丙为参照物,乙车是运动的
C.三车向梵净山行驶,是以梵净山作为参照物
D.以丙作为参照物,甲、乙两车向梵净山行驶
【解答】解:A、甲、乙、丙三辆汽车都在向梵净山行驶,甲车最快,乙、丙两车的速度相同,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远离梵净山的方向运动,故A错误;
B、乙、丙两车的速度相同,所以以丙车为参照物,乙车是静止的,故B错误;
C、三辆车都在向梵净山行驶,是以梵净山为参照物,故C正确;
D、甲、乙、丙三辆汽车都在向梵净山行驶,甲车最快,乙、丙两车的速度相同,所以以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梵净山行驶,乙车是静止的,故D错误。
故选:C。
3.小宇跟小丽进行百米赛跑,每次小宇都比小丽提前10m到达终点。若小宇退后10m再同小丽比赛(两人同时起跑,并且两人的平均速度和原来一样),结果是( )
A.小丽先到达终点B.一起到达终点
C.小宇先到达终点D.无法确定
【解答】解:设小宇用的时间为t,则速度为V1=;
小丽的速度为V2==;
第2次比赛时,S1′=100m+10m=110m,S2′=100m,
因为速度不变,小宇用时:t1===t;
小丽用时:t2===t;
因为t<t;
因此还是小宇先到达终点。
故选:C。
4.在体育测试过程中,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跳远测试时,必须选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B.小华在50m测试中看到旁边的看台向后运动,选取的参照物是跑道
C.小华50m测试的成绩是7s,则他的平均速度为7.14km/h
D.800m测试小华的平均速度为4m/s、小亮的成绩是220s,小华更快
【解答】解:A、测跳远的成绩时精确到1cm就可以了,所以测量时可选用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故A错误;
B、看台相对于跑道没有位置的变化,而看台相对于小华有位置的变化,因此小华在50m测试中看到旁边的看台向后运动,选取的参照物是小华,故B错误;
C、小明测试的平均速度为:v==≈7.1m/s,故C错误;
D、800m测试中小华的平均速度为4m/s,而小亮的成绩是220s,则小亮的平均速度为v′==≈3.6m/s,所以小华跑得更快,故D正确。
故选:D。
5.贵州省盘州市水塘镇丹霞山上的护国寺,始建于万历年间,是贵州省佛教界重要的佛事活动中心。周末,同学们结伴前去游玩。在敲响寺内一口大铁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铁钟撞击后,大铁钟“余音未止”,其根本原因是( )
A.钟声的回声仍在回荡
B.钟还在振动
C.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了“延长”
【解答】解:A、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被障碍物反射的现象;停止对大铁钟的撞击后大铁钟“余音未止”,不是由于回声现象,故A错误;
B、虽然停止对大铁钟撞击,但大铁钟仍在振动,继续产生声间,所以出现“余音未止”现象,故B正确;
C、停止对大铁钟的撞击后,大钟不能立即停止振动(如同敲击音叉实验一样),激起的空气的振动是声波传播时导致的现象,故C错误;
D、人的听觉不会发生“延长”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6.对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停止抽气后打开气阀,铃声逐渐变小
B.乙图: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伸出长度变短,音调变高
C.丙图:所用音叉音调越高,乒乓球被弹开越远
D.丁图:玻璃瓶中水面越高,敲击后音调越高
【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停止抽气后打开气阀,气体进入,铃声会变大,故A错误;
B、钢尺伸出桌边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B正确;
C、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时,振幅越大,乒乓球被弹开得越远;音叉音调越高,音叉振动越快,但振幅不一定大,乒乓球被弹开不一定越远,故C错误;
D、玻璃瓶中水面越高,敲击后振动的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故D错误。
故选:B。
7.下列仪器或设备工作时,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B.利用声呐系统探知海洋的深度
C.利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
D.利用超声波清洗机清洗物体上的污垢
【解答】解: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
B、利用声呐系统探知海洋的深度,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
C、利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
D、利用超声波清洗机清洗物体上的污垢,属于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免受环境噪声的干扰,下列措施有效且合理的是( )
A.老师讲话的声音大一些,超过噪声的响度
B.每个学生都带一个防噪声的耳罩
C.在教室周围植树
D.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解答】解:A、老师讲话声音大并不会降低噪声对学生的上课的干扰,不符合题意;
B、学生戴耳罩虽然可以在接收处减弱噪声,但老师讲课声音也听不见,不是合理的办法,不符合题意;
C、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有效的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D、安装噪声监测器只会测出噪声的分贝,但不能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体温计是一种常用的医疗仪器,给体温计消毒时应该( )
A.用医用酒精棉球擦拭B.在沸水中煮20分钟左右
C.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下D.上述做法都可以
【解答】解:A.用医用酒精棉球擦拭,可对体温计消毒,又不会损坏体温计,故A正确;
BC.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C,沸水的温度为100°C,火焰的温度更高,都远超体温计的量程,会损坏体温计,故BC错误;
D.A正确,BC错误,故D错误。
故选:A。
10.《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对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的‘泪’是液化形成的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以孤帆为参 照物,青山是静止的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响度
D.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惊鱼的声音只通过空气传播到鱼的听觉系统
【解答】解:A、蜡烛的‘泪’是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形成的,故A错误;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若以孤帆为参照物,则青山与孤帆之间的位置不发生变化,此时青山是运动的,故B错误;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C正确;
D、因为人的声音先经空气传播到水中,然后再经水传播而被鱼听到,就可能吓跑将要上钩的鱼,说明空气和水都可以传声,故D错误。
故选:C。
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18℃的液体也能发生汽化现象
B.气温低于水银凝固点的地方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
C.烧水时常看到的“白气”,其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是先汽化后液化
D.寒冷的冬夜,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由于窗外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解答】解:A、蒸发是汽化的一种,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够发生,故A正确;
B、水银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气温低于水银凝固点的地方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因为温度计中的水银会发生凝固现象,故B正确;
C、烧水时常看到“白气”,从水到“白气”的物态变化是先汽化后液化,故C正确;
D、寒冷的冬夜,家里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由于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D。
12.优美的词句可以勾画出大自然水资源的美妙与和谐,下列词语中描绘凝华现象的是( )
A.滴水成冰B.玉霜满地C.烟雾缭绕D.露似珍珠
【解答】解:A、滴水成冰是水的凝固现象,故A错误;
B、玉霜满地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故B正确;
C、烟雾缭绕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
D、露似珍珠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孔成像实验中像的形状跟小孔的形状无关
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km/h
C.夜晚我们看到的波光粼粼的水面是光源
D.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解答】解:A、小孔成像中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与光源的形状有关,故A正确;
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km/s,故B错误;
C、夜晚我们看到的波光粼粼,是反射的月光,不是自身发光,所以不是光源,故C错误;
D、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故D错误。
故选:A。
14.雨后晴朗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人们根据生活经验判断,下列四种说法正确的是( )
A.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的是水
B.背着月光走,地上发亮的是水
C.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的是土
D.背着月光走,地上较暗的是土
【解答】解:AC、迎着月光走,地上的水面对月光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全部能入射到人的眼睛,地面对月光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进入眼睛的相对较少,所以地上发亮的是水,故A正确,C错误;
BD、背着月光走,人看不到水面发生镜面反射的月光,而能看到地面发生漫反射的月光,所以地上发暗的是水,故BD错误。
故选:A。
15.如图所示的是小明从竖直放置的平面镜里看到的对面竖直墙面上所挂电子钟的情景,则这时的实际时间应为( )
A.10:21B.21:10C.10:51D.12:01
【解答】解:根据平面镜中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规律,可以通过对称性由像做出物的图象,如下图所示:
因此实际时间为:10:51,故C正确。
故选:C。
16.学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装一只射灯。经过连续几天观察,晓霞同学发现: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池内水面升至a位置时,她在池旁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水面升至b位置时,她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
A.P点、Q点都在S点的下方
B.P点、Q点都在S点的上方
C.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D.Q点在S点的下方,P点在S点的上方
【解答】解:(1)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发生折射,根据折射定律,P点如下图所示:
(2)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光线先在水池壁反射,再折射出水面,根据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Q点如下图所示:
通过画图可知: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故选:C。
1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医院和食品店常用紫外线消毒
B.夜视仪是利用红外线来工作的
C.只要有紫外线照射对人体就有害
D.红外线是人眼看不见的光
【解答】解:A、紫外线能消毒,因此医院和食品店常用紫外线消毒,故A正确;
B、夜视仪是利用红外线来工作的,故B正确;
C、紫外线能促使人体维生素D的合成,适量照射有对人体有益,但是过量照射容易患皮肤癌。故C错误;
D、红外线和紫外线是看不见的光,故D正确。
故选:C。
18.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凸透镜是( )
A.aB.b、dC.cD.a、b、c、d
【解答】解:从四束光线通过透镜的情形可知,a、b、d的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是发散的,所以都是凹透镜;只有c,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是会聚的,是凸透镜。
;
故选:C。
19.小明在平静的湖边看到“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看到水中的云——实像
B.看到水中的鱼——虚像
C.看到水中的云——成因:光的折射
D.看到水中的鱼——成因:光的反射
【解答】解:水中飘的云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与物体等大的虚像。
看到的水中的鱼,由于光的折射,从上面看时,会感到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一些,是鱼的虚像。
所以选项ACD错误,选项B正确。
故选:B。
20.如图所示,在透镜的主光轴上,放一根木棒,A端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B端在二倍焦距之外,则下列判定正确的是( )
A.B端变大,A端变小B.B端变小,A端变大
C.两端都变大D.两端都变小
【解答】解:因此时A端位于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故所成的像是放大的,
则B端位于二倍焦距之外,故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所以A端变大,B端变小
故选:B。
21.老年人年纪大了,肌肉会松弛,眼睛的睫状体容易老化,容易得远视眼,下列关于远视眼及其矫正的原理图正确的是( )
A.甲和乙B.丙和丁C.甲和丁D.丙和乙
【解答】解:远视眼看不清近处景物,是因为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后方,所以要佩戴凸透镜使光线提前会聚在视网膜上,所以丙是远视眼的成因图,应该佩戴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矫正,故丁是远视眼的矫正原理图,故B正确。
故选:B。
22.关于托盘天平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调节平衡螺母时,若指针偏向分度盘左侧,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B.必须使用镊子加减砝码,但可用手直接移动游码
C.若砝码被磨损后质量减小,测得物体的质量会偏大
D.正常测量时,物体可以放在天平的任意一个托盘中
【解答】解:A、调节平衡螺母时,若指针偏向分度盘左侧,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故A错误;
B、必须使用镊子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不可用手直接移动游码,故B错误;
C、正常情况下砝码上标的质量是砝码的实际质量,例如某砝码上标有50g的字样,这个砝码的质量就是50g。如果这个砝码磨损了,其实际质量就会小于50g,用此磨损的砝码去称物体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小于50g,而你仍按标准值读数,读出来是50g,所以测量结果就比实际值偏大,故C正确;
D、正常测量时,物体放在左盘中,砝码放在右盘中,物体不可以放在天平的任意一个托盘中,故D错误。
故选:C。
23.甲、乙两种物质的V﹣m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 )
A.ρ甲:ρ乙=1:4B.ρ甲:ρ乙=4:1
C.若m甲=m乙,则V甲<V乙D.若V甲=V乙,则m甲>m乙
【解答】解:
AB、由图像可知,当m甲=10g时,V甲=8cm3;当m乙=10g时,V乙=2cm3,
则甲物质的密度:ρ甲===1.25g/cm3,
乙物质的密度:ρ乙===5g/cm3,
ρ甲:ρ乙=1.25g/cm3:5g/cm3=1:4,故A正确、B错误;
C、由图像可知,若m甲=m乙,则V甲>V乙,故C错误:
D、由图像可知,若V甲=V乙,m甲<m乙,故D错误。
故选:A。
24.测定石块的密度需要进行如下的实验操作:
①将石块用细线系好后放入量筒,慢慢没入水中并记下总的体积;
②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
③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④将石块放在天平左盘中,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
⑤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并记下水的体积。为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正确的操作顺序应是( )
A.①②③④⑤B.③②④⑤①C.⑤①③②④D.③②⑤①④
【解答】解:为了减小误差,测量时应先测质量,再量体积,因此,正确的步骤为:③②④⑤①。
故选:B。
25.秋天气候干燥,容易发生火灾。如若被困火灾现场,建筑物内受困人员应捂鼻、弯腰迅速撤离火场,这是因为燃烧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与空气相比( )
A.温度较低,大量聚集在房间下方
B.密度较大,大量聚集在房间下方
C.温度较低,大量聚集在房间上方
D.密度较小,大量聚集在房间上方
【解答】解:燃烧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与空气相比温度较高、密度较小,大量聚集在房间上方。
故选:D。
二.填空题(共6小题)
26.如图甲所示铅笔的长度为 7.50 cm,图乙秒表的读数为 337.5 s。
【解答】解:(1)由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铅笔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8.50cm刻度对齐,所以铅笔的长度为L=8.50cm﹣1.00cm=7.50cm;
(2)由图可知,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37.5s,即秒表的读数为5min37.5s=337.5s。
故答案为:7.50;337.5。
27.吼猴是世界上叫声最响的动物之一,它能以雷鸣般的吼声警告其他动物不要侵犯它的领地。吼声是由吼猴的声带 振动 产生的,吼声起到警告作用说明声音能传递 信息 (填“能量”、“信息”),如图所示是吼猴在相同时间内截取的两列声波图,其中甲图显示声音的 响度 较大(填“音调”、“响度”、“音色”)。
【解答】解:吼声是由吼猴的声带振动产生;
吼声起到警告作用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由图可知,两幅图中音叉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程度不相同,因此响度不相同,甲偏离程度大,所以甲的响度大。
故答案为:振动;信息;响度。
28.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烧瓶底部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瓶中水量减少,这是由于水 汽化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造成的,这一过程需要 吸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而金属板下表面出现水滴,是水蒸气通过 降低温度 的方式液化形成的。
【解答】解:用酒精灯对装有水的烧瓶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烧瓶中水量减少,这是由于水吸收热量,发生汽化造成的,汽化吸热;
而瓶口上方的金属盘底部温度低,出现水滴是由于水蒸气发生液化形成的,液化过程需要放热,是水蒸气通过降低温度的方式液化形成的。
故答案为:汽化;吸热;降低温度。
29.一个人身高1.8m的人站在平面镜前2m处,如果人后退0.5m,则人和像的距离增加 1 m,镜中的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答】解: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一个人身高1.8m的人站在平面镜前2m处,如果人后退0.5m,则像后退0.5m,则人和像的距离增加0.5m+0.5m=1m;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则镜中的像不变。
故答案为:1;不变。
30.如图所示,是小伟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像。由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10 cm;当物距为18cm时的成像特点可应用于 投影仪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解答】解:由图知,当物距为20cm时,像距也为20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所以2f=20cm,则f=10cm;
当物距为18cm时,此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故答案为:10;投影仪。
31.寒冷的冬天,充满水的水管,容易被冻裂,这是因为水结冰后 质量 不变, 密度 变小 体积 变大造成的,体积为90cm3的水结冰后体积增大了 10 cm3。(ρ冰=0.9×103kg/m3)
【解答】解:
(1)水结成冰后,状态改变,质量不变,由于冰的密度比水小,由公式ρ=可知,体积变大,因此寒冷的冬天充满水的自来水管管道容易破裂。
(2)根据ρ=可得,水的质量为:
m=ρ水V水=1.0g/cm3×90cm3=90g,
因为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无关,
所以水结冰后质量不变,
则冰的体积:
V冰===100cm3,
所以水结成冰,体积增大了:
△V=V冰﹣V水=100cm3﹣90cm3=10cm3。
故答案为:质量;密度;体积;10。
三.作图题(共3小题)
32.用一平面镜使图中的光线竖直射入井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保留作图痕迹。
【解答】解:要将一束太阳光反射到竖直井底,则反射光线是竖直向下的,过入射点作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即法线),再过入射点作垂直于法线的平面镜。如下图:
33.物体AB放在平面镜前面(如图),请画出能看到AB像的范围。
【解答】解:分别作出A、B两点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连接像点A′、B′和平面镜的两端,作出反射光线A′C、B′D和A′E、B′F,则四条反射光线最小夹角内看不到完整的像,两区域重叠部分可以看到,如下图所示:
34.如图所示,S为蜡烛,S为蜡烛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请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画图确定并标出凸透镜光心O点的位置及两侧焦点F的位置。
【解答】解:
连接SS′,SS′连线与主光轴的交点是光心,可得凸透镜的位置;
过S点作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然后根据折射点和S′即可确定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主光轴的交点为右侧的焦点F;
过S′作平行于主光轴的折射光线,然后根据S和折射点确定入射光线,入射光线与主光轴的交点为左侧的焦点F;如图所示:
四.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
35.在测量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所用实验器材有:长木板、支撑木块、小车、刻度尺。
(1)实验原理是 v= ;
(2)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停表 ;
(3)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 方便记录时间 ,某次实验如图所示,要减小斜面的坡度,应该把支撑木块向 右 (填左/右)适当移动;
(4)小车长度为10cm,小车从图中位置由静止下滑,到达底端(虚线处)所用时间为5s,则小车运动的距离为 0.9 m,小车沿斜面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0.18 m/s。
(5)某次实验时,小车越过底端(虚线处)后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测量的平均速度 偏小 (“偏大”或“偏小”)
【解答】解:(1)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
(2)我们需要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所以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停表;
(3)实验时坡度小一些,小车运动的就会慢一些,这样我们就方便记录时间;为了减小坡度,根据图可知,支撑木块应该向右移动;
(4)木板的长度为100cm,小车的长度为10cm,那么小车运动的距离为:s=s板﹣s车=100cm﹣10cm=90cm=0.9m,
小车沿斜面运动的平均速度为:v===0.18m/s;
(5)某次实验时,小车越过底端后才停止计时,那么会导致测量的时间偏长,根据v=可知测量的平均速度会偏小。
故答案为:(1)v=;(2)停表;(3)方便记录时间;右;(4)0.9;0.18;偏小。
36.小凡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他的操作如图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 温度计玻璃泡跟烧杯底接触 。
(2)纠正错误后,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为 98 ℃,说明此时气压 小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
(3)小凡同学为了方便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将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来进行观察读数,则会导致所测温度偏 低 (选填“低”或“高”)。
(4)分析如图所示图像,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 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
(5)本实验中,要缩短加热时间让水尽快沸腾,请写出一种可行的方法: 提高水的初温 。
【解答】解:(1)在图示的情景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了容器底,这与温度计的使用规则相矛盾。故这是其操作中的错误。
(2)温度计上的示数从90℃到100℃共有10℃,两者之间有10个小格,故其分度值为1℃,结合液柱的位置,可以确定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98℃。
因1个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为100℃.而此实验中水的沸点为98℃,说明此时气压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
(3)为了方便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将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来进行观察读数,所测温度为室温,则会导致所测温度偏低。
(4)从图像可知,随着加热的进行,水的温度在逐渐上升,当加热到10分钟时,此时的水已沸腾,虽然吸热,但其温度并没有增加。
由此可知液体沸腾温度的特点: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5)根据生活常识可知,在加热器不变的情况下,减少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初温等,可以使水尽快沸腾。
故答案为:
(1)温度计玻璃泡跟烧杯底接触;
(2)98;小于;
(3)低;
(4)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5)提高水的初温。
37.某物理兴趣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凸透镜固定在50cm处,光屏和蜡烛分别在凸透镜两侧。
(1)在光具座上依次安装蜡烛、凸透镜、光屏,然后点燃蜡烛并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 同一高度 ;如图当蜡烛移到20cm处时,移动光屏到80cm处时,在光屏上成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15.0 cm。
(2)凸透镜位置不变,又将蜡烛从20cm处移到10cm处时,要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的像,光屏应从80cm处向 左 (填“左”或“右”)移动,这时所成的像是 缩小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实像,在生活中的应用是 照相机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3)如果用不透明纸板将凸透镜上半部分遮住,结果是 D 。
A.没有影响
B.不能成像
C.成一半的像
D.仍能成完整的像,但亮度变暗
【解答】解:(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要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当蜡烛移到20cm处时,此时u=30.0cm时,在另一侧距凸透镜80cm处的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与蜡烛等大的像,所以2f=30.0cm,即f=15.0cm;
(2)凸透镜位置不变,又将蜡烛从20cm处移到10cm处时,物距大于2f,物距变大,则像距变小,像变小,故光屏应从80cm处向左移动,则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在生活中的应用是照相机;
(3)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故选D。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15.0;(2)左;缩小;照相机;(3)D。
38.专家指出,75%的酒精对新型冠状病毒具有良好的消毒效果。小明对75%酒精的密度产生了兴趣,于是选择器材进行测量。
(1)小明把天平放在 水平台面 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 零刻度线 处,这时天平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天平的平衡螺母向 左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
(2)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30.8g,将适量的酒精倒入烧杯中,把装有酒精的烧杯放在调好的天平左盘,往右盘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此时右盘中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烧杯和酒精的总质量为 61.4 g。
(3)将烧杯中的酒精全部倒入量筒中,如图丙所示,小明读数时的视线如图中的视线进行读数,读出的结果 偏小 (选填“偏大”或“偏小”);正确读数视线应与酒精的 凹面 (选填“凹面”或“最高面”)齐平,正确读数测出酒精的体积是 30 cm3。
(4)实验中测得酒精的密度为 1.02 g/cm3。
(5)实验中由于烧杯中的酒精有部分残留在烧杯壁,测得的酒精的密度与真实值相比 偏大 (选填“偏大”或“偏小”)。
【解答】解:(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说明天平的左端上翘,平衡螺母向上翘的左端调节,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
(2)标尺的分度值为0.2g,游码对应的刻度值为1.4g,则
烧杯和酒精的总质量为50g+10g+1.4g=61.4g;
(3)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且与凹液面的底部相平,读数时视线按图中的虚线标的方式进行读数,即仰视,读出的结果偏小;
如图丙所示的量筒分度值为2mL,读出酒精的体积V=30mL=30cm3;
(4)由于空烧杯的质量为30.8g,则酒精的质量为m=61.4g﹣30.8g=30.6g,
酒精的密度为:ρ===1.02g/cm3;
(5)由于烧杯中的酒精有部分残留在烧杯壁,使测出的酒精的体积偏小,而所测质量是准确的,根据公式ρ=知,所测量的密度值会偏大。
故答案为:(1)水平台面;零刻度线;左;(2)61.4;(3)偏小;凹面;30;(4)1.02;(5)偏大。
五.计算题(共2小题)
39.甲、乙两地900km,一列火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卸货停靠了1h,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90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1200m的一座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1min。
求:(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
(2)火车的长度。
(3)若火车以40m/s的速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相邻的轨道上迎面驶来一列长300米的货车,速度为72km/h,坐在火车窗口的乘客看到货车从他面前经过的时间是多少秒?
【解答】解:(1)由题可知火车从甲地到乙地的时间为:t=16:30﹣7:30=9h,
则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为:v===100km/h;
(2)火车通过桥梁的速度为:v′=90km/h=25m/s,
火车全部通过桥梁行驶的路程为:s′=v′t′=25m/s×1×60s=1500m,
则火车的长度为:L车=s′﹣L桥=1500m﹣1200m=300m;
(3)已知货车的速度v货=72km/h=20m/s,
由于火车与货车相向行驶,则相对速度:v″=v火+v货=40m/s+20m/s=60m/s,
由v=可得坐在火车窗口的乘客看到货车从眼前经过的时间:t″===5s。
答:(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为100km/h;
(2)火车的长度为300m;
(3)坐在火车窗口的乘客看到货车从他面前经过的时间是5秒。
40.如图甲所示,底面积为50cm2、高为10cm的平底圆柱形容器和一个体积为100cm3的小球置于水平桌面上(容器厚度不计),容器内盛某种液体时,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与液体的体积关系如图乙所示,求:
(1)液体的密度是多少?
(2)容器内盛满这种液体后,液体的质量是多少?
(3)容器内盛满这种液体后,再将小球轻轻地放入容器中,小球沉入容器底,待液体溢尽,擦干容器壁,测得总质量为716g,则小球的密度为多少?
【解答】解:(1)由乙图可知,液体体积为0时的总质量为100g,则容器的质量为m容器=100g,
液体体积为V液=200cm3时,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m总=300g,
则液体的质量m液=m总﹣m容器=300g﹣100g=200g,
液体的密度为ρ===1g/cm3;
(2)容器内盛满这种液体时,液体的体积:V液′=V=Sh=50cm2×10cm=500cm3,
液体的质量:m液′=ρV液′=1g/cm3×500cm3=500g;
(3)容器内盛满这种液体后,再将小球轻轻地放入容器中,小球沉入容器底,
则小球排开液体的体积V溢=V球=100cm3,
溢出液体的质量m溢=ρ液V溢=1g/cm3×100cm3=100g,
待液体溢尽,擦干容器壁,测得容器、水和小球的总质量为716g,
因为m剩=m容器+m液′+m球﹣m溢,
则小球的质量:m球=m剩+m溢﹣m液′﹣m容器=716g+100g﹣500g﹣100g=216g,
小球的密度:ρ球===2.16g/cm3。
答:(1)液体的密度是1g/cm3;
(2)容器内盛满这种液体后,液体的质量是500g;
(3)小球的密度为2.16g/cm3。
八年级(上)物理期末试卷: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物理期末试卷,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与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上)物理期末试卷: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物理期末试卷,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下列物体的质量发生变化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上)物理期末试卷: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物理期末试卷,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