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期末物理试卷+
展开1.(2分)用玻璃三棱镜分解了太阳光,揭开了光的颜色之谜的物理学家是( )
A.赫兹B.伽利略C.牛顿D.哥白尼
2.(2分)“惊弓之鸟”的成语故事中,大雁判断出弓弦声,是根据声音的( )
A.音色B.音调C.响度D.频率
3.(2分)“阳光大课间”增强了学生体质,丰富了校园生活。下列关于中学生的数据符合实际的是( )
A.体温50℃B.10s跑400m
C.身高1.65cmD.质量约为60kg
4.(2分)下列仪器中属于利用紫外线工作的是( )
A.测温枪B.验钞机
C.夜视仪D.医用“B超”机
5.(2分)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小孔成像、放大镜成的像都是实像
C.雨后夜晚,背着月光走发亮处是陆地
D.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会变大
6.(2分)学生使用的橡皮,用过一段时间后,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形状B.密度C.质量D.体积
7.(2分)小雪将体积为45cm3的水放入冰箱中自制冰棍(ρ水=1.0×103kg/m3,ρ冰=0.9×103kg/m3),如图所示,则冰棍的体积为( )
A.40cm3B.45cm3C.50cm3D.55cm3
8.(2分)如图为甲、乙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可知( )
A.甲车快B.乙车快
C.两车一样快D.无法确定
9.(2分)如图所示为一款功能强大的便携式家用“无人相机”,相机内装有多种高科技传感器,底部装有镜头和声呐系统(控制“无人相机”悬停在不同的高度),机身质量只有240g。关于“无人相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底部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B.上升时,所拍摄的地面上景物的像变大
C.高强度碳纤维材料密度较小
D.悬停时,声呐系统能发出和接收超声波
10.(2分)三个完全相同的杯子里装有水,把质量相同的实心铁块、铝块、铅块依次放在甲、乙、丙三个杯子中(ρ铝<ρ铁<ρ铅),水面恰好相平(水不溢出),原来装水最多的杯子是( )
A.甲杯B.乙杯C.丙杯D.一样多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空1分,19题作图2分,22题4分,共50分)
11.(2分)生活中经常提到的“影”与我们学到的光学知识有关。在立竿见“影”和水中倒“影”中,前者是由光的 形成的,后者是由光的 形成的。
12.(2分)我国古人发明的风筝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之一。明代《询刍录》中记载“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 产生的,文中声音的发声体是 。
13.(2分)小颖同学看不清远处物体,说明她患有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她经常佩戴隐形眼镜矫正,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其中心厚度只有0.05mm,则她戴的这种超薄镜片的边缘厚度 0.05mm(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4.(3分)我国自“天宫课堂”推出以来,已成功举行了四次太空授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如图所示,用沾了结晶核的毛根触碰过饱和乙酸钠溶液形成的液体球,液体球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冰球”;用手摸上去,“冰球”竟然是热乎乎的 热量。宇航员在飞船外工作时,不能直接对话,原因是 。
15.(4分)“纯电动空调公交车”的投入运营,标志着公交出行步入了绿色环保新时代。
(1)公交车行驶过程中,以司机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木是 的。
(2)公交车上的语音提示,让乘客知道到站信息,说明声能传递 。
(3)如图所示,小丽看到路边有一个噪声监测仪,此仪器上显示的数字反映了噪声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4)为了更好地保证交通安全,驾驶员开车时禁止打电话、发微信等行为。若公交车以36km/h的速度沿直线匀速行驶,驾驶员开车时看一眼手机需要2s m的距离,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16.(4分)冷空气不断来袭,北方的气温骤降。
(1)大雪后,万籁俱寂,蓬松的雪在 减弱噪声。
(2)冬季,手上涂些护手霜可有效预防皮肤粗糙干裂,因为护手霜中的油脂能 (选填“减慢”或“加快”)皮肤表面水分的蒸发。
(3)冬天的清晨,玻璃窗上有美丽的“冰花”,这是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冰花”形成在窗玻璃的 (选填“内侧”或“外侧”)。
17.(4分)将透明的薄壁(厚度忽略不计)方形水槽水平放置,固定在水槽底部的激光笔沿图示方向发出一细光束,在侧壁上A处得到一个光点。
(1)向水槽中注水,水面达到如图所示位置时,光点移至B处 现象,此时折射角 入射角(选填“大于”或“小于”)。
(2)为使B处的光点移至C处,应使水槽中的水量 (选填“增加”或“减少”),若BC间距离为3cm,则水面高度的变化量Δh 3cm(选填“>”、“<”或“=”)。
18.(5分)探究小组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
(1)安装好实验器材后,小红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图象。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为 ℃,沸腾时需要 热量。
(2)观察到丙图中明显的实验现象后,继续加热,温度计示数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4)如图丁所示,小刚把温度计换成装水的试管,在烧杯的水中加入少量的食盐后,说明加入食盐后烧杯中水的沸点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19.(7分)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 放置。
(2)为了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蜡烛A和B应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实验时应在蜡烛 (选填“A”或“B”)的一侧观察蜡烛A的像。
(3)如果将玻璃板沿图中虚线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则蜡烛A的像相对于桌面 (选填“向左”、“向右”或“不发生”)移动。
(4)人看到蜡烛的像是由于反射光进入人眼。请在图乙中画出与反射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
(5)如图丙所示,在检查视力时,视力表挂在房间东面的墙上,此时视力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的眼睛相距5m,则被测者眼睛到身后的视力表的距离为 m。
20.(7分)小亮同学利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等实验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甲所示,测出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cm,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
(2)实验时,为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调到 。
(3)接着小亮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发现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的实像,这一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 ;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动,要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将透镜移到 cm刻度处。
21.(6分)实验探究课上,小雅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金属块的密度,所用细棉线的体积忽略不计。
(1)小雅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游码放到标尺左端的 处,指针静止时指向分度盘中线的右侧,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使横梁平衡。
(2)将金属块放在天平左盘,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 g。
(3)将金属块用细线系住后放入盛有50mL水的量筒中,静止时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金属块的密度是 kg/m3。
(4)接着小雅又利用该金属块估测盐水的密度,实验过程如下:
①在两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加入适量盐水,如图丙、丁所示,测出丙图烧杯盐水的总质量为130.8g;
②将金属块用细线系住后放入丁图烧杯,在烧杯壁上标记液面的位置;
③取出金属块,将丙图烧杯中的盐水倒入丁图烧杯中直至标记处,测出丙图烧杯及剩余盐水的总质量为120.5g;
④根据以上实验数据,求得待测盐水的密度为 g/cm3,与真实值相比,用本方案所测出的盐水密度 (选填“偏大”、“偏小”或“相同”)。
22.(4分)现有一捆铜线,铜线的横截面积为0.2cm2,这捆铜线的长度为600m,这捆铜线的质量有多大?(ρ甲=8.9×103kg/m3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分,共20分)
1.(2分)用玻璃三棱镜分解了太阳光,揭开了光的颜色之谜的物理学家是( )
A.赫兹B.伽利略C.牛顿D.哥白尼
【分析】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分解了太阳光,最早揭开了光的颜色之谜。
【解答】解:由物理学史的知识可知,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分解了太阳光,故只有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物理学史知识的了解,要熟知不同科学家在物理学中的贡献。
2.(2分)“惊弓之鸟”的成语故事中,大雁判断出弓弦声,是根据声音的( )
A.音色B.音调C.响度D.频率
【分析】声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通过音色能辨别物体。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辨别乐器的种类和不同人的声音。
【解答】解: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大雁判断出弓弦声。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特征,是一道基础题。
3.(2分)“阳光大课间”增强了学生体质,丰富了校园生活。下列关于中学生的数据符合实际的是( )
A.体温50℃B.10s跑400m
C.身高1.65cmD.质量约为60kg
【分析】A、人的正常体温为36﹣37℃;
B、百米世界冠军成绩小于10s;
C、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m;
D、成年人的质量约为70kg,中学生的质量略小于这个值。
【解答】解:A、人的正常体温为36﹣37℃;
B、百米世界冠军成绩小于10s,故错误;
C、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m=165cm;
D、成年人的质量约为70kg,质量约为60kg。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温度、时间、长度及质量的估算,为基础题。
4.(2分)下列仪器中属于利用紫外线工作的是( )
A.测温枪B.验钞机
C.夜视仪D.医用“B超”机
【分析】红外线的主要特征是热作用,主要用于红外测温、红外夜视、红外遥控等。
紫外线的主要特征是化学作用,主要用于杀菌消毒、使荧光物质发光等。
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解答】解:A、测温枪是利用红外线来工作的;
B、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使荧光物质发光来工作的;
C、夜视仪是利用红外线来工作的;
D、医用“B超”机是利用超声波来工作的。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红外线、紫外线和超声波的特点及应用。
5.(2分)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小孔成像、放大镜成的像都是实像
C.雨后夜晚,背着月光走发亮处是陆地
D.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会变大
【分析】(1)海市蜃楼景象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
(2)小孔成像成的像是实像,放大镜成的像是虚像;
(3)平行光射向平而光滑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
(4)光在真空的传播速度最大,在空气中接近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在水、玻璃中的速度比空气中的速度小。
【解答】解:A、海市蜃楼景象是由于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折射造成的,故A错误;
B、小孔成像成的像是实像,故B错误;
C、背着月光走,进入人的眼睛反射光线少;地面发生漫反射,人感觉地面亮;
D、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传播,属于基础题。
6.(2分)学生使用的橡皮,用过一段时间后,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形状B.密度C.质量D.体积
【分析】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恒定的。与其质量和体积没关系。
【解答】解:A,形状发生了变化。
B,密度不随形状。
C,质量变小了。
D,体积变小了。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随形状、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
7.(2分)小雪将体积为45cm3的水放入冰箱中自制冰棍(ρ水=1.0×103kg/m3,ρ冰=0.9×103kg/m3),如图所示,则冰棍的体积为( )
A.40cm3B.45cm3C.50cm3D.55cm3
【分析】利用密度公式求出水的质量,根据质量特性得出冰棍的质量,再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冰棍的体积。
【解答】解:根据ρ=可得3水的质量:m水=ρ水V水=1g/cm3×45cm3=45g,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位置和温度都没有关系冰棍=m水=45g,
则冰棍的体积:V冰棍===50cm3。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密度的计算与公式的应用,质量及其特性,关键是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都没有关系。
8.(2分)如图为甲、乙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可知( )
A.甲车快B.乙车快
C.两车一样快D.无法确定
【分析】比较速度要根据公式v=,可以取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的大小。
【解答】解:根据速度的公式v=,在图像上取相同的时间,
由图可知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所以甲的速度快。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会根据图象中的信息分析。
9.(2分)如图所示为一款功能强大的便携式家用“无人相机”,相机内装有多种高科技传感器,底部装有镜头和声呐系统(控制“无人相机”悬停在不同的高度),机身质量只有240g。关于“无人相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底部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B.上升时,所拍摄的地面上景物的像变大
C.高强度碳纤维材料密度较小
D.悬停时,声呐系统能发出和接收超声波
【分析】(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照相机是根据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当物距变大时,像距变小,像变小。
(3)在体积一定时,要选择密度较小的材料,才能减轻质量;
(4)声呐时仿照蝙蝠发射声波接收声波工作的。
【解答】解:A、底部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缩小的实像。
B、上升时,像距变小,故B错误。
C、在体积一定时,需要选择密度较小的材料,无人机采用高强度碳纤维材料,因此“无人相机”采用的高强度碳纤维材料密度较小。
D、控制“无人相机”悬停在不同高度的声呐系统能发出和接收超声波。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超声波与次声波、密度公式的应用等,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难度中等。
10.(2分)三个完全相同的杯子里装有水,把质量相同的实心铁块、铝块、铅块依次放在甲、乙、丙三个杯子中(ρ铝<ρ铁<ρ铅),水面恰好相平(水不溢出),原来装水最多的杯子是( )
A.甲杯B.乙杯C.丙杯D.一样多
【分析】已知质量相同,利用密度公式的变形判断出其体积的关系,再根据水面相平可判断原来杯中装水的多少。
【解答】解:由题意知,ρ铝<ρ铁<ρ铅,
由体积公式ρ=变形V=,当三种金属的质量相同时,
故三者的体积关系是:V铅<V铁<V铝,
由于物体放入杯子后,水面恰好相平,放入的是体积最大的铝块,放入的是体积最小的铅块;
即原来装水最多的杯子是丙杯。
故选:C。
【点评】熟练运用密度公式及其变形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同时还要明确物块体积与水的体积的关系,注意不要搞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空1分,19题作图2分,22题4分,共50分)
11.(2分)生活中经常提到的“影”与我们学到的光学知识有关。在立竿见“影”和水中倒“影”中,前者是由光的 直线传播 形成的,后者是由光的 反射 形成的。
【分析】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解答】解:“立竿见影”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照射到不透明的竿上而形成的影子,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反射。
【点评】此题主要通过两种不同的“影”考查了学生对光的反射和光的直线传播的理解。在平时一定要区分开两种影的区别,要搞清倒影和影子的成因,二者不要混淆。
12.(2分)我国古人发明的风筝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之一。明代《询刍录》中记载“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 振动 产生的,文中声音的发声体是 空气 。
【分析】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解答】解:筝鸣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体为空气。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属于基础题。
13.(2分)小颖同学看不清远处物体,说明她患有 近视眼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她经常佩戴隐形眼镜矫正,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其中心厚度只有0.05mm,则她戴的这种超薄镜片的边缘厚度 大于 0.05mm(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分析】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近视眼的人看水清远处的物体,但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近视眼患者戴的是凹透镜,凹透镜的四周的厚度要比中间的厚度厚。
【解答】解:根据近视眼的成像特点可知,小颖同学看不清远处物体;
近视眼患者戴的是凹透镜,凹透镜的四周的厚度要比中间的厚度厚,她戴的这种超薄镜片中心厚度为0.05mm。
故答案为:近视眼;大于。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近视眼成像特点的了解,对近视眼矫正方法及凹透镜特点的认识,属基础题。
14.(3分)我国自“天宫课堂”推出以来,已成功举行了四次太空授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如图所示,用沾了结晶核的毛根触碰过饱和乙酸钠溶液形成的液体球,液体球迅速 凝固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冰球”;用手摸上去,“冰球”竟然是热乎乎的 放出 热量。宇航员在飞船外工作时,不能直接对话,原因是 真空不能传声 。
【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是放热过程;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过饱和乙酸钠溶液凝固成固态是放热过程;宇航员们在飞船外工作时,其原因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液体,都能作为介质,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凝固;放出。
【点评】本题考查了凝固放热和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属于基础题。
15.(4分)“纯电动空调公交车”的投入运营,标志着公交出行步入了绿色环保新时代。
(1)公交车行驶过程中,以司机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木是 运动 的。
(2)公交车上的语音提示,让乘客知道到站信息,说明声能传递 信息 。
(3)如图所示,小丽看到路边有一个噪声监测仪,此仪器上显示的数字反映了噪声的 响度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4)为了更好地保证交通安全,驾驶员开车时禁止打电话、发微信等行为。若公交车以36km/h的速度沿直线匀速行驶,驾驶员开车时看一眼手机需要2s 20 m的距离,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分析】(1)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噪声监测仪是用来监测噪声大小的仪器,测量的是声音的响度。噪声的单位是分贝;
(4)利用速度公式变形式s=vt求解。
【解答】解:(1)公交车行驶过程中,以司机为参照物,故路边的树相对于司机是运动的;
(2)公交车上的语音提示,让乘客知道到站信息;
(3)如图所示,小丽看到路边有一个噪声监测仪;
(4)公交车以36km/h的速度沿直线匀速行驶,驾驶员开车时看一眼手机需要2s。
故答案为:(1)运动;(2)信息;(4)20。
【点评】本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公式的应用,以及声音的利用,属于综合题。
16.(4分)冷空气不断来袭,北方的气温骤降。
(1)大雪后,万籁俱寂,蓬松的雪在 传播过程中 减弱噪声。
(2)冬季,手上涂些护手霜可有效预防皮肤粗糙干裂,因为护手霜中的油脂能 减慢 (选填“减慢”或“加快”)皮肤表面水分的蒸发。
(3)冬天的清晨,玻璃窗上有美丽的“冰花”,这是 凝华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冰花”形成在窗玻璃的 内侧 (选填“内侧”或“外侧”)。
【分析】(1)减弱噪声主要从三种途径入手,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
(3)气体直接变为固体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放热。
【解答】解:(1)下雪后,雪地上蓬松多孔,显得比较安静;
(2)冬季,手上涂些护手霜可有效预防皮肤粗糙干裂,减慢了皮肤表面水分的蒸发;
(3)“冰花”出现在冬天的早晨,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窗玻璃凝华形成的。
故答案为:(1)传播过程中;(2)减慢;内侧。
【点评】这种结合物理知识考查生活常识的题目,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很受欢迎,所以平时学习时一定要把物理联系生活。
17.(4分)将透明的薄壁(厚度忽略不计)方形水槽水平放置,固定在水槽底部的激光笔沿图示方向发出一细光束,在侧壁上A处得到一个光点。
(1)向水槽中注水,水面达到如图所示位置时,光点移至B处 折射 现象,此时折射角 小于 入射角(选填“大于”或“小于”)。
(2)为使B处的光点移至C处,应使水槽中的水量 增加 (选填“增加”或“减少”),若BC间距离为3cm,则水面高度的变化量Δh > 3cm(选填“>”、“<”或“=”)。
【分析】(1)根据光的折射现象可知,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
(2)要使B点的光移到C处,因入射光线不变,法线与水面始终垂直,则入射角和折射角都不变,通过作图判断水槽内的水量如何变化;若BC间距离为3cm,由几何关系可知水面高度的变化量与3cm的大小关系。
【解答】解:(1)水槽中未加水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当水槽中加水时,这是由于光在水面处发生光的折射现象引起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当水槽中的水量增加或减少时,入射光线不变,则入射角和折射角都不变,由下图可知应使水槽中的水量增加,因两次折射光线是平行的,则可知水面高度的变化量Δh大于3cm;
故答案为:(1)折射;小于;>。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知道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18.(5分)探究小组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
(1)安装好实验器材后,小红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图象。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为 98 ℃,沸腾时需要 吸收 热量。
(2)观察到丙图中明显的实验现象后,继续加热,温度计示数将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 液化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4)如图丁所示,小刚把温度计换成装水的试管,在烧杯的水中加入少量的食盐后,说明加入食盐后烧杯中水的沸点 升高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分析】(1)据液体沸腾的特点找到沸点: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水沸腾时需要吸热;
(2)根据烧杯中气泡上升时的变化情况,可判断出水是否沸腾;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3)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4)水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解答】解:(1)由图乙可知,水沸腾时,所以98℃是水的沸点;
(2)由图丙可知,气泡上升变大,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温度计示数将不变;
(3)“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
(4)当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后,试管中的水可以从烧杯继续吸热,说明烧杯中水的沸点高于试管中水的沸点98℃。
故答案为:(1)98;吸收;(3)液化。
【点评】“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难度较小,属于基础性题目。重点掌握水沸腾现象、特点以及条件等。
19.(7分)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 垂直 放置。
(2)为了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蜡烛A和B应 相同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实验时应在蜡烛 A (选填“A”或“B”)的一侧观察蜡烛A的像。
(3)如果将玻璃板沿图中虚线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则蜡烛A的像相对于桌面 不发生 (选填“向左”、“向右”或“不发生”)移动。
(4)人看到蜡烛的像是由于反射光进入人眼。请在图乙中画出与反射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
(5)如图丙所示,在检查视力时,视力表挂在房间东面的墙上,此时视力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的眼睛相距5m,则被测者眼睛到身后的视力表的距离为 0.6 m。
【分析】(1)实验时玻璃板与水平桌面要垂直放置,否则成的像偏高或偏低,不易确定像的位置;
(2)蜡烛A和B应相同,当B与A重合时,可知像与物大小相等;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据此分析;
(3)平面镜像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4)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图;
(5)根据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分析。
【解答】解:(1)实验时,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
(2)为了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蜡烛A和B应相同,可知像与物大小相等,实验时应在蜡烛 A的一侧观察蜡烛A的像。
(3)平面镜像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如果将玻璃板沿图中虚线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蜡烛A的位置不变。
(4)过入射点作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如下所示:
(5)平面镜距视力表2.8m,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视力表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6.8m,
则被测者与平面镜的距离是5m﹣6.8m=2.3m,被测者眼睛距离身后的视力表的距离为2.8m﹣5.2m=0.7m。
故答案为:(1)垂直;(2)相同;A;(4);(5)0.6。
【点评】本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考查对器材的要求、操作过程的理解和成像规律的运用。
20.(7分)小亮同学利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等实验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甲所示,测出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10.0 cm,凸透镜对光有 会聚 作用。
(2)实验时,为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调到 同一高度 。
(3)接着小亮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发现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放大 的实像,这一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 投影仪 ;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动,要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将透镜移到 65.0 cm刻度处。
【分析】(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叫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调到同一高度;
(3)根据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根据光路具有可逆性分析。
【解答】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
(2)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烛焰;
(3)由题意知,f=10.0cm,物距f<u<2f,所以此时成倒立。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投影仪,根据光路具有可逆性分析,要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1)10.2;会聚;(3)放大;65.0。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属于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
21.(6分)实验探究课上,小雅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金属块的密度,所用细棉线的体积忽略不计。
(1)小雅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游码放到标尺左端的 零刻度线 处,指针静止时指向分度盘中线的右侧,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 (选填“左”或“右”)调,使横梁平衡。
(2)将金属块放在天平左盘,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 78.4 g。
(3)将金属块用细线系住后放入盛有50mL水的量筒中,静止时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金属块的密度是 7.84×103 kg/m3。
(4)接着小雅又利用该金属块估测盐水的密度,实验过程如下:
①在两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加入适量盐水,如图丙、丁所示,测出丙图烧杯盐水的总质量为130.8g;
②将金属块用细线系住后放入丁图烧杯,在烧杯壁上标记液面的位置;
③取出金属块,将丙图烧杯中的盐水倒入丁图烧杯中直至标记处,测出丙图烧杯及剩余盐水的总质量为120.5g;
④根据以上实验数据,求得待测盐水的密度为 1.03 g/cm3,与真实值相比,用本方案所测出的盐水密度 偏大 (选填“偏大”、“偏小”或“相同”)。
【分析】(1)平衡螺母向指针偏转的反方向调节;
(2)根据天平标尺上的分度值和砝码的质量得出金属块的质量;
(3)根据量筒的分度值得出水面对应的刻度,得出金属块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得出金属块的密度;
(4)③得出丙中倒出盐水的质量,倒出盐水的体积即金属块的体积,从而得出待测盐水的密度;
取出金属块时,上面附有一部分水,故倒出的盐水质量偏大,据此分析。
【解答】解:(1)小雅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游码放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
(2)将金属块放在天平左盘,当天平平衡时,天平标尺上的分度值为0.2g
m=50g+20g+7g+3.4g=78.2g;
(3)将金属块用细线系住后放入盛有50mL水的量筒中,静止时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量筒的分度值为2mL总=60mL=60cm3,
金属块的体积为:
V=V总﹣V水=60cm4﹣50cm3=10cm3;
则金属块的密度是:
ρ===7.84g/cm7=7.84×103kg/m8;
(4)③丙中倒出盐水的质量为
130.8g﹣120.5g=10.6g
倒出盐水的体积即金属块的体积为10cm3
待测盐水的密度为
ρ′===1.03g/cm3,
取出金属块时,上面附有一部分水,而盐水的体积即金属块的质量不变,与真实值相比。
故答案为:
(1)零刻度线;左;(2)78.43; (4)④1.03;偏大。
【点评】本题考查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测量及误差分析。
22.(4分)现有一捆铜线,铜线的横截面积为0.2cm2,这捆铜线的长度为600m,这捆铜线的质量有多大?(ρ甲=8.9×103kg/m3 )
【分析】已知铜线的横截面积和长度,由V=Sh可求得这捆铜线的体积,由密度公式变形可求得这捆铜线的质量。
【解答】解:铜线的横截面积S=0.2cm5=2×10﹣5m3,
这捆铜线的体积:V=Sh=2×10﹣5m8×600m=1.2×10﹣7m3,
根据ρ=可知
m=ρV=8.5×103kg/m3×4.2×10﹣2m7=106.8kg。
答:这捆铜线的质量有106.8kg。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注意利用好体积公式V=Sh。
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这是一份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文件包含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pptx、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教案docx、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验收卷原卷版docx、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验收卷解析版doc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