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及反思
展开本课主要以老师的讲授为主,作为“言说者”的传统形象出现,创造论从史出、史料实证的教学氛围,选取有代表性的材料进行讲述,并结合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解读复杂的历史现象,形成学生的历史意识以及历史思维方式,即具备基本的历史知识、如何具备历史知识以及如何运用。引导学生了解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以及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由此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有助于学生用新的人文精神和智慧,迎接当下社会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空前变革带来的挑战。
二、教材分析
该课位于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中第三个课程内容,在这一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发展,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剧烈动荡和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春秋时期这一转型时期的开始阶段。在这一时期,突出的表像是,王室衰微,诸侯并起,争霸战争连绵不断,国家剧烈动荡。而深层次的变化则是,随着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显著提高,以及社会关系的变化,导致西周制度逐渐瓦解:宗法制被破坏,诸侯崛起与大夫专权;分封制瓦解。
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的内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三部分内容是因果相连的递进关系。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讲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化,后两者主要讲上层建筑的政治制度变化
对政治局面的两个突出影响:一方面是王室衰微,另一方面是诸侯争霸。运用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能科学地阐释和理解这一现象。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初学历史,活泼好动,愿意回答问题,但知识储备较少,缺乏历史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本课开始进入中国古代史的另一个典型的历史分期: 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大动荡时期,牵涉的诸侯国、人物比较多,学生容易混乱,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深入浅出,可以通过适量的图文等资料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与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逐步养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打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与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铁器、牛耕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生产力的发展一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五、教学重难点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王室衰微是本课的难点。
诸侯争霸是本课的重点。
六、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引导学生共同回顾早期国家的发展,了解周朝因为都城的迁移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历史时期,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引导学生进行时间和空间的定位,逐步形成“时空观念”。其次围绕着春秋时期的变化展开,通过图片以及相关文字史料,让学生对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经济发展概况作一个大致了解,逐步做到“史料实证”。再进一步引出在经济领域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政治、社会领域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即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通过表格对比、课文讲解以及史料分析渗透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最后展示地图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霸主,并且通过史料分析春秋争霸带来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客观评价,逐步能够“历史解释”。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呈现课程标准。
温故知新: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周
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如何?
◎讲授新课:
利用时间轴梳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间跨度和名称由来。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呈现材料:
“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即铁)以铸锄、夷、斤、劚, 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结合材料讲述: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在各诸侯国中,最早大量生产和使用铁器的应是齐国,这则材料是史书关于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的最早记载。
呈现材料:
“孔子有两个学生,一位叫冉伯牛名耕,还有一位叫司马耕字子牛,当时晋国还有一位大力士叫牛子耕。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结合材料讲述:出现的人名可以看出,牛耕在春秋时期已成为常见的事物。
呈现图片:
结合图片讲述:铁器、牛耕的使用对于生产力发展的划时代意义,是人类在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工具时代——铁器时代。
请思考问题:春秋时期出现的铁农具和牛耕对当时农业生产带来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使得在原来公田外,大量开垦荒地成为可能,导致不向国家纳税的私田大量出现。小结: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手工业。呈现材料:
“(齐国)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 结合材料讲述: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还体现在手工业和商业。齐国生产的“冰
纨绮绣纯丽之物”等高档精细丝织品,不仅做到了国内“人民多文采布帛”,能够充分自给,而且大量输出畅销各地,《史记》、《汉书》称道齐国的纺织品“冠带衣履天下”。
小结: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商业。呈现材料:
“商品交换的发展,必然要引起货币的改革。西周以前使用的主要是贝币,金属货币为数甚少……从东周开始,用作货币的铜铲、铜刀,形体都变小变薄,而成为专职的货币。铜铸币的大量出现,从春秋晚期开始。
——陈振中《东周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历史作用》” 结合材料讲述: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改进,使商品生产增加,手工业
各部门之间,工农业之间产品相互需求扩大,交换频繁,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必
然要引起货币的改革。
小结: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二)王室衰微
分封制瓦解。导入:呈现图片:
结合图片讲述:勾践剑与夫差矛的出土发现,为讲述诸侯纷争做铺垫, 呈现材料:
“西周时,天子要到各诸侯国视察,称为“巡狩”;诸侯定期要到王都朝见天子,称为“述职”。而到了东周,巡狩礼从没进行过,诸侯也很少朝见天子。缺少了诸侯的朝聘纳贡,王室财政枯竭,甚至连天子死后都无力办理丧葬仪式,不得不违背“天子不求私财”的祖训,多次向诸侯“告饥”“求金”“求车”,乞求诸侯的资助。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结合材料讲述:周王作为天下共主不受诸侯尊崇,各诸侯国几乎都成为独立
的政权。实力强大的诸侯实际上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形成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局面。
周王室势力大减。呈现表格:
请阅读课本 P30,回答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表现有哪几方面?
参考答案:1.分封制瓦解 2.周王室势力大减 3.诸侯
崛起,竞相称霸。
请完成教材P32 课后活动 1.
参考答案:答:王室的衰微、诸侯势力的崛起。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瓦解,这里主要反映西周礼乐制度的破坏。
诸侯崛起,竞相争霸。请完成教材P30 材料分析。
参考答案:答: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处于分裂割据局面。
小结: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的表现即分封制的逐步瓦解,周王室统治力大减, 诸侯国势力的崛起。
(三)诸侯争霸
1.春秋争霸战争。呈现地图:
请观察地图,说一说春秋时期主要霸主有哪几位?
参考答案: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请思考:齐桓公首霸诸侯的原因。参考答案:1.地理上近海,有鱼
盐之利,工商业发达 2.任用管仲为相,采纳其建议,使国家实力大为增强 3.提出“尊王攘夷”口号,获得政治上的优势
简介管仲生平。呈现材料:
“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相号召,纠合诸侯26 次,有派兵为周王平定王室内乱,…… 甚至召集诸侯派军队帮助周王戍守周边,使免受夷戎骚扰,成为‘攘夷’事业的实
际领导者。于是,周王授以‘侯伯(霸)’封号,使齐成为名正言顺的‘霸主’。…… 齐桓公的手法后来被其他强国效仿。
——刘高远《先秦‘攘夷’使命与‘尊王’观念》” “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论语·宪问》”
“五霸,桓公为盛。
——《孟子·告子下》” 结合材料讲述:齐桓公以“尊王攘夷”口号组织中原各国抵御戎狄等部族的
侵扰,在历史上是有功绩的,并受到孔子和孟子的肯定,这种手法后来被其他强国效仿。
请思考:为什么在争霸过程中,诸侯会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
参考答案:1.周王室虽衰微,但仍具有天下共主的名分,打着“尊王”旗号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2.当时少数民族势力发展,威胁中原华夏族诸国,打着“攘夷”旗号充当保护者角色,能赢得华夏诸国的认同。
呈现材料——成语典故“问鼎中原”:
“楚庄王行军经过洛阳的时候觐见周天子,第一句话就问周王室九鼎的轻重大小。九鼎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楚王问鼎显然是挑衅周王的权威,周天子对他非常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并请同学们在课后再查找出于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比比看谁找到的更多? 2.争霸战争的影响。呈现材料:
“公元前 595 年,楚庄王争霸,围攻宋国,造成宋国民众‘易子而食,析骨而炊’的
惨象(《左传·鲁宣公十四年》)……诸侯争霸不仅使人民群众惨遭屠戮,而且无穷无尽地加重人民的负担。大国重征暴敛,徭役繁重……诸侯争霸无论其对大国还是对小国,都造成了“民苦不堪”的悲惨遭遇。
——周鼎初《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作用异议》” 结合材料讲述: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社会内部各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绵
延不绝的战争给各诸侯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和痛苦。“易子而食,析骨而炊”意思是当粮食柴草断绝的时候,百姓交换孩子当食物吃,剖了尸骸当柴烧煮这个食物,形容在战争中人民极其悲惨的生活。
请思考问题:请完成教材P31 问题思考,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 呈现材料: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害,如郑国遭受战祸 70 多次,宋国也有 40 多次。
——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春秋初,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四十余,经过三百年的兼并和战争,到春秋末只剩下了秦、楚、齐燕……等十几个大国、强国。
——《文物春秋战国史》” “诸侯国在争霸战争的过程中不断地扩展自己的辖地,吞灭了周围的戎狄部族。这些地区的戎狄部族,迅速与华夏文化融合,成为华夏族的一员,对华夏文明的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简明春秋史》” 参考答案:弊: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利:一些诸侯
国被消灭,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又促进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的戎、狄、
蛮、夷等少数民族的交融,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交融的高潮。
小结:春秋争霸一方面使得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另一方面加速了中国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
请思考:关于春秋霸业兴替的探究,对我国在当代的国家生存和崛起有何启示?(提示语: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四)课堂小结
呈现小结结构图:
春秋时期,因为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手工业规模扩大,商业活动活跃,社会经济得到大发展;同时春秋时期也是一个动荡的历
史时期,西周的分封制遭到破坏、甚至瓦解,王室地位一落千丈,引起诸侯争霸,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虽然给社会带来深重灾难,但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局部统一。
八、板书设计
第 6 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铁器牛耕的出现、精耕细作
手工业: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的发展
商业:出现了很多商业交换市场、金属货币使用更多二、王室衰微
分封制瓦解
周王室势力大减
诸侯崛起,竞相争霸三、诸侯争霸
春秋争霸战争
争霸战争的影响
九、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呈现文字、图片、地图等材料,以这些为辅助把握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力求做到思路逻辑清晰,在计划的时间内能够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且各个环节中衔接自然。由于单一的讲授,课堂设计缺乏新意和趣味性,缺乏学生即时的反馈,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力,对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握是否到位不能确定,对于某些知识点的讲解还只是停留在知识的基础阶段。
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具体如下:第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预设,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第二,要注意材料的选取,尽可能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第三,增加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多鼓励和肯定。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理念,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九课 秦统一中国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九课 秦统一中国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