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地区黔西南州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贵州省毕节地区黔西南州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请简要概括文中母亲的性格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试卷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时,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书写水平(5分)
1.根据作文的汉字书写水平计分。(5分)
二、基础积累(20分)
2.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4分)
同学们,走进初中,我们与刘湛秋一起欣赏了热烈cū guǎng( )的夏雨,与童年的鲁迅一起在rén jì hǎn zhì( )的百草园捕鸟,与沉默寡言的艾力泽·布菲老人一起见证了不毛之地变成蓬勃的绿洲,与围观的群众一起观赏了穿着“新装”的皇帝滑稽的表演。在你疲惫之际,在你孤寂之时,走进文字的世界,手底心底都会有温暖流淌过。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些伪劣奶粉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食品市场亟待整顿。
B.南方冬天的雨是清冷而又柔和的,不像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C.现代榨油和古法榨油的工序大相径庭,相对而言,运用古法榨出来的菜油更加浓香。
D.张小明喜爱读书,即便是不求甚解的《古文观止》,他也爱不释手。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济南的冬天》的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茶馆》,话剧《四世同堂》《龙须沟》等。
B.古人称谓中有谦称与尊称的区别,“尊君”“令堂”“贤弟”“愚兄”“令爱”“家母”都属于尊称。
C.《皇帝的新装》作者安徒生是丹麦作家,代表作有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小红帽》《丑小鸭》等。
D.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是郭沫若对蒲松龄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
5.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1)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2)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秋风萧瑟,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4)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更多课件教案等低价滋源(一定远低于各大平台价格)请 家 威杏 MXSJ663 (5)____________,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朱自清《春》)
(6)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其一)
(7)《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触发征大乡思的典型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论语》中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能力(50分)
(一)名著阅读(5分)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追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以下问题。
6.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一篇是( )
(3分)A.《父亲的病》B.《琐记》C.《故乡》D.《无常》
7.读下面一段《西游记》选段,按要求答题。(2分)
那罗刹出门,高叫道:“孙悟空何在?”行者上前,躬身施礼道:“嫂嫂,老孙在此奉揖。”罗刹咄的一声道:“谁是你的嫂嫂!那个要你奉揖!”行者道:“尊府牛魔王,当初曾与老孙结义,乃七兄弟之亲。今闻公主是牛大哥令正,安得不以嫂嫂称之!”罗刹道:“你这泼猴!既有兄弟之亲,如何坑陷我子?”行者佯问道:“令郎是谁?”
文段中的“令郎”指的是______(人名);此次行者(孙悟空)拜访罗刹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含泪奔跑的少年
①在他的记忆里,他从未离开过生养他的大山,他今年初中毕业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城的重点中学。在城里,他这个年纪还是个孩子,还要在父母面前撒娇。然而,他俨然是个大人了,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冷暖过后,他仿佛一夜成人。
②父亲在他初中毕业后第一个星期,突遭车祸,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肇事司机也在车祸中死亡,父亲的死没有得到任何赔偿。母亲天生患有小儿麻痹症,走路一瘸一跛的,生活勉强能够自理。
③起初,他和母亲商议着辍学,但母亲坚决不同意。为了下学期的学费,为了以后的生活有个着落,母亲决定带他到县城谋生。
④进了城,他才知道,城市人山人海,高楼林立,但这些繁华不属于他们。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习来,也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母亲在城市边缘,租了间铁皮房,用木板搭了张床,然后找两块红砖架个小铁锅,算是在城里落下了脚。母亲从工厂找到店铺,从店铺找到垃圾收购站,可没有人愿意收留一个瘸子。无奈之下,母亲做了个烧烤车,还给他钉了个刷皮鞋的木箱。
⑤每天,他们从铁皮屋里出来,一个推着车,一个挎着刷鞋箱。趁着昏黄的路灯还没有熄灭,他们匆匆地赶到市里繁华的公园门口,占个地,摆个摊。等到公园里的最后一拨人散去后,他们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家。他心里其实有一万个不愿意,可是为了读书的梦想,他又能够说些什么呢。
⑥大多数的日子,他就蹲在母亲的烧烤车边给人刷皮鞋。一天,他看到很多人在公园里,边看着孩子玩,边招呼人刷鞋,他心动了。他知会了母亲一声,便走进了公园深处。偏偏是这一天,城管突然来巡查,公园门口所有的小摊小贩一窝蜂地溜走了。走路一瘸一跛的母亲因为跑得慢了些,被城管逮了个正着。和城管的纠缠中,烧烤摊被推倒了,烧得红彤彤的木炭倒在了母亲腿上,一股焦肉的味道让好心的路人愤怒了,城管见势不妙,很快怏怏离去。这天夜里,一对苦难的母子推着车,走在回家的路上,闪烁的街灯照在清冷的马路上,留下一对孤独的含泪的影子,一长一短地走着,成了一道痛苦抽搐的风景。
⑦劳碌了一天的母亲,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而他却怎么也睡不着。他看着母亲翻了个身,腿上被烧焦的皮肤通红一片,有些地方还留下了水泡。他用手触碰了一下,感觉连心的痛。所有的委屈化成了泪水,从他的眼里流到了嘴里,涩涩的。
⑧时钟已经指向了夜里11点多,他还是睡不着。为了赚够学费,他和母亲除了一日三餐外,其他的开支减了又减,实在要买点什么,也是选一些地摊货。然而,刚刚,母亲连一盒烫伤膏也舍不得买,硬说擦点酱油就好了。这样一想,他的心更痛了,他失去了父亲,他不能再失去母亲了。他穿好衣服,走上街,向附近的药店跑去。
⑨他跑进药店的时候,药店准备关门了。他很快买了一盒26元的烫伤膏,他把烫伤膏攥紧在手里,就在掏钱的时候,他才发觉自己只是带来了今天全部的劳务费15元。他站在柜台前犹豫了很久。
⑩“你到底要不要买啊,我们要关门了。”店主催促他。
⑪“要的,要的,只是只是,我没有这么多钱。”他吞吞吐吐。
⑫“明天来吧。”
⑬“哦不……我欠你11元钱,可以吗?我明天下午一定还。”他快急哭了。
⑭“那……”
⑮“求求你吧……我妈妈她……”他心底的那点坚强终于崩溃了,泪雨滂沱,他把自己和母亲的遭遇说给了店主。
⑯“那,你把药拿走吧,不够的钱,算是我资助给你的吧。”店主说,“快些回家吧,不要让妈妈等急了。”
⑰母亲的腿上的伤很快就愈合了。他也如愿在县城读完高中,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大学。
⑱当他和母亲要离开县城,打算到省城继续谋生的时候,他整理好铁皮屋里所有的行李,突然一张药费单抖落了出来,他露出了笑容,他知道,上面写着——这个世界很冷也很暖,冷暖之间,我不能只是流泪,我要做一个含泪奔跑的人。
(选自《时文选粹》,略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写到“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这在文中起到了总领全篇的作用。
B.“城管巡查”导致母亲脚受伤一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为后文主人公看到城市的“暖”做了铺垫。
C.第7段中“他”用手触碰母亲被烧焦的皮肤和水泡,感觉连心的痛。这说明他理解了母亲生活的艰难,也流露出他深深的自责和对母亲麻木、不敢斗争的痛心。
D.小说中细节描写十分突出,把这些细节串联起来,就展现了“少年”艰难成长的历程,也集中体现了文题“含泪奔跑”的含义。
9.请简要概括文中母亲的性格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品读文中画线的环境描写句,分析其含义。(4分)
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习来,也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结尾说“这个世界很冷也很暖”,文中哪些人的言行给少年带来了温暖?请结合文章内容选取一处具体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上的太阳
邓迎雪
①书店的店员帮他把六十本教材辅导书包装好,又忍不住劝他:“再等几天好么?最近雨水多,山路不好走,等天气好了,我们下乡时顺便把书捎到学校。”他摇摇头,坚定地说:“不能再等了。开学一星期了,孩子们还没有书。”
②“可今天预报有大雨。”店员继续劝说。他得意地笑着说:“我准备得齐全。”说着,拿起身旁的大背篓,里面装有雨衣、塑料布、油布。他把书搬进背篓,背起来,跛着脚走出书店大门。店员看着他佝偻的背影,深深地叹了口气。
③沉甸甸的背篓压在身上,像一座小小的山峰,让他气喘吁吁。县城到学校有二十里山路,并不算远,对他却是挑战。不论怎样,他也要趁周末把书背回去,星期一让学生用上。想到学生,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作为山村学校的校长,他也是最年长的任课老师,教过的学生中,已有29名考上了大学,这是他最引以为豪的事。边走边想,终于走上了通往山村的盘山公路。
④起风了,山路两边的树叶呼啦啦直响。他把背篓卸下来,看看天,已是乌云密布,好似随时都会下一场大雨。他赶快用塑料布把书又精心地包裹了几层,然后用油布搭上背篓,把毛巾垫在酸痛的肩膀上。顾不得歇息,急匆匆地向前赶去。
⑤不一会儿,豆大的冰凉雨点砸下来了。他穿上雨衣,疾步前行。此时,群山笼罩在白茫茫的雨雾中,耳边只有雨声和水流的喧哗声,仿佛世界上只剩他一人了。雨越下越大,打在他脸上,鞋子和裤腿也湿透了。雨中的山路湿滑难行,背篓也越来越沉。他折了一根树枝当拐棍,踩着泥泞,一步一滑地走着。
⑥天慢慢黑下来。雨还在下,只是势头小了许多。深夜中的大山如庞然大物,深不可测。他沮丧地想,今晚到不了家了。
⑦走到一处开阔地带,他坐下来,背倚大树,拿出黄面饼子,香甜地吃起来。吃完,他抱着背篓,勾着头,听风声雨声在耳边肆虐,昏昏沉沉进入了梦乡。梦中,他给学生发放新书,大家都开心极了,迫不及待地翻看。发到最后一名学生时,却发现少了一本。他着急地四下寻找,却找不到。心里一急,就惊醒了。
⑧这时,雨停了,满天繁星,山风呼啸,寒冷刺骨。他站起来,活动一会儿筋骨,感觉身上有了些热量,又坐下来打盹,再次醒来,天已麻麻亮了。
⑨收拾好,他背起背篓急忙上路。太阳出来的时候,他终于赶回了学校。初秋的天空碧蓝如洗,校舍一片安宁,金色的阳光在树叶上跳舞。透过树叶缝隙洒下来的光芒,照在他背上,暖融融的,好像他背的不是书,而是一轮温暖的太阳。
⑩想到这里,他禁不住咧开嘴笑了。因为,他背的是孩子们求知的愿望,这愿望就像太阳一样美好,明亮。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让学生星期一能用上书,“他”在周末冒雨背书回学校。
B.作为山村学校的校长,“他”教过29名学生,都考上了大学。
C.“他”因为梦到发给学生的新书少了一本而心急到惊醒。
D.第二天太阳出来的时候,“他”终于背着书赶回了学校。
13.下列对“他”人物描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两段对“他”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决心坚定,要将六十本教材辅导书背回学校。
B.文章第④段中“包裹”“搭”“垫”“赶”等动词形象地刻画了“他”对课本的细心保护以及返回的心切。
C.第⑤段“他折了一根树枝当拐棍,踩着泥泞,一步一滑地走着。”是动作描写,写出“他”在雨天行走山路的艰难。
D.第⑩段“禁不住咧开嘴笑了”是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他”在星期一上课前赶到学校“时高兴、激动的心情。”
14.对文章中画线句子的环境描写进行赏析。(4分)
“天慢慢黑下来。雨还在下,只是势头小了许多。深夜中的大山如庞然大物,深不可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太阳”一词在文中含义深刻,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它有哪些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文阅读(17分)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耳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节选自《世说新语》)
【乙】
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五,谏父曰:“祖有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典,捐祖于野,谷随,收舆③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④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选自《太平御览》)
【注】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舆:手推的小车。④凶:不吉利的。
16.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B.【甲】文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C.【乙】文中原谷的父母最后后悔了,并将自己的父母载了回来。
D.【乙】文中的原谷采用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的方法说服了他的父亲。
17.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何以收此凶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乙】文原谷的父亲最后为什么载祖归养?读了本文之后,你有什么感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病中诗十五首·卖骆马
白居易
五年花下醉骑行,临卖回头嘶一声。
项籍顾骓①犹解叹,乐天②别骆岂无______。
【注】①骓:指西楚霸王项羽的乌骓马。②乐天:白居易的字。
19.根据全诗内容和声律,填入诗中横线处最合适的一个字是( )(3分)
A.情B.义C.怨D.悔
20.诗中“回头”一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15分)
复兴学校开展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21.下列名言、诗句、警句不属于交友主题的一项是( )(3分)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D.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2.小刚同学在主题班会上做演讲,下面是其中的一段话,请你帮他修改。(4分)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多一个真正的朋友,就多一方陶冶情操的空间,多一点战胜困难的力量,多一个锐意进取的同伴。对于我们青少年而言,【甲】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甚至性格等都或多或少地会受到朋友的影响,美好的友谊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体悟生命的美好。【乙】让我们一起参加“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
(1)【甲】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则宣传标语,要求符合主题(不超出15个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面对互联网信息时代,请你为同学们慎重结交网友提出几条合理建议。(至少2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能力(60分)
2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生活是一个广阔的舞台,每天都在上演或欣喜,或遗憾,或刻骨铭心,或感动不已,或后悔不止,或沉醉其中,或捧腹大笑的各类事情,有许多事情以它的独特长存于我们的脑海,历经岁月浮沉,不曾逝去……
请以《那件事,让我记忆犹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要套作或抄袭,表达真实感情;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④字迹工整,内容积极健康。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贵州省沿河土家自治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贵州省沿河土家自治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6-8题,阅读理解,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贵州省毕节地区黔西南州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贵州省黔西南州三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A)试卷(无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涂答题卡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题时字迹要清楚、工整,本卷共24小题,总分为150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对选文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