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同步课件47份)
-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 0 次下载
-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 0 次下载
-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教学课件--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图文课件ppt
展开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图文课件ppt,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17课,时空坐标,历代户籍制度演变,设专门的人员管理户籍,主管人员,编户齐民,东汉末年,“黄籍”,“白籍”,六唐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史记》
这里的“图书”指什么?
这里的“图书”指户籍、账册等。户籍是古代中国统治天下的重要工具,户籍制度也因此成为历代王朝沿袭使用的重要社会制度。
户籍制度户籍制度也就是户口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指通过各级权力机构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的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它是统治者征调赋役、落实行政管理、执行法律的主要依据,也是国家对农民实行道德教化、经济剥削、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所以,历代王朝都沿袭着这一制度。
为什么历代高度重视户籍的编制与管理?
户籍是征发赋役的依据。古代政府掌握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维系统治。
(一)战国时期——制定户籍
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
“(秦献公)十年,为户籍行伍。” ——《史记》“何为四邻?四邻即伍人谓也。” ——《云梦睡虎地秦简》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商君书》
商鞅变法后,秦国实行“什伍制”,把人口按五户为一伍,十户为一什的办法编起来。
(二)秦朝——分类登记
秦朝建立后,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 ——《史记•蒙恬列传》
(三)两汉——编户齐民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这叫做“编户齐民”……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编户齐民”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释放出来。——吴钩《户籍上的中国》
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
政府为掌握人口数,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强,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四)东晋——“黄籍”和“白籍”、土断
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
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征收赋役。
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东晋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社会动乱和人口流动打破了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封建政府无法掌握人口、田亩等信息。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部分人口失去土地成为地主阶级的依附阶层。③为保障赋役征发,封建政府不得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现实,重新制定新型户籍分类标准。
(五)隋朝——“大索貌阅”
“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隋书·食货志》
大索貌阅:是隋朝推行的一项用以整顿户籍和赋役的措施。所谓“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所谓“貌阅”就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
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是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政府利用这一手段搜括隐藏户口,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士族、豪强占有劳动人口,从而确保政府收入,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一 每岁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主户作为宋代户口的基础,占全国总户数的65%左右,是宋代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张斌《宋代的户口管理探究》
户籍分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和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佣户)。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户籍制度征税派役的功能开始分化。
乡墅有不占田之民,借人之牛,受人之土,庸而耕者,谓之客户。 ——(宋)石介《徂徕石先生全集》
中唐至两宋时期,户籍制度有何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唐前期均田制之下,有“人”即有“田”,到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后,规定“户无主容,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宋初,统治者因势利导采取“不抑兼并”“不立田制”的政策,“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使土地的流转空前加快。与此相适应,编户规则也发生了变化,宋政府根据常产的多少和是否直接承担国家赋税将全部居民划分为主户和客户,客户与地主的契约关系,使其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之前代有所放松……这样,大量的佃农亦涌入城市。
变化:赋役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户籍制度逐渐产生主、客户的区别。影响:①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②使逃离本乡的农民有了合法身份,且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③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经济的繁荣。
(八)元朝“诸色户计”
(元朝)将其全部人户,以职业、民族、宗教的不同,而划分为多达数十种“户计”……民户户计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户数的80%左右,是元朝诸色户计中最基本的户计,是元朝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
元朝的户口类型复杂,按照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诸色户计”?
1. 元代疆域辽阔,人种民族种类繁多,因此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不同的户籍。划分标准多样,有:民族种类、职业不同、信仰宗教,常见的有十种:民户、军户、站户、匠户、盐户、儒户、僧户、道户。2.“诸色户计”能够最大程度的获得最多最有效人力、财力、物力和军力,有足够的资源进行调配以应对突发情况。3.另外按照民族的划分标准,在政治上满足了少数民族的需要,赢得本民族的支持,以此巩固统治。
鱼鳞图册:保证田赋征发
“官司所据以征敛者黄册与鱼鳞而已。黄册以户为主而田系焉,鱼鳞册以田为主而户系焉。一经一维,互相为用”——清人王庆云
《明史·食货志一》:“太祖籍天下户口,置户帖、户籍,具书名、岁、居地。籍上户部,帖给之民。”
①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
②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③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
(十)清朝——永停编审
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谕
沿袭明朝,但户籍制度管理相对松弛。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
影响户籍制度演变的因素
人口流动、土地变更、隐匿户口等
中国古代重视户籍管理的原因
保证赋役征发;加强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加强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变化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国家治理的困境材料一:由于中华帝国地域广阔,通信和交通不发达,加上绝大多数人民目不识丁,不问政事,因此政府发布的法律与命令,要让百姓知道都极为因难,更不用说实施了。 ——萧公权《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材料二:知县的管辖范围超过1000平方公里。清代大约1500名州县长官,每名官员要管辖10万名或20万名居民。——张廷玉《清朝文献通考》
(一)历代基层组织形态
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①县下设乡和里,乡里之外有亭。②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讼狱、赋税;设游缴,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③乡官、里正、亭长都由本地有产业,有德行的人担任。
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实行里甲制,十户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征发赋役,维护社会稳定
乡里制——里甲制(明)——保甲制(清)
(二)历代基层社会治理
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保甲制,王安石推行保甲制度,源于唐朝的邻保制度。
十家牌法,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面生可疑之人,向官府举报。
十家牌法,是古代乡间管理方法,由明朝中期王阳明创造。十家牌法规定每十家为一牌,牌上注明各家的丁口、籍贯、职业,轮流巡查。一家隐匿盗贼,其余九家连坐。如有人口变动,需向官府申报,不然被认定为“黑户”。十家牌法使保甲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演变趋势
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基层治理的干预逐步增强基层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在行政司法、经济活动、精神生活等方面,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费正清曾说:“政府统治的活动可以区别为两类,一类是往下只到地方县一级的正规官僚机构的活动,另一类是由各地缙绅之家进行领导和施加影响的非正规的网状系统的活动”……“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与作用
①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②地方自治色彩鲜明;③宗法关系占重要地位;④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皇权不下县 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
有效治理了基层地方,保证了赋役征发,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经济发展。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礼记•王制》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墨子•七患》
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②保证人口繁衍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维护统治。③践行儒家仁政思想。
(二)社会救济的实施及作用
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则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汉书·食货志上》隋文帝于开皇三年“以仓库尚虚,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委输,漕关东之粟以给京师。”
①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②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③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
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仕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 ――钱公辅《义田记》
①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
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②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安济院也作“养济院”。在《武林旧事》中记载,“贫而无依者,则有养济院”。指贫困无依靠的老人,可以进养济院,如同现在的养老院。
东汉彩绘木鸠杖,体现汉朝政府对老人的优抚制度
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
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
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
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2.社会力量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等。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课件ppt,共5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史观,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精品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等级性和不平等性,古代中国的优抚政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精品ppt课件,共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