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课时训练
展开土地的利用方式变化会引起“碳源”和“碳汇”的变化。下表示意2000~2010年鄱阳湖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量(单位:104t)。据此完成1~3题。
1.能够增加碳汇的自然过程是( )
A.岩石圈的沉积过程
B.大气圈的受热过程
C.绿色植物的呼吸过程
D.地下煤层的自燃过程
2.鄱阳湖区“碳汇”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 )
A.耕地B.林地
C.草地D.建设用地
3.为实现鄱阳湖区低碳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合理土地利用方式是( )
A.增加林地和耕地面积
B.提高低耗能高效益产业比重
C.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
D.促进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
1952年12月5~8日,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大量生产和生活排放的废气在伦敦上空形成厚达百米的浓雾,总悬浮颗粒物与二氧化硫平均含量剧增,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在烟雾持续的4天时间里有4000多人丧生,两个月后又有8000多人陆续死亡。烟雾事件导致当时英国社会经济秩序混乱。据此完成4~6题。
4.发生伦敦烟雾事件时的天气状况最可能是( )
A.低温、湿度小的晴天,且风速不大
B.低温、湿度大的阴天,且风速很小
C.高温、湿度小的晴天,且风速很大
D.高温、湿度大的阴天,且风速不大
5.造成伦敦烟雾事件的重要污染源是( )
A.交通发达,大量汽车尾气排放
B.化工厂泄漏出的有毒气体
C.核电站泄漏出的有毒气体
D.工厂、家庭燃煤取暖排放的废气
6.伦敦烟雾事件( )
A.属于人为原因导致的突发环境事件,规模较大
B.属于污染物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其影响长期存在
C.在短期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威胁国家安全
D.在短期内造成高浓度的污染物跨国转移,威胁别国安全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推进耕地利用低碳转型已成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下图示意2000~2019年我国部分省(区)年均粮食产量、耕地碳排放量。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省份中,粮食高产与减排兼顾状况最好的省份是( )
A.黑龙江B.河南
C.四川D.山东
8.为降低我国耕地碳排放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用人力代替农业机械 ②禁止稻田秸秆露天焚烧 ③拆除北方地区温室大棚 ④减少高碳农资施用量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2021年11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英国格拉斯哥闭幕,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达成共识,一百多个国家宣布加入《关于森林和土地利用的格拉斯哥领导人宣言》,承诺在2030年前停止和扭转毁林现象。绝大多数国家已表态将在2050年前后实现“碳中和”。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印度三大碳排放国家此前强烈抵制“双碳”政策,经多方协调,终于在本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正式宣布了碳中和时间表,三个国家承诺分别将于2050年、2060年和2070年实现碳中和。至此,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已公布了“碳中和”的时间表。据此完成9~10题。
9.要实现“碳中和”,我国需要( )
A.主导国际石油交易市场
B.循环使用淡水资源
C.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D.停止使用化石燃料
10.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我国能源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此类企业,下列“碳中和”措施中见效最慢的是( )
A.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B.购买碳汇植树造林
C.降低能源生产能耗
D.降低化石能源依赖
碳排放增多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碳减排压力巨大。下图示意2002~2017年我国碳排放演变趋势。据此完成11~13题。
11.甲、乙、丙、丁分别对应的地区是( )
A.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
B.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
C.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
D.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
12.2015年我国碳排放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是( )
A.国家政策B.产业结构
C.科学技术D.能源结构
13.当前我国碳减排的主要途径有( )
①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 ②降低碳减排技术推广成本 ③提高传统能源利用率 ④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燃煤取暖是中国北方城市最主要的取暖方式之一,大量煤炭燃烧在带来温暖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山东沿海的海阳市,采用由核电厂提供热源、热力公司输送热源的方式进行合作供暖。2019年5月24日海阳市政府与山东核电签约,共同推进核能供热项目,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的城市。据此完成14~15题。
14.海阳市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的城市,主要得益于( )
A.核能发展早,基础好
B.经济发达,资金实力雄厚
C.体制创新,政策扶持
D.人口众多,供暖需求旺盛
15.核电厂与热力公司合作供暖,可以( )
A.降低热力公司运营成本
B.扩大热力公司供暖的范围
C.降低核电厂核废料处理成本
D.增强核电厂规模效益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碳达峰是指一个区域或行业的CO2排放在一段时间内(以年为单位)达到最高峰值。碳中和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是一年)通过一定的形式抵消自身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在2021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4月22日习近平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再次强调2030年前中国将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中国将实现碳中和。
材料二 碳交易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采用的市场机制。若控排企业碳排放量超出配额,则需要在碳市场购买碳配额。自2011年起,我国先后在北京、上海、湖北、福建等7个省市建立碳交易试点,总共纳入企业2000余家。2021年7月16日,生态环境部宣布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仪式。全国碳市场首日成交量410.40万吨,成交额21023.01万元。下图示意2014~2018年我国碳市场交易总量情况。
(1)指出我国碳市场交易总量的变化特点,并分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主要制约的条件。
(2)试从企业的角度提出可以帮助我国尽快实现碳中和的措施。
(3)简述碳交易产生的气候背景及我国积极推进碳交易的意义。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土壤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与土壤温度密切相关。土壤呼吸已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重要研究内容。受人类活动干扰,我国东北某山地植被群落发生了逆行演替:红松阔叶林→阔叶杂木林→灌木林→草本。某科研团队于某年8月份进行实地监测,并绘制了统计图线(如下图)。
(1)推测红松阔叶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峰值高且明显滞后的原因。
(2)有人认为,由森林逆行演替为草本,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有利于缓解全球变暖。试分析该说法不合理的地方。
课时作业8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1~3.解析:第1题,碳汇是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岩石圈的沉积过程能够固定一定的二氧化碳,A选项正确;大气圈的受热过程不会吸收二氧化碳,B选项错误;绿色植物的呼吸过程会排放二氧化碳,C选项错误;地下煤层的燃烧也会释放二氧化碳,D选项错误。所以选择A。第2题,通过阅读图表可知,耕地碳排放量为正值,不是碳汇,A选项错误;林地吸收二氧化碳的含量是最多的,是碳汇,B选项正确;草地也是吸收二氧化碳,但总量上小于林地,C选项错误;建设用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D选项错误。所以选择B。第3题,增加林地面积是可取的,但增加耕地面积会增大二氧化碳的排放,A选项错误;提高低耗能高效益产业比重和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与土地利用方式无关,B选项、C选项错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建设用地,因此促进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有利于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D选项正确。故选择D。
答案:1.A 2.B 3.D
4~6.解析:第4题,考查伦敦烟雾事件形成的气候条件,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12月气温较低,阴天、湿度大、风速小,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易导致烟雾事件发生。故选B。第5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阅读材料可知,伦敦烟雾事件是由于大量生产和生活排放的废气在伦敦上空形成厚达百米的浓雾,总悬浮颗粒物与二氧化硫平均含量剧增,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据此分析伦敦烟雾事件主要是由燃煤排放的废气导致的。因此D正确,故选D。第6题,伦敦烟雾事件是自然和人为原因共同影响形成的,并且自然原因是重要的诱发因素,A错误;属于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B错误;由材料可知,该事件短期内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并导致当时英国社会经济秩序混乱,C正确;伦敦烟雾事件不属于污染物跨国转移问题,D错误。故选C。
答案:4.B 5.D 6.C
7~8.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四个选项中粮食高产的省份有黑龙江和河南,耕地碳排放量较少的省份有四川、黑龙江、山东,因此,粮食高产与减排兼顾状况最好的省份是黑龙江省,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8题,用人力代替农业机械会降低生产效率,违背社会生活事实,违背社会发展规律,①错误;禁止稻田秸秆露天焚烧,可减少碳排放量,②正确;拆除北方地区温室大棚不利于农业生产,和降低我国耕地碳排放量关系不大,③错误;减少高碳农资施用量有利于减少碳排放量,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答案:7.A 8.D
9~10.解析:第9题,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适当降低化石燃料的消费比重,提高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可实现“碳中和”,C正确;主导国际石油交易市场,无法改变石油燃烧释放碳的结果,不能实现“碳中和”,A错;循环使用淡水资源,是节约水资源的做法,但不能实现“碳中和”,B错;化石燃料的作用很多,包括军事、工业、农业、生活等方面,所以不可能停止使用化石燃料,D错。故选C。第10题,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降低能源生产能耗、降低化石能源依赖可以通过政府政策施加影响,见效较快,A、C、D错误;购买碳汇植树造林,等到树木长大成森林,需要较长的时间,见效最慢,B正确。故选B。
答案:9.C 10.B
11~13.解析:第11题,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量最大,由于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碳排放呈减少趋势,故甲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在四大区域中面积最小,经济总量最小,碳排放量最小,进入21世纪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碳排放增幅较小,故丁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使东部地区大量高耗能产业转移至西部,以及对西部资源的大力开发,使西部地区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丙为西部地区,则乙为中部地区,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12题,观察图中信息可知,我国碳排放量2015年增速下降,其影响因素主要是由于国家政策调整,将经济发达区域的产业进行转移,并对碳排放实施限制和要求,因此碳排放减少,导致碳排放增速下降,A正确;就全国来看,产业结构调整不会使某一年的碳排放发生明显变化,B错误;科技发展是长期的,不会使某一年的碳排放发生明显变化,C错误;2015年我国能源结构仍是以煤炭为主,D错误。故选A。第13题,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占比,从而达到碳减排,①正确;降低碳减排技术推广成本,更有利于碳减排工作的展开,②正确;科技的进步可以提高传统能源利用率,因此会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③正确;短时间不容易改变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④错误。故选A。
答案:11.C 12.A 13.A
14~15.解析:第14题,由材料“2019年5月24日海阳市政府与山东核电签约,共同推进核能供热项目,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的城市”可知,海阳市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的城市,主要得益于体制创新,政策扶持,改变传统燃煤取暖的方式,政府推进与山东核电签约而实现的,C正确;山东核能发电不是最早的,我国最早建的核电站是浙江秦山核电站,A错误;山东海阳市相较青岛等其他城市,经济不算发达,B错误;与供暖需求旺盛无关,D错误。故选C。第15题,核电厂与热力公司合作供暖,核电厂提供热源,热力公司输送热源的方式,使热力公司减少了发热环节,可以降低热力公司运营成本,A正确;供热方式的改变不能扩大热力公司的供暖范围,供暖范围的扩大依靠的是热力公司的供热能力提高等,B错误;与核电厂核废料处理无关,核电厂冷却设备的热水提供给热力公司输送热源供暖,C错误;不能增强核电厂规模效益,核电厂的规模已经设计好了,不能随意改变,D错误。故选A。
答案:14.C 15.A
16.解析:第(1)题,读图可以得出,2014~2017年我国碳交易总量逐年增加,2017~2018年碳交易总量下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主要制约条件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第(2)题,注意题目的限制条件“从企业的角度”。为实现碳中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从能源消费结构入手,应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化石燃料比重,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风电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发电;可以从科技入手,发展科技,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出台相关环境管理措施,加大环境管理力度,加大宣传,提高企业环保意识等。第(3)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碳交易的目的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是基于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实施碳交易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因此能够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制度、措施的制定和完善;同时,碳交易的实施能够促进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经济手段控制碳排放;废物循环利用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获得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答案:(1)2014~2017年碳交易总量逐年增加,2017~2018年碳排放交易总量下降。主要制约条件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增强环境管理力度、提高环保意识。
(3)背景:全球气候变暖
意义: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制度、措施的制定和完善;促进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经济手段控制碳排放;降低生产成本,获得经济效益;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17.解析:第(1)题,红松阔叶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峰值高的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土壤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可知,与阔叶杂木林、灌木林、草本相比,红松阔叶林高大茂密,生物量大,土壤中枯枝落叶等生物残体多,土壤微生物丰富,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排放的二氧化碳多;红松阔叶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峰值明显滞后的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土壤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土壤温度密切相关”可知,8月份,与阔叶杂木林、灌木林、草本相比,红松阔叶林树冠茂密,林下光照较弱,土壤升温慢,因此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峰值明显滞后。第(2)题,首先要明确,本题要求分析“该说法不合理的地方”,也就是说,观点应为“由森林逆行演替为草本,不利于缓解全球变暖”。根据生物学常识可知,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再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绿色植物通过土壤呼吸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即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全球的碳循环,该循环有助于维持全球的碳平衡。与草本植物相比较,森林植物群落丰富,生物量大,维持碳平衡的能力更强,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而由森林逆行演替为草本之后,草本植物生物量小,维持碳平衡的能力减弱,吸收的二氧化碳数量减少,会使得温室效应增强,因此不利于缓解全球变暖。
答案:(1)红松阔叶林生物量大,土壤中生物残体(或枯枝落叶)多,土壤微生物丰富,土壤排放二氧化碳多;8月份红松阔叶林树冠茂密,林下光照较弱,土壤升温慢。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土壤呼吸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参与全球的碳循环,有助于维持全球的碳平衡。与草本植物相比较,森林植物群落丰富,维持碳平衡的能力强,可以更多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演替为草本,维持碳平衡的能力减弱,吸收的二氧化碳数量减少,会使得温室效应增强。
年份
耕地
林地
草地
水域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碳排放总量
碳源与碳汇的比值
2000
44.05
-27.75
-0.16
-10.58
426.31
-0.03
431.85
12.21
2005
43.53
-28.24
-0.15
-10.65
752.89
-0.03
757.35
20.39
2010
43.10
-28.19
-0.13
-10.78
1190.41
-0.03
1194.37
31.52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87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湘教版: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87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湘教版,共3页。
高中地理第一节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精品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节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精品测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时跟踪检测(四十五)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这是一份课时跟踪检测(四十五)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