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清华大学版信息技术七下教学设计整套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清华大学版 初中信息技术 七年级下册 同步教案 第13课 诗情画意——使用仿制图章工具和图层变形 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清华大学版 初中信息技术 七年级下册 同步教案 第13课 诗情画意——使用仿制图章工具和图层变形 教案,共2页。
第13课 诗情画意(一)本课教学目标1、能模仿制作“早发白帝城”诗画条幅。2、了解中国传统书画知识。3、学习画面修复和变形调整技术。(二)教材分析本课的任务是中国传统书画条幅的设计与制作。中国传统书画作品有其自有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有着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同时又有较为严格的格式要求。本课的设计制作思路是利用两张图片素材,通过处理加工,拼合成符合诗意的图片,然后再添加竖排文字,完成作品。在制作中,根据任务的需要和素材处理的需要,学习使用了“仿制图章工具”和“变形”命令。“仿制图章工具”在画面“恢复”上有特别的作用和效果,“变形”命令可以使选择的对象产生想象不到的变化,这两个技术效果都很神奇,操作要求也比较高,而对学生的吸引也很大。本课的诗句文字字体选择了我国近代著名书法家启功的字体,使得该条幅作品的字、画相得益彰。在“视野拓展”中,介绍了点阵图和矢量图等计算机图像知识。(三)教学设计与教学建议(含课前准备)教学设计建议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中国传统书画知识。2)学习“仿制图章”工具的作用和使用。3)学习图案的变形方法。2、重、难点1)“仿制图章”工具的作用和使用。2)图案变形的操作方法。3、教学过程建议教学建议进行本课学习时,建议老师在展示作品的同时,适当介绍“条幅”这种形式的中国传统书画作品的特点和要素等,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传统艺术的教育。教师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介绍作品的制作过程,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前,总体上有一个映象,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增加教师在示范引导时的简明性,另外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图形图像信息加工过程的了解。关于“仿制图章工具”,建议老师在展示使用的效果后,再用较通俗的方法,向学生介绍其工作原理,比如可以说:用“仿制图章工具”取样后,会形成一枝特殊笔触的“画笔”……。本课介绍的变形命令,在操作上要注意引导方法,要求在做图像变形时,要有目的和大致的方向,不要无目的的进行试探。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操作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在添加文字时,建议简要介绍启功先生及其在书法上的成就,介绍启功的书法所呈现的特色,课本中使用的“简启体”字体需要在课前安装,如果没有安装这种字体,也可以用行楷、隶书、楷体等字体,最好不要用印刷字体。书、画的搭配和谐,需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四)教学资源(或称补充资料)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导入1)激趣:展示“早发白帝城”诗画条幅作品。2)介绍条幅的形制。2)介绍条幅制作过程。观察、思考范例教学 1演示制作(1-2过程)。观察、思考重点演示仿制图章的使用。学生练习1提出要求,巡视指导。完成作品制作的1-2过程。范例教学2演示制作(3过程)。观察、思考重点演示图层变形。学生练习2提出要求,巡视指导。完成作品制作的3过程。范例教学3演示制作(4过程)。观察、思考学生练习3提出要求,巡视指导。完成作品制作的4过程。展示交流组织学生作品展示,评点评价。交流、评价拓展练习提出要求,巡视指导。“创作天地”内容可另安排一课时,参看教学建议。总结学生制作过程得失。讨论、自主总结。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