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一模(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166116/0-170454085600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一模(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166116/0-170454085606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一模(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166116/0-170454085607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一模(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166116/1-170454085965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一模(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166116/1-170454085966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一模(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166116/1-170454085968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一模(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
展开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出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除夕晚上,非遗南音火了。在2023年央视春晚开场不久,歌手谭维维、赖多俐与厦门市南乐团、泉州师范学院、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携手,创造性地演绎了南音代表性曲目《百鸟归巢》,立刻点燃全场,并迅速在网上引发了热议。《百鸟归巢》全曲由黄昏意象构筑,变化丰富,曲中洞箫以花舌吹法模拟群鸦投林时的鸟啼声,以吐音表现归巢的轻快活泼气氛,配合妙曼的曲词,勾勒出一幅异彩纷呈的生动景象。
南音,源自隋唐宫廷燕乐,是随着中原人南迁入闽的中原古乐与闽地民间音乐融合而成的古老乐种,2009年10月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音曲调优美,节奏徐缓,古朴幽雅,委婉深情,由曲项琵琶、尺八、二弦和三弦四种乐器伴奏,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演唱者执拍板相和而唱。依照古例必先吹奏“指套”,然后唱散曲。唱曲是南音的主要内容,一人唱完把拍板恭敬地递给第二人,逐首接连地唱下去,最后是奏大谱结束。
追溯这绝世之音的历史渊源,会发现与成都有着深厚的联结——南音的始祖,就是后蜀孟昶。泉州与成都,一个处在东南一角,一个位于西南一方。孟昶最远也只到过开封汴梁,他为何就成了泉州南音的始祖?
作为后蜀王,孟昶有很高的音乐造诣,他“善弹,好属文,尤工声曲”。孟昶每次创作新词,都要谱成乐曲,一首新曲刚谱成,六宫就会传唱开来,编成舞蹈。由孟昶令赵崇祚整理的《花间集》,不但是中国词史上首部词总集,也是唯一传世的燕乐歌词集。南音的前期基础是燕乐,倡导燕乐的孟昶被推崇为南音始祖,也就不奇怪了。据传,宋灭蜀国后,孟昶与花蕊夫人二人被押往汴京,其精心培养的后蜀宫廷乐师139人进入宋初建立的教坊,成为传承盛唐和五代音乐的中坚力量。宋朝南迁以后,很多文人与乐师都在南方落地,而泉州作为宋朝最大的文化交流中心之一,很有可能就是在此时承接了来自蜀地的音乐,逐步将其融入当地的音乐风格当中,南音由此逐渐成形。
(摘编自新闻《兔年央视春晚里的天府文化:一曲南音追溯始祖来自成都》)
材料二:
泉州南音,古称“絃管”,亦称“南管”“南乐”“郎君唱”等,广泛流传于我国闽南、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华人聚居区。南音是活态传承至今最古老的乐种之一,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其脱胎于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后随历史上中原人口的东移南迁,从中原腹地一路流播至东南沿海一隅,乃至漂洋过海,扎根于上述地区。
不同于其他的乐种,南音絃友们有自己敬奉的乐神祖师——孟昶郎君,并且每年都会举行春祭、秋祭两次郎君祭。孟昶如何成为南音祖师的问题,陈燕婷研究员曾对一些学者的相关论述进行梳理,并归纳了三点原因:“其一,孟昶精通音律;其二,五代西蜀‘曲子词’音乐被当作泉州南音之发端,而他对‘曲子词’音乐有一定贡献;其三,西蜀乐工被选入宋教坊,其后人可能将西蜀宫廷音乐及对孟昶的崇拜带入泉州。”根据以上观点,或可提出一个猜想:是否南音絃友们对孟昶郎君的崇拜,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前后蜀宫廷音乐对泉州絃管的影响?根据吕锤宽教授“南管音乐,当属纯音乐型态或清乐大曲的遗绪”,我们可以得出如此推论:五代十国时期的前后蜀宫廷音乐与今天的泉州絃管存在着某种联系,甚至它可能就是絃管历史流播中的一种“过渡形态”。
前后蜀宫廷音乐“承唐启宋”,一方面体现在唐宋史籍的记载中,《资治通鉴》载“是时唐衣冠之族多避乱在蜀,蜀主礼而用之,使修举故事,故其典章文物有唐之遗风。”唐王室先后两次到蜀地避难,又因蜀地当时经济富庶、社会安定,大量官宦、文人以及乐工随之相继涌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后来前后蜀宫廷音乐文化的发展。《宋史》载:“宋初循旧制,凡四部。其后平荆南,得乐工三十二人;平西川,得一百三十九人。”这139人或许还不是前后蜀乐工的全部。如此庞大的数量,可见当时教坊的规模之大。这无疑体现了蜀地王公贵族们奢靡的生活,以及他们对音乐的喜爱。而如此大量的乐工,可能也会在继承唐代宫廷音乐的同时,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良,对后世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
前后蜀宫廷音乐“承唐启宋”,另一方面体现在前后蜀宫廷音乐的形象遗存中。1942年,成都前蜀王建墓出土一座带有乐舞浮雕的石棺床;2011年,成都后蜀赵廷隐墓出土20余件乐舞伎俑。通过将两处前后蜀时期墓葬中的伎乐与《隋书》《新唐书》《宋史》中的音乐比对(见图表),从所用乐器可以发现,①______;②______。
(摘编自陈宇峰、陈丹曦《泉州南音与前后蜀宫廷音乐关系初探》)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南音代表性曲目《百鸟归巢》原是用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来演唱,其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
B. 南音是活态传承至今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堪称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C. 随着中原人口的东移南迁,南音流播至我国闽南及港澳台地区,又远播东南亚国家华人聚居区。
D. 南音与五代十国时期的前后蜀宫廷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对当今音乐有着至为重要的影响。
2. 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谈到南音与隋唐宫廷音乐之间的源流关系,并追溯了其流变过程。
B. 材料一由当下社会热点人手,具有新闻的时效性,又对南音作了深度的追踪报道。
C. 材料二引用了详实的历史与考古资料,对南音的介绍相比于材料一更具知识性。
D. 两则材料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追溯南音的历史渊源,材料二侧重谈南音的流播。
3. 下列各项不属于孟昶被奉为南音始祖原因的一项是( )
A. 孟昶具有很高的音乐造诣,他“善弹,好属文,尤工声曲”。
B. 孟昶令赵崇祚整理《花间集》,它是唯一传世的燕乐歌词集。
C. 孟昶任用避乱的唐朝贵族,修举故事,典章文物有唐之遗风。
D. 孟昶培养的后蜀宫廷乐师进入宋初建立的教坊成为中坚力量。
4. 请结合材料,按朝代顺序概括南音的形成过程。
5. 请在材料二结尾横线处填写两条结论性语句。
【答案】1. D 2. D 3. C
4. ①隋唐宫廷音乐为起源;②前后蜀宫廷音乐为过渡;③宋代教坊音乐进一步发展;④宋以后随东移南迁与闽地民间音乐融合,最终形成南音。
5. ①前后蜀宫廷乐,沿袭了隋唐音乐的大部分乐器,体现上承隋唐的特点;②前后蜀宫廷音乐新增的部分乐器在宋代获得沿用,体现下启两宋的特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至为重要的影响”错。原文材料二中“对后世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说得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前、后蜀宫廷音乐对于“启宋”的影响,南音对于当今音乐的影响“至为重要”属于过度推断。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材料二侧重谈南音的流播”错,材料二侧重谈南音与前后蜀宫廷音乐关系。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选项所述与音乐关涉不大,不能作为孟昶被奉为南音始祖的原因。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材料一“南音,源自隋唐宫廷燕乐”可知,隋唐宫廷音乐为起源;
结合材料二“五代十国时期的前后蜀宫廷音乐与今天的泉州絃管存在着某种联系,甚至它可能就是絃管历史流播中的一种‘过渡形态’”可知,前后蜀宫廷音乐为过渡;
结合材料二“西蜀乐工被选入宋教坊,其后人可能将西蜀宫廷音乐及对孟昶的崇拜带入泉州”“当时教坊的规模之大。这无疑体现了蜀地王公贵族们奢靡的生活,以及他们对音乐的喜爱”可知 ,宋代教坊音乐进一步发展;
结合材料一“宋朝南迁以后,很多文人与乐师都在南方落地,而泉州作为宋朝最大的文化交流中心之一,很有可能就是在此时承接了来自蜀地的音乐,逐步将其融入当地的音乐风格当中,南音由此逐渐成形”可知,宋以后随东移南迁与闽地民间音乐融合,最终形成南音。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材料二中说“前后蜀宫廷音乐‘承唐启宋’”。
通过前后蜀时期墓葬中的伎乐与《隋书》《新唐书》《宋史》中的音乐比对,从所用乐器可以发现,前后蜀王王建墓和赵廷隐墓中出土的乐器,沿袭了隋唐音乐的大部分乐器,可见体现上承隋唐的特点;
而《宋史》中记载的“拍板”在隋唐时期并没有记载,“羯鼓”也只在《隋书》中有记载,而在前后蜀王墓中出土,可见,前后蜀宫廷音乐新增的部分乐器在宋代获得沿用,体现下启两宋的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窗
泰格特(澳大利亚)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得下他们俩。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能看到外界。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卧在病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
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
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
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户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
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全部内容了。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妍的牡丹花和金盏草。
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是,有得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当听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口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
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到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到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了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支胳膊肘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文本二:
突转式逆向构思法,简而言之,即“蓄势于前,突转于后”,也就是先写顺势的直线发展,似乎文章要按照这一发展趋势结束,但当顺势发展到关键之处,突然来一个大转折,“涌出一个动人肺腑的高潮来”,以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式终篇。蓄势要蓄足,转折要转陡。以流水作比,蓄势好比提高水位,加大落差,飞流直下,更为有力,激起更大的浪花。这样的突转,才能获得充分的表现力。
顺逆法也是一种使文章曲折生姿的妙法,它是通过对顺势与逆势的巧妙安排,造成文章波澜迭起、起伏变化、曲折生姿的写法。顺势,即顺着事物某种发展趋势来写;逆势,即写与顺势相反的趋势。“文似看山不喜平。”创作时应当精心构思,巧妙安排,表现出情节的顺势逆势,并使之错落相间,相辅相成。值得注意的是:在顺逆法构思中,顺势和逆势的出现,必须符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原则,不能违背生活的逻辑,去编造荒诞不经的情节,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顺逆法与突转法有相似之处,更有区别。二者都有逆转出现,但顺逆法是把顺势和逆势错落相间地进行安排,使文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突转式则是先写一个又一个的顺势,最后来一个逆转,蓄势于前,突转于后。
(摘编自海珠儿《谈逆向构思法》)
6. 下列对文本一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窗”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且意蕴丰富,既可指病房的窗,也可指心灵之窗,透过它可以看到两个病人不同的内心世界。
B. 靠窗病人死了,医护人员“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这一细节表现了医护人员对生命的麻木冷漠。
C. 靠窗的病人看到的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却向病友描述了一个多彩的世界,这说明他对生活充满热情,体贴关心他人。
D. 小说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冲突,以此来推动情节发展,并揭露人性的弱点。
7. 依据文本二,下列对文学作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荷花淀》中先写女人们探夫归来遇敌,将紧张的气氛推到极致,然后写伏击获胜,属于典型的突转式逆向构思法。
B. 《老人与海》中写桑地亚哥老人一次又一次与对手搏斗,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即是用一个又一个顺势为最后逆转蓄势。
C. 《促织》中成名之子魂化促织的情节看似荒诞不经,属“意料之外”,却符合鬼怪志异小说的情境设定,在“情理之中”。
D. 《氓》中先写女主人公对“氓”的热烈情感,再写婚后的不幸以致决绝分手,形成情节突转,具有极强的感情冲击力。
8. 请简要分析小说《窗》中不靠窗的病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9. 小说《窗》“蓄势于前,突转于后”的情节安排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答案】6. B 7. C
8. ①开始听同伴生动地描述所“见”时非常享受,愉悦陶醉;②刚产生嫉妒心时感到惭愧;③随着嫉妒心的膨胀产生怨愤;④同伴发病生命垂危时,矛盾挣扎;⑤发现窗外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时,惊愕(困惑/惭愧/悔恨)。
9. ①从人物形象看,在蓄势与突转中,以靠窗病人善良直诚,反衬另一个病人丑陋的一面。②从情节上看,前文用靠窗病人的描述充分蓄势,最后突转,发现窗外是一堵墙,结尾骤起波澜,曲折生姿。③从主题角度看,这样安排可以更好地表现人性的复杂,批判人性的丑恶。④从读者感受看,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更具冲击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表现了医护人员对生命的麻木冷漠”错。医护人员的表现,说明靠窗病人的死是在意料之中,他们了解病情,并不是麻木冷漠。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A.“属于典型的突转式逆向构思法”错,突转式逆向构思法是以“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式终篇”,很显然,《荷花淀》的情节发展不符合突转式逆向构思法;
B.“用一个又一个顺势为最后逆转蓄势”错,不是“一个又一个的顺势”,而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最后逆转”也错误,并未实现“逆转”;
D.突转式是先写一个又一个的顺势,最后来一个逆转,《氓》中没有情节逆转。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心理变化的能力。
结合“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可知,开始听同伴生动地描述所“见”时非常享受,愉悦陶醉;
结合“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知,刚产生嫉妒心时感到惭愧;
结合“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到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可知,随着嫉妒心的膨胀产生怨愤;
结合“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直到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可知,同伴发病生命垂危时,他在同伴痛苦挣扎中却纹丝不动,体现他内心的矛盾挣扎;
结合“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在同伴去世后,他发现窗外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时,并没有同伴为他描述的美好场景,而这些场景只是同伴为了他想象出来的,此时的他惊愕(困惑/惭愧/悔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情节安排的艺术效果的能力。
从人物形象看,“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前文用了大量笔墨表现同一间病房的两个人在描述窗外的一切时的满足与幸福,后文不靠窗的病人想得到靠窗的床位,他漠视他人,渴望占据窗口床位,使他漠视一个生命的逝去,故事也有了矛盾冲突的戏剧性。在蓄势与突转中,以靠窗病人善良直诚,反衬另一个病人丑陋的一面。
从情节上看,前文用来大量笔墨描写靠窗的同伴为另一个病人描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后文不靠窗的病人对“窗”的占有欲促使了情节的转变,“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最后突转,发现窗外是一堵墙,结尾骤起波澜,曲折生姿。
从主题角度看,一扇窗,将病房中本不相干的两个人连在一起,两个不幸的人命运有了交集,窗也因此成了他们共有的窥望窗外世界的平台以及精神生活的依托。转折的情节演进,运行中情节突转,不靠窗的病人想得到靠窗的床位,故事也有了矛盾冲突的戏剧性。这样安排可以更好地表现人性的复杂,批判人性的丑恶。
从读者感受看,情节发展需要矛盾冲突的推进,小说的主要矛盾是不靠窗病人想得到靠窗的床位,微观世界里这一矛盾让我们看到了两个灵魂的撞击。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更具冲击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抃,衢州西安人。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其言务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以谓小人虽小过当力遏而绝之君子不幸诖误,当保全爱惜,以成就其德。言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且多过失;宣徽使王拱辰平生所为及奉使不法;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不称职。皆罢去。欧阳修、贾黯由是得留。一时名臣,赖以安焉。知益州。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州郡公相馈饷。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知虔州。虔素难治,抃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令皆喜,争尽力,狱以屡空。岭外仕者死,多无以为归,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为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时贾昌朝以故相守魏,抃将按视府库,昌朝使来告曰:“前此,监司未有按视吾藏者,恐事无比,若何?”抃曰:“舍是,则他郡不服。”竟往焉。昌朝不悦。初,有诏募义勇,逾期不能办,官吏当坐者八百余人。抃被旨督之,奏言:“河朔频岁丰,故应募者少,请宽其罪,以俟农隙。”从之。坐者获免,而募亦随足。昌朝始愧服。知成都。抃向使蜀日,有聚为妖祀者,治以峻法。及是,复有此狱,皆谓不免。抃察其亡他,曰:“是特酒食过耳。”刑首恶而释余人,蜀民大悦。会荣諲除转运使,英宗谕諲曰:“赵抃为成都,中和之政也。”神宗立,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大臣以为疑,帝曰:“吾赖其言耳,苟欲用之,无伤也。”以太子少保致仕。元丰七年,薨,年七十七。赠太子少师,谥曰清献。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
(节选自《宋史·赵抃传》)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言务[A]欲朝廷别[B]白君子小人[C]以谓[D]小人虽小[E]过[F]当力竭[G]而绝[H]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馈饷,可指运送粮饷,也可指馈赠财物,本文“州郡公相馈饷”中“馈饷”的含义为后者。
B. 无比,指没有什么可以相比,与《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中的“无比”含义相同。
C. 亡他,即没有其他情况,“亡”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中的“亡”字含义不同。
D. 刑,这里是动词,施刑罚之意,与《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中“刑”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抃嫉恶如仇,保护君子。他正气凛然,弹劾不同避权贵,人称他为“铁面御史”;而君子贤臣则因之得以保全。
B. 赵抃宽严相济,处事灵活。在处理聚众妖祀问题上,他根据实际情况,在益州严苛,在成都宽容,都深得百姓拥护。
C. 赵抃以身作则,刚直不阿。蜀地官场风气不好,他率先垂范改变当地官风;巡视地方时,不屈从权贵,坚持原则。
D. 赵抃信任属下,宅心仁厚。他放权让县令们自己治理,成效显著;关心下属生活,对客死异乡的官员给予特殊关照。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
(2)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出。”
14. 请简要分析赵抃每日焚香告天的原因。
【答案】10. CDF 11. D 12. B
13. (1)翰林学士曾公亮并不认识他,推荐他任殿中侍御史,(赵抃)弹劾检举不避权贵幸臣,声名严正。
(2)赵抃打造了上百艘船,发公文告知各郡说:“做官的人家,有在任上去世不能归葬故乡的,都由我来帮助办理。”
14. ①焚香告天,以示心底无私(正大光明,磊落坦荡)。②以这个仪式日日警醒(约束)自己(坚守初心)。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认为朝廷务必要辨别明白君子小人,所以说:小人即使犯了小小的过失,也应当尽力遏制阻绝他。
“务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是“其言”的宾语,故在“务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后断开;
“以谓”是“所以说”,“小人虽小过当力遏而绝之”是其宾语,因宾语较长,“以谓”后断开;
“小过”是偏正短语,“力遏”与“绝”中间用“而”连接,共同做句子的谓语;“小人虽小过”与“当力遏而绝之”是两个分句,为假设关系,中间断开。
故断句为:其言务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以谓:小人虽小过,当力遏而绝之。
故选C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州郡官员公开相互赠送财物。
B.正确。句意:恐怕这件事没有什么可以相比(先例)/她可爱的体态没有什么可以相比。
C.正确。没有;丢失,遗失。两句中的“亡”字含义不同。句意:赵抃查明并无其他原因/秦国(甚至)没有损失箭和箭头的耗费。
D.错误。都是动词,施刑罚的意思。句意:将为首的人判了刑/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在益州严苛……深得百姓拥护”错误,由原文“知益州……抃御之严而不苛……令皆喜,争尽力”“知成都……刑首恶而释余人,蜀民大悦”可知,原文只提到在成都宽容处理聚众妖祀问题时,“蜀民大悦”,没提到他在益州实行严苛政策时也深得百姓拥护。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未之识”,宾语前置,不认识他;“荐”,推荐;“声称”古今异义,声名;“弹劾”,前省主语,他。
(2)“舟百艘”,定语后置,上百艘船;“移告”,发公文告知;“归”,归葬;“于”,由。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可知,他每日所作之事都能对上天讲得明白,对得起苍天和百姓,可见他心底无私(正大光明,磊落坦荡)。
②由原文“不可告,则不敢为也”可知,以这个仪式日日警醒(约束)自己(坚守初心)。
参考译文:
赵抃,是衢州府西安县人。翰林学士曾公亮并不认识他,推荐他任殿中侍御史,(赵抃)弹劾举发不避权贵幸臣,声名严正,京师称他为“铁面御史”。他认为朝廷务必要辨别明白君子小人,所以说:“小人即使犯了小小的过失,也应当尽力遏制阻绝他;君子不幸有所贻误,也应当保全爱惜,来成就他的德行。”上书言说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并且有很多过失;宣徽使王拱辰平生所为及奉命出使有不法之处;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不称职。这些人都被朝廷罢免。欧阳修、贾黯因此得以留任。一时之间有名的贤臣,都依靠他得以保全。赵抃担任益州知州。蜀地地方偏远,百姓软弱,官吏肆意做不合法的事,州郡官员公开相互赠送财物。赵抃亲自做表率,蜀地的风气因此改变。赵抃担任虔州知州,虔州一向难以治理,赵抃治理严格但不苛刻,召见各县县令告诫他们,让他们自主治理。县令们都很高兴,争相尽力,监狱里因此常常没有关押的囚犯。岭南做官的人去世,大多没有办法归葬,赵抃打造了上百艘船,发公文告知各郡说:“有在任上去世不能归葬故乡的做官的人家,都由我来帮助办理。”于是求助者络绎不绝。赵抃都给他们一艘船,并提供他们路费。赵抃担任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当时贾昌朝以故相身份镇守魏地,赵抃将要巡视他的府库,贾昌朝派使者对赵抃说:“之前的监司,没有巡视我的库藏的,恐怕这件事没有什么可以相比(先例),你准备怎么办?”赵抃回复说:“不这样做,那么其他郡县就会不服。”最终前往巡查。贾昌朝很不高兴。原先朝廷下令召募乡兵,过了期限也未能完成召募,主管的官员被判罪的有八百多人。赵抃奉诏督办,赵抃上奏说:“黄河以北地区连年丰收,所以应征的人少。请求宽恕他们的罪过,来等待农闲时再行召募。”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获罪的官员们都被免罪,而召募乡兵的事不久也就完成了。贾昌朝才惭愧心服。担任成都知州。赵抃先前在蜀地任知州时,有人聚众非法祭祀妖邪,赵抃以严刑处置。这次又发生了此类案件,大家都认为赵抃一定会严刑处置。赵抃查明并无其他原因,就说:“这只是饮酒过度罢了。”将为首的人判了刑,其余的人都释放了,蜀地百姓都非常高兴。恰逢荣諲被授予转运使,英宗对他说:“赵抃治理成都,施行的是中和之政啊。”神宗即位后,征召赵抃回朝廷任知谏院。按照旧例,从成都还朝的亲近的大臣,将要重用,一定改任省府官职,不再担任谏官。大臣为此感到疑惑,皇帝说:“我依靠他的谏议罢了,如果想要任用他(担任其他官职),也没有什么关系。”赵抃以太子少保之职辞官归居。元丰七年去世,终年七十七岁。朝廷赠他太子少师称号,谥号为“清献”。他管理政务,善于依据当时当地的情况和风俗来处置,严厉或宽容有所相同。他白天所做的事情,到了夜里必定穿戴好衣冠露天焚香告知上天,如是不可明告上天的事情,他就不敢去做。
(节选自《宋史·赵抃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左省杜拾遗①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注】①拾遗,朝廷谏官,负责规劝天子改正过失。杜拾遗即杜甫。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铺写“丹陛”“紫微”“天仗”“御香”,似是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实则暗示朝官生活的死板。
B. 颔联写朝堂活动只用“入”与“归”,透露了朝廷公务的空虚无聊,令立志建功的诗人感到厌倦。
C. “青云”“鸟飞”隐喻飞黄腾达者,诗人感慨朝中奸佞小人像鸟飞青云一样轻易地取得高官厚禄。
D. 本诗对仗极为工整。中间两联对仗,首联也对仗;联中不但词性相同,而且连颜色词也相互对应。
16. 有人评价此诗“曲折隐晦,绵里藏针,有寻思不尽之妙”,请简要赏析尾联蕴含的“不尽之妙”。
【答案】15. C 16. ①表面是说皇上圣明,国无弊端,我们谏官已无事可干,似乎是赞扬盛世清平。②实际是讽刺皇上自诩英明,拒绝纳谏,以致群臣缄口,万马齐喑。③体现了对朝政的隐忧和自身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诗人感慨朝中奸佞小人像鸟飞青云一样轻易地取得高官厚禄”错,诗人抬头望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因为朝中为官的生活十分死板无聊,而且当时正百废待兴,诗人对这样的日子感到厌倦。诗句抒发了诗人对时事和身世的无限感慨。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圣明的朝堂大概没有错事,规谏皇帝的奏章日渐稀疏。似乎是赞扬盛世清平。
这“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与下句合看,既是讽刺,也是揭露。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有讽刺皇上之意。
正因为如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也体现了对朝政的隐忧。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李白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接写山高水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离骚》中诗人急切希望君王能重用自己,愿意为君王分忧解难作出贡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潮水”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诗人常借以抒发情怀,诗句很多,如“______,______ ”。
【答案】 ①.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②.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③. 乘骐骥以驰骋兮 ④. 来吾道夫先路 ⑤. 春江潮水连海平 ⑥. 海上明月共潮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骐骥、驰骋、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年1月,美国北密歇根大学哲学教授安东尼·奥曼向《纽约时报》提到,他收到一份班级中最好的论文,段落简洁,举例恰当,论据严谨,令人( )。随后对这位学生进行了调查,学生承认,文章是ChatGPT写的。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ChatGPT的重要性不亚于互联网的发明。而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也曾称赞,“ChatGPT好得吓人,我们离强大到危险的人工智能不远了。”
和其他聊天机器人相比,ChatGPT显示出了更高的“情商”。它可以回答用户的追问,能承认错误,并且( ),不断调整答案。问它“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这句话是哪部著作的开篇,正确答案是 ① ,而它的回答是《山海经》;被提醒错误后,它很快道歉并调整答案;《封神榜》。再次追问,它说,女娲炼石补天是一个( )的传说,出现在多个文献中,因此,没有一个确定的出处。
有人认为,ChatGPT目前在三个地方有价值,它能帮用户生成一段内容作为初稿,例如邮件、短新闻等。第二个价值是可以给用户提供启发和灵感。第三个价值就是娱乐。如果有人希望它提供知识并对此( ),最好不要这样做,因为 ② 。
18.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按要求在文段横线处填写内容。
①处请填写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书名;
②处请填写一个否定句。
20. 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让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B. 春节期间,一款名为“加特林”的烟花占据了全网注意力,它因射速快、火力猛而得名。
C. 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D. 支撑外贸稳中向好的积极因素正在集聚,我国全球贸易运行“稳定器”的作用更加凸显。
【答案】18. (1)疑窦丛生(半信半疑、满腹疑团、满腹狐疑、叹为观止、赞叹不已、拍案叫绝)(2)知错必改(知错能改)(3)历史悠久(家喻户晓、广为流传、耳熟能详)(4)深信不疑
19. ①曹雪芹的《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 ②你不能确定它的准确性 20. D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1)处,语境指论文让人怀疑或是让人赞叹,可用“疑窦丛生(半信半疑、满腹疑团、满腹狐疑、叹为观止、赞叹不已、拍案叫绝)”。疑窦丛生(半信半疑、满腹疑团、满腹狐疑):指有许许多多疑点产生,十分怀疑而产生不信任。叹为观止、赞叹不已、拍案叫绝:形容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2)处,语境指能承认错误后改正错误,可用“知错必改(知错能改)”。知错必改(知错能改):知道错误后能改立即改正。
(3)处,语境指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时间长久,人人都知道,可用“历史悠久(家喻户晓、广为流传、耳熟能详)”。历史悠久: 形容时间长久。家喻户晓、广为流传、耳熟能详:形容人所共知。
(4)处,语境指相信知识,不怀疑,可用“深信不疑”。深信不疑:形容对事对人非常相信,没有半点怀疑。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正确答案是”,要求填写“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的出自,这句话出自《红楼梦》,要求填写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书名,可用:曹雪芹的《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
②处,“因为”表示要填写“最好不要这样做”的原因,应填:你不能确定它的准确性。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
划线处引号作用是特殊含义。
A.表示反语;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强调;
D.表示特殊含义。
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3兔年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内容创新上再次突破,融合创新节目频出。在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里,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选取了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色彩,用简约灵动的舞美设计呈现了中国古典文学词牌“满庭芳”的理念,尽展满庭芳华,如痴如醉。创意节目《当“神兽”遇见神兽》利用VR三维绘制等新技术,让上古神兽“走出”文献古籍,和孩子们奇妙相遇。微电影《我和我的春晚》,讲述了普通观众和春晚之间的感人故事。
春晚官方吉祥物“兔圆圆”的动态形象也首次与观众见面,活泼的萌萌态、亮亮的大眼睛,带给人满满的喜气吉祥。伴随“兔圆圆”一起跃然眼前的,还有春晚主视觉标识。它是由“兔圆圆”奔跃向上的姿态定格而来的,同时又是草书“卯”字的幻化变体,丰神俊逸,整体设计富有踔厉奋发的动感,彰显了汉字亦字亦画的独特美感,( )。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选出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______改为______
②______改为______
③______改为______
2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语句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奔跃向上的癸卯兔年”的寓意和祈望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B. 将“奔跃向上的癸卯兔年”的寓意和祈望演绎得淋漓尽致
C. 使“奔跃向上的癸卯兔年”的寓意和祈望得到淋漓尽致地演绎
D. 淋漓尽致地演绎出“癸卯兔年奔跃向上”的寓意和祈望
【答案】21. ①. “在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里” ②. “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 ③. “呈现了……的理念” ④. “阐释了……的理念” ⑤. “如痴如醉” ⑥. “令人如痴如醉” 22. B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有三处语病:
一是滥用介词,“在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里”,“在……中”导致主语缺失,可删掉“在……中”;
二是“呈现”与“理念”搭配不当,改为“阐释……理念”;
三是暗换主语,“如痴如醉”的主语是“人”,改为 “令人如痴如醉”。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A.被动句与上文不连贯;
C.表达不如B项简洁;
D.一般陈述句,不能突出“‘奔跃向上的癸卯兔年’的寓意和祈望”。
故选B。
四、写作(60分)
23.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石榴图,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幅图画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有启示意义。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想开了也就成熟了
石榴的成长过程是从幼苗到开花再到结出硕果。石榴似人,人的成长阶段也是如此,从青涩稚嫩到稳重成熟。一颗石榴成熟的标志就是露出累累的果实,同样,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在于“想开了”。“想开了”意味着你变得开放乐观、豁达释然、活得通透,面对困境不纠结不困扰,心智更加成熟。有的人不想长大,永葆天真。但历经千帆,终会长大,当你身处困境想开了,与世界和解那一刹那,你就是一个成熟的人。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氓》中女子先是被氓的假象所欺骗,与其恋爱、结婚。但是她在面对氓的变心后,并没有委曲求全。而是想开了,原来年少情深,也可以走到相看两厌。最后变得理性成熟,当断则断。陶渊明原也走进官场,但世俗让他成熟,归隐田园,看淡生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是他成熟心态的体现。李白被赐金放还,乖乖拿钱走人,并没有厚着脸皮留在长安,成熟的他自然懂得玄宗的用意。“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寄情江湖,挥毫泼墨,同样青史留名。范仲淹并没有因革新失败而一蹶不振,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熟的他在庙堂忧其民,处江湖忧其君。在他之后的苏轼,一个快乐的不合时宜的天才,被官家一贬再贬,旷达乐观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想开之后,成熟的他偏安一隅,造福一方,喝酒写词,逍遥自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通过古人,观照自身。我们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人世间里,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有好有坏,有顺有逆,有风和日丽,也有风吹雨打。唯有以云卷云舒的心态,凡事想开一点,活得通透一点,你的心就不会有执念,自己的眼睛也会看到别样多彩的风景。求学的学子不会因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便觉得自卑。相反,看开成熟以后,对其略无慕艳意,因学习工作产生的一时的困境终会过去。在野的官员想开以后,就不会有“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心态。当红顶流的明星,面对网暴者的口诛笔伐,唇枪舌剑,如果没有想开了的心态,很容易抑郁而终。想开以后,让自己成熟起来,冷静面对,以不变应万变,流言终会不攻自破。待到那时,破茧化蝶,凤凰涅槃,内心更加强大。风雨不动安如山。
佛偈曰:“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得失从缘,心无增减。”人总要成熟长大,撑起一片天。我们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必执着于浪费时间精力的鸡毛蒜皮。像白素贞、小青那样,面对法海的公报私仇,让仇恨随着时间的流逝消解,在不忘初心的前提下,让自己的心变得圆融起来。当你想通了,客观的“雷峰塔”也就不存在了。从而,你也变成一个心智成熟的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石榴结果为喻,展开了关于“成熟”的讨论。对于材料中的石榴来说,结出累累硕果,是成熟的标志。而想要结出硕果,却也需要其经历一段艰苦的成长历程。因此,经历奋斗获得令人快慰的成功,或许是一种成熟的标志。而从下面文字内容中“想开了”的比喻意义来说,能笑口常开,拥有一颗开放乐观,豁达释然的心灵,活得通透,面对困难仍不妥协不放弃,或许也是一种成熟的标志。
因此,写作时,应当围绕写作导引中“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的具体思考方向,思考怎样才是“成熟的标志”。当然写作重点还是应该围绕积极乐观的心理以及经过艰苦奋斗结出人生硕果的价值观等角度思考“成熟”。对此,可以从反向突破,首先对不成熟的现象进行反思。对此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反思自己曾经的幼稚、单纯,糊涂、任性,莽撞、不通情理、无视别人感受等行为;也可联想古今中外一些不成熟的人和事,谈不成熟的影响、危害。然后借此恰当地运用对比,展现成熟与不成熟的区别,从而强调“成熟”对于自身成长的意义。也可结合上述分析指出何为成熟(包括身体、思想心灵、社会关系等的“想开了”等),是否成熟可以怎样去辨别。最后,还可适当探讨实现“想开了”这一成熟的途径。
立意:
1.乐观对待一切事情。
2.成熟的人,能笑着闯过困境。
3.懂得付出才有收获才算成熟。
琵琶
拍板
笛
筚箫
排箫
筝
竖箜篌
笙
贝
铜钹
簇
吹叶
羯鼓
鸡娄鼓
发鼓
答腊鼓
毛员
鼓
正鼓
齐鼓
和鼓
五弦
都县鼓
腰鼓
侯提鼓
鼓
桴鼓
方响
隋书
√
√
√
√
√
√
√
√
√
√
√
√
√
√
√
新唐书
√
√
√
√
√
√
√
√
√
√
√
√
√
√
√
√
√
√
王建墓
√
√
√
√
√
√
√
√
√
√
√
√
√
√
√
√
√
√
√
√
赵廷隐墓
√
√
√
√
√
√
√
√
√
√
√
√
√
宋史
√
√
√
√
√
√
√
√
石家庄市2023届高中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二)(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石家庄市2023届高中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二)(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河北省石家庄市2023届高中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docx、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二(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二(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2页。
2022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二(二模)语文试卷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2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二(二模)语文试卷无答案,共8页。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fe2a018f50b4fb5021b28a802d4a4be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