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兴化市大垛中心校、戴泽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1/15167225/0-170458547660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兴化市大垛中心校、戴泽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1/15167225/0-170458547664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兴化市大垛中心校、戴泽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1/15167225/0-170458547667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兴化市大垛中心校、戴泽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兴化市大垛中心校、戴泽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卷面总分:30分 考试时长:4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0.5分,共15分)
1. 下列各组性状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B. 豌豆的圆粒和皱粒
C. 人的长发和短发D. 狗的直毛和卷毛
【答案】C
【解析】
【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详解】A.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属于相对性状,A不符合题意。
B.豌豆的圆粒和皱粒,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属于相对性状,B不符合题意。
C.人的长发和短发,不是由基因决定的,而是人为因素导致,不属于相对性状,C符合题意。
D.狗的直毛和卷毛,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属于相对性状,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 在下列人体细胞组合中,基因成对存在的是( )
A. 白细胞和血小板B. 神经元和白细胞
C. 神经元和血小板D. 白细胞和成熟的红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染色体在生物体的体细胞和受精卵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而在生殖细胞中基因则成单存在。
【详解】A.血小板中无细胞核,没有遗传物质,A错误。
B.神经元和白细胞都属于体细胞,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B正确。
C.血小板中无细胞核,没有遗传物质,C错误。
D.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没有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B。
3. 下列说法中能体现生物变异现象的是( )
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②一猪生九崽,连母十个样 ③一树结果,酸甜各异更多课件教案等低价滋源(一定远低于各大平台价格)请 家 威杏 MXSJ663 A. ②③B. ①③C. ①②D. ①
【答案】A
【解析】
【分析】遗传是指亲子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详解】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了亲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属于遗传现象,①错误;
②一猪生九崽,连母十个样和③一树结果,酸甜各异都体现了亲子间和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性,属于变异现象;因此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4. 在一块番茄种植区,棉铃虫泛滥成灾。为了高效灭虫,选择了一种新型农药进行喷洒。但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棉铃虫的抗药性逐渐增强,数量也逐渐增多。下列选项中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
A. 遗传变异B. 人工选择C. 生存竞争D. 自然选择
【答案】D
【解析】
【分析】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详解】A.达尔文认为,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有利于变异,有利于在生存斗争争存活下来,并继续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A错误。
B.人工选择是人们根据自己需要和爱好选择培育新品种的过程,B错误。
C.生存竞争是指生物为了食物和空间等进行斗争,C错误。
D.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棉铃虫的抗药性的产生机制是这样的:棉铃虫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变异,这些变异中包含具有抗药性的变异,药物对棉铃虫的变异进行了选择,具有抗药性的变异个体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不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这样,一代代选择并积累下去,就产生了棉铃虫抗药性。所以,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棉铃虫的抗药性逐渐增强,数量也逐渐增多,D正确。
故选D。
5. 在人类进化历程中,生理上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 )
A. 被迫下地B. 能够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C. 脑容量变化D. 后肢直立行走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类进化的历程是: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详解】南方古猿的脑容量为500毫升左右,能使用天然的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能人的脑容量平均为680毫升,能直立行走,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直立人也就是所谓的晚期猿人,脑容量接近1100毫升,两足直立行走,手比较灵活,可以打造多种石器,开始使用火;智人的脑容量达1350毫升甚至更大,接近现代人的脑容量,能制造石器和骨器,靠狩猎、捕鱼生活,不仅会使用火,还能人工取火。可见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脑容量的增加,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6. 蟑螂和蚊子、蝗虫、苍蝇并称为四大害虫。一只成熟的雌性蟑螂一次能产14-40个卵,每7-10天就能生一只。按照达尔文进化论,这种现象属于( )
A. 生存竞争B. 适者生存C. 遗传变异D. 过度繁殖
【答案】D
【解析】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A.生存竞争是指大量的个体由于资源空间的限制而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大量个体死亡,只有少数的个体生存下来,A不符合题意。
B.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只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产给后代,得以积累和加强,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逐渐产生了新类型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适应的,被淘汰的生物是对环境不适应的,B不符合题意。
C.遗传变异是指在生物繁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变异是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其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个体就容易被淘汰,C不符合题意。
D.过度繁殖是指生物体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不同个体间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一只成熟的雌性蟑螂一次能产14-40个卵,每7-10天就能生一只,属于过度繁殖,D符合题意。
故选D。
7. 在动物的进化历程中,最早成为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是( )
A 鱼类B. 爬行类C. 两栖类D. 哺乳类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 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详解】在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并逐渐进化为原始的两栖类,古代的两栖类又进化为爬行类,古代某些爬行类又进化为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所以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其中鱼类和两栖类的生殖发育都离不开水,而爬行类的生殖发育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是最早的、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要注意,尽管生物是不断进化的,但许多非常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灭绝,因为这些非常简单的、低等的生物由于能够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所以没有灭绝,而且分布范围非常广泛。
8. 如果翼龙与始祖鸟的化石在同一岩层中被发现,那么可推测两者( )
A. 个体构造很相近B. 血缘关系很近C. 生存的年代很近D. 生活习惯很近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详解】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另外,科学家还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是没有化石的,说明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而在同一地层中出现的化石,只能证明形成这两种化石的生物生存的年代较近,因为只有年代相近才有可能在同一地层出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9.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养小动物,和宠物亲昵无可厚非,但也需注意安全。在将宠物带回家中时要尽早去医院接种疫苗,防止出现将传染病带回家中的情况。患狂犬病的狗属于狂犬病的( )
A. 传染源B. 传播途径C. 病原体D. 抗原
【答案】A
【解析】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详解】A.传染源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来看,患狂犬病的狗属于传染源,A正确。
B.传播途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B错误。
C.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C错误。
D.抗原是能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D错误。
故选A。
10. 植物控制遗传性状的物质主要存在于( )
A. 细胞膜上B. 细胞核内C. 细胞质内D. 细胞壁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
【详解】A.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没有遗传物质,A错误。
B.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在细胞的代谢、生长、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存在部位,对于物种的稳定有重要作用,B正确。
C.细胞质是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绝大多数的化学反应都在细胞质中进行,C错误。
D.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没有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B。
11. 某种动物的体细胞中有42条染色体,性别遗传和人一样,则其产生的精子中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组成为( )
A. 43条+X(或Y)B. 21条+X(或Y)C. 20条+X(或Y)D. 10对+XY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的性别是由一对染色体决定的,这对染色体叫性染色体,女性体细胞的性染色体是XX,男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是XY。这种动物的性别决定和人类的性别决定相似,其体细胞内有42条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其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雄性的性染色体是XY,雌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详解】这种动物的体细胞中有42条(21对)染色体,有20对染色体与性别无关,称为常染色体。其中一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其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这种雌性动物的染色体组成为20+XX,雄性动物的染色体组成为20+XY。细胞分裂产生生殖细胞时,体细胞的每对染色体只有一条进入生殖细胞,因此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所以这种雄性动物产生的精子中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组成为20条+X或20条+Y,ABD都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2. 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其主要的理论依据是( )
A. 后代都有遗传病B. 后代成活率极低
C. 违反我国伦理道德D. 后代患遗传病概率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近亲指的是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我国婚姻法已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我们要根据我国政府颁布的“婚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做好婚前检查工作,把优生工作做到婚前孕前,禁止近亲结婚,有益于优生优育。
【详解】A.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后代患遗传病的可能性增大,并不是后代都得遗传病,A不符合题意。
B.后代成活率的高低与是否近亲结婚无关,B不符合题意。
C.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其主要的理论依据是近亲结婚后代患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与是否违反我国伦理道德无关,C不符合题意。
D.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隐性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如近亲结婚时所生的子女中,单基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比非近亲结婚要高出7.8~62.5倍;先天畸形及死产的机率比一般群体要高3~4倍。孩子智力下降,并患有许多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愚型,其危害十分显著。因此禁止近亲结婚的理论依据是其后代患遗传病的概率较大,D符合题意。
故选D。
13. 下列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的是( )
A. 太空椒B. 高产抗倒伏小麦C. 杂交水稻D. 晒黑的皮肤
【答案】D
【解析】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的变异。
【详解】ABC.太空椒、高产抗倒伏小麦和杂交水稻的变异都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可遗传变异,ABC不符合题意。
D.晒黑的皮肤的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的不可遗传变异,D符合题意。
故选D。
14. 图中,I和II分别表示某种病毒两次侵染人体的先后时间顺序,曲线表示人体产生抗体的数量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病毒第Ⅱ次侵入后,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大量增多
B. 病毒第Ⅰ次侵染被清除后,人体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消失
C. 产生的相应抗体只对该病毒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D. 抗体是在特定抗原的刺激下由淋巴细胞产生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1)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从而使抗原失活,抗原被消灭后,抗体还存留在人体内,不同的抗体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不同。
(2)抗原进入人体后,要经过处理、呈递、识别、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后才能产生抗体。因此,注射疫苗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有免疫力。再次接受抗原刺激时,记忆B细胞直接接受刺激并迅速分化产生大量效应B细胞,因此,再次免疫比首次免疫时所花时间大大缩短,抗体的产生较第一次快、量多且持续时间长。
【详解】AB.首次感染时,病毒侵入人体,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随着病毒的增殖,抗体也慢慢增加,呈上升趋势,其后抗体开始与相应抗原结合从而使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抗体慢慢减少。当第二次,同样的病毒侵入人体后,病毒刚开始繁殖,抗体的数量便会急剧膨胀,比病毒要多得多,然后病毒开始减少,抗体也随之减少。因此病毒第二次侵入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大量增多,A正确,B错误。
C.该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使产生相应的抗体只对该病毒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C正确。
D.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D正确。
故选B。
15. 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对染色体通常包含一个DNA分子B. DNA和蛋白质都含有遗传物质
C. 基因是具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段D. 一个DNA分子通常只含一个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在细胞里存在于遗传物质——DNA分子上,DNA分子还有许多遗传功能的片段,其中不同的片段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分别控制不同的性状,而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分子和它们所携带的基因大多数有规律的集中在染色体上,染色体主要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而且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详解】A.一般情况下,每条染色体通常包含一个DNA分子,而不是每对染色体通常包含一个DNA分子,A错误。
B.DNA分子还有许多遗传功能的片段,其中不同的片段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蛋白质不具有遗传特性,不含有遗传物质,B错误。
C.基因在细胞里存在于遗传物质——DNA分子上,DNA分子还有许多遗传功能的片段,其中不同的片段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分别控制不同的性状,而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C正确。
D.基因是具有遗传信息效应的DNA片段,基因位于DNA上,一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D错误。
故选C。
16. 关于人类的性别遗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精子中的性染色体一定是Y
B. 卵细胞中的性染色体可能是X或Y
C. 生男生女主要决定于父亲,与母亲无关
D. 从理论上讲,儿女双全的可能性是25%
【答案】D
【解析】
【分析】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男性产生的精子含X和Y两种染色体的,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有X的染色体。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分别进入不同的精子或卵细胞中。
【详解】A.男性的一对性染色体中,一条是X染色体,另一条是Y染色体。因此男性产生两种精子:一种有22条常染色体和1条X染色体(简称X精子);另一种有22条常染色体和1条Y染色体(简称Y精子),A错误。
B.女性的一对性染色体都是X染色体。因此女性只能产生一种卵细胞,卵细胞内有22条常染色体和1条X染色体,B错误。
C.生男生女是由男女(精子卵子)共同决定。从性染色体的来源看,是生男还是生女,主要决定于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染色体是X还是Y,是X就是女儿,是Y就是儿子,C错误。
D.性染色体有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为XX时为女性,一对性染色体为XY时为男性。女性只能产生一种卵细胞;男性则产生两种精子,一种是含X染色体的,一种是含Y染色体的。在男性形成的精液中,X精子与Y精子的数量基本相等,在适宜条件下两者的活力大体一致。所以说受精时,它们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因此生男生女可能性各是50%,儿女双全的可能性是25%,D正确。
故选D。
17. 疟疾是由疟原虫所致的传染病,是由疟蚊(按蚊类)叮咬而传播,全球97个国家和地区的33亿人口,遭受着疟疾的威胁。2015年我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因此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疟疾的传播途径是( )
A. 空气传播B. 生物媒介传播C. 接触传播D. 输血或采血传播
【答案】B
【解析】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详解】A.经空气传播是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包括飞沫传播、飞沫核传播和尘埃传播三种传播途径,A错误。
B.生物媒介传播主要是指媒介节肢动物(蚊、蚤、虱、蝇、蜱)而造成的感染,包括机械携带和生物性传播两种方式。从传染病角度分析,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疟疾通过按蚊传播,这属于生物媒介传播,B正确。
C.接触传播通常分为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两种,C错误。
D.血液传播一般是指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病毒通过血液制品传染给其他人,也就是绝大部分的血液传播都是通过输血或采血的方式进行传播,D错误。
故选B。
18. 下列症状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 炎症B. 过敏C. 排异反应D. 胎儿随母体一起获得流感病毒的抵抗力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和纤毛,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淋巴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详解】A.白细胞有吞噬病菌、防御和保护作用。当人体某处发炎时,白细胞会穿透毛细血管壁,聚集在伤口处吞噬病菌。因此,如果体内的白细胞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白细胞参与的免疫反应属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符合题意。
B.过敏是过敏原进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当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与机体内的抗体结合,从而诱发机体发生过敏的一种现象,属于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B不符合题意。
C.排异反应大多数是指患者的排斥反应,主要指患者体内的淋巴细胞表面由于具有抗体样受体,可将体内的外来组织细胞辨别为非自己的物体,所以会产生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C不符合题意。
D.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抗体,产生抗体消灭抗原的免疫方式属于第三道防线,属特异性免疫,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9. “打预防针”并非只是小朋友的“专利”,成年人也能够得到疫苗的保护。 新冠疫苗、流感疫苗、乙肝疫苗、HPV疫苗等成人接种的疫苗,是预防疾病最经济的手段。接种疫苗是属于( )
A. 抗原B. 抗体C. 病原体D. 吞噬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通过注射疫苗获得的免疫力属于特异性免疫。
【详解】A.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相当于抗原,A正确。
B.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使其产生了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B错误。
C.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C错误。
D.吞噬细胞是体内具有防卫功能的细胞,主要包括大吞噬细胞和小吞噬细胞,均属于白细胞,可通过吞噬进入人体的细菌、异物,以及身体坏死和凋亡的细胞,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D错误。
故选A。
20. 豌豆绿粒性状由显性基因A控制,豌豆黄粒性状由隐性基因a控制,则豌豆黄粒产生的生殖细胞基因组成为( )
A. AAB. AC. aD. aa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详解】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在成对的染色体上的基因也会分离,因为豌豆黄粒性状由隐性基因a控制,所以黄粒豌豆的基因型为aa,所以,基因组成为aa的亲本产生含a基因的生殖细胞,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1. 普通白色家兔的毛色不会随环境温度发生变化,但喜马拉雅白色家兔的毛色可随环境温度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性状的表现仅受环境影响
B. 性状的改变仅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
C. 性状的表现是由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D. 环境改变会导致生物性状发生可遗传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体的性状表现出基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详解】AD.普通白色家兔的毛色不会随环境温度发生变化,说明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性状的表现不一定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环境变化也不一定会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AD不符合题意。
BC.喜马拉雅白色家兔的毛色可随环境温度发生变化,说明环境对遗传物质的表达有影响,故性状的表现是由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22. 人的耳垂性状由一对基因控制,有耳垂是显性(由B基因控制),没有耳垂是隐性(由b基因控制)。父亲有耳垂,母亲没有耳垂,第一胎小孩也没有耳垂,那么这对夫妇响应二胎政策,备孕第二胎,生出有耳垂孩子的可能性为( )
A. 50%B. 75%C. 25%D. 100%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详解】由题干可知,有耳垂是显性(由B基因控制),没有耳垂是隐性(由b基因控制)。父亲有耳垂,基因组成为BB或Bb,母亲没有耳垂,基因组成为bb,第一胎小孩也没有耳垂,基因组成为bb,所以父亲的基因型一定为Bb,这对夫妇响应二胎政策,备孕第二胎,生出有耳垂孩子的可能性为1/2,遗传图解如图:
因此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23. 夏季是消化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学校食堂应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及时消毒餐具。下列属于消化道传染病的是( )
A. 流行性感冒B. 细菌性痢疾C. 狂犬病D. 乙型肝炎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人类传染病可分为四类: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细菌性痢疾属于消化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属于呼吸道传染病;乙型肝炎属于血液传染病;狂犬病是体表传染病。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人类的传染病
24. 下列有关传染病和免疫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艾滋病是遗传病,不是传染病
B. 传染病在发病初期,表现出病症的时候传染性最强
C.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是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D. 人体的免疫系统可清除体内损伤的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 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因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人类的传染病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 如蛔虫病(寄生虫性传染病)、肺结核(细菌性传染病)、艾滋病(病毒性传染病)等。
【详解】A.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是人类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艾滋病不属于遗传病,A错误。
B.发病初期是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大量繁殖最为活跃的时候,能够大量的散播病原体,传染病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发病初期,B正确。
C.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C正确。
D.人体的免疫功能指的是:免疫防御、免疫自我稳定、免疫监视。 免疫自我稳定指:清除体内衰老的、死亡的或损伤的细胞,D正确。
故选A。
25. 下列不属于类人猿的是( )
A. 猕猴B. 大猩猩
C. 猩猩D. 长臂猿
【答案】A
【解析】
【分析】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据此解答。
【详解】人和类人猿是近亲,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类人猿没有尾巴、颊囊和屁股上的胼胝,常见的四种类人猿是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A猕猴不是类人猿。
【点睛】做这题的关键是了解类人猿的特点,掌握常见的四种类人猿。
26. 人的肤色正常和白化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A、a表示)。如图表示一个家庭肤色的遗传情况,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肤色正常为显性性状
B. 个体1的基因型一定为Aa
C. 个体6的基因型为一定为AA
D. 3和4再生一个孩子是白化病的概率为25%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详解】A.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由上图3和4都正常而子代8出现了白化病,因此肤色正常属于显性性状,白化病是隐性遗传病,A正确。
B.个体5是白化病其基因组成是aa,其中一个a一定来自父亲1,而父亲1正常,故父亲1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B正确。
C.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则正常肤色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者Aa,因子三代只出现部分个体,不能确定个体6的基因型,C错误。
D.个体3和4均正常,而生出白化病的8女儿,可以推断个体3和4的基因组成均为杂合体Aa,其遗传图解如下图:
由遗传图解可知,3和4再生一个孩子是白化病概率是25%,D正确。
故选C。
27. 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或残翅的昆虫,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昆虫的无翅和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
B. 无翅或残翅昆虫数量增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无翅或残翅这种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D. 与正常翅相比,无翅或残翅都是不利的变异
【答案】D
【解析】
【分析】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详解】A.昆虫的无翅和残翅是昆虫翅膀的长短不同,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一对相对性状,故A正确。
B.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这是适者生存,无翅或残翅昆虫数量增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B正确。
C.无翅或残翅这种性状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故C正确。
D.无翅或残翅的变异都是适应环境的,有利于昆虫的生存,与正常翅相比,无翅或残翅都是有利变异,不是不利的变异,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生物的变异;生物进化的原因;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28. 原始大气与空气相比较,没有的气体成分( )
A. 甲烷B. 氧气C. 水蒸气D. 氢气
【答案】B
【解析】
【分析】水蒸气、氢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据此解答。
【详解】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虽有少量的水蒸气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的作用,分解为氢和氧,但是氢由于太轻而浮到大气层的最高处,大部分逐渐消失在宇宙空间,而氧气很快与地面上的一些物质结合为氧化物,因此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因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9. 米勒实验证明了( )
A. 原始地球上可以形成原始生命B. 原始地球条件下可以形成有机物
C. 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D. 原始生命起源于外星球
【答案】B
【解析】
【分析】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
【详解】米勒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米勒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还原性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气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内(图中以黑色表示)(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故选B。
30. 1989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的受精卵中,由这样的鱼卵发育成的鲤鱼,生长速度明显加快了,这个事实说明( )
A. 细胞中的基因有显性、隐性之分
B. 细胞中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
C.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 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
【详解】基因是指染色体与生物性状相关的小单位;性状是指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鲤鱼的生长速度这一性状是由生长激素基因决定的;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转移到鱼卵中,鱼卵发育成的鲤鱼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了,这说明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每空0.5分或1分,共15分)
31. 某班同学对人群中双眼皮和单眼皮遗传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其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
(1)从第______组调查的结果可推测出,控制______眼皮性状的基因是隐性基因。
(2)如果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用A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用a表示,第3组所调查的家庭中,其母亲的基因组合是________,其父亲的基因组合是________。
(3)如果第2组某家庭中的母亲做了双眼皮手术后,再生一个孩子是双眼皮的可能是________,再生一个单眼皮男孩的可能是________。
【答案】31. ①. 1 ②. 单
32. ①. aa ②. Aa
33. ①. 0 ②. 1/2(50%)
【解析】
【分析】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中既有显性基因,也有隐性基因,是杂合体。
【小问1详解】
表格中的四组数据中,在第一组数据中子代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这个新出现的性状就是隐性性状;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就是隐性基因,因此根据第1组的调查结果可推测出控制单眼皮性状的基因是隐性基因。
【小问2详解】
只有控制隐性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因此第三组所调查的家庭中,母亲的基因组成是aa;第3组所调查的家庭中的子女出现了单眼皮和双眼皮两种性状,说明双眼皮的父亲的基因组成是Aa。如图所示:
【小问3详解】
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因素决定的变异,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因此第2组某家庭中的母亲做了双眼皮手术后,再生的孩子还是单眼皮,又由于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再生一个单眼皮男孩的可能是1/2。
32. 科学家们将男性、女性体细胞内的染色体进行整理,形成了下列排序图,请分析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________存在的。根据染色体组成可以判断,乙为_______(填“男”或“女”)性的染色体组成。乙产生的生殖细胞中含有________条染色体。
(2)若甲、乙是一对夫妇,则甲产生的生殖细胞与乙产生的含有________染色体的生殖细胞结合,所生后代的性别表现为女性。
(3)若甲、乙均色觉正常,却生了一个红绿色盲的孩子。若他们再生一个孩子,表现为色盲的概率为________,再生一个男孩是色盲的概率为________。
【答案】(1) ①. 成对 ②. 男 ③. 23
(2)X (3) ①. 1/4 ②. 1/2
【解析】
【分析】图甲:女性体细胞内的染色体;图乙:男性体细胞内的染色体。
【小问1详解】
一般情况下,生物体的体细胞(除生殖细胞外的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人体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3对,其中22对为男女所共有,称为常染色体;另外一对为决定性别的染色体,男女不同,称为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因此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甲含有XX染色体,乙含有XY染色体,则根据染色体组成可以判断,甲为女性的染色体组成,乙为男性的染色体组成,乙产生的生殖细胞中含有23条染色体。
【小问2详解】
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能产生一种类型的卵细胞,即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男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能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即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两种不同的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机会是相等。如果母亲的卵细胞与父亲含X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那么此受精卵发育成的孩子就是女孩;如果母亲的卵细胞与父亲的含Y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就是XY,那么此受精卵发育成的孩子就是男孩。因此若甲、乙是一对夫妇,由(1)详解可知,甲为女性,乙为男性,则甲产生的生殖细胞(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乙产生的含有X染色体的生殖细胞(精子)结合,所生后代的性别表现为女性。
【小问3详解】
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控制红绿色盲的基因为b,控制正常的基因为B,则正常女性的基因组成是XBXB或XBXb,正常男性的基因组成是XBY,红绿色盲女性的基因组成是XbXb,红绿色盲男性的基因组成是XbY。甲、乙均色觉正常,却生了一个红绿色盲的孩子,则说明甲的基因组成是XBXb,乙的基因组成是XBY。若这对夫妻再生一个孩子,表现为色盲的概率为1/4,再生一个男孩是色盲的概率为1/2,原因如下图:
33. 2022年西藏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向灾区调拨了大批防疫物资,抽调了大批卫生防疫人员实施灾后防疫,防疫专家们提出了十大防疫注意事项,以防止“大灾过后必有大疫”。
(1)地震后,灾区严重缺乏清洁的饮用水。若饮用不清洁的水,容易引起____传染病。
(2)防疫专家指出,要严格消毒饮用水及食物,饭前饭后、便前便后一定要洗手,严防并从口入,这些做法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________;将感染人群及患病家属进行隔离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_________。参加救援的武警官兵、解放军战士和卫生防疫人员在进入灾区前,要提前注射破伤风疫苗,以使机体产生相应的________,这种免疫类型为________免疫,其特点是_______。
【答案】33. 消化道
34. ①. 切断传播途径 ②. 控制传染源 ③. 抗体 ④. 特异性 ⑤. 专一性
【解析】
【分析】1.传染病: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如蛔虫病(寄生虫性传染病)、肺结核(细菌性传染病)、艾滋病(病毒性传染病)等。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 2.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病能流行,必须同时具备这三点。①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②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③易感人群: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①控制传染源:如隔离患者、封锁疫区、给生病的人打针吃药、让生病的人在家休养、对携带病原体的动物进行焚毁、掩埋处理等;②切断传播途径:如喷洒消毒液、自来水消毒、杀灭蚊虫、搞好个人卫生、流感流行时戴口罩出门等;③保护易感人群:如注射疫苗、加强体育锻炼、远离疫区等。 正确识记并理解传染病的流行环节和预防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小问1详解】
饮水进入的是人体的消化系统,那么饮用不清洁的水引起的是消化道传染病。
【小问2详解】
切断传播途径:如喷洒消毒液、自来水消毒、杀灭蚊虫、搞好个人卫生、流感流行时戴口罩出门等,防疫专家指出,要严格消毒饮用水及食物,饭前饭后、便前便后一定要洗手,严防并从口入,这些做法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如隔离患者、封锁疫区、给生病的人打针吃药、让生病的人在家休养、对携带病原体的动物进行焚毁、掩埋处理等,将感染人群及患病家属进行隔离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要提前注射破伤风疫苗,以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抗体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属于特异性免疫,因此,抗体具有专一性,只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起作用。
34. 如图是美国科学家米勒等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装置,请尝试对他的实验过程进行总结。
(1)图中从[1]处泵入的气体成分模拟的是_________,与现在地球上的大气相比缺少了________。
(2)火花放电的作用是模拟________,为其提供能量,沉积在[3]处的物质相当于_______中的多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3)从物质转化的角度来看,米勒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原始大气 ②. 氧气
(2) ①. 闪电 ②. 原始海洋
(3)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无机物合成构成生命的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可能的
【解析】
【分析】1953年,美国青年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将甲烷、氨、氢气、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封的装置内,通过进行火花放电(模拟闪电),合成了多种氨基酸。
图中:1模拟原始天空,2模拟原始海洋,3含有机物的溶液。
【小问1详解】
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构成原始大气层,原始大气层中的气体包括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则图中从[1]处泵入的气体成分模拟的是原始大气,与现在地球上的大气相比缺少了氧气。
【小问2详解】
米勒先给[2]处烧瓶加热,使水蒸气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1]处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气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3]处化学成分时发现,其中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同时还形成了氰氢酸,而氰氢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单位。因此火花放电的作用是模拟闪电,为其提供能量,沉积在[3]处的物质相当于原始海洋中的多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小问3详解】
由(2)详解可知,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35. 下列A-F分别表示鲫鱼、鳄鱼、青蛙、蝗虫、涡虫、家鸽这几种动物,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鱼儿离不开水,它的呼吸器官是________,而爬行类则用________呼吸。
(3)请把上述六种动物按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__________。
【答案】(1) ①. B ②. F
(2) ①. 鳃 ②. 肺
(3)EDACBF
【解析】
【分析】图中A属于鱼类,B鳄鱼属于爬行动物,C青蛙属于两栖动物,D蝗虫属于节肢动物,E涡虫属于扁形动物,F家鸽属于鸟类。
【小问1详解】
B鳄鱼属于爬行动物,F家鸽属于鸟类,它们的受精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体内受精,生殖和发育完全摆脱了对水的限制,属于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小问2详解】
鱼儿离不开水,它的呼吸器官是鳃,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产生前进的动力。而爬行类主要在陆地上产卵,用肺呼吸。
【小问3详解】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原始节肢动物→原始棘皮动物,无脊椎动物在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原始鱼类动物→原始两栖类动物→原始爬行类动物→(鸟类和哺乳类),上述六种动物按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为:EDACBF。组别
父母性状
被调查家庭数
子女
父
母
双眼皮
单眼皮
1
双眼皮
双眼皮
80
70
36
2
单眼皮
单眼皮
60
0
64
3
双眼皮
单眼皮
120
85
50
4
单眼皮
双眼皮
100
56
4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32,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固始县三河尖镇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共4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兴化市昭阳湖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抽测生物试卷(月考),文件包含八年级生物试卷docx、八年级生物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