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古文阅读能力过关练习系列0105(共二组,附参考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古文阅读能力过关练习系列0105(共二组,附参考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燕昭王大说,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尽复得齐城。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材料二:
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也?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节选自苏轼《乐毅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案标号涂黑。
惠王自为A太子B时C尝不快于乐毅D及即位E齐之田单F闻之G乃纵H反间于燕
11.下列对材料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面,古代以朝南为尊位,君主坐北向南,此句谓乐毅想在齐国称王。
B.让,责备,与《侍坐》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的“让”词义不同。
C.诽谤,指诋毁污蔑,恶意中伤,与现在所说的“造谣诽谤”意思相同。
D.安,指使老幼安定,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的“壮”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昭王把在齐国缴获的战利品带回燕国,让乐毅带兵进攻尚未攻克的齐国城邑,后来只有莒和即墨没有被收服。
B.燕惠王后悔用骑劫取代乐毅,又埋怨乐毅投降赵国,使得赵国趁着燕国疲弊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
C.乐毅用书信回应燕惠王,表明自己恪守道义,不敢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渔利的机会,不会做有损燕国之事。
D.论者认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而乐毅未能成功伐齐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
13.把文中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
(2)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14.苏轼认为乐毅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陈情表》中,李密陈述了自己两难的处境,想要接受诏令,然而“ ”,想要“ ”,但是申诉不被允许。
(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描写南朝诗人谢灵运当年的住处环境清幽的两句是“ , ”。
(3)步入高中以来,小刚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上课迟到。在一次谈话中,汪老师用古诗文中的语句鼓励他:“‘ , 。’不用过分在意过去犯的错误,未来及时改正就可以了,期待你的进步!”
(二)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齐王行车裂之刑,群臣诤之,弗听。子高见齐王曰:“闻君行车裂之刑,无道之刑也,而君行之,臣窃以为下吏之过也。”王曰:“寡人尔。以民多犯法,为法之轻也。”子高曰:“然,此诚君之盛意也。夫人含五常之性,有喜怒哀乐。喜怒哀乐无过其节,节过则毁于义。民多犯法,以法之重,无所措手足也。今天下悠悠,士亡定处,有德则住,无德则去。欲规霸王之业,与众大国为难,而行酷刑以惧远近,国内之民将畔,四方之士不至,此乃亡国之道。君之下吏不具以闻,徒恐逆主意以为忧,不虑不谏之危亡。其所矜者小,所丧者大,故曰下吏之过也。臣观之,又非徒不诤而已也。心知其事之为不可,将有非议在后,则因曰:‘君忿意实然,我谏诤,必有龙逢、比干之祸。’是为虚自居于忠正之地,而暗推君主,使同于桀、纣也。且夫为人臣见主非而不诤以陷主于危亡罪之大者也。人主疾臣之弼己而恶之,资臣以箕子、比干之忠,惑之大者也。”齐王曰:“谨闻命。”遂除车裂之法焉。
(选自《孔丛子·对魏王》,有删改)
文本二: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王。春居问于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春居曰:“臣请辟矣!”趋而出。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谏寡人之晚也?寡人请今止之。”遽召掌书曰:“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熟。莫敢谏若,非弗欲也。春居之所以欲之与人同,其所以入之与人异。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不可不慎。此得失之本也。
(选自《吕氏春秋·恃君览》,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且夫为人A臣B见主C非而不诤D以谄主E于危F亡G 罪之H大者也
11.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车裂,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用五匹马把人分拉撕裂致死。
B.畔,指背叛,与“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畔”字意义相同。
C.不肖,指不才、不贤,旧时也用于表谦卑的自称,谦称自己没有本事。
D.“箴谏不可不熟”与成语“熟视无睹”中的“熟”字的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高认为齐王的大臣之所以不进谏,是因为没有考虑到不进谏的危害,同时担心会像龙逄、比干一样,有性命之忧。
B.春居用楚国以所谓贤臣数以千计,却没有一个人敢于劝谏楚王抛弃先王礼乐一事,引导齐宣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C.齐宣王敢于承认自己的过错,在听了春居的谏言后,齐宣王赶紧召见掌书官,让掌书官记载自己“好为大室”的过错。
D.文本一中子高见到齐王后先指出行酷刑是臣下的过错,接着肯定了其加重刑罚的想法,充分体现了文本二“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的说法。
13.把文中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喜怒哀乐无过其节,节过则毁于义。(4分)
(2)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4分)
14.子高为什么反对“行车裂之刑”?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3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写出了金陵晚秋江水澄澈、群峰林立的山川胜景。
(2)史论贵在立论精警。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 ”一句点明六国灭亡的原因,而苏洵在《六国论》中也以“ ”一句点明六国灭亡的原因,皆发人深省。
(3)小倩画了一幅江月图,想在上面题两句诗,王老师建议她直接借用古人名句,比如“ , ”两句就很好。
附:参考答案
(一)
10.DEG 11.D 12.B 13.(1)将军误听传言,认为跟我有嫌隙,就抛弃了燕国而归附赵国。
(2)想称王就称王,不想称王就要明白所处的位置,不能使两头都失去而被天下人讥笑。14.①燕国兼并齐国,不符合他国利益。
②未能急攻,错失良机。
③未能休兵安民,消磨齐人斗志。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
“惠王自为太子时”是句子的状语成分,“尝不快于乐毅”省略主语燕惠王,其中“于乐毅”是“不快”的后置状语,故应在其后断开,即D处;
“及即位”的主语是“惠王”,与后句“齐之田单闻之”主语不同,应在中间断开,即E处;
“齐之田单闻之”和“乃纵反间于燕”都以“齐之田单”为主语,两句之间存在先后承接关系,应在中间断开,即G处。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让”:责备;/谦虚。句意:燕惠王就派人去赵国责备乐毅。/治理国家要以社会行为规范,他说话不谦让。
C.正确。
D.错误。“安”为使动用法,“壮”为意动用法。用法不同。句意:使老人小孩生活安定。/单于钦佩他的气节。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使得赵国乘着燕国疲困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理解有误,原文表述为“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即赵国乘着燕国疲困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是燕惠王担心发生的事情,尚未发生。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过听”,误听传言;“隙”,嫌隙;“捐”,抛弃,放弃。
(2)“审”,明白;“无使”,不能使;“为”,表被动。
1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可归纳出:燕国兼并齐国,不符合他国利益。
根据原文“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可归纳出:未能急攻,错失良机。
根据原文“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可归纳出:未能休兵安民,消磨齐人斗志。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燕昭王派乐毅担任上将军。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在济水西边大败齐国军队。燕昭王大喜,把昌国封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当时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乐毅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这时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立为燕惠王。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造谣说:“齐国城邑没有攻下的仅只两个城邑罢了。而不及早拿下来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怨仇,乐毅断断续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姑且留在齐国,朝着南面在齐国称王。齐国所担忧的,只怕别的将领来。”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设置骗局用计谋迷惑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城邑。燕惠王很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又怨恨乐毅投降赵国,恐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着燕国兵败疲困之机攻打燕国。燕惠王就派人去赵国责备乐毅,同时向他道歉说:“将军误听传言,认为跟我有嫌隙,就抛弃了燕国而归附赵国。将军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么对得住先王待将军的一片深情厚意呢?”乐毅写了一封回信给惠王,信中说:免遭杀身之祸而建功立业,彰明发扬先王的事迹,这是我的上策;遭到侮辱以至诽谤,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所最害怕的事情;面临难以预测的罪过,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个人渔利的机会,这是恪守道义的人所不敢做出的事情。古代的君子,绝交时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良的臣子离开原来的国家,不美化自己的名声。我虽然无能,但多次聆听您的教导了。
材料二:
唉!乐毅本是战国时期的英雄,不知道真正的王道,只是私下曾经听闻过王道,这就足以使他灭亡了。议论的人认为,是因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才会被敌人用了反间计,用骑劫顶替乐毅为将,才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他们认为乐毅之所以不能取得伐齐的成功,完全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然而,假设当时燕昭王还在位,即使齐国的反间计不能得逞,乐毅也终究会失败。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燕国想吞并齐国,但是这却并不符合秦国、楚国和三晋之国(赵、魏、韩)的利益。乐毅用百倍于敌人的兵力,连续几年都攻不下两座城池,并不是他的智谋和力量不够,而是因为他打算用仁义来使齐国的百姓顺服,所以不能够狠心猛攻城池而导致这样的结果。因为齐国人苦于湣王的暴政,乐毅如果这时候撤退而停止战争,治理政务,放宽赋税、劳役,使农民能够到回到家乡,使老人小孩生活安定,使得齐国人不再有斗志,那么田单之辈又利用谁跟他去作战呢! 在战国时,兵力强盛的国家吞并国力弱小的国家,难道仅仅是我燕国么?拿燕国和齐国的军队围攻两座城池,并且加紧攻击,消灭敌人后再吃饭,难道谁会说不行吗?哎呀!想称王就称王,不想称王就要明白所处的位置,不能使两头都失去而让天下人讥笑。
17. 刘病日笃 苟顺私情
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知可追(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东隅已逝,桑榆未晚。)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笃”“苟”“宿”“渌”“漾”“猿”“悟”“谏”“隅”。
(二)
10.BDG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O (原文标点) 且夫为人臣,见主非而不诤, 以陷主于危亡, 罪之大者也。
11.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古代文言知识的能力O“歲凍不可不熟"中的“熟"意思是仔细考虑, “熟视无睹”中的 “熟”意思是熟悉。
12.A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述内容要点的能力O“是因为没有考虑到不进谏的危害”说法错误,原文“不虑不谏之危亡”意思是不是没有考虑到不进谏的危害。
13.(1) 喜怒哀乐的表达不可超过限度, 超过了限度就会有损于道义。 (得分点: “过”“节”“毁”各1分, 句意1分)
(2) 宣王如果没有春居, 几乎要被天下人耻笑了。 (得分点: “微”“为”“笑”各1分, 句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O解题关键在于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抓得分点。
14.①会让百姓手足无措,无法适应。 (国内的人民将会背叛) ②会让士人远走他乡。③会招致国家灭亡。 (每点1分, 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O概括相关内容要抓住文本的主要信息, 本题的主要信息为“民多犯法,以法之重……四方之士不至, 此乃亡国之道”。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齐宣公准备实行车裂刑罚,群臣苦谏不听。子高见齐宣公, 说: “听说您要实行车裂之刑,这可是没有人道的酷刑,您却要付诸实施,我个人认为这是您的臣下的过错。”齐宣公说:“是我自己要这么做的。 百姓犯法的越来越多,就是因为刑罚太轻了。”子高说:“您说得对,加重刑罚使百姓不敢犯法确实是您的好意。人人都具有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伦常本性,也都有喜怒哀乐之情。 喜怒哀乐的表达不可超过限度, 超过了限度就会有损于道义。 犯法的百姓之所以越来越多,是因为刑罚过重,百姓不明白该怎么做。 如今天下动荡不安,士人居无定所,君主若有德,士人就会留下效力,君主若无德,士人就会远走他乡。 对于想要谋求霸王大业的君主来说,最难得的就是百姓与国家同心同德。 而您却要用酷刑来威吓国内外的士人,如此一来,不但国内的百姓会背叛您, 就连各方的士人也不肯前来为您效力了, 这实在是亡国之道。 您的臣下之所以不敢把这个道理告诉您,只是因为他们担心违逆您的旨意, 不是没有考虑到不进读的危害。 他们的顾虑戒惧还是小事,但因此不敢进谏而给国家造成损失可就是大事了, 所以我说这是您臣下的过错。在我看来,他们的过错还不仅仅在于不劝谏而已。 他们心知肚明, 知道劝谏君主改变主意是不可能的, 却又唯恐将来自己被责难, 于是就说: “君主是因为痛恨百姓犯法才这样做的,如果我诤言相谏, 一定会像龙逢、比干那样被杀头。 这就把他自己置于虚忠之地, 却不知不觉地把君主等同于桀和纣了。作为君主的臣子,面对君主的过失却不谏诤,反而使君主陷于危亡之境,这就是最大的罪过。 而君主如果痛恨大臣忠心辅佑自己并厌恶他, 反而使臣子成为和箕子、比干一样的忠臣,这实在是君主的糊涂啊。”齐王说:“非常感谢你的教诲。”于是就废除了车裂之刑。
文本二:
齐宣王修造大宫殿,规模超过原来的一百亩,堂上设三百座门。以齐国这样的大国,建了三年却还没建成,群臣中没有人敢劝阻他。春居向宣王问道: “楚王抛弃先王的礼乐, 音乐由此变得轻浮,请问楚国有贤主吗?”宣王道:“没有贤主。”春居道:“楚国所谓贤臣数以千计,却没有一个人敢于劝读,请问楚国有贤臣吗?”宣王道: “没有贤臣。”春居说: “现在您修建豪华宫殿, 其规模已经超过一百亩,堂上设三百座门。以齐国这样的大国,建了三年仍不能建成,群臣中却没有一个人敢于劝阻,请问您有贤臣吗?”宣王道:“没有贤臣。”春居道:“那么就请允许我离开吧!”说完快步走出去。宣王说: “春子!春子!回来!为何这么晚才劝阻我呢? 我现在就终止错误的行为!”于是, 赶紧召见记事官,说:“写上!我不贤德,喜欢修建大宫殿,春子阻止了我。”劝读不可不认真考虑。不敢劝谏之人,并非不想劝谏。春居想要做得跟别人一样,但他采用的方法跟别人不同。宣王如果没有春居,几乎要被天下人耻笑了。由此说来, 亡国之君,大都像宣王一样,但其祸患在于没有春居那样的贤臣。所以敢于劝谏的忠臣, 也应顺势劝谏, 这一点不可不慎重对待。因为这是成败的根本啊!
17.(1)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2) 灭六国者六国也 弊在赂秦
(3) 示例:①江天一色无纤尘 饺饺空中孤月轮 ②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每空1分, 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得分, 第 (3) 小题符合语境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古文默写练习系列0220(共六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古文阅读能力过关练习系列0107(共三组,附参考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古文阅读能力过关练习系列0106(共三组,附参考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