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节 声音的特性课堂检测
展开双基过关
知识点一、音调:
1、概念: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声音清脆、尖细指音调高;声音粗犷、低沉指音调低。
2、频率:
(1)概念:发声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用字母f表示。
(2)物理意义:用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
(3)频率的国际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用符号Hz表示。若发声体1s振动的次数为100次,则其频率为100Hz。
3、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1)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发声体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慢,音调越低。
(2)在相同的时间内,甲图中波的个数少,波形稀疏,频率较低,声音的音调较低;乙图中波波的个数多,波形密集,频率较高,声音的音调较高。
(3)不同音调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相同,且音调不会随声音传播距离的改变而改变。
基础自测:
1.男低音女高音是指声音的( )
A.音调B.响度C.音色D.以上均不正确
2.小明用力吹一根吸管,吸管发出的声音是由 振动产生的.在把吸管不断剪短的过程中,发声体的振动 (填“变快”或“变慢”),吸管发出声音的音调将 (填“变高”或“变低”)。振动的快慢可以用物理量 来描述。
3.“宫、商、角、徵、羽”起源于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乐的五个基本音阶,亦称五音,相当于现代7个音阶中的d、re、mi、sl、la.五音实际上是指声音的( )
A.音色B.音调C.响度D.速度
4.下列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能用来探究决定音调高低因素的是( )
A B C D
A.手指蘸水摩擦杯口发声,同时增加杯中的水量
B.响铃时,不断抽出瓶内的空气
C.室内收音机播音时,导致喇叭前方的烛焰摇晃
D.敲鼓时,用大小不同的力
知识点二、超声波和次声波
1、声音:人类能听到的声叫可闻声,简称声音。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Hz到20000Hz。
2、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叫做超声波。
3、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叫做次声波。
4、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无法听到,但传播仍需要介质,在真空中同样不能传播。
基础自测
5.昆虫飞行时翅膀都要振动,蝴蝶每秒振翅5~6次,蜜蜂每秒振翅300~400次,当它们都从你身后飞过时,凭你的听觉 ( )
A.能感到蝴蝶从你身后飞过
B.能感到蜜蜂从你身后飞过
C.都能感到它们从你身后飞过
D.都不能感到它们从你身后飞过
知识点三、响度
1、概念: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2、振幅
(1)概念:物体振动的幅度。
(2)物体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越大,振幅就越大。
3、影响响度的因素:
(1)振幅: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2)距离发声体的远近:距离发声体越近,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就越小。
(3)声音的分散程度:声音越分散,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小。
基础自测
6.声音的强弱叫做 。用力敲鼓,声音的响度就大,同时,鼓面上的纸屑跳动就高,这说明响度的大小和 有关。上述活动中,纸屑跳动的高低,能反应振幅的大小,这是采用了 。
7.用物理学的准确用语来“翻译”生活用语,这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的是( )
A.音调高低B.音色好坏C.响度大小D.乐音三要素
8.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边缘,一端伸出桌边。先用较小的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保持钢尺位置不动,再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听到的声音( )
A.响度变大B.响度变小C.音调变高D.音调变低
知识点四、音色
1、概念:声音特有的品质叫音色。它反映每个物体发出声音的特有品质。
2、差异性: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还是能根据音色分辨出它们。
3、音色的影响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发声方式。
微拓展:乐音和乐器:
1、乐音:人们把悠扬、悦耳,让人感到舒服的声音叫乐音。乐音是发声体规则振动发出的。
2、三种典乐器:
3、用示波器观察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波形
基础自测
9.听音能辨人,主要是依据不同人的讲话声具有不同的( )
A.响度B.音调C.音色D.振幅
10.如图所示,目前声纹锁在门禁系统得到很好的应用,实现了传说中“芝麻开门”的神话。 声纹锁辨别声音主要依据的是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考点突破
考点1.声音三大特性的辨别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例1.在物理学中对声音特性的描述有音调、响度和音色。“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 大;“悦耳动听”说明声音的 好;“脆如银铃”说明声音的 高。
例2. “暴风骤雨,雷声大作”,这里的“雷声大作”指的是声音特性中的
A.回声 B.音色 C.音调 D.响度
考点2.关于声音特性实验的探究
分析题意,理清思路
1、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
(1)材料:控制松紧、粗细、长短不变,改变材料,观察音调是否变化;
(2)松紧:控制材料、粗细、长短不变,改变松紧,观察音调怎样变化;
(3)粗细:控制材料、松紧、长短不变,改变粗细,观察音调怎样变化;
(4)长短:控制材料、松紧、粗细不变,改变长短,观察音调怎样变化。
(5)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
(6)影响音调的因素是声源振动的频率。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其音调越高。这类题注意音调和音色的区别,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而音色与声源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例3.古筝,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
(1)小妍在古筝演奏中发现,拨动不同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松紧程度有关.于是她利用弦音计(如图甲)做研究,弦音计上有四根固定在“音箱”上的琴弦,每根弦线的松紧程度都相同.她选用的琴弦长度、粗细、材料图中已标出.若她选择b、c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若她要研究音调与材料的关系,则应选择 两弦线做实验。
(2)小妍在古筝演奏中还发现,古筝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走音”现象,这是指琴弦发声的音调偏离了标准,于是她就拿出“调音器”拧动琴弦右端的弦钉来“调音”(如图乙所示),这是通过改变琴弦的 来实现的。
2、探究响度的影响因素
找准题眼,抓住根本
(1)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控制距离不变,改变振幅,观察响度的变化;
(2)探究响度与距离的关系:控制振幅不变,改变距离,观察响度的变化。
例4.在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小明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轻触音叉如图所示:
(1)当小明用小锤敲击音叉发声的同时必须注意观察 ;
(2)当小明加大敲击的力度时,他听到和观察到的现象是 ; ;
(3)根据实验现象,小明得出的结论是: ;
(4)乒乓球在该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 。
例5.实验探究探究声音的产生与特性
考点3.据波形图的特点辨析音调、响度和音色
看波形,辨声音
(1)波的振幅表示响度,对比甲和乙,乙的响度大
(2)波的疏密表示音调,对比甲和乙,乙的音调高
(3)波的形状表示音色,对比甲和乙,音色相同
例6.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丁声音最有可能是乐音B.甲和丙声音的响度相同
C.乙和丙声音的音调相同D.甲和乙声音的音调相同种类
示例
改变音调的方法
改变响度的方法
打击乐器
鼓
改变鼓皮的绷紧程度
改变力度
弦乐器
二胡
改变弦长、粗细、松紧
管乐器
笛子
改变振动空气柱的长度
声音的特性
音调
响度
音色
概念
声音的高低
声音的强弱
声音特有的品质
决定因素
发声体振动的频率
发声体的振幅、距发声体的远近及声音的分散程度。
发声体的结构、材料和发声方式
日常用语表述
(1)声音的“粗细”、“高低”;
(2)“女高音”、“男高音”,唱歌时“这一句太高”等。
(1)声音的大小;
(2)“震耳欲聋”“轻声细语”“引吭高歌”等
“闻其声而知其人”、区分乐器等
过程
结论
如图,用音叉和乒乓球进行如下实验:
①轻敲256Hz的音叉,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发现丘乓球也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②重敲同一音叉,听到更大的声音,同时发现乒乓球被弹开得更远,说明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 有关;
③换用512Hz的音叉重复实验,听到声音的音调更高,说明音调与发声体的 有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光的直线传播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光的直线传播巩固练习,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光的传播速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第2节 声音的特性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第2节 声音的特性练习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音调,超声波和次声波,响度,音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第3节 声的利用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人教版第3节 声的利用课时训练,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声与信息,声与能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