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冀人版 (2017)第一单元 水的三态变化第2课 小水珠从哪来优秀教学设计
展开课题名
《小水珠从哪里来》
教材分析
本课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水珠从哪里来”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阅读等活动,指导学生建构水蒸气凝结的概念,并解释生活中的水蒸气的凝结现象。应用与拓展“设计防雾眼镜”目的是通过阅读、设计等活动,指导学生根据水蒸气凝结的条件,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设计防雾眼镜;培养学生技术设计和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观察、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水蒸气凝结现象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证据、作出判断,与他人合作学习、交流沟通,尊重他人,形成统一观点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自然界中的水始终都处在周而复始的循环状态中。地球表面的水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时逐渐冷却,并以空气中的尘埃微粒为核心发生凝结现象。正如凝固是熔解的反过程一样,液化(凝结)是汽化(蒸发)的反过程。实验证明,所有的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这个温度叫液化温度,液化温度与压强有关。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水和水蒸气是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并认识了水的蒸发,这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核心教学
目标
1.学习目标描述:(1).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能根据学过的知识设计防雾眼镜,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保温杯盖上有许多小水珠做出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初步认识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认识科学结论的形成是复杂的、严谨的。
2.学习分析内容:本课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水珠从哪里来”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阅读等活动,指导学生建构水蒸气凝结的概念,并解释生活中的水蒸气的凝结现象。应用与拓展“设计防雾眼镜”目的是通过阅读、设计等活动,指导学生根据水蒸气凝结的条件,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设计防雾眼镜;培养学生技术设计和技术创新能力。
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利用新的思路、新的材料、新的方法探究水的三态变化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主动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关注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对小水珠的形成作出合理地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
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作出解释;用对比实验探究水蒸气转变成水的条件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保温杯、烧杯、玻璃片、酒精灯、试管夹,热水。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情景与问题
往保温杯里倒入热水,把盖拧好,过一会拧开杯盖,会发现杯盖上有许多小水珠。把冰袋从冰箱里拿出来,过一会儿,冰袋外面也有小水珠。
思考:杯盖上的小水珠和冰袋外面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一节我们一起来探究小水珠从哪里来
课题:小水珠从哪里来
二、探究与发现
1.水珠从哪里来
根据刚才观察到的现象,大胆假设一下杯盖上的水珠从哪里来
学生自主猜测
生1:可能是水溅到杯盖上了
生2:可能是杯子里的雾气变成的
生3:可能与杯盖的温度有关系
那么,你认为哪种假设合理呢?没有盛水的杯盖上有水珠吗?盛有冷水的杯盖上有水珠吗?
观察:老师这里有三个杯子,一杯冷水、一杯热水、一杯不装水,请一组同学上来观察一下,三个杯子的杯盖上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装热水的杯盖上有小水珠,装冷水和没装水的杯盖上没有小水珠
问:以上事实说明这些小水珠与什么有关?
这些小水珠的形成与热水产生的水蒸气有关,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
那么,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会变成小水珠呢?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吧
探究实验:
材料:烧杯2只、玻璃片2块、酒精灯、试管夹、热水等
实验方法:
1.向两只相同的烧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
2.用酒精灯给其中一块玻璃片加热
3.把加热过的玻璃片和常温下的玻璃片同时分别盖在两只烧杯上
4.观察两只玻璃片发生了什么现象,并做好记录
提示:加热玻璃片时要注意均匀加热,防止玻璃片碎裂;对比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实验现象:常温玻璃片上有水珠,加热的玻璃片上没有水珠
根据实验条件和现象,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我们把这个过程叫水蒸气的凝结。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保温杯杯盖上有小水珠是因为保温杯内的热水,产生的水蒸气遇冷杯盖凝结形成的,那么谁能解释一下冰袋外产生小水珠的原因?
同样道理,空气中有水蒸气,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冰袋,在冰袋外凝结成小水珠,水蒸气凝结成水的例子很多,如做饭用的锅盖拿下的瞬间,锅盖上有水滴落下;烧开水的透明锅盖上有水珠;冬天窗户玻璃内侧会有小水珠;夏秋两季早晨树叶、草尖上的露珠也是水蒸气凝结成水形成的。
三、应用与拓展
设计防雾眼镜
冬天,从室外走进室内时,眼镜片会变模糊,使我们看不清东西,我们通常把这种现象叫镜片起雾,请用所学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因为冬季室内外温差比较大,室内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就凝结成细小的水珠,水珠的不均匀分布就造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起雾现象。
根据起雾的原理,只要让镜片不沾水就可以设计一款防雾眼镜
方案一:找到一种适合做眼镜片的复合材料,该材料对水雾的排斥力较好,再在镜片边缘包一层强力吸水材料,可以保证镜片周围始终是干燥的,这样就可以实现眼镜防雾。
方案二:找到一种效果强的防雾剂,它能在眼镜片上形成一种保护膜,而这种保护膜具有疏水作用,且这种防雾剂的挥发性弱,持续时间长,不必要经常性地给眼镜片喷防雾剂。
课堂小结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可以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节课,我们又知道了水蒸气遇冷可以凝结成水,水和水蒸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归纳,更是为了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感悟概念建立的过程,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2 小水珠从哪里来
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
设计防雾眼镜
课后作业
课后习题中选取。
教学反思
亮点: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2.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理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3.课的结构清晰。准备部分、基本部分与整理部分的衔接科学、过渡自然。4.教学内容丰富,联系实际,拓展恰当。
不足之处:1.课堂细节讲解不够。2.对学生的带动性不够。3.整个课堂的气氛不是很活跃,学生的兴奋度还不高,上课有点放不开。
课堂教学建议:1.用好主题图展开学习活动。2.引导学生对“小水珠从哪里来”进行概括总结。3.以“问题”引导学生整理总结。
小学科学冀人版 (2017)四年级下册4 河流和湖泊优秀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冀人版 (2017)四年级下册4 河流和湖泊优秀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引入,调查我国的河流和湖泊,做个节水小卫士,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第17课 撬杠的学问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第17课 撬杠的学问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与问题,探究与发现,寻找生活中杠杆的应用,应用与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1课 水到哪里去了教案: 这是一份科学五年级下册第1课 水到哪里去了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