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精品期末模拟试卷(含详细解析)
展开A.木炭燃烧B.石墨导电
C.金刚石切割玻璃D.活性炭吸附毒气
2.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又叫干冰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般情况下也不支持燃烧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像倾倒液体那样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里
D.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供给人们呼吸
3.若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再加热溶液,颜色变化过程为( )
A.无色﹣红色﹣无色B.紫色﹣红色﹣无色
C.紫色﹣红色﹣紫色D.红色﹣蓝色﹣红色
4.钛铁矿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FeTiOx,其中铁元素和钛元素的化合价均显+3价。则x为( )
A.2B.3C.4D.6
5.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对下列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B.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
C.单质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
D.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6.当氧化铜中混有少量木炭粉时,除去木炭粉的方法是( )
A.隔绝空气加热混合物
B.在氢气流中加热混合物
C.加水溶解、过滤
D.在氧气流中加热混合物
7.在X+2O2CO2+2H2O的反应中,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出X的化学式为( )
A.CH4B.C2H5OHC.CD.CO
8.根据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所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
A.它们表示四种元素
B.①④表示的是阳离子
C.④表示的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D.②表示的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
9.加热31.6g高锰酸钾,当得到3g氧气时,剩余固体的成分是( )
A.K2MnO4和MnO2B.KMnO4和MnO2
C.KMnO4、K2MnO4和MnO2D.KMnO4和K2MnO4
10.下列变化中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
A.水沸腾、酒精燃烧
B.食品腐坏、泥土变瓷器
C.汽油挥发、动物的呼吸
D.玻璃破碎、西瓜榨成汁
11.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铅具有导电性
B.氯化钠是白色固体
C.碳酸氢钠能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
D.常温下甲烷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1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红磷B.食用醋C.冰红茶D.加碘盐
13.下列关于氮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氮气可以用作保护气
B.氮气可以制作氮肥
C.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常温下,氮气可以支持燃烧
14.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的燃料为丙烷(C3H8).下列关于丙烷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无色气体
B.易燃烧
C.沸点为﹣42.1℃,易液化
D.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醇
1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称量固体B. 量取9.5mL液体
C. 稀释浓硫酸D.滴加液体
16.向装有一定量稀硫酸的小烧杯中慢慢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则有关变化情况不正确的是( )
A.B.
C.D.
17.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2.5克药品时,在称量过程中发现指针向左偏转,此时应( )
A.加砝码B.调节螺丝使平衡
C.加药品D.减少药品
18.根据下列各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具有相同化学性质的一组是( )
A.B.
C.D.
19.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中,切实可行的是( )
A.用燃着的木条鉴别CO2和N2
B.用水鉴别NaOH和CaCO3固体
C.用石蕊溶液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D.用酚酞溶液鉴别NaCl溶液和盐酸
20.往CuO和Fe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并微热,当反应停止后,滤出不溶物,并在滤液中投入一枚铁钉,片刻后取出,发现铁钉上无任何变化,根据上述现象,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不溶物一定是Cu
B.不溶物一定是Fe
C.滤液中溶质一定有FeSO4,可能有CuSO4
D.不溶物中一定有Cu、可能有Fe
2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个数可能改变
B.水受热变成水蒸气,说明了分子可以再分
C.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D.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22.下列关于CO2的化学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CO2是一种无色有毒的气体
②CO2是一种易溶于水的气体
③CO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④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23.已知化学方程式 X+2O2CO2+2H2O 下列对X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只含有C、H
B.一定含有C、H、O
C.可能C、H、O都含有
D.一定含有C、H 可能含有O
24.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相对原子质量不同B.中子数不同
C.电子数不同D.质子数不同
25.下列关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质都是由多种元素组成
B.含有不同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C.任何物质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
D.物质并不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26.10克10%的盐酸与10克1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混合后溶液能与下列物质反应的是( )
A.CuOB.CO2C.CuSO4溶液D.H2SO4
27.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盐酸用于金属除锈B.活性炭用来净化水
C.浓硫酸有腐蚀性D.吃进的食物被消化
28.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做好实验的基础,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B.灭酒精灯
C.实验室制取氧气
D.过滤
29.将一定量的镁条投入过量的稀盐酸中,表示反应过程中变化关系的曲线正确的是( )
A.B.
C.D.
30.下列物质用途与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
A.用干冰作制冷剂
B.生石灰用作食品包装袋中的干燥剂
C.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
D.盐酸用于除铁锈
31.某气体由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点燃该气体后,在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并振荡,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对气体组成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
A.可能三种气体都存在
B.可能只含有甲烷
C.可能只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
D.可能只含有氢气
32.下列中华典故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司马光砸缸B.铁杵磨成针
C.凿壁偷光D.火烧赤壁
33.下列物质的用途只是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铜丝用来做导线
B.二氧化碳用来作灭火剂
C.天然气用来作燃料
D.稀硫酸用来制氢气
34.通过初三的化学学习,我们知道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麻烦.下列有关硬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硬水中含较多的不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
B.生活中可以通过煮沸水的方式降低水的硬度
C.硬水放一段时间就变成软水
D.在硬水中加入少量的肥皂水,会产生大量的肥皂泡
35.“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下列叙述不科学的是( )
A.区别硬水与软水常用肥皂水
B.未开启的地窖、窖井,不可冒然进入
C.加碘食盐的“碘”是指碘元素
D.小孩经常咬铅笔,会导致铅中毒
36.下列实验现象或从实验现象所得结论描述正确的是( )
A.将铁丝伸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铁丝立即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B.某无色气体在空气中燃烧,可以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该气体一定是一氧化碳
C.硫粉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的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37.央视3.15晚会曝光,少数不法厂家向液化石油气中掺入了二甲醚,二甲醚会对液化气罐的配件造成腐蚀,存在安全隐患,下列关于二甲醚(C2H6O)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相对分子质量为46
C.一个二甲醚分子中含有9个原子
D.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6:1
二.填空题(共14小题)
38.判断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所表示的意义,将其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a.Ca2+;b.NO2;c.2NO;d.O;e.2SO42﹣.
(1)表示分子个数的是 .
(2)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电荷的是 .
(3)表示元素化合价的是 .
(4)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的原子个数的是 .
(5)表示离子个数的是 .
39.A、B、C、D、E、F、G是我们学过的物质,A 是生活中常用的液体,B、C是我们学过的两种气体,F 是红色固体,E是淡黄色固体.相互转换关系如图:(反应条件略去).
试问:
(1)写化学式C ;G .
(2)写化学方程式:A→B+C ,B+D→F .若A和B均为无色液体,C和D都是无色气体,F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则写出化学方程式:A→B+C ,B+D→F .
40.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实验室用加热一种暗紫色固体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 .要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的装置是 ,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般有下列各部组成: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按要求装配好仪器;③注入液体药品;④加入固体药品;⑤收集气体.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
41.现有下列实验仪器,请按要求填空:
(1)写出仪器的名称:A 、C 、D 、E 、H 。
(2)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时要用到 。(填字母或仪器名称)
(3)量取一定量液体除了图中某仪器,还需要 。(填仪器名称)
42.在下列短文中的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变化或者性质(填序号)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性质 D.化学性质
(1)硫是一种淡黄色固体 ;
(2)将燃烧匙内的硫粉加热熔化 ;
(3)继续加热,硫粉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这说明硫具有可燃性 .
43.实验室有三瓶化肥未贴标签,只知道它们分别是碳酸氢铵、氯化铵、尿素.为了鉴别三种化肥,某同学分别取少量样品编号为A、B、C,并进行实验,如图所示根据上述实验回答:
①写出三种化肥的化学式:A ;B: ;C .
②写出B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写出B与熟石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4.用恰当的化学符号表示
(1)m个镁离子 (2)+3价的铁元素 (3)4个氢分子 .
45.如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依图回答下列问题:
(1)M点的含义是 ;
(2)t1℃,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相同质量的水,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
(3)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用 方法提纯a;
(4)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3℃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5)在t3℃时,将n克a物质投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若不饱和,可通过下列方法使其变为饱和溶液:① ② .
46.X、Y、Z分别是Fe、Cu、Hg、Ag四种金属元素中的一种,X的单质能够从Y的盐溶液中置换出Y,但不能从Z的盐溶液中置换出Z,也不和稀盐酸反应,Z的单质也能够从Y的盐溶液中置换出Y,但不能置换出盐酸中的氢.
(1)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用X、Y、Z表示);
(2)若X是Hg,则Y是 ;
(3)写出Z和Y的硝酸盐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Y、Z用相应的元素符号表示).
47.图中的物质均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A、B、C、E均为气体,D是一种常见的无色溶剂,F是一种金属氧化物,H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I的水溶液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根据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有些反应条件已省略),请回答下列问题:
(1)C的化学式为: ,F的化学式为: ,I的化学式为: ;
(2)A+B→D的化学方程式为: ;
(3)G+E→H+D的化学方程式为: .
48.按题意从O2、H2、CO2、CO、N2中选择适宜的化学式,填空:
①最轻的气体是 ;
②可燃的气体是 ;
③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
④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⑤使澄清石灰水浑浊的气体是 ;
⑥干冰是 ;
⑦吸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与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是 .
49.有以下五种装置:
(1)实验室制CO2的原料是 和 .并用 和 组合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若需在实验过程中添加酸,需在装置中添加 (填 仪器名称),某同学发现,以上实验中集气瓶内的CO2无法收满,原因可能是:① ,② .
(2)若将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并验证生成物,则应选择的装置为 和 组合,相应现象是:① ,② .
(3)此装置若温度不够,应如何改进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方程式是 .
50.用化学用语填空
(1)两个铵根离子 ;
(2)氯化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 ;
(3)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最小的粒子 ;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
51.微观示意图有助于我们认识化学物质和理解化学反应.甲是一种比较清洁的燃料,已知甲和乙能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
(1)甲、乙、丙、丁中属于单质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氧化物的是 .
(2)该反应中,乙和丁的质量比为 .
三.实验题(共2小题)
52.图为实验室制备气体常见的装置示意图:
①实验室制备CO2的药品是 ,发生装置不选用 (选填图中字母序号);
②请你评价D装置相对于B装置在操作方面的优点为 ;
③若用C装置制O2,则化学方程式为 .
53.实验室制取气体经常用到下列装置,根据给出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
(2)若选择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O2,则应选择装置 (填字母).该装置有一处不足的地方,请你指出并加以改进 .
(3)用图F装置可以收集氧气时,若广口瓶充满水来收集氧气,气体应从 (填“a”或“b”)端通入;
(4)某同学从上述装置图中选用适当装置成功的制备和收集了二氧化碳.选用的装置是 (填字母).为了进一步验证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该同学将气体通入图F装置中,则F装置中应加入的试剂为 (填化学式).若在F装置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得出的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四.解答题(共7小题)
54.将20克碳酸钙放入盛有足量稀盐酸的烧杯中,求完全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在标准状况下有多少升?(ρc2=1.977g/l)
55.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如图所示的是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集气瓶按体积分为5等份,做好标记.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在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塞紧橡皮塞.
④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1)写出步骤③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2)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主要原因是什么:(写出两点即可)
① ;② .
56.某同学取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mg置于烧杯中,并向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硫酸,不断搅拌,测得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求:
(1)mg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是 g;
(2)当加入51.6g稀硫酸时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所用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1%)
57.用正确的数字和化学符号填空
(1)1个银原子
(2)二个碳酸分子
(3)3个硫酸根离子
(4)氧化镁中镁显+2价 .
58.在烧杯里加入10g的石灰石和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烧杯内剩余物的质量比原来石灰石和稀盐酸的质量总和减少2.2g,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
(2)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
(3)计算该石灰石的纯度(碳酸钙在石灰石中的质量分数)
59.用化学符号表示或写出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三个氮原子 5个二氧化硫分子 2个亚铁离子 .
60.在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1)若在滤液中插入铁片,取出后发现有红色物质生成,则滤液中一定含有 .
(2)若将滤纸上的固体放入稀HCl中,没有气泡产生,则滤纸上一定有 ,可能有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7小题)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木炭燃烧B.石墨导电
C.金刚石切割玻璃D.活性炭吸附毒气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答案】A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木炭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石墨导电是利用了石墨的导电性,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金刚石切割玻璃是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的性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活性炭吸附毒气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吸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又叫干冰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般情况下也不支持燃烧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像倾倒液体那样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里
D.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供给人们呼吸
【考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答案】C
【分析】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解:A、二氧化碳固体叫干冰,干冰升华时要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常被用作制冷剂,进行人工降雨,此说法正确,但不属于物理性质。A错。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般情况下也不支持燃烧,是化学性质。B错。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像倾倒液体那样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C正确。
D、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供给人们呼吸,属于化学性质,D错。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要求熟练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会区分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3.若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再加热溶液,颜色变化过程为( )
A.无色﹣红色﹣无色B.紫色﹣红色﹣无色
C.紫色﹣红色﹣紫色D.红色﹣蓝色﹣红色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答案】C
【分析】本题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来考虑: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稳定,没有可燃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但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碳酸盐.
【解答】解:CO2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CO2十H2O=H2CO3;H2CO3又是一种不稳定的酸,易分解重新放出CO2,使试液又由红色变成紫色:H2CO3=CO2↑+H2O。
故选:C。
【点评】通过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和受热碳酸的分解实验对比,在做题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易分解的结论,便于以后这方面的学习;此题虽简单,但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4.钛铁矿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FeTiOx,其中铁元素和钛元素的化合价均显+3价。则x为( )
A.2B.3C.4D.6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答案】B
【分析】根据化合物对外不显电性,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解答即可。
【解答】解:因为铁元素和钛元素的化合价均显+3价,则在化合物FeTiOx中,正价化合价之和为+6价,那么,负价化合价之和应是﹣6价,因为O的化合价为﹣2价,则x为(﹣6)÷(﹣2)=3。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化合价的规律和原则解答问题的能力。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可以推断化学式,还可以推求元素原子的个数。
5.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对下列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B.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
C.单质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
D.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化合反应及其应用;氧化反应;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答案】B
【分析】根据的概念、概念的关键词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纯净物和混合物是根据物质类别的多少进行分类,属于并列关系,错误;
B、氧化物是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二者是包含关系,正确;
C、单质和化合物是根据纯净物组成元素种类是否单一对纯净物进行分类,是并列关系,错误;
D、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二者是交叉关系,错误;
故选:B。
【点评】加强对概念的理解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当氧化铜中混有少量木炭粉时,除去木炭粉的方法是( )
A.隔绝空气加热混合物
B.在氢气流中加热混合物
C.加水溶解、过滤
D.在氧气流中加热混合物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碳的化学性质.
【答案】D
【分析】根据氧化铜具有氧化性,而碳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的不同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选择的方法要能把木炭除去,且不会带入新的装置.
【解答】解:A、隔绝空气加热混合物,木炭会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氧化铜的质量会减少,故A错误,
B、在氢气流中加热混合物,氢气会将氧化铜还原成铜,而题中要求除去木炭,但实际上除去了有用的物质氧化铜,没有起到出除杂的目的,故B错误,
C、加水溶解、过滤,碳和氧化铜都不溶于水,所以该方法不会将木炭除去,故C错误;
D、在氧气流中加热混合物,木炭和氧气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既除去了木炭,又避免了碳将氧化铜还原,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根据物质的不同性质选择除杂的方法,在除杂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方法要简便可行.
7.在X+2O2CO2+2H2O的反应中,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出X的化学式为( )
A.CH4B.C2H5OHC.CD.CO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答案】A
【分析】此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都不变,分别统计出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及个数,比较分析就可以求出所求物质的化学式。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都不变,由方程式知生成物中含有的原子种类及原子个数为C,1;H,4;O,4;已知反应物中含有的原子种类及原子个数为O,4;比较分析可知X中含有C和H元素,其原子个数分别为1和4,故X的化学式为CH4。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际运用,只有掌握了这一知识的内涵,才能自由驾御,正确解答。
8.根据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所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
A.它们表示四种元素
B.①④表示的是阳离子
C.④表示的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D.②表示的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答案】D
【分析】A、根据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进行解答;
B、根据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进行解答;
C、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D、根据元素的正化合价数等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进行解答。
【解答】解:A、根据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由结构示意图可知:表示3种元素;故A说法错误;
B、根据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可知:①为阴离子,④表示的是阳离子;故B说法错误;
C、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④表示的是阳离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因此④表示的元素是金属元素;故C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的正化合价数等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所以②表示的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理解和熟记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及其含义,根据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即可正确解答。
9.加热31.6g高锰酸钾,当得到3g氧气时,剩余固体的成分是( )
A.K2MnO4和MnO2B.KMnO4和MnO2
C.KMnO4、K2MnO4和MnO2D.KMnO4和K2MnO4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答案】C
【分析】剩余固体中一定有反应所得的固体生成物(锰酸钾、二氧化锰),关键是判定出高锰酸钾是否完全反应,若完全反应就只有锰酸钾、二氧化锰;若未完全反应除了锰酸钾、二氧化锰之外还有未反应的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是否完全反应,可根据高锰酸钾的质量计算出高锰酸钾完全反应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与实际所得氧气的质量作比较来判断;
【解答】解:设高锰酸钾完全反应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x。
2KMnO4K2MnO4+MnO2+O2↑
316 32
31.6g x
解之得:x=3.2g
3.2g>3g
说明高锰酸钾未完全反应,所以剩余固体中有剩余的高锰酸钾,还有生成的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以及运用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10.下列变化中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
A.水沸腾、酒精燃烧
B.食品腐坏、泥土变瓷器
C.汽油挥发、动物的呼吸
D.玻璃破碎、西瓜榨成汁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水沸腾只是水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物理变化;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
B、食品腐坏不能再吃,说明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泥土变瓷器是泥土通过灼烧,发生了化学变化,故B正确;
C、汽油挥发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动物的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
D、玻璃破碎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西瓜榨成汁是从西瓜中分离出来的液体,只是简单的分离,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B。
【点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有新的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否则是物理变化.
11.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铅具有导电性
B.氯化钠是白色固体
C.碳酸氢钠能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
D.常温下甲烷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答案】C
【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解答】解:A、金属的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
B、氯化钠是白色固体是物质的颜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
C、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所以碳酸氢钠能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属于化学性质,故C正确;
D、常温下甲烷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属于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
故选:C。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1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红磷B.食用醋C.冰红茶D.加碘盐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利用纯净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只有一种分子.
【解答】解:A、红磷是由磷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A正确;
B、食用醋中含有乙酸、水和其它添加剂,属于混合物,故B错;
C、冰红茶中含有水、柠檬酸、白砂糖、红茶粉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C错;
D、加碘盐中含有碘酸钾和氯化钠,属于混合物,故D错。
故选:A。
【点评】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
13.下列关于氮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氮气可以用作保护气
B.氮气可以制作氮肥
C.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常温下,氮气可以支持燃烧
【考点】常见气体的用途.
【答案】D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熟记氮气的性质和用途即可轻松作答.
【解答】解:A、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氮气在食品贮存时可作保护气,故A正确;
B、氮气是制化肥的重要原料,氮气制作氮肥,作为促进农作物生长的肥料,故B正确;
C、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故C正确;
D、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它不支持燃烧,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解本题的关键是要熟记课本上的基础知识.
14.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的燃料为丙烷(C3H8).下列关于丙烷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无色气体
B.易燃烧
C.沸点为﹣42.1℃,易液化
D.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醇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答案】B
【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否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判断.
【解答】解:A、颜色和状态不需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误。
B、可燃性需通过燃烧这一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B正确。
C、熔点、沸点不需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误。
D、物质的溶解性不需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了解二者包括的内容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1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称量固体B. 量取9.5mL液体
C. 稀释浓硫酸D.滴加液体
【考点】测量容器﹣量筒;称量器﹣托盘天平;液体药品的取用;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
【答案】C
【分析】从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解:A、氢氧化钠有吸水性而易潮解,具有腐蚀性,应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B、量筒量程过大,误差太大;
C、在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
D、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部。
故选:C。
【点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基本操作是中考重要考点之一,应理解掌握.
16.向装有一定量稀硫酸的小烧杯中慢慢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则有关变化情况不正确的是( )
A.B.
C.D.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答案】B
【分析】A、稀硫酸和氢氧化钡能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当反应完全时沉淀质量不再改变;
B、不断慢慢滴加10%的Ba(OH)2溶液至过量,水的质量不断增加,不会出现不变的情况;
C、硫酸的pH小于7,当硫酸与氢氧化钡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等于7,加入氢氧化钡过量时,溶液的pH大于7;
D、硫酸溶液的质量逐渐减少,直到反应完全;
【解答】解:
A、稀硫酸和氢氧化钡能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当硫酸反应完后,沉淀的质量不再改变,故A正确;
B、不断慢慢滴加10%的Ba(OH)2溶液至过量,水的质量不断增加,不会出现不变的情况,故B错误;
C、硫酸的pH小于7,当硫酸与氢氧化钡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等于7,加入氢氧化钡过量时,溶液的pH大于7,故C正确;
D、不断慢慢滴加5%的Ba(OH)2溶液至过量,硫酸溶液的质量逐渐减少直到反应完全,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氢氧化钡与硫酸的中和反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根据图象认真分析.
17.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2.5克药品时,在称量过程中发现指针向左偏转,此时应( )
A.加砝码B.调节螺丝使平衡
C.加药品D.减少药品
【考点】称量器﹣托盘天平.
【答案】D
【分析】使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应遵循“左物右码”,天平指针偏左,说明药品质量大于砝码质量,应减少药品.
【解答】解:用托盘天平称量2.5克药品时,步骤是:调节天平平衡,先向右边托盘添加砝码和拨动游码,然后向左边托盘添加药品直至天平平衡;天平指针偏向左偏移,说明药品的质量大于砝码质量,应减少药品。
故选:D。
【点评】托盘天平的使用是化学的基本操作之一,是中考考查的热点,掌握天平的使用步骤、注意事项、误差分析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8.根据下列各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具有相同化学性质的一组是( )
A.B.
C.D.
【考点】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答案】A
【分析】在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能反映出其化学性质,根据这一点来解答此题。
【解答】解:A、表示的两种元素分别是氦元素原子和氩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二种元素都属于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相同。故选;
B、表示的两种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7、1,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也不同。故不选;
C、前者表示的是稀有气体元素氦,而后者表示的是镁元素的原子。二者化学性质不同。故不选;
D、表示的两种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8、6,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也不同。故不选;
故选:A。
【点评】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其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即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要注意与稀有气体区别开来。本题中易错选C。
19.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中,切实可行的是( )
A.用燃着的木条鉴别CO2和N2
B.用水鉴别NaOH和CaCO3固体
C.用石蕊溶液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D.用酚酞溶液鉴别NaCl溶液和盐酸
【考点】酸、碱、盐的鉴别;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答案】B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差异进行鉴别,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支持燃烧;氢氧化钠易溶于水,而碳酸钙不溶于水;石蕊试液在酸性溶液中为红色;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为无色.
【解答】解:A、CO2和N2均不能支持燃烧,都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现象相同,故不能鉴别;
B、氢氧化钠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分别加入水后,能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的是氢氧化钠,难溶于水的是碳酸钙,故可以鉴别;
C、盐酸和硫酸都呈酸性,石蕊试液在酸性溶液中为红色,现象相同,故不能鉴别;
D、氯化钠溶液呈中性,盐酸呈酸性,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为无色,现象相同,故不能鉴别;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鉴别,解答物质的鉴别题时要熟练掌握鉴别的物质的性质,依据物质的性质差异进行分析,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或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20.往CuO和Fe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并微热,当反应停止后,滤出不溶物,并在滤液中投入一枚铁钉,片刻后取出,发现铁钉上无任何变化,根据上述现象,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不溶物一定是Cu
B.不溶物一定是Fe
C.滤液中溶质一定有FeSO4,可能有CuSO4
D.不溶物中一定有Cu、可能有Fe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
【答案】D
【分析】向滤液中插入一枚铁钉,发现铁钉无任何变化,可判断滤中不含硫酸和硫酸铜,因此所加入的稀硫酸可能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量不足;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反应,判断反应后可能得到的物质.
【解答】解:
A、由于不能确定所加入稀硫酸的量,因此,氧化铜、铁粉都有可能剩余,因此,不溶物不一定全部是Cu;故A不正确;
B、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铁>氢>铜,铁粉能把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铜不能与硫酸反应,因此,不溶物一定含有Cu;在实验过程中,铁粉可能完全反应也可能出现剩余,因此,不溶物中不一定含有铁;故B不正确;
C、铁与硫酸与硫酸铜反应都可得到硫酸亚铁,而向滤液中插入一枚铁钉,发现铁钉无任何变化,说明滤液中一定不含硫酸铜;故C不正确;
D、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铁>氢>铜,铁粉能把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铜不能与硫酸反应,因此,不溶物一定含有Cu;在实验过程中,铁粉可能完全反应也可能出现剩余,因此,不溶物中不一定含有铁;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根据金属活动性及实验中所出现的现象,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反应,对可能发生的反应进行判断.
2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个数可能改变
B.水受热变成水蒸气,说明了分子可以再分
C.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D.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答案】D
【分析】A、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进行分析判断.
B、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C、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D、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
【解答】解:A、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只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不能说明分子可以再分,故选项说法错误。
C、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如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D、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基本性质、置换反应、酚酞溶液的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2.下列关于CO2的化学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CO2是一种无色有毒的气体
②CO2是一种易溶于水的气体
③CO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④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答案】C
【分析】①根据CO2是一种无色无毒的气体分析;
②根据CO2是一种能溶于水的气体分析;
③根据CO2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分析;
④根据CO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分析.
【解答】解:①CO2是一种无色无毒的气体,该说法不正确;
②CO2是一种能溶于水的气体,属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该说法不正确;
③CO2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该说法正确;
④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该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在考查二氧化碳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初中化学的重点,要熟练掌握.
23.已知化学方程式 X+2O2CO2+2H2O 下列对X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只含有C、H
B.一定含有C、H、O
C.可能C、H、O都含有
D.一定含有C、H 可能含有O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答案】A
【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总个数不变.
【解答】解:由X+2O2CO2+2H2O 可知,每个x中含有1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则x中一定含碳、氢元素,不含氧元素。
故选:A。
【点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和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24.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相对原子质量不同B.中子数不同
C.电子数不同D.质子数不同
【考点】元素的概念.
【答案】D
【分析】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的概念的理解和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进行解题的能力.
25.下列关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质都是由多种元素组成
B.含有不同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C.任何物质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
D.物质并不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考点】物质的元素组成;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答案】D
【分析】A、根据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进行分析判断.
B、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
C、根据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物质不一定都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如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含有不同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C、物质不一定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如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物质并不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还有原子和离子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物质的宏观组成、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物质分类的知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6.10克10%的盐酸与10克1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混合后溶液能与下列物质反应的是( )
A.CuOB.CO2C.CuSO4溶液D.H2SO4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的化学性质.
【答案】A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判断完全反应后剩余的是哪一种溶液,结合酸和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10克10%的盐酸与10克10%的氢氧化钠溶液,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反应中消耗盐酸酸与氢氧化钠的质量比关系如下:
HCl+NaOH═NaCl+H2O
36.5 40
可知,36.5份质量的盐酸与40份质量的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则10克10%的盐酸与10克1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稀盐酸有剩余,溶液显酸性。
A、CuO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故选项正确。
B、二氧化碳不能与稀盐酸反应,故选项错误。
C、稀盐酸不能与CuSO4溶液反应,故选项错误。
D、硫酸不能与稀盐酸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应用,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判断出反应后剩余的物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7.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盐酸用于金属除锈B.活性炭用来净化水
C.浓硫酸有腐蚀性D.吃进的食物被消化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答案】B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化学性质一般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还原性等.
【解答】解:A、盐酸用于金属除锈,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活性炭用来净化水,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C、浓硫酸有腐蚀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吃进的食物被消化,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是看这条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28.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做好实验的基础,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B.灭酒精灯
C.实验室制取氧气
D.过滤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答案】B
【分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长颈漏斗的下端应该在液面以下;熄灭酒精灯时应该影坛、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实验室制氧气时,试管口要稍微向下倾斜,否则会引起水倒流而炸裂试管;过滤操作中要用玻璃棒引流.
【解答】解:A、长颈漏斗的下端在液面以上,故选项错误;
B、熄灭酒精灯时应该影坛、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故选项正确;
C、试管口向上倾斜了,故选项错误;
D、过滤操作中要用玻璃棒引流,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属于考查实验基本操作题,特别考查了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只要把握好每一个操作的注意事项,此类考点就很容易解决.做本题时要仔细分析,认真处理,这也是中考的一个重点.本考点经常出现在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题中.
29.将一定量的镁条投入过量的稀盐酸中,表示反应过程中变化关系的曲线正确的是( )
A.B.
C.D.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答案】D
【分析】根据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盐酸是过量的,反应后烧杯中镁没有剩余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解:A、将镁带放入盐酸溶液中,溶液质量逐渐增大,故A错误;
B、镁条质量会逐渐减小到零,故B错误;
C、盐酸的质量分数减小,但不会减小到零,故C错误;
D、氢气体积逐渐增多,然后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正确理解题中的选项,同时也要细心审题才能不漏条件,快速准确解决好所有问题.
30.下列物质用途与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
A.用干冰作制冷剂
B.生石灰用作食品包装袋中的干燥剂
C.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
D.盐酸用于除铁锈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答案】A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用干冰作制冷剂是利用干冰吸热升华,属于物理性质;生石灰用作食品包装袋中的干燥剂是生石灰和水反应,属于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属于化学性质;盐酸用于除铁锈是利用盐酸的酸性,属于化学性质.
【解答】解:A、用干冰作制冷剂是利用干冰吸热升华,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B、生石灰用作食品包装袋中的干燥剂是生石灰和水反应,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盐酸用于除铁锈是利用盐酸的酸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干冰、生石灰、二氧化碳和盐酸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1.某气体由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点燃该气体后,在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并振荡,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对气体组成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
A.可能三种气体都存在
B.可能只含有甲烷
C.可能只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
D.可能只含有氢气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某气体由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点燃该气体后,在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蒸气;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并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据此结合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某气体由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点燃该气体后,在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蒸气;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并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燃烧分别生成水、二氧化碳、水和二氧化碳。
A、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燃烧分别生成水、二氧化碳、水和二氧化碳,可能三种气体都存在,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能只含有甲烷,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气燃烧生成水,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该气体可能只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氢气燃烧生成水,故不可能只是氢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氢气、甲烷与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2.下列中华典故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司马光砸缸B.铁杵磨成针
C.凿壁偷光D.火烧赤壁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答案】D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火烧赤壁,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司马光砸缸、铁杵磨成针、凿壁偷光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司马光砸缸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铁杵磨成针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凿壁偷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火烧赤壁,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3.下列物质的用途只是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铜丝用来做导线
B.二氧化碳用来作灭火剂
C.天然气用来作燃料
D.稀硫酸用来制氢气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答案】A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铜丝用来做导线,是利用了铜的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B、二氧化碳用来作灭火剂,是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既利用了其化学性质,又利用了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天然气用来作燃料,是利用了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的可燃性,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稀硫酸用来制氢气,是利用了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的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34.通过初三的化学学习,我们知道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麻烦.下列有关硬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硬水中含较多的不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
B.生活中可以通过煮沸水的方式降低水的硬度
C.硬水放一段时间就变成软水
D.在硬水中加入少量的肥皂水,会产生大量的肥皂泡
【考点】硬水与软水.
【答案】B
【分析】根据硬水和软水的含义可知,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为硬水,而软水是指不含或少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并结合硬水常用的软化方法进行解答。
【解答】解:A、硬水是含有较多钙、镁化合物的水,但并不是含较多的不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故A错误;
B、硬水软化的方法主要有:加热煮沸、蒸馏和离子交换;加热煮沸是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故B正确;
C、硬水净置一段时间后,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不会减少,不会变成软水,可用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软化,故C错误;
D、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用肥皂水,加入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硬水是指含有较多钙镁离子的水,软水是指含有较少钙镁离子的水。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用肥皂水,加入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硬水软化的方法主要有:加热煮沸、蒸馏和离子交换;加热煮沸是生活中常用的方法。
35.“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下列叙述不科学的是( )
A.区别硬水与软水常用肥皂水
B.未开启的地窖、窖井,不可冒然进入
C.加碘食盐的“碘”是指碘元素
D.小孩经常咬铅笔,会导致铅中毒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硬水与软水;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答案】D
【分析】肥皂水遇软水能产生大量的泡沫,遇硬水能产生大量的浮渣;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供给呼吸,容易聚集在地势较洼的地方;加碘食盐的“碘”是指碘元素;铅笔芯是由石墨和黏土混合制成的。
【解答】解:A、区别硬水与软水常用肥皂水。正确;
B、未开启的地窖、窖井,不可冒然进入,因为里面可能聚集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能够使人窒息。正确;
C、加碘食盐的“碘”是指碘元素。正确;
D、铅笔芯是由石墨和黏土混合制成的,里面不含有铅,不可能造成铅中毒。错误。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36.下列实验现象或从实验现象所得结论描述正确的是( )
A.将铁丝伸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铁丝立即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B.某无色气体在空气中燃烧,可以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该气体一定是一氧化碳
C.硫粉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的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答案】D
【分析】A、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条件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气体不只有一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铁丝燃烧需要条件,故选项说法错误。
B、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气体不只有一氧化碳,例如甲烷,故选项说法错误。
C、硫磺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且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D、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
37.央视3.15晚会曝光,少数不法厂家向液化石油气中掺入了二甲醚,二甲醚会对液化气罐的配件造成腐蚀,存在安全隐患,下列关于二甲醚(C2H6O)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相对分子质量为46
C.一个二甲醚分子中含有9个原子
D.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6:1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答案】D
【分析】A、根据二甲醚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一个二甲醚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二甲醚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B、二甲醚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6+16=46,故选项说法正确。
C、1个二甲醚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则1个二甲醚分子中含有9个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16×1)≠2:6:1,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填空题(共14小题)
38.判断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所表示的意义,将其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a.Ca2+;b.NO2;c.2NO;d.O;e.2SO42﹣.
(1)表示分子个数的是 c .
(2)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电荷的是 ae .
(3)表示元素化合价的是 d .
(4)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的原子个数的是 b .
(5)表示离子个数的是 e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表示分子个数的数字在化学式的前面.
表示原子个数的数字在元素符号的前面.
表示离子个数的数字在离子符号的前面.
表示分子或原子团中原子个数的数字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的右下角.
表示元素的化合价的数字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且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表示离子的电荷数的数字在离子符号的右上角,且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
【解答】解:a.Ca2+中的“2”表示1个钙离子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
b.NO2中的“2”表示1个二氧化氮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c.2NO中的“2”表示表示2个一氧化氮分子.
d.O中的“2”表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e.2SO42﹣中前面的“2”表示2个硫酸根离子,后面的“2”表示1个硫酸根离子带有2个单位的负电荷.
因此:
(1)表示分子个数的是c.
(2)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电荷的是ae.
(3)表示元素化合价的是d.
(4)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的原子个数的是b.
(5)表示离子个数的是e.
故答案为:
(1)c;(2)ae;(3)d;(4)b;(5)e.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符号中数字的意义,难度较大.
39.A、B、C、D、E、F、G是我们学过的物质,A 是生活中常用的液体,B、C是我们学过的两种气体,F 是红色固体,E是淡黄色固体.相互转换关系如图:(反应条件略去).
试问:
(1)写化学式C O2 ;G SO2 .
(2)写化学方程式:A→B+C 2H2O2H2↑+O2↑ ,B+D→F H2+CuOH2O+Cu .若A和B均为无色液体,C和D都是无色气体,F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则写出化学方程式:A→B+C 2H2O22H2O+O2↑ ,B+D→F CO2+H2O═H2CO3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A是生活中常用的液体,可以判定A为水;水可以分解产生氧气和氢气,而E可以和C反应生成G,且E为淡黄色固体,可以判定E为硫,那么G为二氧化硫,C为氧气,所以B为氢气,F为红色固体,可以判定F为铜,且B可以和D反应生成F,所以可以判定D为氧化铜,至此各物质鉴定完毕,带入验证符合题意,可以据此答题.
【解答】解:(1)A是生活中常用的液体,可以判定A为水;水可以分解产生氧气和氢气,而E可以和C反应生成G,且E为淡黄色固体,可以判定E为硫,那么G为二氧化硫,其化学式为:SO2;C为氧气,其化学式为:O2;所以B为氢气,F为红色固体,可以判定F为铜,且B可以和D反应生成F,所以可以判定D为氧化铜;
(2)根据(1)的解答可以知道A→B+C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B+D→F的化学方程式为:H2+CuOH2O+Cu;若A和B均为无色液体,C和D都是无色气体,F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可以判断A为过氧化氢,而B为水,D为二氧化碳,F为碳酸,所以此时:A→B+C 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B+D→F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故答案为:(1)O2;SO2;
(2)2H2O2H2↑+O2↑;H2+CuOH2O+Cu;2H2O22H2O+O2↑;CO2+H2O═H2CO3.
【点评】此题为框图式物质推断题,完成此类题目,关键是找准解题突破口,直接得出结论,然后利用顺向或逆向或两边向中间推,逐一导出其他结论.
40.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实验室用加热一种暗紫色固体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A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MnO4K2MnO4+MnO2+O2↑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 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要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的装置是 D ,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般有下列各部组成: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按要求装配好仪器;③注入液体药品;④加入固体药品;⑤收集气体.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②①④③⑤ .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制氧气时,可以有两种装置,如果是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时,发生装置就需要加热;如果是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时,发生装置不需要加热.实验室是用石灰石和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的,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因此二氧化碳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步骤是: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加入固体药品、再加入液体药品,收集气体.
【解答】解:高锰酸钾是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制氧气时,可以有两种装置,如果是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时,发生装置就需要加热;如果是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时,发生装置不需要加热.实验室是用石灰石和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的,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因此二氧化碳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步骤是: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加入固体药品、再加入液体药品,收集气体.
故答案为:A;2KMnO4K2MnO4+MnO2+O2↑;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D;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②①④③⑤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气体的制法和收集方法,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还考查了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和操作步骤.二氧化碳、氧气等气体的制取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实验步骤和验满方法等都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本题综合性比较强,本考点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41.现有下列实验仪器,请按要求填空:
(1)写出仪器的名称:A 试管 、C 酒精灯 、D 漏斗 、E 胶头滴管 、H 铁架台 。
(2)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时要用到 E 。(填字母或仪器名称)
(3)量取一定量液体除了图中某仪器,还需要 量筒 。(填仪器名称)
【考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由各种常用的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3)量取一定量体积的液体要用量筒。
【解答】解:(1)根据化学实验常用的仪器可知,A是试管,B是烧杯,C是酒精灯,D是漏斗,E是胶头滴管,F是集气瓶,G是水槽,H是铁架台。
(2)胶头滴管常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3)量筒用于量取一定量体积的液体,最后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添加;故还需要量筒。
故答案为:
(1)试管;酒精灯;漏斗;胶头滴管;铁架台;
(2)E;
(3)量筒。
【点评】本题很简单,考查常用实验仪器的用途,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实验中、课堂上多加留心各仪器的用途。
42.在下列短文中的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变化或者性质(填序号)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性质 D.化学性质
(1)硫是一种淡黄色固体 C ;
(2)将燃烧匙内的硫粉加热熔化 A ;
(3)继续加热,硫粉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 ,这说明硫具有可燃性 D .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1)硫是一种淡黄色固体,颜色、状态是物理性质;故答案为:C
(2)硫粉加热熔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答案为:A
(3)硫粉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属于化学变化;硫具有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答案为:B;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等,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43.实验室有三瓶化肥未贴标签,只知道它们分别是碳酸氢铵、氯化铵、尿素.为了鉴别三种化肥,某同学分别取少量样品编号为A、B、C,并进行实验,如图所示根据上述实验回答:
①写出三种化肥的化学式:A CO(NH2)2 ;B: NH4HCO3 ;C NH4Cl .
②写出B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H4HCO3+HCl═NH4Cl+H2O+CO2↑
③写出B与熟石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H4HCO3+Ca(OH)2═CaCO3↓+2H2O+NH3↑ .
【考点】铵态氮肥的检验;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酸的化学性质.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加入熟石灰同时研磨,无现象得为尿素,加入稀盐酸,有气体生成为碳酸氢铵.
【解答】解:①加入熟石灰同时研磨,无现象的为尿素,故A为尿素;有氨味的为氯化铵、碳酸氢铵,加入稀盐酸,B有气体生成为碳酸氢铵;无现象的C为氯化铵.
②碳酸氢铵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铵、水和二氧化碳;
③碳酸氢铵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水和氨气.
故答案为:①CO(NH2)2;NH4HCO3;NH4Cl;②NH4HCO3+HCl═NH4Cl+H2O+CO2↑;③NH4HCO3+Ca(OH)2═CaCO3↓+2H2O+NH3↑.
【点评】本题主要是考查了铵态氮肥的检验和碳酸氢根离子与酸反应产生气体,应熟悉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及反应的现象,能利用现象来确定物质.
44.用恰当的化学符号表示
(1)m个镁离子 mMg2+ (2)+3价的铁元素 (3)4个氢分子 4H2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元素的化合价应该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
每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
【解答】解:(1)m个镁离子可以表示为mMg2+;
(2)+3价的铁元素可以表示为;
(3)4个氢分子可以表示为4H2.
故填:mMg2+;;4H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重点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小.
45.如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依图回答下列问题:
(1)M点的含义是 t2℃时,b、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2)t1℃,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相同质量的水,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c ;
(3)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用 冷却热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 方法提纯a;
(4)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3℃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b>c>a ;
(5)在t3℃时,将n克a物质投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 ,若不饱和,可通过下列方法使其变为饱和溶液:① 加a物质 ② 蒸发溶剂 .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M点的含义是:t2℃时,b、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t1℃,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相同质量的水,析出晶体最多的是c物质,因为在该温度下c的溶解度最大;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 (或降温结晶)方法提纯a,因为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比较大;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3℃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c>a,因为降低温度后,b的最大,a析出晶体后最小,c的不变;在t3℃时,a的溶解度是3ng,将n克a物质投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若不饱和,使其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加a物质;蒸发溶剂.
【解答】解:(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M点的含义是:t2℃时,b、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答案为:t2℃时,b、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1℃,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相同质量的水,析出晶体最多的是c物质,因为在该温度下c的溶解度最大,故答案为:c
(3)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 (或降温结晶)方法提纯a,因为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比较大,故答案为:冷却热饱和溶液 (或降温结晶)
(4)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3℃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c>a,因为降低温度后,b的最大,a析出晶体后最小,c的不变;故答案为:b>c>a
(5)在t3℃时,a的溶解度是3ng,将n克a物质投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若不饱和,使其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加a物质;蒸发溶剂;故答案为:×100%; ①加a物质 ②蒸发溶剂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配制溶液和实验数据的处理问题,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的计算要准确,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46.X、Y、Z分别是Fe、Cu、Hg、Ag四种金属元素中的一种,X的单质能够从Y的盐溶液中置换出Y,但不能从Z的盐溶液中置换出Z,也不和稀盐酸反应,Z的单质也能够从Y的盐溶液中置换出Y,但不能置换出盐酸中的氢.
(1)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Z>X>Y (用X、Y、Z表示);
(2)若X是Hg,则Y是 Ag ;
(3)写出Z和Y的硝酸盐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2AgNO3=Cu(NO3)2+2Ag .(Y、Z用相应的元素符号表示).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该题根据:金属与酸反应的条件(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H之前的金属能和酸反应,H之后的不反应),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条件(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前面的金属能把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便可轻松求解.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
(1)X能与Y的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Y,则X>Y(表示活动性大小,下同),X一定不是Ag;X不能与Z的盐溶液反应,也不与盐酸反应,则Z>X,(H)>X,X也一定不是Fe.所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Z>X>Y.
(2)Z也不能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则(H)>Z,Z一定不是Fe.可得H>Z>X>Y.若X是Hg 那么很显然Z便是Cu、Y便是Ag.
(3)由上述分析可知,Z和Y的硝酸盐溶液发生反应是铜与硝酸银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u+2AgNO3=Cu(NO3)2+2Ag.
故答案为:(1)Z>X>Y; (2)Ag;(3)Cu+2AgNO3=Cu(NO3)2+2Ag.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掌握情况,以及对金属与酸反应的条件、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条件的应用情况.
47.图中的物质均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A、B、C、E均为气体,D是一种常见的无色溶剂,F是一种金属氧化物,H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I的水溶液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根据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有些反应条件已省略),请回答下列问题:
(1)C的化学式为: CO ,F的化学式为: CaO ,I的化学式为: H2CO3 ;
(2)A+B→D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 ;
(3)G+E→H+D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H2O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根据H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所以H是碳酸钙,I的水溶液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I显酸性,气体E和无色的液体D反应会生成酸性物质I,所以E是酸性气体,D是水,气体A和B反应会生成无色的液体,B和C反应会生成气体E,所以D是水,F是一种金属氧化物,和水反应会生成G,G和E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G是氢氧化钙,F是氧化钙,A就是氢气,B就是氧气,C就是一氧化碳,E是二氧化碳,I是碳酸,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解:(1)H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所以H是碳酸钙,I的水溶液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I显酸性,气体E和无色的液体D反应会生成酸性物质I,所以E是酸性气体,D是水,气体A和B反应会生成无色的液体,B和C反应会生成气体E,所以D是水,F可用作干燥剂,和水反应会生成G,G和E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G是氢氧化钙,F是氧化钙,A就是氢气,B就是氧气,C就是一氧化碳,E是二氧化碳,I是碳酸,经过验证各物质都满足转换关系,故答案为:CO;CaO;H2CO3;
(2)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故答案为:2H2+O22H2O;
(3)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水,故答案为:Ca(OH)2+CO2═CaCO3↓+H2O.
【点评】本题为物质推断题,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直接得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然后物质间的关系得出其他物质的化学式,此题能够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48.按题意从O2、H2、CO2、CO、N2中选择适宜的化学式,填空:
①最轻的气体是 H2 ;
②可燃的气体是 H2、CO ;
③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O2 ;
④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N2 ;
⑤使澄清石灰水浑浊的气体是 CO2 ;
⑥干冰是 CO2 ;
⑦吸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与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是 CO .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首先根据题意确定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解答】解:①相同条件下,最轻的气体是氢气,这就考查了氢气的物理性质,故答案为H2;
②在初中阶段,接触最多的可燃性气体是H2、CO和CH4等,故答案为:H2、CO;
③在初中阶段能够支持燃烧的气体只学习了氧气,木条复燃也正好是氧气的检验方法.故答案为:O2;
④在学习空气的成分时,我们就知道氮气占78%,氧气占21%,是最多的两种气体.故答案为:N2;
⑤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填:CO2;
⑥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的俗称,故填:CO2;
⑦吸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与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是一氧化碳,故填:CO.
【点评】本考点的基础性和综合性比较强,符合中考的需要,要求学生熟记常见气体的性质,然后根据题目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解答,并会综合运用.
49.有以下五种装置:
(1)实验室制CO2的原料是 大理石 和 稀盐酸 .并用 A 和 D 组合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若需在实验过程中添加酸,需在装置中添加 长颈漏斗 (填 仪器名称),某同学发现,以上实验中集气瓶内的CO2无法收满,原因可能是:① 加入药品的量不足 ,② 装置漏气 .
(2)若将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并验证生成物,则应选择的装置为 B 和 E 组合,相应现象是:① 黑色粉末变红 ,② 石灰水变浑浊 .
(3)此装置若温度不够,应如何改进 酒精灯上加一网罩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方程式是 C+2CuO2Cu+CO2↑ .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碳的化学性质.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综合考查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中的有关的药品、实验装置以及化学方程式;
(2)考查了木炭还原氧化铜的装置、现象以及化学方程式以及木炭的还原性.
【解答】解:(1)大理石(主要成分是CaCO3)和稀盐酸(主要成分HCl),二者接触即可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由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条件是不需要加热,故发生装置为A,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故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而不能用排水法,故收集装置为D;若需在实验过程中添加酸,在加酸的过程中不能混入空气,可在A 装置中加长颈漏斗;由于以上实验中集气瓶内的CO2无法收满,可能是因为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量不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加入药品的量不足;另:如果装置气密性不好,产生的气体会跑掉也会导致收集不满;
故答案为:大理石;稀盐酸;A;D;长颈漏斗; ①加入药品的量不足 ②装置漏气.
(2)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C+2CuO 2Cu+CO2↑.验证有铜生成可根据反应物氧化铜为黑色而生成铜的颜色为红色来验证,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的生成,故所选装置为B和E.由于温度不够,为了提高温度因此要在酒精灯上加一网罩;
故答案为:B;E;黑色粉末变红; 石灰水变浑浊;酒精灯上加一网罩;C+2CuO2Cu+CO2↑.
【点评】这类题目明显是考查双基,平时的学习中要特别注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注意不要忘记配平以及气体或沉淀符号等.题目中的装置是教材中的装置的延伸应用,考查了同学们的变通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0.用化学用语填空
(1)两个铵根离子 2NH4+ ;
(2)氯化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 Cl2 ;
(3)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最小的粒子 CO2 ;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Al2O3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1)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两个铵根离子可表示为:2NH4+;
(2)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氯化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故可表示为:Cl2;
(3)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最小的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根据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二氧化碳分子可表示为:CO2;
(4)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氧,硅,铝,铁,因此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非金属元素是 O,组成的化合物是 Al2O3;
故答案为:(1)2NH4+;(2)Cl2;(3)CO2;(4)Al2O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51.微观示意图有助于我们认识化学物质和理解化学反应.甲是一种比较清洁的燃料,已知甲和乙能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
(1)甲、乙、丙、丁中属于单质的是 乙 (填序号,下同),属于氧化物的是 丙、丁 .
(2)该反应中,乙和丁的质量比为 12:11 .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观察微观示意图,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
(2)书写有关的方程式并对物质的质量比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解:由反应的微观构成示意图可知,该变化过程的方程式为:C2H5OH+3O22CO2+3H2O;
(1)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乙的分子是由同种的原子构成的,属于单质;丙、丁的分子中含有氧原子且只含有两种原子,是氧化物.
(2)由方程式可知,乙与丁的质量之比为:(3×32):(2×44)=12:11.
故答案为:(1)乙;丙、丁.(2)12:11.
【点评】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微粒结构意义的掌握.
三.实验题(共2小题)
52.图为实验室制备气体常见的装置示意图:
①实验室制备CO2的药品是 大理石与稀盐酸 ,发生装置不选用 A (选填图中字母序号);
②请你评价D装置相对于B装置在操作方面的优点为 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进行与停止(节约药品) ;
③若用C装置制O2,则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实验室通常用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
(2)根据装置制取气体的过程考虑优点;
(3)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及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写出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1)实验室通常用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属于固液常温型,所以发生装置不选用A;
(2)装置D可以通过控制药品的接触,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相对于装置B在操作方面的优势为:可以使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
(3)若用C装置制O2,选用的药品应为固体与液体反应,反应不需加热,故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故答案为:
(1)大理石与稀盐酸;A;
(2)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进行与停止(节约药品);
(3)2H2O22H2O+O2↑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制取原理和发生装置的选择、评价等,能够很好的考查学生的实验迁移、运用能力.
53.实验室制取气体经常用到下列装置,根据给出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锥形瓶 .
(2)若选择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O2,则应选择装置 BC (填字母).该装置有一处不足的地方,请你指出并加以改进 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
(3)用图F装置可以收集氧气时,若广口瓶充满水来收集氧气,气体应从 b (填“a”或“b”)端通入;
(4)某同学从上述装置图中选用适当装置成功的制备和收集了二氧化碳.选用的装置是 AD或AF (填字母).为了进一步验证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该同学将气体通入图F装置中,则F装置中应加入的试剂为 Ca(OH)2 (填化学式).若在F装置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紫色石蕊变红色 ,得出的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H2O+CO2=H2CO3 .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主要进行分析;
(2)根据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排水法收集的气体纯净,在试管口需要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进行分析;
(3)根据氧气的密度比水小,不易溶于水进行分析;
(4)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检验二氧化碳常用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进行分析.
【解答】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主要可知,①是锥形瓶;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排水法收集的气体纯净,所以选择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O2,则应选择装置BC,在试管口需要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3)氧气的密度比水小,不易溶于水,所以若广口瓶充满水来收集氧气,气体应从b端通入;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所以选用的装置是AD或AF,检验二氧化碳常用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化学方程式为:H2O+CO2=H2CO3.
故答案为:(1)锥形瓶;
(2)BC,在试管口需要放一团棉花;
(3)b;
(4)AD或AF,Ca(OH)2,紫色石蕊变红色,H2O+CO2=H2CO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四.解答题(共7小题)
54.将20克碳酸钙放入盛有足量稀盐酸的烧杯中,求完全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在标准状况下有多少升?(ρc2=1.977g/l)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先根据碳酸钙的质量计算出二氧化碳的质量,用二氧化碳的质量除以二氧化碳的密度,算出二氧化碳的体积.
【解答】解:设20克碳酸钙放入盛有足量稀盐酸的烧杯中,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则: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20g X
根据:解得X=8.8g
二氧化碳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4.45L.
答:完全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4.45升.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代入方程式计算的必须是质量,计算体积时要先算出质量,再除以密度即可.
55.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如图所示的是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集气瓶按体积分为5等份,做好标记.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在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塞紧橡皮塞.
④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1)写出步骤③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
(2)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主要原因是什么:(写出两点即可)
① 装置漏气 ;② 红磷的量不足 .
【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是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本探究实验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装置的气密性好;②所用药品红磷的量,必须是足量;③读数时一定要冷却到原温度;④生成物的状态一般要求是固态等.如果控制不好条件,进入集气瓶中水体积会小于五分之一.如果装置内的部分空气逸散出来,就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体积大于五分之一.
【解答】解:(1)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故答案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本题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五分之一,有可能有以下几点:装置漏气、红磷的量不足、没有冷却就读数;故答案为:装置漏气、红磷的量不足或没有冷却就读数
【点评】本考点是用红磷测定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属于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这类探究实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设计的步骤中不同的现象去思考、去探究,从而回答题目给出的问题.本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实验题中.
56.某同学取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mg置于烧杯中,并向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硫酸,不断搅拌,测得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求:
(1)mg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是 8.4 g;
(2)当加入51.6g稀硫酸时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所用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1%)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根据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而铜不和硫酸反应,所以溶液质量增加的就是氧化铜的质量进行解答;
(2)根据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进行解答.
【解答】解:(1)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而铜不和硫酸反应,所以溶液质量增加的就是氧化铜的质量,所以mg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60g﹣51.6g=8.4g;故填:8.4;
(2)设当加入51.6g稀硫酸溶液时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硫酸铜的质量为x,所用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y.
H2SO4+CuO═CuSO4+H2O
98 80 160
y 8.4g x
,
x=16.8g,y=10.29g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28%
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28%.
(3)所用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20%,
答:所用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20%.
【点评】利用烧杯中溶液增加的质量的分析,判断反应进行情况,此为此问题解答的基础.
57.用正确的数字和化学符号填空
(1)1个银原子 Ag
(2)二个碳酸分子 2H2CO3
(3)3个硫酸根离子 3SO42﹣
(4)氧化镁中镁显+2价 O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1)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1个银原子,就可表示为:Ag;
(2)碳酸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一个碳酸根组成,其化学式可表示为:H2CO3;表示碳酸分子个数的数字标在分子式的前面,故二个碳酸分子可表示
为:2H2CO3;
(3)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硫酸根离子可表示为:3SO42﹣.
(4)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氧化镁中镁显+2价,故可表示为:O;
故答案为:(1)Ag;(2)2H2CO3;(3)3SO42﹣;(4)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58.在烧杯里加入10g的石灰石和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烧杯内剩余物的质量比原来石灰石和稀盐酸的质量总和减少2.2g,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
(2)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
(3)计算该石灰石的纯度(碳酸钙在石灰石中的质量分数)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分析所发生的反应,可发现反应后总质量减轻是由于生成了气体二氧化碳,因此,可知恰好完全反应时放出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然后利用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时碳酸钙的质量,进而求出该石灰石的纯度即可.
【解答】解:(1)反应后烧杯里剩余物质的质量比原来石灰石和稀盐酸的质量之和减少的部分即是二氧化碳的质量,也就是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是2.2g;
(2)设生成2.2g二氧化碳时消耗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2.2g
x=5g
(3)该石灰石的纯度==50%
答:(1)生成CO2气体的质量是2.2g;(2)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是5g;(3)该石灰石的纯度为50%.
【点评】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方法和步骤;注意从题目中寻找已知量和未知量,从而确定比例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59.用化学符号表示或写出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三个氮原子 3N 5个二氧化硫分子 5SO2 2个亚铁离子 2Fe2+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三个氮原子,就可表示为:3N;
根据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因此5个二氧化硫分子表示为:5SO2;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亚铁离子可表示为:2Fe2+;
故答案为:3N;5SO2;2Fe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60.在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1)若在滤液中插入铁片,取出后发现有红色物质生成,则滤液中一定含有 硝酸亚铁 .
(2)若将滤纸上的固体放入稀HCl中,没有气泡产生,则滤纸上一定有 银 ,可能有 铜 .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因为铁比铜、银活泼,所以铁能够和硝酸银、硝酸铜发生置换反应,又因为铜比银活泼,所以铁先和硝酸银反应,如果铁足量,再和硝酸铜反应.
【解答】解:(1)若在滤液中插入铁片,取出后发现有红色物质生成,说明铁与硝酸铜溶液反应,则硝酸银肯定已经反应完了,故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故填:硝酸亚铁;
(2)若将滤纸上的固体放入稀HCl中,没有气泡产生,说明铁不过量,可能恰好反应,也可能铁不足,则滤纸上一定有银,可能有铜.故填:银,铜
故答案为:
(1)硝酸亚铁; (2)银,铜
【点评】化学实验现象是化学实验最突出、最鲜明的部分,也是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依据,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反应关系,有助于提高观察实验、进行实验的能力.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1/6 13:24:59;用户:实事求是;邮箱:18347280726;学号:37790395
物 质
甲
乙
丙
丁
微观示意图
物 质
甲
乙
丙
丁
微观示意图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精品期末模拟练习试卷(含详细解析): 这是一份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精品期末模拟练习试卷(含详细解析),共6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2022年冬奥会在我国北京举办,含氟牙膏能防止龋齿,中国科学家研究表明,如图所示的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精品期末模拟练习试卷(含详细解析): 这是一份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精品期末模拟练习试卷(含详细解析),共22页。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期中精品模拟练习(含详细解析): 这是一份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期中精品模拟练习(含详细解析),共7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有水的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下列对微粒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