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考试时间:50分钟;出题人:高一地理备课组
一、选择题
1. 晴朗的夜晚,我们用肉眼观察下列各种天体的感觉,叙述正确的是( )
A. 星光闪烁的流星B. 轮廓模糊的行星
C. 一闪即逝的彗星D. 圆缺多变的月亮
【答案】D
【解析】
【详解】星空中星光闪烁的大多是恒星,流星应是一闪即逝地划过天空,A错误;轮廓模糊的一般是星云,不是行星,有些行星很亮,有些较暗,不呈模糊状,在星空中有明显移动,B错误;一闪即逝的是流星,而我们看到的彗星往往拖着长尾巴,不会一闪即逝,C错误;由于月球、地球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使得从地球上看到月球的白昼部分多少有明显变化,即月亮圆缺多变,D正确。故选D。
2. 太阳的能量来源于
A. 太阳黑子和耀斑的强烈活动B.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C. 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D. 氦原子裂变过程中释放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考查太阳能量来源。
【详解】太阳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核聚变的反应,即太阳内部持续不断地发生着4个质子聚变为1个氦核的热核反应,这个核反应释放出的大量能量,B正确。故选B。
3. 日全食时,不能看到的太阳大气层及其活动是 ( )
A. 色球、耀斑B. 日冕、耀斑
C. 光球、黑子D. 日冕、太阳风
【答案】C
【解析】
【详解】日全食时,太阳大气的光球层被挡住,不能看到的太阳大气层及其活动是光球、黑子,C对。色球层、日冕层没有被挡住,肉眼或借助仪器可以看到色球层、日冕层,发生的耀斑、太阳风活动也可以看到,A、B、D错。
4. 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更多优质滋源请 家 威杏 MXSJ663 ①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的短暂中断;②地球两极地区出现的极昼.极夜现象;
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全球变暖;④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A. ②④B. ①④C. ①②D. ②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太阳活动激烈时会扰动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传输,可能导致无线电短波暂时中断,①符合题意;地球两极地区出现的极昼、极夜现象及变化,是地球公转的结果,与太阳活动无关,②不符合题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全球变暖 ,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与太阳活动无关,③不符合题意;太阳活动激烈时,太阳活动发射出的射电和高能带电粒子流会干扰地球磁场,发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点睛】
“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带着月球跑。”重温儿时的童谣,会使我们生出无限的遐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童谣中出现的天体,按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
A. 恒星、行星、卫星B. 星云、恒星、行星
C. 恒星、小行星、流星体D. 恒星、行星、小行星
6. 儿歌中出现的天体,属于( )
①太阳系 ②银河系 ③河外星系 ④总星系
A. ①②④B. ①②③
C. ②③④D. ①③④
【答案】5. A 6. A
【解析】
【分析】考查天体系统。
【5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童谣中依次出现的天体为太阳、地球、月球。其中太阳为恒星、地球为行星、月球为卫星,A正确。故选A。
【6题详解】
天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层次为:最高一级为总星系(即目前所知的宇宙范围),第二级为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河外星系简称星系),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及其他恒星系,太阳系包括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故童谣中出现的天体属于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①②④正确,不属于河外星系。故选A。
【点睛】
2016年9月25日世界最大的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我国贵州省平塘的喀斯特洼坑中顺利“睁眼”。该望远镜将可能搜寻到更多的奇异天体,用来观测河外星系脉冲星,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星系与银河系的演化等,甚至可以搜索星际通讯信号,开展对地外文明的探索。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7. 与河外星系属于同一层次的天体系统为( )
A. 总星系
B. 银河系
C. 太阳系
D. 地月系
8. 如果发现类似的地外文明,其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可能有( )
A. 有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
B. 有厚厚的大气层保护
C. 来自恒星的光照稳定
D. 与其他天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9. 下列物体中,属于天体的是( )
A. 世界最大的陨石
B. 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C. 西昌基地上的人造卫星
D. 天空中飘动的云
10. 选择在贵州边远闭塞的山区建射电望远镜,主要是因为当地( )
A. 太阳辐射非常强
B. 太阳活动干扰小
C. 天气变化影响小
D. 电磁环境比较好
【答案】7. B 8. A 9. B 10. D
【解析】
【7题详解】
地球所在的天体系统的层次由高到低依次是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河外星系是与银河系一级的银河系之外的天体系统,故选B。
【8题详解】
题目要求的是自身条件,故排除C、D。地球上有生命的自身条件包括:有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故A正确,B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陨石是指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已经成为地球的一部分,不属于天体,A错误;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为地外实际物质,属于天体,B正确;西昌基地上的人造卫星,还没发射到太空,属于地球上物质,C错误;天空中的云属于地球的一部分,不属于天体,D错误,选B。
【10题详解】
选择在贵州边远闭塞的山区建射电望远镜,主要是因为当地电磁环境比较好,能收集微弱的宇宙无线电信号,D对。该地云雨天气多,太阳辐射较少,A错。太阳活动干扰没有减小,B错。多云雨天气,天气变化影响大,C错。
【点睛】利用材料信息,分析问题。探测能力延伸到太阳系外缘,即覆盖整个太阳系。结合贵州的地理环境特点,太阳辐射条件较差,太阳活动干扰差别不明显,天气多阴雨,影响大。主要原因只能是电磁环境较好。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
A. 爬行类B. 鸟类C. 两栖类D. 鱼类
12. 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进化。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 )
A. 爬行动物时代B. 哺乳动物时代
C. 海生藻类时代D. 裸子植物时代
【答案】11. D 12. B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图中的纵向箭头表示时间由早到晚,据图可知,鱼类出现在古生代早期,是出现时间最早的,排除ABC,选D。
【12题详解】
据题干材料“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再结合图中信息,哺乳类出现于中生代且在新生代时期宽度变宽,说明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哺乳动物时代,B正确。爬行动物时代对应中生代,A错误。海生藻类时代、裸子植物时代在图示没有显示,不属于新生代的生物发展阶段,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球生物演化历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由海洋向陆地扩展的过程。例如:由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由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由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到新生代最晚期出现了地球上最高级生物——人类。
2015年初,美国科学家宣布最新发现了3亿年前(古生代末期)的食肉动物祖先的化石,命名为Ecaseamartinis,科学家认为这一类肉食动物最终进化成为现代的哺乳动物。下图为科学家依据化石恢复的这一古老生物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3. 图示时期灭绝的代表性生物是( )
A. 恐龙B. 爬行类C. 被子植物D. 三叶虫
14. 对材料中的信息判断合理的是( )
A. 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无关
B. 生物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C. 图示时期地球上出现了哺乳动物
D. 生物不仅可以适应环境,也能主动改造环境
【答案】13. D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图示时期是古生代末期,灭绝的代表性生物应是海生无脊椎动物,代表为三叶虫,D正确;恐龙是在中生代末期灭绝,A错误;爬行类动物活跃在中生代,没有灭绝,B错误;被子植物出现在新生代,C错误。故选D。
【14题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有关,生物适应环境,A错误;生物进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B正确;据材料知,图示时期地球上出现的是食肉动物的祖先,最终进化成为现代的哺乳动物,故未出现哺乳动物,C错误;生物进化论认为适者生存,生物可以适应环境,但不能主动改造环境,只有人类才能主动改造环境,D错误。故选B。
【点睛】植物的进化过程是藻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动物是海生无脊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人类)。
15. 下列关于化石和地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不同时代的地层也可能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B. 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高级、越复杂生物的化石
C. 研究地层是研究地球生命演化的重要途径
D. 在岩浆岩形成过程中,生物遗体或者遗迹保留下来形成化石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研究地层是研究地球生命演化的重要途径;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遗体或者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ABD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考察地球演化的相关知识。
读秀丽的黄果树景观图。回答下列各小题。
16. 该图景观体现出了的地球圈层包括
A. 水圈、生物圈
B 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 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 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17. 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 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 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 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 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答案】16. D 17. B
【解析】
【16题详解】
图中有流水,包括水圈;有植被,包括生物圈;有山地,包括岩石圈,有大气,包括大气圈,D正确。
【17题详解】
水圈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B正确;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A、C错误;大气圈、水圈物质运动的能量有的来自太阳辐射能,岩石圈物质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的能量,D错误。
对西藏的环境保护也有着积极作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下列与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不相关的是( )
A. 晴天多,日照时间长B. 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
C. 海拔高,气候寒冷D. 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
19. 除太阳辐射能外,青藏地区的其他能源也很丰富,其中哪一项能源与太阳能无关( )
A. 柴达木盆地的天然气B. 藏南谷地的地热
C. 高原北部的风能D. 雅鲁藏布江的水能
【答案】18. C 19. B
【解析】
【18题详解】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加上纬度较低,全年正午太阳高度相对较大,太阳辐射强,因此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ABD不符合题意;青藏高原气候寒冷,与太阳能丰富不相关,C符合题意。故选C。
【19题详解】
柴达木盆地的天然气是地质时期生物能转化而来,而生物能是植物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形成,排除A;藏南谷地的地热是地球内能释放形成,与太阳能无关,B符合题意;高原北部的风能来自于大气运动,雅鲁藏布江的水能来自于水循环,而大气运动和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排除CD。故选B。
【点睛】影响地表太阳辐射量的因素:纬度和季节因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大气透明度、天气与气候、地势高低、污染程度、大气密度等。
在德国和日本,随处可见厂房和大楼屋顶的黑色“硅极”,这就是太阳能屋顶。风和日丽的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我国有关专家指出: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上海的年平均太阳辐射量高于德国和日本,是因为( )
A. 地势高,空气稀薄B. 河湖纵横,太阳有效辐射强
C. 地面裸露,比热容大D. 纬度偏低,晴天多
21. 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因为( )
A. 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B. 其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C. 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能量集中D. 上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蕴藏量大
【答案】20. D 21. A
【解析】
【分析】
【20题详解】
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有:纬度、地势和天气状况。上海纬度比德国和日本低,太阳高度角大,所以太阳辐射量较大;上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但季风具有大陆性的特征,降水较少,而德国大部分属于全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日本的季风气候也具有海洋性的特征,因而上海降水比德国和日本少,晴天多,太阳辐射量大,故D正确;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附近,地势低,故A错误;上海境内没有河湖纵横,故B错误;城市地面裸露主要影响地面辐射,与太阳辐射关系不大,故C错误。故选D。
【21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说明上海常规能源短缺,但是由于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因而需要推广此计划,故A正确;上海不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地区,最丰富的地区在青藏高原,故B错误;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但能量不集中,故C错误;上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但能源蕴藏量小,故D错误。故选A。
【点睛】德国大部分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一年中阴雨天气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太阳辐射总量少。日本属于海洋性季风气候,降水量丰富,阴雨天较多,太阳辐射量也比较小。
奥地利探险家鲍母加特纳在美国的新墨西哥州罗斯韦尔地区,于当地时间2012年10月14日9时30分(西六区)乘氢气球到达距地面39044m后,从太空舱里跳下,于北京时间15日凌晨2时12分03秒成功落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鲍姆加特纳跳出时的高度处于( )
A. 对流层B. 平流层
C. 电离层D. 高层大气
23. 从跳出到落地,鲍姆加特纳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是( )
A. 逐渐降低B. 逐渐升高
C. 先升高后降低D. 先降低后升高
【答案】22. B 23. 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试题难度较易。
【22题详解】
读材料可知,距地面39044m的高度处于大气层的平流层。故选B。
【23题详解】
对流层的温度由地面向高空降低,平流层的温度向高空升高;所以从跳出到落地,鲍姆加特纳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故选D。
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却至关重要。
24. 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
A. 降低大气温度B. 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
C. 促发光化学反应D. 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
25. 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
A. 青藏高原上空B. 北极附近上空
C. 南极附近上空D. 北美大陆上空
【答案】24. B 25. 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臭氧空洞的分布和原理。本题难度低,知识性试题,掌握臭氧的基本作用和地球上臭氧空洞的分布概况是解题的关键,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24题详解】
由于臭氧能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故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B对;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增加大气温度,A不对;臭氧层不能促发光化学反应、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CD不对。故选B。
【25题详解】
地球上空目前臭氧空洞现象最为严重地区位于南极附近上空,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6. 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波,B表示____波,其判断依据是____。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____界面,其判断依据是____;C代表____,它的平均厚度为____千米,主要由____组成。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____,地震波B速度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____态,F面是____界面。
(4)____(填字母)层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G层叫____,物质状态____态。
【答案】(1) ①. 横 ②. 纵 ③. A波波速慢,B波波速快
(2) ①. 莫霍 ②. 横波和纵波在此处波速突然加快 ③. 地壳 ④. 17 ⑤. 岩石
(3) ①. 消失 ②. 突然下降 ③. 固 ④. 古登堡
(4) ①. E ②. 外核 ③. 液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且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而纵波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均可以传播,所以A为横波,B为纵波。
【小问2详解】
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界面,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都是突然加快,所以D表示莫霍面界面,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它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主要由岩石组成。
【小问3详解】
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且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而纵波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均可以传播。读图可知,在F处横波(A)完全消失,纵波(B)传播速度减慢,说明F面以上E物质(地幔)为固体,F为古登堡界面。
【小问4详解】
读图,结合上题分析,E为地幔,上地幔上部有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G为外核,其物质状态为液态,H层为内核,其物质状态为固态。
27.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是________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理由是什么?
(2)A层大气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3)补绘B层气温变化曲线。该层在22~27km范围内,_______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_______层,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4)A、B、C大气密度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
【答案】(1)中 对流层厚度为12km。
(2)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3)臭氧 臭氧
(4)逐渐变小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试题难度较易。
【详解】(1)据图中对流层的高度为12km可判断该图反映的是中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
(2)A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且空气对流运动显著,水汽易凝结成云致雨,因此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3)据图可知,B层为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该层在22~27km范围内,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4)据图可知,A、B、C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大气的密度越往上越小,空气越稀薄。
辽宁省锦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辽宁省锦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6页。
精品解析: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辽宁省锦州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精准预测卷(三)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辽宁省锦州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精准预测卷(三)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组,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