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目前,已知对地球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共有2200多颗。2022年9月26日,“DART”探测器经10个月的太空旅行,到达距地球1100万公里的指定位置(如下图),进行撞击小行星Didyms的卫星Dimrphs实验,测试它对小行星轨迹的实际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经10个月的太空旅行,“DART”探测器所处的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
A. 地月系B. 太阳系C. 银河系D. 河外星系
2. 与地球相比,小行星Didyms( )
A. 昼夜温差小B. 体积、质量大
C. 生命生存条件好D. 表面平均温度低
【答案】1. B 2. D
【解析】
【1题详解】
由材料“‘DART’探测器经10个月的太空旅行,到达距地球1100万公里(千米)的指定位置,进行撞击小行星Didyms的卫星Dimrphs实验”可知,“DART”探测器脱离了地月系,A错误;但探测器没有超过43.5亿千米(太阳至海王星的平均距离是45亿千米,太阳到地球的平均距离是1.5亿千米),说明探测器仍在太阳系和银河系中,其中探测器所处的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B正确,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与太阳八大行星之一的地球相比,小行星Didyms体积小、质量小,其引力不足以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昼夜温差较大,且因缺少大气层,生命生存条件差,ABC错误;由上题分析可知,小行星Didyms仍位于太阳系中,与地球相比,小行星Didyms距离太阳远,表面平均温度低,D正确。故选D。
【点睛】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可从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两方面的角度进行分析。外部条件有太阳光照稳定;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为地球提供了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其中距恒星距离的远近,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有大气层的存在,使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气,围绕地球形成大气层。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使水能够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东汉·王充《伦衡·说日》)。三足乌,又称金乌,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因不同于自然中的乌鸦,加一脚以辨别。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口中三足乌”最有可能与下列哪一太阳活动相关联?( )
A. 日珥B. 耀斑C. 太阳风D. 太阳黑子
4. 科学研究表明,鸟类起源于1.5亿年前,下列关于该地质历史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重要的成煤期B. 联合古陆形成
C. 晚期出现了人类D. 蕨类植物繁盛
【答案】3. D 4. A
【解析】
【3题详解】
据材料“日中有三足乌”可知,金鸟是古代人肉眼看到太阳上有黑点,所以想象太阳上有“三足鸟”,太阳黑子较太阳光球层其他区域的温度低,看起来比其他区域暗,故“日中三足乌”最有可能与太阳黑子相关联,D正确;耀斑是太阳色球层突然增大、增亮的现象,日珥是色球层喷出的红色火焰、太阳风是日冕层逃逸的带电粒子流,ABC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科学研究表明,鸟类起源于1.5亿年前,该时期为地质历史时期的中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A正确;联合古陆形成于古生代,B错误;人类出现于新生代,C错误;蕨类植物繁盛在古生代,D错误。故选A。
【点睛】生物进化规律使生物的生活环境从水生到陆生,生物结构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的分支性发展;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结合的阶段性发展。
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地震波的研究。图甲为地球内部圈层的部分示意图,图乙为“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变化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5. 若图甲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 )
A. 外核、内核、地核B. 上地幔、下地幔、地幔
C. 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地壳、岩石圈D. 地壳、地幔、地核
6. 图乙中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面以下( )
A. 5千米B. 17千米C. 33千米D. 400千米
【答案】5. C 6. A
【解析】
【分析】该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波特点。
【5题详解】
岩石圈包括整个地壳以及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故b表示地壳,a表示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c表示岩石圈。故C项正确。
【6题详解】
地震波在经过莫霍面时候波速会发生改变。读图中数据可知,地震波在地表以下5千米处波速发生的变化,故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面以下5千米。A项正确。
读我国新疆某一灌溉良好的绿洲与周围半沙漠地区1.5米高处气温的日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 绿洲地区的气温日较差更大B. 半沙漠地区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比绿洲早
C. 温度数据取自于当地的冬季D. 图中太阳辐射最强与温度最高的时间一致
8. ①时段内,a处的风向主要为( )
A. 东南风B. 东北风C. 西南风D. 西北风
【答案】7. B 8. C
【解析】
【7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绿洲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变化比半沙漠的气温的日变化曲线变化和缓,说明绿洲地区的气温日较差更小,A错误;图中显示,半沙漠地区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绿洲地区比早,B正确;结合图中两条曲线的数值判断,气温较高,而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气温应低于0℃,因此不可能是冬季,C错误;太阳辐射最强时是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时,即地方时12时,而图中表明,绿洲和半沙漠地区的气温最高出现在12时以后,因此图中太阳辐射最强与温度最高的时间不一致,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①时段内,半沙漠温度高于绿洲,近地面半沙漠形成低压,绿洲形成高压,风由绿洲吹向半沙漠,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结合图中指向标可知风向为西南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验证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增强作用,用玻璃瓶设计了以下实验(图a)并获了相关数据(图b)。完成下面小题。
9. 影响该时段数据变化(图b)的因素是( )
①纬度 ②太阳高度 ③下垫面状况 ④天气状况
A. ①④B. ②③C. ②④D. ③④
10. 实验小组认为两组实测数据的差距与预估相比不够显著,下列改进措施合理的是( )
A. 将瓶子悬空放置B. 将瓶底涂成黑色C. 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D. 将纵坐标间隔扩大
【答案】9. C 10. B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图b表示的空气和CO2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状况;该时段内的纬度、下垫面状况均不会有变化;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影响太阳辐射的强度,进而影响空气温度,一天中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天气状况的变化也会影响气温的变化,②④正确。故选C。
【10题详解】
将瓶子悬空放置,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减弱,减弱了效果,A错误;将内瓶底涂成黑色增加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从而增加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B正确;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则测量的不是空气的温度,C错误;将纵坐标间隔扩大不能使实测数据变化,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大气温度的因素有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天气状况等;第二题若对比显著则应从增强CO2的保温作用入手,大气主要通过吸收地面辐射而升温,所以增强地面温度能够增强地面辐射,从而增强大气温度。
初夏时节,随着雪域高原气温回升,被誉为“天湖”的西藏纳木错进入开湖期,蓝天白云湖水雪山相互辉映,吸引了众多游客。左图为纳木错景观图,右图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纳木错湖区天空特别的蓝,下列现象与其成因相同的是( )
A. 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B. 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
C. 深秋晴天夜晚多出现霜冻D. 对流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12. 游客在纳木错游玩时晚上需做好保暖,主要原因是( )
A. ①作用强、②作用弱B. ②作用强、④作用弱
C. ③作用弱、④作用强D. ①作用弱、③作用弱
【答案】11. A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纳木错湖区天空特别蓝主要原因在于本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中的蓝光和紫光波长较短,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而朝霞和晚霞是因为其他光容易散射,红光不易散射形成的,A正确;雪后天晴阳光耀眼,主要在于雪对光的反射,排除B;深秋晴天夜晚多出现霜冻主要是由于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保温作用较弱,排除C;对流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原因在于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排除D。故选A。
【12题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溢出到宇宙空间中。当游客在纳木错游玩时晚上做好保暖,主要原因在于本地区海拔高,大气稀薄,夜晚时,大气逆辐射(③)弱,保温作用弱,同时地面辐射中大部分溢出到宇宙空间中(④),使其温度较低,C正确,排除ABD。故选C。
【点睛】大气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三个过程。太阳辐射能传播到地面的过程中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散射,大部分通过可见光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地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偿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一般情况下,流域面积大,河流切割的地下含水层就会较多。流域的形状和面积不仅影响径流量大小,还会影响径流过程。下图为气候、植被、土壤状况相同的两个流域及其流域出水口的流量过程曲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与a、b两河流对应的流量过程曲线及其合理的解释分别是( )
A. a→②,b→①羽形水系,汇流的时间短B. a→①,b→②扇形水系,汇流的时间长
C. a→②,b→①羽形水系,汇流的时间长D. a→①,b→②扇形水系,汇流的时间短
14. 流域内地下水对a、b河流径流量的影响,正确的是( )
A. 对b河调节作用强,流量变化小B. 对a河调节作用弱,流量变化小
C. 对a河调节作用强,流量变化大D. 对b河调节作用弱,流量变化大
【答案】13. D 14. A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扇形水系干流流程较短,支流流程较长,经历相同强度的降水,流域出水口区域出现峰值流量高于羽形水系,读图分析可知,流量过程线①水量汇集快,流速快,符合扇形水系的汇水特征;羽状水系径流汇集量相对较小,速度较慢,符合②曲线特征。故D正确。
14题详解】
材料中提示“流域面积大,河流切割的地下含水层就会较多”,图中可看出b河流域面积较大,地下水水量多,对b河的调节作用较强,导致b河径流量变化较小,A正确,D错误。调节作用弱,流量变化大,B、C错误。故选A。
【点睛】常见的水系形状:
1、树枝状水系:干支流呈树枝状,是水系发育中最普遍的一种类型,一般发育在抗侵蚀力较一致的的沉积岩或变质岩地区。如西江上游接纳柳江、郁江、桂江等支流搜索。
2、扇形水系:干支流组合而成的流域轮廓形如扇状的水系。如海河水系。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和南运河五大支流交汇于天津附近,之后入海。这种水系汇流时间集中,易造成暴雨成灾。
3、羽状水系:干流两侧支流分布较均匀,近似羽毛状排列的水系。汇流时间长,暴雨过后洪水过程缓慢。如西南纵谷地区,干流粗壮,支流短小且对称分布于两侧,是羽状水系的典型代表。
4、平行状水系:支流近似平行排列汇入干流的水系。当暴雨中心由上游向下游移动时,极易发生洪水。如淮河蚌埠以上的水系。
5、格子状水系:由干支流沿着两组垂直相交的构造线发育而成的。如闽江水系。
此外还有梳状水系,即支流集中于一侧,另一侧支流少。放射状水系及向心状水系,前者往往分布在火山口四周,后者往往分布在盆地中。通常大河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水系组成。
土壤水分是陆地水循环过程的关键环节。马尾松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松树,对土壤要求不严,能耐干旱瘠薄的土壤,成为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荒山造林首选的先锋树种。但近年来研究表明,“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的“林下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下图示意马尾松覆盖下各层土壤含水率对大雨的响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土壤水分与下列水循环环节相关性较小的是( )
A. 降水B. 地表水C. 地下水D. 水汽输送
16. 马尾松覆盖下各土层土壤含水率受降水影响,正确的是( )
A. 降雨强度与土壤含水率同步增长
B. 各土层土壤含水率由大到小一般依次为:15、5、30、60 cm
C. 强降雨2小时后,5、15、3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呈快速下降趋势
D. 降雨强度越大,土壤含水率增长速率越慢
【答案】15. D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水汽输送环节主要影响降水,不会直接影响到土壤水分,D正确。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与土壤水分相关性强,可以补给土壤水,ABC错误。故选D。
【16题详解】
由图可知,土壤含水率增长滞后于降雨,A错误。收降水影响,各土层含水率由大到小依次为15、5、30、60厘米,B正确。强降雨2小时后,5、15、30厘米土层含水率呈缓慢下降趋势,C错误。降雨强度越大,土壤含水率增长速率越快,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难度一般。
下列左图为某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右图为某河口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影响左图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是( )
A. 海陆位置B. 陆地径流C. 盛行风向D. 纬度位置
18. M、N两海域表层海水密度大小比较及原因( )
A. M较大,大量陆地淡水注入B. M较小,有寒流流经水温低
C. N较大,有暖流流经水温高D. N较小,河流注入大量淡水
【答案】17. D 18. D
【解析】
【17题详解】
左图海域,海水温度大致从赤道向高纬度降低,受到不同纬度太阳辐射影响,D对; 大陆西岸受寒流影响,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是受洋流影响,不是海陆位置和陆地径流影响的,A、B错;该海域盛行东南信风,对温度影响不大,C错。故选D。
18题详解】
M、N两地纬度相近,M处岸边有高山,没有发育大江大河,无大量陆地淡水,A错;M密度较小,是因为地处赤道地区水温高,寒流只能影响到4°S左右,B错;N地水温高,且有淡水汇入,密度应该较小,C错,D对。故选D。
【点睛】表层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1)海水表面平均温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受地球形状的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2)海水表面温度的变化特点:海水表面温度受季节影响、纬度制约以及洋流性质的影响。
新疆五彩滩地处额尔齐斯河北岸的一、二级阶地上,海拔约为480米,属于雅丹地貌。该地的岩层由红色、土红色、浅黄和浅绿色砂岩、泥岩及砂砾岩组成,在夕阳照射下,岩石五彩斑斓,因此被称作五彩滩。下图为该地区地形剖面示意图及五彩滩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五彩滩的整体地貌特征是( )
A. 壁立千仞B. 山高谷深C. 岗峦起伏D. 沙滩广布
20. 五彩滩所在的一、二级阶地形成的主要过程是( )
A. 岩浆活动、河道淤积B. 高温变质、流水溶蚀
C. 地壳断陷、风力沉积D. 地壳抬升、河流下切
【答案】19. C 20. D
【解析】
【19题详解】
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新疆五彩滩地处额尔齐斯河北岸的一、二级阶地上,高差并不大,整体地貌特征并非壁立千仞,没有山高谷深的现象,AB错误。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在阶地斜坡上,沟谷与小土梁相间发育,可看出地貌整体特征为岗峦起伏,C正确。五彩滩为雅丹地貌,并没有沙滩广布,D错误。故选C。
【20题详解】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五彩滩所在一、二级阶地为河流阶地,阶地是由地壳间歇性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的,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河流阶地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成因有:气候的变化,形成气候阶地;构造运动,形成构造阶地;侵蚀基准面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基准面。
下图为某地理研学小组同学,在研学途中拍摄的黄河流域四地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关于图中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地山高谷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陡峻峡谷B. 乙地地势低平,风力堆积作用形成深厚土层
C. 丙地河水湍急,侵蚀作用使瀑布向下游移动D. 丁地河网密布,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
22. 近20年来,黄河干流未出现过断流现象,主要因为( )
A. 流域内降水量逐年增多B. 全流域水资源综合调度
C. 汛期各水库泄洪量增大D. 流域内的灌溉面积有所减少
【答案】21. A 22. B
【解析】
【21题详解】
甲地位于黄河上游,山高谷深,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流水的下切侵蚀强,形成陡峻的峡谷,A正确;乙地位于河套平原,流水堆积形成深厚土壤,并不是风力堆积作用,B错误;丙地为壶口瀑布,溯源侵蚀作用使得瀑布向上游地区移动,C错误;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而丁地位于黄河入海口,D错误。故选A。
【22题详解】
流域内降水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会逐年增加,A错误;实施全流域用水统一管理和调度,可以协调上中下游地区的用水量,避免下游地区水量过少出现断流问题,因此B正确;汛期各水库泄洪量增大与黄河干流的断流现象关系不大,C错误;由材料无法判断流域内的灌溉面积情况,可推测近20年来农业发展,灌溉面积可能增加,D错误。故选B。
【点睛】河流中上游地区由于地势陡峭,主要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包括下蚀、侧蚀、溯源侵蚀,下游地区由于地势变低平,流水侵蚀作用较弱,堆积作用较强。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从图中可知( )
A. 山峰的海拔可能为1044mB. ③地海拔可能为1010m
C. ①处陡崖相对高度为10~20mD. 区域内最大高差近60m
24. 图中①③④⑤四地中,在②地可以看到的是( )
A. ①⑤B. ③④C. ④⑤D. ①③
【答案】23. C 24. A
【解析】
【23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等高距为5米,则图中山峰的海拔为1035-1040m之间,A错误;③地海拔在1010-1005m之间,B错误,①处陡崖有3条等高线相交,根据陡崖计算公式:(n-1)×d≤△H<(n+1)×d,n表示重叠的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H表示陡崖的相对高度,可以算出相对高度为10-20米,C正确;区域内海拔最高为1040-1045m之间,在图中北部中间,最低海拔为990-995m之间,最大高差为45-55m之间,D错误。故选C。
【24题详解】
由图中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分布可知,①②之间为凹坡,②③之间为凸坡,②⑤之间为谷地,在②地可看到①⑤,看不到③,BD错误;②④分别位于陡崖的上、下方,但②地不在陡崖边缘处,不能看见④,A正确,C错误;故选A。
【点睛】陡崖的相对高度的公式“(n-1)×d≤△H<(n+1)×d”中,n表示重叠的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H表示陡崖的相对高度。
黄土塬面的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在四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导水率与土壤含水率在垂直方向上差异明显(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 导致农田表层土壤导水率极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收割踩踏B. 蒸发量大C. 盐碱结壳D. 耕作扰动
26. 果园土壤含水量在200~500cm土层深度范围内下降较快,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根系深度B. 地下水位C. 土壤质地D. 成土母质
【答案】25. A 26. A
【解析】
【25题详解】
土壤导水率是指土壤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水量,农田相对于荒地和果园人为耕作更为频繁,尤其是农作物收割时,由于农民对整个田地的踩踏,使得土壤更为紧实,土壤颗粒之间缝隙远低于荒地和果园,所以导致农田表层土壤导水率极低,A正确;土壤导水率与蒸发量无关,况且位于同一区域的蒸发量大致相似,差别不大,B错误;题中没有信息说明农田内的土壤有盐碱化,无法判断,排除C选项;耕作扰动应加大土壤中的缝隙,有利于导水率的提高,D错误。故选A。
【26题详解】
三种用地类型中果树的根系最为发达,果树生长需要更多的水,果树的根系可以到达土壤的更深层,对土壤中的水分吸收作用更强烈,所以在200~500cm土层深度范围里土壤水分下降较快,A正确;地下水位在更深处,与该区域土壤水分的下降无关,B错误;当地同为黄土,土壤质地和成土母质相似,差别不大,CD错误。故选A。
【点睛】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塬是中国西北地区群众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
读世界四地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27. 图甲、图乙对应植被名称分别是( )
A. 热带草原、温带草原B. 温带草原、热带草原
C. 热带荒漠、热带草原D. 热带草原、热带荒漠
28. 图丙和图丁所在地区典型植被的共同特征主要是( )
①垂直结构复杂②旱生灌木为主③有非旱生的短命植物④具长期耐旱的形态结构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
【答案】27. A 28. B
【解析】
【27题详解】
甲地经过是典型稀树草原景观,对应的气候应是热带草原气候,该气候对应热带草原带,马主要分布在温带和寒带地区,对应的自然景观是草原,推断乙地的气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8题详解】
垂直结构复杂对应的是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植被种类多,垂直结构复杂,而图丙和图丁所在地区为沙漠地区,植被覆盖率极低,不可能垂直结构复杂,①错误;沙漠地区,气候干旱,旱生灌木为主,具长期耐旱的形态结构,同时也有有非旱生的短命植物,②③④正确,故选B。
【点睛】温带草原温带气候下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一。在世界上分布有两大区域,即欧亚草原区和北美草原区。我国草原属欧亚草原区一部分。草原是发展畜牧业的基地。
林地土壤的蓄水作用主要取决于毛管孔隙的贮水能力,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表为四川盆地东部海拔350米~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最适合作为该山地水土保持林的是( )
A. 针阔混交林B. 常绿阔叶林C. 楠竹林D. 灌木林
30. 不考虑其他因素,在相同降水条件和前期土壤湿度条件下,地表径流出现时间最晚的是( )
A. 针阔混交林B. 楠竹林C. 常绿阔叶林D. 灌木林
【答案】29. D 30. D
【解析】
【29题详解】
据材料“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贮水能力”,可知毛管孔隙度越大,蓄洪能力越强,反之亦然。据表可知,楠竹林毛管孔孔隙度最小,蓄洪能力最差,最不适合该山地作为水土保持林,灌木林总空隙、毛管孔最多,蓄洪能力最强,最适合作为水土保持林,D正确,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毛管孔相对较少,并不是最适合,ABC错误。故选D。
【30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说明土壤饱和持水量越多,产生的径流越少。表中显示,四种林地类型,饱和持水量最大的是灌木林,所以不考虑其他因素,在相同降水条件和相同前期土壤湿度条件,产生径流时间最晚的是灌木林,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土壤孔隙是水分运动和储存的场所,是影响土壤渗透性能、决定地表产流量和产流时间的关键要素。土壤的孔隙状况用土壤孔隙度描述,土壤孔隙度是指土壤中孔隙体积与土壤总体积之比。描述孔隙度的指标有三类,分别是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是土壤中毛管体积与土壤总体积之比,非毛管孔隙度是土壤中非毛管体积与土壤总体积之比,总孔隙度是土壤中所有孔隙体积与土壤总体积之比。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胡杨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有很强的生命力,但它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和黏重土壤中生长不良。胡杨能生长在高盐渍化的土壤中,原因是胡杨的主根、侧根、躯干、叶片等都能吸收盐分,并能通过茎叶排出盐分。一棵成年胡杨每年能排出数十千克的盐碱,胡杨堪称“拔盐改土”的“土壤改良功臣”。下图示意胡杨林景观及胡杨林根质量密度(单位体积土壤中根系的质量)的垂直分布。
(1)据图描述胡杨林根质量密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并推测含水量最大的土壤深度。
(2)判断胡杨所属的植被类型,并说明其生态价值。
(3)胡杨老树的叶片像心形,叶片大而厚,表面有蜡质层。结合胡杨树叶形态,说出其适应的气候特征。
【答案】(1)胡杨林根质量密度垂直分布总体先增加后减少,最大值出现在80—100cm深度。土壤含水量最大的土壤深度为80—100cm。
(2)植被类型:落叶阔叶林。生态价值: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改良土壤,防治土壤盐渍化;调节水热平衡,改善局地小气候。
(3)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降水少;光照强。
【解析】
【分析】本题以胡杨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题目,涉及土壤的特征、植被类型、植被与环境等知识考查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小问1详解】
由图可见,在0-20CM深度到80-100CM深度,胡杨林根质量密度整体增加,100-120CM深度之后密度开始下降,说明胡杨林根质量密度垂直分布总体先增加后减少,最大值出现在80—100cm深度。结合材料可知,胡杨适合生长在干旱环境中,地表水分少,胡杨为获取水分,根系深入土壤身处,由其根系密度最大值出现在80—100cm处可推断,该处土壤水分最为充足。
【小问2详解】
由材料可知,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和黏重土壤中生长不良,胡杨主要分布在大陆性气候区,适应干旱气候,由图可见,其老叶片呈心形,应为落叶阔叶树种。胡杨的生态价值可从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角度分析。由材料可知,胡杨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能更好的适应相抵恶劣的环境,在干旱区可以起到防风固沙,改良土壤,防治土壤盐渍化的作用,同时由于植被的增多,植被起到一定的调节水热的作用,从而改善局部小气候,树木又给其他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维护生物多样性。
【小问3详解】
胡杨叶片表层的蜡质层可以有效减少水分蒸腾,胡杨叶片厚可以储存水分,叶片大可以更充足的进行光合作用,供胡杨自身生长,综上可知其适应的环境应为相对干旱缺水,温度、光照有季节变化,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胡杨的生长区夏季气温高、降水少、光照强、蒸发旺盛,水分补给少,植物需要减少蒸腾作用,保持自身水分。结合其落叶林的类型,可知其适应的气候特征为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降水少;光照强。
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4月的一天,宁夏中卫市某学校学生来到当地环香山地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环香山地区海拔1600~1800米,年降水量不足180毫米,蒸发量却达2400毫米,太阳能资源丰富,建有光伏产业园。
材料二: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坡地的砂石上“摆”着一个个圆滚滚的大西瓜(左图)。经过了解,这是当地农民为了适应气候条件,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创造的“砂田”耕作方式。同学们对环香山地区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进行了测量,并绘制了示意图(右图)。
材料三:砂田种植西瓜,产量高、品质好,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一些瓜农为追求高产,不合理施肥、灌溉微咸水以及连年重茬种植,导致砂田退化。同学们了解到,宁夏政府已经提出要逐步有序退出砂田瓜种植。
(1)结合材料一,分析环香山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比较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的差异,并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砂田耕作方式的好处。
(3)结合材料三,从土壤退化角度说明宁夏政府要求退出砂田瓜种植的原因。
【答案】(1)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夏季日照时间长。
(2)差异:同一深度砂田的土壤含水量大于裸田;随着深度增加,砂田土壤含水量变化小,裸田土壤含水量变化大;
好处:砂石覆盖层可以阻隔阳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砂田增加地表粗糙程度,削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
(3)不合理施肥会导致土壤板结;长期灌溉微咸水会导致土壤盐渍化;连年重茌种植会导致土壤养分失调。
【解析】
【分析】本题以宁夏中卫市砂田西瓜种植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我国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农业区位因素、水循环、土壤退化等内容,考查学生阅读图文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地理综合思维的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太阳能资源分布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海拔、天气、日照时长等。环香山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当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距离海洋遥远、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燥、多晴朗天气,太阳辐射强;根据文字材料可知,当地海拔1600~1800米,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当地纬度较高,夏季时北半球纬度越高昼长越长,夏季时当地日照时间较长。
【小问2详解】
差异:读图可知差异是砂田土壤含水量折线位于裸田土壤含水量折线的右侧,说明砂田土壤含水量大于裸田土壤含水量;在深度为10cm时砂田土壤含水量约为12%、裸田土壤含水量约为7%,在深度为40cm时砂田土壤含水量约为16%、裸田土壤含水量约为14%,说明深度都增加30cm,砂田土壤含水量增加2%、裸田土壤含水量增加7%,判断砂田土壤含水量变化小、裸田土壤含水量变化大。
好处:根据材料可知好处是环香山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80毫米、蒸发量达到2400毫米,水资源十分紧张,在坡地上覆盖砂石能够阻隔太阳辐射,从而减弱土壤水分的蒸发,保留土壤水分;同时,砂石增加了地表的粗糙程度,能够阻拦地表径流,增加地表径流转化为地下径流的时间,增加下渗量,从而增加土壤水分。
【小问3详解】
根据文字材料可知宁夏政府退出砂田瓜种植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施肥、灌溉微咸水以及连年重茬种植,导致砂田退化,具体展开分析不合理施肥、灌溉微咸水以及连年重茬种植对土壤退化的影响即可,长期偏施单一化肥会导致土壤酸化和土壤板结;微咸水灌溉会导致土壤中盐分的积累,长时间会形成土壤盐渍化;作物重茬种植会导致土壤中植物偏好的营养元素缺失,也会使植物不喜或有害的元素富集。
3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由于长期不合理的采伐,江西省某低山丘陵区的原生常绿阔叶林不断减少,现以马尾松人工纯林为主,土壤侵蚀较强。某科研团队发现,在马尾松人工纯林内混种灌木和草本(图左)能够有效地减轻该地的土壤侵蚀状况。图右示意该地气候资料。
(1)描述马尾松人工纯林不同于原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植被特点。
(2)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马尾松下混种灌木和草本对减轻该地土壤侵蚀的作用。
【答案】(1)植被密度较低;垂直结构较简单,植物种类单一;叶片呈针状。
(2)该地降雨集中且多暴雨,雨水溅击和地表径流冲刷较强。马尾松下混种灌木和草本可增强雨水截留,增加地表下渗,减少和滞缓地表径流。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马尾松人工纯林相关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植被特点、水循环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马尾松为针叶植物,属于常绿乔木,是我国南方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人工种植的纯林排列较为规整,相对于原生林,植被密度较低;纯林一般有单一树种构成,植被垂直结构较简单,植物种类单一,以马尾松为主;马尾松为针叶植物,叶片与常绿阔叶林植物不用,叶片呈针状。
【小问2详解】
马尾松下混种灌木和草本对减轻该地土壤侵蚀的作用主要从降水、下渗(径流)角度分析。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集中且多暴雨,雨水溅击和地表径流冲刷较强。马尾松下混种灌木和草本增加植被覆盖率,可增强雨水截留,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减少流水对表土的冲刷,减少水土流失。林地类型
孔隙度(%)
有机质含量
(%)
饱和持水量
(吨公顷)
总孔隙
毛管孔
针阔叶混交林
59
45
4.62
503
常绿阔叶林
63
47
3.18
648
楠竹林
52
40
2.08
312
灌木林
73
56
7.79
183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三明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