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太空一日导学案
展开1.快速浏览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
2.锻炼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重点)
3.学习杨利伟不怕牺牲、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热爱科学、勇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难点)
学法指导:
一读:运用逐句逐行法,边默读边圈点勾画,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将课文中的生字词解决。
二读:“跳读”,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抓住小标题,筛选、提取、整合文本主要信息。
三讨论归纳:紧紧抓住文本的四个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就透出了一个主要信息,因为这些小标题都为“内容式”标题,它揭示了该部分的主要内容,便于读者“跳读”。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关于神舟飞船。
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 神舟号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由13个分系统组成。 神舟号飞船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收地点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
截至到2016年12月,神舟飞船载人飞行概览: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16日 (乘组)杨利伟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17日 (乘组)费俊龙、聂海胜
神舟七号 2008年09月25—28日 (乘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01—17日 (乘组)搭载模拟人
神舟九号 2012年06月16—29日 (乘组)景海鹏、刘旺、刘洋
神舟十号 2013年06月11—26日 (乘组)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神舟十一号 2016年10月17日—11月18日 (乘组)景海鹏、陈冬
2.小标题结构法。
小标题结构法就是将若干个围绕中心选用的、典型的、能显示作者独特视角及立意的材料,分别统领在几个小标题下,有机组接成篇的结构方法。小标题必须居中。
用小标题的形式行文,一般有两种情况:
按照事物的几方面的内在联系组织材料,分设标题(横式结构);
二、按照事物的发展的阶段组织材料,分设标题(纵式结构)。
小标题结构,使文章新颖别致,过渡便捷,内容丰富,主旨突出。但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可以用小标题的结构形式。只有一篇文章可以用不同角度的几则材料来表达时,才能采用。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材要精当。
虽然一篇文章需用几则材料,但这几则材料应该是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主题,不能随便选几则凑数,也不能同类内容重复选用。所选取材料同样要求典型新颖,有个性特征,能显示作者独特的视角及立意。
(2)材料数量要恰当。
中学生作文一般都限定了字数,小标题作文一般以2~4个小标题、小材料为宜。太少没有必要用小标题;太多,则会使文章要么泛泛而谈,空洞僵化,要么容量太大,字数不合要求。平时训练,在选材上绝不能贪多。
(3)详略要得当。
因为字数的限制,小标题作文所用的几则材料就不能平均用力。读者熟悉的生活略写,内容较新鲜的或最感人的要详写,无论详略,都应注意细节描写,切忌堆砌材料泛泛而谈。
此外小标题的拟定要有艺术性、提示性。小标题之间最好能互相关联,使跳跃性的内容联成有机整体。
二、预习任务
1.一读课文,扫除字词句障碍,并积累文中的成语。
2.再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示:浏览时,可以一目十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
(本文向我们真实再现了我国航天员首飞太空的经历。根据每一部分的小标题,可以理解为起飞时的生死考验、太空中的真实所见、飞船上的声音探究、返回中的惊险际遇。)
3.三读课文,进行批注、设问。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2)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3)通过读文,你还发现什么问题或你有什么困惑,标记在文中。
三、预习检测
1.本文作者 ,他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 人。
2.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炽热 ( ) 舷窗( ) 确凿 ( ) 亲眼目睹 ( )
俯kàn( ) 负hè( ) 共zhèn( ) 五脏六fǔ( )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 )
⑵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 ( )
⑶形容事物、事情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
⑷处理事情从容不迫,很有办法。 ( )
4.修改下列病句。
①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根本感觉不到振动。
②我在太空还遇到另外一个原因至今仍然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
③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因此心理上也没有为之紧张,身体上能够应付自如。
*5.阅读课文第一至第四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文章开头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有什么作用?
(2)课文第二部分中,“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3)课文第三部分“神秘的敲击声”中,“我在太空还遇到……不时出现敲击声。”此段有什么作用?(从结构和内容说明)
(4)第四部分“归途如此惊心动魄”中,“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这个舷窗不行了”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并说说表达效果。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神舟五号”在起飞阶段持续26秒的共振现象是可以通过改进飞船技术工艺来解决的。
B. 杨利伟在太空中经过几次努力也没能通过肉眼直接看到长城。
C.“神舟六号”舱体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是为了避免宇航员“本末倒置”的错觉。
D.“神舟五号”归途中舷窗上的玻璃因为高温的原因出现了细细的碎纹。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精读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1.“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汽”,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作者情感的变化:
明确:________——放松——____________——难以承受——___________——轻松和舒服——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
4.“意外出现了”,“意外”指什么?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意外”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的原因是什么?
6.读了“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部分,你知道“自己要牺牲”的原因吗?(用文中语句回答)
7.试分析15段运用的描写方式及其作用。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1.“飞船飞行的速度比较快,经过某省、某地乃至中国上空的时间都很短,每一次飞过后,我的内心都期待着下一次。”作者为什么期望着下一次?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23段)
3.“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4.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何要写它?
(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1.“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出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有许多。”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在本部分哪些地方表达了杨利伟的严谨?
(四)阅读课文第四部分,思考:
1.“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另有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
2.“其实最折磨人的就是这段过程了”,“这段过程”指的是什么?
3.“那一刻四周寂静无声……看不到外面的任何景象”(66段)这句有何作用?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外面来人了”,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神秘的敲击声”这一部分其实写了在太空中哪两个“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现象?
6.“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这一部分中,令“我”“惊心动魄”的事情是什么?
7.你认为“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及返回对我国有怎样的重大的意义?
明确:“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和胜利返回,标志着我国成为俄、美两国之后第三个进入太空的国家。这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及综合国力强大的象征,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强大的标志,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是我国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多努力的强大基础。
二、主旨探究
1.简析这篇课文的主旨。
明确: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以坦率而真挚的方式讲述了自己进入太空一日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生动而真实地展现了太空探索的神奇与艰险,赞扬了人类勇于探索太空的可贵精神和航天员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全文洋溢着对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骄傲和自豪之情。
2.你觉得杨利伟算得上英雄吗?在这位英雄身上体现出了哪些品质?
明确:杨利伟算得上英雄。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因为在他的思想深处,总有一种坚强的意念在支撑着自己:“我是军人,能上天,即使再危险我也会完成任务;我是军人,我一定会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在杨利伟身上体现出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踏实肯干、敢于尝试、不怕牺牲的精神和拼搏勇气,感念国家和人民的厚戴,感恩师长、战友和亲人的关爱之情。
三、深入探究
1.文本里有三处提到了国外航天员,找出来,读一读。
2.重点研读第二处与第三处,思考杨利伟与外国航天员在给“新人”传授航天经验时,有何不同?(讨论)
四、语言特色
1.找出文中一些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说说其表达效果。
明确:
①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②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要平稳。
③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④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
2.下面的句子中“我认为”“可能”“至今”能否去掉?请说出理由。
“不知道那是些什么,我认为那些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不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我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什么。”
3.请找出文本感叹号的句段;讨论这些感叹号各有什么不同作用。
总结:这些感叹号,不外乎两类:一是语言说话处的强烈感情;二是心理活动、认识看法的强情感。
4.找出下面语段中的拟声词,赏析其表达效果。
“很难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
“这是一个剧烈的动作。能听到‘砰’的一声,非常响,164分贝”
“飞船离地面1.2米,缓冲发动机点火。接着飞船 ‘嗵'的一下落地了”。
5.本文的描述除了科学、严谨之外,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举例说明。
明确:
①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当我返回地球观看这段录像时,我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眨眼”这一微小的动作都代表了如此重大的内涵,可见航天事业是着眼细微的伟大事业。指挥大厅里的大声喊叫和鼓掌欢呼表现了大家看到“我”安然无恙时的激动、兴奋之情,体现的是深挚的战友情。“我”后来看到录像时之所以激动,是因为“我”曾亲历死亡的威胁,所以更懂得生的意义和战友们对自己的担心。
②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特意俯瞰北京的表现,蕴含了“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战友、亲人的牵挂之情。
③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心理描写,“外边来人了”表明飞船安全着陆在预定地点,此次归航成功了。理智平和的话语中蕴藏着巨大的喜悦之情,写出了作者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答案不唯一)
五、写作特点
(1)以第一人称叙事。
作为自传,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一边叙述火箭升空、航行和归航的过程,一边融合描绘自己的身心感受,将所见、所闻、所感融于一体,增强了叙述内容的真实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2)小标题式结构。
从整体叙事看,文章采用的是纵式结构,以事情发展的顺序(或飞船升空、航行、归航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讲述经历。每一部分都设置了简明扼要的小标题来提示内容,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让读者对课文内容有更明晰的把握。
(3)语言准确,生动严谨。
本文巧妙地将科学性和文学性结合起来,叙述生动而不失严谨。如“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要平稳”,用人们熟悉的感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绝大多数人无法体验到的宇宙飞船升空的感觉,通俗易懂。再如“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一个大约6G的负荷上”,运用具体的数据解说了人体内脏感受到的共振负荷,用语严谨精准,深入浅出地向读者普及了高深的科技知识。
(4)叙述中穿插说明。
这篇课文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一些经历,从表达方式上来看以叙述为主,但行文中也穿插了一些说明性的文字。如课文第二部分“我看到了什么”中的前三段文字,运用了说明性的文字。
六、拓展延伸
杨利伟是200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请你给杨利伟写一段颁奖词。
示例: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问题。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廖文根
这是一次英雄出征。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
公元2003年10月15日5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再过30分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将从这里受命出征,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开始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飞天之旅。
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问天阁前的广场上,已经站满了送行的人们。曾经和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们来了,举着鲜艳花束的少先队员,捧着乐器的军乐队员来了,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少女来了。大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和一个共同的期待,为英雄送行。
这一天,中国人已渴望了很久。这一刻,中华民族已等待了千年。
“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
5时28分,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航天员的专用通道,微笑着向大家走来,紧随他身后的是身着天蓝色训练服的航天员翟志刚和聂海胜。这里广场上奏起欢快的《迎宾曲》,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首飞航天员梯队由杨利伟和聂海胜、翟志刚组成。在此之前,他们按照首飞任务计划完成了综合性演练。飞船发射前,任务指挥部研究决定,首飞任务由杨利伟担任。
杨利伟,1965年6月出生于辽宁省绥中县。大学文化,中校军衔。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 350小时。1998年被选拔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经过5年多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挑战人体生理极限的训练,其综合素质完全具备航天飞行的要求。从加加林第一次太空飞行到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从航天飞机横空出世到多种空间站问鼎苍穹,40多年时间,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已先后进行240次载人飞行,把951人次的身影印在浩瀚太空。
今天,中国人将也要飞向太空,中国将成为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个成员。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出发!”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李继耐庄重地下达命令,刚劲有力的话语中蕴含着几多信任、几多期待。
“是!”
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杨利伟激动地和翟志刚、聂海胜握手拥抱,然后不停地向欢送的人群挥手致意。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伴着《歌唱祖国》的乐曲,大家挥动着手中的彩旗、气球为航天英雄送行。
5时30分,杨利伟深情地注视了一眼面前鲜艳的五星红旗,然后转身向停在旁边的专车走去。总指挥李继耐率有关领导乘车随后。车队在5辆摩托车的护送下,穿过夹道欢迎的人群,向发射塔架驶去,开始中国人的飞天之旅。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事件。
2.怎样理解“这是一次英雄出征。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这两句话?
3.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活版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活版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导学,课中导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太空一日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太空一日学案设计,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导学,课中导读,课后导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最苦与最乐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最苦与最乐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中导读,课后导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