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课《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练习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182972/0-170479570023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十六课《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练习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182972/0-170479570026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十六课《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练习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182972/0-170479570030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练习电子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复习练习题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复习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写清字形,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监督(dū) 排解(jiě) 如释重负(shì)
B.契约(qì) 循环(xún) 悲天悯人(mǐn)
C.恩惠(huì) 安分(fēn) 圣贤豪杰(xián)
D.揽住(lǎn) 曾子(zēng) 诸圣诸佛(zhū)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若能________,虽贫不苦;若能________(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________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A.达观 知足 安分B.知足 达观 安分
C.安分 达观 知足D.知足 安分 达观
3.下列出自《最苦与最乐》的词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失意:失去意义。
B.循环: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
C.无入而不自得: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D.排解:调解(纠纷);排遣。
4.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花儿赋予我们勇气和力量,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希望。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是身处高山还是匍匐低谷,________;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乌云密布,________;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是雍容华贵还是暗香浮动,________;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是枝头绽放还是凋谢飘零,________。
①都浸透着优雅与高洁的气质
②都展示着昂扬与淡定的气度
③都能无喜无忧,从容安然地面对
④都能宠辱不惊,恭敬自如地生活
A.③④②①B.④③①②C.①②④③D.④③②①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与其争得头破血流,不如各退一步海阔天空。
B.近日我市曾一度达到四级重度污染,防霾治霾依旧任重道远。
C.从坚决不收到不好意思不收,再到心平气和地收,自称“不差钱”的局长收起钱来已经轻车熟路了。
D.投篮训练结束后,林书豪表示他会替补出场,他感慨等待一周后有了上场机会,感觉如释重负。
二.基础知识(共2小题)
6.写清字形。
xún 环 dá 观 如shì 重负 海kuò 天空
7.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是哪种修辞手法。
(1)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3)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脱?
(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8.根据语境,请写一个议论性的句子总结全段。
日子太清闲,便会多些空虚无聊;日子太忙碌,便会多些奔波疲劳。无论哪一种日子,如果长期以往,生活便会出现危机。空虚无聊的或许会沉迷于某种嗜好而不可自拔,奔波来累的恐怕会病痛缠身而苦不堪言。这两种结果都不是我们想见到的,所以说: 。
四.默写(共1小题)
9.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许多哲人志士写下了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名言。请你写出这类古诗文名句中的任意两句。
五.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兄弟争雁
昔①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②。”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③宜。”竞斗而讼④于社伯⑤。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选自[明]刘元卿《应谐录》)
[注释]①昔:以前,昔日。②烹:烧煮。③燔(fán):烤。④讼:裁决。⑤社伯: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社伯是一社之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昔人有睹雁翔者
②将援弓射之
③舒雁烹宜
④已而索雁
(2)下列语句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竞/斗而讼于社伯。
B.竞斗/而讼于社伯。
C.竞斗而/讼于社伯。
D.竞斗而讼/于社伯。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舒雁烹宜,翔雁燔宜。
②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4)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了什么启示?请简要阐述。
六.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享福与吃苦
何仲英
①现在我国人的大毛病,是只图享福,不愿吃苦。有许多青年人看见人家享福,羡慕得很;勉强他们暂吃辛苦,而他们的欲望,他们的希冀,总是对准享福的方面去进行。只望“做得人上人”,不愿“吃得苦中苦”。这种观念,虽不敢说普遍存在于一般青年的脑海当中,但至少有一部分,甚至有一大部分,我们不得不注意,不得不觉悟。
②我们不必希望做“人上人”。我既是人中一人,就当尽人的一份责任。没有农夫,哪里有饭吃?没有瓦匠、木匠,哪里有房子住?没有工、商,哪里有物品?没有效命沙场的战士,哪里可以克服敌人,保护我们的安全?没有呕心绞脑的学人,哪里会有发明、发现和著述,安慰我们的精神?我们一时一刻的需要,都有无数的劳动者﹣﹣无论是劳心或劳力﹣﹣辛辛苦苦地来供给,而我们坐享其福;我们若不是也吃一点苦,也尽一点责,我们非但对不起他们,也何以对得起自己呢?
③我们须知最可敬爱的,是世上最大多数的平民,他们尽管做一天人,干一天事,他们的生命,总是完全靠吃苦来撑持的。吃苦的人多,社会国家自然富强;吃苦的人少,社会国家自然衰弱。若是都要享福,不愿吃苦,国家未有不亡,享福也就等于泡影,终致吃苦而已!
④我们翻开历史来看,古今中外,几多圣贤豪杰,哪一个不是从吃苦磨炼出来的?孔子一车两马,周游天下,宁受天下人揶揄,而救世之心,终不稍减,奔波之苦,迄未挂怀。这种吃苦的精神,尤其是我们应该崇尚的。再看看晋朝名臣陶侃,他怕生活过于松散,每天要搬砖头;英国名相格兰斯顿,每日午饭后要劈一个钟头的柴。难道他们一个要做瓦匠,一个要做火伕吗?笑话,笑话,他们决不是的。他们不过借此锻炼吃苦的精神,恐怕身体安逸了,将来不能做事,他们的用心,是很深的。
⑤《论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大学》又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王阳明解说道:“闲居时有何不善可为,只有一种懒散精神,漫无着落,便是万恶渊薮,便是小人无忌惮处。”前清末年,京城里旗人个个总靠一份口粮,舒舒服服过日子,个个都是整日地拿着一个雀笼,口里哼着几句京腔,这种暮气的现象,哪里还能够支持得住国家!
⑥我们不怕享不到福,只怕吃不到苦。享福、吃苦,都是有代价的。以吃苦始者,多以享福终。吃一己之苦者,享一己之福;吃众人之苦者,享众人之福。真正会享福的,先要备尝艰苦,而后苦尽甜来,始有滋味。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磨炼意志的最好机会,这是鼓励吃苦的不二法门。
⑦我们虽不必有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气概,但至少要有陶侃、格兰斯顿的勤恳不懈的精神。我们虽不见得有什么大苦可吃,但至少要屏除一切奢侈浮靡的不良习惯。做人要从吃苦做起,吃苦要从微处做起。“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这是对诸位的一点贡献。
(有删改)
(1)结合全文,梳理并概括作者的论证思路。
(2)文章④⑤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3)请在古今中外的名人中选取一个事例(本文事例除外)论证作者的观点。
第16课《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练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安分”中“分”应该读“fèn”。
故选:C。
2.【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解答】知足:知道满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
达观:畅通,谓心胸开朗,见解通达。
安分:守规矩,安于本分。
根据“虽贫不苦”的提示,第一空选“知足”恰当。根据“不多做分外希望”的提示,第二空选“安分”,根据“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的提示,第三空选“达观”恰当。
故选:D。
3.【分析】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积累。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课下注释中的词语释义要加强记忆。
【解答】A.有误,失意指不得志,不如意。
BCD.正确。
故选:A。
4.【分析】此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解答】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连贯,解答这道题我们要整体阅读语段,把握大意,再看局部,照顾前后句,第一个空,根据前面“身处高山还是匍匐低谷”喻指人生得意或失意,与④句“宠辱不惊”对应,第二空,根据“晴空万里还是乌云密布”对应③句中的“无喜无忧”,第三个空“雍容华贵还是暗香浮动”对应①句“优雅与高洁”,第四个空“枝头绽放还是凋谢飘零”,对应②句“昂扬与淡定”。
故选:B。
5.【分析】此题考查成语的使用,首先学生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其次有些成语还要知道由哪些典故、文章演变流传而来,再次要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
【解答】A.使用正确,海阔天空:像大海一样辽阔,像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B.使用正确,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C.使用有误,心平气和:心情平静,态度温和。 指不急躁,不生气。此处应该是“心安理得”。
D.使用正确,如释重负:释:放下;重负:重担。像放下重担那样。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轻松愉快。
故选:C。
二.基础知识(共2小题)
6.【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解答】答案:
循 达 释 阔
7.【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和运用,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解答】(1)有问有答,是设问;
(2)引用了孔子的话;
(3)只问不答,答案在问句中,是反问;
(4)大小责任进行比较,大小快乐进行比较,是对比。
答案:
(1)设问(2)引用 (3)反问(4)对比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8.【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补写,注意根据语境,补写一个议论性的句子总结全段。
【解答】根据应读内容的理解,前面主要论述日子太清闲和太忙碌的极端情况造成的不良影响,所填写的句子是对这两种状况进行总结,得出的表示观点的语句,可以是:我们的生活必须得有紧有松、张弛有度
答案:我们的生活必须得有紧有松、张弛有度
四.默写(共1小题)
9.【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示例:(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注意“俱”的书写)
五.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0.【分析】参考译文:
从前,有个看到大雁飞翔的人,拿起弓箭打算把它射下来,说:“射下来后就煮着吃。”他的弟弟说:“行动舒缓的雁应该煮着吃,善于飞翔的雁应该烤着吃。”兄弟俩争吵不休,就一同到社伯那里去分辨是非曲直。社伯要他们将雁一分为二:一半煮,一半烤。等到他们再去找雁,大雁已经凌空高飞了。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从前,有个看到大雁飞翔的人。睹:看到。
②句意:拿起弓箭打算把它射下来。援:拿起。
③句意:行动舒缓的雁应该煮着吃。宜:应该。
④句意:等到他们再去找雁。索:找。
(2)本题考查节奏划分。
句意:兄弟俩争吵不休,就一同到社伯那里去分辨是非曲直。故划分为:竞斗/而讼于社伯。
故选:B。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烹,煮。宜,应该。燔,烤。翻译为:行动舒缓的雁应该煮着吃,善于飞翔的雁应该烤着吃。
②重点词:索,找。翻译为:等到他们再去找雁,大雁已经凌空高飞了。
(4)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启示的理解。文中兄弟二人争吵如何吃这只大雁,等他们商量完大雁却已经飞走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做事情要果断,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不能够拖拖拉拉,导致错失机会。围绕“把握机会”、“做事果断”、“犹豫导致失败”来回答即可。
答案:
(1)①看到 ②拿起 ③应该 ④找
(2)B
(3)①行动舒缓的雁应该煮着吃,善于飞翔的雁应该烤着吃。
②等到他们再去找雁,大雁已经凌空高飞了。
(4)示例一:不要一味无休止去争论做一件事的方法,而错过完成它的机会。 示例二:做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轻重缓急,否则一事无成。
示例三:做一切事情都应该抓住时机,当机立断,说干就干。
六.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1.【分析】本文作者首先指出现在我国人的大毛病,是只图享福,不愿吃苦的现状。再由我们不必希望做“人上人”来分析吃苦的意义。最后指出“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这是对诸位的祝愿。
【解答】(1)本题考查了论证思路的问题,需要阅读文章,分清楚层次结构,概括主要内容,然后用标志性词语串联,即可解答。文章首先指出现状﹣﹣青年人不愿吃苦,只图享福;然后从我们不必希望做“人上人”和古今中外的事例论述了吃苦的好处和危害;最后提出了“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的期望。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④段举了孔子和晋朝名臣陶侃的例子,是举例论证,证明了“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的观点;作用在于“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⑤段引用了《论语》《孟子》的话,是道理(引用)论证,证明了懒散的危害;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从④⑤两段来看便是对比论证,证明了吃苦的重要性;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3)本题是开放性问题,要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叙事思路清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语言流畅,表达准确。答题时围绕本文观点“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的观点选取古今中外的事例即可。
答案:
(1)首先指出青年人不愿吃苦,只图享福的现状。再分析吃苦的意义。接着论证吃苦的好处和危害。最后指出吃苦才能享福,要具有吃苦的精神。
(2)①举例论证。第四段列举圣贤豪杰,第五段举了京城旗人的例子,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的观点。
②道理(引用)论证。引用了《论语》《孟子》的话,有力地论证了懒散的危害。
③对比论证。通过正(第四段)反(第五段)对比论证,强调了吃苦的重要性。
(3)示例: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凭借勤学苦练,终成一代大书法家。
明朝大学士宋濂,小时候家贫,借书后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但他仍坚持抄录。正是吃得苦中苦,终学有所成,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第一课时同步训练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读准字音,按要求修改下面的观察日记,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台阶第二课时精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理解词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老王第二课时综合训练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写清字形,理解词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记叙性文章,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