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积累“缅怀、彷徨、格物致知、袖手旁观、不知所措”等词语。
2.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课文旁批,用圈点、批注等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
2.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学习实际,感受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和乐于动手实践的优秀品质,力争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导法一:
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消息:一名学生以高分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没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身边的人们大为不解。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导法二: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二、检查预习
1.作者介绍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曾发现“J粒子”。
2.字词过关
(1)订正字音
丁肇中(zhà) 儒家(rú) 遵照(zūn) 缅怀(miǎn) 不知所措(cuò) 彷徨(páng huáng)
(2)词语释义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推究。致,求得。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措,安置、处理。
一帆风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权威: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物。
(3)词语辨析
“袖手旁观”和“冷眼旁观”两个词都有“置身事外”的意思。“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参与、不过问或不帮助,含有该管而不管的意味。“冷眼旁观”指用冷静或冷淡、冷漠的眼光在旁边观看,强调态度冷淡,坐视不管。
三、自学目标
1.初读课文,标出小节并划出较生僻的字词,参考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
2.在复习议论文的文体常识的基础上,再次认真朗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哪几个问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有疑难的地方同位或小组局部交流。
四、整体感知
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由“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引出“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论点。
2.作者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哪几个问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答案示例:(1)什么是格物致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3)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
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答案示例: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五、划分结构层次
1.文体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
(2)论据可分为_____ 、 _____。
(3)议论文按结构可分为______ 、______、_________ 。
(4)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有_____ 、______ 、____ 、 _____ 。
2.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结构。
答案示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根据本文的行文结构,划分层次。
四分法:
第一部分(1):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5):举例证明传统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三部分(6~12):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第四部分(13):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学术研究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的重要性。
三分法:
第一部分(1段):中国学生要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物。
第二部分(2-12段):阐明道理。
第三部分(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年青一代提出希望。
4.划分最后一段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 / ② ③ / ④ ⑤ ⑥ ⑦ / ⑧
第一层承上启下,点明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
第二层从研究学术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两方面来具体论述其意义;
第三层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
第四层得出结论,提出希望。
5.叶圣陶说过:“文章思有路,循路识斯真”。请简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示例:作者在开头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一用现象为证,一用作者个人的经历为例,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端,论证实验精神的重要性。而后,揭示其真正意义。结尾则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刻地提出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小结本课
本文节选自丁肇中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的阐述思路灵活有序,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平实严谨,灵活运用了各种论证手法,娓娓道来,亲切有味,现身说法,少说教气,引人深思,给人启发。
七、布置作业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
答案示例: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
2.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答案示例: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3."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答案示例:“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原文“古文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已成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之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4.作者对《大学》中 “格物致知”的主张怎样评价?
答案示例: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5.《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示例: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示例: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7.这个目的和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答案示例: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8.作者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他怎么证明的?为什么用这个例子证明?
答案示例:举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因为“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代表性。
9.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王阳明的“格物”实际上是“格己”,证明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讨论: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 ?(提示:先看作者怎样主张,再补充自己见解)
作者主张: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
10. “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答案示例:“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实验是获得新知的惟一途径。
11.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12.第8段举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地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13.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答案示例: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4.在这个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答案示例:“这个文化背景”指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但不会做研究。
15.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说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答案示例: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16.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答案示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7.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示例:
①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可观的探索。
②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有计划的探索。
18.本文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
答案示例: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二、深入探究
1.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答案示例:作者提倡“格物致知”精神,原因有三:
(1)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
(2)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
(3)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答案示例:(1)作者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举了自己由于受传统教育不知吃了多少苦头的事例,证明受传统教育的中国学生有“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
3.课文第11段中,“一些”、“大都”、“往往”、“常常”这些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这几个词都表明作者所说的是一般情况,不是所有情况,也不包括特殊情况,使语言表达严密。
4.作者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答案示例: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
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
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意义等。
三、聚焦论证方法
本文使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答案示例:
①第2自然段:引用论证。引用《四书》上《大学》里的话,解释“格物致知”的出处与含义。
②第3自然段:引用论证。引用《大学》里的话,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是格物致知不是为探求新知识,而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③第4自然段:举例论证。证明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④第8自然段:举例论证。列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论证了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⑤第11自然段:举例论证、反面论证。列举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从反面论证科学实验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⑥第12自然段:举例论证、反面论证。列举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明缺少科学实验精神给学习带来的困难,再次论证了在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下,中国学生普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⑦正反对比论证:第3、4自然段(但是);第7自然段(只能……不是……);第8自然段(不是……而是……);第9自然段(不是……它需要……是要有……)。一系列正反对比论证突出强调,论证有力,使观点更加鲜明而更利于人们接受。
四、拓展延伸
1.“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再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 或从初中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位科学家的事例做事实论据,以支持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答案示例:示例一:“两弹”元勋邓稼先数十年如一日,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为证实实验效果,经常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先后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示例二:两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在实验室里一锅一锅地冶炼着成吨可能含镭的工业矿渣,终于提取出0.1克纯净的镭。(应突出“注重实验或实践”这一要点)
2.我们有句俗话说:“要知道梨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那么对梨的认识就是通过亲口尝试得到的。请结合自己的例子说说。
3.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
格言名句: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 墨子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刘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陆游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鲁迅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 伽利略
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 误。—— 狄德罗
五、课堂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已经懂得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现在,就看我们的行动了。让我们牢记丁肇中先生的教诲,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努力把自己变成知行合一、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吧。
六、练习设计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eq \a\vs4\al(应有,格物,致知,精神)eq \b\lc\{\rc\ (\a\vs4\al\c1(提出问题: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论题,分析问题\b\lc\{\rc\}(\a\vs4\al\c1(传统教育弊端,实验精神的重要性))论证,解决问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结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正课学习,课堂小结,随堂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自主预习,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疏通课文,小结本课,布置作业,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小石潭记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小石潭记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自主预习,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基础知识归纳,根据画面,试背课文,随堂训练,综合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