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下 《壶口瀑布》导学案(教师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183365/0-170479692347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语文八下 《壶口瀑布》导学案(教师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183365/0-170479692354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语文八下 《壶口瀑布》导学案(教师版)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183365/0-170479692358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人教部编版壶口瀑布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1.熟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壶口瀑布的特点。
2.品味语言,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3.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激励作用。
学习重点:结合朗读,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学习难点:理解黄河壶口瀑布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学法指导:
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的瀑布及壶口瀑布。
2.初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
3.细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欣赏精妙的语句。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位于山西吉县,是我国的第二大瀑布,浩淼的黄河水由500多米宽突然收缩到40多米, ,从30多米落差的壶口飞流直下,奔泻于十里龙槽, 据说,此景如壶注水,故名“壶口”。这是何等壮观的巨壶啊,有如神来之手掂起一壶黄水倾天而倒,看那冲天的巨浪咆哮着、翻滚着、喷射着,猛烈地左击右打两边的石壁,狂放地奔腾向前,像浊流化成的利剑,划开两岸的河床。走进瀑口,只见激浪滔天,水气弥漫,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云烟之势。站在水流最急的瀑口,只见高远奋发的黄河像卷起一阵飓风,急速地从身边呼啸而过,仿佛一不留神,就会被激流卷走。夏秋两季,壶底急升随风而动的彩虹,使悬泻天地间的瀑布更具雄浑的美感。
2.游记。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以记叙旅途见闻(如某地历史沿革、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等)为主,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游记一般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有的游记带有议论色彩,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的游记带有科学色彩,如郦道元的《三峡》;有的游记带有抒情色彩,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二、预习任务
1.初读课文,圈点勾画陌生的字词,抄写“读读写写”,解释成语。
2.在文中画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 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2)作者在开篇处提到“两次到过那里”,文章重点描写哪一次?为什么这么处理?
①突出壶口瀑布之“险”;②行文曲折有致。
(3)试比较一下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旱季有哪些方面不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写作意图 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黄河之水,更是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意境,一种哲理: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性格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在壶口将其伟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预习检测
1.本文作者( ),选自( )。
梁衡;《梁衡文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告诫( ) 横溢( ) 汩汩( ) 寒噤( ) 潺潺( ) 雾霭( )
jiè yì gū jìn chán ǎi
3.请仔细阅读下面语段,找出错别字并改正。
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侵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气,振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侵---浸 振-----震
4.选词填空。
它们在龙漕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 ;或淌过石板, ;或被夹在石间, 。
A、潺潺成溪 B、汩汩如泉 C、哀哀打漩 BAC
5.请根据提示,分别拟写一个小标题。
(1)文章第②段:雨季中的壶口瀑布
(2)文章第③~⑤段: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
6.在文章第②段中,作者调动了哪两种感官描写壶口瀑布?
听觉、视觉。
7.赏析理解下列句子。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水的气势壮阔,奔腾激越。
(2)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概括了黄河伟大的性格,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他由黄河的“柔中有刚”“遇强则抗”和“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8.作者写第一次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9.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观看壶口瀑布,由黄河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人的各种情感,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被赋予人的情感,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
【课中导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给本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
答案示例:
第一部分(1):交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总起下文。
第二部分(2~5):叙述了两次观赏壶口瀑布的不同观感,展现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
第三部分(6):通过联想,赞美了黄河的伟大力量,揭示主题。
也可以这样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作者雨季看到的壶口瀑布。
【第二部分(第3—4段)】写作者枯水季节看到的壶口瀑布。
【第三部分(第5—6段)】由水写到石,再到写黄河博大宽厚的性格进而写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阅读文章,思考圈画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1)壶口瀑布地点?几次到过壶口瀑布?
答案示例:晋陕两省边境 ;两次。第一次是在雨季;第二次是在枯水季节。
(2)什么是“壶口”?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答案示例:(1)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2)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3)对比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分别有什么特点?
3.作者是如何描写雨季的壶口瀑布的?
答案示例:①用别人的话侧面衬托、渲染壶口瀑布之“危险”,为全段奠定下情感基调。
②正面描绘壶口瀑布之“危险”气势之大:
从听觉、视觉、触觉等不同角度来突出雨季瀑布之壮美。
听觉:“涛声隐隐如雷”“震耳欲聋的涛声”写其壮美气势;
视觉:“雾气弥漫”“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回望那团白烟”写其磅礴的气势;
触觉:“扑面而来的水汽”
4.此时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示例:“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描写的是作者的感受,从侧面突出壶口瀑布之险,气势之大。
5.作者是如何描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的?枯水季的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1)从正面描写:
①视觉角度:“前呼后拥”“更闹”“向龙槽里隆隆冲去”“汩汩如泉”“潺潺成溪”。
②听觉角度:“前呼后拥”“更闹”“向龙槽里隆隆冲去”“汩汩如泉”“潺潺成溪”。
(2)从侧面描写(衬托):
①“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用青冷的山和寂寂的蓝天来衬托黄河水如千军万马般的磅礴气势。
②用当地人关于野猪掉进旋涡毛被拔光的话,侧面衬托一个个旋涡之疾速、力量之大,令人胆寒。
③“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用作者的感受来衬托。
6.作者在枯水期来到了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答案示例: 定点观景写法:
立足点:“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变换。
作者先俯视“河中有河”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景物特点是“奇”;
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雄”;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碎为水雾,景物特点是“险”。
以上三个观察角度所见的景物特点都属于阳刚一类。
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
最后,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景物特点是震撼人心。
文中描写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境,刚柔相济,层次分明,情景交融。这样就使得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一)读第2自然段,(注意读出气势来)说一说:
1.作者第一次到壶口看黄河是在雨季,他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哪些奇特的景象?
答案示例:听到:涛声:隐隐如雷(震耳欲聋)。看到:雾气:弥漫(扑面而来);河水:正沸着;瀑布:被急急吸去的水流;水不断地冲进去,冲进去。
2.面对雨季的黄河,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答案示例: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可怕、惊慌、最危险。突出黄河令人震撼的气势,为下文再写黄河作情感上的铺垫。
(二)读第3自然段,赏析句子: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答案示例:拟人:以静衬动,衬托壶口瀑布奔腾激越、令人震撼的气势。
①抓住事物的特征:
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②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
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写景是为了抒情言志。常见的写法是:一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在写景时加以联想。课文在描写壶口水势时,寄寓了惊叹之情。表现了河水催人奋进、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2.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答案示例:“驰骋”,呼应了前文“其势如千军万马”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壶口瀑布处的黄河水汹涌奔腾的雄壮气势。
(三)读第4自然段,赏析句子:
1.“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无形的大洞吸着,顿时拢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答案示例:运用比喻、拟人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河水被碎成点,碎成雾,变成了水的另一种形态。
2.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答案示例:运用比喻手法,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突出了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非常生动地表现出来。
3.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答案示例:这里运用了拟人、排比句写出了河水纤细、柔和、优美的形态,其中“钻”“觅”“淌”“夹”等动词的运用十分贴切,使文章灵动多姿。
4.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答案示例: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水的声音之美,以及颜色、态势之美,表达出作者的喜悦欣赏之情。
5.“我突然陷入沉思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找出“喜、怒、哀、怨、愁”,指代的具体描写?(第4段)
答案示例:
喜:“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怒:“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哀:“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
怨:“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
愁:“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6.我突然陷入了沉思,眼前这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泉、雾所有水的形态------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怎么理解?
答案示例:含义:造物者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既指客观世界,也指主观世界)。
句式:反问句。加重语气,感染力强,表达人的情感,立意深刻。
蕴含的道理: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宽广的胸怀、宏大的气度,外表虽柔弱,内心却无比坚韧,是任何力量也压不垮的,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顽强精神。
7.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
答案示例:
想到了人——
作者看壶口瀑布,由黄河集纳了海、河、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人的各种情感,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
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想到民族的精神——
作者写黄河不仅将它作为一条河来写,还赋予它一种无坚不摧、坚韧刚强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作者借景抒情,歌颂黄河即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四)读第5自然段,赏析句子:
1.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河水“怒”在哪里?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答案示例:“怒”表现在“凿”“旋”“切”“剁”等动作,表现出黄河水愤怒时的力量之大。句子借水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感情:“柔和之中有宽厚绝无软弱”。借助黄河水,生动地写出了中华民族有耐力,有钢铁般的意志。她勇于反抗,奋力抗争,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2.“整个龙漕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这柔和的水硬是将铁硬的石寸寸到地剁去”。(第5段)
答案示例:作者运用“齐齐”“切”“寸寸”“剁”,体现了黄河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与不懈的伟力。
3.“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压迫的原因?修辞?找出描写水发怒的句子。
答案示例:
原因:第3节.“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
拟人。描写的是水,体验的是人的情感:人一旦受到压迫,则会愤怒无比。
发怒:(1)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漕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第4段)
(2)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第5段)
(3)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是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到地剁去。(第5段)
想一想:
1.第二次到壶口看瀑布是在枯水季节,产生了哪些异于前次的感受?
答案示例:“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黄河有令人震撼的刚强的一面,也有如歌如画的柔美的一面——刚柔相济。
2.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答案示例: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五)读第6自然段,赏析句子:
1.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
答案示例:运用拟人修辞方法,写河水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整齐的排比句式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作者由小小的壶口瀑布概括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民族历尽艰难、宁折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2.作者在文末写道:“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如何理解“这伟大”?
答案示例:冲出壶口是黄河伟力的集中表现,表现出历经磨难的黄河博大宽厚、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也象征着中华民族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
3.体会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怎样理解文章第六自然段,感受作者在文字中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示例:概括了黄河伟大的性格,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他由黄河的“柔中有刚”、“遇强则抗”和“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三、深入探究
1.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答案示例: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赞美黄河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中华民族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
2.本文哪些写作手法可以借鉴?
(1)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抒情。
答案示例:本文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在写初到壶口,描写瀑布的声音时,就用“隐隐如雷”写出了瀑布涛声如雷、如万马奔腾的气势。在写瀑布之水——黄河的形态和精神时又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而在赞美黄河精神时,又将拟人与排比相结合,读来朗朗上口,节奏和谐,感情洋溢,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2)借景抒情。
写景不能孤立地写景,还要在写景中抒情言志。在写景中抒情,可以巧妙地将感情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中,同时还可以通过巧妙的联想来绘景抒情。如本文先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遇强则抗、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借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赞美黄河的力量之美,进而赞美中华民族勇往直前、无坚不摧、坚韧刚强的精神。
(3)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意蕴深邃。
文章借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等生动可感的壶口黄河水流形象,象征着人们团结一致,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4)以游踪为序,结构紧凑。
本文以作者的行踪逐步深入,抓住水流特点。全文结构紧密,结尾由黄河的博大宽厚上升到人生的一种积极的态度,结尾升华主题,意味深长。
(5)语言气势磅礴,通俗易懂。
全文读起来就有一种激情澎湃的情感,语言平实无奇,融入的感情真挚,表现作者对壶口瀑布的赞叹与热情。
四、拓展延伸
1.从壶口瀑布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对你今后的人生有何启迪呢?
答案示例:壶口瀑布那雄壮、浑厚、博大的气势,给人一种鼓舞,一种力量,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让我们永远保持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
2.黄河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正像一个人经历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请大家谈谈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经历能体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答案示例: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小米加步枪打败日本鬼子。从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2008年特大雪灾和汶川地震到2020年 的“新冠病毒”疫情等。面对这些灾难,中国人民没有被打倒,人民的子弟兵、美丽的白衣天使、党的好干部……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最终战胜了这些灾难。
3.从古至今,有很多赞美黄河的诗句,你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呢?请写一写吧!
答案示例:
示例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示例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示例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示例四: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课后导练】
①黄河在这里由宽变窄,由高而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②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③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④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所看见。
1.文章第一段中原有一句“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这句话,将它插入原文,正确的一处是( D )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2.对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D )
(1)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2)黄河在这里由宽变窄,由高而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3)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4)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A. 说明 描写 记叙 议论 B. 记叙 抒情 记叙 议论
C. 记叙 抒情 抒情 描写 D. 说明 描写 抒情 议论
3.有同学说“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或钻石觅缝”中 “钻、觅”两个动词用得好,请你说明理由。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水为了继续奔流而寻求道路的过程。
4.“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这里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是什么?
运用比喻手法,突出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生动地表现出来
5.怎样理解第6段?
概括了黄河伟大的性格,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他由黄河的“柔中有刚”、“遇强则抗”和“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季节
声
势
景
感
雨季(铺垫和渲染)略写
隐隐如雷、震耳欲聋。(刚)
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
去……
水浸沟岸,雾罩乱石。
危险、气势磅礴,令人胆战心惊(惊心动魄)。
枯水季(借物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感)详写
隆隆冲去、轰然而下。
(刚)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柔)
“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凝重”“猛烈”。
龙槽深不可测;大水“向龙槽里隆隆冲去”时“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大水“向两边涌去”,“平平的,大大的”,如飞毯抖落,如钢板出轧。
雄伟壮阔、刚柔相济、坚忍不拔。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课前导学,课中导读,课后导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22 《礼记》二则综合与测试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22 《礼记》二则综合与测试学案设计,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导学,课中导读,固定格式,课后导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1 《庄子》二则综合与测试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1 《庄子》二则综合与测试导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导学,课中导读,yōng ,课后导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