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全册(教师版+学生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统编版语文八下 《庄子》二则导学案(学生版) 学案 1 次下载
- 统编版语文八下 《庄子》二则导学案(教师版) 学案 0 次下载
- 统编版语文八下 《礼记》二则导学案(学生版) 学案 0 次下载
- 统编版语文八下 《马说》导学案(学生版) 学案 0 次下载
- 统编版语文八下 《马说》导学案(教师版) 学案 0 次下载
初中22 《礼记》二则综合与测试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22 《礼记》二则综合与测试学案设计,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导学,课中导读,固定格式,课后导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两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2.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
学法指导: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认准字形,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出节奏。
2.诵读两文,先边读边口译,然后结合课下注释,试着笔译,疑难的语句或问题用红笔做上标记,留至课上互动解决。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二、预习任务
1.你觉得《虽有嘉肴》这篇课文是在跟我们讲什么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明确: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3.治理“大同社会”的三个准则是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个准则的内容吗?
明确:治理“大同社会”的三个准则是:(1)天下为公;(2)选贤与能;(3)讲信修睦。(解答第二问,学生只要理解没有偏差即可肯定,若能结合现实生活则更要予以鼓励、赞扬。)
4.《礼记》中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相对应的原文是什么?
明确:(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5.作者认为治理“大同社会”的最高准则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治理“大同社会”的最高准则是:行大道。
三、预习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弗学(fú) 男有分(fèn) 天下为公(wéi) B.嘉肴(yá) 教学相长(zhǎng) 不必为己(wèi)
C.学学半(xià) 选贤与能(jǔ)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D.兑命(yuè) 讲信修睦(mù) 矜寡孤独(jīn)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 B.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关)
C.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D.天下为公(介词,为了)
3.下列句子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虽有至道,不学,不知其善也
4.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B.何陋之有 C.大道之行也 D.宋何罪之有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译文:对于财货,人们憎恶它,把它扔在地上,自己不会私藏。
B.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D.《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答案及解析:
1.D 解析 “矜”在这里是通假字,同“鳏”,应读“guān”。
2.C 解析 A项,第一个“亲”应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B项,“闭”应为“动词,闭塞”;D项,“为”应为“动词,是”。
3.D 解析 课文原文为“弗学”。
4.C 解析 C项,“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其余三句中的“之”均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5.A 解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正确的翻译应是: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
动等)。
6填空。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礼记》,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作者)编纂的,是战国至秦汉(时期)间儒家(学派)论著的汇编。
(2)《虽有嘉肴》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也。
(3)总领《大道之行也》全文的语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照应此句的是: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出自《大道之行也》的成语有:鳏寡孤独、夜不闭户、天下为公。
【课中导读】
虽有嘉肴
一、朗读指导(学生文中标注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二、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①旨:味美。 ②至道:最好的道理。 ③困:困惑。 ③自反:自我反思。
④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⑤《兑命》: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⑥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2.全文翻译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之后才知道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自己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困惑,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三、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①《兑(yuè)命》曰(“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②学(xià)学半(“学”同“敩”,教导。)
2.古今异义
旨eq \b\lc\{\rc\ (\a\vs4\al\c1(古义:味美。例:弗食,不知其旨也。,今义:用意,目的。))困eq \b\lc\{\rc\ (\a\vs4\al\c1(古义:困惑。例:教然后知困。,今义:困难;困倦。))
长eq \b\lc\{\rc\ (\a\vs4\al\c1(古义:促进。例:教学相长也。,今义:增长。))
3.一词多义 学eq \b\lc\{\rc\ (\a\vs4\al\c1(教学相长学习,学学半教导))
4.词类活用: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弗食,不知其旨也(“……也”表判断。)
②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其谓之此乎”。)
四、合作探究
(一)内容探究
1.如果把文章压缩成一句话,你会保留哪一句?理由是什么?
明确:教学相长。是从“是故,教学相长”一句看出是对全文的总结,即文章的中心观点。
2本文论述的哪两者的关系?
明确:教和学的关系 。
3.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明确:文章先以“虽有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类比手法)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即应用了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
明确: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明确: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不断提高自己。
(二)主旨探究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写法探究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3.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章在总结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阐述且作为有力证据。
五、拓展提升
(一)《礼记·学记》 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②民,(以)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第2节选自《学礼》。②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③念终始:始终想着。
【译文】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问说(节选)
(清)刘开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虽有佳肴》论述了________的关系,《〈问说〉(节选)》论述了________的关系。两篇文章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虽有佳肴》:________。《〈问说〉(节选)》:________。
答案示例:教与学 学与问 实践出真知 我们要做一个勤学好问的人
大道之行也
一、课前复习(PPT)
二、朗读,读准停顿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三、疏通文意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
①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②为:是,表判断。
③〔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④〔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①〔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②子:以为子
③〔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④〔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译文: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①〔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 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
②〔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憎恨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宾语前置。
译文:(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①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②〔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④故:所以。⑤〔外户〕泛指大门。
⑥而〔是故谋闭而不兴〕:连词,表并列。⑦〔闭〕用门闩插门。 ⑧谓:叫做。
⑨〔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译文: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四、文言知识积累
1.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简要解释。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拔) ②矜、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
①讲信修睦(古义:培养;今义:修改。)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来,归属。)
③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户口,门户等。)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害人;今义:偷东西的人)
(古义:兴起。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⑤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
⑥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3.一词多义
①为 天下为公(动词,是)/不必为己(介词,为了)
②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前一个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以……为亲;后一个是名词,指父母。)
③子 不独子其子(前一个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以……为子;后一个是名词,指子女。)
④闭: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关闭)
⑤谓:是谓大同(动词,叫作)/予谓菊(动词,认为)
4.词类活用
①人不独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用作动词,赡养。
②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用作动词,抚养。
③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壮、幼。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中年人、孩童。
④选贤与能:贤,形容词用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能,形容词用作名词,能干的人。
5.重点实词
①大道之行也:行,实行。
②讲信修睦:修,培养。
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第二个“亲”,父母。第二个“子”,子女。
④皆有所养:养,供养。
⑤货恶其弃于地也:恶,憎恶。
⑥不必藏于己:藏,私藏。
⑦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因此、所以;兴,发生。
⑧盗窃乱贼而不作:贼,指害人;作,兴起。
⑨外户而不闭:闭,用门闩插门。(闩:shuān)
⑩是谓大同:是,这;谓,是。
6.特殊句式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判断句)
②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固定格式】(常说的“‘所’字结构”)“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口技》
五、内容解读
1.课题介绍
“大道”什么意思呢?在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是施行的意思。 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中,这样的社会也叫大同社会。
2.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①“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②“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
③“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明确:基本特征: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男有分,女有归。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①“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
②“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
③“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根据文意,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作者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述方法。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特征),是总说。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六、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及作用。
明确:这三句起总领作用,对大同社会的概括说明,是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即社会纲领。“天下为公”是说政权性质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这也是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选贤与能”是说用人准则,管理者应由德才兼备的人担任,体现了古代的尚贤思想。“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关系,成员之间应当诚信和睦,不欺诈,唯有这样社会才会保持和平稳定。
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解。
明确:“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特别要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第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在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3.“有分”“有归”点出大同社会的什么特征?
明确:“有分”就是有稳定的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这是大同社会第二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写人们对财物、劳动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明确: 通过人们在对待财物和劳动上毫无私心的表现,人们珍惜劳动,树公心、去私心讲求节约奉献精神,点出大同社会第三方面的特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5.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明确:这是理想的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生活状况的反映,把现实与理想进行对比,折射出当时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也说明了人们为什么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补充材料:
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扶着车前的扶手板。壹:真是,实在。。然:是这样的。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古以舅姑称公婆。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识(zhì):同“志”,记住。
6.试分析本文的主旨。
明确:《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社会的特征的描述,阐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七、拓展延伸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明确: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虚构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明确: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课后导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选自刘开《问说》)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善也 善:好。 B.教学相长也 长:促进。
C.非问无以广识 广:广大。 D.而或不达于事 或:有时。
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1)教 然 后 知 困 (2)君 子 之 学 必 好 问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学半。________________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论述了① 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② 的关系。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选文【甲】:③ 。
选文【乙】:④ 。
答案及解析:
1.C 解析广:动词,扩充。
2.解析划分停顿必须依据几个原则:①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②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③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第(1)句的意思是“经过教授才知道自己的困惑”,根据句意划分为:教/然后知困。第(2)句可根据句子结构划分为:君子之学/必好问。
答案(1)教/然后知困 (2)君子之学/必好问
3.解析翻译时,不但要把握特殊句式,还要注意抓句子中的关键词,它们往往是得分点。如第(1)句中的第一个“学”翻译成“教”,是关键所在。第(2)句是判断句,句中的“者”解释为“……的人”,应当注意。
参考答案(1)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2)好学而不能够勤于请教的人,不是真正好学的人。
4.解析第①空的答案可分析【甲】文主旨句“故曰:教学相长也”得到;第②空答案也较为明显,“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等句揭示了答案。第③④空考查两文主旨,分别抓住两文的主旨句提炼答案即可。
答案①教与学 ②问与学 ③实践出真知 ④学习要勤学善问
(二)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有误的是( )
A.盗窃乱贼而不作(伤害) B. 不知其旨也(主旨)
C. 尝贻余核舟一(赠送) D.后遂无问津者(渡口)
2.下列各句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潭中/鱼可/百许头
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D.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3.下面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文章的第一、二句为总领全文,是对“大同”社会纲领性的说明。
B.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礼记》属于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C.“男有分,女有归”强调了“大同”社会无论男女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照顾和关爱。
D.本文运用对偶、排比的手法,句式整齐而有变化,既增强了气势,读来也更有韵味。
4.翻译句子。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及解析:
1.B (旨:味道)
2.C.(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潭中鱼/可百许头 D. 忘/路之远近。)
3.C
4.(1)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5.总结全文,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理想。文章用现实社会与理想社会作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造反等等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和平安定的大同社会,鼓舞人心。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两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2.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
学法指导: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认准字形,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出节奏。
2.诵读两文,先边读边口译,然后结合课下注释,试着笔译,疑难的语句或问题用红笔做上标记,留至课上互动解决。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二、预习任务
1.你觉得《虽有嘉肴》这篇课文是在跟我们讲什么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明确: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3.治理“大同社会”的三个准则是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个准则的内容吗?
明确:治理“大同社会”的三个准则是:(1)天下为公;(2)选贤与能;(3)讲信修睦。(解答第二问,学生只要理解没有偏差即可肯定,若能结合现实生活则更要予以鼓励、赞扬。)
4.《礼记》中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相对应的原文是什么?
明确:(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5.作者认为治理“大同社会”的最高准则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治理“大同社会”的最高准则是:行大道。
三、预习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弗学(fú) 男有分(fèn) 天下为公(wéi) B.嘉肴(yá) 教学相长(zhǎng) 不必为己(wèi)
C.学学半(xià) 选贤与能(jǔ)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D.兑命(yuè) 讲信修睦(mù) 矜寡孤独(jīn)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 B.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关)
C.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D.天下为公(介词,为了)
3.下列句子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虽有至道,不学,不知其善也
4.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B.何陋之有 C.大道之行也 D.宋何罪之有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译文:对于财货,人们憎恶它,把它扔在地上,自己不会私藏。
B.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D.《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答案及解析:
1.D 解析 “矜”在这里是通假字,同“鳏”,应读“guān”。
2.C 解析 A项,第一个“亲”应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B项,“闭”应为“动词,闭塞”;D项,“为”应为“动词,是”。
3.D 解析 课文原文为“弗学”。
4.C 解析 C项,“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其余三句中的“之”均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5.A 解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正确的翻译应是: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
动等)。
6填空。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礼记》,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作者)编纂的,是战国至秦汉(时期)间儒家(学派)论著的汇编。
(2)《虽有嘉肴》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也。
(3)总领《大道之行也》全文的语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照应此句的是: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出自《大道之行也》的成语有:鳏寡孤独、夜不闭户、天下为公。
【课中导读】
虽有嘉肴
一、朗读指导(学生文中标注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二、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①旨:味美。 ②至道:最好的道理。 ③困:困惑。 ③自反:自我反思。
④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⑤《兑命》: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⑥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2.全文翻译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之后才知道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自己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困惑,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三、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①《兑(yuè)命》曰(“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②学(xià)学半(“学”同“敩”,教导。)
2.古今异义
旨eq \b\lc\{\rc\ (\a\vs4\al\c1(古义:味美。例:弗食,不知其旨也。,今义:用意,目的。))困eq \b\lc\{\rc\ (\a\vs4\al\c1(古义:困惑。例:教然后知困。,今义:困难;困倦。))
长eq \b\lc\{\rc\ (\a\vs4\al\c1(古义:促进。例:教学相长也。,今义:增长。))
3.一词多义 学eq \b\lc\{\rc\ (\a\vs4\al\c1(教学相长学习,学学半教导))
4.词类活用: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弗食,不知其旨也(“……也”表判断。)
②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其谓之此乎”。)
四、合作探究
(一)内容探究
1.如果把文章压缩成一句话,你会保留哪一句?理由是什么?
明确:教学相长。是从“是故,教学相长”一句看出是对全文的总结,即文章的中心观点。
2本文论述的哪两者的关系?
明确:教和学的关系 。
3.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明确:文章先以“虽有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类比手法)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即应用了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
明确: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明确: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不断提高自己。
(二)主旨探究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写法探究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3.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章在总结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阐述且作为有力证据。
五、拓展提升
(一)《礼记·学记》 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②民,(以)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第2节选自《学礼》。②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③念终始:始终想着。
【译文】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问说(节选)
(清)刘开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虽有佳肴》论述了________的关系,《〈问说〉(节选)》论述了________的关系。两篇文章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虽有佳肴》:________。《〈问说〉(节选)》:________。
答案示例:教与学 学与问 实践出真知 我们要做一个勤学好问的人
大道之行也
一、课前复习(PPT)
二、朗读,读准停顿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三、疏通文意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
①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②为:是,表判断。
③〔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④〔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①〔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②子:以为子
③〔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④〔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译文: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①〔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 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
②〔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憎恨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宾语前置。
译文:(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①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②〔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④故:所以。⑤〔外户〕泛指大门。
⑥而〔是故谋闭而不兴〕:连词,表并列。⑦〔闭〕用门闩插门。 ⑧谓:叫做。
⑨〔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译文: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四、文言知识积累
1.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简要解释。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拔) ②矜、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
①讲信修睦(古义:培养;今义:修改。)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来,归属。)
③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户口,门户等。)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害人;今义:偷东西的人)
(古义:兴起。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⑤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
⑥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3.一词多义
①为 天下为公(动词,是)/不必为己(介词,为了)
②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前一个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以……为亲;后一个是名词,指父母。)
③子 不独子其子(前一个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以……为子;后一个是名词,指子女。)
④闭: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关闭)
⑤谓:是谓大同(动词,叫作)/予谓菊(动词,认为)
4.词类活用
①人不独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用作动词,赡养。
②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用作动词,抚养。
③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壮、幼。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中年人、孩童。
④选贤与能:贤,形容词用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能,形容词用作名词,能干的人。
5.重点实词
①大道之行也:行,实行。
②讲信修睦:修,培养。
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第二个“亲”,父母。第二个“子”,子女。
④皆有所养:养,供养。
⑤货恶其弃于地也:恶,憎恶。
⑥不必藏于己:藏,私藏。
⑦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因此、所以;兴,发生。
⑧盗窃乱贼而不作:贼,指害人;作,兴起。
⑨外户而不闭:闭,用门闩插门。(闩:shuān)
⑩是谓大同:是,这;谓,是。
6.特殊句式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判断句)
②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固定格式】(常说的“‘所’字结构”)“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口技》
五、内容解读
1.课题介绍
“大道”什么意思呢?在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是施行的意思。 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中,这样的社会也叫大同社会。
2.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①“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②“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
③“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明确:基本特征: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男有分,女有归。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①“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
②“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
③“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根据文意,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作者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述方法。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特征),是总说。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六、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及作用。
明确:这三句起总领作用,对大同社会的概括说明,是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即社会纲领。“天下为公”是说政权性质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这也是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选贤与能”是说用人准则,管理者应由德才兼备的人担任,体现了古代的尚贤思想。“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关系,成员之间应当诚信和睦,不欺诈,唯有这样社会才会保持和平稳定。
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解。
明确:“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特别要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第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在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3.“有分”“有归”点出大同社会的什么特征?
明确:“有分”就是有稳定的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这是大同社会第二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写人们对财物、劳动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明确: 通过人们在对待财物和劳动上毫无私心的表现,人们珍惜劳动,树公心、去私心讲求节约奉献精神,点出大同社会第三方面的特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5.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明确:这是理想的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生活状况的反映,把现实与理想进行对比,折射出当时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也说明了人们为什么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补充材料:
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扶着车前的扶手板。壹:真是,实在。。然:是这样的。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古以舅姑称公婆。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识(zhì):同“志”,记住。
6.试分析本文的主旨。
明确:《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社会的特征的描述,阐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七、拓展延伸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明确: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虚构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明确: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课后导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选自刘开《问说》)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善也 善:好。 B.教学相长也 长:促进。
C.非问无以广识 广:广大。 D.而或不达于事 或:有时。
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1)教 然 后 知 困 (2)君 子 之 学 必 好 问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学半。________________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论述了① 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② 的关系。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选文【甲】:③ 。
选文【乙】:④ 。
答案及解析:
1.C 解析广:动词,扩充。
2.解析划分停顿必须依据几个原则:①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②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③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第(1)句的意思是“经过教授才知道自己的困惑”,根据句意划分为:教/然后知困。第(2)句可根据句子结构划分为:君子之学/必好问。
答案(1)教/然后知困 (2)君子之学/必好问
3.解析翻译时,不但要把握特殊句式,还要注意抓句子中的关键词,它们往往是得分点。如第(1)句中的第一个“学”翻译成“教”,是关键所在。第(2)句是判断句,句中的“者”解释为“……的人”,应当注意。
参考答案(1)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2)好学而不能够勤于请教的人,不是真正好学的人。
4.解析第①空的答案可分析【甲】文主旨句“故曰:教学相长也”得到;第②空答案也较为明显,“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等句揭示了答案。第③④空考查两文主旨,分别抓住两文的主旨句提炼答案即可。
答案①教与学 ②问与学 ③实践出真知 ④学习要勤学善问
(二)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有误的是( )
A.盗窃乱贼而不作(伤害) B. 不知其旨也(主旨)
C. 尝贻余核舟一(赠送) D.后遂无问津者(渡口)
2.下列各句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潭中/鱼可/百许头
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D.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3.下面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文章的第一、二句为总领全文,是对“大同”社会纲领性的说明。
B.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礼记》属于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C.“男有分,女有归”强调了“大同”社会无论男女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照顾和关爱。
D.本文运用对偶、排比的手法,句式整齐而有变化,既增强了气势,读来也更有韵味。
4.翻译句子。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及解析:
1.B (旨:味道)
2.C.(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潭中鱼/可百许头 D. 忘/路之远近。)
3.C
4.(1)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5.总结全文,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理想。文章用现实社会与理想社会作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造反等等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和平安定的大同社会,鼓舞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