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课《回延安》(第一课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第二课《回延安》(第2课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第三课《安塞腰鼓》(第二课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语文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所散发的磅礴气势和力量之美;
2.体会长短句式交错使用的节奏、韵律的变化特点,学习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充满激情的语言特色;
3.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感悟安塞腰鼓所蕴蓄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安塞腰鼓在我国大西北黄土高原上享有“天下第一鼓”的美称。那火一样热烈的舞蹈,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使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是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
介绍作者:刘成章: 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当代诗人、散文家。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 是《羊想云彩》中的一篇。他写陕北,追求“土”(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有诗意的土,有灵性的土,向“信天游”靠拢。这就攫住了陕北的“魂”,也显出了他散文的“精气神儿”。
写作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是中华民族改革开放“高歌猛进”和“阵痛”的关键时期,整个民族情绪处于“沸腾”的状态。一个民族的希望,在于她的生机和活力,在于她的梦想和荣光,在于她的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在于她的坚忍不拔和百折不挠,这是一个民族的真气、正气、浩气和骨气,也就是一个民族的气节和气魄。贫血缺钙的民族,何以立足于世界?“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正是中华民族艰难坎坷的历史进程的一种写照,也是作者美好的期待和祈愿。
了解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陕北的汉族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远古时代,黄河各流域部落的男性常用一截中空的树干包以羊皮,携在腰间,击之以驱赶野兽。后来,在秦朝为了防止其他游牧民族侵犯疆土,每个士兵身上都背着鼓,用于警报。
(一)检查预习
注音释词:
字词积累:
亢奋:极度兴奋。
晦暗: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羁绊: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烧灼:烧、烫,使受伤。
冗杂:繁杂。
战栗:战抖,即发抖,哆嗦。(只适用褒义语境。)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渺远:遥远。同“邈远”。
(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诵读感知
学生带着问题大声自读课文。说明:时间5分钟;教师无须给提示。
(1)请根据文中描述,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
好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空缺处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2)按照时间顺序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预设 (1)“壮阔”“豪放”“火烈”“有力”“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使人叹为观止”“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等等。
(2)鼓响前(第1—4段):安静。
腰鼓表演(第5—27段):激昂。
鼓声止(第28—30段):寂静。
3.指导朗读
1-4段沉稳期待,中速不乏力量;
5—27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段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稍慢。
4.理清思路
要读出《安塞腰鼓》这篇美文的感染力、震撼力,不仅靠声音,更需要深入理解文章的思路,读出层次变化。文章从哪些方面写表演中的安塞腰鼓?
(生再读课文,快速提炼关键内容)
提示:可通过抓关键词句来明确内容和理清思路。
预设 关键句:文中有一个句子反复出现,它表达出了作者最炽烈的情感,这个句子就是“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关键词:以上四个句子区分了四部分,每个部分各有一个词语提示了这个部分的内容。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中的“一场”;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中的“响声”;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中的 “胳膊、腿、全身”“搏击”;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每一个舞姿……每一个舞姿……”中的“舞姿”。
层次:文章从四个方面写表演中“激昂的安塞腰鼓”。
第一层(第5—13段):宏伟的场面。第二层(第14—17段):激越的鼓声。
第三层(第18—22段):有力的动作。
第四层(第23—27段):奇丽的舞姿。
根据提示完成文章结构图。
(三)探究交流,明确主旨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安塞腰鼓》这样一篇经典美文,要想晓其义、明其旨、悟其情、受其熏陶,你还想解决什么问题?
诵读交流
(1)小组内诵读、交流,结合文本提出问题,反馈有价值、有争议的问题,或在讨论中提出新问题。
(2)讨论探究。
1.“安塞腰鼓”有什么突出特点?
安塞腰鼓具有“壮阔”“豪放”“火烈”“有力”“惊心动魄”“奇伟磅礴”等特点。
2.本文明明以“安塞腰鼓”为题目和主要内容,为什么要多次写“高粱地”“黄土高原”?
质朴的“高粱地”、厚重的“黄土高原”是“安塞腰鼓”表演的背景,也是孕育“安塞腰鼓”的文化土壤,“安塞腰鼓”不仅仅是一种表演,更是西北高原地区风土人情的展示。
3.黄土高原上的“后生”是怎样的形象?
黄土高原上的“后生”们朴实、沉稳、热烈、奔放,充满生命的活力。击打腰鼓时,他们全情投入、用尽全力,因为这对于他们是一种生命的宣泄与释放。
4.文章开头四段和结尾三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不可以。文章开头四段和结尾三段的“静”,更能衬托出安塞腰鼓的热烈奔放。反过来又起到以动衬静的效果,开头四段的安静,表现蓄势待发;结尾三段的寂静,让人回味无穷。诵读的时候可压低声音,与“表演中”的部分形成对比。
设问5: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
(生交流讨论,师指导总结)
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可以有多种见解:
①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②表达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③歌颂阳刚之美。“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阳刚之美。
④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遗落了一切冗杂”,打破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
问题探究
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预设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而本文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西北地区黄土高原比较贫穷,人们生活艰苦,西北好像落伍了。但作者深情地歌颂的“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一步步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天天活跃的今天,这种“搏击”精神将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梳理,感受了安塞腰鼓雄浑、激越、壮阔、火烈的特点和洋溢的阳刚之美,也感受到了黄土高原人独有的热烈豪放和蓬勃的生命力,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人一定要有积极乐观、坚定生活的信念,让生命活得精彩、活得有意义!
初中人教部编版安塞腰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安塞腰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品味语言,写作技巧,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3 *安塞腰鼓/刘成章第2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3 *安塞腰鼓/刘成章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手段,教学课时,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3 *安塞腰鼓/刘成章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3 *安塞腰鼓/刘成章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手段,教学课时,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