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课《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第十一课《核舟记》(第一课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第十四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课时)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熟记“篆章”的“篆”、“峨冠”的“冠”、“矫首”的“矫”等字的读音;熟记“贻”“峨”“褶”“篷”等字的字形;理解“历历可数”等成语的意思;识记作者魏学洢的文学常识。
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重点)
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难点)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素养)
复习检查
疏通文意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二、课文解析
1.作者介绍船背只用了一小段文字,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这样安排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写作技巧。
2.作者为什么在段末再次对船上的事物进行说明?
强调了核舟的体积虽小,但所刻之物十分丰富,让人对小小核舟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技亦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的感受。
3.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介绍“核舟”?
①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
②舱边的窗竟然可以关闭,从这里说起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③核舟所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而中间部分雕刻有苏轼的诗句,从这里说起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的想象。
研读课文
研读第一段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奇巧
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
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研读第2—5段
说明对象 核舟
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何具体说明奇巧?
三、合作探究
1.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一舟子“若啸呼状”,显得悠然自得;另一舟子“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显得从容自若。
两舟子共同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自由自在的气氛。加上舟尾横卧的舟楫,更加暗示了一种放任自流的悠闲境界。
2.写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3.研读末段,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4.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说明雕刻家构思的_巧妙__,赞美他的_高超_技艺,也显示出我国古代_工艺美术_ 的卓越成就。
四、课堂小结
1.概括主题
本文通过对我国明代的一件微雕作品——“核舟”的详细介绍,赞扬了雕刻者王叔远的高超技艺,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感悟
感悟一:明代王叔远的技艺并非先天得来,而是后天努力的结果。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能靠自己的刻苦努力。
感悟二:一枚小小的桃核,可以表现“大苏泛赤壁”的内容,可见雕刻者非凡的想象力。艺术创作离不开想象。我们也可以在一件小事中,通过想象,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第一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第一课时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合作探究,品味特色,课文小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