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七课《壶口瀑布》(第二课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第十八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一课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第19课《登勃朗峰》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第21课《庄子》二则:《北冥有鱼》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人教部编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二课时教案
展开1.欣赏作者笔下的各种景物,感受其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
2.把握文章的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3.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
4.仔细品味本文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的语言,体会这种语言的妙处。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目标:
1.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
2.仔细品味本文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的语言,体会这种语言的妙处。
教学环节:
复习检测
一、研读探究
上节课,我们感受了各拉丹冬的神秘、美丽、瑰奇,尤其是冰塔林令人叹为观止的壮美奇丽景色。可是,作者在展现各拉丹冬的大美之时,反复描写自己痛苦的身体感受,似乎有些不大协调。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作者描写自己身体感受的原因。
1.身体变化
速读文章,找出作者描写自己身体状况的语句,并理清作者的身体变化。
预设 语句:
(1)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2)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腰椎也错了位。
(3)往下的情景多少有些凄凉。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4)“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
(5)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
(6)而我似乎已经衰竭。
变化:作者的身体状况有逐渐恶化的趋势——从疼痛发烧,到高原反应外加新伤剧痛,再到身体与精神的极度痛苦甚至麻木。
2.内心体验
随着身体状况的恶化,作者的内心体验有哪些变化?找出描写其内心体验的语句,并理清这种变化。
预设 语句:
(1)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2)“我要死了。”
(3)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变化:作者最先还有心思担心身体的不适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心态;不久就体验到高原冰河的环境艰险,哀叹“我要死了”;最后感到自己“似乎已经衰竭”,甚至想到就在此地长眠。
不同的内心体验又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不同的观景感受?
预设 作者内心体验发生变化的同时,观景的思绪也在发生变化:
3.作用分析
随着身体状况的变化,作者内心的体验、观景的思绪也在发生变化。由此可知,作者多次写身体感受到底有什么作用?
预设
侧面描写自然环境之艰险
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线索
体会作者乐观坚强的精神
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的作者在文中反复写自己身体的痛苦感受,还有什么表达效果?
苦难美+悲壮美+体验感
我始终认为,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要是有一百次机会让我选择,第一百零一次我仍然选择苦难。
(刘延《如风的马丽华》)
预设 在展现各拉丹冬的大壮大美时,呈现大量的苦难。作者在身体的痛苦中坚持心灵的行走,做该做的事情,使文章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使读者的阅读感受也超越了“观赏自然”的范畴。
4.理解情怀
作者是怎么看待大自然带给自己的身体上的痛苦的?结合资料理解作者的情怀。
自然的礼赞、敬畏
大自然并不因也不为谁的存在而存在,即便没有人类,它依然万古长存。万千物象合成一个自然,万千物象又都是自然之子。大自然如此无一遗漏地包容了一切,当然包括微不足道的人类,当然也包括了更加微不足道的个人命运,以及通常我们所称之为欣悦或苦恼的幸与不幸。
(马丽华《藏北启示:超越苦难》)
预设 人的痛苦在伟大而恒久的自然面前,显得多么微不足道,作者以身体的痛苦感受,反衬出大自然的伟力,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礼赞、敬畏之情。
作者反复叙写身体的痛苦,并将它与景物描写以及自己的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表现出各拉丹冬的壮美迷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细腻感受、诗意想象和敬畏之情,使文章呈现出一种悲壮美的色彩。
二、品析语言
1.赏析句子
师:请同学们根据括号提示,赏析下列三组句子。
第一组:(精彩的描写)
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语言精准又生动形象,长短句勾勒特点
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用语精简而准确,形象性强
第二组:(幽默的点染)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比喻。透露出作者乐观、坚强的精神和对探险事业的热爱
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
幽默调侃之中,透露出作者乐观、坚强的精神
第三组:(精练的哲思)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眩晕: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该看什么
卖弄: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
感受:震撼敬畏
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有什么含义?)
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的确”二字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总结妙处
结合对上面三组句子的品析,说说本文语言的妙处。
预设 这类语言形成了文章审美的聚集点,调节着全文的节奏,闪烁着思想、精神、情感的火花,使文章既流畅自然,又张弛有度,平易处读来轻松自如,锤炼处则需细细品味,很能吸引读者。
3.分析情感
在这种看似随意,实则精巧、准确、传神的语言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预设 作者自始至终都在表达心中对大自然的礼赞、敬畏之情。无论是精彩的描写,还是幽默的调侃,或是观景的感受,都是礼赞自然、敬畏自然的一种表现。
三、课堂小结
(一)写作特色
1.移步换景,变幻多姿
从整体上看,本文采取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文章开头两句概括了作者的行踪,即从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安营,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在不断变化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营地远眺各拉丹冬雪山,看到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在砾石堆上四顾,看到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靠近冰山,发现它的难以名状;进入冰塔林,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皱褶,有着“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有如“琼瑶仙境”,在阳光下“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2.语言看似随意,实则工巧
本文的语言整体来说比较平实、自由、随性,但作者在锤炼语言方面其实很下功夫。如“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用语精简而准确,生动形象,富有张弛结合的音乐美。文中多处精彩的描写句、精练的哲思句、幽默的点染句,闪烁着思想、情感、精神的火花,很有感染力。
(二)课堂小结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生动地记叙了“我”随电影摄制组游览各拉丹冬的艰苦经历,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雄伟、神秘、险远、圣洁、瑰奇的形象,诗意地记录了自己在这些原始景物面前所产生的精神震撼和心灵触动,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珍视、敬仰之情。
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预习检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思路,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