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课《核舟记》(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导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导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第16课《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导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第十七课《壶口瀑布》(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语文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课时学案
展开【学习目标】
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3.理解演讲中事例对观点的印证作用。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2、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自主预习】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填空。
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1962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博士,1969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后来有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在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靖文体知识
讲演词又叫演说词、讲话稿,是一种供口头向群众宣传的、带有鼓动性的文章。
讲演词有以下特点:第一,考虑听众对象,要有针对性。第二,观点集中、鲜明。第三,思路清晰,内容充实。第四,语言通俗生动,感情深厚充沛。
讲演词的结构灵活多样,不管采用什么形式,但大体都有三部分内容:开头提出问题,或亮出讲话要点,以引起听众的兴趣和关注;重点是中间部分对讲演主旨的阐述;结尾回应开头,总结全文,或提出希望和祝愿,使听众受到激励和鼓舞。
边县
字词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丁肇( )中 不知所措( )
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
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赏析文章
2、阅读课文,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3、文章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4、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5、“格物致知”是丁教授点出论题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结合课文,说说它的意义是什么。
6、“格物”和“致知”出自何处?
7、作者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他怎么证明的?
8、“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
9、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10、本文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
11、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12、解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13、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14、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拓展延伸
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 (同学们自愿组成探究学习自小组,课余时间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等信息资源库作探究学习,并写成研究小论文,一周后进行成果交流与评比。)
参 考 答 案:
(1)zhà cuò
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知识。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2、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由获奖感言,引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分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和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13段),解决问题。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希望。
3、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5、①丁教授认为在传统教育意义上“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②丁教授认为其真正意义是“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意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6、出自《大学》
《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
7、举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
因为“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代表性。
8、“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9、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10、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1、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从传统教育里引出“格物致知”,阐述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逐层深入说理,思路十分清晰。
12、(1)引用论证: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3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2)举例论证: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借作者的亲身经验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3)道理论证:第12段记述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从理论上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4)对比论证:王阳明“格”竹子的失败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新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13、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14、例1: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例2: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及答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课前导学,课中导读,课后导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课前导学,课中导读,课后导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一课时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一课时学案设计,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有关资料,预习设计,探究课文,课堂检测,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