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综合基础练习(六)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综合基础练习(六),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综合性学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作文,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基础知识综合
1.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四川人说□é______眉天下秀,夔( )门天下险,剑gé______天下雄,青城天下yōu______□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 )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huáng______的印象。
(1)给加点字注音。
(2)根据拼音写汉字。
(3)在□中标注恰当的标点符号。
(4)解释加点词。
富丽堂皇: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性学习
2.《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很有名的一则寓言故事,这样的寓言故事你还知道哪些?请你列举如下:(至少两则)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蕴含了哪些情感?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中,“塞下”点明了词人的所在地,“秋来”点明了季节。
B.词的上片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C.“羌管悠悠霜满地”描写了月光如霜的情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D.全词以词人亲眼所见之景,表现了词人的英雄气概和戍边将士的艰苦,读来真切感人。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甲]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乙]……胡屠户上前道:“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敢大胆,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来劝你的。”……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到了家门,屠户高声叫道:“老爷回府了!”老太太迎着出来,见儿子不疯,喜从天降。众人问报录的,已是家里把屠户送来的几千钱打发他们去了。范进拜了母亲,也拜谢丈人。胡屠户再三不安道:“些须几个钱,不够你赏人。”范进又谢了邻居。正待坐下,早看见一个体面的管家,手里拿着一个大红全帖,飞跑了进来:“张老爷来拜新中的范老爷。”说毕,轿子已是到了门口。胡屠户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邻居各自散了。
范进迎了出去,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皂靴。他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别号静斋,同范进让了进来,到堂屋内平磕了头,分宾主坐下。张乡绅先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张乡绅道:“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范进道:“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张乡绅四面将眼睛望了一望,说道:“世先生果是清贫。”随在跟的家人手里拿过一封银子来,说道:“弟却也无以为敬,谨具贺仪五十两,世先生权且收着。这华居其实住不得,将来当事拜往,俱不甚便。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轩敞,也还干净,就送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请教些。”范进再三推辞,张乡绅急了,道:“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范进方才把银子收下,作揖谢了。又说了一会,打躬作别。胡屠户直等他上了轿,才敢走出堂屋来。
5.请各用一句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甲:
乙:
6.甲文中读书人出身的丁举人,却置孔乙己与绝境,作者设计这样情节有什么用意?
7.乙文中张老爷一见范进中举,马上就来拜访,并且说:“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还送银子、送房子。张老爷这样做的目的是 ( )
A.想巴结新中举的范进,为日后仗势办事铺平道路
B.为的是结交新贵,拉拢范进,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C.拉帮结派,今后好横行乡里,欺压百姓。
8.甲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该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9.分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甲文中,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2)乙文中胡屠户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
10.甲选文中多次写酒店人对孔乙己“笑”有什么作用?
11.乙选文中作者花大量笔墨刻画胡屠户,并对张乡绅拜会进行了详细描写,有何用意?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
12.探究短衣帮语言描写的作用,写出你发现的结果。
①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②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③“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④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
⑤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13.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就选文所用的艺术手法作赏析。(写出两种即可)
五、作文
14.作文。
端午节,奶奶像往年一样送来了端午食品一一绿豆糕,你却不领情,对奶奶说:“这是你喜欢的,不是我喜欢的。”事后,这引起了你的联想和深思……
你以“你的和我的”为题写了一篇文章,向校刊投稿。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者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1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贤者能勿丧耳。
(3)是亦不可以已乎?
1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乙】
卫律①知武②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③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④。别其官属常惠⑤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⑥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改)
【注释】①卫律:曾在汉朝廷当官,后投降匈奴。②)武:苏武,汉朝的使臣。③旃(zhān);同“毡”,毛织物。④羝(dī):公羊。⑤常惠: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⑥去:即“弆”(jǔ),收藏。
1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单于愈益欲降之/实是欲界之仙都B.绝不饮食/绝?多生怪柏
C.单于愈益欲降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数日不死/大雪深数尺
18.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19.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甲文开头讲“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2)试用甲文作者的观点,结合乙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苏武。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0.下面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邹忌讽齐王纳谏》)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C.遂逐齐师//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寓逆旅,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
21.下面与“小大之狱”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将鼓之
B.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C.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D.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2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何以战?”
(2)既克,公问其故。
23.文中写道:“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后文概述长勺之战的场面时,鲁庄公的哪些表现验证了这种说法?
24.请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乐全的地位与曹刿有什么相似之处?从哪里看出来?
【链接材料】
呜呼!士①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言语非不工也,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然至于临大事,鲜不忘其故、失其守者,其器小也。公(乐全先生)为布衣,则颀然②已有公辅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③物,以色假④人。虽对人主⑤,必同而后言。毁誉⑥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
(节选自苏轼《乐全先生文集叙》)
[注释]①士:读书人。②颀然:高大的样子。③徇:追求。④假:看待、对待。⑤人主:君主。⑥毁誉:毁谤和称赞。
七、名著阅读
25.任务四:“你以为我贫穷,相貌乎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起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可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的站在上帝面前。”这是简爱与罗切斯特对话中精彩的一部分,结合全书,谈谈你心目中简·爱是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kuí yí
(2)峨 阁 幽 煌
(3):“ 。”
(4)形容建筑物华丽雄伟,也形容场面华丽而盛大。
2.示例: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杞人忧天。
3.词人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将士们对战争的厌恶和无奈,以及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4.C
5.(甲)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乙)范进中举后胡屠夫巴结、张老爷送钱送房。 6.说明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科举制度。二人都是读书人,但丁举人成为有权有势的“老爷”,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成为可怜的牺牲品,深刻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毒恶。 7.B 8.自然环境描写(或景物描写)。作用:营造悲凉的氛围,使孔乙己的出场具有悲剧意味,暗示孔乙己的悲剧结局。 9.(1)“摸”是摸寻、寻找的意思,表明孔乙己已经极度贫穷了,但仍然喜好喝酒,进一步写出处境惨淡。 (意对即可)
(2)“躲”是躲避、躲开的意思, 表明胡屠户身份低微,对权利阶层张老爷充满恐惧和害怕,揭露了封建等级制度对人的毒害。 10.增强了悲剧气氛,和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强烈到的对比,从而批判了当时群众麻木、冷漠,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冷酷无情。 11.通过描写这两个人物对范进的态度,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丑陋风气。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控诉了整个社会风气的沦丧,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12.示例一 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短衣帮没有意识到孔乙己与他们一样都是处于封建秩序中受压迫的地位,反而毫无怜悯地对孔乙己当众戏弄、取笑、揶揄、挖苦,体现了短衣帮精神的冷酷、麻木。
示例二 烘托孔乙己的形象。在众人的嘲讽中,孔乙己尴尬、狼狈,没有生气,没有愤怒,更没有反抗和改变,只是穷于招架,烘托出孔乙己可怜、可笑、迂腐、可叹的性格。
示例三 表现作品主题。通过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弄、讽刺,反映社会的凉薄和人情冷暖。
示例四 短衣帮和孔乙己形成“看”和“被看”的结构,揭示了封建社会之下国民的愚昧、无知以及精神上的空虚。 13.示例一 从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方面对人物进行多角度描写。“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用外貌描写写出了孔乙己的独特,也写出了他身份的尴尬;“窃书不能算偷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用语言描写写出了孔乙己的迂腐,也表现了他自尊心受伤害时极自己的行为辩护的窘态。
示例二 善于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表现。“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表现了孔乙己经济上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但又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的矛盾心理。
示例三 出色的细节描写。“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捞”字显示了问话人对孔乙己的不屑与嘲笑,他们认定孔乙己是个没有用的人,即使得到秀才的功名也纯粹是投机成功、占大便宜的事,何况孔乙己根本考不上功名。“笼”字揭示出孔乙己在灵魂深处的疮疤被戳痛时的颓丧的心态。
14.例文:
你的和我的
无论何时,奶奶对洛洛及洛洛对奶奶的爱永远不变。
三天前,洛洛看到令人头痛的数学成绩,一连生自己好几天气,闷闷不乐的。正巧遇上端午节,住在X市的奶奶千里迢迢擒着两盒绿豆糕连夜乘火车跑来看望自己的宝贝孙女洛洛。
“洛洛!快来看看奶奶给你带了什么?”
正反思数学试卷的洛洛本来就因成绩而闷闷不乐,心中像塞了团棉花,听到奶奶的呼唤更是心中不爽,“你们不能让我静静吗?”她不耐烦的走向客厅并小声嘀咕。
“洛洛,来,这是你喜欢的绿豆糕。”奶奶边说边将包里的绿豆糕拿了出来。
“这是你喜欢的,又不是我喜欢的!”洛洛向奶奶大喊,喊完就气呼呼走回房间,“咚”!门被重重关上。
“这孩子,怎么这样,妈,您别难过,她数学没考好,还在生自己气呢。”洛妈走来安慰奶奶。
“没事,我永远不会怪她,她还只是个孩子。”奶奶轻叹一口气,“对了,小莉,洛洛现在喜欢吃什么?”洛妈托头想想,“她呀,最喜欢吃红豆饼。”
晚上,经过两天调整终于恢复元气的洛洛打开冰箱,想拿瓶桔子汽水解渴。却发现奶奶上午带来的绿豆糕安静的躺在冰箱里。她想了想,认为自己冲动的把火气发到奶奶身上,所以肯定令从小把自己拉扯长大的奶奶伤心了。洛洛摸出手机,想打个电话给奶奶道歉。打了几个都无人接听,洛洛慌了,着急的向厨房跑去“妈!妈!奶奶电话一直接不通!”洛妈也慌了,关掉正煮着的汤,抓起手机一连打了五个电话才接通。
“喂,妈,您现在在哪里?洛洛想通了,现在她可担心您了”,
“我在排队呢”。
“排什么队?”
“哎哟,洛洛不是喜欢红豆饼吗?我四处打听到了一家很好吃的店,在排着呢,先别告诉洛洛啊!”奶奶挂了电话后,轻轻笑了笑,心想,只要洛洛喜欢,一切都值得。
“咚咚咚”奶奶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洛洛家。洛洛兴奋地跑去,她知道,奶奶回来了。门一开,洛洛发现奶奶的眼珠上爬满了细细的红血丝。仔细端详着奶奶,发现奶奶的头发几乎全白了。
“洛洛,快尝尝,这是你最喜欢的红豆饼。”奶奶边说边将饼盒拿出来。那神情激动的像个孩子。
“奶奶…”洛洛小声道“对不起!早上我不该把火发到你身上的,”洛洛边哭边说。
“呀,洛洛,奶奶永远不会怪你的,你还小呢,”奶奶轻抚洛洛的后背说。
洛洛大口咬下一块红豆饼,眼睛一亮,“真好吃!奶奶你在哪里买的,太赞了!你也尝尝”奶奶接过洛洛递过来的红豆饼笑道:“洛洛你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祖孙俩合好如初,在一起分享红豆饼的一幕被洛妈悄悄拍了下来。
奶奶对洛洛的及洛洛对奶奶的爱,永远不变。
15.(1)祸害,灾难。(2) 丧失。(3)停止。 16.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 17.D 18.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19.(1)甲文开头运用比喻,开头讲“鱼”和“熊掌”,作为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2)甲文作者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乙文通过记叙苏武被匈奴幽禁时,忍受生活上的种种磨难,终不投降,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心中有“义”的人。
20.C 21.D 22.(1)问庄公:“您凭借什么跟齐国打仗?”(或:“凭借什么作战?”)
(2)打了胜仗以后(或:已经战胜齐军),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 23.“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 24.出身平民百姓,地位低微;从“公为布衣”看出。
25.勇敢地追求爱情、幸福及平等地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综合基础练习(十一),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综合性学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作文,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综合基础练习(十二),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综合性学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作文,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综合基础练习(十七),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综合性学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作文,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