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统一检测(一)语文(附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株洲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统一检测(一)语文(附答案),文件包含2024届湖南省株洲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docx、语文参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准考证号:______
(本试卷共8页,23题,考试用时150分钟,全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真实:文学的第一天性
真实是文学的第一天性,是文学创作的出发点。
文学的对象是人性和人的生存条件。因此,文学的真实性最重要的是见证与呈现人性的真实性和生存条件的真实性。伟大的作品总是深刻展示人性的复杂性与人生的巨大困境。西方的莎士比亚和东方的曹雪芹这两位伟大作家都无与伦比地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复杂,和拥有对人类生存环境最深刻的认知。他们笔下的人物,其性情性格,全都具有多重暗示,绝无简单化现象。人物所处的环境,也都是复杂的多重冲突,父与子、母与子、丈夫与妻子、兄弟与姐妹、恋人与恋人,等等,他们在生存历程中所产生的自然悲剧(生老病死)、人为悲剧(人际关系所造成的冲突)、个体悲剧(情与欲、义与利等),相互交织,把人性的各个层面,展示得极为真实动人。文学的真实性除了表现为展示于作品中的人性真实与环境真实之外,还特别表现在作家主体写作态度的真诚。不欺骗读者,这对于作家来说,不仅是创作的思路,而且是创作的道德。古往今来,一切不朽的经典,其生命力的密码就在这里。
超越:文学的第二天性
文学的最高境界是超越现实功利、现实道德、现实视角,也超越现实时空的审美境界。“超越”是指跳出经验世界而进入先验世界。真实讲进入,超越讲跳出,两项加起来便是“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文学创作既要把握现实经验,又要跳出现实经验。超越现实经验的内容很广泛,它既是指超越整个现实存在即现实世界,也可以指超越现实表象而进入现实深层。说文学是最自由的领域,就因为文学具有超越性,它可以超越现实存在的各种束缚、羁绊与局限。政治、经济、新闻等现实活动都要受到现实条件,包括法律的制约,唯有文学不然。它遵循的法是“无法之法”,它可以天马行空,可以鲸鱼跃海。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打人的自由,泛爱的自由,而在文学中则有书写一切的自由,只是必须用良心审视这些自由。
文学之所以拥有最大的自由,除了作家的心理活动不固守现实世界的规范之外,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学具有超越现实功利的根本特性。我认为:把文学创造活动视为主体审美实践过程,也是主体摆脱现实羁绊而进入充分自由状态(个性化状态)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关键环节是作家“超越”世俗角色。钱钟书说作家其实有两个自我:一个是随波逐流的世俗的自我,一个是居于现实世界之上脱俗的独立思考的自我。这一见解让我明白:作家可分为两种主体,一是现实主体,即随众俯仰之主体:一是艺术主体,即超越现实主体、超越世俗角色的主体。文学主体性就是要充分展示艺术主体的本真属性,即个性、我性、自性等。总之,实现文学主体性,就是实现他人不可重复、他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就是超越大众性、群体性、世俗性而进入审美殿堂。
作家超越了现实主体(世俗角色)而进入艺术主体(本真角色),才具有文学主体性。而成为艺术主体后最重要的是要调整自己的视角,建立艺术视角(审美视角)。超越视角,实际上就是个人视角。要成为好作家,就不能仅仅用“俗眼”看世界。每一个伟大的作家,都一定有独特的不同凡响的视角。好作家要创作出好作品,首先是他们看世界绝不沿用他人的视角。视角一变,新意就出来了。这是作家“原创性”的秘诀之一。
超越现实主体,超越现实视角,这就是从作家主体的层面讲超越性。如果从文本的层面上讲,超越性归根结蒂应当表现为超越现实境界。人与人的差别,作品与作品的差别,最终是境界的差别。我们说文学应当超越现实功利,就是说,文学应当超越功利境界。我们说文学应当超越“现实人”即现实主体,就是说文学应当超越道德境界。作家应当具有比一般人更高的道德水准,作品中应有作家的伦理态度。但是,道德境界仍然属于现实境界,这还不是文学的最高境界。在现实中,作家会对人作好与坏的判断,但在艺术中,作家则对任何人都投以悲悯的态度。文学的最高境界是超越现实功利、现实道德、现实视角,也超越现实时空的审美境界。
(摘编自刘再复《文学常识二十二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学作品应以展示人性的真实与人类生存条件的真实为出发点,经过超越,最终达到审美境界。
B.“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其”指经验世界和先验世界;既要把握现实经验,又要跳出现实经验。
C.作家作品想具有“原创性”,需要超越现实主体后,成为艺术主体,建立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视角。
D.超越性从作家主体的层面讲,指超越现实主体和现实视角;从文本的层面上讲,则指超越现实境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今中外伟大作家的不朽作品,生命力密码就在作家主体写作态度的真诚,以不欺骗读者为创作思路和道德。
B.文学遵循“无法之法”,是最自由的领域,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打人、泛爱的自由在良心审视下文学中可以有。
C.文学主体性要超越大众性、群体性与世俗性,它的实现需充分展示他人不可重复、替代的个性、我性、自性等。
D.作家比一般人的道德水准更高,所以在艺术创作中不会对人作好坏判断,而是对任何人都会投以悲悯的态度。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沈从文的《边城》采用了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营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般的世界。
B.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主人公,性格表层徘徊彷徨,其人性深处则是极为复杂的多方冲突。
C.“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晋代文学家潘岳是一个势利小人,但文章却写得超凡脱俗。
D.荷马史诗《伊里亚特》不持正义与否的判断,描写战争双方为美人而战,即为尊严、荣誉和美而战。
4.“超越:文学的第二天性”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5.《红楼梦》作为不朽的经典,体现了文中所说的文学两大天性:真实性和超越性。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从两大天性的角度简要分析《红楼梦》中贾政与贾宝玉父子的矛盾冲突。(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雪山大地(节选)
杨志军
等父亲拴好马走进帐房时,炉火已经生起,①一个边沿满是豁牙的陶锅坐在上面。桑杰的妻子是个又瘦又小的女人,看到父亲后迅速低头弯腰。父亲说:“大嫂啦,你好。”吓得她转身,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躲。桑杰说:“多放点酥油的要哩。”“噢呀(好的、是的)。”妻子赛毛答应着,腰弯得更低了。等招待父亲喝了酥油茶吃了糌粑,搬家就开始了。桑杰在家中小小的享堂前跪拜祈祷。拆卸帐房时,父亲要帮忙,桑杰不让,一个劲说着“贵人不沾手”之类的话。父亲又要帮忙,还是被桑杰拦住了:“强巴科长啦,要是你嫌搬家动作慢,就请用鞭子抽我们。”父亲说:“怎么会嫌弃呢?就是不好意思闲着。”桑杰说:“天上没有牦母牛,下的不是奶子;贵人没有无底靴,怎么会不好意思?”父亲只好站在一边,看他们忙活。家什没有多少,很快就妥当了。
太阳正在西斜,桑杰一家赶着牲畜朝着沁多草原南部的野马滩走去。正是夏花盛放的季节,蕊红瓣白的点地梅左一片右一摊,像铺满了不规则的花地毯。而在通往远处雪山的高地上,金灿灿的九星花漫作了河,开阔的河面上飞翔着四五只鹰,可以想见那儿的花海草浪里正在蹦跳着旱獭和野兔、雪貂和马鸡。②一行人赶着牲畜在如诗如画的景色里跋涉,走到天黑就歇下了。搭建帐房,生火做饭,睡了一夜,第二天再走,再歇。搬家的路虽然漫长,却给父亲提供了观察牧家并和桑杰一家聊天的机会。他发现赛毛喜欢唱歌,只要唱起来,似乎骨子里有一种力量。
父亲和桑杰一家走到第四天下午,才看到野马雪山。从沟沟壑壑里流出一条河叫野马河。滩头和水湾以及两河相交形成的三角带,便是一望无际的野马滩。桑杰选了一块高地打算安顿帐房。父亲问:“为什么不去离水近的地方?”桑杰说:“地势低的水里住着黑龙,地势高的地方住着白龙,黑龙脾气大,白龙性情柔。”他把帐房和家什从牦牛背上卸下,挑出享堂在草墩子上摆好,磕了一个头:“雪山大地保佑,请不要让黑龙发怒。”父亲发现享堂里供的是一个塔形的糌粑食子,问:“阿尼琼贡的供物数不清,他怎么就给你一个硬邦邦的糌粑团呢?”桑杰顿时显得十分恐慌:“不是糌粑团,是雪山大地的宝贝阿尼玛卿雪山。”然后双手合十放在额头上,虔诚地念起了祈福真言。父亲知道说错了话,赶紧改口:“真的是阿尼玛卿雪山吗?那我也得拜一拜啦。”说着朝享堂跪下,学着牧人的样子磕了一个头。桑杰愣了片刻,惊讶地说:“公家人磕头,我是头一回看见。”③说罢就笑了。
等赛毛背水回来时,帐房差不多已经搭好。这次桑杰没有拒绝父亲的帮忙,父亲意外极了:仅仅对着享堂磕了一个也许只是做做样子的头,就带来了如此大的变化。
来到野马滩,父亲想走访牧民,了解他们的生活境况。然而第二天,桑杰去找野马滩上的牧民,被当地人打了,还被人家强行借走了马。父亲说:“我去跟他们论理,正好会会他们。”他策马朝低洼地走去。桑杰和赛毛追过来,忧急地喊道:“强巴科长啦,回来,回来。”父亲不听,打马跑起来。赛毛扯开嗓子唱起来:
送一团糌粑给走的人,路途遥远要小心,祈求雪山大地保佑你,一路高兴一路顺,前路上的坡坎低下来,开出一扇安康门,④前路上的河流别挡道,吹来一阵清凉风。
父亲找遍了低洼地也没有找到人,新鲜的马粪告诉他,那些人沿着野马河走向了源头。他跟了过去,可越走越高。阳光渐渐有了寒意,风变得凉飕飕的,地上的绿很快就没了,地面裸露着赭红的岩石。他听到阵阵轰鸣随风而来,走到悬崖边一看:啊嘘,野马河的水突然翻腾起了推石拉土的波浪,一路汹涌,狂泻而下。发大水了,父亲不禁打了寒战。他硬着头皮拉马往下走,终于远远望到低洼地,还好,没有洪水泛滥的迹象。天就要黑了,父亲骑上了马,马也看到了低洼地的平静,步子轻快起来。
但是父亲还是太大意了,似乎第一浪洪水正等着他,一见他进入低洼地,就轰然漫过河床喧喧嚷嚷奔腾而来。马惊慌得嘶鸣着,在浪峰前奔跑。父亲喊着:“快啊快啊!”然而马蹄转眼浸在了水里。水位迅速升高,马很快跑不动了,停下来,不时地叫一声,恐惧绝望的哀鸣里饱含着对生的留恋。突然传来一阵喊声:“强巴科长啦,强巴科长啦。”父亲回答着,从马背上溜下来,蹬着齐腰深的水往前走。前面黑黝黝的,像是一座荒丘,赛毛站在丘顶不停地喊。父亲拉马吃力地走着,很慢,等来到荒丘跟前时,水已经没过了脖子。他不会水,沉浮在水面上挣扎着,眼看要够着荒丘了,又让顺流而下的马拽进了激浪。赛毛站在水边,解下腰带甩了过来,喊着:“强巴科长啦,抓住,抓住。”父亲伸手抓了几次才抓住。“强巴科长啦,把缰绳给我。”她踩进水里,弯腰伸出一只手。父亲把缰绳使劲朝她扔去。赛毛一手用腰带拽着父亲,一手用缰绳拽着马,又瘦又小的身子骨不知哪来那么大力气,父亲和马都被她拽上了荒丘。但父亲和马都还没来得及站稳,水浪就追随而来,翻卷得又高又大,就像魔鬼派来的使者,一手撕住了马,一手撕住了父亲。又瘦又小的赛毛再也支撑不住了,一头栽向水里。其实她只要松手就安然了,但她没有,没有松开连接着父亲的腰带,也没有松开连接着马的缰绳。父亲灌了几口水,被急流冲向了马,马在拼命泪水,拦住了父亲。父亲使劲蹬着马,再次靠近荒丘,扳住岩石的缝隙,爬了上去。等他稳住自己,再回头看时,赛毛已经不见了,马也不见了,只有大水浩浩而来,荡荡而去。
节选自长篇小说《雪山大地》(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文中的“父亲”是汉族干部,他到沁多草原调查走访牧民的境况,被安排住在藏民桑杰帐房中。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中“就请用鞭子抽我们”一句,见出桑杰卑微、曾被奴役的命运,反映了其在新社会里思想意识还没有彻底改变。
B.第二段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了途中所见之景:沁多草原夏花盛放,雄鹰飞翔,动物蹦跳。画面富有生机,充满诗情画意。
C.小说透过对洪水奔腾、父亲着急中开始念佛号、马儿由惊慌到绝望的哀鸣等一系列状貌的精准描写,紧迫感扑面而来。
D.小说没有直接写赛毛遇难,但“赛毛已经不见了,马也不见了,只有大水浩浩而来,荡荡而去”,暗示了赛毛的结局。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边沿满是豁牙”“陶锅”等短短几个词句,形象地勾勒出桑杰家贫苦的境况。
B.句子②中“跋涉”一般是艰苦的,与“如诗如画的景色”形成强烈反差,句子极具张力。
C.句子③中的“笑”字,通过神态描写表明了桑杰对身为公家人的父亲态度的隔膜和敬畏。
D.句子④中“前路上的河流别挡道”呼应了后文父亲遭遇洪水险境的相关内容,非常巧妙。
8.《雪山大地》的语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读书小组要求根据此文撰写语言鉴赏札记,请分条列出你的鉴赏要点和依据。(6分)
9.杨志军说:“《雪山大地》是一部关于爱的诠释。”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学,必务进业,心则无荧(惑乱),疾讽诵,谨伺(等候)闻,观欢愉,问书意,顺耳目,不逆志,退思虑,求所谓,时辨说,以论道,不苟辨,必中法,得之无矜,失之无惭,必反其本。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心为贵;死则敬祭,敬祭之术,时节为务。此所以尊师也。治唐圃,疾灌寝,务种树;织葩屦,结置网,捆蒲苇;之田野,力耕耘,事五谷;如山林,入川泽,取鱼鳖,求鸟兽。此所以尊师也。视舆马,慎驾御;适衣服,务轻暖;临饮食,必蠲洁;善调和,务甘肥;必恭敬;和颜色,审辞令;疾趋跄(小步快跑),必严肃。此所以尊师也。
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尊师》)
材料二: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故A教也B者C义之大者也D学也E者F知之G盛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五谷,古来说法不一,一指稻、麦、黍、菽、稷,另指麻、麦、黍、菽、稷。
B.如,动词,到、往,与《赤壁赋》中的“纵一苇之所如”的“如”词义相同。
C.颜色,此指脸色,与《琵琶行》中“暮去朝来颜色故”中的“颜色”意思相同。
D.学者,指求学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认为,尊师不在于日常言行中对老师的态度,而在于虚心认真、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
B.材料一认为,天子祭祀先贤,让曾经做过自己老师的人跟他并列站立,用以表示敬学和尊师。
C.材料二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做不成忠臣、孝子,获得尊荣显贵,是因为未能通过学习来明白理义。
D.材料二认为,老师施教于学生,不会计较学生地位高低、财产多少,而是重视学生对道义的态度。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得之无矜,失之无惭,必反其本。
(2)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14.“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即完善自我。在作者看来,“成身”能带来什么好处?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前出塞九首·其六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前四句借有作战经验的军士之口用通俗的话语议论克敌制胜之法。
B.“当”“先”连用,干脆利落,指出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富于智慧。
C.诗的后四句仍借军士之口慷慨陈词,直抒胸臆,亦含隐忧,振聋发聩。
D.本诗以乐府古体写时事,洞悉人情,兼明大义,是很典型的五言律诗。
16.本诗以议论见称,表达了杜甫的军事思想,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项脊轩志》中,修缮后的项脊轩,农历十五的夜晚,“______,______”,皎洁的月光照亮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充满诗情画意。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承上启下,既是对上片写景的概括总结,又是对下片英雄人物的概写。
(3)鸥、鹭逐水而居,亲近自然,成为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比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晚饭吃得晚会导致我们多角度、各层次、全方位地变胖。为什么呢?
第一, A 。晚进食胃里饥饿激素明显增加,而让人有饱腹感的激素减少,这使得饥饿感大幅增加。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如果前一天睡前吃了夜宵,第二天醒来会感觉肚子特别空虚,这不是你的错觉,而与食欲激素变化有关。不光是饿,对高碳水食物、大鱼大肉的渴望也变强了。你说这谁顶得住啊?第二,吃得晚会降低第二天的新陈代谢。晚进食者在后续24小时的核心体温明显降低。这说明身体用来维持体温的热量减少,基础代谢下调了,能量消耗减少了5%左右,相当于走路15分钟消耗的热量,你说亏不亏?第三,吃得晚会让脂肪更容易囤积。晚进食时,脂质分解基因表达减少, B 。就是说,脂肪分解少而合成多,变成了你身上的肉肉囤积了起来。
为什么只是吃了顿夜宵,或者晚饭吃得晚了点, C ?因为两百万年来,咱们人类为了适应地球的明暗循环,身体里进化出了内置的生物钟,这个“钟”编码在我们的基因里,时刻调整着我们的内分泌和代谢。而不规律的吃饭时间就像错误的程序代码,干扰了整个人体程序。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19.文中加点词“我们”“大家”“你”“咱们”都是泛指,但作者为什么要变化人称呢?(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月亮一旦露了头,就像新娘上了花轿,虽然也羞怯着,但却是喜洋洋地出了闺门了。很快,半个月亮变成了大半个,草原上光影浮动,那股阴郁之气全然不见了。月亮升腾的速度比我想象的要快,眼见着它越来越高、越来越圆,终于,它撑不住自己的丰腴了,“腾——”的一声,与大地分离,走上了天路之旅。新生命的降临总是伴随着哭泣,月亮也一样,它脱胎换骨的那一刻,脸颊是湿漉漉的。
草原被这盏举世无双的神灯点亮了。我觉得它的气息都变了,有股微甜的味道,看来月光把它身上的寒露驱散了。我觉得身上温暖了,特别想像马儿一样在草原上撒个欢儿,但我又怕踏碎了这大好的月色。正感慨着,背后传来马蹄声,阿尔泰策马过来,吆喝我:“兄弟,带你去草原上遛遛吧!”未等我答应,他已经下马了,身手是那么的敏捷。我由他扶着上马。这马实在剽悍,我的腿跨在它肚腹上,就像一双荡在水面的桨,下面的水是深不可测的。阿尔泰随之跃到马上,在我身后牵住缰绳。他对我说:“你不用害怕,天驹从不欺生,不会把你颠下来的。它快起来像旋风,慢起来就是一辆老爷车。”我们走向草原了。
20.文中有两处“ABB”式词语“喜洋洋”和“湿漉漉”,说说它们和“喜”“湿”相比,语意上各有什么不同。(4分)
2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画横线句子“终于,它撑不住自己的丰腴了”。(3分)
22.下列句子中的引号用法与语段中画波浪线句的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身体里进化出了内置的生物钟,而这个“钟”编码在我们的基因里。
B.这时,他听见协理“啊!”的一声惊呼。(《变形记》)
C.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者“小品”。(《中国建筑的特征》)
D.“落木”,显得很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说木叶》)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杨志军在获奖感言中说:“一个人的历史是国家历史的一部分,一个人的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一部分,一个人的情怀是民族情怀的一部分。写作者的精神维度决定了其作品的优劣高低,对登高望远的热爱时刻伴随着我们对陨落与滑坡的警惕。写作者的另一个名字,就是永远的攀登者。”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带来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株洲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统一检测(一)语文,文件包含2024届湖南省株洲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docx、语文参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株洲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统一检测(一)语文,文件包含2024届湖南省株洲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docx、语文参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株洲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统一检测(一)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杨志军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