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综合训练题
展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乙)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黄泉,文中指人死后所往之地,也就是阴曹地府。
C.《齐史》,“二十四史”之一。“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
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对《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等。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②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5.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虽有是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材料二:
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选自《孔子家语·卷三》,有删减)
材料三: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选自《荀子·劝学》)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B.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C.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D.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此之谓乎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于是喟然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C.自周反鲁 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D.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嘉肴”“至道”写起,提出只有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B.材料二中,孔子听说老子博古通今,通晓礼乐的起源,明白道德的归属,以为老子可以应为值得自己学习的老师。
C.材料二中,孔子在周问礼访乐,走遍了祭祀天地之所,并到实地考察各种规章制度,回国后,他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
D.材料三中,君子求取学问,不仅要耳朵听进去,还要用嘴巴说出来,这样便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
(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10.三篇短文都谈到了学习,但各有侧重,请分析三篇短文谈到的学习侧重点有何不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文本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文本四】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邵)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选自秦观《劝学》)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B.又从而庸之 庸:归功
C.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过:过失,过错
D.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殆:大概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敦厉风俗,犹为一艺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故虽有勤劳之苦 蚓无爪牙之利
C.木直中绳,以为轮 叩之以小者则小鸣
D.是犹求饱而懒营馔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13.秦观《劝学》文中第①段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B.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C.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D.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14.对以上四个文本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文字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继而用比喻论证论述了学习在提高人的素质等方面有重大意义。
B.第二段文字中,作者用比喻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提倡在求学时,要做“善学者”和“善问者”,这样就能更有效地解决学习问题。
C.第三段文字中,作者强调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技艺就是读书。广泛涉猎书籍可以助世人安身立命。
D.第四段文字中,秦观叙述的故事,可以从正面论证读书时学时辍导致的后果,适合用来论证积累对成就学问重要性的观点。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夫茧,舍而不治,则腐蠹而弃;使女工缫之,以为美锦,大君服而朝之。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是故子路,卞之野人;子贡,卫之贾人;颜涿聚,盗也;颛孙师,驵①也。孔子教之,皆为显士。夫学譬之犹砺也,昆吾之金,而铢父之锡,使干越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砺,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砻砺,加之以黄砥,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自是观之,砺之与弗砺其相去远矣。今人皆知砺其剑,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也。
(节选自尸子《劝学》)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以致甘软,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②去甚。学之所知苑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节选自颜之推《勉学》)
注:①驵(zǎng):马贩子。②泰:甚“去泰”意思是去掉过于严重的毛病。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B.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C.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D.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17.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君,古时常作为天子、国君的别称,也用作对尊长的敬称,此处指前者。
B.贾人,指商人,也指古时官府掌管采购物品的人员,文中“贾人”指后者。
C.社稷,“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社稷”合用常常用来代指国家。
D.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的统称,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手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尸子《劝学》列举子路、子贡、颜涿聚、颛孙师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孔子的贤能。
B.从颜之推提到的“未知养亲者”等情形可知,学习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C.荀子《劝学》和尸子《劝学》都运用了比喻论证,使论证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D.尸子和颜之推都写到了学习者在学习后所产生的变化,并以此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2)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
20.三段文字都论述了学习的作用,请分别加以概括。
五、阅读下面节选自《荀子·劝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臭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②而临百仞之渊
③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④庶人不服
22.下列句子加点的“其”字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 )
A.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B.其质非不美也
C.以为轮,其曲中规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3.下列句中没有省略介词“于”的一项是( )
A.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C.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D.而临百仞之渊
2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一、
【答案】1.D 2.B 3.D 4.①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
②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5.可以论证。荀子《劝学》的观点是“学不可以已”。秦观叙述了年少时凭记性好贪图玩乐,以及读书时学时辍所导致的后果,属于不专心读书,不能积累学问,可以从反面论证“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
其中,“来”,时间词的词缀,与“数年”不能分开,排除AB;
“殆”,根据语境及实际生活经验推断可解释为“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正好搭配后面的约数“十一二”,二者中间不能断开,且“聪明衰耗”是主谓结构,后面断开,排除C。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文中指人死后所往之地,也就是阴曹地府”错误,原文和“饮”搭配,指地下的泉水。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有文采的句子”错误。原文说“可为文用者”,意思是“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①“负”,依仗;“自放”,放纵自己,宾语前置句;“滑稽饮酒者”,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旬朔”,意思是十天或一个月,亦泛指较长的时间。
②“少”,年轻;“无知之何”,无可奈何;“长”,成年;“庶几”,也许;“补”,补救。
5.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荀子《劝学》中的观点为“学不可以已”,即学习不可以停止。而秦观《劝学》中说到年少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于是就喜欢和那些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也看不几天书,所以虽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这属于不专心读书,不能积累学问。这是从反面论证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所以可以论证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
参考译文:
(甲)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乙)
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
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阅览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
唉,荒怠我的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搴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若干条,编为几卷,题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二、
【答案】6.A 7.C 8.D 9.(1)“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国称王天下的原因。”离开周国时,老子去送他。
(2)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10.材料一侧重把教与学结合起来,认为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材料二侧重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习不是空谈,要付诸实际行动。
材料三侧重谈学习的态度,倡导要像君子一样虚心学习,专心致志,牢记在心,付诸言行,恰到好处。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嘉肴”意为“美味的菜”,为“有”的宾语,故“嘉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
“不知其旨也”中的“也”为句末语气助词,故应在“也”后断开,排除D。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动词,说。句意: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动词,是,句意:太守是谁。
B.助词,……的样子。句意:于是感叹地说。/连词,然而。句意:然而侍卫大臣在皇宫内毫不懈怠。
C.反,都同“返”,动词,返回。句意:从周国返回鲁国。/句意:才能往返一次。
D.使动用法,使……完善、使……完美 ,句意:怎么能够使他的七尺之躯完美呢!/意动用法,认为……美,句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君子求取学问,不仅要耳朵听进去,还要用嘴巴说出来”错误,由原文“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可知,耳听口出的是小人的学习。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乃”,才;“所以”,……的原因;“王”,称王;“去”,离开。
(2)“学”,学习;“美”,完善;“以为”,把……当作。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故曰:教学相长也”可知,材料一侧重把教与学结合起来,认为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由原文“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自周反鲁,道弥尊矣”可知,材料二侧重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习不是空谈,要付诸实际行动。
由原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君子如向矣”可知,材料三侧重谈学习的态度,倡导要像君子一样虚心学习,专心致志,牢记在心,付诸言行,恰到好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选自《虽有嘉肴》)
材料二:
孔子对南宫敬叔说:“我听说老子博古通今,通晓礼乐的起源,明白道德的归属,那么他就是我的老师,现在我要到他那里去。”到了周国,孔子向老子询问礼,向苌弘询问乐,走遍了祭祀天地之所,考察明堂的规则,察看宗庙朝堂的制度。于是感叹地说:“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国称王天下的原因。”离开周国时,老子去送他。从周国返回鲁国,孔子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从远方来向他学习的,大约有三千人。
(选自《孔子家语·卷三》,有删减)
材料三:
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今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选自《荀子·劝学》)
三、
【答案】11.C 12.D 13.B 14.D 15.(1)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2)世人不管愚蠢还是聪明,都希望认识的人多,见识的事广,但却又不肯读书,这就好比想要吃饱却懒得做饭,想要身体暖和却又懒于裁衣一样。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C.过:超过。句意:各种技艺中最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本事,没有超过读书的。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为”,动词,算得上,是。句意:敦促劝励世风习俗,也仍然不失为一种才艺。
“为”,动词,撰写,写作。句意:于是撰写了这首七言歌行,吟唱一番来赠送给他。
B.“之”,结构助词,的。句意: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意。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C.“以”,介词,把。句意:木头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烤使它弯曲,把它制成车轮。
“以”,介词,用。句意:用小的力气敲打,钟声就小。
D.“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句意:这就好比想要吃饱却懒得做饭。
“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句意:胳膊没有更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
“喜”为喜欢之意,后面要跟的内容是表示我想做的事,而“从滑稽饮酒者游”应是我喜欢做的,故应作其宾语,句意完整,不可断开,排除AC。
“旬朔之间”表示时间,一个月,应单独成句,如果把“把卷”断在上句,意思就变成了“一个月中都在看书”,改变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排除D。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可以从正面论证读书时学时辍导致的后果”分析错误。应是“可以从反面论证读书时学时辍导致的后果”。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博学”,广泛地学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参省”,检查、省察;“知”,通“智”,智慧。
(2)“不问”,不管;“广”,广博;“犹”,好像,好比;“营馔”,做饭;“惰”,懒于。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由水凝结而成,但比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烘烤使它弯曲,把它制成车轮,木材的弯曲程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文本二: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而效果加倍,学生又归功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而效果减半,学生又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好比攻伐坚硬的木材,要先从容易的部位开始,然后再砍伐坚硬的关节处,等到时间一长,木材就脱落分解了;不善于发问的人正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好比撞钟,用小的力气敲打,钟声就小,用大的力气敲打,钟声就大。从容不迫地敲打,钟声就渐渐止息;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正与此相反。这都是推进学习的方法。
文本三:
通晓《六经》要旨,涉猎百家著述,即使不能增强道德操行,敦促劝励世风习俗,也仍然不失为一种才艺,可借此自谋生计。父亲兄长是不能长期依靠的,家乡邦国不能常保无事,一旦流离失所,没有人来庇护资助你时,就该自己设法了。俗话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各种技艺中最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本事,没有超过读书的。世人不管愚蠢还是聪明,都希望认识的人多,见识的事广,但却又不肯读书,这就好比想要吃饱却懒得做饭,想要身体暖和却又懒于裁衣一样。
文本四:
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近几年来,非常勤奋,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二,每看一件事,心中反复推敲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嗨!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
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差不多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四、
【答案】16.C 17.B 18.A 19.(1)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2)所以被武将、平俗的小吏们共同讥笑诋毁,确实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20.荀子认为学习能让人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
尸子认为学习能使人成为当世名士,天下的诸侯就没有谁敢对他不敬。
颜之推认为学习能使人心胸开阔使洞明世事,有利于行动。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学习所得,施行起来没有不见成效。世人读书的,往往只能说到,不能做到,(所以)他们的忠孝没有人听说,仁义不足道。
“学之所知”是主谓结构,“所知”是所字结构,表名词性,所以可在“知”后断开,排除A、D。
“忠孝无闻”“仁义不足”是两个主谓结构的句子,所以应分别在“忠”“仁”前面断开,排除B。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文中‘贾人’指后者”错误。文中的“贾人”指商人。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手法的能力。
A.“是为了说明孔子的贤能”错误。本语段是在说劝勉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列举子路、子贡、颜涿聚、颛孙师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通“煣”, 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
(2)“故”,所以;“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被动句,所以被武将、平俗的小吏们共同讥笑诋毁;“良”,确实;“是”,代词,这个原因。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由原文“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可知,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所以,荀子认为学习能让人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
由原文“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可知,使贤达的人教诲他就会成为当世名士,那么天下的诸侯就没有谁敢对他不敬。
由原文“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可知,读书做学问的原因,本意在于使心胸开阔使洞明世事,有利于行动罢了。
参考译文: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节选自荀子《劝学》)
勤学而不厌倦,是用以治理自身的;教诲而不厌倦,是用来治理他人的。如果蚕茧已成,弃置而不加治理,就会变质腐蚀而抛弃,如果使女工缫丝治理,用它制成漂亮的织锦,那么天子上朝时,也会穿着它。每个人就像蚕茧一样,舍置而不修治,智慧、行为会无知、败坏。使贤达的人教诲他就会成为当世名士,那么天下的诸侯就没有谁敢对他不敬。因此,子路,是鲁东卞的粗野之人,子贡是卫地商人,颜涿聚是个强盗,颛孙师是个粗鄙之人,经过孔子教导之后,都成为名士。把学习做个比喻,那就像磨砺的道理一样。即使是昆吾的金属、邾父的锡,让吴、越的良工用它铸造成剑而不加磨砺,用它刺击也不能深入,用它侧击也不能砍断,如果用粗磨刀石开磨,再用细磨刀石精磨,那么用它刺击前面如无物一般,下面如无物一般,锋利无比。由此看来,磨砺与不磨砺,相差太远了。现在的人们都知道磨砺他们的剑却不知磨砺他们自身。学习,就是对自身的磨砺。
(节选自尸子《劝学》)
读书做学问的原因,本意在于使心胸开阔使洞明世事,有利于行动罢了。不懂得奉养双亲的,要让他看到古人的探知父母的心意,顺受父母的脸色,和声下气,不怕劳苦,弄来甜美软和的东西,(于是)谨慎戒惧,行动起来照着去办;不懂得侍奉君主的,要让他看到古人的尽守职责不越权,见到危难接受任命,不忘对君主忠谏,来有利于国家,(于是)凄恻自省,想要效法他们……这样历数下去,所有行业无不如此。即使不能做到纯正,至少可以去掉过于严重的毛病。学习所得,施行起来没有不见成效。世人读书的,往往只能说到,不能做到,(所以)他们的忠孝没有人听说,仁义不足道;(如果)让他判断一件诉讼,一定不会弄清事理;(如果)治理千户小县,一定不会管好他的百姓;(如果)问他造屋的事情,一定不知道楣是横的还是竖的;(如果)问他耕田的事情,一定不知道稷黍哪个早而哪个晚;吟诗谈笑,诵读辞赋,这样的事情已经很悠闲,只能增加一些迂腐荒诞的才能,处理军国大事,一点没有用处。所以被武将、平俗的小吏们共同讥笑诋毁,确实是由于这个原因吧!这是学习的人要求得长进的原因啊!
(节选自颜之推《勉学》)
五、
【答案】21.① 拴着 ② 对着 ③ 浸 ④ 百姓 22.A 23.D 24.(1)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2)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3)何况我和你在江上捕鱼,在江中的小洲上打柴,以鱼虾为伴侣,和麋鹿交朋友。
【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编之以发,系之苇苕”意思是“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拴在嫩芦苇的花穗上”,“系”,动词,拴在,拴着;
②“而临百仞之渊”意思是“对着百丈深渊”,“临”,动词,对着;
③“其渐之滫,君子不近”意思是“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都会避之不及”,“渐”,动词,浸;
④“庶人不服”意思是“百姓不穿戴”,“庶人”,百姓。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其”,人称代词,它,代兰槐之根;
B.“其”,物主代词,它的;
C.“其”,物主代词,它的;
D.“其”,物主代词,他们的。
故选A。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系之苇苕”中“之”后省略“于”,应为“系之于苇苕”;
B.“蓬生麻中”中“生”后省略“于”,应为“蓬生于麻中”;
C.“其渐之滫”中“之”后省略“于”,应为“其渐之于滫”;
D.没有省略“于”。
故选D。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者,……也”,判断句式;“所以”,用来……的;“受”,通“授”,教授。
(2)“生”,通“性”,本性;“异”,不同;“假”,借助。
(3)“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参考译文: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生长在高山之上,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1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1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时作业,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当堂达标检测题,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第三单元9(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9.3* 声声慢(寻寻觅觅)精练: 这是一份语文第三单元9(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9.3* 声声慢(寻寻觅觅)精练,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