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精练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精练,共6页。
荀子《劝学》(节选)
【原文】故(所以)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如此,这样)高也;不临(面对)深溪,不知地之厚(深厚)也,不闻先王之遺言(留下的教导),不知学问之大(渊博,精深)也。于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习俗,习惯),教(教化)使之然(这样)也(【教材链接】《劝学》:輮使之然也)。
【译文】所以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不面临深深的山谷,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没有听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遗训,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吴国、越国、夷族、貉族的孩子,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相同,长大了习俗却不同,这是教化使他们这样的啊。
【原文】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以……为:用……做)巢,而编之以发(状语后置句,而编以发之),系之苇苕(tiá芦苇的花)。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是)不完(坚固)也,所系者然(使这样)也。西方有木焉,名日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七尺为一仞,一说八尺为一仞)之渊。木茎非能长(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长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于>麻中,不扶而直(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直。【教材链接】《劝学》:故木受绳则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表假设,如果)渐(jiān浸)之<于>滫(xiǔ泔水,臭水),君子不近(接近)<之>,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不服(佩带)。其质(本质)非不美也,所渐(jiān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交游)必就(接近,靠近。【教材链接】《劝学》:金就砺则利)士,所以(用来……的……)防(防范,防备)邪辟(pì品行不端的人)而近(接近)中正(同义复用,正直之意。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正直之士)也。
【译文】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它用羽毛做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芦苇的花穗上。风吹来,苇穗折断,鸟蛋打破,小鸟摔死。它的窝不是不完善,是窝所系的地方使它这样的。西方有一种草,名叫射干,茎长四寸,生在高山之上,因而能俯临七百多尺的深渊。它的茎并非能长到这么高,是它所处的位置使它这样的。蓬草长在麻田之中,不去扶持它也挺直;白色的沙子混在黑泥中,就会和黑泥一样黑。兰槐的根就是芷,如果把它浸在臭水中,君子就不再接近它,百姓也不再佩带它。它的本质不是不美,而是所浸泡的臭水使它这样的。所以君子居住时一定要选择好的乡邻,外出交游时一定要接近贤士,这是防止自己误入邪途而接近正道的方法。
【原文】是故(所以)无冥冥(精诚专一,埋头苦干)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成语:形容人能够明察秋毫,明辨是非);无惛惛(静默,专一)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显赫的业绩)。行<于>衢道(qú 歧路)者不至,事(侍奉,服侍)两君者不容(被宽容)。目不能两视而明(看得清楚),耳不能两听而聪(听得清楚)。媵蛇无足而飞,鼫(shí)鼠五技(能飞、能缘、能游、能穴、能走。但是飞不能过屋,缘不能穷木,游不能度谷,穴不能掩身,走不能先人,比喻样样都懂,却无一技之长的人)而穷(陷入窘境)。故(所以)君子结(结聚不散开,比喻专心一致,坚定不移)于(在)一(一个方面,一件事)也。
【译文】所以没有认真专一的志向,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专心致志的精神,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徘徊于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能被双方接受。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东西而全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全都听明白。螣蛇没有脚却能飞行,黏鼠有五种技能却陷于困境。所以君子学习时总是把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原文】百发(发射)失一不足(能够)谓善(擅长)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驾车)伦类(道理,条理)不通(通晓,贯通)仁义不一(数词活用作动词,坚守如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本来)学一(坚守如一,一心一意,专一)之也。一(有时。成语:一张一弛)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涂巷,道路,街坊。涂巷之人指最普通的人)也;其(表假设,如果)善者(好的方面)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全面了解)之尽(尽力尊奉)之,然后学者(有学问的人)也。
【译文】射出一百支箭,只要有一支没有射中,就不能称之为善于射箭;赶一千里路程,即使还有一两步没能走完,就不能称之为善于驾车;伦理规范不能贯通,仁义之道不能一心一意地奉行,就不能称之为善于学习。学习,本来就要一心一意地坚持下去。一会儿不学习,一会儿学习,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不好的行为多,那就成了夏桀、商纣、盗跖那样的坏人;全面地了解伦理规范与仁义之道,又完全地遵奉它,然后才是个真正的学者。
[注] ①苇苕:芦苇的穗。②句意:兰槐的根就是芷,如果把它浸在臭水中,君子就不再接近它,百姓也不再佩带它。渐(jiān):浸。滫(xiǔ):臭水。服:佩带。③冥冥:昏暗不明的样子,这里有精诚专一、埋头苦干的意思。意义略等于下文的“惛惛”。④涂巷:道路,街坊。涂巷之人指最普通的人。
【练习】
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B.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C.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D.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干越夷貉:干越,泛指当时我国南方各族;夷貉,泛指古代中国境内北方的民族。
B.“目不能两视而明”的“明”,意思是明亮。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引申至举步、迈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D.桀纣:相传都是暴君,桀纣后泛指暴君.
3.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形象地说明了社会环境对道德观念的形成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B.第二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渐之滫”等五个比喻,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习要有好的环境。
C.荀子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
D.荀子认为要全面地了解伦理规范与仁义之道,又完全地遵奉它,然后才是个真正的学者。
4.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2)一出焉,一人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
5.最后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请简要说明。
【文本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合乎)绳,輮(同“煣”,用火烤木材使之弯曲)以为(把……做成)轮,其曲(弧度)中规(用圆规画出的圆)。虽(即使)有(同“又”)槁暴,不复(再)挺者,輮使之然(这样。成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直),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就砺(磨刀石。质地粗的为砺,质地细的为砥)则利(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锋利),君子博学(广泛地学习)而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参(检查)省(反省)乎(介词,对)己,则知(zhì同“智”,智慧,见识)明而行(品行,品德。窃以为,比教材解释为“行为”更合逻辑)无过(过错)矣。(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原文】学不倦(厌倦。【教材链接】《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用来……的……。【教材链接】《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治(管理)已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夫茧(蚕茧),<如果>舍(放弃,舍弃)<之>而不治<之>,则腐(腐烂)蠹(dù蛀虫,活用作动词,长蛀虫)而弃(被废弃);<如果>使(让)女工缫(sā把蚕茧浸泡在水里抽出丝)之,以<之>为(把它做成)美锦(织有花纹图案的丝织品),大君服(动词,穿)而朝之。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zhì同“智”,智慧,见识)行(品行,品德)(【教材链接】《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腐蠹。使贤者教之,以<之>为世士(文士,读书人),则天下诸侯莫(没有人)敢不敬。是故(因此,所以)子路,卞之野人(粗人);子贡,卫之贾人(商人。【教材链接】《琵琶行》:委身为贾人妇);颜涿聚,盗也;颛(zhuān)孙师,驵(zǎng马贩子)也。孔子教之,皆为显(尊贵,显赫)士。夫学(学习),譬(pì比如,比喻,打比方)之犹(如同)砺也。昆吾(山名)之金(青铜),而铢父(山名)之锡,使(让)干越(gān,古代南方百越部落的一支,后为吴所灭,归入吴地,史称“干吴”)之工(能工巧匠),铸(熔化金属浇制器物。【教材链接】《过秦论》:铸以为金人十二)之以为(把……做成……)剑,而(表假设,如果)弗(不)加砥砺(打磨,磨砺),则(就)以(用)<之>刺(用尖锐的东西向前直戳)<东西>不入,以<之>击<东西>不断。<如果>磨之以砻砺(粗糙的磨刀石)(状语后置句,以砻砺磨之),加之以黄砥(细密的磨刀石)(状语后置句,以黄砥加之),则(那么)其刺也无前(没有刺不进的。前。进、入),其击也无下(没有斩不断的。下,引申为断)。自是(这)观之,砺之与(连词,和)弗砺<之>其(代词,代剑的锋利程度)相去(距离)远矣。今人皆知砺其(代词,自己的)剑,而(表转折,却)弗知砺其(自己的)身。夫学,身之砺砥也(判断句,学习就是对自身的磨砺)。(节选自尸子《劝学》,有删改)
【译文】勤学而不厌倦,是用以治理自身的;教诲而不厌倦,是用以治理他人的。如果蚕茧已成,弃"而不加治理,就会变质腐蚀而抛弃;如果使女工缫丝治理,用它制成漂亮的织锦,那么天子上也会穿着它。每个人就像蚕茧一样,舍置而不修治,则智慧、行为会变得无知、败坏。让贤达1教诲他,他就会成为当世名士,那么天下的诸侯中就没有谁敢对他不敬。因此,子路是鲁东卞的野之人,子贡是卫地商人,颜涿聚是个强盗,颛孙师是个马贩子。经过孔子教导之后,(他们)都成为名士。把学习做个比喻,那就像磨砺的道理一样。即使是昆吾的金属、铢父的锡,让吴、越的良工用它铸造成剑而不加磨砺,用它刺击也不能深入,用它侧击也不能砍断。如果用粗磨刀石开再用细磨刀石精磨,那么用它刺击前面如无物一般,下面也如无物一般,锋利无比。由此看来砺与不磨砺,相差太远了。现在的人们都知道磨砺他们的剑,却不知磨砺他们自身。学习,就是对自身的磨砺。
【文本三】
【原文】夫所以(……的原因)读书学问,本(本来)欲开心(启发人的心志)明目(看得清世事),利于行耳(状语后置句,于行利耳)。未知(懂得)养亲(父母)者,欲(要)其(他)观(使……看到)古人之先意承颜(揣度尊长的心意,承受父母的脸色),怡声下气(形容声音柔和,态度恭顺),不惮(害怕)劬劳(qú辛劳,劳累),以致(给予)甘软,惕然(tì惶恐的样子 )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不)侵(冒犯),见危授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授命,献出生命),不忘诚谏( 忠谏),以(来)利(有利于,对……有利。《老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社稷,恻然(哀怜的样子,悲伤的样子)自念,思(想)欲(要)效(效仿,效法)之也……历(依次排列)兹(代词,这)以往(往后),百行(xíng各种品行、德行)皆然(这样。【教材链接】《劝学》:輮使之然也)。纵(即使)不能淳(通“纯”,纯净,纯正),去(除掉)泰(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过分的毛病)去甚(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严重的毛病)。学之所知,施(施行)无不达(通,可行)。世人读书者(定语后置句,世读书者人),但(只,只是。【教材链接】《短歌行》: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没有)闻(名声,名望。《论语子罕》: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仁义不足(够);加以断一条讼(状语后置句,以断一条讼加<之>),不必(不一定。【教材链接】《师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得(能够)其理(区别,分别);宰(泛指地方官吏,名词活用作动词,当地方官吏)千户县,不必理(治理,管理)其民;问(询问)其造屋,不必知楣(méi门上横梁)横而棁(zhuō梁上的短柱)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于>迂诞(荒唐而不切事理),军国经纶(理出丝绪为经,编丝成绳为纶。比喻筹划国家大事),略无(一点也没有。略,丝毫)施用。故(所以)为武人俗吏所(为……所:被)共嗤诋,良(确实)由是(这)乎!夫学者(求学的人。【教材链接】《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所以(……原因)求(追求)益(进步,提高)耳。(节选自颜之推《勉学》,有删改)[注]①驵(zǎng): 马贩子。②去泰去甚:这里指去掉过于严重的毛病。泰、甚,过分。
【译文】读书做学问的原因,本意在于使心胸开阔,使洞明世事,有利于行动罢了。不懂得奉养双亲的,要让他看到古人探知父母的心意,顺受父母的脸色,和声下气,不怕劳苦,弄来甜美软和的东西,(于是)谨慎戒惧,行动来照着去办;不懂得侍奉君主的,要让他看到古人的尽守职责不越权,见到危难献出,不忘对君主忠谏,来有利于国家,(于是)凄恻自省,想要效法他们;(一贯骄傲奢侈的,要他看到古人的恭俭节约,谦卑养德,礼为教本,敬为身基,於是惊视自失,敛容抑气;一贯鄙吝的,要他看到古人的重义轻财,少私寡欲,忌盈恶满,周济穷困,於是羞愧生悔,积而能散;一贯暴悍的,要他看到古人的小心贬抑自己,齿弊古存,待人宽容,尊贤纳众,於是疲倦沮丧,身体弱得不胜衣;一贯怯懦的,要他看到古人的不怕死,坚强正直,说话必信,好事干下去不回头,於是勃然奋力,不可慑服。)这样数下去,所有行业无不如此。即使不能做到纯正,至少可以去掉过于严重的毛病。学习所得,施行起来没有不见成效的。世人读书的,往往只能说到,不能做到,(所以)他们的忠孝没有人听说,仁义不足道;(如果)让他判断一件诉讼,不一定能够区别是非曲直;(如果)治理千户小县,不一定管得好他的百姓;(如果)问他造屋的事情,不一定知道楣是横的还是竖的;(如果)问他耕田的事情,不一定知道稷黍哪个早而哪个晚;吟诗谈笑,诵读辞赋,这样的事情已经很悠闲,只能增加一些迂腐荒诞的才能,处理军国大事,一点用处没有。所以被武将、平俗的小吏们共同讥笑诋毁,确实是由于这个原因吧!这是学习的人要求长进的原因啊!(节选自颜之推《勉学》,有删改)
【练习】
5.文本三中下列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画“√"。
欲A其B观C古人D之E守职F无G侵H见I危J授K命L不忘M诚N谏O以P利Q社稷
6.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为美锦”与“以为轮”两句中的“以为”含义相同。
B.“砺之与弗砺其相去远矣”与“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两句中的“去”含义不同。
C. “以致甘软”与“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两句中的“致”含义不同。
D.“略无施用”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两句中的“略无”含义不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尸子在《劝学》中列举了子路、子贡、颜涿聚、颛孙师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孔子的贤能。
B.从颜之推提到的“未知养亲者”等情形可知,学习可以“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C.《荀子·劝学》和尸子《劝学》都运用了比喻论证,使论证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D.尸子和颜之推都写到了学习者在学习后所产生的变化,并以此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14.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
(2)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
15.三段文字都论述了学习的作用,请分别加以概括。(3分)
附:参考答案(教师版)
练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A.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B.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C.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D.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解析】抓对称句式。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干越夷貉:干越,泛指当时我国南方各族;夷貉,泛指古代中国境内北方的民族。
B.“目不能两视而明”的“明”,意思是明亮。
【解析】看得清楚。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引申至举步、迈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D.桀纣:相传都是暴君,桀纣后泛指暴君.
3.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第一段形象地说明了社会环境对道德观念的形成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解析】:原文“教使之然也”。
B.第二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渐之滫”等五个比喻,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习要有好的环境。
C.荀子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
D.荀子认为要全面地了解伦理规范与仁义之道,又完全地遵奉它,然后才是个真正的学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译文】蓬草长<在>麻田之中,不去扶持<它>也变得挺直;白色的沙子在黑泥中,就和黑泥一样黑。(采分点:一句1分,省略句、“直”、“涅”、“之”)
(2)一出焉,一人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
【译文】有时不学习,有时学习,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如果好的行为少,不好的行为多,那就成了夏桀、商纣、盗跖那样的坏人。(采分点:“一”、“其”、“善”、判断句)
5.最后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请简要说明。
【答案】本段阐述了学习的根本目的,提出了劝学的最高要求和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即纯而粹之,贯彻始终。
【依据】①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②学也者,固学一之也。③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5.文本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画“√"。
欲A其B观C古人D之E守职F无G侵H√见I危J授K命L√不忘M诚N谏O√以P利Q社稷
6.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以为美锦”与“以为轮”两句中的“以为”含义相同。
【解析】均为“使…成为,把…作为”之意。
B.“砺之与弗砺其相去远矣”与“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两句中的“去”含义不同。
【解析】两个“去”分别是“距离”和“离开”之意。
C. “以致甘软”与“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两句中的“致”含义不同。
【解析】两个“致”分别是“得到,获得”和“到达”之意。
D.“略无施用”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两句中的“略无”含义不同。
【解析】两个“略无”都是“全无,毫无”之意。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尸子在《劝学》中列举了子路、子贡、颜涿聚、颛孙师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孔子的贤能。
【解析】原文:“孔子教之,皆为显士。”尸子在《劝学》中列举子路、子贡、颜涿聚、颛孙师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B.从颜之推提到的“未知养亲者”等情形可知,学习可以“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C.《荀子·劝学》和尸子《劝学》都运用了比喻论证,使论证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D.尸子和颜之推都写到了学习者在学习后所产生的变化,并以此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
【译文】每个人就像蚕茧一样,舍置而不修治,则智慧、行为会变得无知、败坏。(采分点:茧、治、知、腐蠹)
(2)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
【译文】所以被武将、平俗的小吏们共同讥笑诋毁,确实是由于这个原因吧!(采分点:故、为……所、良、是)
15.三段文字都论述了学习的作用,请分别加以概括。(3分)
【答案】①荀子认为学习能让人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②尸子认为学习能使人成为当世名士,天下的诸侯就没有谁敢对他不敬。③颜之推认为学习能使人心胸开阔、洞明世事,有利于行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课后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挖空训练,理解性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课时作业,共5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综合训练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