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天津南开区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质量检测(二)历史含解析
展开1. 秦朝在“道里遥远,山川阻深”的西南,第一次修筑了从“棘道”(今四川宜宾)到达郎州(今云南曲靖一带)的“五尺道”。汉武帝时将这条长达二千余里的干道加宽到一丈,还增修了四条新路。以上举措( )
A. 维持了边疆的长治久安B. 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D. 扩大了中央王朝的疆域
2. 下图所示为唐代女性不同的发髻。这可以看出( )
A. 追求个性的审美风尚B. 理学对妇女束缚的加深
C. 艺术对自然美的回归D.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3. 关于“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典故,北宋《丁晋公谈录》可谓最早记载解除石守信、王审琦兵权的文献,但其只讲罢二人兵权,并无宴请情节。时隔半个多世纪,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则是大事铺张“设宴道旧”情节,绘声绘影,恍如身历其境。在北宋史官修的《太祖实录》中却未见记载。据此,下列对“杯酒释兵权”的历史解释最合理的是( )
A. 来自传闻,毫无依据,不可置信B. 充满了话本式的戏剧性夸张和渲染
C. 司马光是亲历者,其记载最可信D. 是否发生过“杯酒释兵权”应存疑
4. 明朝隆庆年间,某地市集以马、牛、羊、骡、驴、马尾、羊皮、皮袄诸物与缎、布、绢、棉花、米、盐、梭布等物品进行交易,但禁止出售硝磺、钢铁和盔甲。该市集最有可能位于地图中的哪一位置( )
A. ①B. ②C. ③D. ④
5. 以下是某学者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史》第三章的章节目录,其中第二节的标题最有可能是( )
A. 民族危机加深B. 洋务运动的展开
C. 经世致用思潮D. 民主革命的兴起
6.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实际上表明( )
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C. 自然经济已经趋于瓦解D.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主动开放
7. 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会议确定了“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的战略任务,强调必须在年内准备好三万至四万干部,“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这次会议( )
A. 开启了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B. 为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C. 适应了解放战争发展新形势D.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做了准备
8. 下图为20世纪60年代的宣传画《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该作品意在( )
A. 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B. 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C. 突出了各民族团结迎解放D. 反映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9.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15年漫长历程。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后数年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B. 市场经济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C. 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D.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0. 下图为中世纪西欧大学的兴起分布示意图。大学的兴起( )
A. 受到王权和神权双重压制B. 旨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
C. 催生了西欧城市开始出现D. 推动了学术研究和教育世俗化
11. 人类学家麦克法兰认为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与茶叶有莫大的关系。人口膨胀,聚集居住,更容易引发各种传播性的疾病,但英国从18世纪中叶开始,许多疾病开始减少或消失,人口死亡率下降,这都归功于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另外,饮茶避免了大量谷物被拿去酿酒的风险。这段材料最能说明( )
A. 茶文化交流对英国酿酒业造成严重冲击
B. 饮茶习惯促进了英国人口大幅度的增长
C. 工业革命起源于近代开始的中英茶叶贸易
D. 茶文化交流推动了英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12. 19世纪30年代,德意志各邦国的君主大多担心修建铁路将分散客流,威胁其邦国、城市的商业中心地位。即便是当时德意志经济领头羊的普鲁士君王,也不愿意民众与自己享受同等速度的出行待遇。这主要说明当时的德意志( )
A. 政治形势不利于工业化进程B. 君主专制的色彩浓厚
C. 地理环境影响近代交通发展D. 各商业中心竞争激烈
13. 1971年,美国与英、法、苏在柏林签订了《西柏林协定》,保证今后不在西柏林地区使用武力威胁;1973年,美国与苏联讨论了包括欧洲安全、经济合作、人道主义合作等问题,推动了欧安会的顺利召开。这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 )
A. 西方阵营的逐渐分化B. 美国霸权主义的破产
C.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 美苏关系的有限缓和
14. 2003年,在坎昆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五届部长会议上,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降低关税、实行贸易自由化,七十七国集团、非洲联盟、最不发达国家组成联盟,巴西、印度、中国等组成二十一国集团,挫败了发达国家的企图。这一结果( )
A. 表明世界经济旧秩序的瓦解B. 说明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严重
C. 凸显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D. 反映了“逆全球化”思潮涌动
15. 对尤卡坦半岛一个湖泊内沉积物的研究,公元800—1000年是该地区最为干旱的时期,而这恰好对应于玛雅文明的衰落。另在2003年对委内瑞拉北部的Cariac盆地沉积物中钛元素含量变化的分析,发现公元8世纪中叶开始的一场持续150多年的干旱控制了整个加勒比海地区,其发生时间与考古学家发现的玛雅人主要城市被废弃的时间相一致。据此可知( )
A. 地理环境变化是文明兴衰的根本原因B. 非洲文明衰落是因为气候发生了变化
C. 气候环境因素可以解释古代文明衰落D. 科技辅助历史学研究一定会直抵真相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农村的商品生产特别是手工棉纺织品的生产,促使一批农村市镇兴起和繁盛。娄定县娄塘镇,“所产禾棉、布匹倍于他镇,所以客商鳞集,号为花、布码头,往来贸易岁必万余,装载船只动以百计”。明清两代江南市镇及其四乡生产的生丝、丝绸、棉纱、棉布,不仅行销全国,而且行销海外,在全球化贸易中,遍及亚洲、欧洲、美洲。
——摘编自戴鞍钢《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第二卷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等
材料二从16世纪至18世纪初,英格兰地区的市镇增至700个。为了保证各农户能够进行日常的剩余农产品交换,各镇的集市日子都彼此岔开、互不重叠。在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还兴起了一批工业集镇,它们一般出现在集市或港口所在地或是水流充沛、落差较大的河谷地区。它们的经济以一项或多项手工业长足的专业发展为特色,同时又对乡村工业的初级产品进行高级加工。市镇还承担起向外输出本地商品和调进原材料的职能。到工业革命前夕,这些城镇都拥有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专市,如粮食市场有九十六个之多,纺织原料及产品(以毛纺织为主)的专市有五十多个。
——摘编自杨杰《英国小市镇与乡村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说明16—18世纪初英国市镇发展的影响。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戴维·利文斯顿是英国著名的探验家。1841年,他受伦敦宣教会派遣去南非传教,当时奴隶贸易使非洲社会动荡不安,严重妨碍了传教活动的开展,为此,利文斯顿设计了铲除奴隶贸易的方案:“用合法商业取代奴隶买卖,供应欧洲工业品,奴隶贸易就无立足之地。……只需开辟一条从海岸通入内陆的商道,这个方案便可实现。”为铲除奴隶贸易,1853年后他转而从事探险活动,开拓了一条连接海岸至内陆的商道。他说:“地理学成就的终点即是传教事业的起点。”当时非洲内陆还鲜为人知,复杂的地形、恶劣的气候和致命的疫病令人望而生畏。在1853~1873年间,他三次深入非洲内陆,行程29000英里,勘查地域达100万平方英里。在19世纪数以百计的非洲内陆探险活动中,人们称他为横越非洲第一人。《泰晤士报》将利文斯顿的旅程描述为“当代最伟大的地理探索之一”。1855年,皇家地理学会授予利文斯顿“金奖”。1857年,利文斯顿出版的《南非传教士旅行与研究》成为畅销书,并获得巨大名声。同年12月,英国政府和海军部为他制定了一项庞大的计划,支持他努力结束赞比亚的奴隶贸易,并承诺通过基督教和商业开放该地区。
——据何一宁《非洲内陆探险与英国对非洲的认知变化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说明利文斯顿的非洲探险引发英国社会广泛关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从影响角度谈谈你对利文斯顿非洲探险的认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劳模归来》 (宣传画,1951年)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第三章 新社会结构的发生
第一节 清政府政治体制与政策的局部调整
第二节
第三节 私营资本企业的产生
第四节 城乡社会的变化
天津市南开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秦朝在“道里遥远,山川阻深”的西南,第一次修筑了从“棘道”(今四川宜宾)到达郎州(今云南曲靖一带)的“五尺道”。汉武帝时将这条长达二千余里的干道加宽到一丈,还增修了四条新路。以上举措( )
A. 维持了边疆的长治久安B. 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 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D. 扩大了中央王朝的疆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秦汉时期(中国)。秦朝在偏远地区修建五尺道,汉代在秦朝基础上对五尺道加以拓宽,并增修新路,这有助于加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管理,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C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A项;修建道路增加了国家财政支出,排除B项;修建道路是在现有疆域内进行,并不能扩大中央王朝的疆域,排除D项。故选C项。
2. 下图所示为唐代女性不同的发髻。这可以看出( )
A. 追求个性的审美风尚B. 理学对妇女束缚的加深
C. 艺术对自然美的回归D.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唐代社会风气相对自由开放,发髻样式的多样和精美反映了女性多样化的审美观念和个性化的装扮风格,A项正确;理学产生于宋代,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发髻样式追求自然美的特点,且艺术一般指绘画、书法、雕塑等,排除C项;宋代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排除D项。故选A项。
3. 关于“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典故,北宋《丁晋公谈录》可谓最早记载解除石守信、王审琦兵权的文献,但其只讲罢二人兵权,并无宴请情节。时隔半个多世纪,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则是大事铺张“设宴道旧”情节,绘声绘影,恍如身历其境。在北宋史官修的《太祖实录》中却未见记载。据此,下列对“杯酒释兵权”的历史解释最合理的是( )
A. 来自传闻,毫无依据,不可置信B. 充满了话本式的戏剧性夸张和渲染
C. 司马光是亲历者,其记载最可信D. 是否发生过“杯酒释兵权”应存疑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宋《丁晋公谈录》和北宋史官修的《太祖实录》并无宴请情节,而半个多世纪后的司马光却在《涑水纪闻》中大事铺张“设宴道旧”情节,因此,是否发生过“杯酒释兵权”应存疑,D项解释最合理,D项正确;“毫无依据,不可置信”说法绝对,应该对“杯酒释兵权”的相关记载进行认真考证再得出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对“杯酒释兵权”进行戏剧性夸张和渲染,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司马光并非亲历者,对其记载应存疑,排除C项。故选D项。
4. 明朝隆庆年间,某地市集以马、牛、羊、骡、驴、马尾、羊皮、皮袄诸物与缎、布、绢、棉花、米、盐、梭布等物品进行交易,但禁止出售硝磺、钢铁和盔甲。该市集最有可能位于地图中的哪一位置( )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中描述的市集是明朝时期北方边界的马市,是明政府与北方少数民族进行贸易交往的市集,所以应该位于①处,A项正确;②③④都位于长江以南,与马市开设的位置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分析】
【点睛】
5. 以下是某学者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史》第三章的章节目录,其中第二节的标题最有可能是( )
A. 民族危机加深B. 洋务运动的展开
C. 经世致用思潮D. 民主革命的兴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第三章的主题是新社会结构的发生,而第一节、第三节和第四节分别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的变化,其中第三节标题内容“私营资本企业的产生”,时间是19世纪60、70年代,第二节最有可能是洋务运动的展开,B项正确;民族危机的加深不属于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经世致用思潮早在明末清初就已经出现,排除C项;民主革命兴起于20世纪初,不符合材料时间,第二节的标题最有可能是洋务运动的展开,排除D项。故选B项。
6.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实际上表明( )
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C. 自然经济已经趋于瓦解D.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中期以后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题干反映出外国商品输出已经深入到中国偏远农村,民众使用洋货日益增多,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B项正确;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于鸦片战争后,材料无法推断出关税主权是否丧失,排除A项;19世纪中期以后的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并未趋于瓦解,排除C项;材料只是讲述中国市场的洋货增多,无法推断中国是否主动开放市场,排除D项。故选B项。
7. 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会议确定了“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的战略任务,强调必须在年内准备好三万至四万干部,“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这次会议( )
A. 开启了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B. 为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C. 适应了解放战争发展新形势D.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做了准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8年(中国)。据材料“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可知,通过确定战略任务,努力学习生产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以便更好适应解放战争的需要,C项正确;“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A项;战略进攻开始于1947年6月,排除B项;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 下图为20世纪60年代的宣传画《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该作品意在( )
A. 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B. 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C. 突出了各民族团结迎解放D. 反映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实现“四个现代化”是1964年三届人大提出的目标,在这一目标制定后,与之相关的宣传画层出不穷,这些都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B项正确;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主要是生产领域,排除A项;图片未突出民族团结主题,排除C项;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D项。故选B项。
9.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15年漫长历程。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后数年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B. 市场经济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C. 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D.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并结合所学可知,1987年10月22日关贸总协定中国工作组第1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确定工作日程,到1992年10月,这个阶段主要是审查我国对外贸易制度,由缔约方判断我国的对外贸易制度是否符合关贸总协定的基本要求。虽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的,但直到1991年,市场经济的概念在国内还是一个禁区。直到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谈判第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B项正确;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走向瓦解,但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中国“复关”谈判的核心问题的解决并非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一直在进行,而材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理论取得重大突破,排除C项;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并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0. 下图为中世纪西欧大学的兴起分布示意图。大学的兴起( )
A. 受到王权和神权双重压制B. 旨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
C. 催生了西欧城市开始出现D. 推动了学术研究和教育世俗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时空是中世纪的西欧。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可知,中世纪大学的兴起,推动了数学和自然科学、学校教育、医学和法学等领域的进步,涉及学术研究与教育世俗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王权和神权的双重压制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继承和发展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手段,并不是大学兴起的影响,排除B项;西欧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西欧大学的兴起,选项因果关系倒置,排除C项。故选D项。
11. 人类学家麦克法兰认为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与茶叶有莫大的关系。人口膨胀,聚集居住,更容易引发各种传播性的疾病,但英国从18世纪中叶开始,许多疾病开始减少或消失,人口死亡率下降,这都归功于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另外,饮茶避免了大量谷物被拿去酿酒的风险。这段材料最能说明( )
A. 茶文化交流对英国酿酒业造成严重冲击
B. 饮茶习惯促进了英国人口大幅度的增长
C. 工业革命起源于近代开始的中英茶叶贸易
D. 茶文化交流推动了英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8世纪中叶后的英国。根据材料“人口膨胀,聚集居住,更容易引发各种传播性的疾病,但英国从18世纪中叶开始,许多疾病开始减少或消失,人口死亡率下降,这都归功于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另外,饮茶避免了大量谷物被拿去酿酒的风险。”可知,这段材料说明茶叶消灭了细菌,减少了疾病,保证了工业革命所需的大量劳动力;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茶叶贸易为英国工业革命开拓了海外市场;饮茶为工业革命提供粮食保障。由此可知,茶文化交流推动了英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茶文化交流对英国酿酒业造成严重冲击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英国人口大幅度增长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工业革命起源于近代中英茶叶贸易的结论,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 19世纪30年代,德意志各邦国的君主大多担心修建铁路将分散客流,威胁其邦国、城市的商业中心地位。即便是当时德意志经济领头羊的普鲁士君王,也不愿意民众与自己享受同等速度的出行待遇。这主要说明当时的德意志( )
A. 政治形势不利于工业化进程B. 君主专制色彩浓厚
C. 地理环境影响近代交通发展D. 各商业中心竞争激烈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30年代的德意志。根据材料“19世纪30年代,德意志各邦国的君主大多担心修建铁路将分散客流,威胁其邦国、城市的商业中心地位。”可知,国家分裂和君主统治的政治形势不利于德意志工业化的进程,A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德意志各邦国君主专制色彩的浓厚,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地理环境与近代交通发展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各商业中心竞争激烈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3. 1971年,美国与英、法、苏在柏林签订了《西柏林协定》,保证今后不在西柏林地区使用武力威胁;1973年,美国与苏联讨论了包括欧洲安全、经济合作、人道主义合作等问题,推动了欧安会的顺利召开。这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 )
A. 西方阵营的逐渐分化B. 美国霸权主义的破产
C.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 美苏关系的有限缓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柏林地区原先为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控制,而20世纪70年代美国寻求与苏联合作,共同推动欧洲局势的缓和,这反映出当时美苏之间由对抗转为缓和性的谈判与合作,D项正确;材料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美苏关系的有限缓和,未体现西方阵营的逐渐分化,排除A项;美国霸权主义并没有破产,排除B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出现在两极格局瓦解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4. 2003年,在坎昆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五届部长会议上,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降低关税、实行贸易自由化,七十七国集团、非洲联盟、最不发达国家组成联盟,巴西、印度、中国等组成二十一国集团,挫败了发达国家的企图。这一结果( )
A. 表明世界经济旧秩序的瓦解B. 说明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严重
C. 凸显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D. 反映了“逆全球化”思潮涌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2003年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体现的是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在世界贸易组织第五届部长会议上拒绝了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取消补贴、开放市场等不合理要求,凸显的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世界经济旧秩序瓦解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严重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与“逆全球化”思维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5. 对尤卡坦半岛一个湖泊内沉积物的研究,公元800—1000年是该地区最为干旱的时期,而这恰好对应于玛雅文明的衰落。另在2003年对委内瑞拉北部的Cariac盆地沉积物中钛元素含量变化的分析,发现公元8世纪中叶开始的一场持续150多年的干旱控制了整个加勒比海地区,其发生时间与考古学家发现的玛雅人主要城市被废弃的时间相一致。据此可知( )
A. 地理环境变化是文明兴衰的根本原因B. 非洲文明衰落是因为气候发生了变化
C. 气候环境因素可以解释古代文明衰落D. 科技辅助历史学研究一定会直抵真相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玛雅文明。根据材料“在2003年对委内瑞拉北部的Cariac盆地沉积物中钛元素含量变化的分析,发现公元8世纪中叶开始的一场持续150多年的干旱控制了整个加勒比海地区,其发生时间与考古学家发现的玛雅人主要城市被废弃的时间相一致”及所学可知,较高分辨率气候变化研究的进展、古代文明衰落时间的相对精确考证以及对全新世气候突变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气候环境因素在古代文明衰落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和肯定,即气候环境因素可以解释古代文明衰落,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地理环境变化是文明兴衰的根本原因,并且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气候变化与非洲文明衰落的关系,排除B项;“科技辅助历史学研究一定会直抵真相”表述不准确,“一定会”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农村的商品生产特别是手工棉纺织品的生产,促使一批农村市镇兴起和繁盛。娄定县娄塘镇,“所产禾棉、布匹倍于他镇,所以客商鳞集,号为花、布码头,往来贸易岁必万余,装载船只动以百计”。明清两代江南市镇及其四乡生产的生丝、丝绸、棉纱、棉布,不仅行销全国,而且行销海外,在全球化贸易中,遍及亚洲、欧洲、美洲。
——摘编自戴鞍钢《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第二卷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等
材料二从16世纪至18世纪初,英格兰地区的市镇增至700个。为了保证各农户能够进行日常的剩余农产品交换,各镇的集市日子都彼此岔开、互不重叠。在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还兴起了一批工业集镇,它们一般出现在集市或港口所在地或是水流充沛、落差较大的河谷地区。它们的经济以一项或多项手工业长足的专业发展为特色,同时又对乡村工业的初级产品进行高级加工。市镇还承担起向外输出本地商品和调进原材料的职能。到工业革命前夕,这些城镇都拥有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专市,如粮食市场有九十六个之多,纺织原料及产品(以毛纺织为主)的专市有五十多个。
——摘编自杨杰《英国小市镇与乡村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说明16—18世纪初英国市镇发展影响。
【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繁荣发展;交通便利;随着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殖民扩张,中国被卷入全球贸易网
(2)影响:便利了农民经济生活;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发展;推动了乡村工业化,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城市化进程。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农村的商品生产特别是手工棉纺织品的生产,促使一批农村市镇兴起和繁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繁荣发展;根据材料一“往来贸易岁必万余,装载船只动以百计”可知,交通便利;根据材料一“明清两代江南市镇及其四乡生产的生丝、丝绸、棉纱、棉布,不仅行销全国,而且行销海外,在全球化贸易中,遍及亚洲、欧洲、美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殖民扩张,中国被卷入全球贸易网。
【小问2详解】
本题属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8世纪初英国.根据材料二“为了保证各农户能够进行日常的剩余农产品交换各镇的集市日子都彼此岔开、互不重叠。”可知便利农民经济生活;根据材料二“这些城镇都拥有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专市如粮食市场有九十六个之多,纺织原料及产品(以毛纺织为主)的专市有五十多个。”可知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根据材料二“它们的经济以一项或多项手工业长足的专业发展为特色,同时又对乡村工业的初级产品进行高级加工。市镇还承担起向外输出本地商品和调进原材料的职能。”并结合时间可知推动乡村工业化,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奠定基础;根据材料二“在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还兴起了一批工业集镇,”可知促进城市化进程。综合以上可知,16—18世纪初英国市镇发展的影响。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戴维·利文斯顿是英国著名的探验家。1841年,他受伦敦宣教会派遣去南非传教,当时奴隶贸易使非洲社会动荡不安,严重妨碍了传教活动的开展,为此,利文斯顿设计了铲除奴隶贸易的方案:“用合法商业取代奴隶买卖,供应欧洲工业品,奴隶贸易就无立足之地。……只需开辟一条从海岸通入内陆的商道,这个方案便可实现。”为铲除奴隶贸易,1853年后他转而从事探险活动,开拓了一条连接海岸至内陆的商道。他说:“地理学成就的终点即是传教事业的起点。”当时非洲内陆还鲜为人知,复杂的地形、恶劣的气候和致命的疫病令人望而生畏。在1853~1873年间,他三次深入非洲内陆,行程29000英里,勘查地域达100万平方英里。在19世纪数以百计的非洲内陆探险活动中,人们称他为横越非洲第一人。《泰晤士报》将利文斯顿的旅程描述为“当代最伟大的地理探索之一”。1855年,皇家地理学会授予利文斯顿“金奖”。1857年,利文斯顿出版的《南非传教士旅行与研究》成为畅销书,并获得巨大名声。同年12月,英国政府和海军部为他制定了一项庞大的计划,支持他努力结束赞比亚的奴隶贸易,并承诺通过基督教和商业开放该地区。
——据何一宁《非洲内陆探险与英国对非洲的认知变化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说明利文斯顿的非洲探险引发英国社会广泛关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从影响角度谈谈你对利文斯顿非洲探险的认识。
【答案】17. 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开始了新一轮的殖民扩张,其发展商业和传教主张符合英国资产阶级殖民扩张的需要;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其废除奴隶贸易主张符合大众观念;新闻报刊业的发展;个人的探险精神和探险成就。
18. 认识:促进了对非洲内陆的研究和探索,改变了人们对非洲的认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废除奴隶贸易,客观上促进了非洲社会的发展;但其探险活动所获得的非洲地理和人文资料被列强利用,为西方列强瓜分非洲创造了条件,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更加沉重的灾难。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期(非洲)。根据材料“戴维·利文斯顿是英国著名的探验家。1841年,他受伦敦宣教会派遣去南非传教,当时奴隶贸易使非洲社会动荡不安,严重妨碍了传教活动的开展,为此,利文斯顿设计了铲除奴隶贸易的方案:‘用合法商业取代奴隶买卖,供应欧洲工业品,奴隶贸易就无立足之地。……只需开辟一条从海岸通入内陆的商道,这个方案便可实现。’”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开始了新一轮的殖民扩张,其发展商业和传教主张符合英国资产阶级殖民扩张的需要;根据材料“为铲除奴隶贸易,1853年后他转而从事探险活动,开拓了一条连接海岸至内陆的商道”可知,启蒙运动的传播,其废除奴隶贸易主张符合大众观念;根据材料“《泰晤士报》将利文斯顿的旅程描述为‘当代最伟大的地理探索之一’”可知,新闻报刊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在1853—1873年间,他三次深入非洲内陆,行程29000英里,勘查地域达100万平方英里。在19世纪数以百计的非洲内陆探险活动中,人们称他为横越非洲第一人”可知,个人的探险精神和地理成就。
【小问2详解】
认识: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期(非洲)。根据材料“当时非洲内陆还鲜为人知,复杂的地形、恶劣的气候和致命的疫病令人望而生畏。在1853—1873年间,他三次深入非洲内陆,行程29000英里,勘查地域达100万平方英里。在19世纪数以百计的非洲内陆探险活动中,人们称他为横越非洲第一人”“1857年,利文斯顿出版的《南非传教士旅行与研究》成为畅销书,并获得巨大名声”可知,促进了对非洲内陆的研究和探索,改变了人们对非洲的认识;根据材料“利文斯顿设计了铲除奴隶贸易的方案:‘用合法商业取代奴隶买卖,供应欧洲工业品,奴隶贸易就无立足之地。……只需开辟一条从海岸通入内陆的商道,这个方案便可实现。’为铲除奴隶贸易,1853年后他转而从事探险活动,开拓了一条连接海岸至内陆的商道”可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废除奴隶贸易,客观上促进了非洲社会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探险活动所获得的非洲地理和人文资料被列强利用,为西方列强瓜分非洲创造了条件,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更加沉重的灾难。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劳模归来》 (宣传画,1951年)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一
弘扬劳模精神,汇聚时代发展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和抗美援朝的任务。为此,党和政府在农业和工业领域纷纷开展爱国主义生产竞赛。人们劳动热情高涨、踊跃参加竞赛,积极效仿劳模,劳动竞赛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国民经济恢复和抗美援朝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画面中,佩戴红花劳模归来,周边群众簇拥在光荣之家门前,有的拿着爱国主义生产竞赛模范的锦旗,有的前去祝贺,有的表达敬仰,有的揣摩着生产工具。整个画面体现出当时人们对劳模的崇敬,反映那个时代人们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的时代风貌。
以劳动竞赛结果评选劳动模范活动,不仅调动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而且树立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了劳动爱国的时代精神,为此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锻造了素质硬、思想正的劳动者。
总之,《劳模归来》是一幅具有写实风格的宣传画,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的劳动态度和时代精神,兼具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1951年的中国。根据图片名称《劳模归来》和所作时间可知,当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和抗美援朝的任务。为此,党和政府在农业和工业领域纷纷开展爱国主义生产竞赛。人们劳动热情高涨、踊跃参加竞赛,积极效仿劳模,劳动竞赛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国民经济恢复和抗美援朝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画面中,佩戴红花的劳模归来,周边群众簇拥在光荣之家门前,有的拿着爱国主义生产竞赛模范的锦旗,有的前去祝贺,有的表达敬仰,有的揣摩着生产工具。整个画面体现出当时人们对劳模的崇敬,反映那个时代人们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的时代风貌。以劳动竞赛结果评选劳动模范活动,不仅调动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而且树立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了劳动爱国的时代精神,为此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锻造了素质硬、思想正的劳动者。最后进行总结,《劳模归来》是一幅具有写实风格的宣传画,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的劳动态度和时代精神,兼具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第三章 新社会结构的发生
第一节 清政府政治体制与政策的局部调整
第二节
第三节 私营资本企业的产生
第四节 城乡社会的变化
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共4页。
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二)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二)历史试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4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二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2024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质量检测(一)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质量检测(一)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