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三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答题前,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悬日”是指日出时正对街道升起、日落时正对街道落下的现象。2019年12月19日清晨7时54分,玫瑰色的太阳从成都市(104°E)的一条主干道的尽头跳了出来(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 看到“悬日”的街道的走向可能是( )
A. 东北—西南B. 东一西
C. 西北—东南D. 南一北
2. 在该条街道可能看到日落“悬日”现象的时段是( )
A. 1月19—25日B. 3月19—25日
C. 6月19—25日D. 9月19—25日
【答案】1. C 2. C
【解析】
【1题详解】
2019年12月份,成都市昼短夜长,日出方位为东南方向,日出晚于地方时6:00。 当北京时间7:54 时,为成都市地方时6:50分,即成都市地方时6:50日出,6:50的太阳应在东南方向,因此西北—东南向的街道可能出现“悬日”现象。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蜀都大道为西北——东南走向,能够看到日落“悬日”,需日落时太阳正对街道落下,即太阳从西北落下,太阳直射点应在北半球,6月19日~6月25日符合题意,C正确;1月19日~1月25日,太阳直射点应在南半球,A错误;3月19日~3月25日,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越过赤道到达北半球,B错误;9月19日~9月25日,太阳直射点由北半球越过赤道到达南半球,D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日出方位:太阳日出方位取决于太阳直射点位置,1. 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各地日出正东、日落正西。2.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各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3.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各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天山北坡的天池位于博格达峰(海拔为5445m)的坡下,山谷风相当典型。下图为天山天池气象站周边区域等高线(单位:m)分布图,下表为天山天池气象站测得的山谷风平均风速(米/秒)及日数统计表。完成下面小题。
3. 一年中,天池山谷风风速存在差异,其主要原因是( )
A. 天山山脉相对高度差大B. 天山山脉坡度较大
C. 博格达雪峰冷空气下沉D. 天池水体面积广阔
4. 推测天山天池山谷风转换时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 )
A. 山风转谷风冬迟夏早B. 谷风转山风冬迟夏早
C. 山风转谷风冬夏均早D. 谷风转山风冬夏均迟
【答案】3. C 4. A
【解析】
【3题详解】
由表可知,天山天池的谷风风速低于山风,其原因是博格达山峰冰川面积大,下沉的冰川风频发,抑制谷风的风速,使谷风风速低于山风风速,C正确;天山山脉相对高度差大、天山山脉坡度较大、天池水体面积广阔均不会使山谷风风速产生明显差异,ABD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由于冬季昼短夜长,日出时间晚,夜晚的山风转白昼的谷风的时间推迟;夏季日出早,日落晚,夜晚的山风转白昼的谷风的时间提前。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冰川风是指在冰川谷地中,冰川表面较稳定而下沉的冷却气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运动,迫使冰缘地区较暖的空气上升而产生对流交换,形成了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风。如果冰川足够大,可全天盛行冰川风,还可扩展到离冰川前端更远的地方,冰川风厚度也大。冰川面上空气温度和谷中同高度空气温度温差有日变化,虽然冰川风的风向全日不变,但风速有以24小时为周期的日变化。
河流下切侵蚀,导致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地壳隆升是河流下切侵蚀形成河流阶地的主要驱动力。由于阴山山脉隆升,其南坡河流强烈下切,河谷中发育多级河流阶地,阶地出露的基岩及其上覆的沉积物是反映该区构造隆升等变化的良好记录。下图为阴山西段南坡东、中、西部四级(T1、T2、T3、T4)河流阶地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 T1~T4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
A. T1、T2、T3、T4B. T2、T1、T3、T4
C. T3、T2、T1、T4D. T4、T3、T2、T1
6. 图示时期内,地壳抬升幅度最大和最小的部分分别位于阴山南坡的( )
A. 东部、西部B. 中部、东部C. 西部、中部D. 东部、中部
【答案】5. D 6. B
【解析】
【5题详解】
地壳隆升、河流下切是形成河流阶地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距河面高度越高的阶地形成时间越早。读图可知,图中T4阶地距河面高度最大,形成最早,其次为T3、T2、T1,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构造隆升是河流下切侵蚀的主要动力;中部河流阶地距河面高度最高,河流整体下切幅度最大,说明地壳抬升幅度最大,东部河流阶地距河面高度最低,河流整体下切幅度最小,说明地壳抬升幅度最小, 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河流阶地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阶地面形成时期,河流的侧蚀作用或沉积作用占优势;阶地斜坡形成时期,河流的下切作用占优势。
某校学生到河南省开展了主题研学活动。调查了河南省耕地开发利用现状,绘制土地利用状况图(下图)。学生们发现2021年河南省部分地区实行大豆—玉米轮作。近年来,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河南省正在积极建设粮食安全产业带,推进“中原粮仓”到“主食厨房”的转变。完成下面小题。
7. 河南省实行大豆一玉米轮作的重要意义有( )
①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②平衡土壤养分,改善耕地质量
③节省灌溉水源,防止土地盐碱化④调节土壤结构,增加耕地水分
A ①③B. ②④C. ①②D. ③④
8. 河南省建设粮食安全产业带应采取的措施有( )
①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②加强仓储设施建设,完善粮食市场的供销体系
③避免化肥、农药的施用,发展绿色环保农业④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
【答案】7. C 8. D
【解析】
【7题详解】
不同的农作物吸收的养分不同,一块土地上轮流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可以平衡土壤养分,改善耕地质量,从而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轮作对于节省灌溉水源,防止土地盐碱化,调节土壤结构,增加耕地水分作用较小,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粮食安全产业带的建设首先是保障粮食的稳产、高产和销售渠道的畅通,故而建设粮食安全产业带应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强仓储设施建设,完善粮食市场的供销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等,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可以增加粮食产量。①②④正确,③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为保障粮食安全,我国还需要做出的努力:(1)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严守耕地红线。(2)提高粮食收购价格,降低种粮成本,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3)发展农业科技,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4)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日晷仪也称日晷,是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指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是我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赤道日晷主要由晷盘、晷针和底座组成。其晷盘与赤道平面平行。器针垂直穿过器盘中心,上端指向北极星,器针针影随太阳方位变化指向器盘不同刻度位置来表示不同时刻。下图为北京(40°N)故宫日晷图。完成下面小题。
9. 故宫晷面与地面夹角大约为( )
A. 40°B. 45°C. 50°D. 55°
10. 在下列情形中,日晷不具有计时功能的是( )
①阴雨天气②高温天气③白昼④夜晚
A. ②③B. ①②C. ①④D. ③④
【答案】9. C 10. C
【解析】
【9题详解】
由材料“晷针与晷面垂直,上端指向北极星”可知,晷针与地面夹角为当地纬度角,即40°,晷针垂直于晷面,则故宫晷面与地面夹角为50°。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因日晷是根据晷针针影的方向计时的,依赖的是日照,因而不能用于阴天天气和夜晚,①④符合题意。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日晷的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表)和晷面(带刻度的表座)组成。日晷的运作原理是利用太阳东升西落,通过太阳光的照射使竖立在地面上的竿子在投影方向上产生影子,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移动,投影方向上的影子的移动就指示了时间。
生物长期适应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以年为周期的生长发育节律现象称为物候。气候变化影响植被物候。下图中数字Ⅰ、Ⅱ、Ⅲ、Ⅳ代表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过渡带的植被四个分区。完成下面小题。
11. Ⅲ区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草原,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纬度位置②阶梯位置③经度位置④海陆位置
A. ①②B. ①④C. ③④D. ②③
12. 研究表明日均气温增大导致四个区域的植被返青期提前。这种现象变化最小的应是( )
A. Ⅰ植被区B. Ⅱ植被区
C. Ⅲ植被区D. Ⅳ植被区
【答案】11. B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Ⅲ植被区位于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部,纬度较高,热量带转为温带,影响因素为纬度位置,①正确;植被从森林到草原,是海陆位置引起的地区水分差异所导致的,④正确;与阶梯位置、经度位置的关系不大,②③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日均气温增大导致四个区域的植被返青期提前,返青是指幼苗移栽或者植被越冬后由黄转绿的过程,发生在温带地区植被较多,亚热带地区植被较少,根据图中信息可知,I植被区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返青期变化最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返青期是指植物的幼苗移栽或越冬后,由黄色变为绿色,并恢复生长的一段时间。
小城镇“过疏化”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人口离开原本居住的城镇,使城镇产业人口短缺与各种城镇功能难以为继的现象。近年来,日本“过疏化”的小城镇数量不断增长,已成为普遍现象。完成下面小题。
13. 日本小城镇“过疏化”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 社会因素B. 文化因素C. 科技因素D. 经济因素
14. 小城镇“过疏化”会导致日本( )
A 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B. 城镇化水平持续下降
C. 农业村、渔村大量消失D. 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
【答案】13. D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寻找好的就业岗位,获得高的经济收入,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每一位年轻人的愿望。大城市能够实现年轻人的这些愿望,因而大量小城镇的人口涌向大城市,造成小城镇的“过疏化”现象,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科技因素等都不是主要因素,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4题详解】
小城镇“过疏化”不是造成日本人口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生育率低、延迟出生等因素,A错误;小城镇的人口流动方向是由小城镇到大都市,故日本城镇化水平没有降低,B错误;农业村、渔村大量消失与小城镇“过疏化”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C错误;小城镇因发展空间小,就业岗位少,更多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大城市,导致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D正确。故选D。
【点睛】城市化不同阶段特点、出现问题及发展趋势和地区差异: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较慢,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此阶段。中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化进程较快,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郊区和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部分产业和人口迁往郊区,出现郊区城市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此阶段,我国处于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城市问题突出,人口不断外迁至更远的郊区和乡村地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处于此阶段。
文莱以石油为支柱产业,位于加里曼丹岛西北部,领土被马来西亚分割成西部的本土和东部的淡布隆区,淡布隆拥有众多世界级自然保护区。2020年3月17日,东南亚最长的跨海大桥----文莱淡布隆跨海大桥正式启用,文莱摩拉区、淡布隆区两个大区之间的车程,由2小时缩短至15分钟。中国企业承建该大桥难度最大的CC4标段,创新了“钓鱼法”施工法,采用全预制桥梁全程不落地施工技术。下图为文莱淡布隆跨海大桥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中国企业采用“钓鱼法”施工的主要目的是( )
A. 增加桥梁地基的坚实度B. 缩短桥梁的施工时间
C. 防御暴雨破坏工程设施D. 保护原始森林和沼泽
16. 文莱摩拉、淡布隆之间公路车程较长的主要原因有( )
①限制车速,通行时间长②公路弯曲,路程较长
③通过境外,过境手续繁琐④暴雨连绵,公路淹没时间长
A. ②③B. ②④C. ①③D. ①④
【答案】15. D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钓鱼法即全预制桥梁全程不落地施工技术,与地基的坚硬度关系不大,A错误;桥梁的施工时间的确变短,但不是主要目的,B错误;钓鱼法即全预制桥梁全程不落地施工技术,不能防御暴雨,C错误;根据“文莱位于加里曼丹岛西北部”和所处的经纬度位置可知,文莱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雨林和沼泽密布,根据“淡布隆拥有众多世界级自然保护区”可知,“钓鱼法”施工能够减少对地表结构的破坏,起到保护原始森林和沼泽的目的,D正确。故选D。
【16题详解】
题中并未提及限制车速,缺乏依据,①错误;读图可知公路弯曲,路程较长,②正确;读图可知公路经过了马来西亚,存在通过境外,过境手续烦琐的问题,③正确;该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均匀,且暴雨连绵公路淹没时间长会使公路无法通行,材料中的两小时指的是正常通行时间,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交通运输的影响: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缩短时空距离,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缓解交通运输压力;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美国夏威夷卡哈拉岛电网是独立的。近年来,岛上不断发展清洁能源,并注重备用发电和储能,岛屿电价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有差异。下图为卡哈拉岛某日电力总需求量(a)、某清洁能源发电量(b)及电力净需求量(c)(总需求量-清洁能源发电量)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卡哈拉岛发展的清洁能源是( )
A. 风能B. 水能C. 氢能D. 太阳能
18. 推测卡哈拉岛一天中电价最低的时段是( )
A. 0:00-4:00B. 9:00—15:00
C. 16:00—20:00D. 21:00—24:00
【答案】17. D 18. B
【解析】
【17题详解】
卡哈拉岛清洁能源发电的时间大约在6:00—18:00之间,主要集中在白天,该清洁能源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所以最可能为太阳能,D正确;该岛屿位于东北信风带,风力发电全天可行,A错误;水力发电受水库水量和降水的影响,一般全天可发电,B错误;氢能较为稳定,不受时空的限制,C错误。故选D。
【18题详解】
据图可知,白天清洁能源发电量大,清洁能源发电量大于电力总需求量,电力供过于求,电价较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新能源开发条件:(1)能源储量多少。(2)距消费市场远近。(3)开发难度大小。(4)开发技术高低。(5)开发资金和基础设施状况等。
左图为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地质灾害综合分区示意图,图示区域多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右图为三大分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非易发区的面积占比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左图中分区Ⅰ、Ⅱ、Ⅲ分别对应右图中的( )
A. ①②③B. ③②①C. ①③②D. ②③①
20. 相较于分区Ⅱ、Ⅲ,与分区Ⅰ地质灾害形成最为密切的特征是( )
A. 植被覆盖率高B. 谷地多呈南北走向
C. 地震发生频率高D. 昼夜温差大
【答案】19. A 20. B
【解析】
【19题详解】
读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水、岩性和植被覆盖率等因素密切相关,但主要的诱发因素是降水,分区Ⅲ降水少,人口密度在三个区中最小,地质灾害非易发区的比例是最高的,对应右图中的③;分区Ⅰ地横断山区,山高谷深,且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比例是最高的,对应右图中的①。综上所述,A对,BCD错。故选A。
【20题详解】
植被覆盖率高,地质灾害发生频率低,A错;并不能确定分区Ⅰ地震发生频率高于分区Ⅱ、Ⅲ,C错;昼夜温差大的区域是分区Ⅲ,而不是分区Ⅰ,D错;由于谷地多呈南北走向,有利于湿润的水汽进入分区Ⅰ,降水充沛,易诱发地质灾害,B对。故选B。
【点睛】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信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雅斯河早期发源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演变(下图)。以下地理事件发生的顺序是( )
①断裂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垒②雅斯河早期水系形成
③挤压拱起,形成大分水岭④地势低洼处积水成湖
A. ①④②③B. ②①③④C. ③②①④D. ③②④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受板块挤压碰撞影响,澳大利亚东侧形成大分水岭,其山脉西部发育多条支流,东部为大分水岭,西部为大自流盆地,地势东高西低,支流向西汇集,形成雅斯河,雅斯河早期水系形成;受断层作用影响,地壳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垒,大分水岭以西支流无法注入雅斯河,支流被阻断,被阻断支流汇集,地势低洼处积水成湖,原有古河道及科拉林地垒成为雅斯河上游地区,水系被分割成两个部分,所以顺序为③②①④,C正确,排除ABD。故选C。
越南地形狭长,地势西高东低,北部和西北部为高山和高原,中部长山山脉纵贯南北,东部沿海为平原。2019年越南人口超过了9600万人。下图为2019年越南分省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决定越南人口密度分布格局的自然基础因素是( )
A. 地形B. 气候C. 水源D. 矿产
23. 可在短时期实现各省人口集疏变化的有效措施是( )
A. 生态移民B. 产业转移C. 鼓励生育D. 延迟退休
【答案】22. A 23. B
【解析】
【22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越南地形狭长,地势西高东低,北部和西北部为高山和高原,中部长山山脉纵贯南北,东部沿海为平原。所以受地形因素影响,越南人口空间分布在南北方向上呈现“两头多,中间少”,东西方向上呈现“东部沿海多,西部内陆少”空间分布格局,由此可知,A正确;而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气候、水源、矿产等特征影响该国人口密度,BCD错误。故选A。
【23题详解】
通过向人口低密度区进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创造就业机会,可使人口稀疏区增加人口迁入,减少人口迁出,实现人口密度增加,故B正确;进行生态移民需要考虑迁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等因素,且实行较为复杂,不是有效措施,A错误;鼓励生育只能增加人口总量,不能改变人口集疏变化,C错误;延迟退休是延缓人口老龄化影响的措施,不能改变人口集疏程度,D错误。故选B。
【点睛】世界人口分布的总体特征是不均衡,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和气候,一般而言,平原地区人口较为稠密,山地、高原地区人口较为稀疏;温暖湿润的地区人口较为稠密,寒冷、炎热、干旱、过于潮湿的地区人口较为稀疏。
兰州市南、北两山各选取6个采样点,在2018年4~10月(植物生长季)以月尺度为单位收集各个采样点的土壤水样品,计算出不同采样点的土壤蒸发强度。读南山和北山土壤含水量差异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兰州市北山各采样点植物生长季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大的时间段在( )
A. 4~6月B. 6~9月C. 7~10月D. 11月~次年3月
25. 研究发现兰州市南、北两山土壤蒸发强度与土壤含水量相关,推断( )
A. 北山比南山土壤蒸发强B. 北山比南山土壤蒸发弱
C. 北山10月土壤蒸发达到年内最大值D. 南山7月土壤蒸发达到年内最大值
【答案】24. B 25. A
【解析】
【24题详解】
据图可知,兰州市北山各采样点植物生长季土壤含水量4~6月逐渐减小,6月减小到最小,6~9月逐渐增大,10月土壤含水量减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5题详解】
兰州市南、北两山土壤蒸发强度与土壤含水量相关,土壤含水量越大,土壤中的可蒸发水量越多,土壤蒸发越强。北山比南山土壤含水量大,由此推断土壤蒸发更强,A正确,B错误。南、北两山均在8、9月之间土壤含水量达到最大值,土壤蒸发达达到年内最大值,C、D错误。A符合题意,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土壤含水量是被吸附在土粒表面或储存于土壤孔隙之中的水,以固态、液态、气(汽)态三态形式存在。土壤含水量受气候(气温、降水)、地形、土壤结构、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5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五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每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都是全球产业分工模式演进的结果,国际产业分工经历了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工序间分工和产业间融合等五个阶段。每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都伴随着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迁移,中国在承接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发展成了世界制造业中心。
材料二下表为全球范围内的五次国际产业转移与全球产业分工演进表。
(1)从产业转移输出地和输入地的角度,描述全球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2)说明输出地向国外转移产业的共同原因。
(3)指出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突出优势条件。
【答案】26. 第一次至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均是由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向欠发达区域单向转移;第五次产业转移由中国向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双向转移。
27. 生产要素(原料、燃料)供不应求;(土地、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上升;国内市场饱和;环境污染加剧。
28. 廉价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国内市场;完整的产业链。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全球范围内的五次国际产业转移与全球产业分工演进表及相关文字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产业转移的原因、工业区位优势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读材料二表可见,第一次至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均是由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产业转移输出地)向欠发达区域(输入地)单向转移;第五次产业转移由中国向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输出地)以及发达国家(输入地)双向转移。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原生产区地价昂贵、原材料短缺及运输成本增加等。所以输出地向国外转移产业的共同原因有:(1)劳动力因素:(土地、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上升,所以劳动力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国家或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达国家内部交易成本高,发展中国家内部交易成本低,企业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3)市场因素:国内市场饱和、避开政策等的限制,企业就会开辟国际市场。(4)生产要素(原料、燃料)供不应求:所以原料、燃料充足且价格低廉的国家或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等等。环境污染加剧:转出地为了减轻环境压力,改善环境质量而向国外转移产业,等等。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中国在承接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发展成了世界制造业中心”提示及表中信息,时间为“20世纪80年代”、输出地“亚洲四小龙”、输入地“中国大陆”、分工特点“工序间分工”,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突出优势条件有:20世纪80年代,我国正值经济发展初期,拥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中国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中国承接的是制造业,完成制造工序,所以推测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飓风是形成于北大西洋及东太平洋地区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热带气旋(中心附近风力达到12级及以上)。广阔的洋面、充足的热量、水分对热量的持续传输和地转偏向力是飓风形成的关键条件。墨西哥湾沿岸平原经常受到来自北大西洋飓风的影响,墨西哥湾水温比同纬度大西洋高出2~3℃,飓风在经过与登陆墨西哥湾后,势力变化差异显著。
材料二下图为墨西哥湾区域示意图。
(1)与同纬度大西洋东岸相比较,墨西哥湾水温较____,试分析原因____。
(2)分析水分对热量的持续传输在飓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分别说明在经过墨西哥湾和登陆后飓风势力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答案】27. ①. 高 ②. 原因:有暖流(暖海水)汇入;水域较浅,(海域封闭)受热增温幅度大。
28. 海水受热蒸发,水汽随大气上升,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一步抬升空气;形成强低气压,带动四周气流旋转汇聚。
29. 经过墨西哥湾时:势力增强。原因:墨西哥湾水温高,有增温作用。登陆后:势力减弱。原因:缺少热量和水汽的供应;地面摩擦力强,减弱风力。
【解析】
【分析】本题以墨西哥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影响海水温度、飓风形成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与同纬度的大西洋相比,墨西哥湾沿岸有墨西哥湾暖流的增温作用,水温较高;海湾较封闭,受外界的影响弱;同时位于浅海地区,水体较浅,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多,水温较高。
【小问2详解】
夏季海洋上气温较高,海水受热,水分蒸发,水汽随大气上升,水汽凝结,释放出热量,进一步加热空气并抬升空气,促使低压中心气压降低,形成强低压,并带动四周空气旋转汇聚。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飓风登陆之前,经过墨西哥湾,由于墨西哥湾水温较高,为飓风提供的热量和水汽多,加上海洋上摩擦力小,故飓风风力增强;登陆后,由于缺少水水汽和热量的供应及受地面摩擦力的增大的影响,飓风风力减弱。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左图、右图分别为美国的北水南调和澳大利亚东水西调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调水方向。
(1)美国北水南调工程水源地供水能力最强的季节是____,并说明判断的理由____。
(2)分析造成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3)从工程建设的角度看,澳大利亚的调水工程量比美国的调水工程量大,你是否赞同,并分析原因。
(4)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实施后,西部调入区出现土壤盐碱化加重的现象。请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答案】(1) ①. 冬季。 ②. 理由: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调往较干旱的南部地区的水量较大。
(2)墨累一达令盆地农业生产需水量大;该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降水少。
(3) 赞同。理由:美国北水南调输水路线位于山间盆地,与山脉走向一致(或答调水路线地形相对平坦);而澳大利亚东水西调输水路线穿过山脉,需开凿隧道,工程量大。
(4)原因:灌溉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上升,蒸发强烈导致次生盐碱化。治理措施:建设排水工程,做到有灌有排;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耗水量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澳大利亚、美国为背景材料,涉及资源跨区域调配、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土壤盐渍化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根据经纬度位置可知,美国太平洋沿岸北部冬季受盛行西风的影响,降水较多,而南部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总体降水较少;结合两个地区需水量的差异,南部城市和人口比北部多,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大,工农业水资源需求量大,北部调往较干旱的南部地区的水量较大,故美国北水南调工程水源地供水能力最强的季节是冬季。
【小问2详解】
缺水分为水质型缺水和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即由于严重水污染导致的水资源短缺,资源型缺水是由于水资源本身导致的缺水;结合所学知识,墨累达令盆地,本身地处大分水岭背风坡,降水少,水资源缺乏,另一方面大量的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因此本区域缺水。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美国北水南调输水路线地形条件较为优越,线路位于山间盆地,走向基本与山脉走向一致,不需要跨越高山,因此工程难度较小;而澳大利亚东水西调需要跨越大分水岭,需开凿隧道,工程量较大,难度较大,故从工程建设的角度看,澳大利亚的调水工程量比美国的调水工程量大。
【小问4详解】
西部调入区出现土壤盐碱化加重的现象原因是对于调入区的达令盆地,由于本区域气候干旱,调水后不合理的灌溉提高了区域地下水的水位,加之蒸发强烈,导致次生盐碱化;措施:对于土壤盐碱化问题,治理措施在于改进灌溉技术,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修建工程措施,有排有灌,控制地下水水位;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耗水量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推广耐旱作物等。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合计
平均
山风(08时)
3.1
3.1
3.3
3.9
3.8
4.0
4.4
4.2
3.6
3.5
3.2
3.2
3.6
谷风(14时)
2.6
2.8
3.2
3.5
3.9
3.9
3.9
3.8
3.4
3.2
2.6
2.5
3.3
山谷风日数
16.4
20.0
21.4
21.7
23.0
22.4
23.6
25.9
22.3
22.8
16.9
13.6
250
制造业转移
时间
输出地
输入地
分工特点
第一次
19世纪40年代
英国、德国
美国
产业间分工
第二次
20世纪50年代
美国
日本
产业内分工
第三次
20世纪60年代
日本
亚洲四小龙
产品内分工
第四次
20世纪80年代
亚洲四小龙
中国大陆
工序间分工
第五次
21世纪10年代
中国大陆
东南亚国家欧美国家
工序间分工
产业间融合
浙江省智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智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智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浙江省智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豫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