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专项 专题11文言文阅读-原卷版+解析
展开◆考点一、解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类活用,通假字。
◆考点二、译句: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留、删、换、调、补的方法。
◆考点三、断句: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阅读时需要划分停顿或加标点。
◆考点四、内容:1.读懂文言文,概括大意;2.结合注释,准确理解;3.结合文章,分析概括。
◆考点五、涵义:理解文言文深层含义。在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一)文言实词
什么是文言实词——有固定意义的词
文言实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
◆1.一词多义
如:说,读shuō时,说、说明。读shuì时,游说。 如“苏秦以连横说秦”。读yuè时,高兴。如《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①词义的扩大。
如,“河”在古代专指黄河,而现在泛指一般河流。
②词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
③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
如, “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3.通假字
通假字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4.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如:为之足。《画蛇添足》足:名词活用为动词,画足。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二)文言虚词
什么是文言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文言虚词有哪些——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常见虚词20个:
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信”即字字落实,力求准确。翻译要忠于原文。
“达”即文从句顺,力求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雅”即生动形象,讲究文采。语言简明、优美、富有文采。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留、删、换、调、补的方法。
◆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 庙号、谥号、书名、物名等均保留不译;与古今通用词语可保留。
例: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庆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谪做巴陵郡太守。
要注意人名第一次出现是姓与名全出现,再次出现时往往只说名字不说姓。
◆删——一些无意义的虚词,如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等,应删去。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
◆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如“吾与汝毕力平险”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
◆补——句子省略的部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例:(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调——变式句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
例:何为不去也? (《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一)抓住“曰、云、言”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
(二)常用虚词是标志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三)看句式,据修辞
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及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
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
1.借助标题,揣摩文意。文言文的标题大直接概括主要内容。
2.浏览全文,寻找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结合注释,弄懂句意。古诗文中在有一些难懂的字词或者一词多义的时候,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确地理解古诗文的主要内容。
4.巧借问题,理解文意。选择题里的选项一般都会涉及文章内容,阅读时可以先浏览各个选项,通过解读这种题,就能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文言文蕴含的道理就是故事中人物所作所为给我们的启示。
要想准确把握文言文蕴含的道理,首先要理解文章大意;然后详细寻找、分析文中每个人干了什么,有什么特征,从这些人身上寻找启示。
一、选择题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甚聪惠(智慧)B.孔君平诣其父(拜访)
C.誉之曰(奖励)D.为设果(给,替)
2.以下对文言文“正确朗读”的停顿处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选自《司马光》)
B.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选自《守株待兔》
C.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选自《铁杵成针》)
D.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选自《杨氏之子》)
3.“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中的“鬻”解释是( )
A.刺破B.卖C.有的人D.拜访
4.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亡羊补牢——牢固B.溺而不返——返回
C.守株待兔——守候D.道旁李——道路
5.下列加点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杨氏子甚聪慧(甚:非常)B.乃呼儿出(乃:于是,就)
C.为设果,果有杨梅(果:果然)D.孔君平诣其父(诣:拜访)
6.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道旁李(道路)B.吾盾之坚(坚固)C.弗能应(应答)D.翼复得兔(复杂)
7.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B.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C.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D.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8.下列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C.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D.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二、填空题
9.照样子,写出加点字相对应的词语。
示例:吾盾之坚(坚固)
①弗能应也。( ) ②群儿戏于庭。( )
10.解释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
孔君平诣其父 _____
乃呼儿出 _____
物莫能陷也 _____
却看妻子愁何在 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段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1.“孔君平诣其父”中“诣”的意思是( )
A.说话B.拜访C.学习的程度D.到达
12.课文是围绕 _______这句话写的。
13.用“ ”画出最能体现杨氏之子语言巧妙的句子。
14.翻译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5.听了杨氏之子的话,孔君平会怎样说?请发挥想象写一写。
综合阅读与实践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选自《韩非子·难一》)
16.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誉:______ 陷:______
(2)其人弗能应也。弗:______ 应:______
17.结合课文和阅读经验,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鬻,形声。本义:粥。引申为“卖”,文中指卖盾与矛。
B.“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这个楚国人把自己的矛和盾都夸大到了一个绝对的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
C.“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穿透的盾和无所不能穿透的矛,不可以立刻卖出。
D.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18.楚人“弗能应也”,当时他的神态、动作、心理一定很丰富,补充内容,把话写完整。
楚国人听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假如你是质问楚国人的这个人,你会教他怎么做怎么说,才会成功卖出他的矛和盾?
小古文阅读。
讳①输棋
有自负棋高者,与人角②,连负三局。次日,人问之曰:“昨日较棋几局?”答曰:“三局。”又问:“胜负如何?”曰:“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本等要和③,他不肯罢了。”
(选自《笑林广记》)
【注释】①讳:忌讳(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②角(jué):竞赛,斗争。③和:和棋,平局。
20.“负”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背;②依仗、倚靠;③遭受;④失败”等意思,文中“有自负棋高者”中的“负”应选第( )个意思;“连负三局”中的“负”应选第( )个意思。
21.翻译下面的句子。
次日,人问之曰:“昨日较棋几局?”
22.这个故事的题目是“讳输棋”,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题意?在文中找出写下来。
23.文中这个“讳输棋”的人,是个怎样的人?
小古文《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或①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②,无此,必不明。”
【注】①或:有人。②瞳:瞳仁。
24.联系句子,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①尝月下戏( ) A.尝试 B.品尝 C.曾经
②不然( ) A.不错 B.不是这样的 C.不像
25.面对别人的提问,徐孺子怎么回答的呢?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是会更明亮呢?”
徐孺子答道:“_______________。”
26.和杨氏之子一样,徐孺子也显示出超越同龄小孩的智慧,他的回答巧妙在用______与月亮进行类比,以反驳“__________” 的观点。
阅读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7.下列句子中,带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天雨墙坏。 雨:下雨B.不筑,必将有盗。 筑:修补
C.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逃跑
28.下面这句话,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
A.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C.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9.对“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理解正确的是( )
A.姓“其”的这家人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邻居干的。
B.这家人认为邻居的孩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邻居干的。
C.这家人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的老人干的。
30.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 )
A.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B.做人不要多管闲事
C.富人儿子非常聪明
阅读理解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②。毓面有汗,帝问:“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慊悚③,汗不敢出。”
【注释】①令誉:美好的声誉。②敕见:奉命进见。③战战慊悚:战战栗栗
3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魏文帝闻之( )(2)语其父钟繇( )
32.钟氏二子见魏文帝,______脸上有汗,______脸上无汗。(填序号)
①钟繇 ②钟毓 ③钟会
33.面对魏文帝的提问,钟氏二子都能机智地应答。你更喜欢谁的回答呢?说明理由。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翠鸟移巢
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注释】①患:灾祸。②及:到了……的时候。③益:更加。④遂:于是,就。
34.朗读小古文,下面表示停顿正确的是( )
A.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B.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
35.用学过的方法,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恐坠:___________ ②又更下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翠鸟一开始把巢筑在高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而后来把巢一次次筑低的原因是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从中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
小古文阅读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孟子辍②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③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注释:①诵:背诵。②辍(chuì):停止。③諠(xuān):忘记。
37.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意思。
其母方织( ) A.正在 B.方向 C.相当
以此戒之( ) A.命令 B.告诫 C.戒备
38.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这个故事的内容。
39.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40.读完以后,请说说故事讲了什么道理?
文言文阅读。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1.解释加点字。
(1)先自度其足( ) (2)宁信度( )
42.翻译下列句子。
市罢,遂不得履。
43.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请说说以下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
(1)而忘操之( ) (2)何不试之以足( )
4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太傅①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导读:在文辞上下功夫提炼,叫做炼字。一字的精当,往往流传千古。“柳絮因风起”就使谢道韫名垂千古。
注释 :①谢太傅:谢安,字安石,东晋政治家,官至宰相。
45.解释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 )
(2)白雪纷纷何所似( )
(3)撤盐空中差可拟( )( )
46.与“撒盐空中差可拟”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差强人意B.参差不齐C.成绩差D.出公差
47.谢道韫,东晋女诗人,王凝之之妻,世称“咏絮才”。请再举出1-2个古代炼字流传千古的例子。____
48.写出出于本文的成语:________
49.用“/”给划线句子断句,只断两处。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解析
◆考点一、解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类活用,通假字。
◆考点二、译句: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留、删、换、调、补的方法。
◆考点三、断句: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阅读时需要划分停顿或加标点。
◆考点四、内容:1.读懂文言文,概括大意;2.结合注释,准确理解;3.结合文章,分析概括。
◆考点五、涵义:理解文言文深层含义。在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一)文言实词
什么是文言实词——有固定意义的词
文言实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
◆1.一词多义
如:说,读shuō时,说、说明。读shuì时,游说。 如“苏秦以连横说秦”。读yuè时,高兴。如《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①词义的扩大。
如,“河”在古代专指黄河,而现在泛指一般河流。
②词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
③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
如, “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3.通假字
通假字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4.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如:为之足。《画蛇添足》足:名词活用为动词,画足。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二)文言虚词
什么是文言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文言虚词有哪些——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常见虚词20个:
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信”即字字落实,力求准确。翻译要忠于原文。
“达”即文从句顺,力求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雅”即生动形象,讲究文采。语言简明、优美、富有文采。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留、删、换、调、补的方法。
◆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 庙号、谥号、书名、物名等均保留不译;与古今通用词语可保留。
例: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庆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谪做巴陵郡太守。
要注意人名第一次出现是姓与名全出现,再次出现时往往只说名字不说姓。
◆删——一些无意义的虚词,如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等,应删去。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
◆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如“吾与汝毕力平险”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
◆补——句子省略的部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例:(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调——变式句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
例:何为不去也? (《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一)抓住“曰、云、言”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
(二)常用虚词是标志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三)看句式,据修辞
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及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
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
1.借助标题,揣摩文意。文言文的标题大直接概括主要内容。
2.浏览全文,寻找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结合注释,弄懂句意。古诗文中在有一些难懂的字词或者一词多义的时候,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确地理解古诗文的主要内容。
4.巧借问题,理解文意。选择题里的选项一般都会涉及文章内容,阅读时可以先浏览各个选项,通过解读这种题,就能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文言文蕴含的道理就是故事中人物所作所为给我们的启示。
要想准确把握文言文蕴含的道理,首先要理解文章大意;然后详细寻找、分析文中每个人干了什么,有什么特征,从这些人身上寻找启示。
一、选择题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甚聪惠(智慧)B.孔君平诣其父(拜访)
C.誉之曰(奖励)D.为设果(给,替)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C.誉之曰:他夸耀自己的盾。誉:夸赞。
故选C。
2.以下对文言文“正确朗读”的停顿处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选自《司马光》)
B.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选自《守株待兔》
C.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选自《铁杵成针》)
D.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选自《杨氏之子》)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D.不恰当,句意:“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结合句意,“正确朗读”的停顿为: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故选D。
3.“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中的“鬻”解释是( )
A.刺破B.卖C.有的人D.拜访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了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出自文言文《自相矛盾》。意思是: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鬻:卖。
故选B。
4.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亡羊补牢——牢固B.溺而不返——返回
C.守株待兔——守候D.道旁李——道路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
A.亡羊补牢:丢失了羊以后修补羊圈。比喻出了差错以后,马上想法子补救,以防止出现更大的问题。牢:羊圈。
故选A。
5.下列加点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杨氏子甚聪慧(甚:非常)B.乃呼儿出(乃:于是,就)
C.为设果,果有杨梅(果:果然)D.孔君平诣其父(诣:拜访)
【答案】C
【详解】考查字词理解。
C.意思是: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果:水果。
故选C。
6.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道旁李(道路)B.吾盾之坚(坚固)C.弗能应(应答)D.翼复得兔(复杂)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A项:“道旁李”出自《王戎不取道旁李》,意思是指路边的苦李。道:道路。
B项:“吾盾之坚”出自《自相矛盾》,意思是我的盾坚固无比。坚:坚固。
C项:“弗能应”出自《自相矛盾》,意思是指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应:应答。
D项:“翼复得兔”出自《守株待兔》,意思是意思为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复:再,又。
7.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B.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C.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D.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的表达能力。
断句:指在说话或朗读时,在语句前后以及中间所做的间歇,其作用在于使句子结构层次分明,也为了充分表达感情,朗读停顿一般是以意思为单位。
本句的句意为: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从句法结构和句意上看,“孔”是主语,读时应停顿;“指以示儿”意为“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句意完整,读时应停顿;“此是”意为“这是”,读时应停顿;故本句断句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故选C。
8.下列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C.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D.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朗读停顿。
朗读节奏的划分,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不能破坏相对独立完整的意思。
A.“杨氏子”意思是姓杨的人家的孩子。这是一个完整意思的词语,应在之前划分。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C.“于物”意思是任何东西,“无不陷也”意思是不能不被它穿破。这是一个完整意思的词语,应在之前划分。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D.“孔”意思是孔君平,“指示儿”意思是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曰”意思是说,“此”意思是这,“是君家果。”意思为是你家的水果。这是一个完整意思的词语,应在之前划分。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故选B。
二、填空题
9.照样子,写出加点字相对应的词语。
示例:吾盾之坚(坚固)
①弗能应也。( ) ②群儿戏于庭。( )
【答案】 回答 庭院
【详解】考查词语解释。
①弗能应也,意思是“既卖盾又卖矛的楚国人无法解释他话里的矛盾。”应:回答。
②群儿戏于庭。意思是“一群人在庭院里玩耍”庭:庭院。
10.解释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
孔君平诣其父 _____
乃呼儿出 _____
物莫能陷也 _____
却看妻子愁何在 _____
【答案】 拜访 于是 穿透 回头看
【详解】考查字词解释。
孔君平诣其父,意思是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诣”是拜访的意思。出自南北朝刘义庆《杨氏父子》。
乃呼儿出,意思是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乃”是于是的意思。出自南北朝刘义庆《杨氏父子》。
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陷”是穿透的意思。出自先秦韩非子《矛与盾》。
却看妻子愁何在,意思是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却看”是回头看的意思。出自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三、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段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1.“孔君平诣其父”中“诣”的意思是( )
A.说话B.拜访C.学习的程度D.到达
12.课文是围绕 _______这句话写的。
13.用“ ”画出最能体现杨氏之子语言巧妙的句子。
14.翻译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____________
15.听了杨氏之子的话,孔君平会怎样说?请发挥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
【答案】11.B 12.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4.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15.孔君平大吃一惊,随即哈哈大笑,说:“妙,真是妙!贤侄的回答可谓天衣无缝,后生可畏呀!”
【解析】11.本题考查了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
“孔君平诣其父”的意思是: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诣:拜访。故选B。
12.本题考查了对中心句的认识。
本文主要通过一个巧妙应答的故事来说明杨氏之子非常聪明智慧,因此中心句是开头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3.本题考查了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杨氏子由孔君平的“孔”想到了孔雀,用“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正话反说的方式,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个回答妙在妙在杨氏子善于借题发挥,反驳客人的说法。故最能体现杨氏之子语言巧妙的句子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4.本题考查了文言文的句子翻译。
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未闻:没有听说过;家禽:家中驯养的鸟。
15.本题考查了想象写话。
围绕对杨氏之子的聪慧赞赏有加展开想象说一说。如:孔君平微微点头,捋捋胡子曰:“后生可畏,后生可畏!”
【点睛】参考译文: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综合阅读与实践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选自《韩非子·难一》)
16.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誉:______ 陷:______
(2)其人弗能应也。弗:______ 应:______
17.结合课文和阅读经验,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鬻,形声。本义:粥。引申为“卖”,文中指卖盾与矛。
B.“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这个楚国人把自己的矛和盾都夸大到了一个绝对的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
C.“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穿透的盾和无所不能穿透的矛,不可以立刻卖出。
D.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18.楚人“弗能应也”,当时他的神态、动作、心理一定很丰富,补充内容,把话写完整。
楚国人听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假如你是质问楚国人的这个人,你会教他怎么做怎么说,才会成功卖出他的矛和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6.称赞 刺穿 不 回答 17.C 18.用手抓了抓头发,面露尴尬之色 这该怎么回答呀?不管怎么说都会自相矛盾啊。 19.我的矛和盾是世界上的绝配,我的矛除了我手里的这把盾,别的盾都可以穿破,我的盾除了我手里的矛谁也打不烂,所以这是绝配。
【解析】16.本题考查字词的解释。
(1)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句意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誉:赞誉,夸耀。陷:穿透,刺透。
(2)其人弗能应也。句意为:那人一句话也答不上来。弗:不。 应:回答。
17.本题考查词句的解释。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句意为: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故选C。
18.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楚国人被问之后,心里由很多的想法,言之成理即可。如:
楚国人听后,愣住了,他心想,用我的矛刺我的盾?我该怎么回答呢?
19.本题考查综合实践能力。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如:
我的矛和我的盾是相辅相成的,两个东西在一起才会发挥到它更大的作用,一个用来杀敌,一个用来防身,是自卫的最佳保障。总之不要搞自我对立,要强调相互促进。
【点睛】参考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小古文阅读。
讳①输棋
有自负棋高者,与人角②,连负三局。次日,人问之曰:“昨日较棋几局?”答曰:“三局。”又问:“胜负如何?”曰:“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本等要和③,他不肯罢了。”
(选自《笑林广记》)
【注释】①讳:忌讳(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②角(jué):竞赛,斗争。③和:和棋,平局。
20.“负”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背;②依仗、倚靠;③遭受;④失败”等意思,文中“有自负棋高者”中的“负”应选第( )个意思;“连负三局”中的“负”应选第( )个意思。
21.翻译下面的句子。
次日,人问之曰:“昨日较棋几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这个故事的题目是“讳输棋”,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题意?在文中找出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中这个“讳输棋”的人,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0.② ④ 21.第二天,有人问他:“昨天你们下了几局棋呢?” 22.曰:“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本等要和,他不肯罢了。” 23.他是一个十分自负的人,不仅不肯面对失败,反而百般掩饰。
【解析】20.考查字词解释。
“有自负棋高者”意思是有个人认为自己的棋艺很高,“负”的意思是:依仗、倚靠,故选②。
“连负三局”的意思是连输三场。“负”的意思是:失败,故选④。
21.考查翻译句子。
次日:第二日; 较棋:比赛下棋。
次日,人问之曰:“昨日较棋几局?”意思是:第二天,有人问他:“昨天和人下了几局棋?”
22.考查内容理解。
“讳输棋”的意思翻译为死要面子,就是明明已经输了,却不肯承认,偏要说自己没有输。
结合原文“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本等要和③,他不肯罢了。”可知那人不肯承认自己输棋,而进行狡辩。
23.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文中“有自负棋高者,与人角,连负三局。”意思是:有个人认为自己的棋艺很高,与人下棋,结果连输三场。及“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本等要和,他不肯罢了。”意思是:第一局我没有赢,第二局他没有输,第三局我本来要求和他打和,但是他不肯。分析可知,文中这个“讳输棋”的人是个不敢正视自己的失败,死要面子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有个人认为自己的棋艺很高,与人下棋,结果连输三场。第二天,有人问他:“昨天和人下了几局棋?”他答道:“三局。”那人又问:“棋局的胜负怎么样?”他答道:“第一局我没有赢,第二局他没有输,第三局我本来要求和他打和,但是他不肯。”
小古文《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或①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②,无此,必不明。”
【注】①或:有人。②瞳:瞳仁。
24.联系句子,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①尝月下戏( ) A.尝试 B.品尝 C.曾经
②不然( ) A.不错 B.不是这样的 C.不像
25.面对别人的提问,徐孺子怎么回答的呢?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是会更明亮呢?”
徐孺子答道:“_______________。”
26.和杨氏之子一样,徐孺子也显示出超越同龄小孩的智慧,他的回答巧妙在用______与月亮进行类比,以反驳“__________” 的观点。
【答案】24.C B 25.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②,无此,必不明。 26.眼睛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解析】24.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解释。
这种题型考查的都是重要的字词,需要识记。作答时,可以结合整句话的意思来理解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尝月下戏”意思是:曾经在月光下玩耍。尝:曾经。故选C。
②“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意思是: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不然:不是这样的。故选B。
2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中“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无此,必不明。”的意思是:“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分析可知,面对别人的提问,徐孺子的回答是: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无此,必不明。
2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中“不然。犹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的意思:“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分析可知,徐孺子对于别人的看法,没有盲目的跟从,而是用眼睛来打比方,形象巧妙地反驳了“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的观点。
【点睛】参考译文: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非常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
阅读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7.下列句子中,带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天雨墙坏。 雨:下雨B.不筑,必将有盗。 筑:修补
C.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逃跑
28.下面这句话,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
A.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C.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9.对“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理解正确的是( )
A.姓“其”的这家人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邻居干的。
B.这家人认为邻居的孩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邻居干的。
C.这家人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的老人干的。
30.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 )
A.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B.做人不要多管闲事
C.富人儿子非常聪明
【答案】27.C 28.B 29.C 30.A
【解析】27.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
C.不正确。“暮而果大亡其财”意思是: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亡:丢失。
故选C。
28.本题考查划分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
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其家”是主语,其后停顿;“智”是动词,其后断句。
故选B。
29.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D.句中重点的词有:“其”:这家人;甚:很;智:聪明,认为……聪明;句子翻译为:那家人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的老人干的。
故选C。
30.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结合文章的内容概括。《智子疑邻》中的儿子和邻人都提了同样的建议,但是却赞赏儿子聪明,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告诉人们偏见往往使人失去理智,看不清事实,我们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
故选A。
【点睛】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天上下雨,那个富人家的,墙被毁坏。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他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阅读理解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②。毓面有汗,帝问:“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慊悚③,汗不敢出。”
【注释】①令誉:美好的声誉。②敕见:奉命进见。③战战慊悚:战战栗栗
3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魏文帝闻之( )(2)语其父钟繇( )
32.钟氏二子见魏文帝,______脸上有汗,______脸上无汗。(填序号)
①钟繇 ②钟毓 ③钟会
33.面对魏文帝的提问,钟氏二子都能机智地应答。你更喜欢谁的回答呢?说明理由。
_________
【答案】31.听说 告诉 32.② ③ 33.示例:
我更喜欢钟毓,因为遵守礼法而知畏惧,明白事君之道。
我更喜欢钟会。因为他既巧妙回答了文帝对自己不流汗的困惑,又维护了文帝的尊严。
【解析】31.本题考查字词的解释。
(1)魏文帝闻之:魏文帝(曹丕)听说他们兄弟二人的名气。闻:听说。
(2)语其父钟繇:告诉他们的父亲钟繇。语:告诉。
3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根据“毓面有汗”可知,钟毓脸上有汗;根据“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可知,钟会脸上无汗。
33.本题考查表达能力。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二选一即可,理由要充分。如:
我更喜欢钟毓,因为他能镇定思考,冷静作答。既回答了问题,又维护了魏文帝的威严。
我喜欢钟会,面都魏文帝突如其来的问题,他能巧妙回答,同时也维护了魏文帝的尊严。
【点睛】参考译文:
钟毓、钟会小的时候就受到大家的夸奖,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听说后,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能让你的两个儿子来让我见见吗?”于是他们奉皇帝的命令进见。钟毓脸上有汗,皇帝问他:“你脸上为什么会出汗?”钟毓回答说:“我见到您,感到紧张,所以出了很多汗。”皇帝又问钟会:那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我因为见到您而紧张,连汗也不敢出。”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翠鸟移巢
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注释】①患:灾祸。②及:到了……的时候。③益:更加。④遂:于是,就。
34.朗读小古文,下面表示停顿正确的是( )
A.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B.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
35.用学过的方法,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恐坠:___________ ②又更下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翠鸟一开始把巢筑在高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而后来把巢一次次筑低的原因是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从中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4.B 35.恐怕,担心 更加,愈发 36.避免祸患 爱护小翠鸟,怕它掉下来 人们伸手捉住了小翠鸟 不要过分的溺爱孩子,不然会害了他;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只注意一个方面,一定还要考虑另一个方面,要全面权衡事情的利弊而审慎行事。
【解析】34.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可以根据语言顺序处理断句,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动补”来断句,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谓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补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分析句子“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翠鸟”是主语,“以避患”是宾语,因此,正确的停顿节奏是: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
故选B。
35.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
文言文字词可以使用组词法、换词法、上下文联系法和增删法来解释。
①“恐坠”的意思是担心它从树上掉下来,“恐”的意思是恐怕,担心。
②“又更下巢”的意思是又把巢做到更低的地方,“更”的意思是更加,愈发。
36.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理解。
联系文章中句子“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可知,翠鸟一开始把巢筑在高处的原因是“以避患”,即避免祸患。
联系文章中句子“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复益爱之,又更下巢”可知,翠鸟后来把巢一次次筑低的原因是“爱之”,即爱护小翠鸟,怕它掉下来。
联系文章中句子“人遂得而取之矣”可知,翠鸟一次次把巢降低的结果是“人遂得而取之”,即人们伸手捉住了小翠鸟。
由文中翠鸟“爱之,恐坠,稍下作巢”“复益爱之,又更下巢”,导致“人遂得而取之矣”的结果可知,父母的溺爱会害了孩子。作答时围绕此关键点来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翠鸟先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灾祸。到了它生了小鸟的时候,特别喜爱它,担心它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加喜爱它了,又把巢做到更低的地方,于是人们就把翠鸟的孩子捉住了。
小古文阅读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孟子辍②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③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注释:①诵:背诵。②辍(chuì):停止。③諠(xuān):忘记。
37.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意思。
其母方织( ) A.正在 B.方向 C.相当
以此戒之( ) A.命令 B.告诫 C.戒备
38.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这个故事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读完以后,请说说故事讲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7.A B 38.示例:孟子小时候在背诵时遇见母亲正在织布,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母亲拿起刀割断布来警戒孟子,从那以后,孟子不再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39.从此以后,孟子背诵不再忘记。 40.示例: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可分心。
【解析】3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与辨析。
其母方织:他的母亲正在纺织。其中“方”指正在。故选A。
以此戒之:用割断的织物来告诫孟子。其中“戒”指告诫。故选B。
38.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辨析。
结合文言文内容可知,文言文讲的是:孟子年少的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孟子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再背。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并问他说:“为什么要中间停下来了?”孟子回答说:“有些忘记了,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用来警告孟子,说:“这些丝断了,能再继续织吗?”从此以后,孟子不会再遗忘了。可据此概括作答。
39.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主要句子的理解与辨析。
自:从。是:这。諠:忘记。由此,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从此以后,孟子不会再遗忘了。
4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中心思想的理解与辨析。
结合文言文译文内容可知,本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孟子的母亲通过纺织的例子告诉孟子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否则将半途而废;同时告诉我们的是:父母教育孩子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点睛】译文:孟子年少的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纺织。孟子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再背。他的母亲知道他遗忘了,叫来他并问他:“为什么中间停下来了?”孟子回答说:“有些忘记了,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剪刀就割断她的织物,用来告诫孟子。从此以后,孟子不会再遗忘了。
文言文阅读。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1.解释加点字。
(1)先自度其足( ) (2)宁信度( )
42.翻译下列句子。
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
43.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请说说以下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
(1)而忘操之( ) (2)何不试之以足( )
4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
【答案】41.用尺子度量 宁可 42.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43.量好的尺码 他想买的那双鞋子 4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解析】4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
(1)“先自度其足”句子意思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度”在这里的意思是丈量、测量、用尺子度量。(2)“宁信度”句子意思是: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宁”在这里的意思是宁可、宁愿。
4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罢”是“散了、完结”的意思,“遂”是“于是”的意思,“履”是“鞋子”的意思。
43.本题考查“之”的用法。
“之”的基本用法有:作代词、作动词、作助词三种。
(1)“而忘操之”,忘了带上尺码。之,代词,指量好的尺码。
(2)“何不试之以足”,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之,代词,代指他想买的那双鞋子。
44.本题考查主旨理解。
结合全文,我们知道讲的是一个郑国人,想去集市买鞋。他忘带在家量好的尺码,即使挑好了鞋子,仍返回家拿尺码。等再次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买成鞋子。他宁愿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从这个故事可知,这个人太讲形式。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做事不要教条主义、只讲形式,要实事求是,灵活变通。
【点睛】参考译文: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子。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太傅①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导读:在文辞上下功夫提炼,叫做炼字。一字的精当,往往流传千古。“柳絮因风起”就使谢道韫名垂千古。
注释 :①谢太傅:谢安,字安石,东晋政治家,官至宰相。
45.解释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 )
(2)白雪纷纷何所似( )
(3)撤盐空中差可拟( )( )
46.与“撒盐空中差可拟”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差强人意B.参差不齐C.成绩差D.出公差
47.谢道韫,东晋女诗人,王凝之之妻,世称“咏絮才”。请再举出1-2个古代炼字流传千古的例子。____
48.写出出于本文的成语:________
49.用“/”给划线句子断句,只断两处。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答案】45.急 像什么 大致 形容 46.A 47.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绿”字;韩愈、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 48.咏絮之才 49.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解析】45.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俄而雪骤:不久,雪下得急了。故“骤”的意思是:急。
(2)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故“何所似”的意思是: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3)撤盐空中差可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故“差”的意思是:大致。“拟”的意思是:形容。
46.本题考查多义字。
撤盐空中差可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故“差”的意思是:大致。
A.差强人意:差:稍微、大致;原意是吴汉勉强使人满意,能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振奋其部下的意志。现指大体上尚能令人勉强满意。
B.参差不齐:长短、高低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差:短。
C.成绩差:成绩不好,不够标准。差:不好。
D.出公差:指的是以公司及组织团体的名义被派遣外出做事,这是相对于为私人目的外出而言的。差:指被派遣外出。
综上所述,答案选A。
47.本题考查课外搜集与积累。
结合导读:在文辞上下功夫提炼,叫做炼字。
①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绿”字。
②范仲淹“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中的“德”字。
③韩愈、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
④李商隐“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中“一”字。
⑤高适“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中“一”字。
48.本题考查成语理解。
咏絮之才:意思是用来赞许能赋诗的女子。出自《世说新语·言语》。
谢太傅夸奖“柳絮因风起”的故事,由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流传下来,人们称赞谢道韫是才女,后来便把在诗文创作方面卓有才华的女子赞誉为“咏絮之才”。
4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的意思是: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结合意思断句为: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点睛】参考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暑假专项 专题11文言文阅读-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统编版四年级语文暑假专项 专题11文言文阅读-原卷版+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词,译句,断句,内容,涵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专项 专题15写作训练-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专项 专题15写作训练-原卷版+解析,共38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专项 专题10诗歌鉴赏-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专项 专题10诗歌鉴赏-原卷版+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按题材分类,按体裁分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