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宜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
展开(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6分)
2022年6月6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其间他们将在“天宫”空间站开展平台维护与照料、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以及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完成下面小题。
1. 在太空中沿预定轨道运行的“天宫”空间站类似于( )
A. 星际物质B. 行星C. 卫星D. 彗星
2. 对宇航员出舱活动威胁最大的是( )
A. 太阳辐射B. 耀斑爆发C. 剧烈高温D. 强风暴雨
【答案】1. C 2. B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空间站”在预定轨道上运行,围绕着地球在转动,地球属于行星,围绕行星转动的是卫星,因此属于卫星,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耀斑的爆发,将导致高能带电粒子爆发,影响宇航员出舱活动最为明显,B正确。太阳辐射的影响虽然有电离子,但是其影响不大,A错误;由于太阳与地球的距离适中,故地球附近的太空中并无剧烈高温,C错误;强风暴雨会出现在对流层大气,不会出现在太空,D错误。故选B。
【点睛】卫星是指在围绕一颗行星轨道并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然天体,人造卫星一般亦可称为卫星。人造卫星是由人类建造,以太空飞行载具如火箭、航天飞机等发射到太空中,像天然卫星一样环绕地球或其它行星的装置。
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图示意1961~ 2007年我国年平均PAR强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更多低价优质资源可家 卫星 MXSJ663
3. 如仅考虑光合有效辐射,我国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是
A. 长江中下游平原B. 四川盆地C. 华北平原D. 青藏高原
4. 乙地PAR值高于甲地的主要原因是
A. 纬度高B. 植被少C. 地势高D. 云雨少
【答案】3. D 4. D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图中的光合有效辐射分布图,青藏高原地区光合有效辐射较大,青藏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太阳辐射能强,农业的生产潜力大。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4题详解】
乙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甲位于四川盆地,盆地地区晴天少,云层厚,太阳辐射少。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中国国家航天局消息,自2021年9月下旬开始,我国祝融号火星车、天问一号轨道器与地球的通信开始变得断断续续,至10月上旬更是通信中断,完全失联,10月中旬恢复正常。下图为祝融号火星车失联期间太阳、火星与地球的相对位置示意图(箭头表示行星公转方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图中箭头说明火星与地球的共同特征是( )
A. 近圆性B. 共面性C. 同向性D. 相邻性
6. 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天体系统。图示范围内的天体系统共有( )
A. 一级B. 二级C. 三级D. 四级
【答案】5. C 6. B
【解析】
5题详解】
图中火星和地球的箭头表示公转的方向,所以体现的是同向性,故C正确,近圆性是指绕日公转轨道近似为圆,扁率很小,共面性是指公转轨道几乎在一个平面上,故AB错,共同特征没有相邻性,故D错。故选C。
【6题详解】
据图可知,图示范围内的天体系统有地月系和太阳系,所以共有二级天体系统,故B正确,ACD错。
【点睛】八大行星的共同特征:1.同向性:都沿逆时针绕太阳公转2.共面性:轨道面接近同一平面3.近圆性:公转轨道面近似圆性。
下图屋顶的黑色“硅板”,就是太阳能屋顶。风和日丽的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我国有关专家指出: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是
A. 生物的生长发育B. 水体运动C. 狂风暴雨D. 火山的喷发
8. 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主要是因为上海
A. 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
B. 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C. 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能量集中
D. 经济发达,能源蕴藏量大
【答案】7 D 8. A
【解析】
【7题详解】
太阳辐射为地球上的大气、水、生物等的活动和变化提供了动力,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太阳辐射能提供热量,有利于生物的生长;火山的喷发与太阳辐射无关,与地球运动有关。故选D。
【8题详解】
上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但常规能源短缺。故A正确,D错误。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西藏;太阳能能量分散。故B、C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试题难度较小,解题关键是识记有关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下图为日全食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图中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与外围发亮的部分可能是太阳的( )
A. 光球层与色球层B. 都是光球层C. 色球层与日冕层D. 都是色球层
10. 发生在图中太阳被遮挡的部分的太阳活动有( )
A. 黑子B. 耀斑C. 太阳风D. 黑子、耀斑
11. 图中外围发亮的太阳大气层活跃时,可能发生的现象为( )
A. 曾母暗沙夜空出现美丽的极光B. 风调雨顺,农业增产C. 磁针指向失准D. 流星现象多发
【答案】9. A 10. A 11. C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日全食时,月球挡住了光球层,能看到色球层;日冕层需要特殊仪器才能看到,肉眼看不到,A对,B、C、D错。故选A。
【10题详解】
图中太阳被遮挡部分是光球层。光球层的太阳活动为黑子,A对;耀斑出现在色球层,B、D错;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C错。故选A。
【11题详解】
图中外围发亮的太阳大气层是太阳色球层,色球层出现的太阳活动主要是耀斑和日珥,耀斑爆发时会产生磁暴现象,影响指南针方向,C对; 耀斑爆发时,高能粒子到达地球的极地上空产生的极光,而曾母暗沙纬度低不会产生极光,A错;太阳活动与降水有一定相关性,所以水旱灾害的几率与太阳活动有关,B错;流星是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块(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圈同大气摩擦燃烧产生的光迹,流星现象多发与太阳活动无关联,D错。故选C。
【点睛】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阳风等。太阳活动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在高纬地区产生极光现象;引发自然灾害,比如水旱灾害。
青藏高原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其尼玛盆地化石点沉积岩层的颜色与当时气候有着直接关系,黄绿色岩层代表了冷凉还原的气候环境,紫红色岩层代表了干旱炎热的强氧化气候环境,深灰色岩层代表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深灰色、黄绿色、紫红色三种颜色的岩层从上往下堆积,反应了当时青藏高原气候环境的变化是( )
A. 温暖湿润—干旱炎热—干燥冷凉B. 干旱炎热—温暖湿润—干燥冷凉
C. 干燥冷凉—干旱炎热—温暖湿润D. 干旱炎热—干燥冷凉—温暖湿润
13. 考古学家在对青藏高原古生物化石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存在于三叠纪时期(距今2.5亿-2亿年)的喜马拉雅鱼龙化石和珠峰中国旋齿鲨化石,对该地质时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该地质历史时期属晚古生代,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植物
B. 该时期脊椎动物迅速发展,海洋面积近一步缩小
C. 由于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位置漂移
D. 爬行动物时代,后期进化出鸟类、小型哺乳动物,被子植物繁盛
【答案】12. D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据材料“黄绿色岩层代表了冷凉寒冷的气候环境,紫红色岩层代表了干旱炎热的强氧化气候环境,深灰色岩层代表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结合题干“深灰色、黄绿色、紫红色三种颜色的岩层从上往下堆积”,根据所学知识,岩层沉积自下而上由老到新,可推断当时青藏高原气候环境的变化是:干旱炎热—干燥冷凉—温暖湿润,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3题详解】
据材料“存在于三叠纪时期(距今2.5亿-2亿年)的喜马拉雅鱼龙化石和珠峰中国旋齿鲨化石”可知,该地质时期为中生代,A错误;裸子植物繁盛,联合古陆开始解体;爬行动物盛行,后期进化出鸟类、小型哺乳动物,C正确,D错误;脊椎动物迅速发展出现在晚古生代,B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地球的演化历程,需要根据材料中化石的信息判断所处地质时期,再对应各地质时代的动植物、海陆变迁等特点得出正确答案。所以地质时代的演化顺序和各地层特点必须识记清楚。
北京市门头沟区灰峪村被称为“化石村”。在一次学生科学体验活动中,同学们在村后山坡的页岩地层中采集到了轮叶化石(下图)。专家说,轮叶是古生代晚期的蕨类植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轮叶化石形成时,灰峪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最可能是( )
A. 雪山B. 湖泊C. 深海D. 沙漠
15. 古生代晚期的地层中还可能发现( )
A. 鸟类化石B. 野生水稻C. 恐龙化石D. 煤炭资源
【答案】14. B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轮叶化石中的轮叶是古生代晚期的蕨类植物。蕨类植物喜欢湿润、阴凉、温暖的生长环境。它的生长离不开水分,耐旱性极差,多是生长在森林下层的阴暗而潮湿的环境里,耐旱品种极少。因此轮叶化石形成时,灰峪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最可能是湖泊,适宜蕨类植物生长,B选项正确。雪山、深海、沙漠不适宜蕨类植物生长,A、C、D选项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鸟类属于陆生的脊椎动物,主要出现在中生代,A选项错误。野生水稻属于被子植物,出现在新生代,B选项错误。恐龙属于爬行动物,主要出现在中生代,C选项错误。我国的主要成煤时期是晚古生代,因此在古生代晚期的地层中可以发现煤炭资源,D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地质年代是指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阶、带。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
读“地质年代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下列有关地球演化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 ①是重要的成煤时期B. ③地层中有海生藻类植物化石
C. ④末期恐龙灭绝D. ⑤现代地球基本面貌形成
17. ⑤时期出现的生物有( )
①鱼类②恐龙③蕨类植物④哺乳动物⑤裸子植物
A. ②④⑤B. ①②⑤C. ①④⑤D. ②③⑤
【答案】16. B 17. A
【解析】
【16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为冥古宙,重要的成煤时期主要为古生代和中生代,A错误;③为元古宙,海生藻类繁盛,B正确;④为古生代,恐龙灭绝主要在中生代末期,C错误;⑤为中生代,现代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在新生代,D错误。故选B。
【17题详解】
⑤时期为中生代,这一时期爬行动物盛行,如恐龙,裸子植物极度兴盛,小型哺乳动物出现,②④⑤符合题意;鱼类出现在古生代,①错误;蕨类植物出现在古生代,③错误。故选A。
【点睛】海陆变迁过程:前寒武纪(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以海洋为主。古生代: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华北东北抬升为陆地。中生代:陆地面积空前扩大,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新生代: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如喜马拉雅等山脉隆起,由此形成现代地貌的基本格局及海陆分布。
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形成示意图。研究表明,内力作用是影响珠穆朗玛峰的主导作用,而且这一态势还将持续很长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青藏高原深层的甲处是地球内部结构中的( )
A. 地壳B. 地幔C. 莫霍面D. 古登堡面
19. 地质探测发现图中乙处岩石非常致密坚硬,是因为乙处( )
A. 温度高B. 压强大C. 地层稳定D. 地层活跃
20. 外力作用造成珠穆朗玛峰海拔( )
A. 下降加快B. 下降减慢C. 上升加快D. 上升减慢
【答案】18. B 19. B 20. D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由图信息可知,甲地位于岩石圈的底部,而岩石圈的组成是由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由此可知,A错误,B正确。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C错误。古登堡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D错误。故选B。
【19题详解】
由图中信息可知,乙处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岩石非常致密坚硬上由于板块之间受到挤压,压强大,与温度无关,A错误,B正确。板块交界处,地层活跃,但与题干不符,C、D错误。故选B。
【20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珠穆朗玛峰位于板块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使其高度不断上升,而外力作用中的风化、侵蚀将高山削低,会使珠穆朗玛峰海拔上升减慢,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内外力作用对珠穆朗玛峰的影响。
下图为“地球表层各圈层关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下列对图中数字②所代表的地球圈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没有生物
B. 是个无机圈层
C. 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D. 厚度很薄
22. ③圈层的主要特点为( )
A.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B. 单独占有空间
C. 连续但不规则
D. 由坚硬岩石组成
【答案】21. C 22. A
【解析】
【21题详解】
由图中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可知,①提供水蒸气,为水圈;②提供二氧化碳等气体和降水,为大气圈;③提供有机物,并产生氧等气体,为生物圈;④提供矿物质和无机盐,为岩石圈。图中数字②所代表的地球圈层(大气圈)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C正确;大气层存在生物,是一个有机圈层,大气层厚度较大,排除ABD。故选C。
【22题详解】
根据上题可知,③圈层是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A正确;占据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不单独占有空间,B错误;是不连续的圈层,C错误;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是岩石圈,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下图为地球各圈层划分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D+E为地壳B. F+G为岩石圈C. F+G为地核D. E+F为地幔
24. 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
②位于软流层以上
③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②④
【答案】23. D 24. B
【解析】
【分析】
【23题详解】
图中A是大气圈,B是生物圈,C是水圈,D是地壳,E是上地幔顶部,F是软流层以下的地幔,G是地核。莫霍面以上的D是地壳,A错误;软流层以上的E+D(地壳)是岩石圈,B错误;G是地核,C错误;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E+F是地幔,D正确。故选D。
【24题详解】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构成岩石圈,①错误;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以上,②正确;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而是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生物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的范围内,因此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③正确;地壳在海洋并不是缺失的,地壳上层是硅铝层,下层是密度大的硅镁层,其中硅铝层在大洋底部非常薄,甚至缺失,因此④错误。综上所述,②③正确,故选B。
【点睛】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枫树湾距离丹东120多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7%,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秋季,其独特的枫叶景观,灿烂似锦,形成亮丽的风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 枫树湾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得益于( )
A. 岩石圈B. 大气圈C. 水圈D. 生物圈
26. 该景观说明( )
A.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B. 各地球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渗透
C. 地球各圈层独立发展变化,不受人类活动影响
D. 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答案】25. D 26. A
【解析】
【分析】
【2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外部圈层。枫树湾森林覆盖率达97%,森林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故枫树湾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得益于森林覆盖率高,森林属于生物圈,D正确。故选D。
【26题详解】
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理各环境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A正确,C错误。地球上的圈层主要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等,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其他圈层是有各自规则的,B错误。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地球的外部圈层可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各个圈层既围绕地表可各自形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同时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并共同促进地球外部环境的演化。
(1)大气圈即地球外部的气体包裹层,它是地球与宇宙物质相互交换的前沿。根据大气圈在不同高度上的温度变化,通常将其划分为5层,自下而上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及逸散层。逸散层再向外即为太阳上层大气(相对太阳)。太阳上层大气是太阳活动爆发的区域。太阳活动对地球空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太阳上层大气的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来实现的。
(2)地球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的一个大体连续的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圈层,称为水圈,包括江河湖水、海水、土壤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以及南北极冰帽和大陆高山冰川中的冰,还包括大气圈中的水蒸气和水滴。水圈的主体为大洋,其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中的水,在太阳辐射热的影响下,不断进行着水循环。水循环不仅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而且几乎伴随着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与演化。
(3)生物圈是指地球生物及其活动范围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圈层,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在地理环境中,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而是渗透于水圈、大气圈的下层和岩石圈的表层。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交错分布,其间没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生物圈所包括的范围是以生物存在和生命活动为标准的,从现在研究现状来看,从地表以下3 km到地表以上10 km以上的高空以及深海的海底都属于生物圈的范围,但是生物圈中90%以上的生物都活动在地表到200 m高空以及从水面到水下200 m的水域空间内,所以这部分是生物圈的主体。生物圈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与水圈的成分、参与风化作用和成土过程、改造地表形态、建造岩石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被视为各类自然景观的标志。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最靠近地面的一层,对流层高度与近地面的受热程度相关。图示为1979~2008年华北地区对流层高度变化趋势图,完成下列小题。
27. 1979年~2008年,华北地区( )
A. 空气的对流运动减弱B. 对流层顶高度年际变化明显减小
C. 对流层高度呈波动上升趋势D. 对流层传向高层大气的能量增大
28. 下列关于华北地区对流层高度变化趋势的成因及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 对流层高度总体变化趋势反映气候变冷
B. 利于生物繁育,生物多样性增加
C. 导致华北地区变得湿润,利于农业增产
D. 矿物燃料使用和植被破坏等是其变化的主要成因
【答案】27. C 28. D
【解析】
【分析】
【27题详解】
1979年~2008年,华北地区对流层高度线性趋势趋于增加,说明对流活动趋于旺盛,A错误。对流层顶高度年际变化加大,没有明显减小的表现,B错误。据图可知,对流层高度呈波动上升趋势,C正确。对流层高度增加,说明近地面气温升高,大气保温作用增强,滞留能量增加,对流层向高层大气传输的能量减少,D错误。故选C。
【28题详解】
华北地区对流层高度趋于增加,对流强度增加,说明对流层升温,说明气候在变暖,A错误。全球变暖会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短时间内改变,并不利于大多生物繁育,B错误。气候变暖导致中纬度蒸发加剧,华北地区气候变得干旱,C错误。矿物燃料使用和植被破坏使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得对流层温度升高,空气对流作用增强,使对流层顶高度升高。D正确。故选D。
【点睛】对流层空气温度越高,受热膨胀上升越旺盛,对流层高度越高,可以通过自赤道向两极对流层高度逐渐降低理解。
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大气散射辐射日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29. 有关该城市大气散射辐射强弱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夏季大于冬季②郊区大于城区③冬季大于夏季④城区大于郊区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30. 下列现象与大气散射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
①晴天天空多呈蔚蓝色②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③深秋晴天夜里多霜冻④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答案】29. B 30. A
【解析】
【分析】
【29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又据图可知,北京时间12-14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大气散射辐射强,说明大气散射辐射与正午太阳高度正相关,故大气散射辐射夏季大于冬季,①正确,③错误;又据图可知,阴天云层厚,大气透明度低,大气散射辐射强,说明大气散射辐射与大气透明度反相关,城区比郊区污染较严重,大气透明度低,大气散射辐射城区大于郊区,故②错误,④正确。综合起来①④正确,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
【30题详解】
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①正确;日出和日落的时候,太阳光要穿过较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面,波长较短的蓝光、青光、紫光大部分已被上层大气散射掉了,到达近地面大气时主要只有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黄光了,故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②正确;秋冬季节出现霜冻,与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有关,与大气散射无关,③错误;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是因为云层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吸收作用少,不只是散射作用,④错误。综合起来,①②正确,B、C、D错误,A正确;故选A。
【点睛】秋冬季节气温较低,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降温明显,当温度低到0°C以下时,就会出现霜冻。
辐射表是测量各种辐射的工具,测量不同的辐射可以选择不同的传感器和安装方式。下图为“某校地理社团研究大气热力作用所采用的辐射表及安装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1. 图中四个辐射表的功能各不相同,正确的是( )
A. ①—测量大气辐射
B. ②—测量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
C. ③—测量太阳辐射
D. ④—测量大气逆辐射
32. 某日雪后,地表积雪,天气转晴且气温下降,各辐射表测得的辐射量变化情况是( )
A. ①—不变B. ②—减少
C. ③—减少D. ④—增加
【答案】31. B 32. C
【解析】
【31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②为短波辐射传感器,根据安装位置可知,①测量太阳辐射,A错误;②测量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B正确;③④为长波辐射传感器,根据安装位置可知,③测量大气逆辐射,C错误;④测量地面辐射,D错误。故选B。
【32题详解】
天气转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①增强,A错误;地表积雪,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②增强,B错误;天气转晴,气温下降,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大气逆辐射减弱,③减少,C正确;地表积雪,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增多,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④减弱,D错误。故选C。
【点睛】近地面大气的增温过程: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短波辐射的吸收少,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使得地面辐射增强,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导致气温升高,所以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和直接热源。
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3. 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34. 对无线电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 Ⅰ层顶部B. Ⅱ层底部
C. Ⅱ层中部D. Ⅲ层
35. 我国发射的“神舟十一号”飞船运行轨道(约离地面393千米)所在的大气层( )
A. 气温在-50℃至20℃之间
B. 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 最低气温约为-80℃
D. 最高气温约为40℃
【答案】33. B 34. D 35. C
【解析】
【33题详解】
根据大气的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可把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根据气温的变化趋势及分布特点,②曲线符合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故选B。
【34题详解】
读图可知,Ⅲ层为高层大气,该层中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具有重要意义。故选D。
【35题详解】
“神舟十一号”飞船的运行轨道位于高层大气,最低气温约为-80℃,气温在0℃至-80℃之间,C正确,AD错误;气温随高度增加先下降后上升,C错误;故选D。
【点睛】大气垂直结构是指依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而产生的一种垂直结构,由地面向上分成三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在对流层的顶部,直到高于海平面17-55公里的这一层, 气流运动相当平衡,而且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故称为平流层。
气象学上将冷空气在山谷或盆地底部汇集的现象称为冷湖。下图示意2021年2月23~24日我国北方某峡谷冷湖出现前后大气温度随海拔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6. 该次冷湖现象形成于( )
A. 23日17:00之前B. 23日17:00~19:00
C. 23日19:00~23:00D. 23日23:00~24日8:00
37. 该次冷湖形成和消散的方向分别是( )
A. 自上而下,自上而下B.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C. 自下而上,自下而上D. 自下而上,自上而下
38. 在该次冷湖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该地的天气特征是( )
A. 晴朗微风B. 大风降温C. 阴雨连绵D. 温和湿润
【答案】36. B 37. B 38. A
【解析】
【36题详解】
根据所学,对流层,正常情况下,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空气对流运动显著。读图可知,23日17:00该地大气温度随海拔的变化比较正常,空气对流运动正常,冷空气没有在山谷或盆地底部汇集,还未出现冷湖现象。23日19:00,海拔1900-2500米之间,海拔越高,气温越高,即已经出现了上热下冷的逆温层,逆温层的出现会阻碍上下层空气的对流运动,导致冷空气不易扩散,在山谷或盆地底部汇集,因此23日19:00已经形成了冷湖现象。因此该次冷湖现象形成于23日17:00~19:00,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7题详解】
23日19:00,海拔1900-2500米之间,出现了逆温层,引发冷湖效应;23日23:00,地表-2500米之间,有逆温层,即逆温层扩大到了地表,表明冷湖效应自上而下形成的。到了24日8:00,逆温层处于海拔约2000-2500米,即地表-2000米之间的逆温层消失;24日10:00,逆温层全部消失,冷湖效应消散。可见,冷湖效应消散的方向是自下而上。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8题详解】
出现冷湖效应时,近地面气温较低,蒸发微弱,空气中水汽较少,同时逆温层存在会阻碍空气对流运动,大气比较稳定,天气以晴朗为主,不易出现大风或者降水等天气,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冷湖”是丘陵地区山谷中冬、春季节微风晴夜因近地面空气的长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近地面逆温现象。
二、综合题:(共24分)
3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行星科学家发现了一颗仍在形成的巨大外行星ABAurigaeb,其质量约为木星的9倍。目前这颗行星处于诞生阶段,正在一个年轻不稳定的气体和尘埃盘中发育。它围绕运转的恒星只有200万年历史,光热尚不稳定。它的轨道离恒星很远,相当于冥王星与太阳距离的两倍多。研究发现,相对于外行星ABAurigaeb与恒星的关系,地球与太阳的关系会更紧密。
(1)【信息筛选】筛选材料中的信息,推测外行星ABAurigaeb上不可能存在生命的原因。
(2)相对于外行星ABAurigaeb与恒星的关系,地球与太阳的关系会更紧密。简述太阳辐射对地球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有利影响。
【答案】(1)该行星处于诞生阶段,发育不稳定;没有浓厚稳定且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层;远离恒星,表面光热不足;表面温度低,缺乏液态水等。
(2)为地球生物提供充足稳定的光热资源;为大气运动、水运动和生命活动提供动力;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生产生活能源。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行星AB Aurigae b行星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存在生命的行星、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的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行星AB Aurigae b围绕运转的恒星只有200万年历史,光热尚不稳定,说明该行星缺乏生命发育的稳定的光热条件。行星AB Aurigae b正在一个年轻不稳定的气体和尘埃盘发育,说明该行星正处于诞生阶段,发育不稳定,也意味该行星尚未形成浓厚稳定且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层,该行星的轨道离恒星很远,相当于冥王星与太阳距离的两倍多,说明该行星的表面温度低,缺乏液态水的存在。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地球不同纬度地带接受的太阳辐射能不同,使得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呈现纬度地带的差异。太阳辐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是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能量。
40. 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大气的名称,A层是____,B层是____,C层是____。
(2)A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____(升高或降低),主要原因____
B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____(升高或降低),主要原因____。
(3)对流运动强烈的是图中的____层,有利于飞机飞行的是____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的是____层。(填字母)
(4)若人类活动导致大气层中某种大气成分增加或减少,则该层可能是____层或____层。
【答案】40. ①. 对流层 ②. 平流层 ③. 高层大气
41. ①. 降低 ②. 对流层大气主要热源是地面 ③. 升高 ④. 该层中臭氧层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而增温
42. ①. A ②. B ③. C
43. ①. A##对流层 ②. B##平流层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读图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并图中信息分析可知,A层为地面以上至大约12km高空处,是对流层;B层是对流层顶往上至50~55km高空处,是平流层;C层是平流层之上,是高层大气。
【小问2详解】
读图中横坐标可知,A层(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主要原因在于对流层大气主要热源是地面;B层(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该层中臭氧层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而增温。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对流运动指热空气膨胀上升,冷空气收缩下沉,应形成于下热上冷的大气环境中,对流层(A层)以对流运动为主,对流运动最强烈。平流层(B层)水汽和尘埃的含量非常少,空气下冷上热,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平稳,适合飞机飞行,所以有利于飞机飞行。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的是电离层,电离层位于C层高层大气中。
【小问4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砍伐森林和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二氧化碳主要位于A层对流层中。人类排放的氟氯烃等化学物质会使臭氧含量减少,臭氧主要分布在B层平流层中。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泗阳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泗阳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组成水上雅丹的岩石属于图3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宿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册第一次月考地理检测试卷(附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宿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册第一次月考地理检测试卷(附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宜兴中学、泰兴中学、泰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合质量检测地理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宜兴中学、泰兴中学、泰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合质量检测地理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