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东南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A卷)试题含答案
展开时间:75分钟 分数:100分
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夏禹铸九鼎,天下分九州”.青铜器在古时被称为“吉金”,是红铜与锡、铅等的合金.其表面铜锈大多呈青绿色,主要含有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青铜器中锡、铅对铜有保护作用 B.和都属于盐类
C.可用溶液浸泡青铜器来清洗铜锈 D.博物馆中贵重青铜器常放在银质托盘上进行展示
2.下列关于平衡常数K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平衡常数K与反应本身及温度有关 B.改变反应物浓度能改变平衡常数K
C.加入催化剂可能会改变平衡常数K D.K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小
3.在实验室进行中和热测定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大小烧杯之间塞满碎泡沫,目的是减少热量损失
B.测量终止温度时,应当记录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
C.为了使酸碱充分反应,应当缓慢分次倒入溶液并搅拌
D.碱过量的目的是保证盐酸完全反应
4.下列操作会使水的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且的是( )
A.将纯水加热到 B.向水中加入少量的
C.向水中加入少量的固体 D.向水中加入少量的固体
5.常温下,①的醋酸和②溶液两种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氢离子浓度之比()是( )
A. B. C. D.无法计算
6.反应;,有如图所示关系,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7.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在合成氨实际生产中,使气态氨变成液氨后及时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出去,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B.组成的平衡体系,加压后体系颜色变深
C.向重铬酸钾溶液中滴加少量溶液,溶液颜色由橙色变为黄色
D.实验室中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
8.下列反应的能量变化规律与图示相符的是( )
①氯化铵分解 ②镁条溶于盐酸 ③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 ④氢氧化钡与氯化铵反应 ⑤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⑥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⑥
9.用铂作为电极电解某种溶液,通电一段时间,溶液的酸性增强,并且在阳极得到气体,阴极得到气体(两种气体均在相同条件下为测定).由此可知溶液可能是( )
A.稀盐酸 B.稀硫酸 C.溶液 D.溶液
10.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热效应为.进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时,保持其他条件相同,使用以下4组酸碱组合:①稀盐酸、溶液;②浓硫酸、溶液;③醋酸溶液、氨水;④稀硫酸、溶液,则测得的中和反应反应热的大小顺序为( )
A.②>①=④>③ B.②>④>①>③ C.③>①>④>② D.③>①=④>②
11.一定温度下,将和混合于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反应时,测得D的浓度为,以C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内,以B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B.时,向容器中再加入氨气,可以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C.时,D的物质的量为
D.该反应方程式中,
12.常温下,一种解释乙酰水杨酸(用表示,)药物在人体吸收模式如下:
假设离子不会穿过组织薄膜,而未电离的则可自由穿过该膜且达到平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血浆中电离程度比胃中大 B.在胃中,
C.在血浆中, D.血浆与胃中相同
13.下列热化学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不同
B.已知,则
C.表示的燃烧热:
D.一定条件下,则和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放热
14.已知:向一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充入和发生反应,时达到平衡状态Ⅰ,在时改变某一条件,时重新达到平衡状态Ⅱ,正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
B.容器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表明反应达到平衡
C.时改变的条件:向容器中加入B
D.平衡常数
15.“打赢蓝天保卫战”,意味着对大气污染防治比过去要求更高.二氧化硫——空气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实现了制硫酸、发电、环保三位一体的结合,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电池放电时质子从电极b移向电极a
B.相同条件下,放电过程中消耗的,和的体积比为
C.电极a附近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D.电极b附近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5分
16.(14分).回答下列问题.
(1)稀氨水中存在着平衡:,若要使氨水中增大,应加入适量的_________.
①固体 ②通入氨气 ③固体 ④水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用蒸馏水稀释的醋酸溶液,下列各式表示的数值随水量的增加而增大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A. B. C. D.
(3)时,水的离子积常数.此温度下,的盐酸和的溶液,混合后溶液的,则_________.
(4)甲、乙两瓶氨水的浓度分别为和,甲乙两溶液的电离度的关系:甲___乙(填“>”“<”或“=”),则甲、乙两瓶氨水中,之比_________(填“>”“<”或“=”)10.
【已知:电离度】
(5)联氨又称肼,二元弱碱,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与氨气相似.写出联氨的第一步电离方程式:_________,联氨与硫酸形成的酸式盐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17.(14分)Ⅰ:铁常常用作电极材料.甲、乙两池电极材料都是铁棒与碳棒
(1)若两池中均为溶液,反应一段时间后:
①甲池中有红色物质析出的是_________棒.
A. B.C
②乙池中阳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
(2)若两池中均为饱和溶液:
甲池中碳极上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
Ⅱ:下图是离子交换膜法电解食盐水的示意图,图中的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通过.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电解饱和食盐水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子交换膜的作用为一、阻止阳极产生的和阴极产生的混合发生爆炸二、阻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精制饱和食盐水从图中_________(选填“a”、“b”、“c”或“d”,)位置补充.
(4)电解时用盐酸控制阳极区溶液的在,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盐酸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2分)常温下,有浓度均为的下列4种溶液:
①溶液、②溶液、③溶液、④溶液.
(1)这4种溶液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填序号).
(2)溶液显碱性的原因(用离子方程式说明):_________.
(3)若向等体积的③和④中滴加盐酸至呈中性,则消耗盐酸的体积③_________(填“>”、“<”或“=”)④.
(4)时,将的醋酸和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则a_________(填“>”、“<”或“=”)0.1.
(5)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为_________.
(6)向溶液中通入,则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
19.(15分每空3分)实现碳中和己经成为全球的广泛共识,化学科学在此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加氢可制备甲酸.①工业上利用甲酸的能量关系转换图如图所示:
反应的焓变_________.
②温度为时,将等物质的量的和充入体积为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实验测得:为速率常数.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温度为时,,则时平衡压强_________(填“>”“<”或“=”)时平衡压强.
(2)研究表明,二氧化碳与氢气在某催化剂作用下可以还原为甲醇,甲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应用前景广阔.该反应如下:.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物质用*标注,如表示吸附在催化剂表面;图中已省略).
①上述合成甲醇的反应过程中决定反应速率的步骤是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有利于提高平衡时转化率的措施有_________(填字母).
a.使用催化剂 b.加压 c.增大和的初始投料比
③研究温度对甲醇产率的影响时发现,在,保持原料气中和的投料比不变,得到平衡时甲醇的产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则该反应的_________(填“>”“=”或“<”)0.
高二化学A答案
1 - 5.DACDC 6 -10.ABCBD 11-15.DCBAB
( 16-18每空2分;19每空3分)
16.(14分)
(1)B (2)B (3)9:1 (4) < <
(5) 或
17.(14分)
I: (1) B
(2)
II: (1)2Cl-+2H2O2OH-+H2↑+Cl2↑
(2)阻止OH-进入阳极室,与Cl2发生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3) a
(4)Cl2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增大HCl的浓度使平衡逆向移动,减少Cl2在水中的溶解,有利于Cl2逸出
18.(12分)
(1)②>④>①>③ (2) (3)< (4)>
(5)
(6)
19.(15分每空3分)
(1) > (2) b <
辽宁省辽东南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A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辽宁省辽东南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A卷)(Word版附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辽宁省辽东南协作校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化学(A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辽宁省辽东南协作校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化学(A卷)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06,辽宁省辽东南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A卷)试题: 这是一份106,辽宁省辽东南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A卷)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