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北京市昌平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展开考生务必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基础·运用(共14分)
为了解和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班级开展了“探寻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身边的文化遗产图文展板”的设计和布展工作。
1. 下面是展板“前言”部分的文字稿,同学们已经将其录制成音频,计划在展出时同时播放,其中加点字的读音、横线处填写的词语都正确的一项是( )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近年来,文化遗产越来越被重视。每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地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推动文化遗产(融、溶)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文物见证了中华民族发展历程,起到了(震、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A. 承载zài 氛围fèn 融震
B. 承载zài 氛围fēn 融振
C. 承载zǎi 氛围fēn 溶振
D. 承载zǎi 氛围fèn 溶震
2. 在第一块展板上,同学们推介的是圆明园。下面这段文字在词语和标点的使用方面存在疑惑,请你做出选择。
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唯一一座清代皇家园林遗址。它历经五朝皇帝100多年的扩建与修缮。在物质文化遗产层面,圆明园了历代的稀世文物和史书典籍,了全国各地的名园胜景【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其蕴含了古代建筑与园林的建造技艺、装饰工艺和文明习俗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圆明园不仅是清代皇家园林的重要,更是近代中国被侵略、殖民的历史。它时刻都在向我们敲响警钟【乙】勿忘屈辱,吾辈自强!
(1)结合文段意思,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珍藏 汇集 代表 见证
B.汇集 珍藏 代表 见证
C.珍藏 汇集 见证 代表
D.汇集 珍藏 见证 代表
(2)在【甲】 【乙】处分别填写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分号 【乙】逗号
B. 【甲】分号 【乙】冒号
C. 【甲】逗号 【乙】逗号
D. 【甲】逗号 【忆】冒号
3. 在第二块展板上,同学们以图文的形式介绍了明十三陵。请你帮助其在修辞使用和书法选用方面作出判断。
明十三陵布局疏密有致、高低错落,有力地烘托了陵寝肃穆庄严的气氛。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是说,成功的建筑设计,必须在建筑的群体空间组合上,以及建筑的布局上,富有音韵的舒展跌宕之美。十三陵的陵寝建筑就是这样成功的范例。明十三陵周围那幽美的自然景观也是陵园建筑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代园林建筑中所讲究的“因借”效果,在陵墓建筑中得到了最佳彰显。“因”是讲园内,即如何利用园址的条件加以改造加工。“借”则是指园内外的联系。正如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概括的那样:“ 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段中两处画线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处语句,把建筑夸张成凝固的音乐,完美地体现出明十三陵陵筑庄严肃穆的特点。
B.第一处语句,把建筑比喻成凝固的音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明十三陵建筑舒展跌宕的特点。
C.第二处语句,引用李约瑟的话,有力地说明了明十三陵陵葛建筑布局注重“因借”效果。
D.文段中两处语句修辞的使用,都是为了突出明十三陵建筑布局上所取得的成就。
(2)展板上同时展出了十三陵门户大红门前的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牌。请你从书体的角度对标志牌上面的“明十三陵”四个字进行判断,并用四个字概括这种书体的特点。
4. 在第三块展板上,同学们对玉光寺作了推荐。请你从语句连贯的角度在横线处选填恰当的一项是( )
位于昌平区回龙观街道的玉光寺经过修缮后开放亮相,成为集展览展示、基层议事、文化体验、休闲学习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回龙观城市会客厅。当地政府的目标是把它进一步打造成、、的城市公共生活空间。
A. 服务北京市、辐射昌平区、立足回龙观
B. 立足回龙观、 服务北京市、辐射昌平区
C. 立足回龙观、辐射昌平区、服务北京市
D. 辐射昌平区、服务北京市、立足回龙观
5. 同学们打算撰写宣传标语号召人们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他们用对偶句的形式拟出了前半句,请你拟写后半句。
宣传语:保护文化遗产,____________。
【答案】1. B2. ①. A ②. B
3. (1)A(2)示例:隶书;蚕头雁尾4. C
5. 示例:守望精神家园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承载(chéng zài):指承受支撑物体。
氛围(fēn wéi):周围气氛和情调。
融入:融合,调合,和谐。
振奋:振作精神,奋发努力。
故选B。
【2题详解】
(1)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珍藏:珍重地收藏。汇集:聚集;累积。
第一空:在此形容收藏的历代稀世文物和史书典籍,应使用“珍藏”;
第二空:在此形容聚集了全国各地的名园胜景,应使用“汇集”;
代表:能显示同一类事物共同特征的人或事物。见证:证明;证据;亲眼目睹可以作证。
第三空:在此形容圆明园是清代皇家园林的典型建筑,应使用“代表”;
第四空:在此形容圆明园是近代中国被侵略、殖民的历史的证明,应使用“见证”;
故选A。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甲处:根据前文提示“在物质文化遗产层面”与后文提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可知,前后为并列关系的语句,中间应使用分号;
乙处:“勿忘屈辱,吾辈自强”是对“警钟”的解释,应使用冒号;
故选B。
【3题详解】
(1)考查修辞手法。
A.“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句将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非“夸张”;
故选A。
(2)考查字体鉴赏。
标志牌上面的“明十三陵”四个字起笔蚕头收笔燕尾,即“蚕头燕尾”,为隶书。用在十三陵门户大红门前的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牌上显得庄重。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衔接。
所需排序的语句为递进关系,范围由小到大,先是回龙观(立足),再是昌平区(辐射),最后是北京市(服务);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要求使用对偶的手法,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
“保护文化遗产”为六字动宾短语,可用动宾短语“守护精神家园”来对应,答案不唯一。
二、古诗文阅读(共16分)
(一)(共5分)
6. 默写。
(1)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2)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认为,一个人经过磨难砥砺的益处是:______,________。
(3)在你学过的诗文中,能展现色彩之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
【答案】 ①. 山山唯落晖 ②. (所以)动心忍性 ③. 曾益其所不能 ④. 两个黄鹂鸣翠柳 ⑤. 一行白鹭上青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作答内容要准确。注意易错字词:唯、落晖、曾。第(3)题能够写出连续两句展现色彩之美的诗文即可(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二)(共4分)
阅读《渔家傲》,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7. 这首词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下阕的“①______”字是对上文“问”字的回应,而“②______”一句,又交代了词人的归宿,前后呼应,结构缜密。
8.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词一开头便展现了一幅辽阔的海天一色图卷,境界开阔大气,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壮丽。
B. 本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有“仿佛”一词。幻想中,词人与态度温和、关心下界的天帝进行了交流。
C. “学诗谩有惊人句”体现出词人对自己创作的不满和对诗歌艺术的孜孜追求。
D. “九万里风鹏正举”写出词人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借以表现出昂然向上的精神。
【答案】7. ①. 报 ②. 蓬舟吹取三山去8. C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文内容理解。
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殷勤问我归何处”,下片二句“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是写词人的对答。一“问”一“报”,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内,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学诗谩有惊人句”,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一个“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最后“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意思是: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由求索、哀叹到借助大鹏飞天之“风”达到“蓬舟吹取三山去”的目的,点明归处。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文理解及鉴赏。
C.“学诗谩有惊人句”意思是: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是写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只能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体现出词人对自己创作的不满和对诗歌艺术的孜孜追求”分析有误;
故选C。
(三)(共7分)
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9.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杂然相许 生死相许 孤高自许
B. 跳往助之 得道多助助人为乐
C. 出入之迂 笑而止之 丈夫之冠也
D. 帝感其诚 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心诚意
10. 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翻译:他受到北面大山的惩罚,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理解:这句话交代了愚公移山的原因,他是为了方便出入,才组织家人移山的。
【乙】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翻译: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理解:小男孩的加入,说明愚公移山的伟大壮举得到了众人的支持。
【丙】“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翻译:你真的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理解:在智叟的眼里,愚公能移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提出疑问,目的是为帮助愚公解决问题。
11. 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往古之时,四极①废,九州裂;天不兼覆②,地不周载③;火爁焱④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⑤,鸷鸟⑥攫⑦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⑧。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⑨死,颛民生。
(节选自《列子·汤问》)
注:①【四极】天的四边。远古的人认为在天的四边都有柱子支撑着。②【兼覆】完整地覆盖大地。③【周载】周全地承受万物。④【爁(làn)焱(yán)】大火延烧的样子。⑤【颛(zhuān)民】善良的人民。⑥【鸷(zhì)鸟】凶猛的鸟。⑦【攫(jué)】抓;夺。⑧【淫水】泛滥的洪水。⑨【狡(jiǎ)虫】恶禽猛兽。
愚公和女娲虽一为人一为神,但他们身上有一些共同的品质为后世所敬仰,请写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并结合文章及【链接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9. B10. 乙
11. 答案示例一:面对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带来出行不便,愚公毅然与家人一起移山。女娲面对人世间的各种灾祸,挺身而出,救人民于水火。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勇于迎接挑战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答案示例二:愚公年且九十,他与家人一起移山,更多的是为了造福子孙后代。女娲面对人世间的各种灾祸,救人民于水火。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赞成、赞同、同意/答应、应允/称赞;
B.都理解为“帮助”;
C.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他/结构助词,的;
D.真诚/确实/真诚;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惩”理解为“苦于”;故译为: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受到北面大山的惩罚”的理解有误;
【丙】根据“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可知,智叟是在质疑愚公移山的举动,认为愚公不自量力,对其充满嘲讽的意味;“目的是为帮助愚公解决问题”分析有误;
故选【乙】。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人物形象、拓展延伸。
根据《愚公移山》第二段“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可知,愚公面对大山阻碍(出行不便),愚公毅然决定与家人一起移山;
根据链接材料“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可知,在古时发生了天塌地陷,烈火燃烧并且不灭,洪水浩大汪洋泛滥并且不消退等灾难,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联系“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可知,女娲面对人世间的各种灾祸,挺身而出,救人民于水火;女娲与愚公身上的勇于迎接挑战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根据《愚公移山》第二段可知,愚公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而移山,打算“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为的是子孙后代不再被大山所阻碍,更多的是为了造福子孙后代;链接材料写女娲于天塌地陷,灾难横生时挺身而出,救百姓于水火;他们身上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点睛】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链接材料】参考译文:
以往古代的时候,四根天柱倾折,大地陷裂;天有所损毁,不能全部覆盖万物,地有所陷坏,不能完全承载万物;烈火燃烧并且不灭,洪水浩大汪洋泛滥并且不消退;猛兽吞食善良的人民,凶猛的禽鸟用爪抓取年老弱小的人吃掉。于是,女娲炼出五色石来补青天,斩断大龟的四脚以竖立天的四根梁柱,杀死水怪黑龙来拯救冀州,累积芦苇的灰烬来制止抵御过量的洪水。苍天得以修补,四个天柱得以扶正直立;过多的洪水干涸了,冀州太平了;恶禽猛兽死去,善良的人民百姓生存下来。
三、名著阅读(共5分)
12. 《昆虫记》又名为《昆虫的故事》,请你以某个昆虫为例,讲述与之相关的情节,并谈谈你得到的启示。(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一:未长成的蝉在地下生活,历经四年的黑暗时光,做了四年的苦工,才最终掘土而出,换取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由此我得到启示: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不断积蓄力量,不断朝着目标奋进。
示例二:螳螂在捕食蝗虫的时候,先以惊奇的姿势、可怕的声音威胁对方,再用“死死盯人的战术”震慑对方,最后用它的武器制服对方。这个故事启示我,要做生活的强者,遇到危险时不惧怕、不慌乱,冷静分析,不要被困难的表象所迷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及阅读感悟。结合《昆虫记》中有关昆虫习性特点等的介绍,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
示例:看过《昆虫记》后,我才知道,原来蜣螂一直在为人类消耗着那些无尽废物。哪怕是千辛万苦堆积而成的成果被毁,它们也不会发着无尽的牢骚,而是节省时间尽快开始新的工作。这启示我们在学习中我们也要像蜣螂一样不怕失败。
四、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共6分)
阅读《苏绣》,完成下面小题。
苏绣
①苏州刺绣作为一门千年流传的古艺,以其卓然之姿争芳于艺坛,与湘绣、蜀绣、粤绣并称“中国四大锦绣”。
②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等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形成了苏州“户户有刺绣,家家有绣娘”的地方特色。
③苏绣历史悠久。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建于五代北宋时期的苏州瑞光塔和虎丘塔都曾出土过苏绣,在针法上已能运用平抢铺针和施针,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苏绣实物。自宋代以后,苏州刺绣之技十分兴盛,工艺也日臻成熟。据《清秘藏》记载,苏绣“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可见在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当时农村“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可见苏州刺绣之兴盛。到了清代,苏绣更是盛况空前,苏州被称为“绣市”而扬名四海。当时针法之多,应用之广,莫不超过前朝,山水、亭台、花鸟、人物,无所不能,无所不工。加上宫廷的大量需要,豪华富丽的绣品层出不穷。苏绣后来吸收上海“顾绣”以及西洋画的特点,创造出光线明暗强烈、富有立体感的风格。
④苏绣具有构思巧妙、图案秀丽、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其作品的艺术特点是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亲昵之态。在种类上,苏绣作品主要可分为零剪、戏衣、挂屏三大类,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备。
⑤随着时代的发展,苏绣作为一门传统手工艺,也陷入了艰难的处境。绣品题材和品种较单一,拥有高超技艺的苏绣传承人和高品质的苏绣艺术品越来越少。人们对苏绣的了解也越来越少。面对各种新形势,苏绣企业纷纷改革,提出苏绣礼品商务化、苏绣家装设计化等理念,让传统的民间苏绣工艺不再奢侈,而是走进千家万户,这为苏绣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13. 文章依次介绍了苏绣的发源及兴起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面临困境和改革措施。
14. 依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绣的发展得益于苏州吴县一带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盛产的锦缎和花线。
B. 苏州瑞光塔和虎丘塔出土的苏绣实物能够说明苏绣历史的悠久。
C. 依据《清秘藏》的记载可以判断,在宋代时期,苏绣艺术就已达到了最高的水平。
D. 苏绣企业的改革措施,让传统手工艺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而不再是奢侈品。
15. 结合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说说其可以解决文章第⑤段所反映的哪个问题?
【链接材料】
2007年9月,中国刺绣艺术馆在苏州正式对外开放,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性刺绣展馆。慕名而来的游客在这里感受苏绣的魅力。2017年播出的电视剧《因为遇见你》,因演员精美的苏绣服装和优雅精致的苏式生活方式而火爆起来。跨界传播,让年轻人关注到精湛的苏绣技艺及苏绣行业的发展现状。
【答案】13. ①. 历史和发展 ②. 风格特点和分类14. C
15. 答案示例:中国刺绣艺术馆对外开放,以及电视剧的跨界传播让更多人关注苏绣,这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苏绣的了解。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文章第②段介绍了苏绣的发源及兴起原因;
第③段“苏绣历史悠久。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建于五代北宋时期的苏州瑞光塔和虎丘塔都曾出土过苏绣……自宋代以后……”,介绍了苏绣的历史和发展;
第④段“苏绣具有构思巧妙、图案秀丽、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在种类上,苏绣作品主要可分为零剪、戏衣、挂屏三大类,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备”,介绍了苏绣的风格特点和分类;
第⑤段介绍了苏绣面临困境和改革措施。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辨析。
C.根据第③段“据《清秘藏》记载,苏绣‘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可见在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可知,本项“苏绣艺术就已达到了最高的水平”表述有误;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链接材料中“2007年9月,中国刺绣艺术馆在苏州正式对外开放,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性刺绣展馆”“2017年播出的电视剧《因为遇见你》,因演员精美的苏绣服装和优雅精致的苏式生活方式而火爆起来”,写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性刺绣展馆(中国刺绣艺术馆)对外开放,吸引人们关注“苏绣”,电视剧中苏绣的服饰,跨界传播让年轻人关注到精湛的苏绣技艺,有助于让人们走进“苏绣”,了解“苏绣”;是能够解决第⑤段提到的“人们对苏绣的了解也越来越少”这一问题的。
(二)(共9分)
阅读《给树把脉的人》,完成下面小题。
给树把脉的人
①八十六岁的爷爷像只啄木鸟一样,抚摸那些树皮、树干,不时敲击着,为这些树诊脉,又像是在叫醒它们。
②许多个上午,他腰间别一把斧头就出了门。将那些断定活不过来的树木砍掉,再拖回家。爷爷会说,这棵老梨树已经有五年没发芽,肯定是活不过来了。这棵枯死的树如果不被砍倒,风会将它的细枝一点点吹掉,虫蚁会将它的躯壳慢慢吞噬。这棵树在偶然的一天停留在柴垛前,等着斧头来分离,树干用来熬粥、做饭,树梢用来引火。斧头是无情的执行官,它轻易就能辨别出树木的年轮、种类。接着,柴禾被整齐码放在柴垛里。此后,在阳光里慢慢修行,让身体里仅有的一丝湿气借着光线攀升。
③在爷爷眼里,给树把脉是门学问,拾柴也是。拾柴者码放的柴垛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那些在山里用斧头大开杀戒,把一片树木不由分说地砍倒,等着晒干再拉回家当柴禾的人是无德的,他们依靠伤害大山来提高效率。而那些把柴禾胡乱码放的人过日子的心是潦草的,随意的。我不知道这话是对还是错,但爷爷坚信自己的经验。
④农闲的时候,总是有人一次次跑进深山老林,也像我爷爷那样,为一棵棵灌木把脉,将枯枝带回家。勤快的人家,柴垛码放得格外整齐,高高的,像是一面墙。柴垛是他们精神的地图。
⑤我父亲更愿意与果树亲近,他喜欢给果树把脉,喜欢看它们开花、结果,接着在冬天里沉默。每年春天,他都会带一把剪刀,察看院子里、田地里那些果树的花朵,开得过于稠密的,要帮忙疏花,像是告诫这棵树,莫要贪心。开得过稀的,父亲就要在心里对自己说,要再等一等。他牢记上一年秋天许多果实的味道,要对树木施行“魔法”:进行嫁接,让甜果子来救治苦果子。原有的树木必须舍弃一段枝条,在断截面上切出小口,再把拿回来的树枝插进去,用布条牢牢绑住,过不了多久,这截树枝便像一个年幼时被领养的孩子,在新树桩上没心没肺地长叶、开花、结果。一截优质的陌生枝杈就这样被收养到了一棵果树的身体里。甘甜的味道是有魔力的,很容易就驱散了原来树里的苦涩。结过苦果子的树枝总是被砍掉,当作柴禾,这一棵树苦涩的档案就这样被剔除了。
⑥当然,“魔法”也有失败的时候,新结出来的果子复制了甜果子的外表,却保留了酸涩的味道。对此,父亲是有耐心的,他说,还有来年。我记得有棵嫁接成功的苹果树,单个苹果能达到七八两重,味道甘甜,每年,我们一看见这树开花,它的味道便会泛上舌尖,馋得我们咽口水。但有一年,苹果树只开了一朵花,它被挡在树干的一侧,像这棵树的小小心事。我是后来才知道:一棵果树也是会变老的。我看见那些衰老的树冠这一年只开花,不结果,下一年,不开花了,再后来,连叶子都不长了。这棵树已经悄悄地离去了,但它们还是习惯性地撑着一小片天。父亲总是不忍心下斧头将它砍掉。
⑦爷爷有个习惯,儿孙们哪个做了饭请他吃,他便早早来到他们的院子,劈柴。斧头与柴禾碰撞的声音在小院里一声一声响起,不急不躁,这特有的节奏,让听了的人心安。
⑧这一年的春天,我从远方回来探望生病的父亲,特地告诉爷爷,中午给他做饭吃。他在饭前,拖了一棵干枯的榆树回来。这让我想到一只乌衔来一截树枝递给它的幼鸟,想着想着,泪流满面。爷爷却像往常一样,把这棵树分成一段段柴禾,码放得整齐。
⑨父亲从医院回来,左半边的身体瘫痪,爷爷却表现得出乎意料的平静,他依旧在阳光下劈柴,在某些夜晚,也轻轻抚摸父亲瘫痪的那一侧,那样子,像是在给一棵树把脉。之后的日子,爷爷每天来看父亲的手、脚,似乎在推断这棵“树”到底能否发芽。
⑩父亲很长时间里都接受不了身体瘫痪的事实,他也总是望着那些身体康健的人,脸上流露出复杂的神情。
⑪爷爷劈的那些柴禾最后喂养了炉子,炉火奔腾着,似乎在粉碎、吞噬一段不愿被人知晓的秘密。接着,我看到烟囱向天空铺设了一条淡蓝色的路。它歪歪斜斜,似有似无,这大概就是灵魂的样子吧。父亲抬起头看着这些炊烟布满院子的上空,始终想问什么,而烟只是上升,并不作答。他低下头,看看柴垛,没有斧头的时候,柴也是沉默的,只有在接连几天的雨后,它们才显现出自己的不安分,长出一只只黑色的耳朵。
⑫院子里,父亲前一年栽下的两棵石榴树还未发芽,我们都说已经死了,只有他坚持说,它们还活着。果真,几天之后,两棵树的根部冒出了红色的嫩芽。他还断定结出来的石榴一定是甘甜的。我们也告诉自己,耐心等着,等着那甜从未来某一天慢慢跑到舌头上。
(取材于刘云芳的同名散文)
16. 阅读文章,请分别概括爷爷和父亲给树把脉不同的方式和目的。
17.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第④段画线句“柴垛是他们精神的地图”的理解。
18. 人生中总会遇到不幸。面对瘫痪一事,爷爷和父亲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又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16. 答案示例:①抚摸树皮、树干,敲击树木 ②让果树长的更好,结出甜美果实。
17. 答案示例:作者把柴垛比喻成是人们精神的地图,柴垛的码放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性。那种不由分说地砍倒,等着晒干再拉回家当柴禾的人是无德的,心是潦草的,而能够把柴垛码放得格外整齐的人,做事严谨、认真。
18. 答案示例:爷爷面对父亲生病瘫痪的现实,表现得出乎意料地平静,爷爷每天来看父亲的手、脚,似乎在推断这棵“树”到底能否发芽,从爷爷的身上,懂得要坦然面对、接受生活中的不幸。爸爸即使瘫痪,也对生活充满希望。人生中总会遇到不幸,积极面对,心怀美好就是最好的状态。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题干提示“人物:爷爷”“目的:判断树的状态,砍掉枯枝做柴”,找到第①段“八十六岁的爷爷像只啄木鸟一样,抚摸那些树皮、树干,不时敲击着,为这些树诊脉,又像是在叫醒它们(判断树的状态)”,第②段“许多个上午,他腰间别一把斧头就出了门。将那些断定活不过来的树木砍掉,再拖回家。爷爷会说,这棵老梨树已经有五年没发芽,肯定是活不过来了。这棵枯死的树如果不被砍倒,风会将它的细枝一点点吹掉,虫蚁会将它的躯壳慢慢吞噬。这棵树在偶然的一天停留在柴垛前,等着斧头来分离,树干用来熬粥、做饭,树梢用来引火。斧头是无情的执行官,它轻易就能辨别出树木的年轮、种类。接着,柴禾被整齐码放在柴垛里(砍掉枯枝做柴)”可知爷爷给树把脉的方式为:“抚摸树皮、树干,敲击树木”;
根据题干提示“人物:父亲”“方式:疏花、嫁接”,找到第⑤段“我父亲更愿意与果树亲近,他喜欢给果树把脉,喜欢看它们开花、结果,接着在冬天里沉默。每年春天,他都会带一把剪刀,察看院子里、田地里那些果树的花朵,开得过于稠密的,要帮忙疏花,像是告诫这棵树,莫要贪心。开得过稀的,父亲就要在心里对自己说,要再等一等。他牢记上一年秋天许多果实的味道,要对树木施行‘魔法’:进行嫁接,让甜果子来救治苦果子”可知父亲给树把脉的目的是:让果树长的更好,结出甜美果实。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柴垛是他们精神的地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柴垛比作他们精神的地图。联系文章第③段“在爷爷眼里,给树把脉是门学问,拾柴也是。拾柴者码放的柴垛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那些在山里用斧头大开杀戒,把一片树木不由分说地砍倒,等着晒干再拉回家当柴禾的人是无德的,他们依靠伤害大山来提高效率。而那些把柴禾胡乱码放的人过日子的心是潦草的,随意的。我不知道这话是对还是错,但爷爷坚信自己的经验”可知,柴垛的码放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性,那些把一片树木不由分说地砍倒,等着晒干再拉回家当柴禾的人是无德的,他们依靠伤害大山来提高效率;而那些把柴禾胡乱码放的人,过日子的心是潦草的,随意的;再联系文章第④段“农闲的时候,总是有人一次次跑进深山老林,也像我爷爷那样,为一棵棵灌木把脉,将枯枝带回家。勤快的人家,柴垛码放得格外整齐,高高的,像是一面墙”可知,把柴垛码放整整齐齐的,是勤快认真的人。综上点明柴垛的码放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解释清楚了“柴垛是他们精神的地图”一句话的含义。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延伸。
根据题干提示“面对瘫痪一事,爷爷的态度”,找到文章第⑨段“父亲从医院回来,左半边的身体瘫痪,爷爷却表现得出乎意料的平静,他依旧在阳光下劈柴,在某些夜晚,也轻轻抚摸父亲瘫痪的那一侧,那样子,像是在给一棵树把脉。之后的日子,爷爷每天来看父亲的手、脚,似乎在推断这棵“树”到底能否发芽”可知,爷爷面对父亲的瘫痪表现得出乎意料的平静,爷爷每天来看父亲的手、脚,似乎在推断这棵“树”到底能否发芽。从爷爷的身上,“我”获得的启示是:要坦然面对、接受生活中的不幸。
根据文章第⑫段“院子里,父亲前一年栽下的两棵石榴树还未发芽,我们都说已经死了,只有他坚持说,它们还活着。果真,几天之后,两棵树的根部冒出了红色的嫩芽。他还断定结出来的石榴一定是甘甜的”可知,他坚信还未发芽的石榴树依旧活着,表明父亲即使瘫痪,但对生活仍然充满希望,可以看出父亲乐观的心态。获得的启示是:人生中总会遇到不幸,我们仍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世界,感受生活带来的美好。
(三)(共10分)
阅读《又是沙枣花香时》,完成下面小题。
又是沙枣花香时
①小区院内有几棵不起眼的沙枣树,此时整个小区角角落落无不弥漫着馥郁的伴随我走过童年、少年时代直至今天的沙枣花香。我的生日是每年5月20日,恰是每年与沙枣花相遇的时刻。因此,我对沙枣花又多了一份喜欢。
②在家园越来越美丽、生活越来越幸福的当下,在兵团每个城镇,也出现越来越多形态优美、花色独特的植物,而伴随我童年、少年时代的沙枣树却已鲜见了,只有偶尔在偏远的连队、田间地头才能遇到稀疏的几株。这些见证兵团事业发展的沙枣树,似乎被人们渐渐遗忘了,远离了人们的视线。
③记忆中的沙枣树,常在连队营区和田间地头,特别是在父辈们开垦的盐碱地旁、深深的排碱渠边,像一排排、一行行卫兵,耸立着,高大,茂密,虬枝伸向蓝天。后来才知道,沙枣林是当时新疆干旱地区最好的防风林。有它们庇护,父辈们辛勤开垦多年靠近沙漠的良田,才没有被肆虐的沙魔吞噬。
④对我们这些连队的小孩来说,沙枣林,就是我们的快乐营地。初夏折沙枣花,金秋摘沙枣吃。我们像小猴子一样在沙枣树上蹿上蹿下,甚至把一些沙枣树的粗大树干磨得溜光。女孩们下了树,在脚下盛开的野花中寻找梦想,摘一把鲜花编成花环,戴在头顶上,俨然童话故事中骄傲的公主。沙枣树,让我们简单贫瘠的童年变得意趣盎然。
⑤沙枣花开时,母亲会在下班途中折几枝盛开的枣花,插在玻璃瓶中,可以持续数十日香韵不散。简陋狭小的土坯房,因为这缕花香,多了几分诗意。
⑥因为所处环境干旱恶劣,沙枣花如米粒般细碎金黄,但它盛开时的情景却是令人叹为观止,那细碎的花蕾密布枝条,一枝枝,一串串,如金铃缀满枝头,花香馥郁,铺天盖地,仿佛要香透它所遇到的所有事物。
⑦也是在这样春意盎然的季节里,共同生活了20年的婆婆离开了人世。也就是这时,我才知道婆婆结婚前在老家农村当过会计,有些当时农村姑娘少有的文化知识。然而,当她唱着《送你一束沙枣花》跟随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凯旋的丈夫来到新疆兵团后,她的才华能力全被伟岸、优秀的丈夫的光芒掩盖了。在众人眼中,她只是个普通职工,吃苦,耐劳,踏实,勤俭,在缺吃少穿、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耕种贫瘠的土地,养育5个儿女。
⑧如千千万万个兵团“戈壁母亲”一样,婆婆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用可怜的收入,喂养5个快速拔节的儿女,赡养年迈的老人,帮衬从老家接来的兄妹。她的一生,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如一棵常常被人忽略的沙枣树。因为她坚强,所以风霜来时,没有人心疼她;因为她粗粝,所以干旱来时,没有人怜惜她。
⑨2022年,是两万山东女兵响应祖国号召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新疆、保卫边疆70周年。我想起70年前从山东穿越八千里路云和月,来到新疆兵团的两万名花季少女们。
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唱着这首《送你一束沙枣花》,她们怀揣理想和激情,从此,将泰山脚下的故乡移植到了天山脚下。
⑪70年来,她们散落在新疆兵团大地的角角落落,让这些曾经荒凉的荒原、大漠、戈壁滩,因为有了女性的温润,盛开出了灿烂的生命之花。
⑫当黑暗的地窝子传出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她们生命的根须便往脚下的盐碱地、荒漠更深地推进。当排排兵营式房屋房前屋后传来孩子们欢乐的嬉戏声,她们生命的根脉已经牢牢地深植于脚下的土地中。兵团大地,因为有了她们,变得更加多彩、更加生动、更加丰富。
⑬又是沙枣花香时。期望每年如约而至的花香,引我们回到深深的记忆之海中,打捞那些永不褪色的时光金片,回望那一颗颗闪亮的初心。
(《天山时报》2022年7月有删改)
19. 阅读文章,请你说出作者由院子里的几棵沙枣树联想到了哪些与沙枣有关的事情。
20. 简要说说沙枣和援疆的女兵有哪些相似点。
21.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沙枣花香,请联系上下文分析其作用。
【答案】19. 答案要点:①我的生日正是沙枣开花的季节。②父辈们辛勤开垦多年靠近沙漠的良田。③童年初夏折沙枣花,金秋摘沙枣吃。(童年在沙枣林留下我们的嬉戏玩耍)④沙枣花开时,母亲会在下班途中折几枝盛开的枣花,为简陋狭小的土坯房增加几分诗意。⑤婆婆去世正是枣花盛开时,我知道婆婆随丈夫来到新疆兵团勤俭持家,默默付出。⑥两万山东女兵唱着《送你一束沙枣花》来建设新疆、保卫边疆
20. 答案要点:①生活、生长环境同样恶劣。②同样扎根边疆,吃苦耐劳。③默默奉献,为边疆建设作出贡献。④都很普通。
21. 答案示例:文章开头写沙枣花香是为了引出对过去人和事的回忆,对沙枣充满喜爱之情;结尾写沙枣花香呼应开头,表达对像沙枣一样的人的怀念赞美之情。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根据第①段“小区院内有几棵不起眼的沙枣树,此时整个小区角角落落无不弥漫着馥郁的伴随我走过童年、少年时代直至今天的沙枣花香。我的生日是每年5月20日,恰是每年与沙枣花相遇的时刻”可以概括出,“我”的生日正是沙枣开花的季节;
根据第③段“记忆中的沙枣树,常在连队营区和田间地头,特别是在父辈们开垦的盐碱地旁、深深的排碱渠边……有它们庇护,父辈们辛勤开垦多年靠近沙漠的良田,才没有被肆虐的沙魔吞噬”可以概括出,父辈们辛勤开垦多年靠近沙漠的良田;
根据第④段“对我们这些连队的小孩来说,沙枣林,就是我们的快乐营地。初夏折沙枣花,金秋摘沙枣吃”可以概括出,童年初夏折沙枣花,金秋摘沙枣吃;
根据第⑤段“沙枣花开时,母亲会在下班途中折几枝盛开的枣花,插在玻璃瓶中,可以持续数十日香韵不散。简陋狭小的土坯房,因为这缕花香,多了几分诗意”可以概括出,沙枣花开时,母亲会在下班途中折几枝盛开的枣花,为简陋狭小的土坯房增加几分诗意;
根据第⑦段“也是在这样春意盎然的季节里,共同生活了20年的婆婆离开了人世……当她唱着《送你一束沙枣花》跟随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凯旋的丈夫来到新疆兵团后,她的才华能力全被伟岸、优秀的丈夫的光芒掩盖了。在众人眼中,她只是个普通职工,吃苦,耐劳,踏实,勤俭”可以概括出,婆婆去世正是枣花盛开时,“我”知道婆婆随丈夫来到新疆兵团勤俭持家,默默付出;
根据第⑨段“2022年,是两万山东女兵响应祖国号召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新疆、保卫边疆70周年”,第⑩段“‘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唱着这首《送你一束沙枣花》,她们怀揣理想和激情,从此,将泰山脚下的故乡移植到了天山脚下”可以概括出,两万山东女兵唱着《送你一束沙枣花》来建设新疆、保卫边疆。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形象分析。
根据第③段“记忆中的沙枣树,常在连队营区和田间地头,特别是在父辈们开垦的盐碱地旁、深深的排碱渠边……后来才知道,沙枣林是当时新疆干旱地区最好的防风林”可知,沙枣生长在盐碱地、沙漠戈壁等恶略的环境,“最好的防风林”也表现了沙枣树的作用和为边疆建设作出贡献;
根据第⑦段“她的才华能力全被伟岸、优秀的丈夫的光芒掩盖了。在众人眼中,她只是个普通职工,吃苦,耐劳,踏实,勤俭,在缺吃少穿、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耕种贫瘠的土地,养育5个儿女”,第⑧段“如千千万万个兵团‘隔壁母亲’一样,婆婆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用可怜的收入,喂养5个快速拔节的儿女,赡养年迈的老人,帮衬从老家接来的兄妹。她的一生,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如一棵常常被人忽略的沙枣树。因为她坚强,所以风霜来时,没有人心疼她;因为她粗粝,所以干旱来时,没有人怜惜她”可知,沙枣和隔壁女性共通的特点:普通、坚强、吃苦耐劳、勤俭、无私付出、默默奉献;
根据第⑩段“她们怀揣理想和激情,从此,将泰山脚下的故乡移植到了天山脚下”,第⑫段“当黑暗的地窝子传出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她们生命的根须便往脚下的盐碱地、荒漠更深地推进”,写出援疆女兵扎根边疆,将为边疆的建设付出自己的能量。扎根边疆的女兵以后也会跟婆婆和“千千万万个兵团‘隔壁母亲’一样”为这片土地奋斗,所以援疆女兵和她们一样具有普通、坚强、吃苦耐劳、勤俭、无私付出、默默奉献的特点。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意象的含义和句段作用。
首段“小区院内有几棵不起眼的沙枣树,此时整个小区角角落落无不弥漫着馥郁的伴随我走过童年、少年时代直至今天的沙枣花香”,写作者看到小区的沙枣树,闻到沙枣花香,勾起了作者的回忆,表达了对往事的回忆以及对沙枣充满喜爱之情,同时引出下文对过去人和事的回忆;尾段“又是沙枣花香时。期望每年如约而至的花香,引我们回到深深的记忆之海中,打捞那些永不褪色的时光金片,回望那一颗颗闪亮的初心”,再次提到沙枣花香,与首段形成呼应,首尾照应,结构完整。既表现出对往事的追忆,又表达了对像沙枣一样的人(如父辈们、婆婆、戈壁母亲、援疆女兵等)的怀念赞美之情,讴歌了他们对边疆建设的付出。
五、写作(共4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22. 生活中,如果你能够保持对万物的好奇,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平凡的子也会闪闪发光。
以“平凡的日子也会发光”为题目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到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例文:
平凡的日子也会发光
马上就是立夏的日子了,夏天好像提前了那么几天到来,仅仅只用了一个晚上,温度就开始升高,慢慢变得热了起来。才发现,那个永远拥有冰凉的西瓜和26度的空调的夏天要来了。
我换下了长袖卫衣改成T恤,站在楼下,深深吸了一口温热的空气,是夏天的味道,有淡淡的花香和不知名的小野果的香味。
夏天的傍晚是我最喜欢的时刻,太阳半落未落地到另一边去发光,天还没有全黑下来,但也没那么热了。我很喜欢在这个时候出门去走走,感受微热的风轻轻吹过,这是独属于初夏的傍晚。
我走在小区里的小道上,注意到小路边的野花都在开了,它们也许算是这段特殊的时间里最不受到影响的生物吧。野花就是这样,不管有没有人注意到它,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你只需要给它一小捧土,它就会努力的汲取营养然后绽放。
更让我感受到了活力的就是那些在家闲不住跑出来玩的小孩子,在这个什么都不懂的年纪,他们只是希望可以跟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所以情况稍微安全了一点的时候,他们就迫不及待的跑出来,追逐着,打闹着。如果在之前我会觉得他们很吵闹,但现在看只觉得这就是生命力的体现。
老人们也开始出来走动着,在晚饭后出来溜溜弯,三三两两的顺着小区的大道走来走去,一会闲聊着张家李家的事,一会又开始说起了自家的孩子,那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话题。
那天晚上,我在小区里走了很久很久,享受着这快要结尾的春天,可能什么东西都是在快结束的时候才会想到珍惜吧,因为不想出门不愿意动而错过了迎春错过了连翘,所以开始珍惜树上还没凋落完的桃花和丁香。
走到树下,捡起一两片还没化成养料的花瓣,带回了家,把它们压成书签,算是留住这个春天。
看啊,这吹不出褶子的平凡日子也会发光啊。
【解析】
【详解】考查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本篇作文要求以“平凡的日子也会发光”为题。“平凡”是指很平常普通,没有稀奇处。“发光”比喻精彩、有价值。而“平凡的日子”也会“发光”就需要我们拥有一双发现精彩、有价值的眼睛,在平平淡淡的日子里发现闪光点。这“发光”的也许是一个人在平凡日子里做出不平凡的事,也许是突然发现的令人惊艳的景,又或许是本不起眼但默默绽放自己光彩的小人物等等,给这平凡的生活增添一份光彩。立意上,应表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展现青少年蓬勃的朝气,可围绕努力成长、善于观察等。
选材构思。本篇习作适合写成记叙文。应对题意的理解,给“平凡”和“发光”定位,然后思考某人、某物或某事是怎样在这平凡的日子发光的。写作前首先要想清楚“发光”是什么意思,注意“发光”不一定是要照亮他人,可以是通过人们的观察发现其自身价值。例如:在炎热的夏天等公交车,我抱怨太阳为什么那么毒辣,可不经意间的抬头,看见蓝天还有几朵浓云在上面做装饰,顿时感觉风景的确还不错,静下心来看看身边,仿佛空气也没有那么燥热了。有时候我们放慢脚步,可以看到平凡的生活也在闪闪发光。应讲述具体的故事,要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要有能够点明中心的语句,明确立意。
23. 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你作为某新闻机构的知名记者,要去进行一次采访。请你把“一次的采访”这个题目补充完整,发挥想象,写一个故事。
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例文:
一次难忘的采访
经过我的不懈奋斗,在多年后,我终于成为了某新闻机构的知名记者。我深刻的明白,“新闻”不止是国家大事,身边亦有很多“小事”也是“新闻”。现在我们将进行一次新闻采访活动。我采访内容是学校的饮食问题,采访对象是校长。
我和我带队的小组来到校长办公室门口,他们都在沉默,始终没人敲门,两手紧紧相握,下巴微低,我抬手,轻声敲了三下门,打破了寂静,我右耳靠近门。“请进”一道低沉的声音从门后传来,班长带领大家轻声进入。校长看到我们,放下手头的工作,示意大家去对面的会议室。
大约半分钟左右,校长进来了,大家下意识地站起来,恭恭敬敬地鞠躬,道:“校长好!”不知是何原因,令我生出一种敬畏的神情。校长伸手示意让我们坐下,而后,真挚一笑,坐到我们对面,十指交叉,自然地放在桌子上,与每个人都对视一下,眼神有点严肃但很和蔼,让我感觉很亲切。随后,问道:“大家是想问我什么吗?”
我直入主题,开口道:“校长,我们想采访您关于学校饮食问题,可以吗?”征得同意后,问了一系列的问题。校长的每句回答都那么泰然自若,行云流水般的将每个字清晰吐露出来,并带动大家紧跟“光盘行动”的号召。简直不敢想象,这是完全没做准备的回答,身边的助手快速记录后,一场完美的采访结束了。校长那句“‘民以食为天’,对于学生来说‘饮食问题’就是大问题,只有伙食好了,才能鼓足力气加油干!”令我印象深刻。这一定是一位亲近学生的好校长。
这采访,使我印象深刻,令人难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首先应将题目“一次的采访”补充完整,横线处应填写形容词来修饰限制名词“采访”,可以填“难忘”“紧张”“刺激”等等。“一次”是限制采访的内容,是针对一个主题或人物展开采访的;“采访”是指搜集寻访。立意上,应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可围绕真诚的答复、善良的举动等立意。
第二,选材构思。本篇习作适合写成记叙文。注意事时间跨度与自己的身份“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你作为某新闻机构的知名记者”,我们在创作时首先要思考的要写一个怎样的“采访”,可以是针对食品安全问题采访食品加工企业的老板,针对医患问题采访医院、医生、患者,针对校园安全问题采访学校等等。先明确主要采访的问题与采访对象,在下笔创作。以上列举的采访问题是很“大”的,还可以从身边的人物入手采访,如指挥交通的交警叔叔、不畏艰辛的清洁工阿姨等等。要有能够体现对某一问题看法的关键回答,例如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引用“民以食为天”,针对医患问题说“医者仁心”等等,体现立意的深远。
书体
特点
方式
目的
爷爷
①
判断树的状态,砍掉枯枝做柴
父亲
疏花、嫁接
②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昌平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昌平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运用,古诗文阅读,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昌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北京市昌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0页。
北京市昌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北京市昌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