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德成学校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德成学校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古建筑是有形的视觉艺术,音乐是无形的听觉艺术,二者似乎是两条不可能相交的平行线。但近年来,无形的音乐与有形的古建筑,从相交到相拥再到相融,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体验,也开辟出古建筑活化利用的新路径。
音乐和建筑之间存在着共通的美学信息和美学法则。建筑艺术塑形于空间之内,音乐艺术流淌于时间之中,一个表“象”,一个展“意”,看似不同形态的艺术呈现,却在形式上有着相同的节奏韵律感——它们都是在空间与时间的扩展中形成的艺术。
在我国,建筑的“筑”字,最早指一种古老的乐器。在我们先人眼中,建筑如同巨大的乐器,能巧妙演绎自然的声音,让人们产生奇妙的听觉体验。其实,将声学原理引入建筑设计中,整个建筑的确就能变成一个巨大的乐器。比如,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在建造中巧妙采用了声学中的传音原理,会产生“回音”效果,而且声音悠长,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回音壁俨然成为一个“大乐器”或者一个音乐建筑。
在国外,黑格尔曾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歌德也曾说:“建筑所引起的心情接近音乐的效果。”这说明,音乐和建筑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密切关联以及共通的美学信息和美学法则。
如果音乐的时间流动全都凝固下来,我们便可从音乐中或者从乐谱中看到对称、均衡等造型特点以及乐曲形式同建筑结构的相似之处。
建筑虽然是静止的,但它有高低、起伏、疏密、间隔等变化,这种变化颇似音乐中的序曲、渐强、高潮、重复、休止,能给人一种强烈的旋律感。
古建筑不仅是砖、瓦、木、石等材料的物理组合体,还是一种历史文化符号,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情感,能够为音乐创作提供素材和灵感。古建筑背后的文化通过音乐作品得到阐释和传播。音乐作为一种抽象艺术,可以较好地表现古建筑背后的思想、文化与历史,带领人们通过音乐语言感受古建筑的魅力。
一座古建筑往往是某一地域历史和文化的缩影,其一木一瓦一柱均记录着历史的更迭,蕴含着古老的智慧。同时,不同地方的古建筑各具特色,反映了各地的气候环境、地域文化。沿海地区长期受海洋环境影响,其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海洋特色,如福建土楼、广东客家围屋都是沿海地区建筑的代表。北方的古建筑又是另一种风貌,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庄严肃穆的孔府孔庙便是其中的代表。那么,如何用音乐讲述古建筑的故事、表现古建筑背后的文化?
跟古建筑一样,民族民间音乐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一个地方的民间音乐与古建筑,它们背后的地域文化是相同的。因此,创作中,有的音乐家会以人们熟悉的民间音乐为基础,通过现代音乐语言表达人们对古建筑的独特感知,赋予古建筑特殊含义。比如,由北京民族乐团打造的民族管弦乐组曲《中轴》,以北京特色曲调为音乐语汇,让听众在变化的节奏与音韵中,感受钟鼓楼、永定门、神武门等古建筑背后的人文韵味和文化内涵,进而领会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群所承载的厚重历史。
音乐作品与古建筑在结构上有相通之处。除了选用极具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间音乐作为表现手段,音乐家还会根据古建筑与音乐在结构布局和节奏韵律上的相通性来建构作品,以音乐结构的布局展现古建筑的布局。取材于福建土楼的大型交响诗篇《土楼回响》,就通过对称性的调性结构布局展现土楼铺展开的扇形对称建筑结构。同时,作品还将个性化的声部结构与灵动的旋律结合,运用《新打梭镖》《唔怕山高水远》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客家山歌独唱、树叶独奏等多种艺术形式,在现代交响乐丰富的音色变化中展现土楼的层次感与色彩感。
古建筑是砖、瓦、木、石等不同材料的组合体,而音乐作品尤其大型交响乐作品的演奏往往也是不同乐器相互组合或配合的结果。因此,利用乐器音色的不同,将不同乐器有机组合,能够构筑起立体化的音响空间。这种立体化的音响空间与古建筑在感官上具有相似性,所以听众可以通过音乐作品“看到”古建筑、“触摸”古建筑,反过来,也可以通过古建筑“听到”音乐的旋律。比如,上海民族乐团推出的民族音乐会《紫禁城》,用古老的编钟叩响悠远的金石之声,再现了紫禁城600年的沧桑历史;用弹拨乐器演奏呈现了紫禁城建筑木结构的灵动与精巧,表达了对先人精妙绝伦建筑技艺的赞叹。
(摘编自姚帅《用现代音乐彰显古建筑之美》,《光明日报》2023年9月13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基于视觉的空间建筑艺术与基于听觉的流淌于时间的音乐艺术,在形式上却有着相同的节奏韵律感。
B.古人认为,建筑就如同乐器,能演绎自然的声音,让人产生奇妙的听觉感受,营造“天人感应”的神秘氛围。
C.古建筑中的一木一瓦往往记录着某一地域的文化,与这一地域的民间音乐承载着的地域文化是相同的。
D.音乐家根据古建筑与音乐在结构布局和节奏韵律上的相通性来构建作品,这说明音乐与古建筑在结构上有相通之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引用黑格尔和歌德的话,是为了说明音乐与建筑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密切关联,二者之间有着共通的美学信息、美学法则。
B.一座古建筑的风格与其所处地域的气候和文化密切相关,沿海地区古建筑风格与内陆地区的建筑风格是不同的。
C.民族管弦乐组曲《中轴》用北京特色曲调作为音乐语汇,在变化的节奏与音韵中展示了钟鼓楼等古建筑背后的人文韵味和文化内涵。
D.古建筑是由不同材料组合而成的,音乐作品也是由不同乐器配合而成的,因此它们之间可以通过视听感官相互感知。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画横线部分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三维的音乐五线谱凝固在时空中,体现出古建筑所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B.梁思成先生曾生动形象地比喻说,一柱一窗的连续重复就好像2/4拍子的乐曲。
C.北京市天坛公园的祈年殿的藻井天花,显示出建筑构图上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D.民族音乐会《长城》,通过多元化民族器乐的演奏,既塑了长城的“形”,又铸了长城的“魂”。
4.请简要分析文本的论证思路。(4分)
5.请简要说明建筑和音乐之间在美学上有哪些共通之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澄河边上
茹志鹃
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
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敌人乘机前阻后追。
大部队迅速转移了,掉在后面的是临时组成的一个小队,由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领,在后面慢慢地走。上级规定,明天傍晚前,小队定要赶到总集合地,与大队会和。
澄河急流滚滚。没有桥,也没有渡船,浑浊的河水在翻滚,打着漩涡。上游淌下来的许多枯枝、碎木板,在那些漩涡边转了一下,就不见了。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
这条黑水滚滚的澄河,横在面前,一个人都没渡过去。
背后传来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一阵近似一阵。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周玉兆带了小余,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
月亮从云里探出头来,地面上的一切,都变得格外柔和。他们看见不远的田野中央,孤零零地有一所看青人的矮草房。
“老大爷,我们……”
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你们要过河是不是?”
周玉兆点点头,老人沉吟了一会,便说:“不管河水再大,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
屋外场地上,一片银白的月色,老人正坐在一堆湿漉漉的门板上沉思,两条长眉一动不动,脸色十分严峻。
周玉兆没有进屋来,他在门口坐下,抬头看了看天。天上猎户星已落到半空,再过三四个小时天就亮了。
“时间不多了,天亮以前,我们就过河,不然就得向后转。”周玉兆说到这里,停了一下,看了看小余说道:“小余,我们要是留在这里打游击,你怕不怕?”
“不怕,和你在一起,我什么也不怕。”小余坚定地回答着。
青蛙在呱呱地叫着,四周是绿油油的一片。一切都是这么宁静、美好,但是明天……远处的机枪声又清脆地响了起来。
“明天这时候,敌人会站在这里。”周玉兆目光深邃地望向夜空,说道,“小余,应该说,和老百姓在一起,我们什么也不怕。”
忽然河堤那边又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会,便和小余加快脚步向河边走去。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兆走近一看,见堤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就快步抢过去夺下锄头,气喘吁吁地说道:“大爷,你……”
老人一见他,也不奇怪,平静地说道:“你来得正好,快回去。叫同志们来,准备过河。”
“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的田地和庄稼。”周玉兆激动得浑身打战。
老人眯起眼睛,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蹚水走也能过去了。”
“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周玉兆一听,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老人不等他说完,一挥手说道:“小同志,你知道‘指望’吗?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
澄河,在老人脚下奔流,打着漩涡,冲击着河滩,不驯服地喧哗着。
周玉兆忽然透过了明天,清楚地看到了后天,以及后天以后的将来。他激动地对着繁星点点的天空,对着澄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暗地宣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他站起身,拿起锄头,更用力地去填那条沟。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子把沟填得结结实实。
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也不来夺锄头了。他皱起眉,过了一会,他站起来说道:“好吧!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我顶多两顿饭的工夫就回来。”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
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
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扁担。
“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那两位被叫作“水鳗”的老乡,笑嘻嘻地跟大家打了招呼,也没多说话,就和老人动手绑扎扁担。显然,老人已和他们谈过情况,并且已商量了过河的办法了。
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周玉兆把同志们分成两批,把会水的搭开,就团团地抓住筏子四边,准备下水了。
老人送到水边,他嘴唇动了一阵,一会儿,决断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同志过河去。记住我们的澄河。”说完,笑了笑,他还想说什么,但只举了举手,终究没有说。
澄河在奔腾,它带着人民的希望,战士的誓言,流到遥远的地方,然后深深地渗透在土地里。
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敌人乘机前阻后追”“明天傍晚前”,点明解放军小队与大部队会合的形势危急、时间紧迫,为下文渡河的情节作铺垫。
B.与《百合花》关注连名字都没有的通讯员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刻画了一位有名有姓的领队周玉兆,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
C.小说中周玉兆和小余的对话,引出了老人为帮解放军渡河而掘沟的情节,体现了解放军为人民的革命情怀,凸显了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
D.小说中对老人的“眉”有几处细节描写,如“长眉一动不动”“皱起眉”“长眉毛一耸一耸的”,细腻地表现出老人内心情感的变化。
7.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多次写到“枪炮声”,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既强化了小队急于渡河时内心的焦灼,也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B.小说以小队要渡河开头,以顺利渡河结尾,张弛有度,整体色调由阴郁转向明朗,这使小说富于变化,耐人寻味。
C.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讲述小队在老乡帮助下渡河的故事,视野开阔,自由灵活,给人以统观全局的感觉。
D.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大多较简短,朴实无华,塑造的人物形象却生动鲜活,跃然纸上。
8.周玉兆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中多次描写滚滚的“澄河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赤壁赋(节选)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式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梁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①,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有,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②,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②披蒙茸:拨开茂密的乱草。蒙茸,杂乱的丛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B.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C.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干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D.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望”是“既”与“望”两个词的组合。“望”即“望日”,通常指农历十五,“既望”指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B.“斗牛”是古代星宿的名称,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星空分为二十八星宿,在北方七宿中,有“斗宿”“牛宿”,文中“斗牛之间”谓天空。
C.“木叶”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多指落叶,最早出现在屈原《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
D.“道士”指道教徒。道教是我国五大宗教之一,发源于中国,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奉老子为教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赤壁赋》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从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当时思想的一个方面。
B.《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与《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彼不兴”的静态美,展现了赤壁景物的多姿多态。
C.《后赤壁赋》中道士化鹤的故事与“羽化而登仙”的道教思想有关,作者借此寄寓对超凡脱俗、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
D.《赤壁赋》写在初秋,《后赤壁赋》时间是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也都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一样的赤壁,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14.在《后赤壁赋》中,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达极高处,那么,我在极高处都看到了哪些风景?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深湾夜宿
王勃
津涂①临巨壑,村宇架危岑②。
堰③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④。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注】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④砧:捣衣石。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
B.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
C.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
D.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
16.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宿,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提及了此事。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两句,收束了词人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3)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经常有人问,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苏轼给出回答:“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书中的世界包罗万象,有让你开阔眼界的美景。南宋诗人尤袤在谈到读书时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读书,①______,能助你化解孤独与寂寞,战胜内心的苦闷与忧愁。作家王人博说:“人其实很矮小,都是被书垫高的。”阅读,帮你积蓄资本、不断超越自我。②______,才能用知识加持能力,实现自我跃迁。
季羡林先生在形容人不读书时,曾称其为“鼠目寸光”。意在说,你不读书,能够获得的信息就会很少,专业知识就会不足,如果你的知识累积,赶不上社会进度,那就很容易被抛掷在后面,追赶不上他人。由此带来的,就是心境的不安。一点风吹雨打,就会把你打趴下。面对着困难,读书,是战胜绝望的法宝。
读书的过程,就是使得人的生活变得充实且让人获得精神上的丰盈;缺少读书的过程,如果身处热闹之中,也会时常感到空虚。当你把闲暇时间用来读书,书中壮阔瑰丽的风景,便足以抵御内心的匮乏。
18.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划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B.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9.下列句子中的“你”和“你不读书,能够获得的信息就会很少”中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哦,香雪》)
B.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百合花》)
C.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读书:目的和前提》)
D.整个大地和大气,响彻你婉转的歌喉。(《致云雀》)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去访问托尔斯泰故居。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到了俄国,能不去拜访托尔斯泰吗?他给了我们那么精妙绝伦的作品,反映时代风貌,展现人性美好,给予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引发我们思考,让我们激动。直到今天我们还能阅读这些跨越百年都没有湮没的作品,怎么能不心存感激?托尔斯泰庄园,名字叫雅斯纳雅·玻里亚纳。庄园远看是一片非常美丽的森林。粗大的桐树、菩提树,美丽的桦树,蓬勃潇洒的枫树,远近高低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个个高大俊美,个个灵动可爱,个个热情洋溢。树木茂密,我从地上随便捡起一片树叶,夹在书里,作为纪念。雨珠挂在树叶上,在一片翠绿中间,亮晶晶,好像散落的水晶。故居四周有河流环绕,还有几个小的湖泊,湖边停靠着捕鱼的木船。托尔斯泰的故居就坐落在这一片森林中。两层楼,不算很大,漆着白和绿的油漆,与森林合为一体。天气好的时候,阳光透过绿叶,洒向空地,明媚灿烂。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远近高低像大家庭中个个高大俊美、灵动可爱而又热情洋溢的兄弟姐妹。”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世界万物都是上天的恩赐,“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动物尚且如此,人类更应该懂得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和关爱,社会给了我们舞台,老师给了我们知识,朋友给了我们友谊和支持。懂得感恩,这个世界必将充满阳光雨露。进入高中的你们是否学会感恩了呢?
请以“感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除诗歌外),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长沙市德成学校2023-2024学年上学期语文试卷
1.BB.“建筑……营造‘天人感应’的神秘氛围”以偏概全,由原文“比如,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在建造中巧妙采用了声学中的传音原理,会产生‘回音’效果,而且声音悠长,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可知,给人造成“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的是天坛的回音壁,而非所有的建筑。
2.DD.“音乐作品也是由不同乐器配合而成的”过于绝对,原文表述是“往往也是不同乐器相互组合或配合的结果”;“因此”强加因果,原文表述是“因此,利用乐器音色的不同,将不同乐器有机组合,能够构筑起立体化的音响空间”,前后之间因果关系不成立。
3.D画线句“古建筑背后的文化通过音乐作品得到阐释和传播”。A、B、C三项虽然都涉及古建筑与音乐的关系,但并没有分析音乐对古建筑背后的文化的阐释和传播作用。D.表达的是长城这一古建筑文化通过音乐《长城》得到阐释和传播。
4.①文本首先提出中心论点:音乐与古建筑相互交融,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体验,开辟出了古建筑活化利用的新路径。②然后分别从音乐与建筑的共通之处、古建筑文化通过音乐加以阐释和传播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5.①音乐和建筑在形式上都是在空间与时间扩展中形成的艺术。②乐谱中的对称、均衡等造型特点及乐曲形式与建筑结构有相似之处。③建筑物中的高低、起伏、疏密、间隔等变化与音乐中的序曲、渐强、高潮、重复、休止的韵律感有相似之处。
6.BB.“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错,本文的主题是凸显军民之间的鱼水情,刻画了一位有名有姓的领队周玉兆,能够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并不是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
7.CC.“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错,小说是以第三人称展开叙事的。
8.①勇敢无畏,危急时带领小余去问路。②信念坚定,留下来也要打游击;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就要向前。③心系百姓,宁可死也不祸害百姓,发誓要和部队打回来。
9.①写出了环境的恶劣,表现出解放军战斗条件的艰苦;②为渡河营造一种压抑、紧张的氛围;③引出后文老百姓想办法帮助解放军渡河的情节;④突出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暗示着解放战争终将走向胜利。
10.C句意:就这样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江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千尺。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时日啊,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便再也认不出来了!“江流有声”和“断岸干尺”结构一致,前后断开,排除ABD。
11.BB.“谓天空”错误,文中就是指“斗宿”“牛宿”之间。
12.BB.“‘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与《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彼不兴’的静态美”错误,“山高月小”是静态,“水落石出”是动态,“清风徐来”是动态,“水彼不兴”是静态,两句话都是动静结合。
13.(1)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任凭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面上漂荡,越过浩荡渺远的万顷江面。(“横”,横贯;“纵”,任凭;“一苇”,比喻极小的船。“如”,往;“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凌”,越过;“茫然”,旷远的样子。)
(2)返回岸边登上小船,纵船到江心,任凭小船漂到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歇息。(“反”,同“返”,返回;“乎”,于,到;“中流”,江心;“休”,歇息。)
14.险峻的山岩,虎豹形状的怪石,形如虬龙的树枝,猛禽做窝的悬崖,水神冯夷的深宫。
15.AA项,“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错误,应为第一句与第四句写近景,第二句与第三句写远景。
16.描写这样的图景:天色已晚,江上的儿童还在辛勤地划船,山中的妇女还在捶洗衣裳。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的深厚同情。
17.(1)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8.A文中划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本体是“读书”,喻体是“法宝”。A.“尘网”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喻指黑暗的官场。B.“玉盘珍羞直万钱”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玉盘珍馐的美味,十分动人。C.“丝竹”与“案牍”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分别借代“嘈杂的音乐”与“繁忙的公务”。D.“道是无晴却有晴”使用了双关修辞手法,“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19.C“你不读书,能够获得的信息就会很少”中的“你”是泛指。A.“你”是特指,指的是五彩缤纷的一分钟;B.“你”是特指,指的是大夫;C.“你”是泛指;D.“你”是特指,指的是云雀。
20.①能帮你抵抗饥饿与寒冷②你只有大量地读书
21.①原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个个”树木的状态,借以突出表达自己对托尔斯泰的赞美与喜爱。②原文是短句,句式活泼,节奏跟强,表达更有力度。③原文连用整句,语言整饰,而且与前文整齐的句式相和谐。
22.
感恩
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的我们已经长大。人生就像一首乐曲,既有铿锵有力,又有柔情似水。生活就如一坛韵酒,既有甘甜,又有幸酸。爱是幸福的源泉;爱是快乐的真谛;爱是心灵的纯美;爱是美丽的述说……
当爱悄无声息地走进了你的生活,随之而来的便是感动。亲情是不可战胜的!我们怀着一腔热血,走在青春之路上,困难总是充当绊脚石,阻止了我们前进的步伐。我们面对困难只是手足无措,生活颓废,责怪上天的不公平。父母用爱去感化你,让你拥有一颗坚强的心,让你再次面对困难时毫不退缩。当你看着年逾花甲的父母为了自己努力工作时,眼泪随着情感的变化从留在心海;当父母将今天的第一笔皱巴巴的钱递给你的时候,心中的爱意会沿着心的震动而此起彼伏;当父母伸出一双粗糙的大手抚摸着你的额头时,心中传递着满满的爱;当你心情烦躁时,父母的一语语安慰在心头荡漾,心中久违的情感也因次充斥着整个心界。爱在我们心中种下了一颗颗幼苗,我们怀着一颗焦虑的心,等待着……
长大后的我们有了感恩的心,童年时的感动顿时涌入心头,它会因心中的往事而化为一缕缕的感恩。它会让我们有勇气做我们自己;它会让我们咀嚼生活的曼妙;它会让我们品味爱的馨香;它会伴着心灵的节拍,走向成功的彼岸。
朋友是一种心灵的寄托。走进校园,嗅着书的气息,充实着情操。朋友是上课时窃窃私语的陪伴;朋友是被责骂时的安慰;朋友是一起玩耍时的欢乐。一支笔的恩情,一本书的帮助,都给了我们无数的安慰,激励着我们对成功的渴望。漫步于小树林,树叶漫无目的地落在我们身上,手牵着手,成为彼此的动力。
老师是一盏灯,照亮了我们人生的道路;老师是园丁,修剪着祖国的未来;老师是棵树,庇护着他的孩子们;老师是湛蓝的天空,为孩子们张开一个天然的屏障。我们因老师而精彩,我们因爱而努力,我们因感动而感恩。美是可以用灵魂去品味,感恩就是一种美。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这种美,哪怕是陌生人带来的,只有欣然接受它。
这是一种如花般绚丽的感恩;这是一种如风拂过般的渴望;这是一种如清泉流过般的甘甜;这是一种如睡梦般的安逸;这是一种雨过天晴般的舒适。彩虹愿架起一座感恩的桥梁,为心与心创造爱。美丽就像秋高气爽后的惬意,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感恩就像一张无形的网,连接了心中最短的距离。我们要感恩,我们在感恩中获得成功的气息,我们在感恩中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详解】此题考查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要求以“感恩”为题写一篇作文。“感恩”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话题,从对象上看,可以感恩父母、老师、朋友、同学等身边的所有人,甚至包括曾经给予过自己嘲讽或打击的人,可以感恩自然、社会,感恩给予我们生活所需的一切物质的东西;从方式上看,可以用实际的行动来感恩,也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奋斗、成长、成才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从原因上看,可以写对别人的感谢和报答,也可以写基于常人的都应该拥有的感恩之心。因为不限文体,所以这篇作文可以写成记叙文,记述感恩的人事;也可以写成散文,重在抒情;还可以写成议论文,谈感恩对于人生、社会的意义和作用。但是,建议不要轻易动笔去写诗歌。写好这篇作文,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什么是感恩。宽泛的说就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它的情感比感谢要深切、要厚重、要丰沛。(二)对谁感恩。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作对象和范围。在写作范围上同学们一定要拓宽选材空间,可以思考的范围有:回顾历史,放眼社会,倾听大自然,展望未来。在写作对象上同学们要倾注丰富情感,可以寄托的情感的载体有人、物、景、事等。(三)感恩的原因。这是这篇作文的写作缘由。感恩,充实着我们的生活;感恩,塑造着我们的心灵;感恩,使世界变得美丽;感恩,使我们拥有爱心,天天拥有感恩之心是多么幸福、清净的境界。但现代社会中有很多缺乏感恩的表现:对父母辛苦的无动于衷、对老师付出的漠然置之、对动物受伤的冷眼相待、对别人危难的缺乏同情、对民族忧患的缺乏关注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展现自己与写作对象之间发生的事件交往、情感交流和独特体悟。很多事情、很多情感值得我们写入作文。生活是幸福的,因为生活中充满了感恩的热情,生活是甜美的,因为生活中飘散着感恩的芬芳。幸福是由感恩创造的,感恩便是幸福的一个分子。总是,这道作文题几乎没有审题门槛,好写,容易写,有内容可写,有情感可抒发,但是正是因为好写所以一定要在立意、文采、情感等方面力求出彩。
参考立意:(1)愿人人都有一颗感恩之心(2)逆境,仍然满怀感恩之心(3)感恩一树花开,感恩一抹花香(4)伴着感恩之心出发(5)感谢你们,我人生的第一位老师(6)生活让我学会了感恩(7)感恩应该成为社会的基本色调(8)感恩自然,给予我们生存的必需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