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卷选择题(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汉书五行志》记载:“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四月日黑居仄大如弹丸。”意思是说,在太阳边侧有大小如同弹丸成领斜形状的黑色斑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关于材料中“日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发生在太阳色球层上B. 是由于温度较低而形成
C. 是太阳辐射的主要能量来源D. 会在瞬间释放出大量能量
2. 古人下一次看到“日黑”的时间最可能是( )
A. 公元前54年B. 公元前38年C. 公元前32年D. 公元前57年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日黑”是指在太阳边侧有大小如同弹丸成领斜形状的黑色斑块,从形态来看, “日黑”就是太阳黑子,它是光球层中磁场聚集之地,由于温度较低,发出的可见光相对较少而形成,B正确;发生在太阳光球层上的太阳活动主要有耀斑和日珥,A错误;太阳辐射的主要能量来源于核聚变反应,C错误;瞬间释放出大量能量为色球层中出现的耀斑,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根据观测发现,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大约为11年。材料信息显示,《汉书五行志》记载的太阳黑子出现在公元前43年,应为太阳黑子活动极大年,根据太阳活动的周期进行推算,下次太阳黑子活动极大年大约是公元前32年,因此古人下一次看到“日黑”的时间最可能是公元前32年,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点睛】当强磁场浮现到太阳表面,该区域的背景温度缓慢地从6000摄氏度降至4000摄氏度,这时该区域以暗点形式出现在太阳表面,这就是太阳黑子。一个中等大小的黑子大概和地球的大小差不多。太阳黑子的数量和位置每隔一段时间会发生周期性变化。
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图中①、②、③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
A. 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B.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 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D. 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4.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
A.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①B. 大气的反射作用——④
C. 大气的吸收作用——②D. 大气逆辐射作用——③
5. 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是因为( )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3. B 4. D 5. D
【解析】
【3题详解】
图中的①箭头从太阳指向地面,应表示太阳辐射;②箭头从地面传递给大气,表示地面辐射;③箭头为从大气传递到地面,表示大气逆辐射。故B正确,A、C、D错误。
箭头D是被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
故选:B
【4题详解】
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图中③箭头从大气传递到地面,表示大气逆辐射。故D正确,A、B、C错误。
【5题详解】
白天多云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地面传给大气的能量少,气温比晴天低。图中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故D正确,A、B、C错误。
2020年进入雨季以来,广州、深圳、重庆、南京等城市,轮番上演暴雨淹城的景象,“东方威尼斯”的称号在中国多地开花,因此建设“海绵城市”势在必行。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图为“我国某城市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海绵城市建成后,对图中各环节的影响正确的是( )
A. a增多B. b减少C. c减少D. d增多
7. 海绵城市带来的直接益处有( )
①加快城市地表径流汇入河道②促进雨水资源利用
③解决城市水污染问题④缓解城市内涝
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
【答案】6. D 7. C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所以地表径流a减少,A错误;蒸发量b增加,B错误;下渗d增加,地下径流c增多,C错误,D正确。所以选D。
【7题详解】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所以可以减慢城市地表径流汇入河道,①错误;可以促进雨水资源利用,②正确;地表径流减少了,可以缓解城市内涝,④正确;城市水污染,主要是由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造成的,海绵城市并不能解决城市水污染问题,③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而从生态系统服务出发,通过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并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是海绵城市的核心。
南非沙丁鱼属于沙丁鱼的一种,体型细小,喜冷水,好群居,以大量的浮游生物为食。厄加勒斯浅滩是沙丁鱼的集聚地。每年1~3月,当冰冷的洋流沿海岸向北侵袭,形成一条狭长的冷水带时,沙丁鱼便开始一年一度的大迁徙。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8. 南非沙丁鱼迁徙时会整齐地聚集成群,主要目的是( )
A. 节省体力B. 防御天敌C. 保持体温D. 方便摄食
9. 厄加勒斯浅滩成为南半球沙丁鱼主要集聚水域的原因有( )
①寒流影响,水温低 ②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多 ③浅滩面积大,生存空间广 ④海水浅,海面风平浪静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
10. 沙丁鱼每年5~7月从集聚地向产卵地大迁徙的原因有( )
①沿岸冷流向东北流动,利于沙丁鱼顺流迁徙 ②沿岸寒流降低了产卵地海域水温,提供了冷水生存环境 ③沿岸寒流与外海的暖流交汇,为沙丁鱼带来丰富饵料 ④附近陆地河流处于丰水期,带给产卵地海域丰富的营养物质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
【答案】8. B 9. A 10. A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读材料可知,沙丁鱼体型细小,聚集成群主要目的是防御天敌,B正确,故选B。
【9题详解】
厄加勒斯浅滩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受寒流影响,水温低,适合沙丁鱼生存;浅滩水域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多,为沙丁鱼提供食物。厄加勒斯浅滩面积大,为沙丁鱼群居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因此①②③正确,故选A。
【10题详解】
5~7月,厄加勒斯浅滩出现的沿岸冷流向北(东北)流动,利于沙丁鱼顺流迁徙,①正确;该沿岸流属于冷水流,降低了产卵地附近海域水温,为沙丁鱼提供了冷水生存环境,②正确;该沿岸寒流与外海的暖流交汇,搅动起深海的营养物质,为沙丁鱼带来丰富饵料,③正确。因此①②③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的生活特性与环境关系,结合材料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分析。
读南半球中纬度平原地区某河段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中a、b、c、d四地中流水侵蚀作用较强的有( )
A. a、bB. b、cC. a、cD. b、d
12. 支流含沙量较大,但支流汇入干流处没有形成三角洲,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A. 支流流速缓慢B. 位于河流干流凹岸
C. 干流侧蚀作用强D. 汇入处河床比降大
13. 据观测,近几年河漫滩面积扩大的速度有所减缓,推测其原因可能是( )
A. 下游新建防洪大堤B. 上游建大型水库
C. 下游河道不断疏通D. 上游种植业发展迅速
【答案】11. C 12. A 13. B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图中a、b、c、d四地中,a、c处于河流凹岸,流水侵蚀作用较强,b、d处于河流凸岸,流水堆积作用较强。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支流含沙量较大,但支流汇入干流处没有形成三角洲,说明支流汇入干流处流水侵蚀作用较强,泥沙不易沉积。选项中:位于河流干流凹岸,流水侵蚀作用较强,干流侧蚀作用强,汇入处河床比降大,下蚀作用强,均不易形成三角洲;BCD错误。支流流速缓慢,泥沙容易堆积,易形成三角洲,因此最不可能原因是支流流速慢。A正确,故选A。
【13题详解】
下游新建防洪大堤对处于其上游的河漫滩影响较小,故A选项错误。上游建大型水库,水库具有拦水拦沙作用,导致河漫滩处泥沙沉积减少,河漫滩面积扩大的速度有所减缓,B选项正确。下游河道不断疏通对处于其上游的河漫淮影响较小,故C选项错误。D.上游种植业发展迅速,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加重,河流含沙量增多,河漫滩处泥沙沉积增多,面积会扩大,故D选项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的有关知识。
2010年以来,渤海和黄海北部出现30年来最严重海冰冰情,下图为我国海洋局发布的2010年1月23日海冰警报示意图,回答下题
14.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渤海海冰的分布特点是
A. 从南向北海冰面积递增B. 海湾处海冰的分布面积大于其他地区
C. 海冰的厚度随海水深度而增加D. 海冰分布面积约占渤海面积的1/3
15. 下列区域,不易形成海冰的是:
A. 风浪较大的岬角B. 淡水注入的河口
C. 风平浪静的海湾D. 深度不大的浅海
【答案】14. B 15. A
【解析】
14题详解】
海冰是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结果,由图可以判断,海冰面积从南向北先递减后递增,A错。海冰主要分布在海湾内部,辽东湾面积最广,厚度也最厚,浅海大陆架较多,所以海湾处海冰的分布面积大于其他地区,B正确。海冰的厚度随海水深度而递减,C错。海冰分布面积约占渤海面积的一半,D错。故选B。
【15题详解】
海冰指直接由海水冻结而成的咸水冰,亦包括进入海洋中的大陆冰川(冰山和冰岛)、河冰及湖冰。由图可看出,在岬角处,由于风浪较大,海水流动性强,难以结冰,因而没有形成海冰,故A正确。淡水易结冰,故B错误;风平浪静处,海水易结冰,故C错误。深度不大的浅海处海水热容量小,易结冰,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海水结冰需要三个条件:①气温比水温低,水中的热量大量散失;②相对于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冰点),已有少量的过冷却现象;③水中有悬浮微粒、雪花等杂质凝结核。淡水在4℃左右密度最大,水温降到0℃以下即可结冰。海水中含有较多的盐分,由于盐度比较高,结冰时所需的温度比淡水低,密度最大时的水温也低于4℃。随着盐度的增加,海水的冰点和密度最大时的温度也逐渐降低。
第2卷:非选择题(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沙特阿拉伯石油资源丰富,含水率低,开采条件也十分优越。石油分布集中,平均每个油田储量达3.5亿吨以上,为超级大油田,且多分布在海岸附近的海上和陆上,原油外运方便。油田埋藏浅,地下压力高,油井多为自喷井,占油井总数的8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石油王国”。
材料二 沙特阿拉伯面积约222万平方公里,气候干热,沙漠广布是沙特阿拉伯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只有艾卜哈等少数地区降水较多。艾卜哈一年四季凉爽宜人,从而成为沙特难得的避暑胜地,被誉为“红海岸边的夏都”。
材料三 沙特阿拉伯地图
(1)分析沙特阿拉伯在世界石油贸易中竞争力强的原因。
(2)分析沙特阿拉伯缺乏河流发育的原因。
(3)艾卜哈是沙特阿拉伯难得的避暑胜地,据图简析其形成原因。
【答案】(1)沙特石油资源丰富,品质好;埋藏浅,能够自流喷发,易于开发,开采成本低;油田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海运成本低。
(2)受东北信风或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少;纬度低,气温高,多大风,水分蒸发旺盛;沙漠广布,利于地表水下渗。
(3)艾卜哈地势高,气温较低;白天来自海洋的水汽沿山坡上升,冷却凝结形成云雨天气,削弱了太阳辐射,气温较低;夜间气流下沉,艾卜哈上空水汽减少,大气逆辐射弱,降温快,气温较低。
【解析】
【分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沙特阿拉伯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石油资源的特点。
【详解】(1)原因:沙特石油资源丰富,含水率低,品质好;油田埋藏浅,地下压力高,能够自流喷发,自喷井占油井总数的80%以上,易于开发,开采成本低;油田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多分布在海岸附近的海上和陆上,原油外运方便。
(2)沙特阿拉伯面积约222万平方公里,气候干热,沙漠广布是沙特阿拉伯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缺乏河流发育的原因:受东北信风(离岸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干燥)或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很难发育河流;地处副热带地区,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水分还不足蒸发;沙漠广布,利于地表水下渗,使很多地区没有半条河流,成为无流区。
(3)艾卜哈地势高(海拔大于2000米),气温较低;白天海洋气温低气压高,来自红海的水汽沿山坡上升,水汽冷却凝结形成云雨天气,削弱了太阳辐射,阴雨天气气温较低;夜间海洋气温高气压低,风从艾卜哈吹向海洋,气流下沉,艾卜哈上空水汽减少,云层变薄,大气逆辐射弱,降温快,补偿给地面的热量较少,气温较低。所以使艾卜哈成为沙特阿拉伯难得的避暑胜地。
【点睛】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内陆淡水湖,开都河是其主要补给水源,而湖泊又是下游孔雀河的源头。河水补给占入湖水总量的94.8%,蒸发占出湖水总量的60.45%,但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湖区水位季节变化很大,但近年有减小的趋势。近十多年水域面积已减小460平方公里,湖泊盐度明显升高。下左图分别示意博斯腾湖流域及其1958~2010年水位与盐度变化情况(右图)。
(1)说出博斯腾湖成为内陆淡水湖的依据。
(2)分析近年来博斯腾湖盐度升高的原因。
(3)针对近些年博斯腾湖水位下降的现象,指出当地应该采取的措施。
【答案】(1)周围高山冰雪融水量大,通过河流注入湖泊,湖泊水量大;有河流(孔雀河)流出;将盐分带出。
(2)工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用水增多,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水量减少,出湖水量减少;全球变暖,蒸发旺盛,盐分在湖泊中积累。
(3)保护草地,减少不合理的开垦;农田采用喷灌、滴灌等措施,工业和居民生活采取节水措施,诚少上游地区用水量;合理分配水源,确保入湖水量;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等。(任答两点,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较容易。
【详解】(1)淡水湖与咸水湖最大的区别在于湖水排泄方式。淡水湖有河水从湖泊中流出,将盐分带走,而咸水湖没有河水流出,湖水主要靠蒸发排泄,导致盐分在湖床中沉积,湖水变咸。由等高线等信息可知,博斯腾湖周围高山环抱,天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等淡水资源通过开都河大量注入,补给量大于蒸发量,湖泊水量大;有孔雀河流出,将盐分带出。因此为淡水湖。
(2)博斯腾湖盐度升高说明入湖淡水减少,蒸发作用加强,湖水的不到稀释,盐分在湖床中积累。近年来,工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用水增多,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湖水得不到充分的稀释;湖泊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出湖水量减少,带出的盐分减少;全球变暖,蒸发旺盛,盐分在湖泊中积累。
(3)针对博斯腾湖水位下降应采取的措施,应首先考虑哪些人类活动如何导致入湖水量减少,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博斯腾湖为淡水湖,开都河为主要入湖水源,当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人类生产和生活大量调水,破坏植被,致使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所致。因此今后应该改进灌溉方式,防止大水漫灌,农田采用喷灌、滴灌等措施;工业和居民生活采取节水措施;入湖河水主要来自周围天山冰雪融水,因此应减少上游地区用水量,合理分配水源,确保入湖水量。针对绿色植物的环保功效,当地应保护草地,减少不合理的开垦。还可以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
1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风暴潮是一种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它是指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高,使受其影响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根据风暴潮的性质,通常分为由台风引起的台风风暴潮和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两大类。图甲、图乙都以某海湾为中心,并且两海湾都是风暴潮的易发区。
(1)简析①②两海湾风暴潮的主要类型及风暴潮多发季节的不同。
(2)2011年2月16-18日,正值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前后,图乙中②海湾出现了38年以来的最强风暴潮,给沿海区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试分析此次风暴潮势力特别强大的主要原因。
(3)为了预防和减轻风暴潮造成的严重损失,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答案】(1)①海湾风暴潮的类型主要为台风(飓风)风暴潮,多发生在夏秋季节;②海湾风暴潮的类型主要为温带风暴潮,多发生于冬春季节。
(2)南下的强冷空气势力较强;元宵节前后正值天文大潮,加剧了风暴潮的强度。
(3)建立海洋环境灾害观测网络,加强海洋灾害预警和预报;加固海岸堤坝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两海湾风暴潮易发区为背景,考查风暴潮的分布及应对措施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1)读图可知,①海湾是墨西哥湾,纬度较低,位于热带海域,风暴潮的类型主要为台风(飓风)风暴潮,多发生在夏秋季节;②海湾是渤海湾,纬度较高,位于温带海域,风暴潮的类型主要为温带风暴潮,多发生于冬春季节。
(2)2011年2月16-18日为冬季,西伯利亚冷高压势力较强,南下的强冷空气势力较强,在北方冷空气与温带气旋联合作用下形成的,所以产生的风暴潮强度大;元宵节为农历十五,正值天文大潮,加剧了风暴潮的强度。
(3)减灾的主要措施是预防为主,一方面建立海洋环境灾害观测网络,加强海洋灾害的预警和预报,提前通知相关部门做好应对准备;另一方面加固海岸堤坝,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19.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黑土地是指以黑色或暗黑色腐殖质为优势地表组成物质的土地,由于富含有机质呈黑色而得名。黑土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适宜农耕和具有生产潜力的优质土地,我国东北黑土区(图14)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优势区和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黑土相较于其他土壤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耕地中的大熊猫”。
据土壤普查资料显示,东北黑土区部分地区过度垦殖、重用轻养、大水大肥及农化用品的过量施用,导致黑土区土壤健康长期透支,黑土变得“瘦、薄、硬”及水土流失问题严重。
(1)简述我国东北黑土地富含有机质的原因。
(2)请为保护东北黑土地提出合理化措施。
【答案】(1)当地枯枝落叶较多,为黑土提供大量有机质;当地年均温较低,黑土中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当地年均温较低,生物生长速度慢,黑土中的有机质参与生物循环的速度慢。
(2)秸秆还田等方法,减少对黑土资源的破坏;加强水利建设,合理利用土壤资源,防止土壤盐渍化;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推广农业节水技术,鼓励种植耐旱作物。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东北黑土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影响土壤费力的因素、保护黑土的措施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东北地区植被覆盖率高,枯枝落叶较多,土壤腐殖质多,为黑土提供大量有机质;东北纬度高,年均温较低,黑土中有机质分解速度慢,易积累;当地年均温较低,生物生长速度慢,有机质消耗慢,黑土中的有机质参与生物循环的速度慢。
【小问2详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