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天津市北辰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北辰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汲取(jí) 游弋(gē) 窗棂(líng) 间不容发(jiàn)
B 瞥见(piē) 麾下(huī) 矗立(chù) 强聒不舍(guō)
C. 广袤(mà) 坍塌(dān) 解剖(pō) 自惭形秽(huì)
D. 宽宥(yòu) 困厄(è) 几案(jǐ) 抽丝剥茧(b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
A.游弋(gē)——(yì),间不容发(jiàn)——(jiān);
C.坍塌(dān)——(tān),解剖(pō)——(pōu);
D.几案(jǐ)——(jī),抽丝剥茧(bā)——(bō);
故选B。
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阅读,让我们走进自然,感受春风的______________;让我们走进高贵,______________生命的尊严;让我们走进理性,领悟思想的______________。阅读能使我们安静下来,目光澄激,心灵纯净。
A. 和煦 敬畏 透彻B. 和煦 畏惧 彻底
C. 和缓 畏惧 透彻D. 和缓 敬畏 彻底
【答案】A
【解析】
【详解】和煦:和谐、温暖,一般用来形容春风、阳光等事物给人带来的美好感受。和缓:指平和舒缓。根据“感受春风”的提示,第一空选“和煦”恰当;
敬畏:既敬重又害怕。畏惧:害怕、恐惧。生命是宝贵的,有尊严的生命更值得尊敬,所以,第二空选“敬畏”恰当;
透彻:深入,完全了解。彻底:既可形容深透、完全而无所遗留。阅读能扩展知识面,增强分析能力,能让人透过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对事物、人生的了解更深入,所以,第三空选“透彻”恰当;
故选A。
3. 下面语段中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为保证避免疫情防控万无一失,做好排查,网格员每天都忙碌在社区里。②工作中,他们还会重点关注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询问生活物资是否齐全,是否需要帮助采买,体温是否正常等。③网格虽小,却是和老百姓联系最紧密的服务窗。④为社区居民处理好每一件小事、急事、难事,是社区网格员的工作职责。
A. ①句B. ②句C. ③句D. ④句
【答案】A
【解析】
【详解】A.重复矛盾,去掉“避免”。故选A。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有传世之心在文学创作中,创作者不仅要关注“小我”,展现个体命运,抒发个人感受更要关注“大我”,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能否从“小我”走向“大我”,关键在于创作者的思想境界。创作者有了深刻的思想与高远的境界,才能以自己的见识和胆识为起点,向人类最先进的方向瞩目,创作出烛照现实温润人心的作品。
A. 。” ; 、B. 。” , 、
C. ”。 ; ,D. ”。 , ,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1)“凡作传世之文者,必有传世之心”这句话在语段中是直接引用,完全引用,故句号在引号里面。
(2)“创作者不仅要关注‘小我’,展现个体命运,抒发个人感受”和“更要关注‘大我’,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这两句分别谈的是“小我”和“大我”,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故应该用分号。
(3)“烛照现实”和“温润人心”都是“作品”的定语,它们是短语,故中间应该用顿号。
故选A。
阅读《“敢读书”方有新境界》一文,回答下面小题。
“敢读书”方有新境界
赵畅
①作家王蒙说过,要敢读书,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不要老读比你智商还低的作者的书。此番话语,颇耐人寻味。
②为何言“敢读”?是因为这些书对于读者是“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既然“不完全能够把握”,心里难免会担心和畏惧,其实,就如孩子学会走路一样。一开始总会跌跌撞撞。然而,恰恰是跌跌撞撞地不断积累,才能渐渐摆脱大人扶助,学会独立行走。读书亦然,如果一直“读比自己智商还低的作者的书”,不要说难以进步,说不定连原来的那点知识积累和对于世事的悟性老本,也会因之而销蚀。从这个意义上说,“敢读书,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不啻是一种勇气的体现,亦是一种智慧的表达。
③手捧一本“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要啃下来,就得花工夫。不聚精会神、刻苦钻研不行,不甘当学生、虚心请教不行,不勇于质疑、善于积累不行。“啃”读的过程,就是科学读书、获得知识的过程。这般“啃”读,必引导人由易到难、由低到高获取知识,并渐渐登上智慧的殿堂。
④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曹冲称象”的故事为假。依据是当时气候寒冷,孙权控制的南方已经没有亚洲象,又怎么能进贡给汉室大象?暂且不论结论正确与否,调动已有知识并多方求证、做出属于自己的判断,坚持这般读书,不仅会有效地链接知识点,逐渐编织一张庞大的知识网络,还能帮助自己积淀刻苦攻读所必需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举一反三的悟性以及善读善成的信念。
⑤哲人说过:一个境界低的人,讲不出高远的话:一个没有使命感的人,讲不出有责任感的话;一个格局小的人,讲不由大气的话。读书,就要站在“巨人”中间,去体味“高远境界”“责任使命”“大气格局”的内涵。书籍的“巨人”,正是那些“人类各个时期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最高智慧的结晶和精神丰碑。”一个人,若能坚持读经典,坚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观察、思考问题,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⑥“作家重要的是要不断面对有难度的写作。”如果说,追求“有难度的写作”是为了“切近理想之境”,那么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则是为了拓宽视野,增添见识。天有涯而知无涯,只有勤读书,多读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才能气象宏阔、满腹经纶。
⑦真要做一个“敢读书,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的人,必须求知若渴,否则便是空话。20世纪30年代北大有一句话:“正式生不如旁听生,旁听生不如偷听生。”读书,若能涌现一大批“偷听生”,则善莫大焉!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5.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 敢读无把握的书,方有新境界。
B. 获取知识是由易到难、由低到高并逐渐登上智慧殿堂的。
C. 作家重要的是要不断面对有难度的写作。
D. 天有涯而知无涯,人要勤奋读书。
6. 下列有关作者提倡“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的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帮助自己积淀刻苦攻读所必需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举一反三的悟性以及善读善成的信念。
B. 能体味“高远境界”“责任使命”“大气格局”的内涵。
C. 能提高智商,否定他人,标新立异。
D. 能气象宏阔、满腹经纶。
7.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引用作家王蒙的话引出论题;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第②段画线句子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敢读的重要性,告诉人们要敢于读那些自己不太懂的书,这样才会有进步;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
C. 第③段中加点词“啃”在文中的有特定的含义:聚精会神、刻苦钻研,甘当学生、虚心请教,勇于质疑、善于积累。
D. 文章结尾,作者引用20世纪30年代北大的这句话,语言诙谐幽默,内涵深刻,发人深省。
【答案】5. A 6. C 7. B
【解析】
【5题详解】
考查中心论点查找。本文的题目“‘敢读书’方有新境界”点明了作者观点。联系第②段中的“为何言‘敢读’?是因为这些书对于读者是“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可知,题目中的“书”指的是那些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所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敢读无把握的书,方有新境界。故选A。
【6题详解】
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④段中的“还能帮助自己积淀刻苦攻读所必需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举一反三的悟性以及善读善成的信念”可得:能帮助自己积淀刻苦攻读所必需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举一反三的悟性以及善读善成的信念。
根据第⑤段中的“读书,就要站在‘巨人’中间,去体味‘高远境界’责任使命‘大气格局’的内涵”可得:能体味“高远境界”“责任使命”“大气格局”的内涵。
根据第⑥段中的“只有勤读书,多读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才能气象宏阔、满腹经纶”可得:能气象宏阔、满腹经纶。
文中并未出现“能提高智商,否定他人,标新立异”,故选C。
【7题详解】
B.画线句中的“其实,就如孩子学会走路一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读自己不完全把握的书比作孩子学会走路,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敢读的重要性。这是比喻论证。本项“使用举例论证”有误。故选B。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诸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名之者谁 名:命名
B. 得之心而寓之酒 寓:寄托
C. 佳木秀而繁阴 秀:秀丽
D. 宴酣之乐,非丝非行 乐:快乐,乐趣
9.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而乐亦无穷也
B. 若夫淫雨霏霏 日出而林霏开
C. 云归而岩穴暝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10.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一项是( )
A. 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出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
B. 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 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D. 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梦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任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答案】8. C 9. A 10. D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C.句意: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秀:茂盛;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快乐/快乐;
B.雨雪纷纷而下的样子/弥漫的云气;
C.聚拢/回去;
D.秀丽/茂盛;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真正的乐趣在于与民同乐;“意在表现作者因任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有误;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酿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 ,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1. 请将诗文补充完整。
(1)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5)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调歌头》)
(6)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岳阳楼记》中也有与之境界、情怀相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玉盘珍羞直万钱 ②.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③.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④. 暂凭杯酒长精神 ⑤. 露从今夜白 ⑥. 千里共婵娟 ⑦. 先天下之忧而忧 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文的理解与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珍羞、直万钱、畔、婵娟”等字词容易写错。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牛僧孺,字思黯,隋牛弘之裔①。始,韩弘②入朝,其子公武用财赂权贵,杜塞③言者。俄而弘、公武卒④,孙弱不能事,帝遣使者至其家,悉收赀簿⑤,校计⑥出入。所以饷⑦中朝臣者皆在,至僧孺,独注⑧其左曰:“某月日,送钱千万,不纳。”帝善之,谓左右曰:“吾不谬知人。”由是遂以相,寻迁中书侍郎。
【注释】①裔:后代。②韩弘,河南滑州匡城人。③杜塞:阻塞。④卒:死。⑤赀簿:账簿。⑥校计:核算。⑦饷:贿赂。⑧注:批注。
12.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悉收赀簿: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谓左右曰: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是遂以相,寻迁中书侍郎。
14.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牛僧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12. ①. (1)全,都 ②. (2)对……说
13. 因此就任命他为宰相,不久升迁为中书侍郎。
14. 文中通过描写皇帝核算韩弘家收缴的账簿,唯独送牛僧孺的钱牛僧孺不接受。说明他是一个不慕名利,拒收贿赂,清正廉洁的人。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把账簿都收缴上来。悉,全,都。
(2)句意:对身边的人说。谓,对……说。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由是,因此;遂,就。以相,以之为相;寻,不久;迁,升迁。
【14题详解】
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至僧孺,独注其左曰:‘某月日,送钱千万,不纳。’”分析,皇帝派遣使者到牛僧孺家中,把账簿都收缴上来,核算出入。用来记录贿赂宫中朝中大臣的账目都在,至僧孺名下,唯独有一行小字写道:“某年月日,送户部牛侍郎钱千万,不接受。”韩弘曾送给僧孺千万钱,但他没有接受。由此可知,他是一个不慕名利,拒收贿赂,清正廉洁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牛僧孺字思黯,隋朝仆射奇章公牛弘的后代。此前,韩弘入朝,他的儿子公武行贿权臣来阻塞别人进言。不久韩弘、韩公武相继死去,孤孙年弱不能理事,皇帝派遣使者到他家中,把账簿都收缴上来,核算出入。用来记录贿赂宫中朝中大臣的账目都在,至僧孺名下,唯独有一行小字写道:“某年月日,送户部牛侍郎钱千万,不接受。”穆宗赞赏他,对左右侍臣说:“我没有看错人啊!”因此就任命他为宰相。不久升迁为中书侍郎。
四、现代文阅读(16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大美田园
王本道
①千百年来,“田园”这两个字,在国人的思想情感与文化积淀中有地,只要乘车驶离市区,眼前出现坦荡开阔的原野,宁静旷达的村落,袅袅升空的炊烟,我的心总会沉入一场迷离缥缈的梦境。对田园的眷恋,已经深入我的骨髓。
②今年入夏以来,我约了三两好友,利用休息日出离市区,每天踏着晨光,映着晚霞,在辽河盘锦水乡徜徉。这里一马平川,坦荡如砥,大小河流交错如织。在稻田间的阡陌穿行,清风徐来,水波澹荡,周遭世界绿得无拘无束,飞扬洒脱,一缕缕甜丝丝的清香在微风吹拂下掠过鼻息。那是正在生长的庄稼的芬芳,草木的芬芳,并夹带着泥土的芬芳,田园岁月的纯净与醇厚,是这些气息的混合。田水清清,粉蝶纷飞,阳光浑朴天真,稻秧恣意茁长。虽然还没有到水稻扬花的季节,但可以想象出一束束稻穗上那朵朵乳白色小花的淡雅,它在农民的心里有种淳朴的香甜。虽然是绿肥红瘦的盛夏,但是原野上却不乏有高低错落的野花,鲜红、橘红、粉红、淡紫、洁白,星星点点,缠缠绵绵,与天边稀疏的云朵连成了一片。身旁的沟渠里,田水在哗哗地流淌,时而有青蛙呱呱的叫声传来,这情景很容易让人想到以往在电影里或图画上看到的江南水乡:一位农人头戴斗笠,手牵一头水牛徐徐而行,稻田中浅水漫漫,倒映着老人和水牛移动的身影,姗姗可爱。据唐人《云仙杂记》中记载,“渊明尝闻田水声,倚仗久听,叹曰:‘秫稻已秀,翠色染人,时剖胸襟,一洗荆棘,此水过吾师丈人矣。’”耳听水流潺潺,满目双色莹莹,令他身心顿爽。
③中国人自古至今都有着很深的田园情结。无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都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一种理想生存方式的诗意表现。具有共同文化传统的人们都有其共有的生存态度,即使离开故土,但其心灵深处依然有一种执拗的田园情结。人们如眷恋母亲一样的眷恋田园,不仅仅因为那是自己的家园。那里有自己的亲人,更因为那里有熟悉的青山秀水,有弥漫着成熟庄稼气味的田垄。田园承载着记忆,承载着乡愁,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之根,是血脉和心灵的安住之所。
④临近中午,我们走出水光潋滟,一碧万顷的田畴,进入一片芦荡之中。此时,天空焕发出这个季节惬意的火热和光辉。放眼四望,稠密的芦苇,连绵在天地之间。走在芦荡的小径之上,苇叶葱茏,宛如轻纱织成的帐幔,清风吹拂,芦杆摇曳,发出的沙沙声,伴随着潺潺的水声,合成一支美妙动听的乐曲。我们置身其中,只能看到头顶的蓝天一线。行进之中,芦荡深处不断“扑棱棱”地飞出一只只大鸟,朋友告诉我说,眼前飞起又旋即隐没的是白鹭,而那直翔云天的是芦鹰……“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诗人写下的描绘田园风光的诗句真的是浮动着颜色呢!
⑤我暗忖,无论是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等众多的田园诗人,抑或是当今世界的后来人,憧憬田园之美是多少人共同的精神追求。这是一种对拜物的、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的否定,对那种真正人性的、朴素的、自然的人生理想的呼唤。从这个意义上说,田园不仅可以“养目”,更可以“洗心”“养心”。
⑥正午时分,夏日的碧眼在嫣然的云朵间笑意盈盈,阳光在无垠的天地间迷离闪烁。此时,我心中长满了馥郁的鲜花,萋萋的芳草,浓密的庄稼……
(选自《天津日报》2020年8月11日,有改动)
15. 下面是对本文思路的梳理,请你在方框中补上合适的内容。
眷恋田园,前往水乡——(1)________,_________——田园情结,古今联想——(2)_______,__________——抒发感想,离开水乡
16. 请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走在芦荡的小径上,苇叶葱茏,宛如青纱织成的帐幔;清风吹拂,芦秆摇曳,发出的沙沙声伴着潺潺的水声,合成一支美妙动听的乐曲。
17. 文中说,中国人心中始终有一种田园情结,田园可以“洗心”“养心”。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全文和你的生活体验谈一谈。
18.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第①段写“我”对田园生活有着很深的眷恋,只因为“我”自幼在城市长大。
B. 第②段从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物
C. 结尾段写水乡之行令人身心愉悦,美好的田园风光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D. 文章饱含“田园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之根,憧憬田园之美是人类共同精神追求”之意。
E. 文章以说明为主,综合运用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答案】15. ①. 穿行田间 ②. 欣赏美景(或:稻田景色,美丽怡人) ③. 进入芦荡 ④. 感受美好(或:芦荡风光,生机勃勃)
16. 运用比喻,把芦荡比作“帐幔”,把声音比作“乐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芦苇的茂盛稠密,声音的美妙动听,表达了作者对芦荡风光的喜爱。
17. 示例:走进田园,感受田园之美,能使人摈弃拜物的、浮躁的、急动近利的生活态度。追求真正人性的、朴素的、自然的人生理想和生存方式,净化人的心灵;回归田园就是要回到精神的家园,回到血脉和心灵的安住之所,精神得到滋养,我也有这样的感受,周末我来到乡村,那里风清水静、禾秀蛙鸣,心中的烦闷一扫而光,感觉心旷神怡,内心宁静。 18. AE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和概括。
根据第②段“今年入夏以来,我约了三两好友,利用休息日出离市区,每天踏着晨光,映着晚霞,在辽河盘锦水乡徜徉。这里一马平川,坦荡如砥,大小河流交错如织。在稻田间的阡陌穿行,清风徐来,水波澹荡,周遭世界绿得无拘无束,飞扬洒脱,一缕缕甜丝丝的清香在微风吹拂下掠过鼻息”可知,“我们”离开市区,在稻田间的阡陌穿行,可概括为:穿行田间。
根据第②段“那是正在生长的庄稼的芬芳,草木的芬芳,并夹带着泥土的芬芳,田园岁月的纯净与醇厚,是这些气息的混合……倒映着老人和水牛移动的身影,姗姗可爱”可知,稻田中处处充满生机,可概括为:欣赏美景(或:稻田景色,美丽怡人)。
根据第④段“临近中午,我们走出水光潋滟,一碧万顷的田畴,进入一片芦荡之中”可知,“我们”走出田畴,进入一片芦荡之中,可概括为:进入芦荡。
根据第④段“放眼四望,稠密的芦苇,连绵在天地之间。走在芦荡的小径之上,苇叶葱茏,宛如轻纱织成的帐幔,清风吹拂,芦杆摇曳,发出的沙沙声,伴随着潺潺的水声,合成一支美妙动听的乐曲。我们置身其中,只能看到头顶的蓝天一线。行进之中,芦荡深处不断‘扑棱棱’地飞出一只只大鸟,朋友告诉我说,眼前飞起又旋即隐没的是白鹭,而那直翔云天的是芦鹰”可知,“我们”置身在这美景之中,享受着田园风光,可概括为:感受美好(或:芦荡风光,生机勃勃)。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苇叶葱茏,宛如青纱织成的帐幔”“芦秆摇曳,发出的沙沙声伴着潺潺的水声,合成一支美妙动听的乐曲”,把“芦荡”比作“帐幔”,把“声音”比作“乐曲”,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芦苇的稠密,声音的悦耳,表达了作者对芦荡美景的喜爱之情。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可以梳理文章中作者对田园的看法,然后将其做出整理,最后结合自己的看法进行表达,再加上自己在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即可。
示例:久居城里的我们已经离田园的生活越来越远,也越来越向往了。偶尔有空时才能去郊外转转感受花草树木的清新,和大自然接近。在城市里打拼的人就像困在笼中的小鸟,被日复一日的工作困住身心,城市是人们负重前行努力的地方, 在城市里工作的人,奋斗着努力着,丝毫没有心灵舒放自在的感觉,人是紧绷的状态。乡村变成了享受生活的地方,那些清风明月、随风摇曳的野花,在乡村里是常见的景,美好又清新,令人心旷神怡。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A.根据第①段“只要乘车驶离市区,眼前出现坦荡开阔的原野,宁静旷达的村落,袅袅升空的炊烟,我的心总会沉入一场迷离缥缈的梦境”可知,坦荡开阔的原野,宁静旷达的村落,令“我”的心沉入一场迷离缥缈的梦境,得到放松,使得“我”对田园有很深的眷恋。本项“只因为‘我’自幼在城市长大”有误;
E.根据第②段“今年入夏以来,我约了三两好友,利用休息日出离市区,每天踏着晨光,映着晚霞,在辽河盘锦水乡徜徉。这里一马平川,坦荡如砥,大小河流交错如织”,第④段“临近中午,我们走出水光潋滟,一碧万顷的田畴,进入一片芦荡之中。此时,天空焕发出这个季节惬意的火热和光辉”,第⑥段“正午时分,夏日的碧眼在嫣然的云朵间笑意盈盈,阳光在无垠的天地间迷离闪烁。此时,我心中长满了馥郁的鲜花,萋萋的芳草,浓密的庄稼”可知,文章主要叙述了“我们”一行人的在田间的旅行,文章以叙述为主,本项“文章以说明为主”有误;
故选AE。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9分)
(一)综合性学习(4分)
19. 语文活动课上,“新闻小主播”为同学们播报了一则新闻。请你根据相关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据央视网报道,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立项,计划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在海南文昌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21年2月10日成功实施火星捕获,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2月24日探测器进入停泊轨道开展环绕探测,搭载的高分辨率相机、中分辨率相机、矿物光谱仪等科学载荷陆续开机,获取科学数据,这为顺利着陆火星奠定了基础。
(1)任务一: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2)任务二:请你从新闻中筛选信息,把火星探测时间轴补充完整(每空不超过15个字)。
【答案】(1)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
(2)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④探测器进入停泊轨道开展环绕探测。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可先找到新闻的导语,从导语当中去提炼。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用简要的文字,集中呈现最重要、最新鲜或最有特点的新闻事实,提示新闻的要旨。根据“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可得: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新闻内容的梳理。通读全文,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时间找到对应的内容进行概括即可。根据“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在海南文昌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可得: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根据“2月24日探测器进入停泊轨道开展环绕探测”可得:④探测器进入停泊轨道开展环绕探测。
(二)名著阅读(5分)
20. 艾青,原名(1)__________,中国现当代诗人。成名作(2)《____________》,发表于1933年,这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3)__________和(4)__________,诗人因此被称为(5)“___________”的歌手。
【答案】 ①. 蒋正涵 ②. 大堰河——我的保姆 ③. 土地 ④. 太阳 ⑤. 太阳与火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的识记。
艾青,原名蒋正涵,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1910年出生于浙江金华一个地主家庭,五岁以前被寄养在同村的一个贫苦农家。18岁他考入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第二年去法国留学,两年以后回国。因为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活动,被捕入狱。在监狱中,艾青失去了绘画的条件,于是开始“借诗思考、回忆、控诉、抗议”,写下了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对抚养他的保姆——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这首诗是他的成名作,发表时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一笔名。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21. 作文
观赏优美的景色,是感受生活,聆听悦耳的音乐,是感受生活;享受浓浓的亲情,是感受生活;拥有纯洁的友谊,是感受生活;追求远大的目标,是感受生活;体验奋斗的苦乐,是感受生活;遭遇痛苦的挫折,是感受生活……
请围绕“感受生活”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围绕话题,立意自定。(2)题目自拟。(3)体裁自选,诗歌、戏剧除外。(4)文章不少于600字。(5)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答案】例文:
生活之美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语有云:“言必信,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些话语时时刻刻都在提醒我们做人要讲诚信。
有一次,我和妹妹去超市购物,那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们的心情也很舒畅。到了超市,我和妹妹没花多长时间就选好了要买的东西。到了结账的时候,虽然前面排着一条结账长龙,但收银员结算的速度很快,没过多久就轮到我们了,收银员阿姨对我说:“小朋友,你花费了10元,支付了20元,找你10元,要收好哦!”收银员阿姨一边说一边把钱递给我。我从收银员阿姨手中接过钱,隐约感觉这张10元纸币有点薄。由于后面等待结账的人有些多,我就和妹妹拿着东西匆匆离开了。
妹妹和我说想吃糖葫芦,我就带妹妹去买,付钱的时候,老板对我说:“小朋友,你这钱是假的。”我当时心里一惊,拿着钱拉着妹妹去了超市收银台。路上我的心里直打鼓,担心收银员阿姨会不承认。到了超市收银台,结账的人不是太多了,我等结账的人走完了,鼓足勇气悄悄对收银员说:“阿姨,这张钱,是您刚刚找给我的,这是一张……假币。”我支支吾吾地说着,看着收银员阿姨的脸,生怕她会不认账,生怕她会赶我走,欺负我是小孩。
收银员阿姨听了我的话,心平气和地说:“是吗?小朋友,你把这钱给阿姨看一下。”阿姨看完说:“这张钱确实是假币,我记得你刚刚来买过东西。”我说:“阿姨,我出门的时候就带了20块钱,这钱真的是您找给我的。”阿姨没有生气,没有狡辩,笑笑说:“有可能是人太多,阿姨疏忽了,对不起啊,小朋友,这张钱阿姨用自己的钱换给你。”
我愣住了,没有发生想象中的事,阿姨的真诚和诚实,使我的心里觉得既踏实又温暖。
走出商场,我觉得阳光更加灿烂了,风儿更加柔软了,我由衷地感受到: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如果人人都讲诚信,那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安定,我们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立意。这是一篇话题作文。题目中给出的话题是“感受生活”。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好好感受。比如亲情、友情、师生情……人性中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可以写入文中。当然,也可以写生活中一些苦恼与伤怀。能围绕着生活来选材构思,写出自己的人生体验或感悟就是符合题意的。
选材构思。本题目贴近学生生活,写作难度不大,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并深刻感悟生活,从平凡的生活中领悟出不平凡的道理和情感来作文。其选材的范围可以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如:写一篇从生活中得到人生感悟的文章:可以从生活的丰富多彩引出自己对于生活的独特感悟;然后从生活中的美好,生活的无奈,生活的希望等不同方面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再次点题深化中心。
表达体裁。从题目的要求看,可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若写记叙文,要围绕着生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若写议论文,要做到观点明确,论据详实,采用多种论证方法阐述观点。不管写什么文章,都要做到思想健康积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北辰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共15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北辰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第Ⅱ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北辰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