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古文默写分课练习系列0124(《劝学》+《师说》+《赤壁赋》)(附参考答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284679/0-170615365541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古文默写分课练习系列0124(《劝学》+《师说》+《赤壁赋》)(附参考答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284679/0-17061536554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古文默写分课练习系列0124(《劝学》+《师说》+《赤壁赋》)(附参考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古文默写分课练习系列0124(《劝学》+《师说》+《赤壁赋》)(附参考答案),共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文默写分课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10.《劝学》(荀子)一、情境式默写(12分)1.《劝学》中“ , ”两句,以木材和金属为喻,借以推出“君子”多学习、多检视自己,就会使自己认识提升、行为规范的结论。2.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劝学》在论述人们借助车马、船只弥补自身不足,实现自己的出行目的后,推出的“ , ”两句,与此说法近似。3.学校有一位生物老师,姓“姬”,名“善”,字“自得”。他的名字有可能来自《劝学》中的“ , ”两句。4.聚沙成塔,海纳百川,《劝学》中的“ , ”两句,就是这个意思,然而是从反面阐述的道理。5.《劝学》说蚯蚓尽管身体柔弱,却能“ , ”,正是因为蚯蚓心思专一,借此告诫学习者应采取专心的态度。6.《劝学》拿螃蟹和蚯蚓作对比,写螃蟹腿脚虽多,但“ ”,这一结果是螃蟹“ ”造成的。二、直填式默写(20分)1.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2.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 。3.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5. ,非利足也, 。6. , ,而绝江河。7.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8.登高而招,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9. , ,輮使之然也。10. ,輮以为轮, 。10.《师说》(韩愈)一、情境式默写(20分)1.韩愈在《师说》中以“ ”一句开篇,强调古人学习要有老师,后文中又以“ ”一句强调学习中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老师。2.古人说“教学相长”,老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角色也是互换的,韩愈《师说》中的“ , ”两句道出了其中原因。3.唐代的士大夫以“ , ”为托词,排斥“相师”,韩愈在《师说》中对此予以否定。4.《师说》中写当时的“家庭”的对“ ”的问题选择从师,对“ ”的问题选择不从师,韩愈认为这是不明智的。5.韩愈认为古代圣明的人主动学习,但当时普通的人却不从师问道,以至于造成了“ , ”的结果与反差。6.韩愈在《师说》中指出,一个人有困惑却(如果)不从师问道,“ , ”就是其自然结果。7.《师说》中的“ , ”两句,写出了哪里有“道”哪里就应该有“老师”的客观现实。8.韩愈《师说》中的“ , ”两句,直截了当地指出了老师的社会功用和其价值所在。9.韩愈在《师说》中阐述“我”是向老师学习“道”的,因此不必在乎“老师”的年龄,文中表达这一意思的两句是“ , ”。10.《师说》中的“ , ”两句,直接写出作者感叹当时从师之风消失、无法阻挡人们产生疑惑的现实。二、直填式默写(20分)1.生乎吾前, , 。2. , ,吾从而师之。3.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 , ,其皆出于此乎?5.爱其子, ;于其身也, 。6.彼童子之师, , 。7. ,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其可怪也欤!9.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10.(李蟠) , ,学于余。16.《赤壁赋》(苏轼)一、情境式默写(24分)1.欧阳修词云“人间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风月大文”。文章开篇,就从“风”写起——“ , ”,描摹了宁静安详的赤壁江景。2.《赤壁赋》中,作者记述向客人敬酒后,“ , ”,借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某种情感,也客观展示了《诗经》在旧时宴饮中的功用。3.“ , ”两句,摹写江面的水汽和月光,为后文的行动、抒情和想象提供了完美的背景。4.《赤壁赋》中的“ , ”两句以“通感”手法写“客”吹奏的箫声,将听觉上细长的尾音,写成视觉上长长的细丝。5.“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曹操的望月兴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张若虚的望月兴叹;“ , ”则是《赤壁赋》中苏子的望月兴叹。6.苏子“赤壁”处夏口、武昌之间,风景秀丽,如在画中,苏轼《赤壁赋》中的“ , ”两句就写了这里山川相依、青绿满目的情状。7.《赤壁赋》中的“ , ”两句,区区八字就写出了赤壁之战前曹操沿江东进时的水军盛况。8.苏轼词有“诗酒趁年华”句,《赤壁赋》中的“ , ”两句,正写了赤壁之战前曹操的“诗酒”雄姿。9.春去春回,月缺月圆,大自然里充满着“循环”的规律,苏轼在《赤壁赋》中以“月”为对象,反映这一现象的两句是“ , ”。10.李白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写出了人生的短暂和欢愉之少,苏轼《赤壁赋》中的“ , ”两句,既写出了人生的“短”,又写出了人的“小”。11.《赤壁赋》中的“ , ”两句,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客”所吹箫声的非凡感染力。12.《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出游的时间是“岁在癸丑,暮春之初”,《赤壁赋》中,苏轼游览赤壁的时间是“ , ”。二、直填式默写(26分)1.少焉, , 。2. ,凌万顷之茫然。3.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4.桂棹兮兰桨, 。5.其声呜呜然, , 。6. ,而今安在哉?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8. ,羡长江之无穷。9. ,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10. ,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1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12. ,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13. ,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 。14.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5.相与枕藉乎舟中, 。附:参考答案10.《劝学》(荀子)一、情境式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重点:“受”“砺”“利”)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重点:“生”“假”)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重点:“德”“得”)4.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重点:“小流”“江海”)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重点:“埃”“黄”)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重点:“鳝”“躁”;句中无“而”)二、直填式1.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重点:“骐骥”“跃”“驽”“驾”)2.朽木不折/金石可镂(重点:“朽”“镂”)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重点:“跬”“至”)4.积水成渊/蛟龙生焉(重点:“渊”“蛟”)5.假舆马者/而致千里(重点:“舆”“致”)6.假舟楫者/而绝江河(重点:“楫”“绝”)7.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重点:“须臾”“尝”“跂”)8.臂非加长也/而闻者彰(重点:“臂”“彰”)9.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重点:“有”“槁”“暴”“挺”)10.木直中绳/其曲中规(重点:“中”“曲”)10.《师说》(韩愈)一、情境式1.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重点:“常”)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重点:“术”“攻”)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重点:“卑”“盛”“谀”)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重点:“读”“惑”)5.圣益圣/愚益愚(重点:“益”)6.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重点:“惑”“终”)7.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重点:“也”)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重点:“受”)9.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重点:“庸”“知”)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重点:“矣”“欲”)二、直填式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重点:“固”)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重点:“固”)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重点:“亦”)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重点:“贱”)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重点:“愚”)5.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重点:“焉”)6.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重点:“授”“读”“惑”)7.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重点:“若”“似”)8.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重点:“齿”“及”)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重点:“贤”)10.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重点:“艺”“拘”)16.《赤壁赋》(苏轼)一、情境式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重点:“清”“徐”)2.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重点:“诵”“窈窕”)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重点:“露”)4.余音袅袅/不绝如缕(重点:“袅袅”“缕”)5.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重点:“渺渺”“兮”“予”)6.山川相缪/郁乎苍苍(重点:“缪”“苍苍”)7.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重点:“舻”“旌”“蔽”)8.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重点:“酾”“槊”)9.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重点“盈”“卒”)10.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重点:“蝣”“沧”“粟”)1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重点:“壑”“潜”“嫠”)12.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重点:“戌”“既”)二、直填式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重点:“徘徊”)2.纵一苇之所如(重点:“纵”“苇”)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重点:“冯”“御”“遗”)4.击空明兮溯流光(重点:“击”“溯”)5.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重点:“慕”“诉”)6.固一世之雄也(重点:“固”)7.侣鱼虾而友麋鹿/举匏樽以相属(重点:“麋”“匏尊”“属”)8.哀吾生之须臾(重点:“须臾”)9.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重点:“挟”“遨”“抱”)10.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重点:“逝”“盈”)11.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12.且夫天地之间/虽一毫而莫取(重点:“毫”)13.惟江上之清风/目遇之而成色(重点:“惟”)14.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重点:“无禁”“竭”)15.不知东方之既白(重点:“既”)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文默写分课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10.《劝学》(荀子)一、情境式默写(12分)1.《劝学》中“ , ”两句,以木材和金属为喻,借以推出“君子”多学习、多检视自己,就会使自己认识提升、行为规范的结论。2.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劝学》在论述人们借助车马、船只弥补自身不足,实现自己的出行目的后,推出的“ , ”两句,与此说法近似。3.学校有一位生物老师,姓“姬”,名“善”,字“自得”。他的名字有可能来自《劝学》中的“ , ”两句。4.聚沙成塔,海纳百川,《劝学》中的“ , ”两句,就是这个意思,然而是从反面阐述的道理。5.《劝学》说蚯蚓尽管身体柔弱,却能“ , ”,正是因为蚯蚓心思专一,借此告诫学习者应采取专心的态度。6.《劝学》拿螃蟹和蚯蚓作对比,写螃蟹腿脚虽多,但“ ”,这一结果是螃蟹“ ”造成的。二、直填式默写(20分)1.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2.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 。3.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5. ,非利足也, 。6. , ,而绝江河。7.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8.登高而招,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9. , ,輮使之然也。10. ,輮以为轮, 。10.《师说》(韩愈)一、情境式默写(20分)1.韩愈在《师说》中以“ ”一句开篇,强调古人学习要有老师,后文中又以“ ”一句强调学习中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老师。2.古人说“教学相长”,老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角色也是互换的,韩愈《师说》中的“ , ”两句道出了其中原因。3.唐代的士大夫以“ , ”为托词,排斥“相师”,韩愈在《师说》中对此予以否定。4.《师说》中写当时的“家庭”的对“ ”的问题选择从师,对“ ”的问题选择不从师,韩愈认为这是不明智的。5.韩愈认为古代圣明的人主动学习,但当时普通的人却不从师问道,以至于造成了“ , ”的结果与反差。6.韩愈在《师说》中指出,一个人有困惑却(如果)不从师问道,“ , ”就是其自然结果。7.《师说》中的“ , ”两句,写出了哪里有“道”哪里就应该有“老师”的客观现实。8.韩愈《师说》中的“ , ”两句,直截了当地指出了老师的社会功用和其价值所在。9.韩愈在《师说》中阐述“我”是向老师学习“道”的,因此不必在乎“老师”的年龄,文中表达这一意思的两句是“ , ”。10.《师说》中的“ , ”两句,直接写出作者感叹当时从师之风消失、无法阻挡人们产生疑惑的现实。二、直填式默写(20分)1.生乎吾前, , 。2. , ,吾从而师之。3.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 , ,其皆出于此乎?5.爱其子, ;于其身也, 。6.彼童子之师, , 。7. ,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其可怪也欤!9.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10.(李蟠) , ,学于余。16.《赤壁赋》(苏轼)一、情境式默写(24分)1.欧阳修词云“人间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风月大文”。文章开篇,就从“风”写起——“ , ”,描摹了宁静安详的赤壁江景。2.《赤壁赋》中,作者记述向客人敬酒后,“ , ”,借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某种情感,也客观展示了《诗经》在旧时宴饮中的功用。3.“ , ”两句,摹写江面的水汽和月光,为后文的行动、抒情和想象提供了完美的背景。4.《赤壁赋》中的“ , ”两句以“通感”手法写“客”吹奏的箫声,将听觉上细长的尾音,写成视觉上长长的细丝。5.“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曹操的望月兴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张若虚的望月兴叹;“ , ”则是《赤壁赋》中苏子的望月兴叹。6.苏子“赤壁”处夏口、武昌之间,风景秀丽,如在画中,苏轼《赤壁赋》中的“ , ”两句就写了这里山川相依、青绿满目的情状。7.《赤壁赋》中的“ , ”两句,区区八字就写出了赤壁之战前曹操沿江东进时的水军盛况。8.苏轼词有“诗酒趁年华”句,《赤壁赋》中的“ , ”两句,正写了赤壁之战前曹操的“诗酒”雄姿。9.春去春回,月缺月圆,大自然里充满着“循环”的规律,苏轼在《赤壁赋》中以“月”为对象,反映这一现象的两句是“ , ”。10.李白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写出了人生的短暂和欢愉之少,苏轼《赤壁赋》中的“ , ”两句,既写出了人生的“短”,又写出了人的“小”。11.《赤壁赋》中的“ , ”两句,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客”所吹箫声的非凡感染力。12.《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出游的时间是“岁在癸丑,暮春之初”,《赤壁赋》中,苏轼游览赤壁的时间是“ , ”。二、直填式默写(26分)1.少焉, , 。2. ,凌万顷之茫然。3.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4.桂棹兮兰桨, 。5.其声呜呜然, , 。6. ,而今安在哉?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8. ,羡长江之无穷。9. ,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10. ,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1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12. ,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13. ,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 。14.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5.相与枕藉乎舟中, 。附:参考答案10.《劝学》(荀子)一、情境式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重点:“受”“砺”“利”)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重点:“生”“假”)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重点:“德”“得”)4.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重点:“小流”“江海”)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重点:“埃”“黄”)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重点:“鳝”“躁”;句中无“而”)二、直填式1.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重点:“骐骥”“跃”“驽”“驾”)2.朽木不折/金石可镂(重点:“朽”“镂”)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重点:“跬”“至”)4.积水成渊/蛟龙生焉(重点:“渊”“蛟”)5.假舆马者/而致千里(重点:“舆”“致”)6.假舟楫者/而绝江河(重点:“楫”“绝”)7.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重点:“须臾”“尝”“跂”)8.臂非加长也/而闻者彰(重点:“臂”“彰”)9.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重点:“有”“槁”“暴”“挺”)10.木直中绳/其曲中规(重点:“中”“曲”)10.《师说》(韩愈)一、情境式1.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重点:“常”)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重点:“术”“攻”)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重点:“卑”“盛”“谀”)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重点:“读”“惑”)5.圣益圣/愚益愚(重点:“益”)6.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重点:“惑”“终”)7.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重点:“也”)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重点:“受”)9.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重点:“庸”“知”)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重点:“矣”“欲”)二、直填式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重点:“固”)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重点:“固”)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重点:“亦”)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重点:“贱”)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重点:“愚”)5.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重点:“焉”)6.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重点:“授”“读”“惑”)7.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重点:“若”“似”)8.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重点:“齿”“及”)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重点:“贤”)10.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重点:“艺”“拘”)16.《赤壁赋》(苏轼)一、情境式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重点:“清”“徐”)2.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重点:“诵”“窈窕”)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重点:“露”)4.余音袅袅/不绝如缕(重点:“袅袅”“缕”)5.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重点:“渺渺”“兮”“予”)6.山川相缪/郁乎苍苍(重点:“缪”“苍苍”)7.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重点:“舻”“旌”“蔽”)8.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重点:“酾”“槊”)9.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重点“盈”“卒”)10.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重点:“蝣”“沧”“粟”)1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重点:“壑”“潜”“嫠”)12.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重点:“戌”“既”)二、直填式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重点:“徘徊”)2.纵一苇之所如(重点:“纵”“苇”)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重点:“冯”“御”“遗”)4.击空明兮溯流光(重点:“击”“溯”)5.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重点:“慕”“诉”)6.固一世之雄也(重点:“固”)7.侣鱼虾而友麋鹿/举匏樽以相属(重点:“麋”“匏尊”“属”)8.哀吾生之须臾(重点:“须臾”)9.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重点:“挟”“遨”“抱”)10.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重点:“逝”“盈”)11.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12.且夫天地之间/虽一毫而莫取(重点:“毫”)13.惟江上之清风/目遇之而成色(重点:“惟”)14.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重点:“无禁”“竭”)15.不知东方之既白(重点:“既”)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