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宜宾叙州区二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第I卷 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第I卷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有关体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外液大约占体液的1/3
B. 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液
C. 机体大多数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
D. 细胞外液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
【详解】A、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大约占体液的1/3,A正确;
B、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液特指液泡内的液体,B错误;
C、机体大多数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C正确;
D、细胞外液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正确。
故选B。
2. 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一组是( )
A. 海洋中的全部藻类植物
B. 一个池塘中全部软体动物
C. 一株槐树上的全部槐尺蠖
D. 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答案】C
【解析】
【分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特点是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
【详解】A、海洋中的全部藻类植物不是一个物种,是多个种群,A错误;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软体动物有多种,不是一个种群,B错误;
C、一株槐树上的全部槐尺蠖,代表同种生物,属于一个种群,C正确;
D、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有多种,不是一个种群,D错误。
故选C。
3. 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林和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林冠层中存在小杜鹃、大杜鹃等一些鸟类的食物
B. 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间存在种内竞争关系
C. 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D. 植物的垂直分层能够提高光能利用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群落的结构: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是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详解】A、题干中提到“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A正确;
B、红松和红皮云杉的生长都需要阳光、水分、无机盐等,因此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B错误;
C、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
D、针阔叶混交林物种丰富大,不同植物分层情况更复杂,由于在不同高度有不同的植物,故提高了光能利用率,D正确。
故选B。
4. 如图表示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X相比,肌细胞内的K⁺浓度更高
B. 与 X 相比,Y 中蛋白质的含量更高
C. X进入Z的量一般等于 X 进入Y 的量
D. 若X 进入Z受阻,则可能出现组织水肿的现象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肌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其中X可与肌细胞相互转化,应为组织液;X和Y可以相互转化,则Y应为血浆,Z为淋巴(液)。
【详解】A、 X是组织液,与X相比,肌细胞内的K⁺浓度更高,A正确;
B、X是组织液,Y为血浆,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更多的血浆蛋白,B正确;
C、X是组织液,Y为血浆,Z为淋巴(液),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大部分渗回血浆,小部分渗入毛细淋巴管,所以组织液进入淋巴(液)的量一般小于组织液进入血浆的量,C错误;
D、X是组织液,Z是淋巴(液),若组织液进入淋巴受阻,使得组织液中的蛋白质不能进入淋巴管,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吸水增多,出现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C。
5. 下列对草原生物群落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
B. 草原群落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简单
C. 草原群落的优势植物是多年生草本植物
D. 草原群落中常见动物是两栖类和爬行类
【答案】D
【解析】
【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比较干旱的地区,能调节气候、防风固沙,还是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要少的多,群落的结构也不如后者复杂。在不同的季节或年份,降雨量很不均匀,因此,种群和群落的结构也常常发生剧烈变化。
【详解】A、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组成草原的植物大多是适应半干旱气候条件的草本植物,A正确;
B、草原生物群落分布在半干旱地区,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简单,B正确;
C、草原群落的优势植物是多年生草本植物,C正确;
D、草原上由于缺少水分,两栖类比较少见,常见的动物是哺乳类和昆虫,D错误。
故选D。
6. 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研究人员测定15名运动员全力快蹬功率车60s前、后其血浆乳酸浓度和pH,结果如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正常人血浆pH近中性利于内环境稳态维持
B. 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pH降低
C. 该研究的目的是了解运动时机体对pH的调节
D. 结果说明机体对内环境酸碱平衡的调节能力差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①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②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是内环境稳态的表现之一,A正确;
B、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降低血浆pH,B正确;
C、根据表格可知,本研究的目的是运动前后血浆乳酸浓度和血浆pH的变化,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保持相对稳定的,不是静止的,D错误。
故选D。
7. 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①表示免疫活性物质,其一定存在于内环境中
B. 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都离不开信号分子的作用,并都需要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C. 内环境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D. 内环境中有激素、神经递质、酶等,在发挥生理作用后都被灭活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题图分析:题中表示内环境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之间的调节机制。
【详解】A、若①表示免疫活性物质,溶菌酶是免疫活性物质,可以存在于唾液、泪液中,唾液、泪液不是内环境,A错误;
B、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都离不开信号分子的作用,并都需要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B正确;
C、细胞质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C错误;
D、内环境中可以有激素、神经递质、酶等,激素、神经递质在发挥生理作用后即被灭活,酶在反应前后数量和性质不变,D错误。
故选B。
8.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农业生产经验,许多至今仍在实践中应用。据《农桑辑要》有关棉花种植的记载;“苗长高二尺之上,打去‘冲天心’;旁条长尺半,亦打去心。叶叶不空,开花结实。直待棉欲落时为熟。”此现象与生长素有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冲天心”所含生长素的浓度在整个棉花植株中最低
B. “尺半的旁条”中的色氨酸在核糖体上可合成生长素
C.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均能促进开花以及果实发育成熟
D. 生长素可作为信息分子对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产生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1、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为敏感,其次是芽,茎对生长素最不敏感。
2、顶端优势: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
【详解】A、生长素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尖的分生组织等,但在其他部位也存在只是含量更少,“冲天心”是顶芽,生长素含量比侧芽的低,但不是整株植物中最低,A错误;
B、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是由色氨酸转变而来的小分子有机物,而非蛋白质,因此不在核糖体合成,B错误;
C、题目现象说明了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未能说明生长素能促进开花以及果实发育成熟,C错误;
D、生长素可作为信息分子,引发细胞内发生一系列信号转导过程,进而诱导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效应,D正确。
故选D。
9. 为探究不同波长的光对大麦胚芽鞘向光性的影响,某研究者选择长度相同、生长状况相近的两组大麦胚芽鞘,分别用红光和蓝光进行单侧照射,随后在不同时间测量大麦胚芽鞘向光侧和背光侧的长度增加值,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说明单侧红光照射不能使大麦胚芽鞘表现出向光性
B. 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极性运输
C. 由实验可知,生长素的转运和引起生理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
D. 光敏色素在接受光信号后,会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由题表分析可知:用红光单侧照射胚芽鞘时,随处理时间的增加,向光侧和背光侧的胚芽鞘长度均增加;但在相同处理时间内,向光侧和背光侧的胚芽鞘长度相同,说明单侧红光照射不能使大麦胚芽鞘表现出向光性。
2、用蓝光单侧照射胚芽鞘时,随处理时间的增加,向光侧和背光侧的胚芽鞘长度均增加;处理时间为30min内,向光侧的胚芽鞘长度等于背光侧,在其他相同处理时间内,向光侧的胚芽鞘长度小于背光侧,说明在处理时间足够长时,单侧蓝光照射能使大麦胚芽鞘表现出向光性。
【详解】A、从表格中看出,用单侧红光照射,向光侧和背光侧长度增加值相等,所以不会表现出向光性,A正确;
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从植物体的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能逆向运输,该实验只能证明红光不会引起大麦胚芽鞘弯曲生长,蓝光会引起大麦胚芽鞘弯曲生长,不能证明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极性运输,B错误;
C、从表格中看出,蓝光两侧长度增加值不同是在第60min后才表现出来的,所以说明生长素的转运和引起生理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C正确;
D、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至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D正确。
故选B。
10. 按演替方向,生物群落的演替可分为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经过数万年的演替,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近些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下列与群落演替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演替受无机环境的影响,不一定能达到森林阶段
B. 上述生物群落的演替会导致植被稀疏,属于逆行演替
C. 该地区人类的过度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发生改变
D. 推测进展演替过程中早期的种群不会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现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消失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兴起,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详解】A、群落的演替能否到达森林阶段,取决环境条件,若缺水等恶劣的环境条件就无法达到森林阶段,即群落演替受无机环境的影响,不一定能达到森林阶段,A正确;
B、进展演替指群落向结构复杂化的方向进行的演替,逆行演替则指群落向结构简单化的方向进行的演替。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经过数万年的演替,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近些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说明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逐渐减少,属于逆行演替,B正确;
C、该地区人类的过度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即人类的活动加快了群落的演替速度,C正确;
D、群落演替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而代之,因此进展演替过程中早期的种群也可能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现,D错误。
故选D。
11. 某研究小组利用两种品系的大鼠进行了实验:取甲品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自身的另一部位并标记为A组,同时取甲品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给乙品系大鼠并标记为B组,给予两组大鼠相同的饲养条件,每隔一定时间观测各组皮肤片的存活状态,并记录、计算皮肤片的存活率。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B组皮肤片的存活率小于A组的,因为B组发生了比较明显的体液免疫
B. 若B组皮肤片的存活率几乎等于A组的,则主要是因为两组大鼠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C. 若B组皮肤片的存活率低,给该组大鼠注射免疫抑制剂,则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大其存活率
D. 再次对实验后的B组的乙品系大鼠做相同的实验,皮肤片的存活率会更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1、排斥反应指移植物作为“非己”成分被免疫系统识别、破坏和清除的免疫反应,此时细胞免疫发挥作用。
2、依题意可知,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研究大鼠皮肤移植后的皮肤存活率,自变量为移植的两种品系的大鼠皮肤,因变量为皮肤存活率,即移植存活的皮肤片数占总移植皮肤片数的百分比。
【详解】A、依题意,A组实验是取自身皮肤移植到另一部位,B组实验是甲品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给乙品系大鼠,B组实验中供者与受者的HLA差异比A组大,发生比较明显的细胞免疫,A错误;
B、若B组皮肤片的存活率几乎等于A组的,则主要是因为甲品系和乙品系的大鼠的HLA差异小,B错误;
C、若B组皮肤片的存活率低,主要是因为细胞免疫会对异体皮肤加以破坏和清除,给该组大鼠注射免疫抑制剂,降低其细胞免疫能力,则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大其存活率,C正确;
D、再次对实验后的B组的乙品系大鼠做相同的实验,会引发机体二次免疫,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能力更强,皮肤片的存活率会更小,D错误。
故选C。
12. 人体感染某些细菌可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并出现蛋白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体、溶菌酶、细胞因子都是免疫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
B. 该细菌的抗原由核糖体合成并经内质网、高尔基体运输至细胞膜
C. 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D. 唾液中的溶菌酶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
【答案】C
【解析】
【分析】1、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在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物质,如溶菌酶、抗体、淋巴因子等。
2、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主要免疫细胞是T淋巴细胞,体液免疫发挥重要作用的细胞是B淋巴细胞。
3、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详解】A、免疫活性物质并非均是由免疫细胞分泌的,如许多细胞都能释放溶菌酶,如泪腺细胞能分泌溶菌酶,A错误;
B、该细菌是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B错误;
C、淋巴T细胞起源于骨髓,在胸腺中成熟,C正确;
D、唾液中的溶菌酶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D错误。
故选C。
13. 生理学的研究史中,狗、家兔、鸡都是良好的实验材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给狗喂食,狗会分泌唾液,此时食物是非条件刺激;给狗听铃声而不给食物,狗不会分泌唾液,此时铃声是无关刺激
B. 班廷和贝斯特结扎狗的胰管,使胰腺萎缩,萎缩的胰腺提取液可以用来治疗狗的糖尿病
C. 科学家用家兔做实验验证了家兔发育出雌性器官需要来自卵巢提供的激素信号,当信号缺失时,发育出雄性器官这一假说
D. 摘除公鸡睾丸,一段时间后再重新植入睾丸,观察性状变化,此实验运用了减法和加法原理
【答案】C
【解析】
【分析】1、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以至最终完全不出现,这是条件反射的消退。
2、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它的发现不仅使人类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更重要的是,这使人们认识到,机体除了神经调节,还存在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的方式,就是激素调节。
【详解】A、食物直接刺激导致唾液分泌,发生了非条件反射,食物是非条件刺激;给狗听铃声而不给食物,狗不会分泌唾液,铃声没有引起反射,属于无关刺激,A正确;
B、结扎狗的胰管,使胰腺萎缩,胰液不能分泌,胰岛素不会被分解,再用萎缩的胰腺提取液可提取到胰岛素,可以来治疗狗的糖尿病,B正确;
C、科学家用家兔做实验验证了家兔发育出雄性器官需要来自睾丸提供的激素信号,当信号缺失时,发育出雌性器官这一假说,C错误;
D、公鸡被摘除睾丸利用了减法原理,一段时间再重新植入睾丸利用了加法原理,D正确。
故选C。
14.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系统由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组成
B. 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C. 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的中枢
D. 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增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1、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2、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详解】A、神经系统的组成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组成,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A错误;
B、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类,其中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B错误;
C、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的中枢,C正确;
D、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D错误。
故选C。
15. 呼吸道黏膜是抵御呼吸道病原体的重要防线,抗原穿过呼吸道上皮细胞层的主要方式如下图所示。M细胞是黏膜独有的一种上皮细胞,参与图中①途径。M细胞表面缺乏微绒毛和正常的黏液层,易与抗原接触,胞吞活性强,但细胞内没有溶酶体,能将抗原完整的转运给位于M细胞基底面内陷形成的“口袋”中的DC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的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 B细胞接触抗原后在辅助性T细胞帮助下可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C. M细胞能将抗原完整直接转运给DC细胞所以是抗原呈递细胞
D. 图示的T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能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详解】A、人体的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B、B细胞接触抗原后在辅助性T细胞帮助下可被激活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B正确;
C、由于M细胞缺乏溶酶体,不能加工处理抗原,仅具有转运功能,因此M细胞不是一种抗原呈递细胞,C错误;
D、图示DC能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故T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能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D正确。
故选C。
16. 俗语讲“积懒成笨”,这可能与大脑海马区突触在受到长时低频刺激后引起突触结构的改变,形成抑制效应有关,部分机制如下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释放谷氨酸,需要消耗ATP
B. 大脑海马区突触在受到长时低频刺激后,B受体的活性受到抑制
C. 谷氨酸与B受体结合后,Ca2+内流会引起突触后膜上A受体减少
D. 抑制效应的形成与受体数量的减少和结构的改变均有关联
【答案】B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详解】A、谷氨酸是一种神经递质,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释放谷氨酸,该过程需要消耗ATP,A正确;
B、大脑海马区突触在受到长时低频刺激后,A受体的活性受到抑制,B错误;
C、谷氨酸与B受体结合后,Ca2+内流一起细胞内PP2B PP1增加,PP2B PP1可以促进磷酸化的A受体的内吞,从而使突触后膜上A受体减少,C正确;
D、分析题意可知,大脑海马区突触在受到长时低频刺激后,A受体发生磷酸化,磷酸化的A受体被内吞,从而使谷氨酸的作用减弱,说明了受体数量减少和结构的改变均可能导致抑制效应,D正确。
故选B。
17. 由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环化——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cAMP-PKA)信号通路能够调节细胞内的生物活性反应和平衡。在饥饿情况下,肾上腺髓质可分泌肾上腺素参与血糖调节,使血糖浓度升高,调节机理及部分过程如图所示(图中“R-酶p”为蛋白激酶A复合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饥饿时下丘脑通过交感神经促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素使血糖升高,该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B. 肾上腺素与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内与G1蛋白结合,使细胞内的cAMP浓度升高
C. cAMP能改变R-酶P复合物的构象,酶P与R结合后处于活化状态,催化肝糖原的分解
D. 体内产生G1、G2蛋白抗体或信号分子X的含量过高等都可能导致人体出现高血糖症状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通过血液运输后,肾上腺素作用于靶细胞膜上受体,引起靶细胞内的代谢变化。
【详解】A、在饥饿情况下,下丘脑通过交感神经促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肝脏细胞,促进肝脏细胞中的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该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A正确;
B、肾上腺素与受体结合后,激活与G1蛋白耦联的ARs,即通过G1蛋白介导,使细胞内cAMP浓度升高,继而激活cAMP-PKA信号通路,但是肾上腺素不会进入细胞内与G1蛋白结合,B错误;
C、此信号通路中,cAMP能改变R-酶Р复合物的构象,酶P与R分离后处于活化状态,从而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以升高血糖,C错误;
D、结合图2可知,X与G2蛋白结合,抑制血糖上升,若体内产生G2蛋白抗体,则会影响X的结合,出现高血糖;X分泌增多,抑制cAMP-PKA信号通路,抑制肝糖原分解,同时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使血糖下降,D错误。
故选A。
18. 图1是测量离体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由a到b的过程需要K+大量内流
B. 图2中的c点高低受膜外Na+浓度的影响
C. 静息状态时膜外Na+浓度比膜内高,兴奋后Na+浓度膜外比膜内低
D. 用K+通道抑制剂处理神经细胞后a点下移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是由K+外流形成,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是由Na+内流形成,图1中甲为静息电位,乙为动作电位,图2中A点为静息电位,b点为形成动作电位过程,c点为动作电位。
【详解】A、图1中由a静息电位,b动作电位,a到b的过程需要Na+大量内流,A错误;
B、图2中c点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高低由膜内外Na+浓度差大小决定,B正确;
C、兴奋后,会恢复静息电位,Na+浓度膜外依然比膜内高,C错误;
D、a点为静息电位,用K+通道抑制剂处理,由K+外流减少,a点上移,D错误。
故选B。
19. 如图为激素与靶细胞发生作用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的结构②的化学成分一般是糖蛋白
B. 如果①表示的激素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则靶细胞为垂体
C. 如果①是胰岛素,则该激素能促进骨骼肌细胞中的糖原分解为葡萄糖
D. 激素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②结合,激活细胞的特殊功能,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如图为激素与靶细胞发生作用的示意图,其中①表示激素、结构②是受体(化学成分是糖蛋白);激素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②结合,激活细胞的特殊功能,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如果①表示的激素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其靶细胞为垂体;如果①是胰岛素,靶细胞为骨骼肌细胞,则该激素能促进骨骼肌细胞中的糖原的合成。
【详解】A、图中的结构②是受体,其化学成分是糖蛋白,A正确;
B、如果①表示的激素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其靶细胞为垂体,B正确;
C、如果①是胰岛素,靶细胞为骨骼肌细胞,则该激素能促进骨骼肌细胞中的糖原的合成,C错误;
D、激素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②结合,激活细胞的特殊功能,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D正确。
故选C。
20. 玉米种子在黑暗中萌发,测定胚芽鞘与幼根中各部分生长素含量,结果如图A所示。切除长势相同的多个玉米胚芽鞘的顶端,然后在其左侧分别放置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保持在黑暗中12 h。胚芽鞘可能向右弯曲(如图B所示),弯曲角度与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如图C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A的结果说明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B. 调节根尖伸长区细胞伸长生长的生长素来源于胚芽鞘尖端
C. 图B所示的实验在黑暗条件下进行是为了排除光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D. 上述实验说明了种子萌发受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的共同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A表示小麦种子在黑暗中萌发时,胚芽鞘与幼根中各部分生长素含量,在胚芽鞘尖端和根尖生长素含量最多,越靠近胚芽鞘基部生长素含量越少,无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现象,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图B表示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左侧,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说明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生长;图C表示胚芽鞘可弯曲程度与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生长素浓度越大弯曲的角度越大,说明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越强,超过一定的浓度后,生长素浓度增加,促进作用减弱,但该图没有体现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因此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图A中没有体现生长素高浓度抑制的特征,因此,不能说明生长素的两重性,A错误;
B、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征,调节根尖伸长区细胞伸长的生长的生长素来源于根尖的尖端,不来自胚芽鞘尖端,B错误;
C、光能影响生长素的分布,图B该实验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是为了排除光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C正确;
D、该实验只能说明种子萌发与生长素有关,不能说明种子萌发与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等其他植物激素的关系,D错误。
故选C。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0分)
注意事项:
1.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指示区域内作答,答在该试题卷上无效。
2.第I卷共5个大题,共计60分。
21. 下面表是某人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图是此人某组织的内环境示意图,A、B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XX医院化验单
姓名:XXX
(1)血浆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内环境的稳态是______________。
(2)图中的__________(填序号)共同构成细胞外液,图中_____(填序号)的氧气浓度最低。
(3)④的渗透压的维持主要取决于________和________含量,血中的葡萄糖分子进入细胞,至少要通过____层磷脂分子。
(4)如果图表示此人的肌肉组织,则B端比A端明显减少的物质有____________(写出两项)。
(5)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相对的 (2) ①. ①③④ ②. ②
(3) ①. 蛋白质 ②. 无机盐 ③. 6
(4)氧气和营养物质等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6)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析】
【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小问1详解】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健康人内环境中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血浆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动范围,说明内环境稳态是相对的。
【小问2详解】
图中①是淋巴液,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它们三者共同参与组成细胞外液,图中的②为细胞内液,因组织细胞进行需氧呼吸消耗氧气,氧气的运输属于自由扩散,随着氧气运输方向,氧气浓度逐渐降低,因此②的氧气浓度最低。
【小问3详解】
④血浆的渗透压的维持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血清葡萄糖存在于图中的④(血浆),血清中的葡萄糖分子被组织细胞利用(在细胞质基质被利用),至少穿过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的2层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的细胞膜,共计3层细胞膜,每层细胞膜都由2层磷脂分子构成,因此至少穿过6层磷脂分子。
【小问4详解】
肌肉组织中的细胞代谢需要消耗氧气和营养物质等,这些物质是从血液运输而来,因此随着血液运输方向氧气和营养物质等不断消耗,这些物质不断减少,据图可知,血流方向为A→B,因此B端明显减少的是氧气和营养物质等。
【小问5详解】
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
【小问6详解】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健康人内环境中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2. 疫苗接种是迄今为止人类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我国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部分疫苗免费接种。婴幼儿注射疫苗时常常在疫苗注射结束后才开始哭,这和疫苗注射过程以及婴幼儿对痛觉的感受有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皮肤和肌肉中分布有感受器,可感受物理或化学刺激。针刺后或药物注射后会刺激皮肤或肌肉中的感受器,感受器产生兴奋,以__________形式沿着传入神经进行传导,兴奋传到__________时人会产生痛觉。根据入针和推药后婴幼儿的反应可知,婴幼儿__________(填“皮肤”或“肌肉”)中的感受器对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刺激的反应更强烈。部分之前接种过疫苗的婴幼儿在做注射疫苗准备时就开始啼哭,这属于__________(填“条件”或“非条件”)反射。
(2)卡介苗被称为“出生第一针”,可有效降低儿童由于结核杆菌引起的粒性结核病和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卡介苗注入人体后,经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病原体特有的__________,将其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进而引起一系列免疫应答;在机体再次接触结核杆菌时,__________细胞会迅速__________,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抗体,在不发病的情况下消灭侵入机体的结核杆菌。
(3)在人体的三道防线中,第一道防线是__________;第__________道防线在抵御结核杆菌的击中起作用。
【答案】(1) ① 电信号(或神经冲动或局部电流) ②. 大脑皮层 ③. 肌肉 ④. 化学 ⑤. 条件
(2) ①. 抗原 ②. 记忆B ③. 增殖、分化
(3) ①. 皮肤、黏膜 ②. 一、二、三
【解析】
【分析】1、反射弧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是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大脑皮层是躯体感觉和躯体运动中枢。
2、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
3、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4、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小问1详解】
感受器产生兴奋后以电信号(或神经冲动或局部电流)形式在神经纤维中传导;痛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婴幼儿在入针时不哭,推药后开始哭,说明药物(化学刺激)对肌肉中的感受器刺激更强烈;接种过疫苗的婴幼儿在做注射疫苗准备时啼哭是因为对打针产生了记忆(恐惧),属于条件反射。
【小问2详解】
疫苗(或病原体)进入人体后,经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将其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进而引起一系列免疫应答;在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记忆B细胞会直接识别抗原,迅速增殖、分化,浆细胞增多,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抗体。
【小问3详解】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人体的三道防线都对结核杆菌的入侵起到抵御作用。
【点睛】本题以新生儿接种疫苗为背景,考查了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主要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23. 青鲜素能抑制植物细胞生长与分裂从而抑制发芽,被用于蔬菜和水果的保鲜;对青鲜素毒害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如图甲。乙烯促进离层区(如图乙)细胞合成和分泌酶X,酶X能够水解离层区细胞的细胞壁导致叶柄脱落;叶柄离层区细胞两侧(近基端和远基端)的生长素浓度与叶片脱落关系如图丙。请回答:
(1)细胞分裂素能促进______,促进萌发,可用于收获后农产品的储藏保鲜。
(2)根据图甲可知,浓度______ 以下,青鲜素几乎没有毒性。
(3)根据酶 X 的生理作用分析,它可能是______酶和______酶。
(4)根据图丙可知,当远基端生长素浓度_____________近基端生长素浓度时,叶柄脱落。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跨膜运输方式是______,结合对图丙的分析,可得出叶柄内生长素的运输对乙烯合成起______作用。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的氨基酸是______。
【答案】(1)细胞分裂
(2)30mg/L (3) ①. 纤维素 ②. 果胶
(4) ①. 小于或等于 ②. 主动运输 ③. 促进 ④. 色氨酸
【解析】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分析图解:甲图可以看出,浓度30mg/L以下,变异细胞基本为0,说明青鲜素几乎没有毒性;但是青鲜素30mg/L之后,随着浓度增加,毒性在增加。
根据图丙可知叶柄脱落时,远基端生长素浓度小于或等于近基端生长素浓度;由于生长素在叶柄内是从远基端向近基端进行主动转运的,所以生长素运输过程对乙烯的合成是能起促进作用的。
【详解】(1)细胞分裂素的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分裂,促进萌发,可用于收获后农产品的储藏保鲜。
(2)图甲中,青鲜素30mg/L之后,随着浓度增加,毒性在增加,但是在该浓度以下,几乎是没有毒性,故在蔬菜和水果的保鲜中应该考虑青鲜素的使用浓度。
(3)酶X是通过水解离层区细胞的细胞壁导致叶柄脱落,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因此酶X可能是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4)根据图丙可知叶柄脱落时,远基端生长素浓度小于或等于近基端生长素浓度;由于生长素在叶柄内是从远基端向近基端进行主动运输的,所以生长素运输过程对乙烯的合成是能起促进作用的。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的氨基酸是色氨酸。
24. 某研究团队对四尾栅藻和铜绿微囊藻进行了培养实验,请结合四尾栅藻和铜绿微囊藻在22℃、26℃、30℃的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实验,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1)实验室培养条件下铜绿微囊藻均以单细胞形式出现,可以用__________法调查铜绿微囊藻细胞的数目。单独培养实验中3种温度条件下两种藻类的种群密度均在26℃时最大,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外两组温度条件下两种藻类的种群密度的明显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混合培养实验中22℃和26℃条件下四尾栅藻的种群密度无显著差别,而铜绿微囊藻的种群密度差别明显,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影响水体中四尾栅藻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抽样检测 ②. 两种藻类的最适生长温度均在26℃左右 ③. 22℃条件下四尾栅藻种群密度大于30℃条件下的,铜绿微囊藻则相反
(2) ①. 26℃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竞争优势明显 ②. 铜绿微囊藻、温度
【解析】
【分析】1、分析图示可知,单独培养四尾栅藻和铜绿微囊藻时,均是在26°C时出现数量最多,说明两种藻类的最适生长温度在26°C左右。混合培养实验中22°C和26°C的四尾栅藻数量无显著差别,而铜绿微囊藻数量差别显著,可能是22°C升至26°C,铜绿微囊藻的竞争优势明显。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温度、水等;生物因素有:食物、种内竞争、种间关系(捕食、寄生、竞争等)。
【小问1详解】
调查单细胞的微小生物种群数量,可用抽样检测法。由图可知,单独培养实验中3种温度条件下两种藻类的种群密度均在26℃时最大,说明两种藻类的最适生长温度都在26℃左右。由题图可知,另外两组温度条件下两种藻类种群密度的明显区别是22℃条件下四尾栅藻的种群密度大于30℃条件下的,而铜绿微囊藻是30℃条件下的种群密度大于22℃条件下的。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混合培养实验中22℃和26℃条件下四尾栅藻的种群密度无显著差别,而铜绿微囊藻在26℃条件下的种群密度明显大于22℃条件下的,说明26℃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竞争优势明显。结合题图实验结果可知,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存在竞争关系,故影响水体中四尾栅藻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分别是铜绿微囊藻、温度。
【点睛】本题考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和调查种群数量的方法,要求考生识记调查单细胞种群数量的方法,掌握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25. 下图为人体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受下丘脑调节的模式图,a~d为四种激素,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肾上腺髓质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填结构名称),下丘脑对激素b分泌的调节方式为________,激素b可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和________调节。
(2)下丘脑对激素d分泌的调节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类似,如果激素a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则当激素d的分泌量过多时,通过________调节使激素________(填图中字母)的分泌量降低。
(3)某人头部遭受创伤导致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被大量破坏,出现明显的多尿现象,这说明由下丘脑分泌经________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4)下丘脑中神经分泌细胞能完成的生理活动有________(填序号)。
①合成并分泌有关激素 ②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③代谢中产生水也消耗水 ④核DNA分子复制与基因表达
【答案】(1) ①. 效应器 ②. 神经调节 ③. 体温
(2) ①. (负)反馈 ②. a、c
(3)垂体 (4)①②③
【解析】
【分析】抗利尿激素(又称血管升压素)是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细胞分泌的9肽激素,经下丘脑—垂体束到达神经垂体后叶后释放出来。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吸收,是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关键性调节激素。
【小问1详解】
肾上腺髓质受下丘脑的调节,属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下丘脑通过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从而调节激素b的分泌,对激素b分泌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激素b为肾上腺素,可参与血糖乎衡的调节和体温调节。
【小问2详解】
如果激素a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则激素c、d分别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下丘脑对激素d分泌的调节为分级调节,当激素d的分泌量过多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激素a、c的分泌量降低。
【小问3详解】
某人头部遭受创伤导致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被大量破坏,出现明显的多尿现象,说明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小问4详解】
①下丘脑中神经分泌细胞可以合成和分泌相关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①正确;②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也是神经细胞,可以接受刺激并传导兴奋,②正确;③这些细胞进行代谢活动会消耗水(如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也会产生水(如有氧呼吸第三阶段),③正确;④神经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进行DNA的复制,能进行基因的表达过程,④错误。故选①②③。运动前
运动后
血浆乳酸浓度(mml·L-1)
1.37±0.51
12.96±1.51
血浆pH
7.42±0.02
7.13±0.07
30
60
90
120
红光
向光侧
0.20
0.40
0.60
0.80
背光侧
0.20
0.40
0.60
0.80
蓝光
向光侧
0.20
0.26
0.33
0.42
背光侧
0.20
0.55
0.90
1.22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氨酶
ALT
17
ULL0-45
肌酐
CRE
19
mg/dL 0.5-1.5
尿素氮
BUN
14.6
mg/dL 6.0-23.0
血清葡萄糖
GLU
223
mg/dL 60一110
甘油三脂
TG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TCH
179
mg/dL 150-220
2024宜宾叙州区二中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宜宾叙州区二中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1月期末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宜宾叙州区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宜宾叙州区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含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宜宾叙州区一中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宜宾叙州区一中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