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泸县四中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组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细胞内的成分也不属于内环境。
【详解】A、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不符合题意;
B、尿糖属于尿液成分,不在于内环境中,B不符合题意;
C、血小板属于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不符合题意;
D、睾酮属于雄激素,可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符合题意。
故选D。
2. 医生给病人补液时输入的是质量分数0.9%的NaCl溶液或5%的葡萄糖溶液,输入药物时用质量分数0.9%的NaC1溶液或5%的葡萄糖溶液作为药物的溶剂,其主要目的是( )
A. 维持人体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B. 维持人体内环境pH值的稳定
C. 满足人体对Na+和Cl-的需要
D. 满足人体细胞代谢活动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分析】1、所谓渗透压,简单地说,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
2、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详解】ABCD、质量分数0.9%的NaCl溶液或5%的葡萄糖溶液是人体细胞的等渗溶液,在此溶液浓度下细胞既不失水皱缩,也不吸水膨胀。在给病人输液或输入药物时,使用质量分数0.9%的NaCl溶液或5%的葡萄糖溶液,其目的维持细胞渗透压的稳定,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3. 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未切除和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重要作用的是( )
A. 造血干细胞B. T淋巴细胞
C. B淋巴细胞D. 吞噬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1.淋巴细胞主要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由淋巴器官产生的,是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T淋巴细胞(又名T细胞)和B淋巴细胞(又名B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T细胞随血循环到胸腺,在胸腺激素等的作用下成熟,B细胞则继续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然后再随血循环到周围淋巴器官,在各自既定的区域定居、繁殖,受抗原激活即分化增殖,产生效应细胞,行使其免疫功能。其中T细胞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关系。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图: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通过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可以识别靶细胞并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理解死亡,因此在器官移植过程中,免疫系统将移植的器官作为抗原,发生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对移植的器官发起攻击,发生免疫排斥。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 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
A. 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 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C. 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有免疫缺陷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是由免疫系统功能不足或缺乏造成的,如艾滋病等;过敏反应是由免疫系统功能过强造成的,如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自身免疫病是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分辨“自己”和“异己”成分造成的,如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详解】A、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不具有传染性,A错误;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属于免疫缺陷病,B错误;
C、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由于自身的免疫功能过强,把自身的器官或组织当作抗原进行了攻击而导致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C正确;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疾病属于过敏反应,D错误。
故选C。
5. 用燕麦胚芽鞘做向光性实验,发现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向光弯曲的部位分别是( )
A. 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尖端下面的一段
B. 胚芽鞘,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C. 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一段
D. 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
【答案】C
【解析】
【分析】达尔文用金丝雀虉草进行的向光性实验:①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会向光弯曲生长;②单侧光照射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则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③单侧光照射用锡箔罩子罩住尖端的胚芽鞘,则胚芽鞘直立生长;④单侧光照射用锡箔环罩住尖端下面一段的胚芽鞘,胚芽鞘会向光弯曲生长。①与②对照,说明胚芽鞘的生长和向光弯曲与胚芽鞘尖端有关;③与④对照,说明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综合①~④的实验现象,说明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详解】根据达尔文所做的向光性实验可知: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C正确,
故选C。
6. 在用样方法调查某块草坪中的蒲公英种群密度时,拟定的设计方案中,合理的是( )
A. 若蒲公英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
B. 计数样方中蒲公英的数目即为种群密度
C. 只需取1个面积为1m2的样方
D. 在蒲公英密集的地方取样
【答案】A
【解析】
【分析】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3)常用取样:①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4)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数。
【详解】A、如果所调查的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以减小误差,A正确;
B、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B错误;
C、调查某块草坪中的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取多个样方,并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C错误;
D、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D错误。
故选A。
7. 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需设置空白对照组,酵母菌种群数量常用抽样检测法计数
B. 从培养瓶中吸取培养液前要充分振荡,否则计数结果可能偏小或偏大
C. 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滴入培养液后须立即进行计数
D. 营养条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1、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营养物质的量、温度、PH、溶氧量等。
2、酵母菌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抽样检测方法:显微计数。
3、相关注意事项:(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4)每天计数酵母菌量的时间要固定。(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
【详解】 A、本实验不需设置空白对照组,可以通过自身对照或者前后对照来对比酵母菌数量的变化,A错误;
B、抽样检测时,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B正确;
D、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滴入培养液后须待酵母菌培养液完全渗入计数室内再进行计数用,C错误;
D、营养条件和pH 都会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从而影响K值,D错误。
故选B。
8. 下列有关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死亡细胞被吞噬细胞清除属于细胞免疫
B. 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
C. 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
D. 细菌感染后人体产生的抗毒素属于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死亡细胞被吞噬细胞清除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而不是直接转变成效应T细胞,B错误;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促进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C错误;细菌感染后,刺激人体产生的抗毒素属于抗体,D正确.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1)体液免疫过程:
(2)细胞免疫过程:
【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
9. 免疫是人体的一项重要调节机制,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淋巴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B. 机体防止肿瘤发生体现了免疫监视的功能
C. 唾液中溶菌酶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 大多数抗原是蛋白质,它既可以游离,也可以存在于细菌等微生物以及细胞上
【答案】A
【解析】
【分析】免疫具有三方面的功能:①免疫防御: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②免疫自稳: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详解】A、淋巴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A错误;
B、免疫系统监视是免疫系统具有的识别杀伤,并且能够及时的清除体内的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B正确;
C、唾液是属于外分泌液,人体所有的外分泌液均属于第一道防线,因此唾液中溶菌酶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C正确;
D、抗原是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大多数抗原是蛋白质,它既可以游离,也可以存在于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以及细胞上,D正确。
故选A。
10. 激素是生物体非常重要的调节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激素不诱导靶细胞产生新的生理活动,只能加强或者减弱原有的生理过程
B. 激素在血液中的生理浓度很低,作用却非常显著
C. 不同激素可以作用于相同的靶器官和靶细胞
D. 靶细胞结合激素的受体是位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
【答案】D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1)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直接通过血液传递到全身各处;(2)微量高效。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激素的运输是不定向的,但会作用于特定的细胞或器官(细胞膜表面的受体)。作为信使传递信息—激素一经发挥完作用后就被灭活。
【详解】A、激素可以加强或减弱靶细胞的原有生理过程,不诱导靶细胞产生新的生理活动,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A正确;
B、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中的激素浓度都很低,虽然激素含量甚微,但其作用效果极其显著,B正确;
C、不同激素可以作用于相同的靶器官和靶细胞,如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几乎作用于全身的细胞,C正确;
D、不是所有激素的受体均位于细胞膜表面,如性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内,D错误。
故选D。
11. 在正常情况下,进餐后血糖浓度会相应升高。在此过程中( )
A. 胰岛A细胞合成分泌的胰岛素增加
B. 下丘脑血糖中枢兴奋抑制糖原合成
C. 胰岛素的作用强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D. 葡萄糖以胞吞的方式进入小肠黏膜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1、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2、胰岛素的作用:①促进各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②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③促进肝脏、肌肉组织合成糖原;④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⑤抑制肝糖原的分解;⑥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胰高血糖素的作用:①促进肝糖原分解;②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详解】A、进餐后血糖浓度相应升高后,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A错误;
B、进餐后血糖浓度升高,所以下丘脑血糖中枢兴奋促进糖原合成 ,B错误;
C、胰岛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物质,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所以进餐后血糖浓度相应升高后,胰岛素的作用强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使血糖浓度降低,C正确;
D、葡萄糖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小肠黏膜细胞,D错误。
故选C。
12. 生长激素(GH)的合成和分泌受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和其他多重因素的调控,部分调控途径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GH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
B. 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青少年的生长
C. GH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
D. GHRH和SS在调节GH分泌方面具有相反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睡眠影响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GHRH和SS,GHRH和SS能影响垂体合成并分泌GH,GH能促进生长,当GH过多时,能反过来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详解】A、分级调节指下丘脑、垂体和靶腺体之间存在分层调控,GH的分泌仅受下丘脑控制,不存在分级调节,A错误;
B、由图可知,充足的睡眠能促进GHRH神经元分泌GHRH,进而促进垂体分泌GH,从而促进生长,B正确;
C、GH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C正确;
D、由图可知,GHRH促进垂体分泌GH,SS抑制垂体分泌GH,因此GHRH和SS在调节GH分泌方面具有相反作用,D正确。
故选A。
13. 下列有关下丘脑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在下丘脑产生冷觉和热觉
B. 在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同时可作为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
C. 下丘脑对肾上腺的调控既可通过神经调节,又可通过体液调节
D.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通过分级调节调控醛固酮的分泌,从而调节血钠的平衡
【答案】A
【解析】
【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 维持水代谢平衡。(2)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3)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4)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但冷觉和热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A错误;
B、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后,下丘脑作为感受器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下丘脑作为水盐平衡中枢,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下丘脑还作为效应器,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故在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同时可作为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B正确;
C、肾上腺既有神经与之相连,又有相关激素的特异性受体,因此下丘脑对肾上腺的调控既可通过神经调节,又可通过体液调节,C正确;
D、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其分泌受到下丘脑和垂体的调控,调节方式为分级调节,最终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D正确。
故选A。
14. 实验人员以一定量酵母菌为饲料,在固定容器内饲养果蝇,定时记录果蝇数量,绘制果蝇数量的变化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时果蝇数量增长速率小于t2时,是因为食物短缺
B. 果蝇种群种内竞争最剧烈的是t3∼t4阶段
C. 若增加酵母菌的供应量,果蝇的K值一定会上升
D. t4 以后果蝇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环境容纳量也可用K值表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2)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下降;当生物生存环境改善时,K值上升。
【详解】A、t1时果蝇数量较少,增长速率较小,而非食物短缺,A错误;
B、t3~t4阶段果蝇种群数量维持在K值左右,种内斗争最为激烈,B正确;
C、影响K值大小的除了食物,还有生存空间等,题意显示空间、营养有限,所以,即使增加酵母菌的供应量,果蝇的K值也不会上升,C错误;
D、t4后种群数量开始下降,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导致的,D错误。
故选B。
15. 基础生态位是指在没有种间竞争前提下,一个物种所能占有的生态位。实际生态位是指有别的物种存在时的生态位。生态位的大小可用生态位宽度表示,下图表示三个物种在不同资源状态下的生态位宽度。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生物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生存空间
B. 生物实际生态位的宽度小于其基础生态位的宽度
C. 环境变化使可利用的资源大幅减少时,生态位宽度不变
D. 宽生态位的种内竞争强度可能小于窄生态位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详解】A、生物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生存空间,有效利用生存资源,A正确;
B、实际生态位存在物种之间关于资源和空间的竞争,基础生态位没有种间竞争,因此实际生态位的宽度小于其基础生态位的宽度,B正确;
C、当可利用资源大幅减少时,生物为了生存要寻找食物和生存空间,生态位宽度增大,C错误;
D、窄生态位物种占有资源相对较少,种内竞争强度大于宽生态位,种间竞争强度小于宽生态位,窄生态位种内竞争强度大,种间竞争强度小,宽生态位相反,D正确。
故选C。
16. 调查种群密度或类群丰富度的方法多种多样。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关键在于样方的大小
B. 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土壤中个体大、数量较少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 调查长白山地区东北虎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记重捕法
D. 用抽样检测法调查酵母菌培养液中的活菌数量,统计值比实际值偏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标记重捕法是指在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处,一段时间后再重捕,根据重捕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详解】A、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关键在于随机取样,A错误;
B、统计土壤中个体大,数量较少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记名计算法,B正确;
C、东北虎为濒危野生动物且攻击性较强,不适合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C错误;
D、用抽样检测法调查酵母菌的数量时,死菌和活菌均被统计,因此调查的活菌数量比实际数值偏高,D错误。
故选B。
17. GR24是新型植物激素独脚金内酯的人工合成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上合理应用GR24可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和产量。某小组研究了弱光条件下GR24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GR24处理会抑制幼苗分枝
B. GR24处理提高了幼苗对光的利用能力
C. GR24处理使幼苗叶绿素含量上升,有利于植株生长
D. 与GR24的作用效应相似的植物激素是细胞分裂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表格数据分析:GR24处理可以使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含量增加,叶绿素a/b比值降低,单株干重增加,单株分枝数减少。
【详解】A、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与弱光+水处理相比,弱光+GR24处理后单枝分枝数减少,说明GR24处理会抑制幼苗分枝,A正确;
B、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与弱光+水处理相比,弱光+GR24处理使幼苗叶绿素含量上升,从单株干重可看出,净光合速率增加,GR24处理提高了幼苗对光的利用能力,B正确;
C、GR24处理可以使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含量增加,从而使净光合速率增加,有利于植株生长,C正确;
D、GR24处理抑制了幼苗分枝,属于抑制侧芽生长的作用,与该作用效应相似的另一类激素是生长素,D错误。
故选D。
18. 切断脊髓后,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反射消失或减弱,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脊休克发生一段时间后,由大脑控制的随意运动不能恢复,但某些简单反射可恢复。如排尿反射恢复正常,屈肌反射比正常时加强,而伸肌反射比正常时减弱。之后若再切断脊髓,脊休克不会重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脑控制的随意运动与脊髓无关
B. 排尿反射的中枢在脊髓
C. 脑中高级神经中枢的参与抑制了屈肌反射
D. 脊休克是由脊髓突然失去了与脑中高级神经中枢的联系所致
【答案】A
【解析】
【分析】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与躯体运动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脑干等连接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大脑通过脑干与脊髓相连,大脑发出的指令,可以通过脑干传到脊髓。脑中的相应高级中枢会发出指令对低级中枢进行不断调整,就这样,机体的运动在大脑皮层以及其他中枢的分级调节下,变得更加有条不紊与精准。
【详解】A、据题意可知,脊休克后由大脑控制的随意运动不能恢复,说明大脑控制的随意运动须通过脊髓才能完成,A错误;
B、排尿反射的中枢在脊髓,排尿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人之所以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B正确;
C、通过题干可知,在出现脊休克之后,屈肌反射比正常时加强,由此说明屈肌反射受脑中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在正常条件下脑中高级神经中枢抑制了屈肌反射,C正确;
D、据题题意可知,脊休克后由大脑控制的随意运动不能恢复,说明脊髓失去了与脑中高级神经中枢的联系,D正确。
故选A。
19. 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 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 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 ef段细胞内K+浓度低于细胞外,故此处的K+运输要耗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图中a点之前为静息电位,由K+外流所致,而此时膜外Na+高于膜内,膜外K+低于膜内;曲线上升过程a-c段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下降过程c-e段是因为K+外流所致。
【详解】A、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钾离子通道打开,K+外流引起的,A错误;
B、bc段是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产生的阶段,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造成的,其内流方式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错误;
C、cd段是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该过程中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此时钾离子外流恢复静息电位,C正确;
D、ef段是静息电位,此时细胞内K+浓度仍高于细胞外,D错误。
故选C。
20. 高寒荒漠区可通过麦草沙障固定沙丘,采取青杨、乌柳和沙棘混交造林。为研究高寒荒漠区典型人工混交群落演替的规律,生态学家以贵南县黄沙头分别治理了25年、20年、15年、10年、5年的人工混交群落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治理年限群落中的生物量和优势种进行调查,结果见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表中生物量的单位为kg·m-2。
A. 在群落中数量最多的物种,就是该群落的优势种
B. 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C. 在治理的10~15年间,苔草由于耐阴性强代替针茅成为草本植物的优势种
D. 治理25年时,由于沙棘大量死亡,导致群落总生物量降低
【答案】A
【解析】
【分析】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的数目也有差别。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在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数量很多,它们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如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米储、甜储、木荷等;还有一些物种虽然在群落中比较常见,但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不大,它们就不占优势,如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狗脊、芒其等。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原来占优势的物种也可能逐渐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失。
【详解】A、在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数量很多,它们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因此在群落中数量最多的物种,不一定是该群落的优势种,A错误;
B、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B正确;
C、分析表格中信息可知,在治理的10~15年间,草本植物的优势种由针茅转变为苔草,因为苔草的高度低于针茅,耐阴性更强,因此苔草代替针茅成为草本植物的优势种,C正确;
D、分析表格中信息可知,治理25年时,沙棘的生物量由60.91减少为6.84,总生物量由62.71减少为9.79,因此由于沙棘大量死亡,导致群落总生物量降低,D正确。
故选A。
21. 沙漠蝗虫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迁徙性害虫之一,严重威胁农牧业生产,干旱裸露的河滩是其最佳的产卵场所。下图为我国科研人员在华北地区研究“牧鸭治蝗”时构建的鸭—蝗虫模型,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沙漠蝗虫幼体跳蝻种群密度可为蝗灾的治理提供依据。调查跳蝻种群密度时,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降水持续偏少年份更容易导致沙漠蝗虫爆发,我国人民通过及时灌溉,控制河床水位等措施从根本上降低蝗虫种群________________,有效控制蝗灾爆发。古籍载有:“捕得蝗,刺孔点以痘浆,放令飞去,痘毒传染,其种自灭。”痘毒与蝗虫之间为________________关系,最好在图中蝗虫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__时接种病毒进行防治。
(3)按箭头方向分析,鸭—蝗虫模型中,鸭数量由P2→P3的过程中蝗虫种群种内竞争逐渐________________。
(4)为了有效控制蝗灾,应设法降低其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是指____________。与化学防治相比,牧鸭治蝗等生物防治的优势有___________(答两点即可)。
【答案】(1)跳蝻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2) ①. 出生率(或密度) ②. 寄生 ③. N1
(3)减弱 (4) ①.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②. ①无污染;②有利于保护害虫天敌等有益生物,提高生物多样性;③可长时间保持防治效果
【解析】
【分析】样方法是适用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一种最基本的调查取样方法。一般采用正方形样方。调查时样方大小,一般草本植物采用1——4平方米;灌木为16——40平方米;乔木和大型灌木为100——200平方米。
【小问1详解】
跳蝻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适宜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小问2详解】
干旱使蝗虫容易爆发,及时灌溉可以减少蝗虫的出生率,减少蝗虫的密度;痘毒与蝗虫之间为寄生关系,痘毒寄生在蝗虫体内;对于蝗虫的防治,应从其数量最少时开始,即N1进行痘毒防治。
【小问3详解】
结合模型分析,鸭数量由P2→P3的过程中,蝗虫的数量由N3→N2,数量减少,蝗虫种群种内竞争逐渐减弱。
【小问4详解】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环境容纳量,其大小由环境决定;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农药等进行防治,与化学防治相比,牧鸭治蝗等生物防治①无污染;②有利于保护害虫天敌等有益生物,提高生物多样性;③可长时间保持防治效果。
22. 下图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C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___________。B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有关。
(2)某肾炎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蛋白质,全身会出现水肿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
(3)细胞内产生的尿素等代谢废物要排出体外,须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统。
(4)内环境稳态主要是指内环境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1) ①. B ②. 无机盐和蛋白质
(2)蛋白质从尿液中排出,导致血液中的蛋白质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
(3) ①. 循环系统 ②. 泌尿
(4) ①. 理化性质 ②. 化学组成
【解析】
【分析】突破点是单项箭头,所以A是淋巴,B是血浆,C是组织液。
【小问1详解】
图中A、B、C分别指淋巴液、血浆和组织液,其中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最高。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有关。
【小问2详解】
由题干可知,该肾炎患者的肾脏对蛋白质的重吸收功能弱,蛋白质从尿液中排出,导致血液中的蛋白质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血浆中的水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中,使组织液增多,表现为水肿。
【小问3详解】
细胞内产生的尿素等代谢废物要排出体外,须经过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小问4详解】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组成保持相对稳定。
23. GLP-1是一种多肽类激素,具有葡萄糖浓度依赖性降糖作用,即只有在血糖水平升高的情况下,GLP-1才发挥降糖作用,而在血糖水平正常时,不会使其进一步降低。肠道进食可以促进人体整个肠道内GLP-1的分泌,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可知,GLP-1分泌后,一方面在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同时抑制______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另一方面通过促进肝脏分泌激素FGF21______抑制来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2)研究人员开发的新一代降糖药物索马鲁肽是GLP-1的类似物,有口服片剂和注射针剂两种。实验发现,同样的治疗效果,注射用药量是口服用药量的1/10.推测口服疗效低于注射疗效的原因是_______。
(3)已知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所致。据图分析,索马鲁肽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理由是______。与传统降糖药相比,索马鲁肽这类降糖药因具有葡萄糖浓度依赖性降糖特性,可避免因剂量问题引发的______现象。
【答案】(1) ①. 胰岛A ②. 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2)索马鲁肽是一种多肽,口服时易被消化道内的肽酶水解而失去药效
(3) ①. 不能 ②. 降糖时GLP-1的靶细胞是胰岛B细胞,胰岛B细胞受损会降低药物的疗效 ③. 低血糖
【解析】
【分析】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小问1详解】
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据图可知,FGF21可将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故通过促进肝脏分泌激素FGF21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来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小问2详解】
分析题意,索马鲁肽是一种多肽,口服时易被消化道内的肽酶水解(成为小分子的氨基酸)而失去药效,故同样的治疗效果,注射用药量是口服用药量的1/10。
【小问3详解】
据图分析,降糖时GLP-1的靶细胞是胰岛B细胞,胰岛B细胞受损会降低药物的疗效,故索马鲁肽不能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传统降糖药使用过多时会导致低血糖现象,而索马鲁肽这类降糖药因具有葡萄糖浓度依赖性降糖特性,可避免因剂量问题引发的低血糖问题。
24. 回答下列有关生长素的问题:
(1)合成生长素的原料是________________ 。
(2)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属于极性运输,这种运输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
(3)某研究小组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 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角度(a),如图甲所示。
①在两组实验中,若a相同,则琼脂块中含有生长素的浓度_____(填“一定” 或“不一定”)相同。
②若想在细胞水平上证明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可以取弯曲处做________(填“横切”或“纵切”)片,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测量两侧细胞的平均长度,做出比较。
(4)图乙是水平放置的植株的根、茎对生长素作用的反应曲线,图示字母中表示根近地侧的是_______、茎远地侧的是__________。
【答案】 ①. 色氨酸 ②. 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③. 不一定 ④. 纵切 ⑤. B ⑥. C
【解析】
【分析】试题分析: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影响不同,如下图: 。 四个关键点的含义:A点为较低浓度促进生长,B点促进作用最强,C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D点为较高浓度抑制生长。曲线含义:AB段表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增强;BC段(不包括C点)表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减弱;CD段(不包括C点)表示超过一定的浓度范围,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
【详解】(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色氨酸在生物体内可以转变为生长素,既合成生长素的原料是色氨酸。
(2)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故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的方向是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3)①在两组实验中,若α相同,则琼脂块中含有生长素的浓度不一定相同,因为大于最适生长素浓度和小于最适生长素浓度对胚芽鞘的促进作用,可能正好相同。②若想在细胞水平上证明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可以取弯曲处作纵切片(因为纵切能看清细胞长度的变化)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测量两侧细胞平均长度,作出比较。
(4)图乙是根、茎对生长素作用反应曲线,图示字母中表示根近地侧的是B(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根的生长)、茎的远地侧的是C(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茎的生长弱)。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以及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5. 吗啡是一种镇痛药,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值(动作电位的最大值)及传导速度的影响是镇痛效应的重要机制。用具有生物活性的大鼠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进行相关实验,下表为用不同质量浓度的吗啡溶液作用不同时间后对动作电位幅值和传导速度的影响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大鼠的坐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腓肠肌称为________________。
(2)将大鼠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置于类似于内环境组织液的液体环境中进行相关实验,刺激坐骨神经,当兴奋传导至神经一肌肉接头处(特化的突触)时,导致突触后膜的膜外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从而引起肌肉收缩。
(3)该实验说明吗啡的________________影响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产生,推测其作用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
(4)为了探究兴奋在坐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还是单向的,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取新鲜的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C点位于两电极之间的正中心,即AC=CD)。
若刺激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点,观察到电流表指针不偏转,则说明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刺激D点,观察到电流表指针偏转2次,同时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则也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答案】(1)效应器 (2)由正变负
(3) ①. 浓度和作用时间 ②. 降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从而抑制Na+的内流
(4) ①. C ②. 肌肉收缩
【解析】
【分析】1、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神经节所在的神经元是传入神经元,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以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者腺体。
2、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主要由钾离子外流产生和维持,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主要由钠离子产生和维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取决于神经递质的种类。
【小问1详解】
反射弧中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大鼠的坐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腓肠肌是做出反应部位,即效应器。
【小问2详解】
当兴奋传至突触后膜时,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即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故膜外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
【小问3详解】
根据表格内容可以推出,不同浓度的吗啡及吗啡作用的时间不同,都会影响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较,吗啡作用后动作电位幅值均有所降低,而动作电位的产生与Na+的内流有关,则吗啡的作用机理是降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从而抑制Na+的内流,从而降低动作电位幅值。
【小问4详解】指标处理
叶绿素a含量(mg·g-1)
叶绿素b含量(mg·g-1)
叶绿素a/b
单株干重/g
单株分枝数/个
弱光+水
1.39
0.61
2.28
1.11
1.83
弱光+GR24
1.98
0.98
2.02
1.30
1.54
治理年限
乔木生物量
灌木生物量
草本总生物量
总生物量
草本植物的优势种
青杨
沙棘
乌柳
治理25年
1.27
6.84
0.83
0.85
9.79
膜荚黄芪、苔草、赖草
治理20年
0.39
60.91
0.76
0.65
62.71
苔草、早熟禾、膜荚黄芪
治理15年
0.10
36.71
0.17
0.46
37.44
苔草(高度可达50cm、耐阴性强)
治理10年
0.01
0.40
0
0.28
0.69
针茅(高度可达80cm、喜光也耐半阴)
治理5年
0
0
0
0
0
无法确定
实验处理
动作电位幅值/mV
传导速度/(m/s)
10 min
20min
40 min
10 min
20 min
40 min
生理盐水
9.07
9.13
9.06
3300
33.15
32.96
0.1g/L吗啡溶液
7.82
4.58
2.90
30.15
24.69
19.80
0.2g/L吗啡溶液
5.60
1.64
0
16.02
4.52
0
0.3g/L吗啡溶液
0
0
0
0
0
0
2024泸县四中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泸县四中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四中2023-2024学年高一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四中2023-2024学年高一1月期末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四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四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
2024宜宾四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宜宾四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宜宾市四中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四川省宜宾市四中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期中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