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6诵读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课件+同步教案+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6诵读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课件+同步教案+导学案],文件包含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6诵读教学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pptx、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6诵读教学设计课外古诗词诵读docx、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6诵读预习导学课外古诗词诵读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人,往往对自然环境有敏锐的洞察力,他们善于融景入诗词,将眼前景与心中情融为一体,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唐诗宋词中的景与情。作者简介 常建,生平不详,可能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的美誉。与杜甫合称“李杜”。代表诗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有《苏轼诗集》《苏轼文集》。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词人。其作品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代表作有《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游山西村》《卜算子·咏梅》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初到黄州时家人寓居定慧院中。本词就作于这个时期。写作背景听范读音频,注意语气语调,感受节奏和韵律美。反复诵读诗词,读出节奏和韵味,感受诗词中流露的情感。题破山寺后禅院常 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禅房:僧人住的房舍。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万籁(lài):指各种声响。钟磬(qìng):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进入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树林。曲折的小路通向树林深处,禅房掩映在花木葱茏中。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一切声响此刻全都沉寂,只有钟磬声在空中回荡。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首联从总体上描绘了古寺的风貌:它在高树丛中,旭日照耀下,显得非常宁静、安谧。这一联既点题,又突出了一个“静”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颔联写后禅院环境幽深,景色幽静迷人。“禅房”照应题目中的“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颈联紧承颔联,进一步渲染禅房周围清幽的环境:山光、鸟、潭影,让人感觉心境空灵。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尾联进一步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同时也写出诗人内心的“静境”。客观景致与诗人感受到的禅思理趣巧妙融合。送友人李 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蓬: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浮云:比喻游子行踪不定。落日:比喻难舍之情。自兹去:从此离去。兹,此。萧萧:马嘶叫声。班马:离群的马。送友人 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城郭的北面,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面。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随风飘荡,踏上万里之路了。 浮云飘浮不定,仿佛游子的行踪,落日缓缓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 挥挥手从此离去,友人骑的那匹马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首联交代了告别的地点。“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颔联借孤蓬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表达了对朋友深切的不舍之情。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颈联中,诗人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表现不舍的心意。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尾联写离别时的场景,借马嘶叫衬托离情别绪,突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漏断:指深夜。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深夜壶水渐少,很难听到滴漏声音了,所以说“漏断”。幽人:幽居之人。省(xǐng):知晓。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一弯残月挂在稀疏的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那孤雁的缥缈身影。 孤雁惊飞却又回过头来,心有幽恨却无人知道。它挑遍了寒枝不肯栖息,宁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词的前两句营造了一种夜深人静、月缺桐疏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做铺垫。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意境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鸿“惊起”“有恨”,写鸿“拣尽寒枝不肯栖”,独宿荒冷沙洲,表现了词人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着(zhuó):遭受。苦:苦苦,极力。一任:任凭。零落:凋谢。卜算子·咏梅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 驿站的外面,残破的桥边,梅花自开自落,无人过问。黄昏时分,梅花早已凄冷愁苦,偏偏又遭受狂风暴雨的侵袭。 不想去与百花争春斗艳,任凭百花心生嫉妒。即使凋零飘落,马踏车碾成为尘埃,仍是香气不改。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开头两句说明这梅花不是人精心栽种的,因而寂寞地开着。上片四句写梅花处境恶劣,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花的美德之一是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不与百花争春。下片托梅言志。词人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趋炎附势,而要坚守节操的决心。 《题破山寺后禅院》抒写清晨游破山寺后禅院的感受,以凝练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一种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抒发了诗人忘却世俗、寄情自然的隐逸情怀。 《送友人》中,诗人通过对策马送别情景的描写以及送别时氛围的渲染,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托物抒怀,写出了词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的坚守。 《卜算子·咏梅》通过对梅花遭遇的描写和对梅花品格的歌颂,表现了词人坚贞不屈的高洁品格。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人,往往对自然环境有敏锐的洞察力,他们善于融景入诗词,将眼前景与心中情融为一体,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唐诗宋词中的景与情。作者简介 常建,生平不详,可能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的美誉。与杜甫合称“李杜”。代表诗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有《苏轼诗集》《苏轼文集》。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词人。其作品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代表作有《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游山西村》《卜算子·咏梅》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初到黄州时家人寓居定慧院中。本词就作于这个时期。写作背景听范读音频,注意语气语调,感受节奏和韵律美。反复诵读诗词,读出节奏和韵味,感受诗词中流露的情感。题破山寺后禅院常 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禅房:僧人住的房舍。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万籁(lài):指各种声响。钟磬(qìng):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进入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树林。曲折的小路通向树林深处,禅房掩映在花木葱茏中。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一切声响此刻全都沉寂,只有钟磬声在空中回荡。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首联从总体上描绘了古寺的风貌:它在高树丛中,旭日照耀下,显得非常宁静、安谧。这一联既点题,又突出了一个“静”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颔联写后禅院环境幽深,景色幽静迷人。“禅房”照应题目中的“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颈联紧承颔联,进一步渲染禅房周围清幽的环境:山光、鸟、潭影,让人感觉心境空灵。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尾联进一步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同时也写出诗人内心的“静境”。客观景致与诗人感受到的禅思理趣巧妙融合。送友人李 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蓬: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浮云:比喻游子行踪不定。落日:比喻难舍之情。自兹去:从此离去。兹,此。萧萧:马嘶叫声。班马:离群的马。送友人 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城郭的北面,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面。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随风飘荡,踏上万里之路了。 浮云飘浮不定,仿佛游子的行踪,落日缓缓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 挥挥手从此离去,友人骑的那匹马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首联交代了告别的地点。“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颔联借孤蓬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表达了对朋友深切的不舍之情。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颈联中,诗人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表现不舍的心意。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尾联写离别时的场景,借马嘶叫衬托离情别绪,突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漏断:指深夜。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深夜壶水渐少,很难听到滴漏声音了,所以说“漏断”。幽人:幽居之人。省(xǐng):知晓。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一弯残月挂在稀疏的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那孤雁的缥缈身影。 孤雁惊飞却又回过头来,心有幽恨却无人知道。它挑遍了寒枝不肯栖息,宁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词的前两句营造了一种夜深人静、月缺桐疏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做铺垫。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意境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鸿“惊起”“有恨”,写鸿“拣尽寒枝不肯栖”,独宿荒冷沙洲,表现了词人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着(zhuó):遭受。苦:苦苦,极力。一任:任凭。零落:凋谢。卜算子·咏梅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 驿站的外面,残破的桥边,梅花自开自落,无人过问。黄昏时分,梅花早已凄冷愁苦,偏偏又遭受狂风暴雨的侵袭。 不想去与百花争春斗艳,任凭百花心生嫉妒。即使凋零飘落,马踏车碾成为尘埃,仍是香气不改。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开头两句说明这梅花不是人精心栽种的,因而寂寞地开着。上片四句写梅花处境恶劣,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花的美德之一是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不与百花争春。下片托梅言志。词人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趋炎附势,而要坚守节操的决心。 《题破山寺后禅院》抒写清晨游破山寺后禅院的感受,以凝练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一种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抒发了诗人忘却世俗、寄情自然的隐逸情怀。 《送友人》中,诗人通过对策马送别情景的描写以及送别时氛围的渲染,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托物抒怀,写出了词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的坚守。 《卜算子·咏梅》通过对梅花遭遇的描写和对梅花品格的歌颂,表现了词人坚贞不屈的高洁品格。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