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展开一、单选题
电视剧《走西口》中的主人公田青,从事的是从包头到新疆阿克苏的皮货贩运生意。下面图甲是他的贩运工具,图乙是其贩运途中在沙漠中常见的一种树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所示的运输工具,也是阿拉伯人的主要交通工具
B.田青的皮货贩运路线上的景观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阿克苏所在地区的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
D.包头所处的自然带是温带森林带
2.图乙中所示树木出现于沙漠中属于( )
A.自然带分布的非地带性现象B.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现象
C.海陆位置因素影响下的地带性现象D.地形因素影响下的非地带性现象
图甲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图乙为“M地区气候资料图”,图中山地M一侧的山坡为西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该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海域洋流对沿岸有降温减湿作用
B.M地7月受下沉气流影响
C.该海域洋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作用
D.M地1月受上升气流影响
4.关于图中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M地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山脉右侧自然带成因主要为距离海洋远
C.影响垂直自然带在山脉两侧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热量
D.影响垂直自然带在山脉两侧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部,受西南季风影响较大,森林覆盖率高,山地土壤垂直带谱分异显著。下图为高黎贡山土壤垂直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高黎贡山( )
A.东坡土壤水分含量高于西坡B.黄壤分布上限约为1400米
C.东坡土壤类型比西坡更丰富D.东坡山麓常绿阔叶林广布
6.研究发现高黎贡山从山麓至海拔3400米处,土壤肥力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大,因为海拔高的地区( )
A.枯枝落叶含量多B.微生物对有机质分解多
C.水热条件组合好D.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强
7.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A.应严格禁止旅游、生产、科研等活动B.是保障国民经济发展潜在战略资源
C.具有蓄洪防旱、防风固沙生态效益D.主要作用是培养公众生态文明观念
埃及的西水东调工程引尼罗河水至东部的灌区。西奈半岛北部工程沿线多为沙漠,采用管道输水。下图为埃及西水东调工程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与渠道输水相比,管道输水( )
A.水量大B.坡度小C.连续性差D.损耗少
9.埃及西水东调工程对沿线灌区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
A.方便农产品外运B.改善热量条件
C.扩大种植面积D.提高机械化水平
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抵消掉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我国政府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经过综合测算,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为首个真正实现碳中和的奥运赛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中国要实现碳中和,最大的限制性条件是( )
A.高耗能产业发展迅速B.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升级
C.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较高D.城市化加快,内需扩大
11.本次冬奥会为了实现碳中和,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冬奥会场馆直接使用太阳能发电B.交通运输以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为主
C.冬奥场馆周边拆迁造林,增加碳汇D.办公场馆取消空调,减少制热耗能
读“无家可归的北极熊”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北极熊无家可归是因为( )
A.火山喷发B.全球变暖C.洪涝灾害D.北极开发
13.拯救北极熊,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全球禁止使用煤炭B.植树造林,保护草地
C.将北极熊迁至南极D.设立北极自然保护区
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读下表完成下面小题。
14.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 )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
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得到缓解
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
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
15.该城市是( )
A.拉萨B.深圳C.西安D.太原
人口的迁移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有意识的行为。据此并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图甲表示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示意图,下列表示推力因素的是( )
A.矿产资源丰富B.文化教育发达C.老龄化D.土壤盐渍化
17.由于国家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而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的城市是( )
A.上海B.呼和浩特C.兰州D.大庆
18.影响③④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环境B.社会经济C.国家政策D.战争
二、综合读图题
19.读南美洲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丙地区自然带为__________带,其成因主要是什么?
(2)南美洲西海岸,从甲处到丁处自然带分布特征是__________,其形成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甲、乙两处东侧山地,海拔相似,但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显著,其主要表现是什么?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三、材料分析题
2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阿拉斯加半岛(地理位置如下左图所示)中部北部多年冻土广布,植被以草甸和针叶林为主。阿拉斯加输油管道是世界上第一条伸入北极圈的原油管道。原油在刚冒出地面时温度约为80℃,然后以超过50℃的温度运送。在平坦地带,管道在地面多呈“之”字走向(如下中图),为可能发生的纵向移动和横向移动预留空间;并且管道架设在安装有对流散热装置的支架上(如下右图)。20世纪80年代早期至2005年前后,阿拉斯加北部一些地区的升温幅度达到3℃,致使多年冻土融化并释放温室气体甲烷,加速了气候变暖。
(1)分析地形特点对阿拉斯加南部地区降水分布的影响。
(2)分析输油管道在平坦地带采用“之”字形铺设预留空间的原因并说出采用架空方式的目的。
(3)描述多年冻土融化加速了气候变暖的地理过程。
(4)简述气候变暖对该地区河流和植被的影响。
21.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东北地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图。
材料二 2017年“五一”劳动节山东某中学生小明调查“家族人口迁移”情况时,了解到他的爷爷在20世纪70年代从山东迁往东北,1990年又从东北迁回山东。
材料三 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山东省高2/3,可到了1985年,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超过了黑龙江。
(1)由材料一可知1980年前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三,小明的爷爷20世纪70年代从山东迁往东北的原因是什么?1990年又迁回山东的原因是什么?
(3)1985年后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又称“雁南飞”现象,该现象给山东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图甲是双峰驼,而阿拉伯人地处热带地区,其主要交通工具是单峰驼,A错误;包头到新疆阿克苏是东西方向,体现的是经度地带性规律,故田青的皮货贩运路线上的景观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正确;阿克苏则处于温带荒漠带,C错误;包头所在地区的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D错误;故选B。
2.答案:A
解析:图乙是胡杨,其主要生长在西北沙漠中的绿洲上,沙漠中绿洲水分条件较好,故图乙中所示树木出现于沙漠中是因为水分条件改变而产生的非地带性现象,这不是地带性现象,也不是海陆位置和地形造成的非地带性现象,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答案:A
解析:读图,根据乙图,M地是地中海气候,中纬度大陆西岸是寒流,所以该海域洋流对沿岸有降温减湿作用,A对,C错。该地1月份气温最高,M地位于南半球,7月受西风带影响,盛行西北风,B、D错。故选A。
4.答案:D
解析:结合前面分析,M地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A错。山脉东侧自然带成因主要为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进入,是地形的影响,B错。山脉两侧热量差异不大,影响垂直自然带在山脉两侧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C错。影响垂直自然带在山脉两侧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D对。故选D。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高黎贡山受西南季风影响较大,该山地西坡为迎风坡,降水较多,西坡土壤水分含量高于东坡,排除A;根据图中信息,黄壤分布上限大概在2400米左右,排除B;根据图中信息对比可知,高黎贡山东坡土壤类型比西坡丰富,C正确;东坡山麓地带为亚热带稀树草原土,位于西南季风背风坡,降水少,分布的为灌丛或者草地,排除D。故选C。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高黎贡山位于云南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3400米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水热组合较差,分布着灌木草丛,枯枝落叶较多,土壤肥力随海拔升高而增大,A正确,排除C;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微生物分解速度变慢,排除B;高海拔地区风化和淋溶作用较强,土壤养分流失,肥力下降,排除D。故选A。
7.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自然保护区是宣传教育的活的自然保护管,不应禁止科研等,排除A;自然保护区指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潜在的战略资源,B正确;蓄洪防旱、防风固沙效果不明显,排除C;自然保护区可以培养公共生态文明观念,不是主要作用,排除D。故选B。
8.答案:D
解析:管道输水半径小,输水少,A错误;图中可见有压力输水管道,可知为克服地形起伏不利条件,坡度大,B错误;管道和渠道输水的连续性都好,C错误;管道输水是封闭环境,管道损耗少,而渠道输水有蒸发、下渗等损耗,D符合题意。故选D。
9.答案:C
解析:西水东调工程对沿线灌区提供了农业水资源,确保农作物用水需求,扩大了种植面积,C正确。管道无法运输农产品,A错误。调水工程和热量、机械化无关,BD错误。故选C。
10.答案:C
解析:中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较高,排放的二氧化碳较多,而且在较短时期很难用其他能源替代,因此中国要实现碳中和,最大的限制性条件是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较高,C符合题意;高耗能产业可以采取技术措施实现碳中和,这不是主要限制,排除A;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升级,城市化加快、内需扩大也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的限制性条件,但可以通过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较容易地减缓其限制,因此不是中国实现碳中和最大的限制性条件,排除BD。故选C。
11.答案:B
解析:太阳能发电易受天气、昼夜等因素影响,所有冬奥会场馆不可能实现全太阳能发电,A不符合题意;交通运输以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为主,可以减少矿物能源的使用量,从而少排放二氧化碳,是实现碳中和采取的合理措施,B符合题意;冬奥场馆周边拆迁造林、增加碳汇做法见效较慢,且周边地区拆迁费用较大,对周边居民生产生活干扰较大,因此不是合理的实现碳中和的措施,C不符合题意;冬奥会期间气候寒冷,办公场馆取消空调会影响运动员比赛、生活以及组织工作,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北极熊趴在一小块浮冰上,说明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北极熊将无家可归,B正确。火山喷发主要发生在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和喜马拉雅地区,A错误;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降水丰富,地势相对低平的地方,C错误;北极地区极寒之地,开发困难,D错误;故选B。
13.答案:B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不利于北极熊的生存。对煤炭进行脱硫处理,是缓解酸雨的措施,对缓解全球变暖作用不大,A错误。森林有调节气候,维持全球碳氧平衡的作用,植树造林,保护草地,能够缓解全球气候变暖,B正确。将北极熊迁至南极,操作困难,同时违背了北极熊生长的规律,C错误。设立北极自然保护区,只能对北极熊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无法从根源上缓解全球变暖的趋势,D错误。故选B。
14.答案:D
解析:结合表中信息分析可知,该城市0-14岁人口所占比重下降,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总人口增长迅速主要由机械增长所致,A错误;0-14岁人口所占比重下降,故人口出生率下降,65岁以上人口所占百分比呈下降趋势,则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大量劳动人口的迁入所致),B错误;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老年人口比重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大量外来迁入人口所致,并不意味着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C错误;而15-64岁人口所占百分比增加速度快,该城市人口数量剧增应该为人口机械增长,故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所致,D正确。故选D。
15.答案:B
解析:结合选项中四城市的人口数量变化基本情况,从该城市1982年人口较少,而从1982—2000年城市人口急速上升,故判断该城市最可能为深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答案:D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主要内容掌握,推力因素表示当地不利于人口迁入的因素,拉力因素指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土壤盐渍化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活质量,土壤盐渍化导致人口流向城市,属于推力因素;矿产资源丰富、文化教育发达、老龄化都会吸引人口迁入,属于人口迁移的拉力,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7.答案:A
解析:大庆、呼和浩特和兰州是因矿产开发而引起人口大量迁入,BCD错误;改革开放后,上海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吸引外资较多,人口大量迁入,属于国家宏观经济布局改变而引起的人口迁移,A正确;故选A。
18.答案:B
解析:③④阶段是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期,世界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速度快,因此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B正确;自然环境、国家政策和战争都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只有局部地区部分时间才有可能成为主要因素,ACD错误。
19.答案:(1)热带荒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东南信风背风坡;寒流影响。
(2)自然带南北(经线)方向延伸,南北(经线)方向更替 热量 地形
(3)山麓自然带不同,自然带种类与数量不同,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雪线)高度不同;影响因素:纬度位置。
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丙地位于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可推断丙地的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形成原因主要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处于安第斯山脉西坡,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沿岸受秘鲁寒流影响,降温减湿。
(2)由图可知南美洲西海岸,安第斯山脉纵贯南北,沿岸有秘鲁寒流经过,甲和丁之间跨纬度较多,所以从甲处到丁处自然带分布特征是自然带南北(经线)方向延伸,南北(经线)方向更替,形成因素主要有热量和地形。
(3)由图可知,在甲、丁两处东侧山地,海拔虽然相似,但山麓自然带、自然带种类与数量、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雪线)高度都不同,所以导致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显著。甲纬度偏高,丁纬度纬度偏低,所以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
20.答案:(1)南部沿海(高大)山脉呈东西(西南-东北)走向,位于(盛行)西风迎风坡,降水多,造成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减少(递减)。
(2)原因:地处板块交接地带,地震多发;气温年较差大,热胀冷缩显著。目的:避免地面冻土(层)融化。
(3)多年冻土融化释放出的甲烷大量(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增强了大气保温作用),使得气温升高,致使更多冻土融化,释放出更多温室气体甲烷,从而加速了气候的变暖。
(4)河流:水量增加;结冰期缩短。植被:森林(植被)带北移。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南部沿海高大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南部位于北纬60度以南的区位,受盛行西风影响,位于盛行西风迎风坡,降水多,造成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2)阿拉斯加地处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交接地带,地震多发,受地震影响,管道可能发生的纵向移动和横向移动;由图可知,阿拉斯加纬度高,冬季气温极低,气温年较差大,管道热胀冷缩会产生移动,“之”字形铺设为管道可能发生的纵向移动和横向移动预留空间。阿拉斯加半岛中部北部多年冻土广布,管道架设在安装有对流散热装置的支架上,可减少管道热量对地面的影响,避免地面冻土层融化。
(3)阿拉斯加北部一些地区的升温幅度达到3℃,致使多年冻土融化并释放温室气体甲烷,甲烷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形成逆辐射,增强了大气保温作用,使得气温升高,致使更多冻土融化,释放出更多温室气体甲烷,从而加速了气候的变暖。
(4)气候变暖冰川冻土融化,河流水量增加;气温升高,结冰期缩短。北部温度升高,适合森林生长,森林带北移。
21、
(1)答案:东北
解析:读图可知,1980年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山东、河北等地迁往黑龙江、内蒙古东部等,因此人口迁入区主要在东北。
(2)答案:两次迁移的影响因素都是经济因素;20世纪70年代东北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山东,1985年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农民收入高于东北。
解析:由根据材料二和三可知,20世纪70年代小明的爷爷从山东迁往东北时,东北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山东;20世纪90年代由东北迁回山东时,山东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东北,因此两次迁移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因素。
(3)答案:有利影响: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不利影响:增加了交通、卫生、教育、环保、住房等管理困难。
解析:根据三则材料,结合上题分析,1985年后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迁回山东,对山东来说,迁回人口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可以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利于促进山东资源开发,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尤其是二三产业的发展。从东北迁回山东的人们,把东北的思想文化带到山东,会促进东北文化和山东本地文化的交流。但也会因人口增加,人地矛盾增加,可能引发环境问题,给城市增加交通、卫生、教育、环保、住房等基础设施和管理的困难。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总人口(万人)
35
167
701
0-14岁(%)
35.27
14.63
8.5
15-64岁(%)
58.36
83.15
90.39
65岁及以上
6.37
2.22
1.11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卷(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高考一模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高考一模地理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