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陕西省安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当人们开始通过栽培植物获得食物的时候,农业开始出现并成为人们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伴随着食物稳定的获得,人口发生第一次爆炸性地增加,这时候,人们开始意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在远古传说中很多都以农业生产为内容,伏羲氏结绳而制网,驯养鸟兽;神农氏尝百草,发明耒耜;黄帝播百谷,嫘祖亲蚕;大禹治水更是妇孺皆知,反映了远古时代先民从采集向原始农业过渡的历史,在尧舜时代,史书中就有“食哉惟时”的记载,“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据说是帝舜任用后稷为农官时的命辞,其意为“粮食是治国安民的第一件大事”。
《诗经》中有关农业和粮食经济思想的内容极其丰富。首先,《诗经》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和百姓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景象,它盛赞了弃时农业成就为“乞于今”,即歌颂弃把经营农业的风尚传给后代,又说“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而界,陈常于时夏”充分表达后稷推广农业的功劳和继承发扬精心务农的优良传统。并认为“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既而国家大事之一的祭祀则直接关乎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这是周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的生动体现。周为农耕郜落,因此周人对发展农业十分重视。《尚书·无逸》中载周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而他的后人咸王也把每年督促农业生产作为国之大事,《周颂·噫嘻》中说:“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雏耦”周公还总结了商亡教训,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在《唐凤·鸨羽》中,借农夫之口发出感慨:“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表达了当时广大农民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正是因为当时全社会都重视农业生产,所以才出现“厌厌其麦,绵绵其鹿,载获济济,有实有积,万亿及姊,黍稷茂上,获至拄拄,积之粟粟、其崇如塘,其比如,以开百室,百室盈止”的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的景象。其次“乃求千斯仓、乃未万斯箱”“我仓既盈、我庚维亿”等记载则说明当时的奴隶主贵族们高度重视粮食储备;再次,《诗经》也有一定篇幅对人们抗击自然灾害的办法和措施进行记述。
《周礼》认为、农业是决定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要求地方官员“遂大夫”对农业生产进行督促和检查,“以教稼穑,以稽功事”“简稼器,修稼政”。同时规定相应奖惩措施,即“见宅不毛者有里布、凡田不耕者出屋粟,凡民无职事者出夫家之征”凡庶民不蓄者祭无牲,不耕者祭无盛,不树者无椁、不蚕者不帛,不织者不衰”。对那些不尽力耕织者予以经济制裁,或者进行政治和道德的歧视,贬低政治地位。在救灾抗灾中,《周礼》非常强调政府的作用,并将荒政列为国家的大政之一,通过设置救灾管理机构,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做好灾前准备以及做好灾后的抗灾和救济等措施保证粮食正常供应。应该说,《周礼》中的粮食安全思想是对先秦时期粮食思想的一个新的发展,它更加注重政府在维护粮食安全上的作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救灾抗灾举措,是粮食安全思想的雏形。
《管子》一书集中体现了齐桓公的国相管仲的粮食安全思想。首先,他认为强国富民的根本是“强本事”,即发展农业生产,他说:“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富”于是“积于不涠之仓,藏于不竭之府”。这样,富国就有了保证。在此,他论述了粮食生产的地位和作用:一是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民非谷不食”;二是增产粮食是国家财富的源泉,“积于不涸之仓,务五谷也”;三是粮食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四是粮食是衡量人们饥饱的尺度,考察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首先就要进行粮食方面的调查,“行之田野,视其耕耘,计其农事,而饥饱之国可知也”。一个国家的饥饱问题解决了,才谈得上精神文明建设,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其次,《管子》认为:“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从战略高度上来认识粮食生产和积储的重要性,把控制粮源作为治国要务来对待。第三,管仲认为:王者将财富藏予百姓,霸者将财富藏于大夫,败亡之国和败亡之家将财富藏于箱子。他依据市场粮食的供求关系和价格涨落,灵活操纵实物与财富的演变、聚散,实现藏富于民、平抑粮价和平衡社会矛盾的战略意图。第四,《管子》说:“国出于谷,轨国之篦,货币乘马者也”认为国家政策是以粮食为基础制定的,而国家政策得以实现的手段,则有赖于货币政策的运用。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要使全国用以购买粮食所需的货币量与全国陆运粮食产出量大小成正比,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达到控制粮食供求、价格涨落的目的。第五《管子》称:“谷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国大民众,不淫于言,则民仆壹。”说明管仲始终把粮食作为万物的主宰来看待,惟国脉民生所系,在增加粮食供给的同时,注重粮食储备的调节作用,建立了粮食分级储备制度。同时,他也非常重视提高粮食价格来解决农民生产与收益失衡的问题,以稳定粮食生产。第六,为了发挥齐国粮食优势,疏通剩余粮食流通渠道,调节国内粮食价格,管仲提出在国外粮价低时,要提高本国粮价,国外粮价高时,要适当降低本国的粮价,这样就能掌握粮食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发挥粮食储备优势,同时,他还积极拓展海外贸易,通过渤海与燕国进行海上粮食贸易。管仲的粮食政策从粮食生产、粮食储备、货币粮食流通等方面做了充分论述,无疑成为后世历朝历代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参照,体现了我国古代早期独具特色的粮食安全思想的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探析》)
材料二:
自然灾害种类繁多,频率高发,难以预料,为了加强防范,保障百姓日常生活的粮食需要,自夏朝起就产生了仓储制度。长期以来,仓储制度在各朝各代都成了一项重要的制度,以此来储备粮食物资。在战乱频繁时期,仓储制度也满足了国防需要,捍卫国家主权领土不受侵犯。到了周朝,仓储的用途分工详细、不同的仓储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并由专门的管理人员掌管,发展了官办仓储、秦汉时期隋唐时期也有许多史料记载了仓储制度的优势。
宋代南北两朝,三百多年、经济水平得到大幅发展,大兴水利,大规模开荒,兴建梯田沙田,不断拓展农耕土地的面积,农业水平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尽管农具创新、水利发展,但宋代抵御天灾的能力、对风险的承受度仍然很低,因此,宋朝设置了包括赈巢仓、平止仓,续惠仓等十多种功能各异、管理方式不尽相同的仓储,并且受到了朝廷官员和百姓的重视。
许多规模庞大、全国性的仓储多建于北宋时期,如常平仓、义仓、社仓等,而南宋更倾向于建设地方性质的仓储,如赈巢仓、平籴仓、平止仓、平巢仓、平济仓、永利仓等。仓储的管理以官筹民办为主。仓本的来源有的是地方剩余的经费,有的是各地上供剩余的粮食,也有的来自政府税收各朝各代,仓储多设置于城市中或近郊地区。但是在宋朝,不仅将社仓、水利仓、续惠仓等设置在乡村中,还建设了如义仓这样存在于州县中但专门为乡村服务的仓储,改变了“藏于州县,所恩不过市井惰游辈,至于深山长谷,力穑远输之民,则虽饥饿致死而不能及”的局面。
在宋朝的基础上,以后的各个朝代对仓储制度不断革新,为中国历朝历代的百姓提供了生存保障,为各朝代的繁荣富强提供了稳定的制度建设。但仓储制度在具体运行的过程中由于疏于管理,导致许多救济成果不够显著、效果打了折扣,产生了许多弊端。但不能否认,这是中国古代政府对百姓生活保障做出的一项较为成功的努力尝试。
(摘编自《宋朝仓储制度在乡村的应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农立国,所以古人在开始通过栽培植物获得食物时,就已经意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B.《管子》中蕴含的粮食安全思想,强调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为当时齐国富国强兵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C.宋朝仓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仓本来源多样,依靠仓储制度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
D.宋朝乡村中设置有义仓、社仓、永利仓、续惠仓等,为乡村百姓生活提供保障,可视为当时的一种惠民政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经》中的一些诗句可知,在周朝时仓储问题就得到了当时奴隶主贵族们的高度重视。
B.《周礼》中的举措虽然不能明确惩罚那些惰民,但却能提高耕织者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C.宋朝突破了其他朝代仓储多为城市服务的局限,这是宋朝仓储制度的一种创新性的发展。
D.仓储制度在宋朝国家治理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为当今研究粮食安全问题提供参考。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对粮食问题重视的一项是( )
A.从公元前270年至公元前214年,秦国先后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郑国渠水利工程。
B.文献记载,汉唐宋明清历代帝王会选在春耕之前率文武百官亲自耕田,举行”籍田礼”。
C.宋朝不限制“土地兼并”制度,也逐渐打破市与坊界限,店铺随处可设,早晚都可经营。
D.元世祖重视“藏粮于技”,授命大司农搜集天下农桑之书,编辑成《农桑辑要》颁布天下。
4.《诗经》《周礼》《管子》三本古籍对粮食问题的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
5.材料二从哪些角度介绍了仓储制度的有关内容?请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姜氏胡辣汤
森林
①在隐阳城,人们的早餐大多是胡辣汤。一碗热腾腾的胡辣汤,配上葱花,淋上香油,再加点儿醋,一碗下来,让人满头冒汗,赶走早晨的清冷。
②外地人到此,都会慕名品尝胡辣汤。而品尝之后,觉得这汤太咸、太辣、太烫,就很是疑惑当地人为何单好这口。
③隐阳地理位置特殊,有两条河在此交汇,自古以来就是水上交通要地。商船多,商客多,船工多。船工天天在水里搏击风浪,水冷,性凉,属阴;而胡辣汤温热,料辛味辣,性温,属阳,阴阳平衡,阴阳调和,船工多嗜酒好辣,胡辣汤也是先为船工所喜,渐渐蔓延流传开来,成了隐阳当地必不可少的早餐。
④隐阳最出名的胡辣汤店叫姜氏胡辣汤店。姜氏胡辣汤店距离码头不远,每天早上都能看到店门口排着一溜儿长队。当地人已习以为常,不排队就能喝到姜氏胡辣汤,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⑤为什么要排队呢?一是味道好,二是限量,每天只做200碗,卖够200碗,便不再供应。
⑥有好事者问老板姜中良,你这店人气这么旺,多做一些不好吗?为什么只固定卖200碗呢?
⑦姜中良答,超过200碗,就不是姜氏胡辣汤了,这是我们姜氏胡辣汤的规矩。
⑧有人说,有些老规矩是该遵守,但也应该与时俱进,现成的钱,哪有不弯腰去捡的理。
⑨姜中良就笑而不答了。
⑩每天,姜氏胡辣汤还是200碗,卖完之后,清扫柜台,关门闭窗,姜中良拿起钓鱼竿,去沙、湟河交汇处钓鱼。
⑪姜氏胡辣汤店在隐阳城有200多年的历史了,除去被日本占领的几年歇业之外,一直都正常经营,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
⑫歇业的原因,有许多说法,成了隐阳历史上的一个谜团。地方志办董老师为了解开这个谜团,花了三年的时间专门来研究,结果越研究越扑朔迷离。
⑬地方志办的《隐阳志》最后确定了歇业的原因,相对主流的说法是:为表明心志,表明不与侵略者合作的立场,而歇业。地方志还提到,受降那天,姜氏胡辣汤店做了许多胡辣汤,免费让市民品尝,那是店里有史以来唯一的一次不限量供应。
⑭20世纪90年代,姜氏胡辣汤店有了波折,年轻的姜氏兄弟三个分家了,一时间,城里出现了三家姜氏胡辣汤店,姜中良的胡辣汤店在码头,哥哥姜大良的胡辣汤店在牛行街,弟弟姜小良的胡辣汤店在火车站。
⑮姜中良仍然坚持每天只卖200碗,价格稳定;姜大良店不做限量;姜小良店铺人多便涨价。在这三个兄弟的比赛中,中良似乎要落伍了。
⑯初时也有人说姜中良傻,但过了两年,另外两家胡辣汤店渐渐就不行了,人们还是认姜中良的这家店;再以后,姜中良的店就成了姜氏胡辣汤的品牌象征。
⑰多年过去、隐阳的胡辣汤店也换了不少的商家,但姜氏胡辣汤店一直人气爆棚,这里面的道道,好多人至今还看不透。疫情肆虐,外地医护人员来支援隐阳,餐馆取消堂食,允许线上售卖,一时间,城市像是按下了暂停键。
⑱按说,姜氏胡辣汤店在这个时候完全可以歇业休息,但姜中良仍然开业了,不过这次开业却是大门紧闭,每份胡辣汤都精心打包,仔细消毒,一份一份地送给那些支援人员。
⑲有人就闷了,姜老板,咱这不是每天限量200碗吗?
⑳姜中良说,非常时期,自然是可以改规矩的。我们姜氏胡辣汤的规矩不是没有改过,我爷爷就曾经改过,在受降的那天。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姜中良“笑而不答”、每天卖完后就去钓鱼,说明他是一个固持己见、不重名利、随遇而安的人。
B.地方志办的董老师花了三年时间才确定抗日期间歇业的原因是表明他们不与侵略者合作的立场。
C.姜氏三兄弟分家后,经营地点和经营方式都不一样,最后老二姜中良的店成为了家族的品牌。
D.姜氏胡辣汤受降日和疫情期间都改规矩,说明姜氏胡辣汤的经营者都有原则、有底线,有坚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姜氏胡辣汤”作为小说的标题,贯穿全文,起到了线索的作用,使小说结构更严谨。
B.小说第①段运用了倒叙手法,简要讲述了姜氏胡辣汤店在隐阳城的百年老店历史。
C.小说刻画姜中良的形象时,既有对其神态、语言和动作的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
D.小说结尾将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表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的主题。
8.小说第③段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9.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方面最大的特色是善于设置悬念。请找出其中三处,并简要分析其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达,字逢辰。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寨。夏人三万骑薄城,战竟日不决,达所部止五百人,跃马奋击,所向披靡。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神宗以达孤军遇敌,所全亦不为少,累迁西上阁门使、领英州刺史,为秦凤副总管。讨破河州羌,遂降木征。迁东上路门使、副都总管,真拜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郭逵招讨安南,为行营马步军副都总管。入辞,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也。”达顿首谢曰:“臣得凭威灵灭贼,虽死何惮!”初度岭,闻前锋遇敌苦战,欲往援,偏校有言当先为家基然后进者,达曰:“彼战已危,讵忍为自全计。”下令敢言安营者斩。乃卷甲趋之,士皆自奋,传呼太尉来,蛮惊溃,即定广源。师次富良江,蛮舣斗舸于南岸,欲战不得,达默计曰:“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已而蛮果来,击之,大败,乃请降。师还,拜荣州防御使。以主帅得罪而独蒙赏,乞同责,不听。元丰中,迁金州观察使,加步军都虞候,改马军,超授副都指挥使。以训阅精整,除一子阁门祗候。数被诏奖,进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哲宗立,迁为使,徙节武信。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毅敏。达起行伍,喜读书,神宗以其忠实可任,每燕见,未尝不从容。尝问:“用兵当何先?”对曰:“莫如爱。”帝曰:“威克厥爱可乎?”达曰:“威非不用,要以爱为先耳。”帝善之。
(节选自《宋史·燕达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
B.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
C.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
D.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禁籍,一是指秘藏的珍贵书籍;二是泛指登载宫中供职人员姓名、身份的册籍;文中指后者。
B.顿首,古代跪拜礼之一,行礼时头碰地即起,俗称叩头,是只用于下级对上级时恭敬的行礼。
C.赠,一般指的是我国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有功劳的官员或其亲属加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D.行伍,我国古代军队的编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即二十五人为行,因以“行伍”代指军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戍守怀宁寨时,燕达凭借自己的才能,身先士卒,率领五百部下和西夏的三万骑兵勇敢战斗,最终获胜。
B.燕达没有听从神宗的劝谕,也没有听从校官的建议,而是果断下令斩首了谈论安营的人,出兵平定了广源。
C.面对安南军队驻扎的地点无法交战的情势,燕达巧用计谋,引诱安南人主动出击,最终打败并收降了他们。
D.宋神宗多次下诏奖赏燕达,还破格提拔他做副都指挥使,而他在宴会上也能够从容应对宋神宗的问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也。
(2)以主帅得罪而独蒙赏,乞同责,不听。
14.燕达打了败仗,神宗非但没有治罪于他反而晋升他的官职,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幽居初夏
陆游①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②已过头番笋,木笔③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陆游:号放翁,此诗写于晚年幽居山阴时。②箨龙:竹笋的异名。③木笔:又名辛夷花,其花未开时,苞有毛,尖长如笔,因以名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湖山”二字总领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巧妙地从山光水色中引出“幽居”。
B.首句概言“湖山胜处”,颔联写湖,是近处的静景,颈联写庭院周围,是远处的风光。
C.诗中写放翁心中的郁结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写“以其境过清”时的心境相似。
D.这首诗的前三联写景,尾联结情,景情相衬,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6.这首诗是怎样体现“幽居初夏”之“幽”的?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慕。
(2)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3)《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其思慕“美人”而不得的迷惘、惆怅之情。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①________________的古诗词中,“诗乐合一”的作品有不少,而《李凭箜筷引》当属上乘之作。2022年5月2日,央视一套《经典咏流传》播出了由经典传唱人鲁璐和白举纲共同传唱的《李凭箜筷引》。
经典传唱人白举纲②________________,在反复思考琢磨后打破了以往对传统音乐的想象,将箜篌和流行音乐创新结合在一起。舞台上,伴随着白举纲极富层次感的摇滚噪,现代改良版箜篌一改传统音色的柔美温暖,更具力量感。在传统演奏过程中,箜篌弹奏者的身体会随着节奏韵律的变化,所以也被叫作“坐着的舞蹈”。这一次,著名箜篌演奏家鲁璐也打破传统箜篌坐着弹奏的形式,“舞蹈既视感”更加扑面而来。
箜篌最早被宫廷雅乐所用并一直兴盛至唐朝,后流传民间,奈何老百姓对其知之甚少,会弹奏的乐手也③________________,几乎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人们一度只能通过壁画和浮雕,探寻箜篌背后的音乐记忆。在千年前的李贺笔下,箜篌声音时而清脆悦耳,时而流丽高亢,时而幽婉低缓,时而悦然舒展。而通过现代经典传唱人的演绎,沉睡数百年的箜篌得以重获新生,用这绝妙音色向世人诉说自己的前世今“声”。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框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句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添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指出来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①________________。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②________________。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候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候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升起来,人就不能够看见。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③________________,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21.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他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一样,迫不及待地拿出用纸包着的东西。
B.一种像啄木鸟形态的鸟却在地面上捕食昆虫,十分奇怪。
C.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D.像你这样健壮的人应该去当运动员,窝在这里着实可惜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家乡是一本厚重的书,书中有名山大川、古建遗存,有寻常巷陌、小桥人家,也有传统技艺、民俗风情……这些物质或者非物质的风物构成了独特的家乡文化。家乡文化的精华滋养了人类个体的成长,也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当然,家乡文化中可能还有一些消极的东西禁锢着人们的思想,阻碍着社会文明前进的脚步。生于斯长于斯,我们对家乡拥有许多鲜活的记忆、难以割舍的情感,也有独特的体验、感悟和深刻的思考。
请结合自己在家乡的成长经历,以“我和我的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思想健康,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语言流畅,书写清晰。③不得套作、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古人在开始通过栽培植物获得食物时,就已经意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错误,由原文“伴随着食物稳定的获得,人口发生第一次爆炸性地增加,这时候,人们开始意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可知,伴随着食物稳定的获得,人口发生第一次爆炸性地增加,人们开始意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且“所以”前后构不成因果关系。
C.“依靠仓储制度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错误,由原文“但仓储制度在具体运行的过程中由于疏于管理,导致许多救济成果不够显著,效果打了折扣,产生了许多弊端”可知,依靠仓储制度并没有有效避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
D.“义仓”错,由原文“还建设了如义仓这样存在于州县中但专门为乡村服务的仓储”可知,义仓并不是建在乡村中。
故选B。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周礼》中的举措虽然不能明确惩罚那些惰民”错,由材料一第三段可知,“对那些不尽力耕织者予以经济制裁,或者进行政治和道德的歧视,贬低政治地位”。
故选B。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本文是就粮食仓储问题进行阐述说明的,而不是就店铺而言的,店铺是广义的概念,店铺里的商品不仅是粮食。可见选项C的内容不能证明对粮食问题的重视。
故选C。
4.答案:同:三本古籍都强调粮食生产的重要性,都重视粮食储备。
异:《诗经》涉及人们抗击自然灾害的办法和措施;
《周礼》强调政府及地方官员的作用;
《管子》重视粮食贸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原文“《诗经》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和百姓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景象”“其次‘乃求千斯仓、乃未万斯箱’‘我仓既盈、我庚维亿’等记载则说明当时的奴隶主贵族们高度重视粮食储备”可知,《诗经》强调粮食生产的重要性,重视粮食储备。
由原文“《诗经》也有一定篇幅对人们抗击自然灾害的办法和措施进行记述”可知,《诗经》涉及人们抗击自然灾害的办法和措施。
由原文“《周礼》认为、农业是决定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要求地方官员‘遂大夫’对农业生产进行督促和检查,‘以教稼穑,以稽功事’‘简稼器,修稼政’”“《周礼》非常强调政府的作用,并将荒政列为国家的大政之一,通过设置救灾管理机构,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做好灾前准备以及做好灾后的抗灾和救济等措施保证粮食正常供应”可知,《周礼》强调粮食生产的重要性,都重视粮食储备,同时强调政府及地方官员的作用。
由原文“《管子》一书集中体现了齐桓公的国相管仲的粮食安全思想。首先,他认为强国富民的根本是“强本事”,即发展农业生产”“其次,《管子》认为:‘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从战略高度上来认识粮食生产和积储的重要性,把控制粮源作为治国要务来对待。第三,管仲认为:王者将财富藏予百娃,霸者将财富藏于大夫,败亡之国和败亡之家将财富藏于箱子。他依据市场粮食的供求关系和价格涨落,灵活操纵实物与财富的演变、聚散,实现藏富于民、平抑粮价和平衡社会矛盾的战略意图”可知,《管子》强调粮食生产的重要性,都重视粮食储备,同时重视粮食贸易。
5.答案:①仓储制度的历史沿革及价值;
②宋朝仓储的形成原因;
③宋朝仓储的种类及特点;
④实行仓储制度的利与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二第一段说到从夏朝起就产生了仓储制度,到了周朝,仓储的用途分工详细、不同的仓储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并由专门的管理人员掌管,发展了官办仓储、秦汉时期和隋唐时期也有许多史料记载了仓储制度的优势,然后第二段说到宋代南北两朝仓储制度的发展,最后说到在宋朝的基础上,以后的各个朝代对仓储制度不断革新,所以材料二介绍了仓储制度的历史沿革和价值。
材料二第二、三两段都是在说宋朝仓储制度,第二段说到宋朝设置了包括赈巢仓、平止仓,续惠仓等十多种功能各异、管理方式不尽相同的仓储的原因,所以介绍了宋朝仓储的形成原因。材料二第三段介绍了北宋时期全国性的仓储有哪些,南宋建设的地方性质的仓储有哪些,接着说到宋朝仓储管理的特点,仓本的来源,仓储建立的地点,所以介绍了宋朝仓储的种类及特点。
材料二第四段介绍了实行仓储制度的利与弊。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
A.“说明他是一个固持己见、不重名利、随遇而安的人”分析错误,这表明他是个不重视金钱、知足而乐、有生活情趣的人。
B.“花了三年时间才确定抗日期间歇业的原因”错,原文为“地方志办董老师为了解开这个谜团,花了三年的时间专门来研究,结果越研究越扑朔迷离”。
D.“姜氏胡辣汤的经营者都有原则、有底线、有坚持”错,姜中良的哥哥姜大良、弟弟姜小良改变经营方式,说明他们并没有坚持。
故选C。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B.“倒叙手法”错误,应是补叙手法,补叙的是姜氏胡辣汤店的历史,是对上文内容做补充交代,也与下文情节密切相关。
故选B。
8.答案:①介绍了隐阳的地理位置、人文传统,为人物活动创设了环境。
②解释了胡辣汤味道太咸、太辣、太烫的原因。
③引出下文,使在隐阳最出名的姜氏胡辣汤店顺势登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段落作用的能力。
从内容上看,“隐阳地理位置特殊,有两条河在此交汇,自古以来就是水上交通要地。商船多,商客多,船工多”“船工多嗜酒好辣,胡辣汤也是先为船工所喜,渐渐蔓延流传开来,成了隐阳当地必不可少的早餐”,介绍了隐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传统,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
从结构上分析,“船工天天在水里搏击风浪,水冷,性凉,属阴;而胡辣汤温热,料辛味辣,性温,属阳,阴阳平衡,阴阳调和”照应第二段“而品尝之后,觉得这汤太咸、太辣、太烫,就很是疑惑当地人为何单好这口”,解释了胡辣汤味道太咸、太辣、太烫的原因。同时由胡辣汤顺势引出下文“隐阳最出名的胡辣汤店”姜氏胡辣汤店。
9.答案:①文中直接写“为什么要排队呢”一句,运用了设疑法,引起读者的深思,让读者跟着作者的思路思考吃姜氏胡辣汤排队的原因,避免了行文的平淡。
②小说以姜氏胡辣汤店的反常商业行为“每天只做200碗,卖够200碗,便不再供应”来设置悬念,让读者思考其商业模式,也推动后文的相关情节发展。
③小说以姜氏三兄弟不同的经营方式来设置悬念,让读者思考哪种经营理念能脱颖而出,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④小说以“20世纪90年代,姜氏胡辣汤店有了波折”这个突转来设置悬念,使得小说波澜起伏,曲折跌宕,推动后面情节的发展。
⑤小说关于“歇业的原因”的描写,让读者一时难以琢磨,能引起他们的种种推想,后面揭示原因,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让人心生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表现技巧的能力。
“为什么要排队呢?”作者用疑问句的方式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是限量,每天只做200碗,卖够200碗,便不再供应”,面对排队买胡辣汤的人们,面对如此火爆的生意,姜氏胡辣汤店却每天只做200碗,这一反常的商业行为设置了悬念。
“20世纪90年代,姜氏胡辣汤店有了波折,年轻的姜氏兄弟三个分家了”,作者运用突转法设置悬念,分家后的姜氏胡辣汤店会怎样,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一时间,城里出现了三家姜氏胡辣汤店,姜中良的胡辣汤店在码头,哥哥姜大良的胡辣汤店在牛行街,弟弟姜小良的胡辣汤店在火车站”“姜中良仍然坚持每天只卖200碗,价格稳定;姜大良店不做限量;姜小良店铺人多便涨价”,姜氏兄弟三家不同的经营方式,最后会怎样,运用对比法设置了悬念。
“在这三个兄弟的比赛中,中良似乎要落伍了”“初时也有人说姜中良傻,但过了两年,另外两家胡辣汤店渐渐就不行了,人们还是认姜中良的这家店;再以后,姜中良的店就成了姜氏胡辣汤的品牌象征”,小说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设置悬念。
“歇业的原因,有许多说法,成了隐阳历史上的一个谜团。地方志办董老师为了解开这个谜团,花了三年的时间专门来研究,结果越研究越扑朔迷离”“地方志办的《隐阳志》最后确定了歇业的原因,相对主流的说法是:为表明心志,表明不与侵略者合作的立场,而歇业”,小说关于“歇业的原因”的描写,能引起他们的种种推想,设置悬念,然后后面揭示原因,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让人心生感慨。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在儿童时,和同辈的孩子戏耍,总是摆出军阵列队的形状,年长之人认为他很奇特。长大以后,容貌体态魁梧,善于骑马射箭。
“儿时”是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长老异之”,主谓宾结构,“长老”作主语,前面断开;“容体魁梧”,主谓结构,单独成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D。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常见文化常识的能力。
B.“只用于下级对上级时恭敬的行礼”错误,顿首,这一礼节还用于平辈中行礼。
故选B。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果断下令斩首了谈论安营的人”错误,从原文“下令敢言安营者斩”看出,这只是他下的命令,并没有写已经斩首某个人。
故选B。
13.答案:①你的名声地位已经很高了,不必亲自冒着箭石作战,只要激发勉励将士就行了。
②因为主帅犯了罪而燕达独自受到奖赏,燕达请求同时受处分,皇上没有听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翻译的能力。
①“亲矢石”,亲自冲锋陷阵;“第”,只管;“激勉”,激励。
②“以”,因为;“同责”,同时受处分;“听”,听从。
参考译文:
燕达,字逢辰。他在儿童时,和同辈的孩子戏耍,总是摆出军阵列队的形状,年长之人认为他很奇特。长大以后,容貌体态魁梧,善于骑马射箭。因为才能和武艺成为禁兵,被授任内殿崇班,做延州巡检,戍守怀宁寨。西夏三万骑兵逼近城池,战斗一整天没有决出胜负,燕达的部下只有五百人,他跃上战马奋力搏击,所向披靡。他被擢升为鄜延都监,多次率领士兵深入敌军境内,九次作战都得胜而回。啰兀失守,派燕达援取戍守士兵和军用物资,被敌人袭击,他一边打一边向南撤退,失亡的人很多。神宗因燕达孤军遇到敌人作战,活下来的士卒也不算少,多次升迁燕达担任西上阁门使,兼任英州刺史,担任秦凤副总管。征讨打败河州羌,于是降服木征。升为东上阁门使、副都总管,实际授任为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郭逵招抚征讨安南时,燕达担任行营马步军副都总管。进入朝廷辞行,神宗告诉他说:“你的名声地位已经很高了,不必亲自作战,只要激发勉励将士就行了。”燕达叩头致谢说:“我得以靠威望声势消灭敌人,即使死了怕什么呢!”初次越过山岭,(燕达)听说前锋遇到敌人陷入苦战,想前去救援,校官说应当先替家考虑然后再前进,燕达说:“那里战斗已经危急,怎么能忍心为了保全自己而考虑。”下令敢谈设立营寨驻扎的人斩首。于是整顿盔甲起兵前往,士兵都很振奋,传声呼喊太尉来了,蛮人惊慌溃败,立刻平定了广源。军队临时驻扎在富良江边,蛮人把战船停靠在南岸,想要交战却不能够,燕达默默计议说:“兵法讲求调动敌人却不被敌人调动,我把薄弱环节暴露给他们,他们必定前来攻打。”不久蛮人果然来了,攻打他们,大败蛮人,蛮人请求投降。军队归来,授予燕达荣州防御使。因为主帅犯了罪而燕达独自受到奖赏,燕达请求同时受处分,皇上没有听从。元丰年间,(燕达)升任金州观察使,加授步军都虞候,改任马军,破格授任副都指挥使。因为训练检阅精细整齐,授任他的一个儿子做阁门祗候。多次受到下诏奖赏,进升为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哲宗即位,升为使,调节度武信军。去世,被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叫毅敏。燕达出身于军队。喜欢读书,神宗因为他忠诚老实值得信任,每次宴会,没有不从容交谈的。皇上曾经问他说:“用兵应当把什么作为首要的?”他回答说:“什么都不如爱。”皇上说:“用威力统治爱可以吗?”燕达说:“威力不是不使用,要把爱放在最先罢了。”皇上认为他说得好。
14.答案:①燕达孤军深入,遇到敌人,作战时没有援军。②虽然战败,但战争中活下来的士兵不在少数。③燕达平日里作战英勇,多次打胜仗。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回答的是燕达打败仗官职不降反升的原因;从文中找到燕达作战失败及后续影响的相关信息,“且战目南,失亡颇多。神宗以达孤军遇敌,所全亦不为少,累迁……”可以筛选出两条信息,①“孤军遇敌”燕达孤军深入,遇到敌人,作战时没有援军。②“所全亦不为少”虽然战败,但战争中活下来的士兵不在少数。
前文中“九战皆以胜归”九次作战都得胜而回,可筛选③燕达平日里作战英勇,多次打胜仗。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颔联写湖,是近处的静景;颈联写庭院周围,是远处的风光”说法错误。从诗中来看,颔联“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意思是湖水满溢时白鹭翩翩飞舞,湖畔草长鸣蛙处处,写的是远处的动景;颈联“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意思是新茬的竹笋早已成熟,木笔花却刚刚开始绽放,写的是近处的静景。
故选B。
16.答案:①家居在湖山处,乡间小路横斜,槐柳成荫,居处静幽;
②鹭鸟时时往下飞至水面,处处能听到蛙鸣,用动态反衬幽静;
③故交难觅,无人共赏共谈,写出人事幽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从居住环境来看,诗歌首联写湖光山色之地是诗人的家,槐柳树阴下小径幽幽,勾勒出诗人生活的环境,突出了“幽居”的特点。
从手法来看,颔联展现的是白鹭悠然飞至水面、绿草丛中蛙鸣处处的景象,采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动态衬静态,以有声衬无声,渲染出幽静的氛围。
从人情的角度来看,诗人在尾联叹息老来旧交零落殆尽,无人一起品茶谈心,享湖山之乐,表达出一种寂寞之感,写出人事幽远。
17.答案:(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掇”“渺”“予”。
18.答案:①卷帙浩繁;②独辟蹊径;③寥寥无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1)此处修饰“古诗词”,强调古诗词的丰富多彩,可用“卷帙浩繁”,意思是: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部头很大。
(2)依据后文“在反复思考琢磨后打破了以往对传统音乐的想象”可知,此处强调的是不走寻常路,可用“独辟蹊径”,意思是:比喻独创出新风格或新方法。
(3)依据前文“奈何老百姓对其知之甚少”可知,此处强调的是“会弹奏的乐手”也是很少的,可用“寥寥无几”,意思是:形容数量少。非常稀少,没有几个。
19.答案:在传统演奏过程中,箜篌弹奏者的身体会随着节奏韵律的变化舞动,所以弹奏箜篌也被叫作“坐着的舞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框句的语病有:
(1)成分残缺。“箜篌弹奏者的身体会随着节奏韵律的变化”这个句子缺主语“身体”的谓语,可加“舞动”这个动词;
(2)暗换主语。“所以也被叫作‘坐着的舞蹈’”的主语应是“弹奏箜篌”,而不是前边句子的主语“箜篌弹奏者的身体”。
所以正确的句子是:在传统演奏过程中,箜篌弹奏者的身体会随着节奏韵律的变化舞动,所以弹奏箜篌也被叫作“坐着的舞蹈”。
20.答案:①“时而清脆悦耳,时而流丽高亢,时而幽婉低缓,时而悦然舒展”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多角度具体展现了箜篌声美妙且富于变化的特点,节奏鲜明;②“沉睡”“诉说”等词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作者对箜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1)排比。“时而清脆悦耳,时而流丽高亢,时而幽婉低缓,时而悦然舒展”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四个结构相同的短句,节奏和谐,琅琅上口,同时细腻、生动的展现了箜篌声美妙且富于变化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
(2)比拟。用“沉睡数百年”和“向世人诉说”来修饰“箜篌”,给物以人的动作行为,形象地表达作者对箜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慰,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使文章更生动,能启发读者想象。
2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把握能力。
画线句中的“像”表示推测,好像。
A.“像”表示推测,好像。
B.“像”表示作比较,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
C.“像”表示比喻,把“时间”比喻为“海绵里的水”。
D.“像”表示举例,比如。
故选A。
22.答案:①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
②使劲儿向上升;
③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本处是描写太阳刚刚从海面上升起来了的情景,根据“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可知,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所以可填“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
②根据“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可知,这是在描写太阳向上升起的情景,根据“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可知,太阳在上升过程中并不容易,可填“使劲儿向上升”。
③本处是描写太阳出现在天空,把所有的事物都变成光亮的了,而这时候的景物有太阳、云、海水。而从关联词上看,应该表示递进关系,可用连词“不仅”,可填“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
23.答案:例文:
神秘故乡
伴着长长的车鸣,汽车钻进了一片浓雾。
故乡的晨曦躲在一片远山中,从密密的山路一直飘到了沉睡的荒地上。它唤起了石桥上的尘埃,它驱散了一夜的静谧,它的云雾弥漫在隐约的纱衣下,绽放出了羞涩的微笑。
在这片微笑下,我看不到闪烁的霓虹灯,听不到车水马龙的喧哗。这里是那么清宁、清静与恬静。井台上的辘轳咯吱咯吱地呻吟,牛羊脖子上的铃铛叮当作响,上学孩子的笑闹清脆欢乐,田野沟壑梯梯坎坎纵横交错,如家乡老人饱经风霜的脸。
土豆、红薯和自家腌制的咸萝卜处处飘香。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白中沁紫的蒜辫家家高挂。一条朴实的泥土路上,滚动的铁环下偶尔溅起的泥土扑在农家小孩灿烂的笑脸上,这一切是那么和谐。既柔弱但又坚硬得容不下丝毫的破坏。
石阶的尽头延伸到树林的深处。这是一条多么幽深的石阶,上面总是斑驳着深深浅浅的青苔,在家乡人走过的无数亲切的脚印下退却,又在一个个雨季卷土重来。人和动植物,都为生存付出了无数艰辛的汗水。
涓涓的流水似乎永不干涸。细流冲刷着河底坚硬的河石,但河石仿佛蕴育大山的雄伟沉默,永远地沉思在细流的撞击中,年复一年。
林中的那棵黄桷树从我的记忆中浮现出来,还是一样的挺拔,不一样的是多了道道历史的沟纹,多了少许时间的沧桑。儿时的我总想爬上它的树顶,但惧怕大众的责骂。现在我已经放弃了这种想法。我想,让它成为我心中对故乡敬仰的化身吧!
故乡普通得如同饮食中的小白菜,它既没有桃花满山的艳丽,也没有远飘万里的果香。但它在我的心中却有说不出的神秘,为什么井中的水总是那么甘甜?为什么那位哑巴老奶奶绣的花衣总是那么漂亮?为什么这里的小米饭总是那样香甜?为什么故乡人总是那么纯朴与亲切?
我不明白大山下孕育着怎样坚挺的脊梁,但我明白地底下涌动着无比热情的土壤。我不明白天空下隐藏着多么善良的愿望,但我明白溪流中流淌着永不言败的精神!
无数次地站在那离别的树下,汽车疾驶而过的声音时时萦绕在耳旁,但浓浓的乡音已掩埋了这聒噪的繁华。这种神秘的感觉笼罩着我,说不清也道不明。
解析:本题考查话题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话题是“我和我的家乡”,写作时要注意“请结合自己在家乡的成长经历”,体裁是“记叙文”。
材料给予了多方面的提示,“名山大川、古建遗存”是家乡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寻常巷陌、小桥人家”是家乡人民生活百态,“传统技艺、民俗风情”是家乡独特的风俗习惯,在家乡长大的人,难免都有些津津乐道、难以忘怀的独特记忆,可以结合自己成长的轨迹,把家乡的特点娓娓道来。
“家乡文化中可能还有一些消极的东西禁锢着人们的思想,阻碍着社会文明前进的脚步”则提示我们,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应该也留意到了家乡是否落后于时代,无论是思想、形式还是什么,都可以作出一定的批判,并表达改变家乡面貌的想法;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家乡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新变化,新发展,不但可以写自己的成长,也可以写家乡的“成长”。
【立意】
1.难忘我的家乡。
2.我与家乡共成长。
3.愿倾一己之力,助家乡摆脱落后命运。
【素材】
1.家乡的山很美。最有名的要数莫里峰了。它虽没有泰山之雅,也没有华山之险,更没有黄山之变化,可我却偏爱它。家乡的山连绵起伏,线条是那样自然。山间满是绿树,踏进山中,你便被那数不清的绿色所折服,深绿、浅绿、浓绿、淡绿,这完全是个绿色的世界。家乡的山啊!林荫蔽天,鸟语花香,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2.顺德有美食、美景、抗日遗迹、领头行业,但近二、三十年来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天没有以前的蓝,一年中灰縻天气越来越多,河水也没有以前的清。环境的污染已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政府部门近几年也大力整治污染,开展“青山、碧水、蓝天”工程,现在也初有成效。我相信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下,顺德在不久的将来会重新拥有青山、碧水、蓝天,生活更美好。
3.美丽的太湖,犹如一块晶莹透明的蓝宝石。太湖的水很清。沉睡着的螺蛳、摆动着的水草历历在目,就连水中嬉戏玩耍的小鱼和水底灰褐色的泥沙也能看得一清二楚。岸上的垂柳倒映在湖中,它们随着水波的晃动而摇曳,更加动人。家乡的水啊!美得如诗如画。
【结构】文章以自己一次回故乡的经历为线索,描绘了家乡质朴可爱的风貌,从听觉、视觉等角度进行描写,并加上小作者恰当的联想,让人感受到家乡的美好与令人眷恋,最后以一连串“为什么”“明白……”等句子,流露出对故乡深深的依恋,感情真挚,文字优美。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安康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陕西省安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七校联考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