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2023学年省,市,县,区高中语文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真题合集(含详细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河南省五岳联考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五岳联考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生态文学”的关键是“生态”。这个限定词的主要含义并不仅仅是指描写生态或描写自然,更是指这类文学是“生态的”——具备生态思想和生态视角。生态思想的核心是生态系统观、整体观和联系观。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生态文学基本的特质。
生态文学以生态整体主义或生态整体观作为指导考察自然与人的关系,它对人类所有与自然有关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判断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即生态系统和谐定和持续地自然存在。不把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中心、不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判断的终极度,并不意味着生态文学蔑视人类或者反人类;恰恰相反,生态灾难的恶果和生态危机的现实生态文学家认识到,只有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根本前提和最高价值,人类才有可能真有效地消除生态危机,而凡是有利于生态系统整体利益的,最终也一定有利于人类的长远利主或根本利益。
生态文学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考察和表现主要包括:自然对人的影响(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自然整体以及自然万物与人类的关系,人对自然的征服、控制改造、掠夺和摧残,人对自然的保护和对生态平衡的恢复与重建,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审美,人重返和重建与自然的和谐等。在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时,生态文学特别重视人对自然的责任义务,急切地呼吁保护自然万物和维护生态平街,热情地赞美为生态整体利益而做出的自我特牲,生态文学不能忽视生态责任,它把人类对自然的责任作为文本的主要伦理取向。
生态文学表现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而落点却在人类的思想、文化、经济、科技、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模式上。探寻和揭示造成生态灾难的社会根源,使得生态文学具有了显著的文明批判的特点。许多作家对人类中心主义、征服和统治自然观、发展至上论等思想观念,对破坏生态平衡的自然改造、竭泽而渔地榨取自然资源的经济发展、违反自然规律和干扰自然进程的科技创造、严重污染自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等许许多多的思想、文化、社会现象提出了严厉的批判。正因为这一特征,在判断具体作品是否属于生态文学时,可以不把直接描写自然作为必要条件。一部完全没有直接描写自然的作品,只要揭示了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也堪称生态文学作品。
生态文学在艺术上与其他种类文学一样,并无特别之处。它仅仅是文学的一部分,也并不夸望取代以人为本的文学。但是,日趋严峻的生态危机使它具有越来越重大的价值。生态文学是人类减轻和防止生态灾难的迫切需要在文学领域里的必然反映,是作家对地球以及所有地球生命之命运的深深忧虑在创作中的必然表现。文学家强烈的自然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推动着生态文学兴起、发展并走向繁荣。
(摘编自王诺《什么是“生态文学”?》)
材料二:
中国生态文学肇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转型期。此期间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在公众对生态问题有了更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今天,这些作品对进一步深入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的伦理尊严、人类的生态责任等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引导和启示作用。短暂四十年内,我国的生态文学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获得了令人瞩目的长足进步,逐渐成为中国文学新的生长点,形成勃兴局面。
不过,我们在为生态文学创作兴盛发展欢呼的同时,也要警惕某些打着“生态文学”旗号,却没有真正深入生态现实中去,仅靠“书斋式”的想象替代对生态困境复杂成因的直切观察,使作品脱离生态现实的现象。这些应被生态文学作家抵制。另外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生态文学的“返祖”,即主张从人类中心走向自然中心的极端化倾向。这类写作者则一味沉溺于自然,反对现代文明与改造自然,过分官扬和依赖中国“天人合一”等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命意识,在作品中传达“虚静”“无为”“不争”等价值观。诸如此类制作出来的“文学”,只是取巧地贴上“生态”的时髦标签,使得生态文学作品千篇一律。最终,读者对生态文学作品失去了热情。
文学创作从来不是闭门造车,一旦脱离了现实,那么无论语言多么富有诗意、故事写得再怎么曲折也是枉然,那样的东西也只能是“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生态文学写作的生命力,正如这一名称所蕴含的,主要体现在“文学”“自然”“生态”三个方面。作为生态文学写作者,应该走出书斋,到自然中去,聆听自然的声音,感受自然的律动,包括呼吸清新的空气,享受温暖的阳光,在风雨中接受洗礼等,主动改变人与自然之间的疏远、紧张和敌对的现状,平等地对待自然,像敬畏生命一样敬畏土地和土地上的存在物。当然,人与自然,是对立的统一。在这方面,除了西方国家涌现的大量的优秀的生态作品值得生态写作者们从中吸取有益的成分,中国也有不少值得参照和借鉴的作家作品。
(摘编自马忠《生态文学莫走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______
A.生态文学应具备生态思想和生态视角,其写作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文学”“自然”“生态”三个方面。
B.对于主张从人类中心走向自然中心的极端化倾向,生态文学作家应该提高警惕,在创作实践中自觉抵制。
C.生态文学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考察和表现只包括:自然对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影响、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
D.在生态文学创作中,仅靠“书斋式”的想象替代对生态困境复杂成因的直切观察的现象是需要反对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生态文学带有文明批判的特点,因而一些生态文学家借助生态文学作品探寻、揭示造成生态灾难的社会根源。
B.日趋严峻的生态危机使生态文学具有越来越重大的价值,可以预见,生态文学终有一天会取代以人为本的文学。
C.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认为,生态文学作品要反对改造自然。不过从整体上看,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D.某篇散文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自然,但揭示了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那么这篇散文可以被认为是生态文学作品。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论证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______
A.徐刚等作家以理性的眼光看待地球生态,用深沉的文学情感,把自己走近自然,体验自然的感受诗意地叙写了出来。
B.阿尔贝特在《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一书中提出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思想,对生态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C.一些写作者足不出户,一天能轻松写出几首甚至十几首多采用花草树木等意象加上生态思想或哲理构成的生态诗歌。
D.《山海经》《小石潭记》《徐霞客游记)等景物记、游记,构成了中国古代生态文学基本面貌,至今为读者所称道。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生态文学基本的特质”。
5.生态文学写作者应当如何做到让“生态文学莫走偏”?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守墓
蔡楠
那时,我爹还没有死,也没有这间小屋子,高树墩站在太行山的山梁上,接过记者递过去的一支高档香烟,放到鼻子前嗅嗅,夹在了耳朵上说,我爹经常来这山上的陵园。
你看到了吗?那个 6米高的纪念碑的后面,有103个隆起的土丘。那里躺着的都是我爹的战友,晋察冀军区30团的烈士们,他们在这里躺了很多年了。
我爹来陵园干嘛?他来看望他的战友们。他来给土丘添土,除草,来和他们说话拉家常,他还来给他们点燃一把大叶子烟。我爹说,他是有资格来看望他的战友的。他 1937年就参加了当地的义勇军,后来成了八路军,后来就又转到30团。我爹说他和他的战友们为保卫太行山流过血啊!我爹还说他是没资格来看望战友的,那场惨烈的战斗中,103个战友躺倒在这山梁上,他也负伤了。他的屁股被小日本的弹片削去了半拉。他在家养伤,伤好就退役了。爹说其实也不叫退役,是没跟大部队走。我娘没让他走。我娘说,你高大树现在剩下半拉子屁股,我还能给你生儿育女跟着你,你要是再走恐怕连那半拉屁股都没有了,你没有了屁股,你就连老婆孩子都没有了。
我爹就没有跟大部队走。没走他就没有参加后来的三大战役,也就没有渡江,也就没有在部队当上个师长旅长的。没走他就保住了老婆,他就生下了我高树墩。可是没走,我爹在后来的运动中遭了殃。他被当作逃兵,挨批挨斗,侧歪着身子戴着大高帽子游行。我和我娘当然也跟着吃了挂落儿①。我娘被剪光了头发,甚至她的脖子还挂上了鞋子。我娘受不了,就从这山梁上跳了下去。我就陪着我爹继续挨批斗,一次在高台上被人踹了下去。我被摔成了脑震荡……
哎呀,怎么说起这些不痛快的事情了?还是接着说我爹吧。运动过后,我爹有一阵子不能来烈士陵园了。那些搞运动的人说他没资格来。后来我爹平反了,他就带着我,把山下的房子拆了,在这山梁上搭起了这间小屋。我和他就住在了山梁上,开始为战友们守墓。
那时候这里的土丘大部分被铲平了,树木也被折腾成了树墩子。我爹跪在那一片烈士墓前,侧歪着身子磕了个响头。我咬着手指头傻乐。我乐我爹这么多年了,屁股还没长好,还是一边轻一边重。我爹和我在山梁上开出了一块地,我们用地里的收获换成了一棵棵小松树。几年下来, 103座烈士墓前,都有了一棵绿葱葱的松树。我们重新给坟头筑土,还在坟岔里种上了花草。每当夏天来临,绿树红花相辉映,我爹就在坟地里来回溜达。他一个坟头坐一会儿,一个坟头说一会儿。我不知道他说什么,也不知道具体和谁说。我就冲出来一句,我说爹你说的都是瞎话,你又不知道他们是谁,这些都是没名字的坟头。
我爹就扬起手来又要掴我。我闪过了他的巴掌。我爹说,你这傻小子倒真提醒了我,我虽然不知道哪个坟头埋的是谁,但我知道他们都是 30团的战士,我都记得他们的名字!我给他们做个灵牌吧!我爹就利用一个夏天做了灵牌,他回忆着,让我在灵牌上写了他回忆起来的名字:张平安、周四代、刘豆、王石头、李老夯……
写完灵牌,我爹觉得还缺点东西。他就带着我来到了山梁间。我们看好了一块突出的石头。我们爷俩就找来锛子凿子大锤,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开凿。第二年夏天,一块 6米高、1米宽的石碑就矗立在了烈士墓前。我爹攥住我破烂不堪的手落了泪,他说傻小子,你看你这手像把锉了!我嬉笑着对爹说,你还说我呢,你的手以后可以当锯子使了!
我们爷俩就快乐地取笑着。我们爷俩就快乐地守护在这里。一晃就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觉得这没什么,这成了我俩生活的全部。我们选择了在山梁上生活,在山梁上守候。我爹还选择了在山梁上埋掉自己。
死时,我爹没掴我,他掴不动了,他说话都快没有力气了,他对我说,树墩你个傻小子给我听好了,你以后要继续守在这里,不许下山。偷吃花木的牲口来,你要赶走它们;砍伐树木的商人来了,你要写走他们;凭吊烈士的学生、群众和官员来了,你要接待他们……
我点头,这些不用你说,我知道。我爹笑了一下,他那时候还能笑一下,真有意思,我爹又说,傻小子,是我耽误了你,让你摔成个傻子, 50多岁了连个媳妇也没讨上!我说,我有媳妇,这山梁和墓地就是我的媳妇!
我爹就咽了气。我把他埋在了烈士墓旁边,我给他筑上一个土丘,我也给他裁上了一棵松树。等我也死了,就让小松树守着我爹吧!
记者师傅,你不要写我,要写就写写我爹。在我心目中,我爹不是个逃兵,他也是个英雄。你还要写上我的请求,请求整修一下烈士陵园。如今活人都住进了高楼大厦,给他们换来这种享受的人更应该有个好的归宿,你说呢?
(有删改)
【注】①挂落儿:被连累。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小说中父亲说自己有资格来陵园来看望他的战友;又说自己没有这个资格,主要原因是他当初当了逃兵。
B.小说中父亲看到儿子的手破烂不堪而落泪,说明他疼爱儿子;对儿子因他被摔留下后遗症未成家而愧疚。
C.小说中的“我”把父亲埋在烈士墓旁,筑上土丘,栽上了一棵松树,说明父亲在“我”心中也是个英雄。
D.“你不要写我,要写就写写我爹”,这是“我”向记者提出的“请求”,符合“我”的身份与心境,耐人寻味。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小说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我”讲述父亲守护战友陵墓的故事,暗线是父亲几十年坚守初心、缅怀战友的情怀。
B.小说生活气息浓郁,巍峨的太行山梁、矗立的石碑、渐渐老去的父亲……宛然在目;语言既清新自然,亦不失庄重典雅。
C.小说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文字,但仍能让人感受到保卫太行山战斗的艰苦与残酷、烈士们牺牲的壮烈。
D.小说叙事角度独特:作为父亲的陪伴者,“我”之所见所闻真实可信;作为儿子。“我”对父亲的所思所想有所领悟。
8.小说的标题“守”意蕴丰富,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9.小说以回答关于父亲“守墓”等问题来结构全文。请依据小说内容,并模拟记者的身份,列出几个主要问题,作为向“我”进行采访的提纲。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古。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弗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骊姬嬖,欲立其子。
晋侯①使太子中生伐东山皋落氏。里克②谏曰:“太子奉冢祀、社稷之渠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夫帅师,专行谋,誓军旅,君与国政之所图也,非太子之事也。师在制命而已,案命则不威,专命则不孝。故君之嗣嫡不可以帅师。君失其官,帅师不威,将焉用之?且臣闻皋落氏将战,君其舍之。”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不对而退。见太子,太子曰:“吾其废乎?”对曰:“ 告之以临民教之以军旅不共是惧何故废乎?且子惧不孝,无惧弗得立。 修己而不责人,则免于难。”
太子帅师,公衣之偏衣③,佩之金玦。里克谢病,不从太子。狐突御戎,先友为右。梁余子养御罕夷,先丹木为右。羊舌大夫为尉。先友曰:“衣身之偏,握兵之要,在此行也,子其勉之!偏躬无慝,兵要远灾,亲以无灾,又何患焉?”狐突叹曰:“衣之尨服,远其躬也;佩以金玦,弃其衷也。尨,凉;金,寒;玦,离,胡可恃也?虽欲勉之,狄可尽乎?”梁余子养曰:“帅师者,受命于庙,有常服矣,不获而尨,君命可知也。死而不孝,不如逃之。”罕夷曰:“尨奇无常,金玦不复,虽复何为?君有心矣。”先丹木曰:“是服也,狂夫阻之。君曰‘尽敌而反’,敌可尽乎? 虽尽敌,犹有内谗,不如违之。”羊舌大夫曰:“不可。违命不孝,弃事不忠。虽知其寒,恶不可取,子其死之。”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①晋侯:指晋献公。②里克:晋献公的重臣。③偏衣:杂色的军衣,下文的“尨”与此义同。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告之A以临民B教之C以军旅D不共E是惧F何G故废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嬖,指被宠爱,“洎牧以谗诛”的“诛”表示被诛杀,两者用法相同。
B.“从曰抚军”与“献诸抚军”(《促织》)两句中的“抚军”意思不同。
C.誓,指出征前告诫将士,表示决心,与成语“信誓旦旦”中的“誓”词性不同。
D.“恶不可取”与“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恶”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晋侯想要立骊姬为夫人,进行占卜,出现“吉”“凶”两种结果。他只取用“吉”的结果,没有听从卜人的劝说。
B.晋侯派遣申生讨伐东山皋落氏,给申生准备了杂色的军衣和金玦,要求申生把敌人全部消灭才能返回晋国。
C.跟随太子申生出征的有狐突、先友、梁余子养、羊舌大夫等人,而里克以生病为由,并没有陪同太子出征。
D.跟随太子的臣子都认为晋侯送给太子杂色的军衣不合常规,金玦表达与太子决裂之意,会给太子带来危险。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修己而不责人,则免于难。
②虽尽敌,犹有内谗,不如违之。
14.里克反对晋献公派太子统率军队出征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海棠歌
陆游
我初入蜀鬓未霜,南充樊亭①看海棠。
当时已谓目未睹,岂知更有碧鸡坊。
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
蜀姬艳妆肯②让人,花前顿觉无颜色。
扁舟东下八千里,桃李真成仆奴尔。
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
风雨春残杜鹃哭,夜夜寒衾梦还蜀。
何从乞得不死方,更看千年未为足。
【注】南充樊亭:与下文中的“碧鸡坊”均为四川地名。②肯:相当于“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诗人刚刚来到蜀中的时候,头发还没变成苍白色,在南充的樊亭观赏海棠花。
B.诗人认为“蜀姬”装扮艳美,不肯谦让于人,但在碧鸡海棠面前,她们会黯然失色。
C.诗人以“桃李”“芍药”“杜鹃花”与碧鸡海棠对比,凸显了对碧鸡海棠的赞扬。
D.“何从”两句,写诗人期盼求得“不死方”,以满足自己永远观赏碧鸡海棠之愿。
16.有人认为,本诗十六句,层次清晰。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酒是水质的诗,诗是心酿的酒。古代文人与酒有不解之缘。曹操的《短歌行》中“ ______ , ______ ?”传达出只有狂饮可解脱忧闷之情。
(2)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告诫君王:若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要广开言路;想到以谗言陷害别人的小人,就远离他们、端正自身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3) 古诗词常借“流水”的意象来抒发王朝兴废之感,比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 ______ , ______ ”。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是“金字塔”式,即先广泛学习打基础,再慢慢往上攀登,在某一领域到达高峰。但是奥运冠军刘璇却拥有着“倒金字塔”式的人生。从五岁开始,她始终沉浸在体操这个领域,不到 20岁就达到了人生巅峰。21岁的她宣布退役,开启转型之路。去北大新闻系读书、当演员、做歌手、主持节目、创业成为CEO,她不断更新自己,活出了不一样的精彩。
对于上述两种不同的人生轨迹,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夏天最方便的消暑工具就是扇子。 A_____,发明了“机械扇”。汉代研制出一种“叶轮拔风”的“降温神器”。《西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在巨轮上安上七个叶片,B_____,七个叶片飞速旋转,空气被搅动起来产生阵阵凉风。
古人的消暑神器还有冰鉴。中国古人很早就掌握了冰块的储藏技术,像《周礼•天官》中就有相关的记载。祖先们在冬天从河水或湖水中取出冰块,放进专门的地下冰窖储存,并在夏天拿出这些冰块放进冰鉴。 C_____,外面的叫鉴,用来装冰;里面的叫缶,用来装酒馔为了躲避暑热,①古人还有最直接的一个避暑,②就是去不热的地方。③例如,④庐山7月每日最高气温平均为25.9℃,⑤比九江市的7月每日最高气温平均值低了大约7℃左右。⑥所以,⑦自古以来庐山就是避暑圣地。⑧李白、白居易、周敦颐、欧阳修等人都到过庐山避暑。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仙都风景区有一株石笋,石笋① ,顶部有一方四时不竭天然池水,相传是轩辕黄帝在此铸鼎炼丹形成的。石笋又名鼎湖峰,自晋代起就闻名于世。春日的仙都,满眼皆绿, 弥漫的雾气像飘拂的翠纱。远远望去,轻风吹拂雾气,鼎湖峰在翻腾的雾海中② 。
仙都景区是一个偌大的公园,吸引我的除了鼎湖峰,还有那里的连成一片的“树”。我的视线常被粗壮茂密的 香樟树桂花树槭树合欢树吸引过去,一路始终在扬着头看树,脖颈已酸涩。
(摘编自张抗抗《仰视缙云》)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有读者提出疑问:画横线部分为什么不写成“香樟树、桂花树、槭树、合欢树”?请以作者的口吻写一段话,解释这样处理的原因。
23.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说说二者用法上的不同。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C、D、A、、
【解析】(1)C.“自然对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影响、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错误,以偏概全,依据文本,生态文学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考察和表现除了自然对人物质和精神的影响、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外,还包括“自然整体以及自然万物与人类的关系,人对自然的征服、控制、改造、掠夺和摧残,人对自然的保护和对生态平衡的恢复与重建,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审美,人类重返和重建与自然的和谐等”。
故选C。
(2)A.因果关系有误,原文是“探寻和揭示造成生态灾难的社会根源,使得生态文学具有了显著的文明批判的特点”;
B.“生态文学终有一天会取代以人为本的文学”曲解文意,推断依据不充分,原文的相关表述是“生态文学在艺术上它与其他种类文学一样,并无特别之处。它仅仅是文学的一部分,也并不奢望取代以人为本的文学”“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获得了令人服目的长足进步,逐渐成为中国文学新的生长点,形成勃兴局面”。
C.“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认为,生态文学作品要反对改造自然”表述有误,两则材料都没有这种观点。
D.正确。
故选D。
(3)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观点(论点)是当今生态文学创作不能闭门造车,生态文学写作者应该走出书斋,到自然中去汲取创作的养料或借鉴其他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
A.最适合论证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观点。
B.所述阿尔贝特《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一书提出的生态伦理思想,对生态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并未涉及当下生态文学创作实践本身。
C.表达内容虽然与生态文学创作有关,但与材料二作者的观点完全相反。
D.所述,重在强调《山海经》《小石潭记)《徐霞客游记》等景物记、游记在中国古代生态文学中的地位,也未涉及当下生态文学创作实践本身。
故选A。
(4)由“生态文学以生态整体主义或生态整体观作为指导考察自然与人的关系,它对人类所有与自然有关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判断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即生态系统和谐定和持续地自然存在”可知,生态文学是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文学;
由“生态文学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考察和表现主要包括:自然对人的影响(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自然整体以及自然万物与人类的关系,人对自然的征服、控制改造、掠夺和摧残,人对自然的保护和对生态平衡的恢复与重建,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审美,人重返和重建与自然的和谐等”可知,生态文学是一种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文学;
由“生态文学表现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而落点却在人类的思想、文化、经济、科技、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模式上。探寻和揭示造成生态灾难的社会根源,使得生态文学具有了显著的文明批判的特点”可知,生态文学是一种探寻导致生态危机社会根源的文学。
(5)由“我们在为生态文学创作兴盛发展欢呼的同时,也要警惕某些打着‘生态文学‘旗号,却没有真正深入生态现实中去,仅靠‘书斋式’的想象替代对生态困境复杂成因的直切观察,使作品脱离生态现实的现象。这些应被生态文学作家抵制。另外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生态文学的‘返祖’,即主张从人类中心走向自然中心的极端化倾向”可知,对生态文学创作中的不良现象,如生态文学的“返祖”等,提高警惕;
由“作为生态文学写作者,应该走出书斋,到自然中去,聆听自然的声音,感受自然的律动,包括呼吸清新的空气,享受温暖的阳光,在风雨中接受洗礼等,主动改变人与自然之间的疏远、紧张和敌对的现状,平等地对待自然,像敬畏生命一样敬畏土地和土地上的存在物”可知,重新认识生态,回归自然,寻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由“人与自然,是对立的统一。在这方面,除了西方国家涌现的大量的优秀的生态作品值得生态写作者们从中吸取有益的成分,中国也有不少值得参照和借鉴的作家作品”可知,借鉴中西方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从中吸取有益成分。
答案:
(1)C
(2)D
(3)A
(4)①生态文学是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文学;
②生态文学是一种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文学;
③生态文学是一种探寻导致生态危机社会根源的文学。
(5)①对生态文学创作中的不良现象,如生态文学的“返祖”等,提高警惕;
②重新认识生态,回归自然,寻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③借鉴中西方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从中吸取有益成分。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
6~9.【答案】A、B、、
【解析】(1)A.“父亲说自己没有资格……主要原因是他当初当了逃兵”错误,结合原文“他被当作逃兵,挨批挨斗,侧歪着身子戴着大高帽子游行”“后来我爹平反了,他就带着我,把山下的房子拆了,在这山梁上搭起了这间小屋”可知,逃兵是运动中强加给父亲的罪名,后来还为此平了反;结合原文“爹说其实也不叫退役,是没跟大部队走。我娘没让他走。我娘说,你高大树现在剩下半拉子屁股,我还能给你生儿育女跟着你,你要是再走恐怕连那半拉屁股都没有了,你没有了屁股,你就连老婆孩子都没有了”“我爹就没有跟大部队走。没走他就没有参加后来的三大战役,也就没有渡江,也就没有在部队当上个师长旅长的”可知,父亲说自己没有资格来看望战友,主要原因是他养好伤之后,落下残疾,在母亲的要求下退了役,没有跟随部队继续征战;综观全文,父亲也从未视自己为“逃兵”。
故选A。
(2)B.“亦不失庄重典雅”错误,“庄重”,指(言语、举止)不随便,不轻浮;“典雅”,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前者能与文本语体切合,后者则难副其实,尽管小说中有些排比的句子,如“偷吃花木的牲口来,你要赶走它们;砍伐树木的商人来了,你要骂走他们;凭吊烈士的学生、群众和官员来了,你要接待他们……”等,也只能说比较整齐,与“典雅”无关。
故选B。
(3)①结合原文“运动过后,我爹有一阵子不能来烈士陵园了。那些搞运动的人说他没资格来。后来我爹平反了,他就带着我,把山下的房子拆了,在这山梁上搭起了这间小屋。我和他就住在了山梁上,开始为战友们守墓”“我爹和我在山梁上开出了一块地,我们用地里的收获换成了一棵棵小松树。几年下来,103座烈士墓前,都有了一棵绿葱葱的松树。我们重新给坟头筑土,还在坟岔里种上了花草。每当夏天来临,绿树红花相辉映,我爹就在坟地里来回溜达。他一个坟头坐一会儿,一个坟头说一会儿”可知,父亲生前数十年战胜种种磨难,矢志不渝,为当年牺牲的晋察冀军区30团的103位战友守卫陵园。
结合原文“我爹和我在山梁上开出了一块地,我们用地里的收获换成了一棵棵小松树。几年下来,103座烈士墓前,都有了一棵绿葱葱的松树。我们重新给坟头筑土,还在坟岔里种上了花草”“后来我爹平反了,他就带着我,把山下的房子拆了,在这山梁上搭起了这间小屋。我和他就住在了山梁上,开始为战友们守墓”“我给他们做个灵牌吧!我爹就利用一个夏天做了灵牌,他回忆着,让我在灵牌上写了他回忆起来的名字:张平安、周四代、刘豆、王石头、李老夯……”“写完灵牌,我爹觉得还缺点东西。他就带着我来到了山梁间。我们看好了一块突出的石头。我们爷俩就找来锛子凿子大锤,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开凿。第二年夏天,一块6米高、1米宽的石碑就矗立在了烈士墓前”“死时,我爹没掴我,他掴不动了,他说话都快没有力气了,他对我说,树墩你个傻小子给我听好了,你以后要继续守在这里,不许下山。偷吃花木的牲口来,你要赶走它们;砍伐树木的商人来了,你要写走他们;凭吊烈士的学生、群众和官员来了,你要接待他们……”可知,父亲生前把自家房子迁到墓园旁,带着“我”一起守墓,做灵牌、修墓碑、栽树、种花,临终嘱“我”把墓守好。
结合原文“记者师傅,你不要写我,要写就写写我爹。在我心目中,我爹不是个逃兵,他也是个英雄。你还要写上我的请求,请求整修一下烈士陵园。如今活人都住进了高楼大厦,给他们换来这种享受的人更应该有个好的归宿”可知,昭示当今社会及后世人们: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的背景下,要牢记并践行烈士们的牺牲精神,坚守初心,不辜负烈士的鲜血。
(4)结合原文“那时,我爹还没有死,也没有这间小屋子,高树墩站在太行山的山梁上,接过记者递过去的一支高档香烟,放到鼻子前嗅嗅,夹在了耳朵上说,我爹经常来这山上的陵园”可知,高树墩同志,请问您的父亲高大树先生生前经常来陵园干什么?
结合原文“那个6米高的纪念碑的后面,有103个隆起的土丘。那里躺着的都是我爹的战友,晋察冀军区30团的烈士们,他们在这里躺了很多年了”“他来看望他的战友们。他来给土丘添土,除草,来和他们说话拉家常,他还来给他们点燃一把大叶子烟。我爹说,他是有资格来看望他的战友的……我爹就没有跟大部队走。没走他就没有参加后来的三大战役,也就没有渡江,也就没有在部队当上个师长旅长的。没走他就保住了老婆,他就生下了我高树墩。可是没走,我爹在后来的运动中遭了殃。他被当作逃兵,挨批挨斗,侧歪着身子戴着大高帽子游行”可知,能不能请您简要回顾一下您父亲生前战斗、生活的情况?
结合原文“后来我爹平反了,他就带着我,把山下的房子拆了,在这山梁上搭起了这间小屋。我和他就住在了山梁上,开始为战友们守墓”“那时候这里的土丘大部分被铲平了……我们爷俩就快乐地取笑着。我们爷俩就快乐地守护在这里。一晃就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觉得这没什么,这成了我俩生活的全部。我们选择了在山梁上生活,在山梁上守候。我爹还选择了在山梁上埋掉自己”可知,那么,您和父亲上山建小房子守墓后,做些了什么?
结合原文“死时,我爹没掴我,他掴不动了,他说话都快没有力气了,他对我说,树墩你个傻小子给我么好了,你以后要继续守在这里,不许下山。偷吃花木的牲口来,你要赶走它们;砍伐树木的商人来了,你要写走他们;凭吊烈士的学生、群众和官员来了,你要接待他们……”可知,您父亲临终前有没有留下什么遗呢?
结合原文“记者师傅,你不要写我,要写就写写我爹。在我心目中,我爹不是个逃兵,他也是个英雄。你还要写上我的请求,请求整修一下烈士陵园。如今活人都住进了高楼大厦,给他们换来这种享受的人更应该有个好的归宿,你说呢”可知,高树墩同志,您自己有什么要对人们说的话吗,如期望之类的?
答案:
(1)A
(2)B
(3)①父亲为牺牲的战友们守墓;父亲生前数十年战胜种种磨难,矢志不渝,为当年牺牲的晋察冀军区30团的103位战友守卫陵园。②父亲希望“我”继续守墓;父亲生前把自家房子迁到墓园旁,带着“我”一起守墓,做灵牌、修墓碑、栽树、种花,临终嘱“我”把墓守好。③昭示当今社会及后世人们: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的背景下,要牢记并践行烈士们的牺牲精神,坚守初心,不辜负烈士的鲜血。
(4)①高树墩同志,请问您的父亲高大树先生生前经常来陵园干什么?②能不能请您简要回顾一下您父亲生前战斗、生活的情况?③那么,您和父亲上山建小房子守墓后,做些了什么?④您父亲临终前有没有留下什么遗呢?⑤高树墩同志,您自己有什么要对人们说的话吗,如期望之类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意蕴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本,既要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又要挖掘其深层意蕴。
(4)本题考查学生结合作品列出采访提纲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提问。
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0~14.【答案】D、D、、、
【解析】(1)句意:命令您治理百姓,教导您熟悉军事,忧虑的是不能完成任务,为什么要把你废掉呢?
“告之以临民”与“教之以军旅”结构一致,应在 BD 处断句;
“不共是惧”是宾语前置句,应为“惧不共”,句意完整,且“何故”固定搭配,语意完整,中间不断开,应在F处断句。
综上所述,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处需要断句为BDF。
(2)A.句意:骊姬被宠爱/等到李牧因受污蔑而被杀死。
B.“抚军”,官名,抚军;巡抚。
句意:跟随君主出征称为抚军。/把蟋蟀献给了巡抚。
C.“信誓旦旦”的“誓”,誓言。句意:对军队发号施令/誓言说得非常诚恳可靠。
D.“意思相同”错误,意思不同。“恶不可取”的“恶”,不忠不孝之事;“彼恶知之”的“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句意:不孝不忠这样的邪恶是不可取的/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
故选D。
(3)D.“都认为晋侯送给太子杂色的军衣不合常规,金玦表达与太子决裂之意,会给太子带来危险”错误,结合原文“先友曰:‘衣身之偏,握兵之要,在此行也,子其勉之!偏躬无慝,兵要远灾,亲以无灾,又何患焉?’”可知,先友认为国君送给太子杂色的军衣和金玦没有恶意,是表达亲近,会让太子远离灾难。
故选D。
(4)①“修”,修养;“责”,责怪;“难”,祸难。译文:修养自己而不责怪旁人,就会免于祸难。
②“虽”,即使;“谗”,谗言;“违”,违背。译文:即便是把敌人全部消灭了,还有内部的谗言,不如违背了他的命令。
(5)由“晋侯使太子中生伐东山皋落氏。里克谏曰:‘太子奉冢祀、社稷之渠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可知,太子统率军队出征,不符合古代的制度;
由“夫帅师,专行谋,誓军旅,君与国政之所图也,非太子之事也。师在制命而已,案命则不威,专命则不孝。故君之嗣嫡不可以帅师。君失其官,帅师不威,将焉用之”可知,太子统率军队出征,于君于太子均不利;
由“且臣闻皋落氏将战,君其舍之”可知,对方有备,太子统率军队出征存在危险。
答案:
(1)BDF
(2)D
(3)D
(4)①修养自己而不责怪旁人,就会免于祸难。
②即便是把敌人全部消灭了,还有内部的谗言,不如违背了他的命令。
(5)①太子统率军队出征,不符合古代的制度;②太子统率军队出征,于君于太子均不利;③对方有备,太子统率军队出征存在危险。
参考译文:
晋献公想把骊姬立为夫人,便用龟甲来占卜,结果不吉利;然后用蓍草占卜,结果吉利。晋献公说:“照占筮的结果办。”卜人说:“占筮不灵验,龟卜很灵,不如照灵验的办。”晋献公不听卜人的话,把骊姬立为夫人,骊姬生了奚齐,她随嫁的妹妹生了卓子。骊姬被宠爱,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晋献公派太子中生进攻东山皋落氏。里克进谏说:“太子执掌管理着重大祭祀和祭祀社稷的谷物,是早晚照看国君饮食的人,所以才称为冢子。国君外出就守护国家,如果有别人守护就跟随国君。跟随君主出征称为抚军,在国居守称为监国,这是古来的制度。统率军队,决断行军的谋略,对军队发号施令,这是国君和执政的卿大夫所要策划的,不是太子的事。出兵打仗在于统帅能够专制命令,承受君主的命令指挥军队就没有权威,如果不接受君主命令擅自行事则又是不讲孝道。所以国君的大儿子不可以让他来统率军队。国君丢失了任官授权的原则,太子率军又没有权威,你还用他做什么呢?而且臣下听说皋落氏准备出兵迎战,君王还是不要太子去为好。”晋献公说:“我的儿子,还不知道他们谁能立为大子呢!”里克听后没有回答就退下了。里克去见太子申生,大子说:“我恐怕要被废掉了吧?”里克回答说:“命令您治理百姓,教导您熟悉军事,忧虑的是不能完成任务,为什么要把你废掉呢?况且做儿子的应该害怕不孝,不应该害怕不能被立为嗣君,修养自己而不责怪旁人,就会免于祸难。”
太子申生带领军队,晋献公让他穿上了杂色的军衣,佩戴金玦。里克称病,没有跟从太子。狐突为太子驾驭戎车,先友在车右跟随。梁余子养为罕夷驾驭戎车,先丹木为这乘戎车的车右。羊舌大夫为军尉。先友对太子说:“君主给你穿上杂色的军衣,让你掌握军事大权,(成败)在此一行,你一定要尽力啊!(君主让你穿杂色的军衣)意在分他的一半衣服给你,看来没有恶意,手握兵权就远离了灾难,与国君亲近又逃离灾祸,你还担心什么呢?”狐突叹息说:“赐给他穿杂色军衣,那是要使他疏远;让他佩戴有缺口的金玦,那是表示丢弃太子的内心。杂色,意味凉薄;金,意味寒冷;玦,意味决绝,这怎么可以依靠呢?虽然要勉力而为,狄人难道可以消灭得一人不剩吗?”梁余子养说:“统率军队的人,要在君主的祖庙里接受命今,穿有常规的服装。不能获得常规服装而让穿这杂色的军衣,君主命令出兵的含义就很清楚了。出兵而死还落个不孝,不如逃走。”罕夷说:“杂色奇异是不遵常规,全玦是不能恢复成没有缺口的圆环的,即便能够恢复又能怎样呢?君主已经有了与太子决绝之心了。”先丹木说:“这种服装,狂人也不会去穿的。国君说:‘把敌人消灭光了再回来’,敌人能消灭光吗?即便是把敌人全部消灭了,还有内部的谗言,不如违背了他的命令。”羊舌大夫说:“不可以。违背命令是不孝,抛弃责任是不忠。虽然已经感到了国君的心里冷酷,不孝不忠这样的邪恶是不可取的。您还是为此而死吧。”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
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15~16.【答案】C、
【解析】(1)C.“‘杜鹃花’与碧鸡海棠对比”错误,结合原文“风雨春残杜鹃哭,夜夜寒衾梦还蜀”可知,每当春末风雨来临之际,听到杜鹃声,每天夜里盖着冰冷的被子,梦游蜀中。诗人并没有将“杜鹃花”与碧鸡海棠对比,诗中的“杜鹃”指杜鹃鸟。
故选C。
(2)结合原文“我初入蜀鬓未霜,南充樊亭看海棠。当时已谓目未睹,岂知更有碧鸡坊”可知,“我初”四句,写初到四川时在南充看海棠。本段前二句紧凑直书,已见劲气;“入蜀”是伏笔,与当前家居对照,“鬓未苍”也是伏笔,与当前老耄对照。后二句抑扬急转,顿挫有力。这四句描写海棠是宾陪,但起势不凡,以雄迈胜。
结合原文“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蜀姬艳妆肯让人,花前顿觉无颜色”可知,“碧鸡”四句,写碧鸡坊的海棠。起二句正面描写,以“枝枝似染猩猩血”的惊人红艳概括碧鸡海棠为“天下绝”。后二句用“艳妆”的“蜀姬”作比喻和比较,“肯让人”极力扬蜀姬,“顿觉无颜色”急遽地贬抑蜀姬以赞海棠。这四句描写海棠是主体,比较细腻地刻画形象,但陡起陡落,承前顿挫之势,又从抑扬转折中显得更为峻峭。
结合原文“扁舟东下八千里,桃李真成仆奴尔。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可知,“扁舟”四句,写离蜀东归后感到蜀中海棠的难得。“八千里”,言路程之长,叙归途,又为赞海棠张本。江南桃李,繁艳非常,而与蜀中海棠相比,只不过是“奴仆尔”;扬州芍药,天下驰名,见了海棠也“应羞死”。用烘托、夸张的写法盛赞海棠,透过了两层。这四句,笔势极雄迈,足以顶接前文,扬起后文。
结合原文“风雨春残杜鹃哭,夜夜寒衾梦还蜀。何从乞得不死方,更看千年未为足”可知,“风雨”四句,写思念蜀地和蜀中海棠。蜀地多杜鹃鸟,传说为蜀帝杜宇魂魄所化,其声悲切。江南也有杜鹃,诗人每当“风雨春残”之际,“夜夜”在“寒衾”中闻鹃声而思蜀,以至梦游旧地,梦中所见的,是蜀中的海棠盛景。梦醒之后,还盼望能够长期看到,但愿长生不老,再看“千年”,也不感满足。他这样思念蜀中海棠,实际上是怀念中年在军幕中的充满豪情壮志的生活的一种反映。年光消逝,盛况难再,生平的种种理想都不可能实现,眼前景却是那样历历不饶人,这就更进一步地加深悲凉。这四句总束全诗,点清题旨,以豪放之笔写沉痛之情,矛盾激荡,伤心刻骨。
答案:
(1)C
(2)①开头四句,写诗人初到四川时在南充樊亭看到海棠,引出“碧鸡海棠”;
②“碧鸡”四句,写诗人在成都碧鸡坊看到海棠花。
③“扁舟”四句,诗人宕开一笔,写离蜀东归后,方感到蜀中海棠的难得。
④结尾四句,以诗人思念蜀中海棠总束全诗,并点明主旨。
赏析:
诗人陆游在仕蜀期间,酷爱蜀中海棠,各处名花,无不观赏,并作不少海棠诗以寄深情。因其迷恋海棠如醉如狂,故赢得“海棠颠”的雅号。诗人离蜀之后,对蜀中海棠仍是魂牵梦绕,没齿难忘。这首《海棠歌》作于垂暮之年,倾注了诗人对蜀中海棠无限爱恋之情。
全诗十六句,四句一节,共分四节,结构相当匀称。首四句写诗人初见樊亭海棠的惊叹心情,以表现蜀地海棠皆美。诗人开头便追述:我初入蜀中,鬓发尚未花白。“鬓未苍”,言年纪不老,阅历不广,观花不多。貌似闲笔,实为下文张本。诗人接着说,当年途经南充(今四川南充市),曾在樊亭名苑观赏海棠花。此花之美,前所未见,令人叹为观止。此处以樊亭代表蜀地,赞叹蜀中海棠均美丽动人。“岂知更有碧鸡坊”,此句有承前启后之妙,既是对樊亭海棠的咏赞,又映带出碧鸡坊海棠更胜一筹。此节以自己年轻识浅,误以樊亭海棠为最佳,映衬碧鸡海棠更美。开篇引人入胜,使人急欲观下文。虽似信笔而至,实则颇具匠心。
下四句正面写碧鸡坊海棠之美。“碧鸡海棠天下绝”,为本篇题旨,也是诗人遍览诸苑之后,所品鉴出的结论。诗人以为海棠花美,贵在以色动人。碧鸡海棠为天下绝美,也主要体现在花色上。“枝枝似染猩猩血”,全诗只此一句描绘海棠之美,其余全为虚写,足见此句珍贵。诗人在这里以浓笔重彩渲染出碧鸡海棠的猩红颜色。而且不是一枝独秀,枝枝均是血染一般鲜红艳丽。人们贯以美女喻花,但碧鸡海棠比美女更娇艳。红颜翠袖,艳妆浓扶的蜀中佳丽,可谓天下无双。但她们在此花面前,顿觉黯然失色。通过对蜀姬的扬抑,反衬出碧鸡海棠艳美绝伦。形容至此,似乎登峰造极,无法续笔。但诗人尤嫌未足,在山穷水尽情况下又开新境,以四海之内的名花佳卉比衬蜀中海棠之美。这便是以下四句的内容。
“扁舟东下八千里”,以夸张之笔写诗人远离蜀地,去他方游赏。江南三月,桃红李白,浓艳俏丽,人所共赏。但在看惯蜀中海棠的诗人眼中,却认为“桃李真成奴仆尔”。说那富有青春美的桃李鲜芭,会像奴仆一样拜倒在海棠脚下。接着诗人又发奇想:如果把蜀地海棠移植到扬州古城,那举世闻名的扬州芍药应该羞惭而死。此节连举名花,反衬蜀中海棠,旨在赞美“碧鸡海棠天下绝”。
最后四句,写诗人对蜀中海棠无限爱恋深情。杜鹃为蜀地候鸟,传说蜀王杜宇冤魂所化,啼则流血。诗人在风雨春残,杜鹃啼鸣的季节。常常夜梦还蜀,游赏海棠。但思暮齿残年,盛时难再,海棠佳花,如何永赏?因而他展开想象的翅膀,希望得到不死药方,千年万载永远欣赏蜀中海棠。虽为妄想,却显出对海棠的一片痴情。
这是一首对蜀中海棠的赞歌和恋歌,也是对他壮年蜀中生活的幸福忆念。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爱美之心和壮心不已的生活热情。
诗人为写碧鸡海棠之美,反复以樊亭海棠,艳妆蜀姬、江南桃李、扬州芍药进行比拟、反衬收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语言清俊,天然无饰。神完气足,诗笔炼达,是篇优秀的七言歌行。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层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7.【答案】【小题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小题2】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小题3】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解析】故答案为:
(1)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重点字:唯)
(2)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重点字:黜)
(3)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重点字:衰)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
《短歌行》名句辑录:
1.《短歌行》中比喻人生短促的句子: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短歌行》中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的句子: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3.《短歌行》中比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的句子: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4.《短歌行》中比喻用人要“多多益善”的句子: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5.《短歌行》中表明优待贤才的态度的句子: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18.【答案】打破舒适圈子,追求美好未来
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是“金字塔”式,即先广泛学习打基础,再慢慢往上攀登,在某一领域到达高峰。但是奥运冠军刘璇却拥有着“倒金字塔”式的人生。从五岁开始,她始终沉浸在体操这个领域,不到20岁就达到了人生巅峰。21岁的她宣布退役,开启转型之路。去北大新闻系读书、当演员、做歌手、主持节目、创业成为CEO,她不断更新自己,活出了不一样的精彩。
反观,现在的我们,大多数人都有所谓的一个舒适圈,有熟悉的环境和人际关系,所以感到轻松、自在。其实这个圈子所代表的不过是你已经习惯的一种状态而已,对你个人来讲,未必是最佳的生活状态,所谓的轻松快乐只源于你想安于当下,不思进取。因此人生一世要打破舒适圈子,才能去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追求舒适安逸本无可厚非,但一定擦亮眼睛看透圈子的本质,不要在舒适圈中一味地自我陶醉。
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为了享受温水的安逸,最终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多么可惜啊!所以暂时的舒适不代表永久的幸福。而有时安逸的环境往往潜伏着危险,这种舒适的感觉也往往是一种假象,许多人正在自欺欺人地舔舐着刀尖上的蜜糖,不知危险和祸患即将到来。
没有建立在理想和业绩之上的舒适圈终归是不坚牢。
我们看所谓的“舒适圈”,没有大过一国之君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圈子够大,但真正建立起盛世邦国的,也并非很多。相反在自认为的舒适圈里安逸享乐,败家误国的却有不少。商纣王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过着穷奢极欲的舒适生活,终致亡国;周幽王贪婪腐败,不问政事,烽火戏诸侯,沉迷于声色犬马,政权颠覆;闯王李自成攻破皇城后,财迷心智,不思进取,陶醉于后宫佳丽,导致民心溃散,走向失败;无能的慈禧太后不思军政,割地赔款,苟且偷安,拿海军军费修建花园,只留下千古骂名。
《伶官传序》中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一味地安逸,一味地舒适,不一定带来幸福的人生结局。庄宗李存勖本是一位英武果断之人,打仗时勇谋兼备,只可惜后期贪图享乐,结果到了由盛转衰的境地,这样的历史教训十分深刻。
舒适和幸福要靠打拼来赢得,舒适圈本就是我们人生奋斗的目标和结果。
拥有家国天下的帝王,有享受舒适的优越条件,尚且有赢了感觉、输了天下的例子,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任何不费力气和汗水就可享受的舒适往往会虚幻缥缈,终不长久。
毕竟人生活在社会中,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竞争。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只想处于安逸静止状态的人,往往会被淘汰。有人说时代在抛弃你的时候,都不会说一声再见。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以奋斗为底色,奋力打拼,勇敢进取,争取更美好的未来,而不应该在所谓的圈子里躺平享受。
时代青年们,我们必须努力学会自律,不怕吃苦,不断更新发展自己,学知识,学技能,学方法,打破个人的舒适圈子,勇敢地走出圈子,去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先介绍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是“金字塔”式,然后介绍奥运冠军刘璇的“倒金字塔”式的人生轨迹。综合起来,不难发现两者有相关之处,即每个人应该通过怎样的有效途径实现人生的追求。
“金字塔”式强调先打好基础,然后在某一领域实现自己的追求。这个领域应该是自己所喜爱的或擅长的,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才智;“倒金字塔”式则是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功之后,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去追求多元化的发展,强调人的发展和成长是多元的、无止步的。
写作中,我们可以从两种不同的人生轨迹入手,探讨何种人生轨迹更适合我们。一方面,“金字塔”式的人生轨迹更适合大多数人,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打好基础,积累经验,慢慢攀登到高峰。另一方面,“倒金字塔”式的人生轨迹虽然不太常见,但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方式。刘璇不断尝试新事物,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成功地转型成为演员、歌手、主持人和创业者。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轨迹,并在不断尝试中不断更新自己,活出不一样的精彩。
参考立意:
1.万丈高楼平地起。
2.走出“舒适圈”,追求多元发展。
3.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式。
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作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练,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19~20.【答案】(1)第一空,根据前面“夏天最方便的消暑工具就是扇子”可知这里是讲述关于如何消暑的主题,结合后文“汉代研制出……”可知讲的是古人,可填写“古人为了消暑”;
第二空,根据前面《西京杂记》的记载“一人运之,满堂寒颤”可填写“一人转动巨轮”;
第三空,根据后面对“冰鉴”的介绍“外面的叫鉴……里面的叫缶”,可填写“冰鉴由两部分组成”。
(2)语句①语序有误,可将“一个”放在“还有”的后面;“避暑”与“有”搭配不当,应将“避暑”改为“避暑方法”;
语句⑤语意重复,可删去“大约”或“左右”;
语句⑦“圣地”使用不当,可修改为“胜地”。“圣地”,指宗教徒所称与宗教创始人有重大关系的地方。“胜地”,指著名的景色宜人的地方。语境指庐山,用“胜地”合适。
答案:
(1)A古人为了消暑 B一人转动巨轮 C冰鉴由两部分组成
(2)语句①,可修改为:古人还有一个最直接的避暑方法;语句⑤,可修改为:低了大约7℃(低了7℃左右);语句⑦,可修改为:自古以来庐山就是避暑胜地。、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注意字数限制。
(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
补写语句题答题技巧:
①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这是准确补写句子的基础。
②分析语段的特征。有得语段是记叙语段,有的语段是议论段落,有的语段是说明语段,有的是描写语段,有的是抒情语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段特点,抓住相应的相应要素。然后我们要抓住语段内部的结构特征,看语段内部是什么关系。看语段内部的结构是总分、并列还是对照等,找出语句在语段内部的位置。最后我们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子。
③检查句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21~23.【答案】(1)第①空,依据前面的语境“一株石笋”和鼎湖峰的图片,可以填写“拔地而起”或“高耸入云”;拔地而起:山峰、植物、建筑物等高耸在地面上,形容从地面上突兀而起,非常陡峭、高耸。高耸入云:意思是高高地直立,直入云端;形容建筑物、山峰等高峻挺拔。
第②空,依据前面语境“轻风吹拂雾气”,可以填写“若隐若现”。若隐若现:好像消失,又好像出现。形容似有似无,不真切、不明朗。
(2)顿号是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香樟树桂花树械树合欢树”之间不加顿号,突出了树种类繁多,结合句中“粗壮茂密”“始终在扬着头看树”,可知这些树粗壮繁茂,连成一片,作者应接不眼,被它们所吸引。如果加上顿号,只表示并列,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3)前一语段中的“像”表示举例;后一语段中的“像”是比喻词。
答案:
(1)①拔地而起(高耸入云)
②若隐若现
(2)我认为不加顿号,凸显了这些树的种类的繁多,树的粗壮繁茂,连成一片,更好地表现了我的应接不暇,被这些树吸引。
(3)前者表示举例;后者是比喻词表示比喻。、、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句,根据题干的提示,与题干中所给句子进行比较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如何理解词语的含义:
1.替换法。2.组合法。3.望文生义法。4.结合语境比较法。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语言表达,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焦作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