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教案 3 次下载
- 12《满江红(小住京华)》教学设计 教案 3 次下载
- 9《鱼我所欲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 2 次下载
- 9《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 3 次下载
- 10《唐雎不辱使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 2 次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展开1.能够有感情的朗诵词作,把握词作的内容。
2.能够赏析词句,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能够体会词人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上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下联: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上面是郭沫若先生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上联写的是辛弃疾的艺术造诣,下联写的是他的政治抱负。郭沫若为什么会如此评价辛弃疾?今天就让我们从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寻找答案吧。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词人,有《稼轩词》等传世。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统治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此外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2.写作背景。
辛弃疾年轻时参加抗金起义,失败后南归,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主和派的排斥打击,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
陈同甫,名亮,婺(wù)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他主张复国,北伐抗金,也受到投降派的嫉恨诬陷。他才气豪迈,是辛弃疾志同道合的朋友,两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同甫的。
三、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1)生根据课件出示的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①先扫清字词障碍再读。要读音准确,字正腔圆。
②先画出句子的停顿,读出节奏。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zhì),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dí)卢/飞快,弓/如霹雳(pī lì)/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诵读指导】朗读时,上片描写军旅生活、阅兵场面的内容,朗读节奏要稍快,声音要洪亮;下片读抒发豪情的内容时,语调要高昂,气势要豪迈,最后一句气势陡转而下,语调应低沉悲愤,要读出无奈、失落之感。
2.这首词中的哪个字最能概括本词的思想感情?
“壮”。
这首词是一首寄赠之作,辛弃疾却称“壮词”,全篇以“壮”贯穿始终。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要读出作者热切希望收复祖国河山的壮志豪情和抱负未竟的悲壮。
3.借助资料,疏通词意。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
四、品读课文,分析内容。
1.题目中的“壮”字奠定了本词的情感基调,词中哪些句子体现这种“壮”?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写出了军中分食酒肉、奏唱军乐的情景,表现了军营的雄壮和将军战士的高昂的战斗意志。“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军中战马像刘备的的卢马那样快,“霹雳”指特别响的雷声,这两句写出了战争的激烈。“了却君王天下事”写了作者渴望收复山河的壮志。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中作者为什么会“醉”?作者挑灯看剑,在梦中回到军营体现了什么?
预设 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所以借酒消愁。体现出词人强烈的杀敌报国、驰骋疆场的愿望。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气氛?“沙场秋点兵”中的“秋点兵”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 营造了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气氛。“秋”字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点兵”展现了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
4.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在修辞手法上的好处。
预设 运用夸张、比喻、对偶、用典的手法,从侧面烘托了将士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事?这几句中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是哪个词?这个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 “天下事”是指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可怜”一词使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抱负只能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的极大反差,突出地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上片描述军旅生活,前两句将镜头定在军营之中,三到五句每句写一事,“分麾下炙”“翻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作者热爱且抹不掉的关于军中生活的回忆,作者对从军杀敌、建功立业的渴望清晰地跃然纸上。
壮词的“壮”体现在:
①豪壮——酒气盛
②雄壮——场面大、声音响、速度快、志气高
③悲壮——现实悲
下片紧承上文,前四句描绘战事,末句一声感叹凝聚词人万千感慨,由梦境返回现实,化“雄壮”为“悲壮”,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五、精读探究,体会感情
1.品读雄壮
(1)讨论:这首词是围绕题目中哪个词语展开的呢?
“壮词”,这首词很多方面都投射出了豪放、雄壮。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寂静的深夜,词人酒后醉里,挑灯看剑,满腹心事,万千惆怅,难遣难消。睡梦中回到了那军帐连绵、号角声声的军营岁月。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通过对奏乐啖肉的军营生活的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沙场秋点兵”一句则肃穆威严,勾勒出一位豪情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秋日马肥乐曲雄壮,沙场点兵意气昂扬。至此为本词的上片,此时的辛弃疾虽然过着闲适的生活,但依旧抹不去关于军中生活的回忆,对从军杀敌,建功立业的渴望清晰地跃然纸上。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紧承上文描绘战事,选取了战场上最具典型特征的马和弓来写。相传刘备荆州遇难,逃跑时陷于襄阳城西檀溪中,所骑的卢一跃三丈跳上溪岸,方甩掉追兵。辛弃疾在梦中战场上的战马如的卢般神俊,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霹雳般震耳。
侧面描写,意在衬托自己那英勇无畏的梦中身影。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既点名了此战的目的,也阐述了词人的抱负,表达了作者要辅佐君王完成收复北方的大业、赢取功名的雄心壮志和爱国热情。
醉后入梦。吹角梦回,连营分炙、塞外翻弦、沙场点兵、疆场驰骋,都彰显着雄壮,而梦醒却是“可怜白发生”!
2.感悟悲壮
可怜白发生
“可怜”二字正是表达自己长期闲居壮志难酬的郁闷、惆怅之情。与本词开头处那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失意英雄形象遥相呼应,一反梦中的意气昂扬之势。
3.归纳这首词的主旨。
预设 这首词记叙了词人醉里挑灯看剑所引发的关于军中生活和战斗场景的回忆,刻画了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表现了词人渴望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六、拓展延伸
对比《江城子·密州出猎》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在风格与抒情方式上的异同。
六、典型考题
1.根据提示默写诗词名句。
(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战斗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志同道合的朋友陈同甫的,“壮词”即豪放之词。
B.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节奏紧凑,绘声绘色,形象生动。
C.上片实写军旅生活。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翻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
D.下片一、二句写马快弦急,战斗激烈,从侧面衬托了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从气氛上向人们预示着战事的胜利。
【解析】C项结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可知,“看宝剑”是实写,“听号角,分麾下炙,翻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作者的回忆,是虚写。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5438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诵读感知,品读,感其壮,知人论世,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学习目标,作者简介,背景链接,读音停顿,整体把握,合作探究,写作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时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