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周口恒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根据不少学者的研究意见,从小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中国小说主要是在史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西方小说则与神话、史诗、传奇等有着更多的直接联系。
过去,我国的学术理论界普遍认为小说起源于神话,一般来讲,这种说法似乎也是成立的。因为神话几乎是所有意识形态的始祖,小说作为文学艺术的一个品种也概莫能外。问题是,如果从神话与小说的艺术特征上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神话与小说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前者以充分的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为前提,甚至可以有极度的夸张、大幅度的变形等等;而后者则与“大历史”相对应,被认为是“小历史”,注重的是“实录”,反对虚构。正因如此,有的论者认为,尽管小说与神话在精神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文体上却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客观而准确的表述。因为在中国的神话和小说之间,出现了大量杰出的史传作品,如《国语》《战国策》《春秋》《左传》等等,史传发展到西汉达到了辉煌的高峰,《史记》成为中国叙事文学重要的里程碑。我们说,正是这些史传作品孕育了中国的小说。
相比较而言,西方小说的形成与发展则走了一条与中国小说不尽相同的道路。西方文学史研究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欧洲长篇小说是欧洲长篇叙事文体发展的第三代,第一代是史诗,第二代是中古传奇。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神话明显处于欧洲叙事文体发展的原点上。也就是说,神话的艺术特征在史诗、传奇和小说中都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和显著的发展。因此,西方小说有史以来就强调虚构,注重创造。这与中国小说是大为不同的。而且,在文学观念上,东西方也有重大差异。例如史诗,在西方文学观念中,它已经具备了叙事文学的基本特征,和后来我们所理解的小说只是在语言形式上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长达15000余行,是一部巨型史诗,它描绘了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生动地再现了特洛伊这场古代战争。从叙事文学角度来看,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长篇小说可谓旗鼓相当。正因如此,西方人喜欢用“史诗”来衡量和评价小说。
中西小说在形成过程中的这些差异,后来在各自的发展中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成了不同的小说观念。在传统的“史贵于文”的思想影响下,中国小说自古以来就恪守着“实录”这条底线,认为小说就是作为“大历史”的一种补充的“小历史”,属于“史书”范畴。因此,中国自有小说开始,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小说观念。人们十分看重小说中所写的是否为真人真事,仿佛只有写了真人真事才是最有价值的。这种观念到了明代才出现了一些变化。而在西方,小说这种文学体式在受到神话的启迪和滋润以后,经过史诗、传奇几个阶段的发展,十分明确地认为小说是一种艺术文类,它不排斥纪实,但更注重和强调虚构,是一种可以而且应该充分发挥艺术想象进而达到艺术创造的文类。二是发展了不同的叙事方式。在不同小说观念的支配下,中西小说在成长中发展了各自不同的叙事方式,中国侧重“再现”,西方则强调“表现”。例如,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即使是在像“三言”“二拍”这样描写市井人物的小说中,作者在开篇一般都要煞有其事地说明故事发生于何时何地,主人公姓甚名谁,试图去完整地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凡此种种,都呈现着中国小说的“再现”方式。而西方小说家由于确立了小说是艺术这样的观念,因而一般都能从创造的角度来“表现”生活,其叙事方式因此也就显得十分自由灵活。
(节选自周成平《20世纪中国小说与现代西方小说的社会学比较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作家,尤其是小说家,确实是以“真实”为其创作的最高宗旨。从早期的司汤达、巴尔扎克等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家们开始,对“真实”的强调和追求就达到一个空前的程度。其中外部缘由是当时风尚之核心内容——科学精神与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内部缘由则是从17、18世纪开始的文学内部对真实性之追求意识的日渐强化,从而在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达到了历史新刻度。
关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之“真实性”内涵及其实践价值,目前尚缺乏深入研究。比如19世纪现实主义强调文学描写的真实性,那么文学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到底如何区别对待?这里涉及对文学的真实和虚构的深度解说和理论阐释。“现实主义实际上也依旧是致力于游戏①形式的文学和艺术,这种游戏……意在尽可能地复制真实之物的外表和感觉。此种虚构在十九世纪的进程中成了标准的小说模式,我们仍然认为这些小说是伟大的,经典的。”“虚构”乃是艺术之创造,亦是艺术“求真”之途,虚构是最能呈现文学的艺术品质的元素,“求真”和“虚构”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矛盾的统一。现实主义的虚构表现得特别隐秘,“虚构”技术和手法的要求也更高(如福楼拜、契诃夫等)。在虚构的想象和抽象中提炼和结晶出逼真的效果,才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之艺术真谛;唯有达到逼真之效果的虚构才更显其艺术技巧之炉火纯青。现实主义追求镜子般的真实,也并非对生活的直陈;真正经典的现实主义文学文本,每每借助高水平的虚构技巧创造出合乎生活逻辑的逼真效果,让读者沉浸于“信以为真”的“真实性”情境中,达到审美预约乃至“游戏”的效果。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在这方面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其成功的经验至今仍未过时。
(节选自蒋承勇《“说不尽”的“现实主义”》)
【注】①这里所说的“游戏”是审美与艺术创作的观念。文学游戏与玩具游戏的区别在于文学中用来模仿的符号系统——语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小说源于史传的观点是从艺术特征上说的,这并未否认小说与神话间的联系。
B.西方小说形成的原点是神话,此后经历了史诗、传奇,这一过程中都很注重虚构。
C.中国小说始终以实录为底线,再现历史真相,西方小说注重从创造角度表现生活。
D.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作家在虚构中追求真实,是源于时代特点与文学自身的特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开创了中国史书新的创作方式,在文学上也是一座永远难以逾越的高峰。
B.中国史传作品孕育了中国小说,但从某种角度看也限制了中国小说的进一步发展。
C.“三言”“二拍”作者通过考证真实的人物、时间、地点,再现市井人物的现实生活。
D.处理好文学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是现实主义文学达到艺术高峰的决定性因素。
3.下列选项最能支持“中国小说在艺术特征上更接近于史传”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汉书·艺文志》指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B.诸子散文往往借助生动形象的故事来说理,刺激了文学叙事的发展,孕育了小说。
C.《三国演义》总体采用编年体框架,又吸收纪传体结构的特点,局部采用列传写法。
D.中国神话故事大多只有形象的描画和事迹简略的说明,不足以形成一种情节模式。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英国间谍小说大师勒卡雷,曾以“作家都是高明的骗子”来回应那些对他笔下的故事信以为真的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荷花淀
孙犁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很晚丈夫才回来了。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望着丈夫的脸,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
“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
“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编者按:水生离开后,水生女人和几个同伴一起偷偷划船去看望各自的丈夫,可惜没有遇到。在回来的路上,她们遇上日本鬼子的追击……)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声!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
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妇女们带着浑身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去了。水生对着荷花淀吆喝:
“出来吧,你们!”
好像带着很大的气。她们只好摇着船出来。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冒出一个人来,只有水生的女人认的那是区小队的队长。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
“都是你村的?”
“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小队长开了个玩笑,他说:
“你们也没有白来,不是你们,我们的伏击不会这么彻底。可是,任务已经完成,该回去晒晒衣裳了。情况还紧的很!”
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一个个像落水鸡似的。一路走着,因过于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笑起来,坐在船头脸朝后的一个噘着嘴说:
“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
“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她们自己也笑了,今天的事情不算光彩,可是:
“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
“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
“打沉了,我也会凫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我也不怕!”
“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
“刚当上兵……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亩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到丈夫要去到大部队上,水生女人心中十分震惊。吮手指既是下意识的举动,也是为了掩饰内心的波动。
B.“你总是很积极的”内涵十分丰富,既有对丈夫“先斩后奏”的埋怨,又有对丈夫前往大部队后安危的担忧。
C.水生对妻子很冷漠。他不仅在伏击敌人时,半眼没看女人们;而且击退敌人后,还训斥她们是“落后分子”。
D.小说以女人们成立队伍,配合子弟兵反围剿为结局,蕴含了妇女解放的主题,展现了抗日根据地的新风气。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划线处的景物描写有象征意义。“铜墙铁壁”“监视白洋淀的哨兵”都暗示荷花淀里有埋伏的战士,为下文伏击敌人的情节做了铺垫。
B.作者在情节安排上匠心独运。次要情节简笔带过,重要情节不惜繁笔;情节安排上注重波折,扣人心弦,如“夫妻话别”这一情节。
C.本文洋溢着革命浪漫主义精神。作者回避战场的残酷厮杀,代之以旖旎的风光和人物的从容谈笑,使读者感受到战争中诗意和温馨。
D.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作者善于使用语言描写塑造人物,以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口语词和方言词的使用,使本文充满生活气息。
8.从全文看,小说前两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9.以水生女人为代表的荷花淀女性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狱中上母书
[明]夏完淳①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明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②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③,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④,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 ①夏完淳:14岁随父亲及师父参加抗清活动,父亲殉国后,他又佐吴易在太湖起义。顺治四年七月被捕,九月就义,年仅17岁。本文是他在南京狱中写给嫡母的诀别信。②菽水之养:《礼记·檀弓下》云“啜菽饮水尽其欢,斯谓之孝”。后世以菽水之养代指贫家对父母的供养。③九京:本指晋国贵族的墓地,后来泛指墓地。④推干就湿:把床上干处让给幼儿,自己睡在湿处。指母亲抚育子女的辛劳。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
B.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
C.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
D.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门,佛教以空为入道之门,故称佛法为“空门”,后泛指佛家。
B.嫡母,妾之子女对父之正妻的称呼。
C.结褵,系上佩巾,古代嫁女的一种仪式,在文中指结婚。
D.盂兰,又称中元节,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完淳在临刑前为“不得以身报母”而深感悲痛,为家中“八口”的生计问题而深感忧虑,但他又认为自己是为节义而死,是死得其所的。
B.夏完淳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叮嘱母亲“万勿置后”,主要是相信将来明朝肯定能够中兴重建,那时自己就能在庙中接受祭祀、供养了。
C.无情未必真豪杰。夏完淳在信中恳请双慈保重,牵挂娇妻,并在末段抒发豪情,侠骨柔肠,尽显其中。
D.本文表现了夏完淳以身赴义、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文中所表述的有关“忠”“孝”的词句,在当时的背景下,是和民族气节紧密相关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
(2)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四首(其二)
李白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来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14.下列诗句当中的重点描述对象,和本诗中菊花的寓意相近的一项是
A.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
B.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咏柳》)
C.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元好闯《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D.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李商隐《流莺》)
15.本诗中菊花这一意象和陶渊明笔下的菊花有着明显的不同。请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简述三者内涵上的不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怀念刘裕,赞叹其率军北伐英武威猛的两句是:,。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在《劝学》中则说:“,。”
(3)《望岳》中,诗人乍望泰山,高兴得不知如何形容才好,“”一句传神地写出了这种惊叹之情和揣摩之意;泰山巍峨秀丽,诗人登岳之意油然而生,“”一句有力地表达了他定会登临绝顶的豪情壮志。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2月13日,这是一个令无数人为之疼痛的日子,这是一段需要被永远铭记的历史。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在长达40多天的大屠杀中,30万同胞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那段苦难深重的历史、山河破碎的血泪、的悲剧、的痛楚,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构成民族共同的记忆,每一次回想起来总是让人,每一次重温之时总是让人悲痛不已。
昭昭前事,警惕后人。远离战争的烽火,告别亡国灭种的危机,今日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沐浴于改革开放浪潮,成长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宽广怀抱,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从富起来、强起来到站起来的历史性转变。( )。任何时候,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在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着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着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爱国情感的力量在汇聚,中国人矢志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铿锵有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惨绝人寰 生灵涂炭 疮痍满目 痛入骨髓
B.惨无人道 荼毒生灵 百孔千疮 痛不欲生
C.惨无人道 生灵涂炭 百孔千疮 痛入骨髓
D.惨绝人寰 荼毒生灵 疮痍满目 痛不欲生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沐浴于改革开放春风,成长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宽广怀抱,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从富起来、强起来到站起来的历史性转变。
B.沐浴于改革开放浪潮,成长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宽广怀抱,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
C.沐浴于改革开放春风,成长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宽广怀抱,今日人民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
D.沐浴于改革开放浪潮,成长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宽广怀抱,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强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转变。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B.吃一堑,长一智
C.吃一次亏,学一次乖
D.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麦子的收割就像一场盛大的庆典,在一系列的铺垫中开始频频亮相。饥饿之中的期盼和高温之下的煎熬,把农人们关于夏收的心情调动到了极点。“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无数次急切地观望抚摸之后, ① 。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车子后面是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好钢要使在刀刃上,好镰要使在割麦上,好汉得走在麦趟上。麦地是庄稼人的战场,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弯腰伸臂,刀光过处,一片齐刷刷的麦子顺势倒下。橙黄的麦地就像毁于蚁穴的长堤,在片刻之间开始出现残缺,一行、一块、一片,大有风卷残云的架势和撼天动地的气概。能割的割,不能割的捆,捆好后就往场里搬运。 ② ,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割的老太太和小孩子,不是端着茶杯满地找人,就是在收过的麦地里捡拾那些被遗漏的麦穗。麦秆刺啦的声音,车子咯吱的声音,老人训斥晚辈、孩子哭闹、年轻人打情骂俏的声音,交响乐一样,在高温的天空里喧嚣起来。
20.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拟 反问 排比B.比拟 比喻 排比
C.夸张 比喻 引用D.反问 比拟 引用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浑身憋足了劲的农人推着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
②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亲情如水,使纷繁经过过滤变得纯净;亲情似火,使平淡通过煅烧日显棱角;亲情是诗,使乏味经过修饰达到一种意境。亲情,生命永恒的动力。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肯定有着众多的亲情故事,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让大家共享你的亲情故事。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使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参考答案:
1.C 2.B 3.C 4.首先提出观点,中西小说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然后通过对比论述,具体分析中国小说在艺术特征上起源于史传,而西方小说起源于神话;最后总结中西小说在发展中的两个不同影响。 5.说作家是“骗子”,是就小说创作的虚构特点而言,小说创作基于事实,但并不强调真人真事,相反注重创造与想象;而“高明的骗子”则强调了虚构技术和手法的高水平,作家能够创造出合乎生活逻辑的逼真效果,让读者“信以为真”,达到“以假乱真”的艺术效果。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中国小说始终以实录为底线,再现历史真相”说法错误。从材料一第四段“在传统的‘史贵于文’的思想影响下,中国小说自古以来就恪守着‘实录’这条底线,……人们十分看重小说中所写的是否为真人真事,仿佛只有写了真人真事才是最有价值的。这种观念到了明代才出现了一些变化”。由此可见,中国小说并非始终以实录为底线,而是到明朝出现了一些变化。同时,中国小说也并非是再现历史真相,而是十分看重小说中所写的是否为真人真事。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在文学上也是一座永远难以逾越的高峰”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二段原文表述为“《史记》成为中国叙事文学重要的里程碑”。
C.“考证真实的人物、时间、地点”说法错误。材料二第四段表述为“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即使是在像‘三言’‘二拍’这样描写市井人物的小说中,作者在开篇一般都要煞有其事地说明故事发生于何时何地,主人公姓甚名谁,试图去完整地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由此可见,并非是考证真实的人物、时间、地点,而只是说明故事发生于何时何地,使故事看起来像真的。
D.“是现实主义文学达到艺术高峰的决定性因素”于文无据。文中没有相关内容的描述。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强调的是小说家的来源,而非小说来源。
B.强调诸子散文与小说的联系。
D.强调神话与小说的联系。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四段,在第一段中,开篇作者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小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中国小说主要是在史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西方小说则与神话、史诗、传奇等有着更多的直接联系。
接着,在二、三两段中,作者在第二段具体分析中国小说在艺术特征上起源于史传,“史传发展到西汉达到了辉煌的高峰,《史记》成为中国叙事文学重要的里程碑。我们说,正是这些史传作品孕育了中国的小说”;而在第三段具体分析西方小说起源于神话,“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神话明显处于欧洲叙事文体发展的原点上”“西方小说有史以来就强调虚构,注重创造。这与中国小说是大为不同的”。
最后,在第四段中,作者总结中西小说在发展中的两个不同影响。“一是形成了不同的小说观念”“二是发展了不同的叙事方式”。
材料全文总体上是总分总结构。在论证上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勒卡雷说作家是“骗子”,是基于小说创作的虚构特点而言的。从材料二第二段“现实主义实际上也依旧是致力于游戏形式的文学和艺术,这种游戏……意在尽可能地复制真实之物的外表和感觉”可知,小说创作基于事实,但并不强调真人真事,相反注重创造与想象。这就给读者以假乱真的感觉。一个好的小说家,拥有者高超的“虚构”技术和手法,在虚构的想象和抽象中提炼和结晶出逼真的效果,让读者“信以为真”,达到“以假乱真”的艺术效果,这样才是一位高明的小说家,也就是勒卡雷口中“高明的骗子”。
6.C 7.B 8.①渲染宁静、安详的气氛,奠定全文浪漫诗意的感情基调;②以月光、雾气、凉风、荷香烘托水生女人纯洁、美好的形象,及其平静而充满憧憬的内心;③点明时间是深夜,引导水生出场,为夫妻话别提供了一个背景。 9.①心灵手巧,勤劳能干,善于编织苇席;②善解人意,深明大义,支持丈夫参加抗日战争;③关心丈夫,一往情深,冒着风险去探望丈夫;④自强不息,力争先进,努力学习射击,协助子弟兵抗击敌人。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水生对妻子很冷漠”错误。“半眼没看女人们”,是因为战士们正聚精会神歼灭敌人;“训斥”从上下文来看,更多是对妻子因莽撞而遇险的责备,包含的正是对妻子的爱。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B.“注重波折,扣人心弦,如‘夫妻话别’”错误,从文中来看,“夫妻话别”并没有什么波折,也不扣人心弦;真正扣人心弦的应该是“伏击敌人”。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渲染氛围,烘托形象;如果是开头的环境描写,还可以奠定情感基调,交代时令,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或场所。
首先把握环境的特点,从渲染氛围方面分析。一二段写到“月亮”“雾”“风”“荷香”,这些景象组合成一幅美丽幽静的画面,充满诗意,渲染了宁静安详的氛围。
然后分析这一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在这月光下的小院子里,水生媳妇在编着席子,而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展现出人物形象的纯洁美好,而这幽美的环境对这样的水生媳妇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最后结合环境描写的位置分析其在时令、场所方面的作用。“月亮升起来”点明时间;而凉爽的小院子这样的场所是下文水生和媳妇话别的场所,所以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一开始水生媳妇坐在院子里编织苇席来看,“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可以看出她非常擅长编织苇席,可以看出心灵手巧和勤劳能干。
当水生告诉她参加了地区队时,水生媳妇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之后担负起家中的事务,可以看出她深明大义,善解人意,支持丈夫参加革命。
当水生他们参加革命之后,水生媳妇和村上的妇女“一起偷偷划船去看望各自的丈夫”,可以看出她们关心丈夫,对丈夫一往情深。
当被丈夫责备之后,在回来的路上她们说“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打沉了,我也会凫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我也不怕!” “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亩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据此可以看出她们的自强不息力争先进。
10.A 11.D 12.B 13.(1)自从父亲去世,我沉浸在悲痛中已经过去两年了。仇恨痛苦一天天加深,历尽了艰难辛苦。
(2)像西铭先生那样立一个不肖的后嗣,被旁人诟骂讥笑,还不如不立好!
【解析】10.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有朝一日朝廷中兴重建,那么我们就千百年地在庙中接受祭祀、供养,又哪里只是享受面食和猪蹄,不至于成为饿鬼而已呢?如果有人妄言另立后嗣,我与父亲在冥冥中一定要诛杀这个顽固愚蠢之人,决不饶恕他!
句中,“中兴再造”是“中兴重建”之意,不可断开。排除BC两项。“庙食千秋”指千百年地在庙中接受祭祀、供养,“庙食”与“千秋”不可断开。“若有妄言立后者”是完整的意思,不可断开。排除D项。“诛殛顽嚚”是动宾结构,意思是“诛杀这个顽固愚蠢之人”,中间不可断开。
故选A。
1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D项,“盂兰,又称中元节,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解说错误,应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
故选D。
1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B项,“主要是相信将来明朝肯定能够中兴重建,那时自己就能在庙中接受祭祀、供养了”分析错误,主要是怕万一所立之后不肖,会为人耻笑。原文的表述是:“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
故选B。
1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解释:
(1)“见背”,离开我,意思是去世;“易”,经过;“春秋”指一年;“日”,一天天地。
(2)“后”,后嗣;“诟”,诟骂;“愈”,好。“为人所诟笑”是被动句。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不孝完淳而今死了!把身体奉献给父亲,不能再以身体报答母亲了。自从父亲去世,我沉浸在悲痛中已经过去两年了。仇恨痛苦一天天加深,历尽了艰难辛苦。本来希图重见天日,以报大仇,使死者得到抚恤,使生者获得荣耀,向九泉之下的父亲报告(我们的成功)。无奈上天不保佑我们,把灾祸集中于明朝,一支军队刚崛起,就被粉碎。去年的义举,我已自以为非死不可,谁知当时没死,却死于今天。短短地延续了两年生命,却没有一天得以孝养母亲。以致尊贵的慈母托身于空门,生母则寄居在异姓之家,一门漂泊,活着的不能相互依靠,有人死了也不能相互安慰。我今日又忽然先赴九泉,不孝之罪的深重,连上天都已知晓了!
唉!两位母亲都健在,下面又有妹妹、女儿,家运衰败,并无兄弟。我死了并不足惜,我所哀痛不已的,是全家八口人今后怎么生活?即使如此,就这样吧!我的身体,是父亲留给我的;我的身体,是为国君所用的。为父为君而死,又哪里是辜负两位母亲呢?但尊贵的慈母对我爱护备至,教我学礼习诗,十五年来从未改变。嫡母如此慈爱恩惠,千百年来少有。大恩未曾报答,使我悲痛到了极点。现在我只得把尊贵的慈母托付给义融姐,把生母托付给昭南妹了。
我死之后,如果妻子能得到一个遗腹子,那就是家门的幸运。如果不然,千万不要另立后嗣。夏姓大族,现在已零落到极点!节义文章,像我父子这样的有几个呢?像西铭先生那样立一个不肖的后嗣,被旁人诟骂讥笑,还不如不立好!唉!天地是无穷无尽的,家族却不可能永远绵延不绝。有朝一日朝廷中兴重建,那么我们就千百年地在庙中接受祭祀、供养,又哪里只是享受面食和猪蹄,不至于成为饿鬼而已呢?如果有人妄言另立后嗣,我与父亲在冥冥中一定要诛杀这个顽固愚蠢之人,决不饶恕他!
战乱遍布天地,我死之后,战乱暂时不会有停止之日。两位母亲请好好保重玉体,不要再把我挂在心里。二十年之后(若投胎再生),我跟父亲将要扫平北方边境!不要悲伤,不要悲伤!我所嘱托的话,千万不要违背!武功甥是未来大有成就的人物,家里的事都交托给他。寒食节和七月十五,以一杯清酒、一盏寒灯来供我,使我不至于成为无人祭祀的饿鬼,那么我的愿望就已达到了。妻子与我成婚两年以来,贤惠孝顺素来为人深知,武功甥替我好好地对待她,这也是武功甥与甥舅间的情谊。言语没有条理层次,这都是将死之时的肺腑之言。悲痛,太悲痛了!
人哪有不死的,但贵在死得其所。父亲能成为忠臣,儿子能成为孝子,含笑归天,完成我的分内之事。人本来是从无而生,死后又归于无,把自己的身体看得像破旧的鞋子一样不足以珍惜。我只是为刚正之气所激,因而懂得了天人之理。十七年来只是一场噩梦,报仇在于来世。我的神魂将遨游于天地之间,我可以问心无愧了!
14.D 15.《感遇四首》中,李白借菊花表达了对具有高沽的品格(或超拔的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志士(或自己)的哀叹(或者说对菊花空有兰花一样的清雅但却无人赏识的同情)。“三径”一句表达了作者在混乱的尘世中对高洁品格的坚守。“采菊”一句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和自在,是他和大自然彼此间的惬意和怡然。
【解析】1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菊花的寓意分析,A项,写的是坚贞不屈;B项,写的是自大;C项,写的是清高,D项和此诗表达的是超拔的才华却无人赏识,因此选D。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感遇四首》中,托物言志,以菊自喻,通过写菊的“茎疏叶微”,虽“自有芳菲”却“徒沾清露”,正当盛时却无人采摘,来象征自己不得赏识的际遇。“三径”一句,园子里象征隐土生活的“三径”已经荒废,可是我心爱的松菊却还幸存。表达了作者在混乱的尘世中对高洁品格的坚守。“采菊”一句,这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咏菊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和自在。
16.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岱宗夫如何 会当凌绝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戈”“跬”“至”“凌”。
17.A 18.C 19.A
【解析】17.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惨绝人寰”,惨状几乎为世间所无,形容悲惨到了极点。“惨无人道”,残酷到了没有一点儿人性的地步,形容凶恶残暴到了极点。“惨无人道”含有“毫无人性”的意思,能形容惨毒残酷手段的施行者;“惨绝人寰”不含有“毫无人性”的意思,形容“景象”“悲痛”等(由惨毒残酷手段所造成的后果)。这里的语境是形容大屠杀的悲惨情形,应使用“惨绝人寰”,排除B、C两项。
第二空,“生灵涂炭”,百姓像掉在烂泥和炭火中一样,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荼毒生灵”意思是残害人民,伤害百姓。结合“苦难深重的历史、山河破碎的血泪”可知,语境是形容人民陷入困苦之中的悲剧,应使用“生灵涂炭”,排除B、D两项。
第三空,“疮痍满目”,眼睛看到的都是创伤,形容遭受战乱、灾祸严重破坏后的景象。“百孔千疮”,形容破坏得很严重或弊病很多。语境是形容遭受大屠杀后的景象,应使用“疮痍满目”,排除BC两项。
第四空,“痛入骨髓”,指伤痛之感,深入骨髓,形容哀伤或怨恨到了极点。“痛不欲生”,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伤到极点。语境是说每一次想起南京大屠杀的情形都让人痛恨哀伤到极点,应使用“痛入骨髓”,排除BD两项。
故选A。
18.本题考查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沐浴于……浪潮”搭配不当,应该改为“沐浴于……春风”,排除BD两项;
二是“从富起来、强起来到站起来”语序不当,不合逻辑,先要“站起来”,然后才能“富起来”,最后达到“强起来”的状态,应改为“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排除AD两项。
故选C。
19.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
先看语境,前面说当今中国的强大,后面说“任何时候,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由此可知,中间的句子应该是说身处当下的中国,务必要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
接着分析选项。
B项,“吃一堑,长一智”意思是“受一次挫折,增长一分见识”,意思与语境接近,但程度太轻,“挫折”不足以形容曾经的南京大屠杀,故排除B。
C项,“吃一次亏,学一次乖”的表述过于口语化,与本文的严肃庄重的气氛不符,故排除C。
D项,“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说的是“落后”和“发展”,而括号后面的文字强调的是牢记历史,吸取教训,选项内容与后文不衔接,排除D。
A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比喻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与前后语境相合。
故选A。
20.B 21.①原文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装有农具的辘轳车以人的情态、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农人们对收获的渴望和迫切的心情。②原文先写车子,再写人,符合观察的先后顺序,富有镜头感和画面感。③原文将“农人”具体分为“男人和女人”,与下文“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相呼应。 22.①开镰割麦的日子终于到了②麦收地里无闲人
【解析】20.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文“麦子的收割就像一场盛大的庆典,在一系列的铺垫中开始频频亮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
“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
“好钢要使在刀刃上,好镰要使在割麦上,好汉得走在麦趟上”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故选B。
21.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先找出原文和修改后句子的区别,然后一一分析原文的表述好在什么地方。
原句的主语“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被换成了“浑身憋足了劲的农人”;原句的“迫不及待”是说辘轳车的,而改句说成了“农人”;“,车子后面是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被改为了“浑身憋足了劲的农人”。
(1)从修辞手法看,“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运用比拟的手法,用“迫不及待”“走出来”等词将装有农具的辘轳车人格化,更好地表现了农人们对收获的渴望和迫切的心情。
(2)从观察顺序看,联系实际生活可知,当农人推着辘轳车出小院时,应是先看到车子,再看到人,这样的先后顺序符合生活真实情况,而且车子与人依次出现,也富有镜头感和画面感.
(3)从结构看,原文不写“农人”,而将其具体化,即“男人和女人”,与下文“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相呼应。
2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无数次急切地观望抚摸之后”“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车子后面是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可知,此处应写关于农人要收割成熟的麦子的内容,并表现出其心情的急迫,可填写“开镰割麦的日子终于到了”之类的语句。
第②处,根据“能割的割,不能割的捆,捆好后就往场里搬运”“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割的老太太和小孩子,不是端着茶杯满地找人,就是在收过的麦地里检拾那些被遗漏的麦穗”可知,此处写无论男女老少都在忙着收麦,可填写“麦收地里无闲人”之类的语句。
23.例文:
手足情
我有一个弟弟,他比我小两岁,打小儿我俩就没打过架,亲戚邻居都很羡慕。
记得我在县城上初中时,每个星期六下午,弟弟都会骑自行车在镇上的公共汽车停车点等我。我刚走到车门口,站在路边的弟弟就会快步奔过来,然后用双手托住我的胳膊,搀扶我下车,就像搀扶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一样,弄得我怪不好意思的。弟弟才十一二岁啊,就知道关心人,我为有这样的弟弟感到骄傲!
弟弟无时无刻不在关心我。我家住农村,家里种着七八亩地,暑假时,我和弟弟就随父母去地里干活,每到上午十点钟左右,弟弟就催我回家烧水做饭,我知道这是弟弟怕我热着、累着,就坚决不肯,可我最终拗不过弟弟,只好回家。还有一次,我和弟弟一人一边用一根木棍要抬起盛着百十斤粮食的麻袋过秤,在我俩弯下腰要直腰的一刹那,弟弟迅速地抬手把挂在棍子中间的绳子拉到他那边,这时麻袋已经抬起,我也不好说什么了,只是用眼睛嗔怒地瞪了他一下,弟弟冲我眨眨眼睛,做了个鬼脸。
我上高一那一年,家里发生变故,家境一落千丈,弟弟初中没毕业就辍学打工了,他在机床厂干过、在饭店待过。后来,弟弟在别人的介绍下去天津打工。我也想辍学回家,姑姑说我是读书的材料,不读太可惜了,就供我继续读书。
去年秋天的一天晚上,我正在上晚自习,班主任说有人找我,我出门一看是弟弟。我俩有半年没见面了,我见他面色黧黑,身体清瘦,微弓着腰,畏畏缩缩的,感觉一阵心酸。弟弟递给我一个盛满苹果的塑料袋子,然后又掏出200元钱塞进我的衣兜里说:“老姐,你学习紧张需要加强营养,把水果和钱收下吧!”看到弟弟的形象,我知道他生活过得很艰难,就想不要。弟弟看出我的意思,就冲我笑笑,说了个“不打扰你了”,转身就走了。看着弟弟那清瘦的背影,我的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
现在,还有三个月就高考了。上个星期天回家时,我见到了从天津刚回来的弟弟。这次弟弟的面色比上次好多了,听弟弟说,他有了个比较稳定的工作,挣钱也多了。我和弟弟有聊不完的话,弟弟多次说到“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话,并说要挣钱供我上大学。
听了弟弟的话,我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加倍努力,争取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弟弟对我的情谊。
【详解】(一)审题: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本题是材料作文。材料是一段讴歌亲情的文字。本次作文的主题是亲情。要求讲一个亲情故事,这个故事必然有人物,有情节。人物应该选择自己的亲人,比如父母兄弟姐妹等,情节一般应该写自己的亲属对自己的关爱。讲述故事要注意情节的生动性,描写人物可采用肖像、语言、动作等多种描写方法,力求让人物活起来。注意一定要使用细节描写。
(二)立意:1、让亲情闪烁。2、父爱如山。3、母爱似水。4、心系外婆。5、读懂亲情。6、珍惜亲情。7、亲情永不下岗。8、亲情的容颜。
(三)素材:1、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灵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这个人,叫“母亲”;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无止境的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种爱,叫“母爱”!母亲赐予我们生命,母亲的爱给予我们幸福。母亲的爱像春天的紫燕,为我们衔来醉人的春光;母亲的爱似涓涓流水,时时滋润着我们稚嫩的灵魂;母亲的爱是一曲最深情的乐谱,为我们弹奏出最动人、最美妙、最圣洁的音符。在母亲那里,我们就是她的核心、她的全部、她的灵魂。如果说平时因为忙碌和粗心,我们忽略了对母亲的问候和关心,那么,无论如何别忘了在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买上一束康乃馨,或者是送一句轻轻的祝福,献给你的母亲感谢她赐予你生命和幸福!
2、冰心的《荷叶母亲》——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3、刘卫的《闪光的母爱》——一个有5多月身孕的母亲,因遭车祸成了植物人,但她却正常分泌乳汁喂养了孩子三个月,才平静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4、当生命的第一声号角吹响,亲情就是那荡漾在母亲眼眶中的泪水,是那绽放在父亲脸的笑痕;当生命之舟开始摆渡时,亲情就是那拨动着清水推动小船向前的双桨,是那守候在空中为小船指航的灯塔;当生命之舟即将靠岸,亲情就是那静静的港湾,是那拥抱着你的那默默的流水。
5、亲情,就像一滴春日里的甘露,总能在悲怆的岁月里,鲜活怀旧者那风干的记忆;亲情就像一片夏日里的绿荫,总能在炎炎烈日中,撑起迷茫者的蓝天;亲情,就像一缕秋日里的阳光,总能在萧瑟的风雨中,温暖失落者的心田;亲情就像一场冬日里的白雪,总能在污浊的旅途中,涤尽跋涉者的征尘。它就是这样,没有杂质,没有距离,更没有虚伪,仅仅是相通的血脉间彼此默默地相互关怀。
6、她,是一盏不灭的明灯,永久地照亮在我生命的黑暗;她,是一叶不歇的扁舟,永久地摆渡在我生命的渡口;她,是一朵永远艳丽鲜花,永久地开放在我生命的花园,我愿意用世上最美最温暖的词汇来赞美你——亲情!
7、亲情是一股涓涓的细流,给心田带来甜甜的滋润;亲情是一缕柔柔的阳光,让冰冻的心灵无声溶化;亲情是一个静静的港湾,让远航的疲惫烟消云散。亲情是父母额上增多的白发,是父母眼中无限的关怀和盼望,亲情是黑暗中的一束灯光,给你的无可替代的家的感觉与温馨。是的,世间最美的感情便是人间的亲情。
(四)写作思路:本文记叙了弟弟关爱我的好几个生活片段,综合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以及细节描写,体现了浓浓的亲情,读之让人下泪。是一篇优秀的以“情”动人的文章。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周口恒大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周口恒大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150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例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周口市恒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周口市恒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周口恒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周口恒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150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铿锵中华魄,芬芳民族魂,大写中国人,中国人,我为你点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