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五章基因的传递规律课时3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考点2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5302815/0-170650367967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备考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五章基因的传递规律课时3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考点2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5302815/0-17065036797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备考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五章基因的传递规律课时3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考点2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5302815/0-170650367975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备考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五章基因的传递规律微专题7多角度突破基因定位问题题型2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位置关系的判断 试卷 0 次下载
- 备考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五章基因的传递规律微专题3基因分离定律的重点题型题型2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判断 试卷 0 次下载
- 备考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五章基因的传递规律微专题4基因分离定律的特例分析题型4≈离定律中的致死现象 试卷 0 次下载
- 备考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五章基因的传递规律课时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学案 0 次下载
- 备考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五章基因的传递规律课时3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考点1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和证据 学案 0 次下载
备考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五章基因的传递规律课时3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考点2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展开1.性别决定的类型及传递特点
(1)性别决定的方式
生物性别决定的特殊形式
(2)传递特点(以XY型为例)
2.伴性遗传的类型和特点
(1)概念:伴性遗传是指位于[10] 性染色体 上的某些基因,其在遗传上总是和[11] 性别 相关联。
(2)伴性遗传的类型和特点分析
3.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1)推算后代患病概率,指导优生
(2)根据性状推断后代性别,指导生产实践
提醒(1)伴性遗传的相关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伴性遗传从本质上说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2)分别位于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基础自测
1.所有生物都有性染色体。(× )
提示 不是所有生物都有性染色体,如酵母菌等。
2.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 )
3.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都比X染色体短小。(× )
4.外耳道多毛症患者产生的精子中均含有该致病基因。(× )
5.由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该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
提示 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遗传上遵循分离定律。
6.人类的伴Y染色体遗传病表现出男性“代代相传”的遗传特点。( √ )
7.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
提示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未必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色觉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其与性别无关。
8.某家庭中丈夫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妻子表现正常,则该家庭应选择生育男孩。( √ )
9.让非芦花雄鸡和芦花雌鸡杂交,可通过性状判断子代鸡的性别。( √ )
10.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证明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2021浙江1月,T15B]。(× )
情境应用
1.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致病基因都在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为什么色盲患者男性多于女性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
提示 因为色盲基因为隐性基因,女性体细胞内的两个X染色体上同时具备隐性基因时才会患病,而男性体细胞内只有一条X染色体,只要具备一个隐性基因就患病,所以“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基因为显性基因,女性体细胞内的两个X染色体上只有同时具备隐性基因时才会正常,而男性只要具备一个隐性基因就表现为正常,所以“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2.若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同源区段与非同源区段如图所示,则该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有关吗?请举例说明。
提示 有关。虽然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基因的遗传与常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相似,但也有差别。如用A和a分别表示正常色觉和色盲基因,其差别如下:
♀XaXa × XaYA♂ ♀XaXa × XAYa♂
XaYA XaXa XAXa XaYa
深度思考
1.没有性染色体的生物有性别区分吗?
提示 蜜蜂、蚂蚁没有性染色体但有性别分化,其性别并非取决于“染色体类型”而是取决于其他因素。
2.某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该基因一定位于性染色体上吗?
提示 从性遗传、细胞质遗传表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细胞质基因等所控制的性状也会与性别相关联。
研透高考 明确方向
命题点1 性别决定方式的分析与判断
1.[2023山东,不定项]某二倍体动物的性染色体仅有X染色体,其性别有3种,由X染色体条数及常染色体基因T、TR、TD决定。只要含有TD基因就表现为雌性,只要基因型为TRTR就表现为雄性。TT和TTR个体中,仅有1条X染色体的为雄性,有2条X染色体的既不称为雄性也不称为雌性,而称为雌雄同体。已知无X染色体的胚胎致死,雌雄同体可异体受精也可自体受精。不考虑突变,下列推断正确的是(BCD )
A.3种性别均有的群体自由交配,F1的基因型最多有6种可能
B.两个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杂交,F1中一定没有雌性个体
C.多个基因型为TDTR、TRTR的个体自由交配,F1中雌性与雄性占比相等
D.雌雄同体的杂合子自体受精获得F1,F1自体受精获得的F2中雄性占比为1/6
解析 3种性别均有的群体自由交配,F1中常染色体基因型有TRTR、TDTR、TTR、TDT、TT,共5种(雄性个体不可能产生含TD的精子,因此常染色体基因型为TDTD的个体不可能存在),F1中性染色体组合有XX和XO2种,因此F1的基因型最多有5×2=10(种)可能,A错误。雌雄同体个体的基因型为XXTTR、XXTT,两个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杂交,F1的基因型中都不含TD,F1中不会出现雌性个体,B正确。基因型为TDTR、TRTR的个体分别为雌性和雄性,多个这样的个体自由交配,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TDTR(雌性)∶TRTR(雄性)=1∶1,即F1中雌性和雄性占比相等,C正确。雌雄同体个体都有两条X染色体,杂合子的基因型为XXTTR,杂合子自体受精获得的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XTT(雌雄同体)∶XXTTR(雌雄同体)∶XXTRTR(雄性)=1∶2∶1,其中基因型为XXTT、XXTTR的个体可以自体受精,则获得的F2中雄性个体(XXTRTR)占比为2/3×1/4=1/6,D正确。
2.[2024广东联考]实验小组欲利用性反转实验研究某种鱼类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XY型还是ZW型,其原理是甲基睾丸酮(MT)能诱导雌鱼性反转为雄鱼,但不改变性染色体组成,实验过程如图所示(染色体组成为YY或WW的个体无法存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D )
雌性仔鱼性成熟雄性×正常雌性子代群体
A.①处投喂的是普通饲料,②处投喂的是MT饲料
B.该种鱼类的性别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不受环境影响
C.若子代群体中雌性∶雄性=1∶1,则该种鱼类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
D.若子代群体中全部为雌性,则该种鱼类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MT能将雌鱼性反转为雄鱼,因此投喂饲料①为MT饲料,投喂的目的是使雌鱼性反转为雄鱼,杂交后统计子代的性别比例,因此投喂饲料②是普通饲料,A错误;根据题意可知,该种鱼类的性别受性染色体决定,但是也受环境的影响,B错误;若该种鱼类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则XX型雌鱼性反转为雄鱼后,其染色体组成仍然为XX,该雄鱼和正常的雌鱼杂交,杂交的组合为XX×XX,子代的性染色体组成均为XX,因此全部为雌性;若该种鱼类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则ZW型雌鱼性反转为雄鱼后,其染色体组成仍然为ZW,该雄鱼和正常的雌鱼杂交,杂交的组合为ZW×ZW,子代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ZW∶WW(致死)=1∶2∶1,雌性∶雄性=2∶1,C错误、D正确。
命题点2 伴性遗传的特点与类型分析
3.[2023北京]纯合亲本白眼长翅和红眼残翅果蝇进行杂交,结果如图。F2中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
P 白眼长翅(♀)×红眼残翅(♂)
F1 红眼长翅(♀) 白眼长翅(♂)
F2 白眼长翅白眼残翅红眼长翅红眼残翅
3 ∶ 1 ∶ 3 ∶ 1
根据杂交结果,下列推测错误的是(A )
A.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
B.F1雌果蝇只有一种基因型
C.F2白眼残翅果蝇间交配,子代表型不变
D.上述杂交结果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解析 分析题中信息可知,亲本均为纯合子,白眼长翅母本和红眼残翅父本杂交,F1中雌性个体均表现为红眼长翅,雄性个体均表现为白眼长翅,F1雌、雄个体交配,F2中长翅∶残翅=3∶1,白眼∶红眼=1∶1,且F2中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可判断长翅为显性性状,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是显性性状,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A错误、D正确。结合题中信息可知,亲本果蝇均为纯合子,所以F1雌果蝇只有一种基因型,B正确。由分析可知,白眼残翅果蝇是隐性纯合子,所以F2白眼残翅果蝇间交配,子代表型不变,C正确。
4.[2023福州联考]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段(Ⅱ)和非同源区段(Ⅰ、Ⅲ),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D )
A.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Ⅲ上的致病基因控制的,则患者均为男性
B.若X、Y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则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同源区段Ⅱ上
C.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Ⅰ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性患者的儿子不一定患病
D.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Ⅰ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则患病女性的女儿一定是患者
解析 由题图可以看出,非同源区段Ⅲ位于Y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无对应的部分,因此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Ⅲ上致病基因控制的,则患者均为男性,A正确;由题图可知,Ⅱ是X、Y的同源区段,因此在该部位会存在等位基因,B正确;由题图可知,非同源区段Ⅰ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对应区段,若某病由该区段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男患者致病基因总是传递给女儿,则女儿一定患病,而儿子是否患病由母亲决定,故男性患者的儿子不一定患病,C正确;若某病是由非同源区段Ⅰ上的隐性基因控制,患病女性的女儿有两条X染色体,如果其父亲表现正常,即其显性基因一定会通过X染色体遗传给女儿,因此女儿一定不患病;而其父亲患病,则女儿一定患病,综上分析,患病女性的女儿是否患病取决于其父亲的X染色体上携带的基因,D错误。
命题点3 伴性遗传中的特殊情况分析
5.[全国Ⅰ高考]某种二倍体高等植物的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该植物有宽叶和窄叶两种叶形,宽叶对窄叶为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含有基因b的花粉不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 )
A.窄叶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株中,不可能出现在雌株中
B.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子代中可能出现窄叶雄株
C.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子代中既有雌株又有雄株
D.若亲本杂交后子代雄株均为宽叶,则亲本雌株是纯合子
解析 控制宽叶和窄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宽叶对窄叶为显性,含基因b的花粉不育,可推出不存在窄叶雌株(XbXb),A正确;宽叶雌株中有纯合子与杂合子,杂合宽叶雌株作母本时,子代雄株可为宽叶,也可为窄叶;纯合宽叶雌株作母本时,子代雄株全为宽叶,B、D正确;当窄叶雄株作父本时,由于含基因b的花粉不育,故后代只有雄性个体,C错误。
命题变式
[条件改变型]某种二倍体高等植物的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该植物有宽叶和窄叶两种叶形,宽叶对窄叶为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含有基因b的花粉50%不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
A.纯合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后代中宽叶雄株:宽叶雌株=3:1
B.杂合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后代雄株和雌株中宽叶与窄叶之比都是1:1
C.因为含有基因b的花粉50%不育,所以雌株中没有纯合窄叶个体
D.如果含基因b的花粉全部不育,则该高等植物中雌株和雄株均有宽叶和窄叶
解析 纯合宽叶雌株的基因型是XBXB,窄叶雄株的基因型是XbY,雌株的配子只有一种(XB),雄株的配子类型(1/3Xb、2/3Y),故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1/3XBXb(宽叶雌株)和2/3XBY(宽叶雄株),宽叶雄株:宽叶雌株=2:1,A错误;杂合宽叶雌株的基因型是XBXb,窄叶雄株的基因型是XbY,雌株的配子类型为1/2XB、1/2Xb,雄株的配子类型为1/3Xb、2/3Y,所以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1/6XBXb、1/6XbXb、1/3XBY、1/3XbY,雄株或雌株都有宽叶和窄叶,且宽叶:窄叶=1:1,B正确;由于含有基因b的花粉50%不育,所以还会产生Xb的精子,再与Xb的卵细胞受精,可以形成窄叶纯合雌株,C错误;如果含基因b的花粉全部不育,则不会产生Xb的精子,也不会产生窄叶雌株,D错误。
思维提升
伴性遗传中的特殊现象
6.[2022北京]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子代中雌蝇为红眼,雄蝇为白眼,但偶尔出现极少数例外子代。子代的性染色体组成如图。下列判断错误的是(B )
注:O代表少一条性染色体
A.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
B.亲代白眼雌蝇产生2种类型的配子
C.具有Y染色体的果蝇不一定发育成雄性
D.例外子代的出现源于母本减数分裂异常
解析 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正常子代中雌蝇表现为红眼,雄蝇表现为白眼,则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A正确;假设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分别为B、b,已知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正常情况下,亲代白眼雌蝇产生1种类型的配子,即Xb,分析杂交实验结果可知,还可以产生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基因型分别为XbXbY和XBO,故亲代白眼雌果蝇减数分裂出现异常,产生了XbXb和O配子,共3种类型,B错误,C、D正确。
命题点4 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分析
7.[2023广东]鸡的卷羽(F)对片羽(f)为不完全显性,位于常染色体,Ff表现为半卷羽;体型正常(D)对矮小(d)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卷羽鸡适应高温环境,矮小鸡饲料利用率高。为培育耐热节粮型种鸡以实现规模化生产,研究人员拟通过杂交将d基因引入广东特色肉鸡“粤西卷羽鸡”,育种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C )
A.正交和反交获得F1个体表型和亲本不一样
B.分别从F1群体Ⅰ和Ⅱ中选择亲本可以避免近交衰退
C.为缩短育种时间应从F1群体Ⅰ中选择父本进行杂交
D.F2中可获得目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的种鸡
解析 由题意可知,卷羽正常母本(FFZDW)和片羽矮小父本(ffZdZd)杂交产生的F1群体Ⅰ中有半卷羽正常雄性(FfZDZd)和半卷羽矮小雌性(FfZdW);片羽矮小母本(ffZdW)和卷羽正常父本(FFZDZD)杂交产生的F1群体Ⅱ中有半卷羽正常雄性(FfZDZd)和半卷羽正常雌性(FfZDW),即正交和反交获得的F1个体表型和亲本不一样,A正确。近交衰退产生的原因是近交增加了有害等位基因纯合的概率,导致个体适应能力下降,F1群体Ⅰ和群体Ⅱ来自不同的亲本,分别从F1群体Ⅰ和群体Ⅱ中选择亲本可以避免近交衰退,B正确。根据题意,需要获取体型矮小的卷羽鸡(FFZdZd和FFZdW),故需要F1中基因型为ZdW(雌性)与ZDZd(雄性)的个体杂交,故需要从F1群体Ⅰ中选择母本进行杂交,C错误。结合以上分析可知,杂交后的F2中可获得基因型为FFZdZd和FFZdW的种鸡,所表达的性状为卷羽矮小性状(目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D正确。
8.[2024西宁模拟]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幼蚕体色正常基因(T)与油质透明基因(t)是位于Z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结天然绿色蚕茧基因(G)与结白色蚕茧基因(g)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现已知雄蚕产丝量大,天然绿色蚕丝销路好,下列杂交组合中可根据幼蚕体色从F1中选出用于生产的幼蚕且产丝效率最高的是(B )
A.GgZtZt×ggZTW
B.ggZtZt×GGZTW
C.GgZTZt×GgZtW
D.GGZTZt×GGZTW
解析 控制结天然绿色蚕茧和结白色蚕茧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而控制体色正常和油质透明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即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它们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若亲本组合为GgZtZt×ggZTW,子代雄性幼蚕均为体色正常,但雄性幼蚕中既有结天然绿色蚕茧的,也有结白色蚕茧的,A不符合题意;若亲本组合为ggZtZt×GGZTW,雄蚕均为结天然绿色蚕茧体色正常,雌蚕均为结天然绿色蚕茧体色油质透明,B符合题意;若亲本组合为GgZTZt×GgZtW,子代中有体色正常雄蚕和油质透明雄蚕,有结天然绿色蚕茧的,也有结白色蚕茧的,C不符合题意;若亲本组合为GGZTZt×GGZTW,子代幼蚕无论雌雄均结天然绿色蚕茧,雄蚕均为体色正常,但雌蚕有体色正常和油质透明两种,D不符合题意。性别决定方式
XY型
ZW型
雄性的染色体组成
[1] 常染色体+XY
[2] 常染色体+ZZ
雌性的染色体组成
[3] 常染色体+XX
[4] 常染色体+ZW
雄配子的染色体组成
(常染色体+X):(常染色体+Y)=1:1
[5] 常染色体+Z
性别决定方式
XY型
ZW型
雌配子染色体组成
[6] 常染色体+X
(常染色体+Z):(常染色体+W)=1:1
实例
人及大部分动物
鳞翅目昆虫、鸟类等
X染色体的个数决定性别
蝗虫、蟋蟀等直翅目昆虫和蟑螂等少数动物,性染色体组成为XX时为雌性,性染色体组成为XO(缺失一条X染色体)时为雄性
染色体组数决定性别
如蜜蜂,雄性为单倍体,雌性为二倍体
环境因子决定性别
一些龟鳖类和鳄鱼的性别是由环境温度决定的
动物激素
性反转现象
类型
伴Y染色体遗传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基因
位置
Y染色体上
X染色体上
模型
图解
遗传
特点
限雄遗传,即患者[12] 全为男性 ,女性[13] 全部正常
具有隔代遗传现象;[14] 男性 患者多于[15] 女性 患者;女病,其父其子必病
[16] 女性 患者多于[17] 男性 患者;男病,其母其女必病
举例
人类外耳道多毛症
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
抗维生素D佝偻病
婚配
生育建议及原因
正常男×色盲女
生[18] 女孩 ;原因:[19] 该夫妇所生男孩均患病,女孩均正常
抗维生素D佝偻病男×正常女
生[20] 男孩 ;原因:[21] 该夫妇所生女孩均患病,男孩均正常
备考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五章基因的传递规律课时1基因的分离定律: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五章基因的传递规律课时1基因的分离定律,共8页。
备考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五章基因的传递规律课时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五章基因的传递规律课时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共10页。
备考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五章基因的传递规律课时3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考点1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和证据: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五章基因的传递规律课时3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考点1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和证据,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