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展开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
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大雪节气,作为中国人的时间图腾之一,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________________。如今,这风雅的人间美事,以电子版“围炉煮茶”的形式,穿过历史的长廊,在今天的直播间()新生。“大雪”当晚,主播们效仿古人在寒天宴集宾客的(),举办了一场线上“暖寒会”。几位主播在直播中展开才艺竞技,带来与“雪”相关的才艺表演:有人弹奏古筝,有人合演歌曲,有人朗诵经典诗歌《沁园春·雪》,还有人将“飞花令”这一行酒雅事搬到了直播间。从“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到“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从“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从“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到“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次第响起的诵读声将直播间的观众带入被皑皑白雪勾勒过的竹林梅园之中。在电子“围炉煮茶”的氛围中,观众们也被诗意感染,一同()“雪”这一意象所代表的情感哲理和处世智慧,沉浸在这场声音营造的盛宴之中。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焕发 习惯 品位B.焕发 习俗 品味
C.涣发 习惯 品味D.涣发 习俗 品位
2.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人会在这时举办“暖寒会”,邀请好友饮酒消寒,文人墨客轮流做东、吟诗作赋
B.文人墨客轮流做东,古人会在这时举办“暖寒会”,邀请好友饮酒消寒、吟诗作赋
C.古人会在这时举办“暖寒会”,文人墨客轮流做东,邀请好友饮酒消寒、吟诗作赋
D.文人墨客轮流做东、吟诗作赋,邀请好友饮酒消寒,古人会在这时举办“暖寒会”
3.下列表格中是《红楼梦》中与“雪”相关的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在《论语集注》的开篇,朱熹辑录了程颐关于读《论语》和《孟子》方法的相关论述,作为《论语序说》和《读论语孟子法》。在这些文字中,程子谈到了读《论语》的四种境界,亦可视为读经典的四种境界。
读了《论语》之后无动于衷,也一无所获,如同入宝山而空手归。尽管这部经典曾经打动并影响过无数的读书人,但对于他来说毫无触动,如同根本没有读过。程子感慨道:“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在他看来,读不懂经典的首要原因在于不晓文义。程子强调,“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读经典首先要搞清楚文字表面的含义,进而才能够探求其背后的精微义理。倘若读不懂经典的字面意思,也就不可能深入理解古圣先贤的用心。程子回忆说:“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他从十七八岁开始读《论语》,当时就已经通晓文字的含义,读的时间越长,读的遍数越多,就越感觉到义理深刻,回味无穷。在他看来,读不懂经典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心思纷乱。程颐说:“学者患心虑纷乱,不能宁静,此则天下公病。”根据他的观察,思绪纷杂,心不宁静,乃是读书人的通病。程子反复强调:“只是心静。静而后能照。”水静下来才能映照世界万物,心静下来才能开启智慧之门,这意味着,只有当你的心足够宁静时,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圣人之言。
读了《论语》之后,其中有一两句话对自己有所触动,于是会心一笑,甚至窃喜不已。相对于那些“全然无事者”,能够体会到经典当中若干佳句而心生欢喜,显然已经有所触动、有所收获。尽管如此,那仍然是头脑层面对经典支离破碎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并没有发生。有弟子曾提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答曰:“固是好,但终是不浃洽耳。”选读固然比不读强,但终究不够圆融贯通。对于《论语》这样的古代经典,究竟哪些是真正的要点,哪些是真正的精华,普通人恐怕没有辨别的能力。因此,通过选读,很难通晓整部经典的深邃义理,也难以体会古圣先贤的“作经之意”。程颐主张通读经典、窥其全貌,尤其是要平心易气、阙其疑处。他特别强调,读《论语》要“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对于《论语》这样的经典,要逐字逐句地去研读,探求其中的微言大义,最好是朗读甚至背诵出来,不断咀嚼品味,反复加以谛思。读书时保持平心静气、心态平和,遇到不懂之处,不妨暂且搁置,不必妄加评论。事实上,阅读经典、研究经典,不仅需要有“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钞那计年”那样的苦读精神,还需要有“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那样的淡定从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生阅历的增加,经典当中的精妙义理就有可能慢慢呈现出来。
随着对经典文本的不断熟悉,以及自己生命体验的不断累积,对于经典的妙处将会有更多的理解、更深的体会。一旦有了真实的触动,有了实际的受益,那么,就会慢慢喜欢上这部经典,逐渐信任这部经典,甚至热爱这部经典,这就叫作“好之者”。孔子曾将读书人划分为三种类型:“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在他看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程子所说的“读了后知好之者”,就相当于孔子所说的“好之者”。程子说:“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一读到《论语》和《孟子》,就感到十分亲切、心生喜悦,甚至心领神会、心意相通。因此,对于这些经典,一定要熟读精思、用心体会。程子强调:“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此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学习古代经典,要熟读玩味、切已体察,并且躬行实践,如此才能终身受益。倘若只是把它当作文字来看,那么就体会不到经典的妙处。
读了《论语》等经典之后,切实体悟到了书中所蕴含的深邃智慧,真正体察到古代智者的良苦用心,读下来感觉妙不可言,于是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这是读经典的第四种境界。事实上,读到某部经典时欣喜若狂或者涕泪悲泣,那是一个人读书生涯当中极为宝贵的时刻,是精神之旅中非常美妙的体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意味着,此时此刻,有一种真正的领悟发生了。一个人读书一旦到了这种境界,那么,他的精神气质将发生巨大变化。张载曾说:“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学习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经典,能够提升一个人内在的精神气质。程子强调:“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阅读古代经典,最好能够安住当下、沉浸其中,仿佛亲临其境,孔孟之教诲,如同对我所说。如此读书,自然有得,假以时日,就可以涵养成生机活泼的气质。我们学习古代经典,不是要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沉闷,让自己的生命变得越来越枯萎,而是要借助古代智者的教诲来滋养自己的生命,让这棵生命之树更加生意盎然。所以,阅读经典,不仅是要理解经典的文字含义,更为重要的是,透过自己的生命体验,将经典中的智慧活出来。
事实上,要真正理解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经典,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这意味着,不仅要从文字上来阅读这些经典、研究这些经典,更为重要的是,将经典中的智慧落实于自己的人生当中。在儒家看来,人人皆可为尧舜。因此,读书就是为了“求其放心”,希圣希贤。从根本上来说,读经典就是读自己,借助古代经典,开启自己的内在智慧,透过圣贤教诲,发现自己的真实本性。这是程子论述读书方法的用意所在,也是我们学习古代经典的最终目的。
取材于谢青松的《读书的四种境界——<读论语孟子法>解读》,有删改
4.在作者看来,下列不属于程颐认为的阅读经典境界的是
A.今人不会读书B.其中得一两句喜者
C.知好之者D.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读《论语》无动于衷、一无所获,程子认为其原因就是阅读者不了解文义。
B.被《论语》中的一、两句触动,心生欢喜,有所收获,这就发生了真正的理解。
C.读像《论语》这样的经典,要逐字逐句地研读、背诵,然后不断地品味、谛思。
D.张载和程子都承认学习古圣先贤流传的经典,能够提升一个人内在的精神气质。
6.根据文本内容,下列不是作者赞成的阅读经典的态度是
A.要读懂经典文字表面的含义,还要静下心来阅读。
B.要有苦读精神,要淡定从容,有可能的话还要尽量增加人生阅历。
C.要只把经典当作文字来看,熟读玩味,体会其中的妙处。
D.要沉浸于经典之中,涵养生机活泼的气质,透过生命体验,激活经典中的智慧。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与友人论学书
顾炎武①
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己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②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之以博学。自曾子而下,笃实无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弟子之贤于子贡,祧东鲁④而直接二帝⑤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
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亦谆谆矣,乃至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之所问,与孟子之所答者,常在乎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以伊尹之元圣,尧舜其君其民之盛德大功,而其本乃在乎千驷一介之不视不取。伯夷、伊尹之不同于孔子也,而其同者,则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谓不忮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我弗敢知也。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已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
【注】①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②《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其中”的简称。此句大意是:人心是危险难安的,道心却微妙难明。惟有精心体察,专心守住,才能坚持一条不偏不倚的正确路线。③东鲁:借指孔子。④二帝:指尧舜。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往来南北比:比如
B.祧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祧:超越
C.谓不忮不求之不足以尽道忮:忌恨
D.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去:距,距离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茫乎不得其解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颜子之几乎圣也/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C.夫子之所罕言/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则为无本之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B.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C.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D.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10.下列句子全部体现顾炎武美德的一项是
①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②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
③我弗敢知也④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
⑤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⑥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C.②③⑤⑥D.①③⑤⑥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顾炎武这篇论学书以深刻的揭露、有力的批判,成为声讨不正学风的战斗檄文。
B.作者认为孔子从未谈过“命与仁”,而《易经》反倒有关于人性和自然规律的论述。
C.第二、三两段列举孔孟等儒家圣人的为学态度,然后摆出“今之君子”的表现。
D.文章善用对比,批判了“今之君子”口不离孔孟,却违背圣人之学的错误做法。
第II卷
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12小题,共117分。
四、(27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3分)
(2)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2分)
(3)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3分)
13.根据文意,概括顾炎武“论学”的主要观点。(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10分)
江城子·黄昏犹是雨纤纤
苏轼
大雪有怀朱康叔①使君,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江城子》以寄之。
黄昏犹是雨纤纤。晓开帘,欲平檐。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
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注】①朱康叔:即朱寿昌,鄂州太守。朱太守清正爱民,故被尊称为“使君”。在苏轼贬居黄州时,两人书信往来甚密,成为至交。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纤纤”,形容细雨长丝的样子,此句为诗人回忆起昨日黄昏细雨绵绵的画面。
B.“晓开帘”写早上打开窗帘,映入诗人眼中的是令人感到“江阔天低”的雪景。
C.“揩病目,捻衰髯”和杜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表达的感情是一样的。
D.“厌厌”指饮酒时欢乐沉醉的样子,这一句是诗人想象中使君留客饮酒的场景。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雪?(4分)
(3)有人认为“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的主人公是“使君”,也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对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3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鼓瑟希, ① ,舍瑟而作,对曰:“ ② 。”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蟹六跪而二螯, ③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 ④ ,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面对同一赤壁,苏轼在不同的作品中抒发的感慨不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感叹:“人生如梦, ⑤ ”;在《赤壁赋》中,他由衷感慨:” ⑥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敬畏古迹
柯英
天地间,有一些东西永远让人敬畏。尽管时光远去,尽管留在大地上的只有几座土丘、一地瓦砾,但那些掩隐在岁月深处的信息,依然触手可及;那些古迹仿佛是古代派往今天的使者,不得不让我们遥遥拱手相揖。
在河西走廊,脚下的每一片土地,似乎都能给你讲述一段历史,甚至你无意间踢翻的一块石板、不经意踩踏的一片骨头、偶尔遇见的一棵老树,可能曾经都演绎过一段传奇,见证过历史的风云突变,只是这些故事我们不知道罢了。
对残存于大地上的古迹,我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童年时代,村小学有一堵老墙,版筑的,比房子还高。每次经过,我都感到忐忑不安,平常一个人根本不敢到它的下面去玩,那些久经风吹雨淋日晒的泥土,似乎与别的泥土不同,里面藏着让人不可捉摸的东西。后来懂事了,才从老人们的闲谈中隐隐约约知道,这堵墙的确不同寻常,原先就是村庄的城墙,不知建于什么年代,一代代不断加固,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其间历经无数次战争的洗礼,无数人在这堵墙下走完了一生,无数事在这堵墙下留下了痕迹,这一堵墙承载了村子那些遥不可知的历史。这是我最早感知的历史古迹。
除这一堵古墙外,我感觉村子里好多地方都令人敬畏,我的身体仿佛是一件考古探测仪,一靠近那些古迹,如一座古桥、一棵枯树、一个老宅子、一座老戏台……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是独自走过去,总会条件反射般发怵,凭空想一些很久远的事情,想起已逝的爷爷奶奶或更多作古的人。这可能是许多农村孩子最初的乡村记忆。我曾经写过一篇名为《枯树》的短文,记述了童年时与一棵枯树的故事。一棵百年杨树,就长在我家老宅子后面,树心已经朽烂成一个黑洞,可是枝叶依然每年春荣秋凋。老人们都说这树“成精”了,告诫孩子们轻易别去攀折。偏有那顽皮的孩子不信邪,钻进树洞捉迷藏,爬树玩耍,结果常有孩子在玩闹中受伤,这棵树就被传得越发神乎其神了。
后来,老墙、老宅子、枯树等被拆除了,它们消失了,全新的村庄让我们没有了畏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旧事物竟成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怀念。
时空中总有一些我们难以洞悉或无法捉摸的东西,因为难以把握,所以怀揣敬畏。这份敬畏不是对神灵的膜拜,而是对那些过去了的人和事的尊重,是对历史和历史文明创造者的敬重。
20多年前,我第一次站在北凉建都的建康古城(俗称骆驼城)前,面对这座荒凉、破落而空空荡荡的古城,内心压抑得不知道说什么好。虽然我们无法探究它的过去,更不知道它的沧桑与荣光,仅仅掰着手指数一数1600多年的岁月,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让人无端地心生敬畏。
探幽。览胜。想象。
或踩响一片汉墓
便和陶罐上寂寞已久的人
聊聊那时风俗
或能找到饮泣黄沙的庄园
走进去看看他们的生活方式
或能握一握西凉王的短剑
一个破碎的历史汗涔涔攥在手里
这是我那个年龄写得最有感觉的一首诗中的句子。尽管后来多次去过这座古城遗址,但永远也找不到最初的感觉了。我相信,能让自己感怀的诗歌都是思想得到了恰当的表现。这种感觉始终伴随着我对古迹的探寻。
我曾数次踏进过天城石峡之侧的居延古道,这是一处人迹罕至的地方。流沙滚滚,枯山兀立,高处山顶上一座座烽燧独立苍茫,依然执着地守望着远逝的狼烟。古道旁一座倾颓的石头房子,依然诉说着曾经的人间烟火。在仅容一辆老牛车通过的山石间,石壁上一边镌刻“煅石开路”,一边镌刻“石门”。镌刻的时间是道光年间八月,题字者为高台县毛目知事王世琳。这件事让我这个后来者揣摩再三,时不时会遐想:一辆马车沿着山峡间曲折的古道逶迤而行,叮当叮当的马铃声回荡在山谷中,一个官员和几个随从穿行在悠远的时空中,兴之所至,为后人留下了这样一个值得回望的文化遗址。
事实上,这条史册上被称为“居延古道”的通道,开辟时间远远早于道光之前。2000多年前,这条古道就是强大的匈奴大军跃马扬鞭进出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公元前121年3月,骠骑将军霍去病第二次出征匈奴,便是从陇西、北地出发,沿龙城古道一路追击,匈奴军队狼奔豕突,从这条峡谷逃向河西走廊,霍家军一直追杀到祁连山,一举荡平盘距居延——河西走廊数十年的匈奴,由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匈奴悲呼:“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穿行在古道,耳畔风声呼啸,如泣如诉。北地的风精力充沛,想象力丰富,把沙丘随心所欲地堆积成各种模样,把石壁雕塑成宫殿楼阁,真乃鬼斧神工一般的造化。思绪时不时穿越千年,警惕着,生怕蓦然间从哪个山坳里冒出一支匈奴的铁骑,金戈铁马踏破一方宁静。
这些事物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遥远得无法用时光来衡量,却又分明是一条时空隧道,穿行其间,聆听着历史的车轮吱吱呀呀地碾过,感受着古时文臣武将穿越戈壁大漠的兴叹,我们似乎置身于一部历史剧的场景中,客串着一个个不起眼的角色。
风沙湮没了过往的痕迹,静寂取代了曾经的热闹,但历史的车轮从这里走过,这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的事实。古道依然,人已泯然,明月依旧,世事沧桑。一个地方兴衰荣枯的历程依旧在时空隧道中回荡。
科学的进步令人与自然之间的诸多神秘揭开了面纱,同时也让现代人淡化了对天地万物应有的敬畏。今天的文明是由一代代人累积而成,也是一代代人传承和创新的结晶。一个不懂得尊重历史的民族会妄自尊大,一个漠视过往的民族会失去成长根基。不要忽略那些留在大地上的古迹,那是我们的先祖生活过的踪迹。
1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瓦砾lì承载zǎi发怵chù拱手相揖yī
B.烽燧suí倾颓tuí膜拜mó汗涔涔cén
C.镌刻juān远遁dùn遐想xiá不可捉摸mō
D.泯然mǐn湮没yān蓦然mòu逶迤而行yí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我们”的视角切入,在行文中间以“你”“我”等人称,有利于展开作者和读者的交流和对话。
B.让作者敬畏的不仅有河西走廊的石板、骨头、老树,还有他生活过的村子里的古桥、枯树、老宅子、老戏台等。
C.村子里那些老墙、老宅子、枯树被拆除,全新的村庄让“我们”心怀喜悦,但“我们”也因此就没有了畏惧。
D.作者在面对荒凉、破落、空荡的建康古城时,内心受到震撼的同时也感到无奈和遗憾,这才创作了一首诗。
E.文章卒章显志,告诫人们一个民族不要漠视过往,一定要尊重历史,只有这样才不会妄自尊大,才能拥有不断成长的根基。
18.结合全文,概括“让人敬畏”的古迹的特点。(4分)
19.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20.这篇文章题目是“敬畏古迹”,作者为何要花大量笔墨来写“居延古道”的历史?(5分)
六、(10分)
21.李津同学想邀请王老师担任他的生涯导师,以下是他提交的书面申请,其中标序号的句子中有一处表达不得体,请你帮他找出来并修改。(4分)
表达不得体的是_________________ 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照要求回答问题。(6分)
(1)《乡土中国》中核心概念和以下节选内容相契合的一项是(2分)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选自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A.聚村而居B.法理社会C.熟人社会D.差序格局
(2)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体验,说明你对第(1)题中核心概念的理解(不少于80字)。(4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作文。
柯英的散文《敬畏古迹》告诉我们要敬畏古迹,敬畏自然,敬畏历史。其实生活中值得敬畏的又何止这些?“敬畏”是一种行为准则,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处世智慧。“敬”会让人有所为,时刻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畏”会让人有所不为,随时提醒自己不该做什么。
关于“敬畏”,你有怎样的思考与体会?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照抄前文。A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薛家
B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薛宝钗
C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
“……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
林黛玉
D
甄士隐详说太虚情
贾雨村归结红楼梦
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
贾宝玉
尊敬的王老师:
您好!我是高一八班的李津。①早就听说您德高望重,对学生关爱有加,指导有方,②我对您十分仰慕,恳请您担任我的生涯导师。③若能如愿,我一定加倍努力。④希望您尽早答复,感激不尽!
顺致
教安
您的学生:李津
2023年10月15
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共30页。
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30页。
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共6页。